2025届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七校七下生物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七校七下生物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七校七下生物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七校七下生物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七校七下生物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七下生物期末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1.曲线表示肾单位各结构中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曲线b代表的物质是()A.尿素 B.无机盐C.蛋白质 D.葡萄糖2.有关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酸雨可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B.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使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C.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不用煤和石油等燃料;D.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3.3月14日是物理学家霍金因运动神经元疾病(简称渐冻症)去世一周年。运动神经元负责将大脑和脊髓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内分泌腺,支配效应器活动。医生用小锤叩击患者膝盖下方的韧带时,他A.有感觉,不发生膝跳反射B.没感觉,发生膝跳反射C.有感觉,发生膝跳反射D.没感觉,不发生膝跳反射4.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主题是“践行绿色生活”。我们在超市选购绿色食品时,要关注的标志是()A. B. C. D.5.给严重贫血的病人输血,最适合的是(

)A.浓缩的红细胞悬液 B.浓缩的白细胞悬液 C.浓缩的血小板悬液 D.血浆6.血液流经人体内哪一器官后,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A.心脏B.肾脏C.肺D.肝脏7.下面是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含量的比较表,在“成分”一栏中,甲、乙、丙、丁表示的是二氧化碳、氧气、氮气、其它气体,请你根据图表分析,表示氧气的是()成分吸入气体呼出气体甲21%16%乙0.03%4%丙78%78%丁0.07%11%A.甲 B.乙 C.丙 D.丁8.在脑和脊髓里神经元胞体集中的部位是()A.白质 B.灰质 C.神经中枢 D.神经节9.下列变化,属于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的是()A.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B.组织细胞内的氧进入血液里C.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D.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细胞10.得了咽喉炎会引发中耳炎的原因是()A.细菌、病毒会经血液流到中耳B.咽鼓管连通于咽和鼓室之间C.外耳道与咽喉相通D.人的五官是相互连通的11.下列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和发育的是()A.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12.下面有关疫苗说法正确的是A.健康的婴幼儿不需要进行预防接种B.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传染源C.接种疫苗后,人体可产生抗体,提高对各种传染病的抵抗力D.疫苗通常是用失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13.下图中①、②表示血管,箭头表示血流方向,②与①相比,血液中气体含量的变化情况是()A.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增加B.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减少C.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减少D.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14.如图为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序号表示结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3处重吸收回去的物质是大部分的葡萄糖B.与1中液体相比,2中液体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和葡萄糖C.如果某人的尿量比正常情况下多出数倍,那么病变部位可能是3D.如果在尿检中测出有葡萄糖,就是3的功能发生病变,与其他器官无关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控制酸雨措施的是()A.减少工厂废气的排放B.减少煤燃烧时污染物的排放C.减少生活、生产废水的排放D.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16.采摘园是近几年兴起的,大家比较喜欢去的地方,既可以采摘到新鲜的水果、蔬菜,还可以享受采摘的乐趣,大棚种植为采摘园提供了技术。为提高大棚内作物的产量,下列措施中不能达到目的的一项是()A.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B.合理密植C.保持棚内温度恒定 D.延长光照时间17.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其变化是①温度升高②水分增加③氧气含量增加④氮气含量减少⑤二氧化碳含量增加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⑤18.图显示了食物通过消化道时,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程度,字母表示组成消化道的各器官。图中曲线甲和区域D代表的物质和器官分别是()A.脂肪、小肠B.淀粉、小肠C.淀粉、胃D.脂肪、胃19.小彬沉迷网络游戏,经常过度用眼,使眼球的哪一部分结构过度变凸形成近视?()A.角膜 B.玻璃体 C.睫状体 D.晶状体20.人类这一物种是从哪里来的呢?达尔文等科学家通过不懈的努力给我们勾画出越来越清晰的轮廓。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相关知识叙述错误的是()A.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女娲B.我们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的主要证据是化石C.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环境变化→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发达→产生语言→生存能力增加,进入原始社会D.类人猿数量不断减少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加强有直接关系21.下图是某同学做的模拟实验,并绘制了肺内气压变化曲线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甲图中曲线AB段与丙图都表示呼气 B.甲图中曲线BC段与乙图都表示呼气C.甲图中曲线AB段与乙图都表示吸气 D.甲图中曲线BC段与丙图都表示吸气22.城市道路铺设盲道、新闻播报中加配手语翻译等措施体现了全社会对残疾人土的关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盲道地砖表面的突起,可以刺激盲人足底皮肤的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B.盲人对盲道刺激作出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听力障碍者通过手语获得信息并作出的反应是条件反射D.正常人能够听到声音是因为在内耳中产生了听觉23.人体的听觉感受器位于()A.咽鼓管 B.半规管 C.前庭 D.耳蜗24.下列关于肺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最细的支气管分支末端形成肺泡B.肺泡壁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C.在呼吸过程中,肺泡中的气体总是氧气最多D.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的管壁是一层上皮细胞25.如图是眼球结构及成像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如图表示正常眼成像过程B.结构③既是成像也是视觉形成的部位C.形成近视眼的原因之一是结构②过度变凸D.矫正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26.人体的呼吸、消化、排泄等代谢活动都与循环系统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联系如下图(A、B、C表示相关结构,①②③表示相关生理过程),请分析回答:(1)完成过程①的主要器官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是:长度达5~6米,内表面有大量的皱襞和______________。(2)若B表示肺泡,则②表示肺与___________的气体交换。下图是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的变化曲线,当肺容量如bc段变化时,肋间肌和膈肌的状态是______________,肺完成____________过程。(3)若甲和乙代表含有尿素的代谢废物,则乙为______________,它的形成主要经历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_____________作用和肾小管的_____________作用两个生理过程。27.如图是人体部分血液循环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心脏的四个腔,1~6表示部分动脉和静脉血管;①~④表示毛细血管,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在心脏的四个腔中,壁最厚的是()_____.(2)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__________.(3)图中动脉里流的是静脉血的是()__________.(4)[3]中流的是_____血.(5)某人患有肠炎需要进行静脉注射,请你写出药物从静脉到达肠依次经过的循环路径_________.(用图中的数字、字母和箭头表示)28.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血液不能流人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类疾病,脑卒中发生的原因之一是血管内血小板聚集引起血栓,引起血管堵塞,导致血液不能正常流入大脑。为研究替格瑞洛(一种药物名称)对脑卒中的预防效果,某科研小组选用5组(每组10只)大鼠进行了实验,对大鼠的处理和实验结果如下表:组别是否进行卒中处理处理方式48小时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A否注射10mL生理盐水50.82B是注射10mL生理盐水60.56C是注射10mL浓度为0.75%的替格瑞洛15.49D是注射10mL浓度为1.5%的替格瑞洛14.69E是.注射10mL浓度为3%的替格瑞洛11.52(1)A组大鼠不进行卒中处理,其目的是为了______。(2)每组选用10只小鼠而不用1只进行实验,其目的是为了______。(3)根据表中血小板聚集率的实验数据,科研小组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同时随着给药量的增加,大鼠患皮下出血的风险将______(填“增加”或“降低”或“不变”)。(4)小鼠口服替格瑞洛后,药物从消化系统进入到血液中,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脑部,最少要经过心脏______次。29.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字母a~f代表某些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淀粉在小肠中被消化成物质a__________后进入血液的过程叫________。(2)a在血液中由________运输,并最终到达组织细胞。(3)在组织细胞内,a在b中的_______气体的作用下被分解释放出能量。(4)正常情况下,d、e、f三者中______含有a,若某人f中含有a,且肾脏功能正常的话,则可以通过注射__________来进行治疗。30.分析下面有关神经系统的资料并回答相关问题。①刚出生的婴儿,由于大脑没有发育完全,常发生尿床现象;②胸部脊髓完全横断的成年人,出现尿失禁现象;③脊髓腰骶段损伤的病人,常出现膀胱有尿不能排出的现象(1)新生儿的排尿反射属于____________反射(非条件/条件,选填其一),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_内。(2)胸部脊髓完全横断的病人出现尿失禁的原因是脊髓与____________的联系被切断,致使低级中枢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控制。(3)脊髓腰骶段损伤的病人膀胱有尿不能排出的原因是脊髓被破坏导致____________结构不完整,反射不能进行。按照神经冲动传递方向顺序,反射弧结构依次包括感受器→_________→_________→传出神经→效应器。31.图甲表示人体内血糖浓度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乙是胰岛素降低血糖含量的机理示意图,其中葡萄糖转运蛋白质细胞膜上运输葡萄糖进入细胞的结构。请据图分析,答下列问题:(1)人体内有对血糖敏感的感受器,当人体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水平时(如饭后),对血糖敏感的感受器会产生兴奋,图甲中作为效应器的_____,在相应神经中枢的作用下会加速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水平。某些激素(如甲状腺激素)也能影响胰岛素分泌,所以,正常人的血糖浓度能保持相对稳定是_____协调作用的结果。(2)激素只有与受体细胞的受体蛋白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分析图乙可知,胰岛素和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蛋白结合后,一方面促进_____,另—方面促进_____。(3)科学家发现黑色棘皮症的部分患者体内出现一种抗体,能与胰岛素受体蛋白发生结合。对这类人检测会发现血糖浓度_____(填“偏髙”或“偏低”)。(4)如果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就可能形成糖尿病。目前,糖尿病患者常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不方便,患者痛苦,如果能口服就好多了。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以胰岛被破坏的若干小鼠、胰岛素为实验材料,以探究口服胰岛素能否治疗糖尿病。(提示:高温能破坏胰岛素的活性)a:_____;b:甲组口服_____,乙组口服_____;c:一段时间后,采集两组小鼠的血液,检测其血糖含量。

参考答案1、D【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了解尿的形成过程有关知识。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详解】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物质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血液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

图中a物质在流经肾小管时浓度迅速增高,应该是尿素等废物;b物质在流经肾小管时含量减少,直至为零,应该是葡萄糖被全部重吸收。故选:D【点睛】理解掌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2、C【解析】

试题分析: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酸雨可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故A正确。酸雨还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使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故B正确;酸雨还可以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故D正确。但是煤和石油等燃料是人类必须的化石能源,无法做到不使用。人类目前只能加快研发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的超标排放等等,从而减少化石燃料的危害。故选C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酸雨的危害和预防,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酸雨的危害和预防措施。3、A【解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图中的1是感受器,2是传入神经,3是神经中枢,4是传出神经,5是效应器。【详解】霍金因患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禁锢在轮椅上达50年之久。ALS俗称“渐冻人症”,是一种运动神经元(负责将大脑和脊髓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内分泌腺,支配效应器活动的神经元)疾病。可见反射弧中4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受伤。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在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是: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然后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导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央的灰质内(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部位),能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即做出指令),传出神经再将来自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最后由效应器接受神经冲动并作出相应的反应。据此可知,人体的传出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神经冲动就不能由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效应器就无法做出反应,即反射活动不能进行。但是神经冲动仍然可以通过脊髓传到大脑的感觉中枢,产生感觉。故选A。【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和功能。4、D【解析】试题分析:环境保护部公布了2015年“环境日”“践行绿色生活”主题,把今年“环境日”主题确定为“践行绿色生活”,旨在通过“环境日”的集中宣传,广泛传播和弘扬“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提升人们对“生活方式绿色化”的认识和理解,并自觉转化为实际行动,呼吁人人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减少超前消费、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和铺张浪费现象,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呼应联合国环境署确定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形成宣传合力。A是无公害食品,C是食品质量安全标志,D是绿色食品标志。故选D。【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绿色食品的标志,需要平时生活的积累,难度中等,属于了解层次。5、A【解析】

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内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缺铁或缺蛋白质易患贫血,贫血主要是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浓度过低。【详解】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它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因此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当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时,人会患贫血,因此给严重贫血的病人输血,最适合的是浓缩的红细胞悬液,A正确;白细胞有防御疾病的作用,人体出现炎症时,白细胞会增多,B错误;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C错误;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其余的是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D错误。【点睛】掌握血液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6、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肺循环的途径,在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网时,由于气体的扩散作用,肺泡外毛细血管网内的血液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有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7、A【解析】【分析】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这是因为吸入的气体中的一部分氧气在肺泡处扩散到血液里,随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细胞处,在这里,组织细胞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肺泡处,随呼气排出体外。【详解】在空气中氧气占空气体积的21%,二氧化碳占0.03%,氮气占78%,剩余的是水蒸气等其他气体。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会明显增加,氮气几乎不变,水蒸气也会增加,所以从表中的数据可知,甲是氧气,乙是二氧化碳,丙是氮气,丁是其他气体。【点睛】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这是因为吸入气体的部分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并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8、B【解析】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详解】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里,在脑和脊髓里,细胞体密集的地方,色泽灰暗,叫灰质;神经元的突起主要集中在周围神经系统里,在脑和脊髓里神经纤维汇集的部位,色泽亮白叫白质;在周围神经系统里,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就成为一条神经。故选:B。【点睛】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牢记掌握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是解题关键,可结合与神经元有关的结构图来理解记忆。9、A【解析】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由于组织细胞不断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导致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大于组织细胞内的氧气含量,而组织细胞内的二氧化碳含量大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故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经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详解】A.经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使动脉血变成为静脉血,A正确。B.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中,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不是氧气进入血液,B错误。C.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使动脉血变成为静脉血,不是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C错误。D.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中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细胞,不是二氧化碳进入细胞,D错误。【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血液变化。10、B【解析】试题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咽鼓管一端连通咽部,另一端连通鼓室。所以得了咽炎如不及时治疗,病菌就有可能沿着咽鼓管进入中耳的鼓室,会引发中耳炎,使听力下降。考点:听觉的形成。11、B【解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详解】A、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描写的是鸟类的生殖现象,A不符合题意;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描写的是生物的生长发育,红豆的枝条是由叶芽发育形成的,B符合题意;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了鸟类会因为觅食、防御、繁殖等原因而生活在一起的动物群聚现象,C不符合题意;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描写的是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和繁殖现象,D不符合题意。【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某些现象。12、D【解析】健康的婴幼儿接种疫苗对保护他们的健康和生命非常重要,A错误;接种疫苗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B错误;接种疫苗后,人体可以产生相应的抗体,抵抗相应的疾病,这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疫苗通常是用失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注射以后,可以获得相依的抗体,D正确。13、B【解析】

当血液流经肺泡时,肺泡内的气体与肺泡外毛细血管内的气体之间发生了气体交换。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至。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扩散到肺泡中,肺泡中的氧气会扩散到血液中,这样血液就有含氧少含二氧化碳多的静脉血变成含氧多含二氧化碳少的动脉血。【详解】根据图甲中的血液流动方向可知:血管①是动脉血管,血管②是静脉血管。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故选B。【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肺泡里的气体交换。14、C【解析】

(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3)图中,1肾小球、2肾小囊、3肾小管、4肾静脉。【详解】A、当原尿流经3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尿液。因此3处重吸收回去的物质是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A错误;B、当血液流经1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2肾小囊形成原尿。因此与1肾小球中液体相比,2肾小囊中液体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B错误;C、如果某人的尿量比正常情况下多出数倍,那么病变部位可能是3肾小管,由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发生障碍而使尿量增多,C正确;D、若在某人尿液中检测出有葡萄糖,可能是结构3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发生障碍,也可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D错误。【点睛】理解掌握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5、C【解析】试题分析: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酸雨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被称为“空中死神”.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的是通过安装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的污染物排放,并做好回收和利用污染物的工作.污水排放主要污染水源如江河湖泊,对大气影响较少.考点:酸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16、C【解析】

(1)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里。

(2)呼吸作用的原理是在线粒体里在氧气的作用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

(3)要想提高作物的产量就要想办法促进光合作用,并抑制呼吸作用,由其原理可知促进光合作用的措施有:增加光照、增加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我们知道适当提高温度可以促进生物的生命活动,因此适当增加白天的温度可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而夜晚适当降温则可以抑制其呼吸作用。【详解】A、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提高水果、蔬菜的产量,A不符合题意。B、合理密植是植物与光接触的面积增大,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制造的有机物就越多,可见提高水果、蔬菜的产量,B不符合题意。C、适当增加棚中的昼夜温差,白天气温高光合作用旺盛制造的有机物多,到了夜间气温降得比较低的话可有效地抵制蔬菜进行呼吸作用,减少因为呼吸作用过强分解的有机物,使有机物得到更多地积累,提高产量,所以保持棚内温度恒定不能到达增产的目的,C符合题意。D、光照时间越长,植物光合作用的时间越长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能增产,D不符合题意。

故选:C【点睛】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条件是光,因此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延长光照时间、合理密植都能够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进而增加产量。17、C【解析】

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主要成分如表:气体成分吸入气体(%)呼出的气体(%)氮气7878氧气2116二氧化碳0.034水0.071.1其他气体0.90.9【详解】①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另外呼吸道有温暖空气作用,所以呼出的气体温度升高,①正确;

②人进行呼吸作用时,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有水产生,因此呼出的气体水分增加,②正确;

③吸入的氧要提供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因此氧含量减少,③错误;

④⑤人进行呼吸作用时,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但是氮气含量基本不变,④错误;⑤正确。

故C符合题意。【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呼出的气体的变化和变化原因。18、B【解析】甲的消化开始于口腔,说明甲是淀粉,淀粉在口腔中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麦芽糖,B(咽、食管)、C(胃)不能消化淀粉,然后在小肠内淀粉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因此D为小肠;乙在C(胃)中开始被消化,这种物质是蛋白质,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初步消化成多肽,然后再在小肠内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氨基酸,因此图示中乙曲线表示的是蛋白质的消化过程;口腔和C胃都不能消化脂肪,脂肪的消化在D小肠里进行,小肠里有胆汁、胰液和肠液等多种消化液,胆汁虽然不含有消化酶,但它对脂肪起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增加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从而促进脂肪的消化。因此,曲线甲和区域D代表的物质和器官分别是淀粉、小肠。故选B。19、D【解析】

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方,戴凹透镜进行矫正;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方,戴凸透镜进行矫正。【详解】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体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或者因调节时牵引涡状静脉,妨碍了血液的流通,使巩膜的抵抗力减弱,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可见D正确。

故选:D【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近视眼的成因。20、A【解析】

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森林大量消失,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上肢慢慢解放出来,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详解】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A错误;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B正确;由于环境的变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到地面生活,而且逐渐能够直立行走,上肢解放出来,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能使用和制造工具,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这个过程中,它们还产生了语言,生存能力增加,进入原始社会,C正确;人类开发类人猿生活的森林,获得木材、耕地,类人猿因缺少生存空间而数量日益减少,D正确。【点睛】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要重点掌握。21、B【解析】

图甲中表示的是一次呼吸过程,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此时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图乙气球变小,表示呼气。图丙气球变大,表示吸气。【详解】A.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此时外界气体进入肺内,表示吸气。图丙气球变大,表示吸气,A错误。B.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图乙气球变小,表示呼气,B正确。C.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此时外界气体进入肺内,表示吸气。图乙气球变小,表示呼气,C错误。D.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图丙气球变大,表示吸气,D错误。故选:B。【点睛】正确识图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2、D【解析】

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受器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并发出信息,信息沿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并产生相应的感受。【详解】盲道地砖表面的突起,可刺激盲人足底皮肤中的感受器产生兴奋,将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中的躯体感觉中枢,再由躯体运动中枢发出指令来完成行走动作,A正确;

盲人对盲道刺激作出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正确;

条件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听力障碍者通过手语获得信息并作出反应,这是条件反射,C正确;

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可见听觉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的,D错误。【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23、D【解析】

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鼓膜能将声波转变为机械振动,听小骨能将振动传到内耳;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详解】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可见听觉的形成过程中,把声波信息转变成神经冲动的主要结构(听觉感受器)是耳蜗。故选D。【点睛】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听觉的形成过程。24、C【解析】

肺泡是肺的功能单位,肺泡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详解】A、肺泡是由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形成的,正确。B、肺泡壁很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结构特点都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正确。C、在呼吸过程中,肺泡里总是氮气最多,如在吸气时,外界空气进入肺泡,空气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约占0.03%,还有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错误。D、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壁很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结构特点都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正确。故选:C。【点睛】掌握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是本题解题关键。25、C【解析】

(1)近视眼: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远视眼:如果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近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导致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形成远视眼,远视眼戴凸透镜进行矫。(2)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觉神经→视觉中枢→视觉。图中①角膜、②晶状体、③视网膜。【详解】A、图中光线在视网膜前汇聚表示成像在视网膜前方,因此图表示近视眼的成像过程,错误。B、结构③视网膜是成像的部位,但是视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不是结构③,错误。C、形成近视眼原因之一是结构②晶状体过度变凸,正确。D、矫正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错误。【点睛】掌握近视眼的形成原因以及纠正方法、视觉的形成过程是本题解题关键。26、绒毛(或小肠绒毛)外界舒张呼气尿液滤过重吸收【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肺泡内以及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排泄的途径,尿的形成等知识。图中:A消化系统;B呼吸系统;C泌尿系统;①吸收;②肺的通气;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详解】(1)完成过程①吸收的主器官是小肠,这是因为:小肠很长,约5~6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

(2)若B表示肺泡,则②表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的通气)。曲线图中,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体容量由大变小,表示呼气,是呼气时肺内容量的变化,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回落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

(3)C是指通过泌尿系统把体内代谢废物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这一生理过程叫排泄。若甲和乙代表含有尿素的代谢废物,则乙为尿液。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它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构成了尿液的成分,因此尿的形成主要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27、B左心室肺6肺动脉静脉3→C→D→6→1→A→B→2→③【解析】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血液循环,图为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图中A左心房,B左心室,C右心房,D右心室,1肺静脉,2主动脉,3下腔静脉,4出球小动脉,5入球小动脉,6肺动脉。【详解】(1)心脏的四腔中。由于心房只是把血液从心房压入心室,而心室需要把血液压入到全身,所以,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是体循环的开始,路线比较长,需要较大的压力,而右心室是肺循环的开始,路线比较短,压力不需太大,所以,B左心室的壁最厚。(2)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是肺,肺泡是肺的基本单位,其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气体交换。(3)动脉血是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后,含氧气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颜色鲜红的血液;静脉血是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含氧气较少,颜色暗红的血液。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别主要是含氧量的高低以及颜色是鲜红还是暗红。图中动脉里流的是静脉血的是6肺动脉。(4)血液循环如图所示:

即在心脏四个腔及血管中,全部流动着动脉血的是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全部流静脉血的是右心房、右心室、上下腔静脉、肺动脉,因此3下腔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5)某人患有肠炎,医生进行静脉注射,药物到达患病部位需要经过上肢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肠动脉→肠内毛细血管,即:3→C→D→6→①→1→A→B→2→③。【点睛】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正确识图是解答该题的关键。28、形成对照避免偶然性结论是:在一定的替格瑞洛浓度范围内,替格瑞洛浓度越高,血小板的凝集率越低,替格瑞洛对脑卒中有预防效果。增加2【解析】

(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详解】(1)实验设计中需要增加空白对照组。凡是不加处理因素的组,为空白对照组。A组大鼠不进行卒中处理,其目的是为了形成对照。(2)每组选用10只小鼠而不用1只进行实验,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偶然性。1只小鼠做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选用10只小鼠做实验、可以减少误差。(3)结论是:在一定的替格瑞洛浓度范围内,替格瑞洛浓度越高,血小板的凝集率越低,替格瑞洛对脑卒中有预防效果。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替格瑞洛会影响血小板的凝集率,随着给药量的增加,血小板的凝集率越来越低,大鼠患皮下出血的风险将增加。(4)口服替格瑞洛,小肠吸收来的替格瑞洛被运至脑部利用,具体路线是:吸收的替格瑞洛由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脑部毛细血管网→组织细胞,由循环路线可知,血液两次经过心脏。【点睛】掌握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血液循环路径是本题解题关键。29、葡萄糖吸收血浆氧气d、e胰岛素【解析】

图示为人体新陈代谢的部分生理过程图解,其中,a、b、c、d、e、f表示人体内的某种物质,a是葡萄糖,b是氧气,c是二氧化碳,d是原尿,e是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的物质,f是尿液。【详解】(1)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2)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因此a(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后,由血浆运输,并最终到达组织细胞。(3)由图可知,b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在组织细胞里,葡萄糖在氧气的参与下被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即:有机物(储存能量)+氧→二氧化碳+水+能量.(4)由图可知,d是原尿,e是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的物质,f是尿液。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原尿中除不含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它成分与血浆相同;原尿流经肾小管时,经过肾小管的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