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新题速递之群落及其演替(2025年4月)_第1页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新题速递之群落及其演替(2025年4月)_第2页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新题速递之群落及其演替(2025年4月)_第3页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新题速递之群落及其演替(2025年4月)_第4页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新题速递之群落及其演替(2025年4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9页(共79页)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新题速递之群落及其演替(2025年4月)一.选择题(共15小题)1.(2025•辽宁一模)近来,科学家发现一种能固氮的藻类。研究者认为该藻类与某种蓝细菌具有内共生关系,该蓝细菌表现出向固氮细胞器进化的特征。以下现象中,不支持上述观点的是()A.蓝细菌丢失了部分基因,需要依赖藻类提供某些蛋白质 B.蓝细菌的分裂与藻类细胞同步,可随藻类细胞世代相传 C.与叶绿体或线粒体不同,藻类中的蓝细菌仍具有单层膜 D.蓝细菌结构显示出功能专业化,与藻类的形态变化同步2.(2025•辽宁一模)研究人员用牵牛花设计了如下实验,调查了每组植物的平均干重和干重变异系数(组内植物干重差异,其值越大变异差异越大),结果如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一为对照组,二、三、四为实验组 B.每组都需要进行重复实验,以减少实验误差 C.结果表明根竞争对干重的影响比枝叶竞争小 D.枝叶竞争比根竞争对植株个体大小不等性的影响更显著3.(2025•河北模拟)菌根由植物的根系与某些菌根真菌共同组成。菌根真菌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并将这些养分传递给植物;植物则为真菌提供含碳有机物(主要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某林地中的所有菌根真菌构成一个种群 B.菌根真菌属于异养型微生物,其与植物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C.菌根真菌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时,可由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为其提供能量 D.适当增加植物根系菌根真菌的数量,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的进行4.(2025•枣庄二模)研究者对某地区伐木、修路、减少火灾、落叶树的出现以及狼、白尾鹿和驼鹿的数量对北美驯鹿数量影响的观测结果如图所示。图中箭头表示连线对象间的作用方向,“+”和“﹣”分别表示作用性质,数字大小表示作用程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伐木和修路会影响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修路导致驼鹿对北美驯鹿产生0.035的负面作用 C.伐木通过4条路径影响狼的数量 D.狼与北美驯鹿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5.(2025•辽宁一模)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针阔叶混交林景观带中,生活着乔木、灌木、草本和苔藓等种类丰富的植物,还生活着马鹿、青羊、野猪等多种动物,这些生物都占据着一定的生态位。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位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与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无关 B.群落中植物不能运动,其生态位不能发生变化 C.随着群落的演替,生物的生态位会发生改变 D.生态位越接近,物种共存难度越大,越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6.(2025•丰台区模拟)海南新盈红树林湿地公园分别于2010年、2020年进行了退塘还林还湿,并于2022年对新老退塘红树林自然恢复植被物种进行调查,结果如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样地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新退塘外围样地白骨壤、红海榄、桐花树白骨壤……新退塘样地…………白骨壤、桐花树老退塘外围样地木榄、红海榄、榄李、海漆、正红树、桐花树榄李、桐花树红海榄老退塘样地红海榄、白骨壤、木榄、桐花树红海榄、白骨壤、木榄、桐花树、拉关木、榄李红海榄、桐花树、拉关木A.该红树林群落演替顺序为白骨壤+桐花树→白骨壤+红海榄+桐花树→多种植物 B.红树林退塘后经过10~12年的自然恢复可以形成较稳定的群落 C.红树林具有防浪护坡、净化水污染等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人工种植与恢复红树林主要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7.(2025•遂宁校级二模)土壤中的食细菌线虫个体微小、运动能力弱。某植物的落叶可以使土壤中的细菌增加,进而引起食细菌线虫数量的增加。食细菌线虫能产生含氮物质,促进该植物快速生长和大量繁殖,从而使其他植物的生长空间减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能量可以流向消费者 B.食细菌线虫与该植物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C.土壤中食细菌线虫的数量增加可使生物多样性增加 D.可用记名计算法调查土壤中食细菌线虫的种群数量8.(2025•贵州模拟)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灾后,形成大面积火烧迹地。该区域植被演替过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也能影响该区域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与草本灌木群落相比,针叶林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更充分 C.上述不同演替阶段中的物种数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D.火烧迹地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属于次生演替9.(2025•贵州模拟)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家鱼。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已经将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四大家鱼之所以能够混养是因为它们在池塘中的分布区域有差异,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他动植物的分层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青鱼的栖息地、天敌等属于研究其生态位的内容 C.四大家鱼生态位的形成是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 D.草鱼和青鱼的种间竞争最激烈10.(2025•贵州模拟)生活在潮间带的滨螺以很多藻类为食,且主要取食优势物种浒苔,如图表示随着潮间带滨螺密度的变化藻类物种数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滨螺的存在会改变潮间带藻类种间竞争的结果 B.可用“收割理论”解释a﹣b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C.滨螺种群密度越大受藻类等食物资源短缺的影响越大 D.随着滨螺密度上升,浒苔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小11.(2025•潍坊模拟)某林地因为砍伐导致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林地发生的演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物种数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阶段1阶段2阶段3物种数目草本3450102灌木01231乔木0116A.该林地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该群落倾向恢复为未砍伐时的群落 C.演替过程中该林地始终保持收支平衡状态 D.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的多样性升高,优势度降低12.(2025•靖远县二模)下列关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认识一个群落,首选研究其物种组成 B.群落中数量最多的物种不一定是优势种 C.群落中不同季节的动物种类不同属于群落的演替 D.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需要测量植株的高度13.(2025•河南模拟)诗词或农谚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其中蕴含着生物学原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群落中的捕食关系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C.“农两腋挟秧苗,抛秧入田,半沉半浮,数日便可直立”过程与生长素作用密切相关 D.“空地之中,仍要种豆”的主要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14.(2025春•重庆校级月考)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群落演替与发生在火山岩上的群落演替的起点不同 B.若丙的个体较大、数量有限,可采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相对数量 C.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不断减小的 D.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15.(2025•柳州模拟)某山间洼地植被原由灌木、苔藓和地衣组成,某种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导致苔藓与地衣逐渐减少。该种乔木呈零散分布,被称为“树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树岛”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的能力 B.“树岛”中苔藓与地衣最终会全部死亡 C.“树岛”改变了山间洼地原有的水平结构 D.阔叶乔木逐渐占据优势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二.解答题(共5小题)16.(2025•海南模拟)在草原上,苜蓿、黄芩是昆虫和田鼠的食物,而昆虫又是田鼠的食物。某实验小组调查了一段时间内不同体长田鼠的食性比例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草原上的昆虫和田鼠之间的种间关系为。随着田鼠体长增加,其所需的能量增加,但生产者的同化量有限,田鼠食性比例改变的意义可能是。体长为12cm的田鼠群体增重100g,理论上最多需要消耗苜蓿和黄芩g。(2)鹰在田鼠高密度区捕食体型较大的田鼠,专一病原体在田鼠间传播导致田鼠患传染病,这两种方法均可防止田鼠大爆发,与化学防治相比,该类方法的优点有(答出2点)等。(3)动物一般有领域行为,即占有和包围一定的区域,不允许其他同种个体侵入,该区域内含有占有者及其族群所需的各种资源。一些鸟类可依靠鸣叫、行为炫耀等保卫自己的领域。从能量传递的角度进行分析,体重相同的杂食性鸟类的领域范围一般肉食性鸟类。鸟类保卫领域的过程存在的信息类型有。17.(2025•上海模拟)海南大田保护区地势较为平坦,植被类型属于热带稀树灌丛草原,生活着坡鹿、猛禽和蟒蛇等动物。(1)保护区有各种灌丛草原,体现了群落的结构(水平/垂直)。工作人员采用火烧法更新牧草,这属于群落演替中的演替(初生/次生)。(2)科研人员对坡鹿在火烧地和非火烧地的采食与休息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如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多选)A.采食次数增加与牧草繁盛有关B.采食次数增加可导致牧草繁盛C.研究时不必区分坡鹿的雌雄D.研究时需保持火烧地与非火烧地的样方面积相同(3)科研人员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绘制了保护区食物网,部分结构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有(编号选填)。①若坡鹿数量减少,则兔的数量将增加②该图没有显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③动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主要包括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④有的鸟类在相应食物链上为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⑤采用标记重捕法可以精确掌握保护区坡鹿的种群密度(4)根据已学知识分析,下列有关坡鹿种群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坡鹿种群数量达到K2B.坡鹿种群数量达到K2C.坡鹿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D.坡鹿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变化起负反馈调节作用(5)以下有关大田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分析错误的是()(多选)。A.火烧后初期,牧草数量呈“J”形增长B.火烧可加快该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C.火烧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在不断增加D.火烧后生态系统营养级的增多取决于植物种类的增加(6)请结合题意和已学知识评价工作人员采用火烧法更新牧草的做法。18.(2025•赤峰模拟)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地区物种多样性的关键生态系统,由于过度放牧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高寒草甸出现了退化现象,导致草甸的物种多样性减少。(1)高寒草甸退化,其群落发生了演替。为了探究高寒草甸退化对植被的影响,研究人员选取每年的8~9月份对退化草甸上植物类群的生物量进行调查,这是因为草甸群落具有性。(2)调查发现草甸植被的总生物量随退化程度加剧逐渐下降,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不会出现倒置现象,原因是。(3)野生动物和家畜的生态位重叠会加快草甸退化,如图是对高寒草甸上常见的四种生物生态位重叠的调查结果。两种野生动物中(填“高原鼠兔”或“高原鼢鼠”)对草甸退化的影响更大,原因是。上述四种生物之间的生态位虽有所重叠,但并不完全相同,这有利于,是协同进化的结果。(4)治理草甸鼠害,不仅可以防止草甸退化,还可以提高载畜量和牧民的经济效益,这种做法的依据是。(5)请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一些防止高寒草甸退化的有效措施(至少答出两点)。19.(2025•山东模拟)干扰可造成连续的群落中出现断层,如大风、砍伐等引起森林中的断层,放牧、动物挖掘等引起草地群落中的断层等。有的断层可被周围群落任何一个种侵入和占有,这些种入侵能力及耐受环境能力相等,哪一种入侵和取胜完全取决于随机因素,这称为对断层的抽彩式竞争。也有些群落所形成的断层常被一些扩散能力强的先锋种入侵,由于它们的活动,改变了环境条件,促进了中期种入侵,最后被顶级种所替代,这种断层的恢复方式称为小演替。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断层恢复后的群落与原来群落是否相同的重要特征是,它们都具有的空间结构有。(2)断层的抽彩式竞争会使群落的多样性(填“提高”“降低”或“不变”),原因是。(3)群落断层进行的小演替属于(填“初生演替”或“次生演替”),依据是。(4)群落断层恢复的抽彩式竞争和小演替在物种数目上的区别是,在断层恢复的抽彩式竞争中入侵物种具备的条件是(答出2点)。20.(2025•南昌模拟)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为提高牧草产量,缓解牧草资源压力,研究者以引进的两种牧草(老芒麦、披碱草)为材料开展试验(单独种植),探究有机肥对两种牧草生长及其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部分结果如表。回答下列问题:牧草处理生物量(kg)株高(cm)土壤pH茎叶比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细菌真菌老芒麦CK1.7488.27.632.21.21.8有机肥2.2198.47.482.01.51.7披碱草CK2.1591.37.461.91.31.7有机肥2.36104.27.321.61.71.5注:CK表示对照组;茎叶比是评定饲料品质重要指标之一,叶比重越高,饲料品质越好。(1)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草原生物群落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中发生了演替。(2)推测两种牧草混合种植后,二者在竞争中更占优势的是,原因是。(3)研究者认为,有机肥处理后不但能缓解土壤盐碱化程度,也能提高饲料的品质,依据是。(4)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角度分析,施用有机肥中的营养物质属于。有机肥处理后,虽然两种牧草根际真菌多样性指数均下降,但赤霉菌数量会增多,其意义在于。(5)进一步研究发现,真菌AMF的根外菌丝可帮助土壤腐生菌分解有机物,增加土壤养分水平并迅速将养分转移给植物,AMF根内定殖与根外菌丝的建立和维持依赖于植物的光合产物。AMF与牧草的种间关系是。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新题速递之群落及其演替(2025年4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5小题)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CCABCCACCDC题号12131415答案CDCB一.选择题(共15小题)1.(2025•辽宁一模)近来,科学家发现一种能固氮的藻类。研究者认为该藻类与某种蓝细菌具有内共生关系,该蓝细菌表现出向固氮细胞器进化的特征。以下现象中,不支持上述观点的是()A.蓝细菌丢失了部分基因,需要依赖藻类提供某些蛋白质 B.蓝细菌的分裂与藻类细胞同步,可随藻类细胞世代相传 C.与叶绿体或线粒体不同,藻类中的蓝细菌仍具有单层膜 D.蓝细菌结构显示出功能专业化,与藻类的形态变化同步【考点】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专题】正推法;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种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细菌中的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细菌的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都没有以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环状的DNA分子,位于细胞内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叫作拟核。【解答】解:A、蓝细菌丢失基因并依赖藻类提供蛋白质,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共生关系,支持观点,A不符合题意;B、蓝细菌的分裂与藻类细胞同步,可随藻类细胞世代相传,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协调的共生关系,支持观点,B不符合题意;C、藻类中的蓝细菌仍具有单层膜,而叶绿体或线粒体具有双层膜,该现象不能表明该藻类与某种蓝细菌具有内共生关系,C符合题意;D、蓝细菌结构的功能专业化与藻类的形态变化同步,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共生关系,支持观点,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2025•辽宁一模)研究人员用牵牛花设计了如下实验,调查了每组植物的平均干重和干重变异系数(组内植物干重差异,其值越大变异差异越大),结果如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一为对照组,二、三、四为实验组 B.每组都需要进行重复实验,以减少实验误差 C.结果表明根竞争对干重的影响比枝叶竞争小 D.枝叶竞争比根竞争对植株个体大小不等性的影响更显著【考点】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专题】模式图;种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解答】解:A、实验一为单独种植,为对照组,实验二为枝叶竞争、实验三为根竞争、实验四为整株竞争,实验二、三、四均为实验组,A正确;B、重复实验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显著降低随机误差的累积效应,B正确;C、实验二的干重大于实验三,说明根竞争对干重的影响比枝叶竞争小,C错误;D、实验二的干重变异系数大于实验三,说明枝叶竞争比根竞争对植株个体大小不等性的影响更显著,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3.(2025•河北模拟)菌根由植物的根系与某些菌根真菌共同组成。菌根真菌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并将这些养分传递给植物;植物则为真菌提供含碳有机物(主要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某林地中的所有菌根真菌构成一个种群 B.菌根真菌属于异养型微生物,其与植物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C.菌根真菌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时,可由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为其提供能量 D.适当增加植物根系菌根真菌的数量,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的进行【考点】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种群的数量特征.【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根据题干分析,AM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没有拟核;“AM真菌能够增强宿主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耐受性”,而宿主植物能为AM真菌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说明AM真菌与宿主植物的这种关系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解答】解:A、某林地中的所有菌根真菌可能包含多种菌根真菌,并非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不能构成一个种群,A错误;B、菌根真菌自身不能制造有机物,需从植物获取含碳有机物,属于异养型微生物。菌根真菌能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物质,植物为真菌提供含碳有机物,两者相互依存、彼此有利,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B正确;C、菌根真菌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一般为主动运输,可由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为吸收无机盐提供能量,C正确;D、菌根真菌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并传递给植物,适当增加植物根系菌根真菌的数量,能使植物获得更多水分和矿物质,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2025•枣庄二模)研究者对某地区伐木、修路、减少火灾、落叶树的出现以及狼、白尾鹿和驼鹿的数量对北美驯鹿数量影响的观测结果如图所示。图中箭头表示连线对象间的作用方向,“+”和“﹣”分别表示作用性质,数字大小表示作用程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伐木和修路会影响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修路导致驼鹿对北美驯鹿产生0.035的负面作用 C.伐木通过4条路径影响狼的数量 D.狼与北美驯鹿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专题】模式图;种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物理信息是指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化学信息是指在生命活动中,生物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行为信息是指动物的特殊行为,主要指各种动作,这些动作也能够向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某种信息,即动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解答】解:A、人类活动(如伐木和修路)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朝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正确;B、由图可知,修路对驼鹿产生“+”的作用,驼鹿对北美驯鹿产生“﹣0.035”的作用,但这不是修路直接导致驼鹿对北美驯鹿产生﹣0.035的负面作用,而是修路影响驼鹿,驼鹿再影响北美驯鹿,B错误;C、由图可知,伐木分别通过影响落叶树、驼鹿、白尾鹿、狼这4条路径来影响狼的数量,C正确;D、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狼与北美驯鹿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它们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5.(2025•辽宁一模)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针阔叶混交林景观带中,生活着乔木、灌木、草本和苔藓等种类丰富的植物,还生活着马鹿、青羊、野猪等多种动物,这些生物都占据着一定的生态位。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位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与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无关 B.群落中植物不能运动,其生态位不能发生变化 C.随着群落的演替,生物的生态位会发生改变 D.生态位越接近,物种共存难度越大,越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考点】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解决问题能力.【答案】C【分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解答】解:A、生态位不仅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与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也有关,A错误;B、群落中植物尽管不能运动,但是其占用的空间、资源以及与其它生物的关系也会随着群落的演替而改变,因此其生态位会发生变化,B错误;C、演替是一种群落类型取代另一种群落类型,随着群落的演替,生物的生态位会发生改变,C正确;D、生态位越接近,物种竞争就越激烈,有可能会导致一部分物种灭绝,不一定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位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6.(2025•丰台区模拟)海南新盈红树林湿地公园分别于2010年、2020年进行了退塘还林还湿,并于2022年对新老退塘红树林自然恢复植被物种进行调查,结果如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样地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新退塘外围样地白骨壤、红海榄、桐花树白骨壤……新退塘样地…………白骨壤、桐花树老退塘外围样地木榄、红海榄、榄李、海漆、正红树、桐花树榄李、桐花树红海榄老退塘样地红海榄、白骨壤、木榄、桐花树红海榄、白骨壤、木榄、桐花树、拉关木、榄李红海榄、桐花树、拉关木A.该红树林群落演替顺序为白骨壤+桐花树→白骨壤+红海榄+桐花树→多种植物 B.红树林退塘后经过10~12年的自然恢复可以形成较稳定的群落 C.红树林具有防浪护坡、净化水污染等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人工种植与恢复红树林主要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和价值;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专题】数据表格;种群和群落;生态环境;解决问题能力.【答案】C【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解答】解:A、由表格信息判断,该红树林群落演替顺序为白骨壤+桐花树→白骨壤+红海榄+桐花树→多种植物,A正确;B、红树林退塘后经过10~12年的自然恢复,群落进入演替后期,已经形成了较稳定的群落,B正确;C、红树林能够防浪护坡、净化水污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D、种植与恢复本土红树林体现了生物要适应环境,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生物多样性价值和生态工程原理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7.(2025•遂宁校级二模)土壤中的食细菌线虫个体微小、运动能力弱。某植物的落叶可以使土壤中的细菌增加,进而引起食细菌线虫数量的增加。食细菌线虫能产生含氮物质,促进该植物快速生长和大量繁殖,从而使其他植物的生长空间减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能量可以流向消费者 B.食细菌线虫与该植物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C.土壤中食细菌线虫的数量增加可使生物多样性增加 D.可用记名计算法调查土壤中食细菌线虫的种群数量【考点】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a、线虫可以捕食细菌,故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能量能流向消费者;食细菌线虫个体微小、运动能力弱,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该植物侵占其他植物生长空间,可使生物种类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解答】解:A、线虫可以捕食细菌,故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能量可以流向消费者,A正确;B、二者的种间关系应为原始合作,B错误;C、食细菌线虫增加→含氮物质增加→植物快速生长和大量繁殖,侵占其他植物生长空间,可使生物种类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C错误;D、记名计算法可用来调查土壤中食细菌线虫的物种丰富度,调查其种群数量可采用样方法,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8.(2025•贵州模拟)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灾后,形成大面积火烧迹地。该区域植被演替过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也能影响该区域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与草本灌木群落相比,针叶林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更充分 C.上述不同演替阶段中的物种数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D.火烧迹地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属于次生演替【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群落发生演替的主要标志: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变化,或者是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逐步被另一个群落替代。初生演替起点:从来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次生演替起点: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后所形成的次生裸地。【解答】解:A、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朝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正确;B、针叶林树种更高大,与草本灌木群落相比,针叶林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更充分,B正确;C、上述不同演替阶段中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错误;D、火烧迹地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有植被存在,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9.(2025•贵州模拟)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家鱼。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已经将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四大家鱼之所以能够混养是因为它们在池塘中的分布区域有差异,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他动植物的分层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青鱼的栖息地、天敌等属于研究其生态位的内容 C.四大家鱼生态位的形成是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 D.草鱼和青鱼的种间竞争最激烈【考点】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因此,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解答】解: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栖息的水层不同,其他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也具有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B、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B正确;C、不同的物种,所处的生态位不同,这是由不同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错误;D、结合图可知,青鱼和草鱼食物资源相同,生态位接近,种间竞争最激烈,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0.(2025•贵州模拟)生活在潮间带的滨螺以很多藻类为食,且主要取食优势物种浒苔,如图表示随着潮间带滨螺密度的变化藻类物种数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滨螺的存在会改变潮间带藻类种间竞争的结果 B.可用“收割理论”解释a﹣b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C.滨螺种群密度越大受藻类等食物资源短缺的影响越大 D.随着滨螺密度上升,浒苔种群密度先增大后减小【考点】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种群的数量特征.【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解答】解:A、根据题意,生活在潮间带的滨螺以很多藻类为食,且主要取食优势物种浒苔,故滨螺的存在会改变潮间带藻类种间竞争的结果,A正确;B、收割理论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生物,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图中a﹣b过程中,滨螺密度增大,捕食数量多的藻类,为其他藻类的形成腾出空间,导致藻类的物种数逐渐增多,即可用“收割理论”解释a﹣b过程中发生的变化,B正确;C、生活在潮间带的滨螺以很多藻类为食,则滨螺种群密度越大受藻类等食物资源短缺的影响越大,C正确;D、根据题意,滨螺主要取食优势物种浒苔,随着滨螺密度增加,浒苔密度将先下降,而后滨螺由于食物少也下降,此时浒苔密度将上升,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中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11.(2025•潍坊模拟)某林地因为砍伐导致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林地发生的演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物种数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阶段1阶段2阶段3物种数目草本3450102灌木01231乔木0116A.该林地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该群落倾向恢复为未砍伐时的群落 C.演替过程中该林地始终保持收支平衡状态 D.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的多样性升高,优势度降低【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解答】解:A、该林地因砍伐破坏后进行演替,原有土壤条件等保留,是次生演替,A正确;B、从表中看,演替过程物种更复杂,倾向恢复未砍伐时群落,B正确;C、演替中生态系统生物量、能量等变化,不会始终收支平衡,C错误;D、演替时草本物种数增多,多样性升,但与乔灌木竞争劣势,优势度降,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对次生演替概念、演替过程中群落变化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2.(2025•靖远县二模)下列关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认识一个群落,首选研究其物种组成 B.群落中数量最多的物种不一定是优势种 C.群落中不同季节的动物种类不同属于群落的演替 D.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需要测量植株的高度【考点】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群落演替的类型.【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1)群落是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解答】解:A、物种组成是群落的重要特征,是区分不同群落的关键,认识群落首先研究物种组成,A正确;B、群落中数量很多,对其他物种影响很大的为优势种,优势种不一定数量最多,B正确;C、群落中不同季节的动物种类不同属于群落的季节性,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不属于群落的演替,C错误;D、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概念、物种组成、季节性和生态位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对群落相关概念的理解与辨析能力。13.(2025•河南模拟)诗词或农谚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其中蕴含着生物学原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群落中的捕食关系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C.“农两腋挟秧苗,抛秧入田,半沉半浮,数日便可直立”过程与生长素作用密切相关 D.“空地之中,仍要种豆”的主要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考点】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研究能量流动实践意义;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种间竞争(你死我活):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5)原始合作(互惠):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壳螺上。【解答】解: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蜾蠃捕食螟蛉幼虫,体现捕食关系,A正确;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藻类等植物大量繁殖使江水变绿,体现群落的季节性,B正确;C、“农两腋挟秧苗,抛秧入田,半沉半浮,数日便可直立”,秧苗生长过程中生长素起调节作用,C正确;D、“空地之中,仍要种豆”,主要是因为豆科植物根瘤菌能固氮增加土壤肥力,不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种间关系、生长素作用、能量流动意义等知识,意在考查对诗词农谚中蕴含生物学原理的理解和判断能力。14.(2025春•重庆校级月考)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群落演替与发生在火山岩上的群落演替的起点不同 B.若丙的个体较大、数量有限,可采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相对数量 C.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不断减小的 D.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专题】坐标曲线图;种群和群落;解决问题能力.【答案】C【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解答】解:A、该群落演替是退耕农田自然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发生在火山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演替的起点不同,A正确;B、对于群落中个体较大、数量有限的物种可采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相对数量,B正确;C、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的相对多度不断减小,但相对多度是指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不能说明乙种的群密度是不断减小的,C错误;D、该农田退耕前后植物物种甲、乙和丙的相对多度发生了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5.(2025•柳州模拟)某山间洼地植被原由灌木、苔藓和地衣组成,某种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导致苔藓与地衣逐渐减少。该种乔木呈零散分布,被称为“树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树岛”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的能力 B.“树岛”中苔藓与地衣最终会全部死亡 C.“树岛”改变了山间洼地原有的水平结构 D.阔叶乔木逐渐占据优势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群落的空间结构.【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解决问题能力.【答案】B【分析】1、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和植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他们常呈镶嵌分布。2、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解答】解:A、乔木与灌木、苔藓和地衣,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的能力,A正确;B、“树岛”中苔藓与地衣随着演替进行,不再是优势种,但不会全部死亡,B错误;C、乔木侵入后呈零散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D、“某种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导致苔藓与地衣逐渐减少”,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二.解答题(共5小题)16.(2025•海南模拟)在草原上,苜蓿、黄芩是昆虫和田鼠的食物,而昆虫又是田鼠的食物。某实验小组调查了一段时间内不同体长田鼠的食性比例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草原上的昆虫和田鼠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随着田鼠体长增加,其所需的能量增加,但生产者的同化量有限,田鼠食性比例改变的意义可能是通过增加植食性比例,减少能量流动环节,从而获得更多能量。体长为12cm的田鼠群体增重100g,理论上最多需要消耗苜蓿和黄芩3250g。(2)鹰在田鼠高密度区捕食体型较大的田鼠,专一病原体在田鼠间传播导致田鼠患传染病,这两种方法均可防止田鼠大爆发,与化学防治相比,该类方法的优点有对环境不造成污染、不会使田鼠产生抗药性(或能够有效将田鼠数量控制在一定水平等)(答出2点)等。(3)动物一般有领域行为,即占有和包围一定的区域,不允许其他同种个体侵入,该区域内含有占有者及其族群所需的各种资源。一些鸟类可依靠鸣叫、行为炫耀等保卫自己的领域。从能量传递的角度进行分析,体重相同的杂食性鸟类的领域范围一般小于肉食性鸟类。鸟类保卫领域的过程存在的信息类型有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考点】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相关计算;信息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1)捕食和竞争通过增加植食性比例,减少能量流动环节,从而获得更多能量3250(2)对环境不造成污染、不会使田鼠产生抗药性(或能够有效将田鼠数量控制在一定水平等)(3)小于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分析】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2)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使得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发展到彼此不能离开而独立生存的程度。(4)原始合作: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受益,但二者之间不存在依赖关系,可以分离开来。(5)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解答】解:(1)据题意可知,苜蓿和黄芩是昆虫和田鼠的食物,而昆虫又是田鼠的食物,所以昆虫和田鼠之间既有种间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随着田鼠体长增加,其所需的能量增加,但生产者的同化量有限,即草原承载能力有限,而田鼠食性比例改变可以减少能量传递过程中的损耗,有利于维持其种群数量稳定。体长为12cm的田鼠植食性比例为75%,肉食性比例为25%。要求理论上最多需要消耗苜蓿和黄芩的量,按照能量传递效率10%计算。设最多需要消耗苜蓿和黄芩x克。田鼠群体增重100g,其中通过植食性获得的增重为100×75%=75g,这部分直接来自苜蓿和黄芩,消耗苜蓿和黄芩的量为75÷10%=750g;通过肉食性获得的增重为100×25%=25g,其能量来源是昆虫,昆虫的能量又来自苜蓿和黄芩,所以这部分消耗苜蓿和黄芩的量为25÷10%÷10%=2500g。则总共最多需要消耗苜蓿和黄芩750+2500=3250g。(2)鹰捕食田鼠和专一病原体使田鼠患传染病这两种防治田鼠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的优点有对环境不造成污染、能够有效将田鼠数量控制在一定水平(不破坏生态平衡或不引起物种灭绝等)、不会使田鼠产生抗药性等。(3)从能量传递的角度分析,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肉食性鸟类所处营养级一般比杂食性鸟类高,获得相同能量需要更多的生产者提供能量,所以体重相同的杂食性鸟类的领域范围一般小于肉食性鸟类。鸟类依靠鸣叫保卫自己的领域,鸣叫属于物理信息;行为炫耀属于行为信息,所以鸟类保卫领域的过程存在的信息类型有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故答案为:(1)捕食和竞争通过增加植食性比例,减少能量流动环节,从而获得更多能量3250(2)对环境不造成污染、不会使田鼠产生抗药性(或能够有效将田鼠数量控制在一定水平等)(3)小于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点评】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学生掌握群落中的种间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7.(2025•上海模拟)海南大田保护区地势较为平坦,植被类型属于热带稀树灌丛草原,生活着坡鹿、猛禽和蟒蛇等动物。(1)保护区有各种灌丛草原,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水平/垂直)。工作人员采用火烧法更新牧草,这属于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初生/次生)。(2)科研人员对坡鹿在火烧地和非火烧地的采食与休息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如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CD)。(多选)A.采食次数增加与牧草繁盛有关B.采食次数增加可导致牧草繁盛C.研究时不必区分坡鹿的雌雄D.研究时需保持火烧地与非火烧地的样方面积相同(3)科研人员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绘制了保护区食物网,部分结构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有①②③⑤(编号选填)。①若坡鹿数量减少,则兔的数量将增加②该图没有显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③动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主要包括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④有的鸟类在相应食物链上为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⑤采用标记重捕法可以精确掌握保护区坡鹿的种群密度(4)根据已学知识分析,下列有关坡鹿种群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CD)(多选)。A.坡鹿种群数量达到K2B.坡鹿种群数量达到K2C.坡鹿种群数量低的年份,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变D.坡鹿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变化起负反馈调节作用(5)以下有关大田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分析错误的是(BCD)(多选)。A.火烧后初期,牧草数量呈“J”形增长B.火烧可加快该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C.火烧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在不断增加D.火烧后生态系统营养级的增多取决于植物种类的增加(6)请结合题意和已学知识评价工作人员采用火烧法更新牧草的做法工作人员采用火烧法的做法需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火烧法更新牧草为草原中的坡鹿、兔和昆虫及时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保证了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另一方面火烧法可能会破坏部分动物的栖息地,影响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因此需要辩证地看待火烧法的做法,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控制火烧法的频率、范围等来维持大田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平衡。【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类型;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答案】(1)水平次生(2)ACD(3)①②③⑤(4)CD(5)BCD(6)工作人员采用火烧法的做法需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火烧法更新牧草为草原中的坡鹿、兔和昆虫及时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保证了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另一方面火烧法可能会破坏部分动物的栖息地,影响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因此需要辩证地看待火烧法的做法,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控制火烧法的频率、范围等来维持大田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平衡【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2)群落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解答】解:(1)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保护区有各种灌丛草原,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工作人员采用火烧法更新牧草,该过程中具备土壤和一定的植被条件,故属于次生演替。(2)AB、与非火烧地相比,火烧地的采食数量增加,而休息数量减少,据此推测,火烧后,牧草更新,可能更加繁盛,吸引坡鹿增加采食次数,而采食次数增加可能导致牧草减少,而不是繁盛,A正确,B错误;C、本研究是调查坡鹿的采食与休息行为,故不必区分坡鹿的雌雄,C正确;D、保持样方面积相同可以确保数据的可比性,避免面积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研究时需保持火烧地与非火烧地的样方面积相同,D正确。故选ACD。(3)①若坡鹿数量减少,蟒蛇对兔的捕食增加,则兔的数量可能减少,①错误;②该图没有显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②错误;③营养关系主要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捕食关系(种间关系),而种内关系通常是指同一物种个体之间的竞争、合作等关系,不属于营养关系,③错误;④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是第四营养级,若某食物链中鸟类捕食次级消费者,那么它们就是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④正确;⑤标记重捕法是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不能精确计算,⑤错误。故选:①②③⑤。(4)AB、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内竞争强度并不是最小,而是逐渐增强,此时种内竞争强度液并未达到最大,随着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K),竞争强度会逐渐增强,ABC、环境容纳量(K)主要由环境资源决定,与种群数量无关。即使种群数量低,环境容纳量也可能保持不变,C正确;D、坡鹿种群密度对种群数量变化起负反馈调节作用,如种群密度过高时,资源竞争加剧,导致种群数量下降,D正确。故选:CD。(5)A、火烧后初期,牧草资源丰富,种群数量可能呈指数增长,即“J”型增长,A正确;B、生态系统中能量不能循环,B错误;C、火烧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可能暂时降低,因为生态系统需要时间恢复结构和功能,C错误;D、营养级的增多不仅取决于植物种类,还与食物链的复杂性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有关,D错误。故选:BCD。(6)工作人员采用火烧法的做法需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火烧法更新牧草为草原中的坡鹿、兔和昆虫及时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保证了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另一方面火烧法可能会破坏部分动物的栖息地,影响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因此需要辩证地看待火烧法的做法,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控制火烧法的频率、范围等来维持大田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平衡。故答案为:(1)水平次生(2)ACD(3)①②③⑤(4)CD(5)BCD(6)工作人员采用火烧法的做法需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火烧法更新牧草为草原中的坡鹿、兔和昆虫及时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保证了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另一方面火烧法可能会破坏部分动物的栖息地,影响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因此需要辩证地看待火烧法的做法,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控制火烧法的频率、范围等来维持大田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平衡【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18.(2025•赤峰模拟)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地区物种多样性的关键生态系统,由于过度放牧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高寒草甸出现了退化现象,导致草甸的物种多样性减少。(1)高寒草甸退化,其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为了探究高寒草甸退化对植被的影响,研究人员选取每年的8~9月份对退化草甸上植物类群的生物量进行调查,这是因为草甸群落具有季节性。(2)调查发现草甸植被的总生物量随退化程度加剧逐渐下降,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不会出现倒置现象,原因是该生态系统能量仍是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且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故能量金字塔是正立的。(3)野生动物和家畜的生态位重叠会加快草甸退化,如图是对高寒草甸上常见的四种生物生态位重叠的调查结果。两种野生动物中高原鼠兔(填“高原鼠兔”或“高原鼢鼠”)对草甸退化的影响更大,原因是与高原鼢鼠相比,高原鼠兔和牦牛、藏羊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更高,在食物等方面的种间斗争更为激烈,对草甸退化的影响更大。上述四种生物之间的生态位虽有所重叠,但并不完全相同,这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4)治理草甸鼠害,不仅可以防止草甸退化,还可以提高载畜量和牧民的经济效益,这种做法的依据是治理草甸鼠害,可以减少流向鼠类的能量,使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牲畜,载畜量提高,牧民可以养殖更多的牲畜提高收益。(5)请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一些防止高寒草甸退化的有效措施合理放牧;治理鼠害、虫害,退耕还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至少答出两点)。【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生态金字塔;群落的季节性和生态位.【专题】图像坐标类简答题;种群和群落;实验探究能力.【答案】(1)次生季节(2)该生态系统能量仍是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且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故能量金字塔是正立的(3)高原鼠兔与高原鼢鼠相比,高原鼠兔和牦牛、藏羊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更高,在食物等方面的种间斗争更为激烈,对草甸退化的影响更大充分利用环境资源(4)治理草甸鼠害,可以减少流向鼠类的能量,使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牲畜,载畜量提高,牧民可以养殖更多的牲畜提高收益(5)合理放牧;治理鼠害、虫害,退耕还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分析】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为:演替的起点不同,初生演替速度慢,趋于形成新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多,而次生演替速度快,趋向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少。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除了人为活动、气候变化外,群落演替还受到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迁入迁出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解答】解:(1)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优势物种发生了替代,群落类型发生了改变,说明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用于群落具有季节性,不同季节退化草甸上植物类群的生物量是不相同的,所以需要选取每一年同一时间(8~9月份)对退化草甸上植物类群的生物量进行调查。(2)虽然草甸植被的总生物量随退化程度加剧逐渐下降,但由于该生态系统能量仍是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且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故能量金字塔是正立的,不会出现倒置现象。(3)图示分析,与高原鼢鼠相比,高原鼠兔和牦牛、藏羊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更高,在食物等方面的种间斗争更为激烈,对草甸退化的影响更大,野生动物和家畜的生态位重叠会加快草甸退化,因此两种野生动物中高原鼠兔对草甸退化的影响更大。不同种类生物之间生态位不完全相同,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这是协同进化的结果。(4)由于治理草甸鼠害,可以减少流向鼠类的能量,使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牲畜,载畜量提高,牧民可以养殖更多的牲畜提高收益,因此治理草甸鼠害,不仅可以防止草甸退化,还可以提高载畜量和牧民的经济效益。(5)h根据上述信息可知,鼠害会加快草甸退化,因此防止高寒草甸退化的有效措施有治理鼠害,此外合理放牧、治理虫害,退耕还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都可以防止高寒草甸退化。故答案为:(1)次生季节(2)该生态系统能量仍是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且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故能量金字塔是正立的(3)高原鼠兔与高原鼢鼠相比,高原鼠兔和牦牛、藏羊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更高,在食物等方面的种间斗争更为激烈,对草甸退化的影响更大充分利用环境资源(4)治理草甸鼠害,可以减少流向鼠类的能量,使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牲畜,载畜量提高,牧民可以养殖更多的牲畜提高收益(5)合理放牧;治理鼠害、虫害,退耕还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19.(2025•山东模拟)干扰可造成连续的群落中出现断层,如大风、砍伐等引起森林中的断层,放牧、动物挖掘等引起草地群落中的断层等。有的断层可被周围群落任何一个种侵入和占有,这些种入侵能力及耐受环境能力相等,哪一种入侵和取胜完全取决于随机因素,这称为对断层的抽彩式竞争。也有些群落所形成的断层常被一些扩散能力强的先锋种入侵,由于它们的活动,改变了环境条件,促进了中期种入侵,最后被顶级种所替代,这种断层的恢复方式称为小演替。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断层恢复后的群落与原来群落是否相同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它们都具有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断层的抽彩式竞争会使群落的多样性提高(填“提高”“降低”或“不变”),原因是抽彩式竞争中,各物种入侵能力及耐受环境能力相等,哪一种入侵和取胜完全取决于随机因素,有利于更多物种生存。(3)群落断层进行的小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填“初生演替”或“次生演替”),依据是干扰形成的各种断层的土壤条件会基本保留,甚至还会保留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等。(4)群落断层恢复的抽彩式竞争和小演替在物种数目上的区别是抽彩式竞争只有一个物种,而参加小演替各阶段的一般有许多种,在断层恢复的抽彩式竞争中入侵物种具备的条件是入侵能力和耐受环境能力相等,在其生活史过程中能阻止其他物种再入侵(答出2点)。【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群落的空间结构.【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1)物种组成;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提高;抽彩式竞争中,各物种入侵能力及耐受环境能力相等,哪一种入侵和取胜完全取决于随机因素,有利于更多物种生存(3)次生演替;干扰形成的各种断层的土壤条件会基本保留,甚至还会保留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等(4)抽彩式竞争只有一个物种,而参加小演替各阶段的一般有许多种;入侵能力和耐受环境能力相等,在其生活史过程中能阻止其他物种再入侵【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个方面。垂直结构表现为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表现为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也常呈镶嵌分布。【解答】解:(1)判断不同群落是否相同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无论是原来的群落还是断层恢复后的群落,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这两种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状况。故本问答案依次为:群落的物种组成;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断层的抽彩式竞争会使群落的多样性提高。原因是在抽彩式竞争中,哪一种入侵和取胜完全取决于随机因素,这就使得不同物种都有机会入侵并在断层处生存,不会出现某一个或几个物种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有利于更多物种的生存,从而提高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3)群落断层进行的小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因为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而群落断层处存在一定的土壤条件以及可能留存的种子或繁殖体等,符合次生演替的条件。故本问答案依次为:次生演替;群落断层处存在一定的土壤条件以及可能留存的种子或繁殖体等。(4)在物种数目上,抽彩式竞争的群落物种数目相对不稳定,会随着随机因素而变化,可能出现较多物种同时竞争的情况;小演替的群落物种数目会随着演替阶段的推进,从先锋种到中期种再到顶级种逐渐稳定下来。在断层恢复的抽彩式竞争中入侵物种具备的条件是入侵能力及耐受环境能力相等、扩散能力强。因为题目中提到“这些种入侵能力及耐受环境能力相等”,且在自然情况下,能够快速占据断层空间的物种往往扩散能力也较强。故本问答案依次为:抽彩式竞争的群落物种数目相对不稳定,小演替的群落物种数目会逐渐稳定;入侵能力及耐受环境能力相等、扩散能力强。故答案为:(1)物种组成;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提高;抽彩式竞争中,各物种入侵能力及耐受环境能力相等,哪一种入侵和取胜完全取决于随机因素,有利于更多物种生存(3)次生演替;干扰形成的各种断层的土壤条件会基本保留,甚至还会保留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等(4)抽彩式竞争只有一个物种,而参加小演替各阶段的一般有许多种;入侵能力和耐受环境能力相等,在其生活史过程中能阻止其他物种再入侵【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等相关内容,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难度适中。20.(2025•南昌模拟)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为提高牧草产量,缓解牧草资源压力,研究者以引进的两种牧草(老芒麦、披碱草)为材料开展试验(单独种植),探究有机肥对两种牧草生长及其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部分结果如表。回答下列问题:牧草处理生物量(kg)株高(cm)土壤pH茎叶比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细菌真菌老芒麦CK1.7488.27.632.21.21.8有机肥2.2198.47.482.01.51.7披碱草CK2.1591.37.461.91.31.7有机肥2.36104.27.321.61.71.5注:CK表示对照组;茎叶比是评定饲料品质重要指标之一,叶比重越高,饲料品质越好。(1)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草原生物群落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中发生了次生演替。(2)推测两种牧草混合种植后,二者在竞争中更占优势的是披碱草,原因是无论是否有机肥处理,披碱草株高(和生物量)均高于老芒麦。(3)研究者认为,有机肥处理后不但能缓解土壤盐碱化程度,也能提高饲料的品质,依据是与CK组相比,有机肥处理后,两种牧草对应土壤的pH和茎叶比均下降。(4)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角度分析,施用有机肥中的营养物质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有机肥处理后,虽然两种牧草根际真菌多样性指数均下降,但赤霉菌数量会增多,其意义在于赤霉菌能够分泌赤霉素,促进植物生长。(5)进一步研究发现,真菌AMF的根外菌丝可帮助土壤腐生菌分解有机物,增加土壤养分水平并迅速将养分转移给植物,AMF根内定殖与根外菌丝的建立和维持依赖于植物的光合产物。AMF与牧草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考点】群落演替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专题】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理解能力.【答案】(1)次生(2)披碱草;无论是否有机肥处理,披碱草株高(和生物量)均高于老芒麦(3)与CK组相比,有机肥处理后,两种牧草对应土壤的pH和茎叶比均下降(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赤霉菌能够分泌赤霉素,促进植物生长(5)互利共生【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解答】解:(1)过度放牧使草原生物群落从复杂到简单,这是在原有植被及土壤条件等基础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从表格数据看,不管有无有机肥处理,披碱草在株高和生物量上都高于老芒麦,所以混种时披碱草在竞争中更占优势。(3)土壤盐碱化程度可通过pH衡量,饲料品质可参考茎叶比(叶比重高则品质好)。有机肥处理后,两种牧草土壤pH降低,茎叶比降低(意味着叶比重增加,饲料品质变好),所以能缓解土壤盐碱化且提高饲料品质。(4)有机肥中的营养物质是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赤霉菌可分泌赤霉素,赤霉素能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从而促进牧草生长,这是其数量增多的意义。故答案为:(1)次生(2)披碱草;无论是否有机肥处理,披碱草株高(和生物量)均高于老芒麦(3)与CK组相比,有机肥处理后,两种牧草对应土壤的pH和茎叶比均下降(4)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赤霉菌能够分泌赤霉素,促进植物生长(5)互利共生【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群落、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应用的能力。

考点卡片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考点归纳】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比较项目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大小较小较大主要区别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拟核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细胞壁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多糖生物膜系统无生物膜系统有生物膜系统细胞质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DNA存在形式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质粒中:小型环状、裸露细胞核中: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增殖方式二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可遗传变异方式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命题方向】题型一: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异同:典例1: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核生物细胞不含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B.真核生物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原核生物细胞只进行无丝分裂C.真核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原核生物以RNA为遗传物质D.真核生物细胞具有生物膜系统,有利于细胞代谢有序进行分析: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只能进行二分裂生殖,属于无性生殖,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含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是DNA。真核生物: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有复杂的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能进行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含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是DNA。解答:A、原核生物细胞只含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不含线粒体,但部分原核细胞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故A错误;B、原核生物只能进行二分裂生长,而真核生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故B错误;C、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均含有细胞结构,而细胞类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故C错误;D、真核生物细胞具有核膜、细胞器膜和细胞膜,而这些构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