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语文下册五年级教案
人教版语文下册五班级教案1
教材说明
本次“语文七色光”共安排了四项语文实践活动。第一项共有两
个练习:1.照样子把反问句换一种说法;2.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按顺序排
好。第二项是“日积月累”:积累有关人生价值的名言警句。第三项
是“知识窗”,通过阅读一些中外的神话,引导学生课外扩大阅读。
第四项是“大家一起来”,培育学生从小树立帮助别人的好品质,训
练进行社会活动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L引导学生掌握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的能力。
2.能根据一定的顺序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训练组织句子叙述顺
序的能力。
3.积累名言警句。
4.阅读几篇体现为人类造福的中外神话,渗透为人类造福的思想。
5.通过举办为班级生活有困难的同学的捐赠活动,培育学生帮助
别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如何排列顺序错乱的句子。
3.进行捐赠时,不要使受捐赠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搜集我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神话。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练。
此项练习包含两项内容。
⑴照样子,换个说法再写个句子。
①出示例句中的问句,引导学生读一读,注意这个句子是问号,
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②读后,请学生说说这个问句是什么意思。指出反问句无须回答
的特点。
③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意思就是例句中这个句子,把问句换了一
种说法并加强了语气。
④自由读第一句,试着自己换一种说法,然后汇报,评价。
能被替换的。
2.日积月累。
这部分内容安排了两个名言,目的是培育学生搜集积累名言警
句的爱好和习惯,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诲。
⑴让学生自由读这两个句子。
⑵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每个句子都体现了
什么意思。
⑶老师简单介绍诸葛亮和爱因斯坦,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
⑷反复诵读这两句话。
⑸拓展延伸:沟通自己所搜集的有关人要为他人、为社会造福的
名言警句。
3.知识窗。
教材向我们推荐了几篇我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神话,引导学生
课外阅读这类神话,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这些受人尊敬的神话中的
人物是怎样为人类造福的。
⑴先让学生读读这些神话的名字,区分出哪些是中国的,哪些是
古希腊的。
⑵让知道这些神话的学生分别讲述自己所知道的故事。讲故事之
后,请学生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⑶让学生说一说:哪一个神话是你最喜欢的,为什么?
⑷总结:这些神话,无论是古中国还是古希腊的,都反映了同一
个道理,那就是主人公都是为人类造福,这样才能流传千古,以至后
人歌颂他们。
⑸请学生把自己所喜欢的神话讲给家人或好朋友听。
4.大家一起来。
⑴课前向学生发起倡议:为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或在社会上遇
到困难的人,我们在班级的范围内举办一次捐赠活动。
⑵召开讨论会,拟订计划,形成书面材料。
①举办这次捐赠活动的意义:为了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或社会
上遇到困难的人,使他们能度过难关。
②确定捐赠对象,弄清楚这个捐赠对象的生活方面的情况。
③捐赠的钱物的分配。
④这次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人员分工(钱物的接收人员、登
记人员、保管人员及与捐赠人联系的人员等)。
⑶开展捐赠活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①活动要有秩序。
②态度要热情、平等。
③说话有分寸,不要使受捐助的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⑷老师总结这次活动的收获。
人教版语文下册五班级教案2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安徒生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幼年时因家境贫寒而未进过正规学校。14岁时,去哥本哈根打杂,在
他人帮助下才正式上学。17岁发表诗剧。1835年开始写童话,一生
共写童话168篇。他的童话是青少年教育的范本,被译成80多种文
字。
《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于1846年,当时丹麦已由法国附属国沦
为英国的附属国。丹麦人民在本国统治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
迫下,生活极端悲惨和痛苦。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描写一个卖火
柴的穷女孩在圣诞节之夜被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反映当时贫富悬殊
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表达了对穷苦人悲惨遭遇的深
切同情。文题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语为“小女孩,女孩原木指
女性小孩,年龄不大,在这里又加“小”修饰,强调女孩年龄太小。
尽管年龄很小,仍然要出来叫卖,更突出其家庭贫困。当时的丹麦,
人民生活极端痛苦,不少小孩不得不上街卖小物品,小女孩卖火柴是
较常见的。
(结构分析)
本文共13个自然段,分三部分写小女孩在大年夜上街卖火柴而
冻死的过程,即“卖火柴”“擦火柴”“冻死街头”。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大年夜,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这一
部分,描绘了一个美丽可爱又可怜的女孩形象。写小女孩可怜,从三
方面入手:一是从装扮上看,她在冷天里仍光头赤脚;二是从活动上看,
在大年夜,她仍沿街叫卖;三是从家庭上看,她卖不出钱,不敢回家,
缺少家庭温暖。
第二部分(第5PLi自然段),写小女孩擦火柴取暖所看到的种种幻
象。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小女孩共擦5次火柴,看到5种幻象:第
一次擦火柴是想暖和冻僵的小手,看到了烧得旺旺的大火炉;第二次
擦火柴,她看到冒着香气的烤鹅;第三次擦火柴,她看到美丽的圣诞
树;第四次擦火柴,她看到慈爱的奶奶;第五次擦火柴是想把奶奶留住,
最后她和奶奶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第三部分(第12~13自然段),写小女孩被冻死了。
(语意理解)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
着。”“雪花落在她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
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J
这两句话是描写小女孩的外貌,表现小女孩的家庭生活状况及
悲惨的处境。第1句话写小女孩在卖火柴时的外部形象,只写了两点:
“光着头”“赤着脚二“赤”即光着,“赤脚”就是光着脚。“光着头”
并非指没有头发,而是指没戴围巾,也没戴帽子。前文写“天冷极了,
下着雪,又快黑了”,在这样情况下女孩却光脚光头,足见其家境贫
寒,小女孩要忍受多大的痛苦!令人心寒、难过。后一句写小女孩的美
丽可爱,是从头发的颜色和形状上写的。金黄头发打着卷又披在肩上,
是多么漂亮可爱。这与前句联在一起,构成一种反差,漂亮的女孩却
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关爱,反而饱受饥寒的折磨。女孩都爱美,但这
个女孩“没注意这些”,难道她失去了爱美之心吗?不是。温饱都无
法保证,哪里顾上“美”呢?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
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这两句描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情形。第1句使用反问句式,
说小女孩不敢擦火柴取暖。这里用“成把”和“一根”形成对比,突
出小女孩的害怕心理。一盒火柴,多得“成把”。实际上抽出“一根”
是看不出来的。她所以不敢,主要是因为家中太贫穷,到了大年夜还
无钱买年货,她卖了火柴能贴补家用,多卖一根就多挣一点钱。所说
的“不敢”,在这时是“不忍”“舍不得”,也含有担心爸爸责备的意
思。第2句用“终于”表现小女孩擦火柴的心理斗争的结果,她是实
在耐不住寒冷了,尽管擦一根会少卖一个钱,可能受责备,但在耐不
住冷的情况下,也顾不了这些了。这两句话进一步体现了小女孩的可
怜。
“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有闪亮的
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适啊!”
这句话写小女孩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幻象。幻象是由幻觉产生
的形象,是没有实在事物出现的虚幻的感觉。人在神志不清或精神不
正常的情况下都有可能出现幻觉。小女孩光头赤脚走在寒冷的雪夜里,
长时间受冻挨饿,已经神志不清,濒临死亡了,所以就出现了幻象。
这种幻象是与小女孩的现实需求联系在一起的。现实生活中的她被冻
得手脚发僵,就渴望得到温暧,幻觉中就会出现使自己获得温暖的大
火炉,而且“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
“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
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是写小女孩第五次擦火柴的幻象。小女孩在现实中又冷又饿,
没人怜爱,她自然在心里想念疼爱她的慈爱的奶奶,于是出现了这种
幻觉。实际上是小女孩离开了这个世界。小女孩想得到快乐却得不到,
她想没有饥饿、寒冷和痛苦,只能随奶奶去-----奶奶早已夕匕了一
一小女孩也只能到另一个世界去得到这些。这句话表达了对现实的强
烈不满,对小女孩的无限怜爱。是为小女孩鸣不平,为小女孩向世界
控诉!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
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J
小女孩死了。人们只能从燃烧后的火柴梗猜想她想以擦火柴来取
暖。但是,谁也不知道她所看到的幻象。小女孩是美丽可爱的,但却
冻死了;女孩生前有理想,有需求,但现实却不能满足她。小女孩所要
的幸福,只能在冥冥虚幻中得到,这是什么现实!句中有两个“幸福”,
第一个“幸福”是小女孩临死前在幻觉中得到的;第二个“幸福”表
明小女孩死了,自然感觉不到寒冷、饥饿和痛苦,当然彻底“幸福”
了。这句话似乎说得平静,但它饱含着强烈的情感。读着这两句话,我
们似乎听到愤懑的叹息,看到压在心头的怒火。这是对贫富悬殊社会
的不满,是对吃人社会的一是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与爱怜。
(写作特点)
1.瑰丽奇异的幻想,震撼人心的结局。
本文除直接描写小女孩所处的恶劣环境和不幸遭遇外,着重写
小女孩5次擦火柴后产生的幻想。以人物的希望、幻灭,幻灭、希望
的交替出现,营造出一个十分奇异、瑰丽无比的意境,自然而巧妙地
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使人物心理活动得到细致地刻画,反映了小
女孩的美妙追求。通过幻想与现实的鲜明对比,充分展示了贫苦儿童
悲惨的命运和不幸的结局,使自己强烈的情感得到宣泄,使读者受到
震撼。
2.用创新的手法,增强艺术感染力。
首先,把事件锁定在极为特殊的时空环境中-----大年夜的街
头。大年夜本该去玩耍,吃美食,穿漂亮衣服,然而小女孩却光头赤
脚在大街上卖火柴;大年夜本该快乐,而小女孩却冻死街头。这种让人
物处在典型环境之中,通过对比形成巨大反差,收到了非凡的效果。
其次,不按一般童话形式,也不实行一般讲故事人那种叙述方式,而
实行了有完整的情节的结构方式。在语言上又接近散文诗,比如对幻
觉的描写,简直就是诗。既像小说,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又像诗
歌,流畅地勾画一幅幅美妙的图画,使读者得到艺术享受。再次,让
善与恶形成对比。本文是一个悲剧童话。文章在前边活画出一个美丽
可爱的小女孩,人见人爱。但这美丽可爱的小女孩却在黑暗的社会中,
饥寒交迫、冻饿而死。悲剧原来就是把美的东西毁坏给人们看,如此
描写,自然增强了悲剧效果。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贫苦儿童悲惨处境的同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写本课的"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
4.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与她悲惨生活
的联系。
2.体会文中字里行间,特别是最后三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创设情境导入,为学生渲染读书氛围。
①老师可以充满感情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配上挂图或
课件。
②板书、齐读课题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预习情况简介和时代背
景,为阅读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默读全文,全面了解课文内容。
②让学生简单地谈一谈故事的梗概和听了故事后的感受。
⑶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边读课文为思考。
②老师可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
了什么?最后她怎么样了?
③在学生读懂内容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如有困难,可以引导
学生根据板书或语言提示来理清文章层次。
⑷深化学习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从小女孩看到的幻象中体会她
的悲惨生活及想象的合理。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可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小女孩看到的第一种幻象。可提问:
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
的东西中想到些什么?结果怎样?在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默读思考后,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
②朗读指导,可略加评议。
③总结学习方法。老师可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学习步骤,先带着问
题默读思考,然后回答问题谈体会,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指导学生按上述方法自学6-11自然段,老师可出示下列思考
题:小女孩后几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从小女孩看
到的东西中你体会到什么?结果怎样?要给学生读书与沟通的时间,
然后汇报自学成果。
⑤要着重理解“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了”的含义。对这句话的理解,要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弄清这里所
指的“地方”就是死亡,是离开这个世界。
⑥体会把现实的痛苦与想象中的幸福结合在一起写、从而进一步
加深了人们对现实苦难的深刻认识的写法,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读
了这些内容的体会。
2.积累内化。
⑴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
⑵完成课后练习。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背诵自己喜
欢的段落。
3.识字写字。
⑴认读生字。
在课文中标出含有生字的词语或句子,利用工具书或结合上下
文来弄懂生字词。并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
⑵指导书写生字。
①“灌”字笔画繁多,老师要重点指导,并强调这是一个左右结
构的字。
②“商”字框内是“八”和"口"不是"古”字。
③“福”字强调左半部分是“本”部,而不是“未”部。
④出示形近字,帮助学生在字形辨析中识学生字。
如:烤------拷焰------陷堵------赌披------坡
搂------楼
4.练习。
课后请学生再找几篇安徒生的童话来读一读,并与同学沟通沟
通,或写一篇读后感。
人教版语文下册五班级教案3
卖炭翁(节选)
教材说明
(解题)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新乐府诗。
全诗较长,本误只选取前8句。后面的内容是: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邦(今陕西渭南县)人。德宗贞元十五
年中进士,曾作过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是唐
王朝封建统治日趋没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白居易大胆揭露
与批判社会现实,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向高潮。现存白居易诗2806
首,共集有75卷,是唐代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他的诗分四类:讽喻诗、
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卖炭翁》属于讽喻诗类。
中唐统治者,在剥削掠夺人民的做法上有许多“独创”,宫市制
度便是其中之一。统治者派出宦官,用极少的代价甚至不用代价到市
场上去强夺民财,美其名曰“宫市”。这种“宫市”引起了广大人民
的强烈不满,也引起一些封建士大夫的一白居易在《卖炭翁》中,通
过一个卖炭老汉的遭遇,以及卖炭翁与宫使的矛盾,揭露了“宫市”
的本质是掠夺,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痛苦,鞭挞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
残酷迫害。
(结构分析)
本课选取《卖炭翁》的前8句。从内容上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4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前两句写老翁烧炭
的地点,后两句写老翁烧炭的艰辛。
第二层(第5〜8句),写老翁卖炭是为了养家糊口。第5、6句,指
出老翁卖炭为买粮食和衣服,最后两句承接5、6句,写出老翁家境贫
寒,盼望炭能尽快卖出,多卖几个钱,希望天气再冷点。
(语意理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J
“薪”,可以砍伐了当柴烧的树木。“伐薪”就是砍伐当柴烧的
树木,本诗指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炭”,木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烧
制,使其发生变化而成的燃料。“南山”,指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
南。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的老汉,在终南山中砍柴烧炭。这句点明
老翁烧炭的地点。“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
过程。南山山高林密,荒无人烟,豺狼出没,在这样环境中烧炭该多
么艰苦。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J
“苍苍”,黑白相间的颜色,本诗指老翁头发花白。这两句的意
思是:由于烟熏火燎,老翁已经满面灰尘,两鬓花白,十指变得黑黑
的。这两句画出卖炭翁的肖像,也表现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联系上
两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老翁烧炭的情景:他在恶劣危险的环境里烧炭,
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炭中渗透
老翁的心血,炭中凝聚着老翁的希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J
“营:经营,谋求。“食"指人吃的东西。这两句的意思是:
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卖炭的钱用来买穿的衣裳和吃的食物。诗人
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了老翁卖炭的目的,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老翁
为温饱而辛劳,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处境。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J
“忧"担忧,担心。“炭贱”,炭的价格太低了,不值钱。"愿"
心愿,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寒”,寒冷,温度很低。这两句的
意思是:可怜老翁的身上正穿着单薄的衣裳,但他却担心炭价钱太低,
只盼望天气再冷些。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本
该希望天暖。然而这位老翁却不然,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
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之
时,还一心盼望天再冷一些,以便人们更需要炭取暖而尽快卖出炭,
卖个大价钱。“可怜”表现了诗人对老翁深切的同情。
(写作特点)
1.用叙事的手法突显主题。
这首诗写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小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事件的描
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
人的形象。诗中描述了老人伐薪烧炭的艰辛,细致地刻画了“心忧炭
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
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生气与。这是本诗的主题。
2.通过形象来表现主题。
这首诗叙事简洁,形象鲜明,结构完整。诗人没有用“卒章显其
志”的手法来表达的爱憎,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本身显示立场。对老翁
的极端穷困,诗人没有出面对读者作介绍,而是采纳外貌刻画的方式,
让人读了后自然得出结论。
3.语言朴实、通俗。
白居易诗歌大多语言朴实、通俗,有很强的音乐性。语句朗朗上
口,便于诵读,用词平实无华,朴实易懂。
悯农
(解题)
《悯农》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
二十四年中进士,历任县丞、国子博士、常州知州、秘书少监等职。
杨万里在南宋诗坛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家”,在
文学引人注目。杨万里一生写诗逾两万首,现存四千余首。
本诗诗题中的“悯农”,“悯”是可怜的意思,“悯农”即可怜
农民。本诗是杨万里写的反映农民生活的诗。诗人描述了农民的不幸
遭遇:由于大气不好,农作物没有好收成,只能准备忍饥挨饿过残冬
了。全诗渗透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结构分析)
全诗共4句,可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描述田地里农作物长势不好的情景。农作物
长势不好的原因是气候不好,风不调,雨不顺,又过早下了霜。
第二层(第3、4句),写在歉收之年,农民只能忍饥挨饿了。先写
因歉收必定受饥寒,再写今年是闰年,又多了一个月,受饥寒的时间
也更长了。
(语意理解)
“稻云不雨不多黄,养麦空花早着霜J
“稻”,稻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狭长,花白色或绿色。子实
叫稻谷,碾去壳后叫大米。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不雨"不下
雨,指天旱。无论水稻还是旱稻,雨水不充足是难以生长的。如果夏
天时节,雨水不足,稻便难以成熟。“不多黄”,稻穗黄的不多,说明
成熟的不多,自然收到的稻谷也不会多。“养麦”,子实磨成粉供食用。
养麦也是一种农作物。“空花”,不结果实的花。“早着霜”,早早地
被秋霜打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老天有云却无雨,田里的稻子黄的很
少,丰收希望不大了。而养麦只是开了不结果实的空花,并且已经早
早地被霜打了,收成更是没有什么希望的。这两句诗,勾画出遭灾图
景,为后两句表现农民的疾苦与忧愁打下基础。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J
“分”,是料定、早知道的意思。“已分”,就是已经料到。“岁”,
即“年二“残岁”,就是一年中剩下的时间「堪”,是忍受的意思,本
诗句的“堪”是“不堪”“何堪”之意。“闰”,指闰年,农历有闰月
的一年叫闰年。每3年一闰,5年两闰,19年7闰,每逢闰年所加的一
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称闰某月。有闰月这一年为13个
月,即383天或384天。本诗指农历的闺年。“添长”,增加了一个月,
这一年变得更长。这两句的意思是:农民已经料定自己必定要忍饥挨
饿去度过残冬了,然而,更为不幸的是今年又是闰年,更无法忍受延
长了的艰难岁月。
(写作特点)
1.展现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
杨万里是一个刚正廉洁和爱国的儒者。他自诩“谁言月餐云客,
中有忧时致主心”。因此,他的诗虽多从自然景物吸收题材,但他也写
下不少表现忧国忧民情感的诗,本诗与他的《插秧歌》《竹枝词》等
都对农民的痛苦深表同情。本诗先写年成不济,谷物歉收,继而用农
民的语言道出歉收之年,只能忍饥挨饿,。诗人为强化“悯农”之情,又
设定这一年是“闰年”,天数长,因而痛苦更甚。“已分忍饥度残岁”
“更堪岁里闰添长”,字里行间渗透出诗人的忧民之情。
2.于平淡中见新奇。
诗中没有写重大事件,也无慷慨的愤世嫉俗的语句,只写一个极
为平凡的农村现象:雨水不调,庄稼歉收,农民生活会更苦。写庄稼
歉收,也只貌似平淡地写稻子不黄,养麦空花。但细一读,就能体会
到诗人愁苦的情绪及对统治者不关怀农民的愤懑不平,使人仿佛看
到诗人正望着歉收的庄稼叹息。
3.活泼自然的语言。
杨万里继承了民歌的朴实之风,以及白居易、张籍和杜荀鹤等人
的语言传统,写诗时力求语言浅近,并大量吸收俚语谣谚入诗。给当
时诗坛注入了新鲜的空气。本诗除第3句的“分”,第4句的“堪”
稍生涩外,其他都平白如话。
赤日炎炎
(解题)
这是宋元时代的一首民歌,摘自《水浒传》。选入教科书时后加
的标题。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深刻地揭示北宋末
年梁山农民起义军成长、壮大以至失败的过程。一百二十回本第十六
回题目为“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一回写梁中书收
买十万贯礼物,差杨志带队押送给京城太师庆贺生日。途中晁盖、吴
用、公孙胜、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等好汉设计将蒙汗药投
入酒中,药翻杨志和押运军士人等,智取了十万贯生辰纲。这一回小
说中有个挑酒上山的汉子叫“白日鼠”白胜,他挑酒上山时口里唱着
一首歌,第一句便是“赤日炎炎似火烧”。
《赤日炎炎》本是民歌,并无题目。诗中描绘在炎热的夏季里农
夫与公子王孙两个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生活一,表达了两种人不同
的思想感情。诗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愁苦与辛劳,揭露了封建社会的
不公平与不合理的制度,抨击了统治者好逸恶劳的本质。
(结构分析)
本诗共4句,从内容上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1、2句),描绘在盛夏里烈日狂晒下的田野景象。先写
烈日,再写稻子等农作物被晒枯萎了。
第二层(第3、4句),写面对禾稻被晒枯萎的情景,农夫与公子王
孙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与表现。农夫焦虑万分,公子王孙毫不在意,照
样悠闲自得。
(语意理解)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J
“赤日”,火纥的太阳。“炎炎”,势猛的样子,这里形容夏天阳
光强烈,如火焰燃烧,天气极热。“禾稻”,这里泛指地里的庄稼。“枯”
是失去水分「焦”是物体受热失去水分,呈现黄黑色,并发硬、发脆。
"枯焦"就是干枯了,变焦了。“半枯焦"在本诗中写稻子的禾苗
在烈日暴晒下,有一半枯死了。这两句描画出盛夏干旱下的田野图。
诗一开篇,便展现出一幅残酷的图景,天上烈日当空,地上禾苗枯萎。
1、2句为因果关系,因为烈日暴晒,才会禾苗“半枯焦”。这是写景,也
是提出一个问题,面对禾苗枯萎这一情况,人们作何感想?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J
“汤"热水,开水。“汤煮”,用开水煮。“公子王孙"泛指旧
时的贵族、官僚或皇亲国戚的子弟。这两句的意思是:面对半枯焦的
禾苗,农民心里十分焦虑,好似被开水煮烫一样;而公子王孙们毫不
在意,仍然悠闲自得地轻摇着扇子。诗人写完大自然和田地,一下子
把视线拉到人的表现上,时比着写了两类不同阶级人的表现,一类是
劳动人民-----农夫,一类是剥削阶段公子王孙。由于阶级地
位不同,生活处境不同,自然表现出不同的心态。农夫靠土地种出粮
食以维持生计,自然对庄稼的长势十分关注。丰年,可能日子好过些;
而灾年,则要饱受饥寒。当他们见到赖以生存的禾苗“半枯焦”时,就
知道灾难来了,当然焦虑万分。而公子王孙则相反,他们靠剥削劳动
人民来生活,衣食无忧,自然不关怀禾苗。在他们看来,丰年、灾年,
一样能衣食无忧、尽情享乐,所以,他们不急、不焦、不虑,仍然“把
扇摇二
(写作特点)
1.语言简单朴素。
民歌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为集体创作。它用人
民大众的语言,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表达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从
语言上看,都平白如话。比如写太阳照烤用“似火烧”;写内心焦虑不
安,用“如汤煮”;写剥削者“把扇摇:这些词语都是百姓口中平时
常说的话,又通俗,又晓畅,又流利。全诗只有“赤日”略有点文言
味,其余26个字都十分简单朴素。
2.恰当而生动的对比。
本诗第二层采纳对比手法。先在1、2句提出一个现象,就是出
现了灾情------旱灾,接着对比写两个阶级的两种人物面对同一事
件的不同心态。农夫------劳动人民,对旱灾忧虑不已,心都像放在
开水中煮一样备受煎熬;公子王孙-----录J削阶级,对旱灾置若罔闻,
心情平静依然逍遥玩乐。两相对比揭示出两种人不同的生活与思想感
情。通过对比,抨击剥削阶级不关怀劳苦大众的罪恶,批判封建社会
不合理的制度。凡读此诗者,都会产生农民太值得怜悯、公子王孙太
令人憎恨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课文,结合解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
诗句意思,并能背诵三首古诗。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的写法。
4.认识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背诵三首古诗并能简述诗意。
2.理解三首古诗表达的含义,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包括背景、介绍、解释、评析等,
让学生筛选。培育学生搜集资料、选择资料的能力。课上用沟通资料
的方法,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2)创设情境导入。
出示《卖炭翁》或《悯农》的图片,或以李绅的《悯农》古诗,或
以简介时代背景导入新课。
(3)自读自悟,讨论沟通。
放手让学生采纳自读自悟、讨论沟通的形式自主学习。可以借助
课文中的解释,结合查字典和自己搜集的资料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
会诗中所蕴涵的对贫苦劳动人民悲惨境遇的深刻同情,体会渗透在
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①初沟通,质疑难。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沟通自己预习所得,再将小组内疑而未解
的问题提出来班内沟通。老师再引导筛选提炼问题。此过程是个去粗
存精的过程,每首诗视其情况,留一至两个问题,待深化学习时给予
解决。
②谈理解,释诗意。
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比较恰当地表述出
来。教学时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沟通,让学生互相启发。然后,老师
有针对性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叙述诗句的意思。老师在讲述的过程中,
注意引导其他同学给予适当的纠正和补充,引导学生分析疑难和有
异议的地方。
③引导读,悟意境。
教学时,先指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出节奏和韵律。再引导学
生抓住诗人写意上的重点词句,展开联想,体会情感,激发共鸣。可
以适当配以音乐把学生带入情境。
2.积累内化。
⑴自选佳句。由学生独立完成。
⑵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课文,最后背诵三首诗歌。
3.识字写字。
⑴认读生字,进行扩词训练。
(2)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伐”“裳”“堪”的写法,注意不可
多画或少画。
4.迁移练习。
⑴有能力的同学背诵《卖炭翁》全诗。
⑵选择一首诗编成故事或续写故事,也可以写一写读这三首诗
的体会。
⑶分别选出三位诗人的另外一首诗来读一读。
人教版语文下册五班级教案4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在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写的沱叙文。文章真实地记叙了
在加拿大学习期间遇到的两次募捐的情景,以及自己受到的启发教
育,说明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是一个人应有的美德。
(结构分析)
本文共4个自然段,按内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要地讲“我”在加拿大留学期间遇到
两次难忘的募捐活动。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具体描述“我”在加拿大留学期间遇
到的两次募捐活动的经过。第一次,在渥太华的大街上,孩子们用给
行人擦皮鞋的方式为患小儿麻痹的孩子募捐。第二次,在“我”外出
的时候,看见老军人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死的烈士遗属及伤残
军人募捐。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讲“我”受到的启发和感受。
(语意理解)
“我在加拿大学习期间遇到过两次募捐,那情景至今使我难以
忘怀」
加拿大是北美洲北部的一个国家。由于经济发达,文化教育比较
先进,吸引了许多外国青年到这里留学。“募捐”,为帮助灾区、灾民
或有困难的某项事业、某个人而募集钱款或物品。“忘怀”,与“忘
记”同义,把值得怀念的人或事忘记。这一句话自成一段,概述在加
拿大“我”遇见两次难忘的募捐活动。“难以忘怀”这个词语强调这
两次募捐活动的重要和特殊。募捐,对成年人来说并不陌生,遇到募
捐是常有的事。“我”所以“难以忘怀”这两次,并不在于它们发生
在国外,而在于它们使“我”大受教育。用这一句作为文章的开头,设
置了悬念,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
“一天,我在渥太华的大街上被两个男孩子拦住去路。”
渥太华是加拿大的首都。这一句交代了“我”第一次在加拿大遇
到募捐活动的地点------加拿大的首都,募捐者-------两个小男孩。
“他们十来岁,穿得整整齐齐,每个人头上戴着个做工精巧、色
彩鲜艳的纸帽,上面写着'为帮助患小儿麻痹症的伙伴募捐'J
“精巧”,精细巧妙,本句指孩子戴的纸帽的制技术高超,纸帽
做得完美。“小儿麻痹”是幼儿得的一种病,由神经系统病变引起身
体某一部分知觉能力丧失,使运动机能出现障碍。本句交代了两方面
事,一是募捐的原因,二是募捐者的形象。从募捐者的装扮可以看出,
这种募捐不是个人行为,而是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募捐的孩子们也十
分重视这次活动,把活动当做庄重、严肃的事,都以乐观的行为和良
好的心态参加募捐。这种装扮还有醒目、引人关注的作用。
“其中的一个,不由分说就坐在小凳上给我擦起皮鞋来,另一个
则温文尔雅地发问「
“不由分说”,不由分辩、解释与说明。“温文尔雅”,态度温和,
举止文雅。两个男孩分工明确,“硬”给行人做擦皮鞋的服务,另一
个与人交谈。两个人态度与方式相反,一“武”一“文”,配合默契,
显现出小男孩独特的募捐策略。他们不是一般地劝说动员,也不“硬
要”,而是为人提供一定的服务,同时通过谈话,让人明了募捐的目
的、意义,使“捐”者“悦服”。这是孩子们独创的颇有新意的募捐
手段。写这种募捐办法,活现出孩子的天真、可爱、淘气。
“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为二次大战中参战而伤残的军人和
烈士遗属募捐,每年一次J
“二次大战”,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
侵略战争。1939年9月爆发,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
的人口卷入战争。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
本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伤
残”,因负伤而落下残疾「烈士”,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遗属”,
死者的眷属。这一句交代了老人募捐的目的。这些烈士与伤残者是为
世界和平和祖国独立而牺牲与伤残的,是为后人幸福与自由而牺牲
与伤残的,因此,他们是功臣,理应为人们仰慕与爱戴。为伤残者与
烈士遗属募捐,不单是为改善他们的生活,也是表达人们对曾经为今
天自由与幸福做过贡献的人的敬爱。“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忘
记为后人幸福与自由而曾经流血牺牲的功臣,更是背叛与犯罪。加拿
大人没有忘记他们,“每年一次”为他们募捐,说明这已成为一种传
统。
“我两次把那微不足道的一点儿钱捐给他们时,心里却只是想
对他们说声‘谢谢‘。"
“他们"指募捐者。“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本
句写的是“我”的内心活动,表明两次参加募捐后自己的感受。用“微
不足道"修饰“钱二极言捐得少。一般地说,受捐者对捐者说“谢
但是,这次却是“我”这个捐助者要谢这些募捐者,说明这两次募捐
意义特殊。第一次的募捐者是两个孩子,那么小的年纪尚且知道关爱
小伙伴,而且视关爱他人为神圣的、无上荣耀的事。第二次遇到的募
捐者是一些老人,他们是“二战”的参加者,为了战友而募捐。这些
募捐者的人格值得尊重,他们的行为值得赞赏。对他们说声“谢谢”
是发自内心的表白。
(写作特点)
1.独特的立意。
第一,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募捐活动,募捐者是孩子和老人。一
般地说,募捐活动大多由青壮年去做。这两次募捐活动都不是为自己,
而是为别人。第二,篇末点题,说应谢募捐者,这种不平常的认识,反
映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不要以为捐几个钱就该心安理得地接受别
人的谢意,更应从“募捐”与“捐赠”之中看到更深更远的意义,那
就是人人都应把爱献给社会与他人,这是应该受到人们尊敬与感谢
的。
2.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来写。
文章十分注意个性化的记述。第一次遇到的募捐是以儿童为募捐
者,写他们庄重而活泼的装扮,极富孩子味的募捐策略,着实令人心
动、喜爱。第二次遇到的募捐是以“二战”幸存的老军人为募捐者。
写他们穿“各式军装”,“挂许多徽章、勋章”,手拿鲜花。这身装
束显示了他们令人尊敬的身份,无言地宣布了这次募捐的内容和意
义,所以他们不用打标语,不用宣讲,他们的出场就具有极大的感召
力。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意识到同情弱者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在
帮助有困难的人的时候,自己的心灵也会受到陶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深刻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教学准备)
相关的文字、背景资料。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建议实行独立阅读、自主感悟、沟通反馈的方式阅读木课。
1.谈话导入新课。
如:你在有困难的时候,接受过别人的帮助吗?你有什么体会?你
帮助过有困难的同学或其他人吗?有什么体会?学生沟通后可导入本
课,设问:捐了钱,还想对募捐者说声“谢谢”,这是为什么呢?
2.默读课文,自主感悟。
⑴让学生仔细默读,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理清全文脉络-----全文写了两件事,一次是儿童募捐,另一次
是退伍老兵的募捐,由此引发了“我”要对这些募捐者表示感谢的心
情。
⑵认读生字新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
⑶引导学生讨论读了这篇文章的体会,对于如何理解要感谢募
捐者的想法,老师要做适当引导。
3.沟通反馈。
引导学生沟通阅读体会,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真善美的美妙人性
教育。
4.扩展延伸。
说说自己今后应该如何去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的帮助,或者写
几句阅读这篇文章的体会。
5.检查识字。
注意氛(所)的读音,区别与“募”相关的形近字“幕、墓、暮”
等,巩固对“募”的认识。
人教版语文下册五班级教案5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为川端康成。故事发生在从神户港开
往北海道的轮船上。一位贵夫人要领养一对穷夫妻的孩子,并答应给
一笺可观的答谢。初始,为生活所迫的穷人把大儿子交给贵夫人领养。
后来又三次反悔。最后一个孩子也没放手。贵夫人也被感动了,把那
笔酬金送给他们作为做生意的本钱。故事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句名言,深情地赞颂了无比珍贵的亲情与关爱他人的品格。
(结构分析)
故事共19个自然段,依发生、进展与结局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自然段),讲贵夫人要领养穷人的孩子。先交代
故事的主人公-----贵夫人与穷人。贵夫人很富有,但却无子嗣;穷人
很穷困,却有4个儿女。贵夫人产生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的念头,穷
人答应了。这是故事的发生。
第二部分(第8〜18自然段),讲穷人一开始答应了贵夫人领养孩
子的要求,后来却反悔的过程。穷人先把大儿子送给贵夫人,继而用
二儿子换回大儿子,接着用小女儿换回二儿子,最后把小女儿领回,
决定一个孩子也不放手了,退还酬金。这部分生动地描述了穷人在获
得金钱与保持亲情之间的矛盾心理。这是故事的进展。
第三部分(第19自然段),写了穷人夫妇最后的决定,一个孩子也
不送人。贵夫人也深受感动,把酬金送给穷人当做做生意的本钱。这
是故事的结局。
(语意理解)
“轮船从神户开往北海道J
“神户”,日本第二大港(次于横滨)和的工业中心之一。“北海道”,
日本的一级行政区天口第二大岛。从神户到北海道直线距离约长1000
千米以上,从海路乘船更远,需几天时间。因时间很长,本故事反复
曲折的情节才能展开。
“当船驶出;赖户内海时,聚集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位衣着华丽、
年近40岁、气质高雅的贵夫人格外引人注目。有一个老女佣和一个
侍女陪伴在她身边J
赖户内海”,日本本州、四国、九州三岛间的内海。与太平洋
和对马海峡相通。它是日本近海航运的要冲。神户是:赖户内海北岸的
港市。从神户到北海道须先驶出瀚户内海。“甲板”,轮船上分隔上
下各层的板,本文指船最上面的一层板。乘客可以在上面观望、散步
或作其他活动。“华丽”,美丽而有光彩。“衣着华丽”,本文指贵夫
人的穿戴漂亮、贵重。“气质”,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如活
泼、直爽、沉静、浮躁等。“高雅”,高尚,不粗俗。“注目”,把视
线集中在一点上。“女佣”,女仆人。“侍女”,有钱人家雇用来使唤
的年轻妇女。“女佣”和“侍女”都是有钱人雇用的做服务性工作的
人。这两句描绘出一个十分富有、颇有教养的贵夫人,这为下文迫切
要领养子提供了条件。“年近40岁”仍无子嗣,才知道自己不可能生
儿育女,只能领养;十分富有,才领养得起;“气质高雅”,才知书达理,
才可能有后来的对穷人关爱的行为。
“父亲抽泣地说:'对不起。昨晚我们一夜没合眼,女儿太小了,
真舍不得她。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我们做父母的心太狠了。我
们愿意把钱还给您,请您把孩子还给我们。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
不如全家一起挨饿……
在送养孩子这件事上,穷夫妻前后三次反悔。每次反悔都找出了
不同的理由,这段话是第三次反悔时父亲陈述的理由与解决办法C第
1句是表示歉意,反映父亲很有礼貌。第2句解释领回小女儿的理由:
孩子太小,舍不得。第3句进一步说明,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表
现出做父母的心太狠了,这是用批评自己的方式表达不忍割舍亲骨
肉的情感。第4句提出解决办法:退还酬金,领回孩子,即解除领养
与送养的口头合同c第5句表白不送养孩子的决心,宁肯一起饿死,
也不送养孩子。经过三次反复,这对夫妻终于明白了,送养孩子,表
面看似乎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渔业养殖技术交流及产品销售合同
- 农业种植园区设施建设及维护合同
- 传媒行业媒体曝光及社会影响证明书(5篇)
- 网络游戏社区管理与维护方案
- 网络信息安全与数据保护策略及实施方案
- 特色养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合同
- 品味建筑之美2025年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届中考英语复习第一篇语言基础知识第1课七上Units1-5课后练习
- 市政学学科发展简史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视角下市政学的理论评估试题及答案
- 归档文件目录
- 2022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英语试题及参考答案
- 防疫小组人员名单
- 眼部健康检测与分析课件
- 偏心块振动式土壤夯实机的结构设计说明
- 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报告(二)
- 苏州市建设工程造价计价解释
- 主题班会《坚定信念--放飞理想》
- 煤矿机电设备春季预防性检修计划
- S771(一) 水力循环澄清池
- 高密度电法探测及数据处理解释--答辩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