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史前时期(2025年4月)_第1页
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史前时期(2025年4月)_第2页
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史前时期(2025年4月)_第3页
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史前时期(2025年4月)_第4页
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史前时期(2025年4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页(共18页)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史前时期(2025年4月)一.选择题(共23小题)1.(2025•河东区一模)中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北京人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之一。要了解这些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最重要的依据是()A.场景想象图 B.古人类遗址 C.文献记载 D.复原头像2.(2025•晋江市模拟)如表内容可以印证我国()古人类距今时间(约)元谋人170万年蓝田人160万年郧县人100万年A.百万年的人类史 B.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C.原始农耕生活 D.早期国家产生3.(2025•西安一模)文物是凝固的历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观察下列出土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历史文物,它们最能体现中华文明的哪一特性()A.地域性 B.多样性 C.多元一体特性 D.开放包容特性4.(2025•重庆校级模拟)考古学者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黄河流域遗址中,发掘出水井遗迹、蚕茧和丝织品、船型陶壶等,与传说中黄帝生活的时间、空间、发明创造一致。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众多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形成华夏族 B.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历史传说 C.考古发现是了解古代史的唯一依据 D.传说的历史价值大于考古发现5.(2025•合肥校级一模)考古发现,陶寺古城遗址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随葬品有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器物,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A.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国家机构设置渐趋完善 C.权力实现了高度集中 D.宗族观念影响政治制度6.(2025•诸城市一模)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规模巨大,东西相距11千米,南北相距5.5千米,总面积76.2公顷,总土方量达288方立方米,由人工堤坝及天然溢洪道组成。这说明当时良渚()A.以原始农耕生活为主 B.统治者调动组织能力强 C.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7.(2025•西岗区一模)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图中所示文物可用来研究()A.原始农耕生活 B.炎黄神话传说 C.早期文明发展 D.早期国家产生8.(2025•城关区一模)远古的早期,人类经常处于饥饿状态,后来原始农业的兴起改变了这一局面,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是人类()A.开始学会用火 B.开始学会制造工具 C.开始学会打鱼和捕猎 D.开始学会种植和饲养家畜9.(2025春•越秀区校级月考)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分布广泛。这些文化遗存既各具特色,又具有相似之处。如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A.历史悠久 B.世界领先 C.各自发展 D.多元一体10.(2025春•青秀区校级月考)顶蛳山遗址是广西目前保存最好、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文化遗址。该遗址出土了磨制石器、蚌器、骨器、陶器等大量遗物。据此推断,该遗址()A.已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典型特征 B.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遗址 C.与黄河流域存在密切文化交流 D.体现了农业技术的成熟化发展11.(2025春•拱墅区校级月考)绘制历史思维导图可以构建知识体系、提升思维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如图是某位老师在课堂上绘制的思维导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①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②生产力发展是推动原始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原因③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2025•和平区一模)如图所示文物能够直接说明半坡人已会纺织的是()A.陶纺轮 B.木柄骨耜 C.玉猪龙 D.司母戊鼎13.(2025•涧西区一模)大河村遗址是中原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出土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下列对其共同之处归纳最精准的是()A.建筑技术的创新 B.对音乐审美的追求 C.农耕生活的丰富 D.对天文历法的探索14.(2025•朝阳区一模)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居民遗址15.(2025•绿园区一模)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木桩、木板、柱、梁等干栏式建筑构件和一眼木结构的浅水井。由此可见,河姆渡人已经()A.懂得建造宫殿 B.过上定居生活 C.有了审美观念 D.进入文明社会16.(2025•河北区一模)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砍砸器、石钻、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等多种类型。这说明北京人()A.能直立行走 B.学会使用火 C.会制作并使用工具 D.大量使用磨制石器17.(2025•广州一模)如图是《公元前7000﹣公元前5000年中国两大农业区示意图》,对该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A.①②区域先民主要使用打制石器 B.①区域先民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 C.②区域先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粟 D.①②区域先民已进入原始农耕生活18.(2025•莘县一模)距今4500年左右,从西亚经中亚引进的黄牛、绵羊、山羊等大型家畜,使黄土高原地区获得了新的生产力;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的许多代表性玉器就传播到了晋南、陕北和西北等地。晋南陶寺大墓上层社会礼仪制度,受到了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的直接影响。这些因素共同()A.出现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 B.促进了中原文明崛起 C.导致人类定居生活的出现 D.早期城市的逐步形成19.(2025•孝南区一模)自“炎黄传说”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华大地上各民族通过生产劳动、人员往来、经贸往来乃至战争等多种方式不断交流、交融、融合,形成了一个民族共同体。这个民族共同体的总特征是()A.历经磨难 B.源远流长 C.五彩缤纷 D.多元一体20.(2025•潘集区一模)考古学家在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遗址中发现大量精美的玉器、碳化水稻、大型水利系统和等级分明的墓地。这表明()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B.不同文明相互借鉴 C.专制皇权逐步确立 D.农业文明走向鼎盛21.(2024秋•丰县期末)依据如图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可以推断出半坡人()①掌握磨制技术②进行渔猎活动③会制陶纺织④出现贫富分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2.(2024秋•丰县期末)能够证明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遗址是()A.北京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陶寺古城遗址23.(2025•吉安模拟)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在该遗址可发现()A.用火遗迹 B.磨制石器 C.炭化稻粒 D.陶器葬品

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史前时期(2025年4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3小题)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BACBABCDBD题号1213141516171819202122答案ADBBCDBDAAD题号23答案A一.选择题(共23小题)1.(2025•河东区一模)中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北京人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之一。要了解这些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最重要的依据是()A.场景想象图 B.古人类遗址 C.文献记载 D.复原头像【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人类距离我们历史久远,要了解这些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最重要的依据是古人类遗址,B项正确;场景想象图,具有主观性,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远古人类时期并未产生文字,因此文献记载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复原头像是根据考古发掘出的古人类头像复原的,但并不是研究古人类的重要依据,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以北京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2.(2025•晋江市模拟)如表内容可以印证我国()古人类距今时间(约)元谋人170万年蓝田人160万年郧县人100万年A.百万年的人类史 B.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C.原始农耕生活 D.早期国家产生【分析】本题考查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蓝田人距今约160万年,郧县人距今约100万年。这可以印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故A符合题意;表格内容可以印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不能印证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排除B;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都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C;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都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国家没有产生,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表格内容可以印证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3.(2025•西安一模)文物是凝固的历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观察下列出土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历史文物,它们最能体现中华文明的哪一特性()A.地域性 B.多样性 C.多元一体特性 D.开放包容特性【分析】考查中华文明的特征。【解答】A.这些文物分别出土于陕西、浙江等地,虽然也能体现出地域性,但不是最能体现中华文明特性的选项,排除A项。B.多样性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性,但不是最能体现中华文明特性的选项,排除B项。C.根据题干信息“半坡遗址人面鱼纹彩陶盆”可知,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西安,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仰韶文化中的一种典型彩陶,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根据“河姆渡遗址骨耜”可知,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浙江余姚,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骨耜是一种农具,反映了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较为先进的农具进行农业生产。根据“大禹治水画像石”可知,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治理洪水的重视,因此,这些不同区域的文化最能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的特性,C项正确。D.开放包容特性更多的体现在对外文化交往过程中,在早期文明中表现不明显,排除D项。故选:C。【点评】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掌握中华文明的特征。4.(2025•重庆校级模拟)考古学者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黄河流域遗址中,发掘出水井遗迹、蚕茧和丝织品、船型陶壶等,与传说中黄帝生活的时间、空间、发明创造一致。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众多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形成华夏族 B.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历史传说 C.考古发现是了解古代史的唯一依据 D.传说的历史价值大于考古发现【分析】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者在黄河流域遗址中发掘出的水井遗迹、蚕茧和丝织品、船型陶壶等,与传说中黄帝生活的时间、空间和发明创造相契合,这说明考古发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历史传说,使传说有了一定的实物证据支持。故B符合题意;题干主要强调的是考古发现与黄帝传说的关系,排除A;考古发现是了解古代史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排除C;考古发现的历史价值通常大于传说,传说需要通过考古发现等多种方式来验证和补充,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历史传说。5.(2025•合肥校级一模)考古发现,陶寺古城遗址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随葬品有陶鼓、石磬、玉钺、陶盘等器物,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A.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国家机构设置渐趋完善 C.权力实现了高度集中 D.宗族观念影响政治制度【分析】本题考查陶寺遗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可知,大型墓随葬品丰富(如象征权力的玉钺、礼器陶鼓和石磬),而小型墓无随葬品,说明当时社会已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故A符合题意;国家机构完善和权力高度集中需要更多行政或军事证据支持,仅从题干反映的墓葬无法得出,排除BC;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墓葬随葬品所反映的阶级和等级差异,没有涉及宗族观念以及其对政治制度的影响,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陶寺遗址,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6.(2025•诸城市一模)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规模巨大,东西相距11千米,南北相距5.5千米,总面积76.2公顷,总土方量达288方立方米,由人工堤坝及天然溢洪道组成。这说明当时良渚()A.以原始农耕生活为主 B.统治者调动组织能力强 C.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分析】本题考查良渚文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可知,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规模巨大,这说明当时良渚统治者调动组织能力强。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当时良渚以原始农耕生活为主,排除A;题干材料仅涉及良渚古城,不能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C;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当时良渚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良渚文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当时良渚统治者调动组织能力强。7.(2025•西岗区一模)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图中所示文物可用来研究()A.原始农耕生活 B.炎黄神话传说 C.早期文明发展 D.早期国家产生【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二里头遗址,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解答】A.原始农耕生活只与“稻谷”有关,与其它无关,排除A项;B.炎黄神话传说涉及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C.据材料“稻谷”可知,这反映了原始农业发展,据材料“玉琮”“铜鼎”可知,这体现的是原始社会后期和奴隶社会初期的手工业的发展,因此,共同反映的是早期文明发展,C项正确;D.早期国家产生的表现是出现公共权力、阶级对立、王等,与材料不符,且河姆渡时期没有产生早期国家,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以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二里头遗址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8.(2025•城关区一模)远古的早期,人类经常处于饥饿状态,后来原始农业的兴起改变了这一局面,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是人类()A.开始学会用火 B.开始学会制造工具 C.开始学会打鱼和捕猎 D.开始学会种植和饲养家畜【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点,【解答】相传,上古时期,神农氏把种植的技术教给人民,从此就有了农耕。同时,人们也把狩猎得来的野兽逐步驯化成家畜。开始学会种植和饲养家畜是人类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故选:D。【点评】本题以原是农业生活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9.(2025春•越秀区校级月考)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分布广泛。这些文化遗存既各具特色,又具有相似之处。如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A.历史悠久 B.世界领先 C.各自发展 D.多元一体【分析】本题考查良渚文化与陶寺都城,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分布广泛”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这些文化遗存既各具特色,又具有相似之处”反映中华文明具有一体性。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反映中华文明的特点是历史悠久、世界领先、各自发展,排除AB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良渚文化与陶寺都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中华文明的特点是多元一体。10.(2025春•青秀区校级月考)顶蛳山遗址是广西目前保存最好、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文化遗址。该遗址出土了磨制石器、蚌器、骨器、陶器等大量遗物。据此推断,该遗址()A.已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典型特征 B.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遗址 C.与黄河流域存在密切文化交流 D.体现了农业技术的成熟化发展【分析】本题考查顶蛳山遗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顶蛳山遗址……出土了磨制石器、蚌器、骨器、陶器等大量遗物”可知,顶蛳山人使用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叫新石器时代。这说明顶蛳山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遗址。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顶蛳山遗址已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典型特征,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顶蛳山遗址与黄河流域存在密切文化交流,排除C;题干材料不能反映顶蛳山遗址体现了农业技术的成熟化发展,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顶蛳山遗址,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顶蛳山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遗址。11.(2025春•拱墅区校级月考)绘制历史思维导图可以构建知识体系、提升思维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如图是某位老师在课堂上绘制的思维导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①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②生产力发展是推动原始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原因③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分析】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图片说明生产力发展是推动原始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原因,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②③④正确,故D符合题意;图片不能说明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①错误,排除AB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不能说明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12.(2025•和平区一模)如图所示文物能够直接说明半坡人已会纺织的是()A.陶纺轮 B.木柄骨耜 C.玉猪龙 D.司母戊鼎【分析】本题考查半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半坡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会纺织、制衣。故A符合题意;木柄骨耜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农具,排除B;玉猪龙是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排除C;司母戊鼎是商朝铸造的青铜器,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半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能够直接说明半坡人已会纺织的是陶纺轮。13.(2025•涧西区一模)大河村遗址是中原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出土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下列对其共同之处归纳最精准的是()A.建筑技术的创新 B.对音乐审美的追求 C.农耕生活的丰富 D.对天文历法的探索【分析】本题考查大河村遗址,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解答】据题干“太阳纹彩陶、星座纹彩陶、慧星纹彩陶”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彩陶上的图案直接反映了古代人类对天文现象的关注和记录,因此其共同之处为对天文历法的探索,D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与建筑技术相关的信息,且这些彩陶图案与建筑技术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题干中彩陶图案主要展示天文现象,并非音乐审美,排除B项;题干中彩陶图案更多是直接展示了天文现象本身而非农耕生活具体场景,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以大河村遗址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14.(2025•朝阳区一模)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半坡居民遗址【分析】本题以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为切入点,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解答】北京人生活于距今70﹣﹣20万年前,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比较完整的人类骨骼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丰富、材料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故选:B。【点评】本题以北京人的历史地位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北京人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15.(2025•绿园区一模)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木桩、木板、柱、梁等干栏式建筑构件和一眼木结构的浅水井。由此可见,河姆渡人已经()A.懂得建造宫殿 B.过上定居生活 C.有了审美观念 D.进入文明社会【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知识点。【解答】本题考查河姆渡人的生活。从题干中“大量的木桩、木板、柱、梁等干栏式建筑构件和一眼木结构的浅水井”可知,河姆渡人已经会建造房屋,开凿水井,过上定居生活。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河姆渡人已经懂得建造宫殿,有了审美观念,进入文明社会,排除ACD。故选:B。【点评】识记河姆渡人的农耕生活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并作答。16.(2025•河北区一模)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砍砸器、石钻、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等多种类型。这说明北京人()A.能直立行走 B.学会使用火 C.会制作并使用工具 D.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北京人能直立行走,A排除;材料信息看不出火的使用,B排除;从图片可以看出,使用的是打制时器,说明北京人已经学会制作和使用工具,C正确,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7.(2025•广州一模)如图是《公元前7000﹣公元前5000年中国两大农业区示意图》,对该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A.①②区域先民主要使用打制石器 B.①区域先民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 C.②区域先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粟 D.①②区域先民已进入原始农耕生活【分析】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距今约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①是黄河流域,②是长江流域。①②区域先民已进入原始农耕生活。故D符合题意;距今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排除A;①区域是黄河流域,其先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排除B;②区域是长江流域,其先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排除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①②区域先民已进入原始农耕生活。18.(2025•莘县一模)距今4500年左右,从西亚经中亚引进的黄牛、绵羊、山羊等大型家畜,使黄土高原地区获得了新的生产力;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的许多代表性玉器就传播到了晋南、陕北和西北等地。晋南陶寺大墓上层社会礼仪制度,受到了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的直接影响。这些因素共同()A.出现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 B.促进了中原文明崛起 C.导致人类定居生活的出现 D.早期城市的逐步形成【分析】本题考查良渚文化与陶寺都城,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家畜引进、良渚玉器传播、大汶口文化影响等,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原地区文明的发展,促进了中原文明崛起。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传播与融合,不是出现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排除A;定居生活出现的时间远早于4500年前,排除C;题干材料没涉及城市的形成,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良渚文化与陶寺都城,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因素共同促进了中原文明崛起。19.(2025•孝南区一模)自“炎黄传说”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华大地上各民族通过生产劳动、人员往来、经贸往来乃至战争等多种方式不断交流、交融、融合,形成了一个民族共同体。这个民族共同体的总特征是()A.历经磨难 B.源远流长 C.五彩缤纷 D.多元一体【分析】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中华大地上各民族通过生产劳动、人员往来、经贸往来乃至战争等多种方式不断交流、交融、融合,形成了一个民族共同体”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个民族共同体的总特征是既有多元性,也有一体性,即多元一体。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总特征是多元一体,不是历经磨难、源远流长、五彩缤纷,排除AB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总特征是多元一体。20.(2025•潘集区一模)考古学家在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遗址中发现大量精美的玉器、碳化水稻、大型水利系统和等级分明的墓地。这表明()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B.不同文明相互借鉴 C.专制皇权逐步确立 D.农业文明走向鼎盛【分析】考查良渚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