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茅盾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茅盾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茅盾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茅盾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茅盾 现代文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茅盾现代文阅读练习题汇编

一、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香市

茅盾

“清明”过后,我们镇是照例有所谓“香市”,首尾大约半月。

赶“香市”的群众,主要是农民。“香市”的地点,在社庙。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面

上就是农村的"狂欢节"。因为从"清明"到"谷雨"这二十天内,风暖日丽,正是“行乐”的时令,并且又是

“蚕忙”的前夜,所以到“香市”来的农民一半是折神赐福(蚕花廿四分),一半也是预酬蚕节的辛苦劳作。

所谓“借佛游春”是也。

于是“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整、走绳索、三上吊

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露儿戏,西洋镜、-将社座前的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简里的

主人公是百草梨资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焦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

木拜垫上成排的殖头者,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且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

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我幼时所见的“香市”,就是这样热闹的。在这“香市”中,我不但鉴赏了所谓“国技”,我还认识了

老虎,豹,猴子,穿山甲。所以“香市”也是儿童们的狂欢节。

“革命”以后,据说为的要“破除迷信”,接连有两年不准举行“舌市”。社庙的左屋被“公安分局”

借去做了衙门,而庙前广场的一角也筑了篱笆,据说将造公园。社庙的左偏殿工又有什么“蚕种改良所”

的招牌。

然而从去年起,这"迷信”的香市忽又准许举行了。于是我又得机会重温儿时的旧梦,我很高兴地同三

位堂妹子(她们运气不好,出世以来没有见过像样的热闹的香市)赶那香市去。

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宿前虽然化平日里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里似乎很阴惨。居然有

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的那座戏台却坍塌了,屋椽子

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那么姑且到唯一的锣鼓响的地方去看一看罢。我以为这锣鼓响的是什么变把戏的,一定也是瘪三式的

玩意了。然而出乎意料,这是“南洋武术班”,上海的《良友画报》六十二期揭载的“卧钉床”的大力士就是

其中•员那不是无名的“江湖班”。然而他们只售果价十六枚铜元。

第1页共16页

看客却也很少,不满二百(我进去的时候,大概只有五六十)。武术班的人们好像有点失望,但仍认真

表演了预告中的五六套:马戏,穿剑门,穿火门,走铅丝,大力士……他们说:”今天第一回,人少可是把

式不敢马虎,……”他们三条船上的男女老小总共有到三十个!

在我看来,这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儿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的打律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

多了。要是放在十多年前,怕不是挤得满场没有个空隙儿么?但是今天第一天也只得二百来看客。往常“香

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

后来我知道,镇上的今有人是重笑远“香市”的主动者:他们想借此吸引游客“振兴”市面,可是他

们也失望了。

1933年7月

文本二:

成功地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来铺排事实表现主题,是《香市》显著的艺术特色。俗话说:不比不知道,

一比吓一跳。对比,不仅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且从来就是艺术创作中作家们所常常用到的

一种极有力的表现手段。同一乡镇的“香市”普盛今哀,前后迥异,孤立地看,难见深意,但两相对比,

就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并能启人深思.农民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尚且如此凄凉,使人失塑,终年

岁月的辛酸悲苦就可想而知了。读了这篇散文,在读者的心海里激起的只能是对30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

地旧中:国数增恶和诅咒的思想情绪

《香市》的另一艺术特色,是在敦文创作中成动地创造和运用了窥斑见豹、大题小做的艺术手段,表

现了30年代初旧中国的历史巨变。作者在《茅盾散文集-自序》讲过一段名言:“从来有‘小题大做’之

一说。现在我们也常常看见近乎‘小题大傲’的文章。不过我以为随笔之类光景是倒过来‘大题小做’的J

“我的意思是:大题不许大做,就只好小做了特殊的时代常常会产生特殊的文体。”揭露在蒋介石集团

的反动统治下旧中国江南农村殖民地化的过程,这是个"大题”,但在白色恐怖下不能直言"大做",只好"小

做”.通过旧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一个小侧面“香市”昔盛今衰的变化来表现。这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创造能

力和选取、挖掘题材的艺术匠心。

浓郁的乡土气息,是《香市》的第三个艺术特色。茅盾生长在农村,但在都市里长大。而他的血液里

还保留着乡村的“混宝气愿”。他曾说:“我爱的,是乡村的浓郁的‘泥土气息“他在《关干"乡土文学”》

一文中指出,“乡土文学”在描写"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

《百市》从题材、内容上看是属于"乡土文学"一类,完满地达到了上述要求,它通过对"香市"今昔巨变

的描述,勾勒了一幅朴素的色彩鲜明、有声有色、时代性很强的江南农村的风土人情画、具有浓郁的地方

色彩和泥土气息。

(节选自陆维天《“香市”昔盛今衰困何在》)

【注释】

第2页共16页

①蚕花竹四分:浙江一带方言,称蚕茧的收成为蚕花。这里的“香花廿四分”是希望蚕茧能有it四分

的好收成。

②革命: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即1924-1927年间的北伐战争。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革命’以后……不准举行‘香市不仅表明重兴香市的时代背景,并且说明‘‘革命"以后的时

代环境、社会文化对香市具有直接影响。

B.“香布”的场地被瓜分、暗示了“香市”衰败的缘由:国内的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是导

致江南农村经济调敝、破产的根本原因。

C.作为反映现代文明技艺水平的“南洋武术班”的表演,技艺高了,但是看客反倒少了,更加有力地

深化了农民生活“今不如昔"的悲剧。

D.”香市”的主角由农民变为现在的小商人,表明只是采用"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的商业手段无

法重兴"香市”,还得需要其他商业手段。

7.下列对文本一、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公安分局”和“蚕种改良所”具有象征意义.“公安分局”象征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蚕种改良所”象征着反动的军阀势力。

B.文本一的主要意图并不在于介绍故乡习俗和追忆儿时生活,而是以“香市”的今昔变化,揭示“旧

中国江南农材殖民地化的这程”(文本二)。

C.文本一通过”窥斑见豹、大题小做”(文本二)的艺术手段,生动传神、浅白直露地描写了“香市”

今昔的历史变化及其原因.

D.文本二中“对比”的艺术手法,表现在文本一中则是通篇'‘今K如昔"的整体对比,但其他对比似

乎没有,这不能不说是本文的一大遗憾。

8.文本一画横线部分是怎样描写“香市”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9.文本二说,《香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乡土气息”在文本一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6.Do

7.Bo

8.①采用了场面描写(场景描写)的方法。②先说明“百市”的主要节自是“吃”和“玩”。然后,从

视觉角度描写庙前场而之大,由多和感合出发,绘届里的品物之露写每量高清试题男发香火之旺。最后,

从听觉角度表现庙里庙外的声昏之嘈杂。评分参考:

(1)第①点2分;第②点4分。其中,先说明“香市”的主要节目是‘‘吃"和''玩"(1分)然后,

从视觉角度描写庙前场面之大(1分):由多种感官出发,描绘庙里的品物之盛与香火之旺。(1分)最后,

第3页共16页

只远远地传来了呼号的声音,鱼也许是风。天空也没有什么红光或黑烟。正像一个平常的腊月尽头的

半夜三更。李先生慢慢地把身体挺直了,走到那晒台的水泥栏杆旁,想看得仔细点儿。

“李先生,也来看看么?刚才打这只角里望过去,看得见一道一道的红光:想来就是东洋人开炮呢!”

猛不防有人招呼,李先生愕然转脸对声音来的地方注视:直到听完了那人的话,李先生这才认出那说

话的就是住在隔邻亭子间里的阿祥,是公司里铅印部的一个工人,和李先生算是“同事”。

“哦一一你看了半天吗?”

李先生随口说,一面却皱紧了眉毛,瞪大了眼睛,向四下里张望,看还有没有红光之类。虽然和阿祥

同在一个公司而且又是邻舍,但因为他们的身份不同,一个是编辑先生,一个是厂里的做手,他们两个平

日很少来往。然而阿祥却例外,很高兴地又说道:

“东洋兵打败了!”

李先生浑身一宸。什么?倒是东洋兵打败了吗?有点难以相信!

他转脸对着阿祥看。他看见阿祥露出一排很大的白牙齿,捏起拳头做了一个手势。“你怎么会知道?”

“里门口站岗的警察这么说。我还看见一一”

“你夫看了吗?你看见什么?”

“我看见许多许多十九路军朝北走。听说是到天通庵车站帮助那边的兵把守。日本兵也打宝山路口,

也打败了,都逃到福生路,躲在那里。”

“哦?哎----”

他定一定神,不由得叹一口气说:

“这事就闹大了!东洋人一定不肯罢手一一”

“那就打!”

阿祥这话刚出口,突然砰砰地两响破空飞来,接着又是砰砰砰几响,像是回礼。李先生惊得呆了,身

子跑了下去,腿直发抖。他听得阿祥自个儿喝道:

“哈!又开火了!死不完的东洋人!打,打!”

然而那几响过了以后,便又是沉寂,李先生觉得那沉寂也就像一决大铁板,压得他心痛。他蹲着挪一

挪他的腿,心里想,还是赶快F去和老婆商量明天怎样逃难罢。而就在这时候,一片达达达的机关枪声从

北而来,而这晒台却偏偏又是朝北的。李先生急出一身冷汗,蹲在地上,不敢动,又觉得不动也是等死。

达达达达达达!东!东!李先生突然抱着头直跳起来,但随即像一块K头似的倒了下去,连爬带滚,到了

晒台门边,又从那小扶梯上滚了下去。

“怎么的,伤在哪里?伤在哪里?没有!”

李先生煎着声音回答,心里头臭虫似的钉着那个问题:明天怎么逃得出去?

(有删改)

第5页共16页

【注】南宋朱熹《中庸章句》中以“右第X章”总括对《中席》某一章的诠释,本文标题仿自于此。

文本二:

放下你的鞭子(节选)【注】

陈鲤庭

青工那么你们是什么地方人?你们是从关外逃来的吗?

香姐是的,我们的家就在沈阳,先生,你们不记得"九•一八"吗?(回忆)日本兵开到沈阳,那儿

I•几万的中国兵说是受了什么不准抵抗的命令,都撤退了,于是就留着我们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在那儿受苦。

青工(气愤地)他妈的!(转过气来)后来你们怎么样呢?

香姐后来我们每家还捐了三块钱,他们说送点钱给东洋人,他们就不会来糟蹋我们了。其实你就把

全部家产交给他们,还是要你的命。我们逃想过,这样子活下去,有什么意思呢?我们也投了义勇军和这

些小鬼子拼了吧,可是我们俩老的太老,小的太小,怎么中用呢?

汉子(痛苦地)最可怜的是你的妈,她活着的没有过一天好日子,连死也死得那么可怜……

香姐(哭泣着)爸爸,爸爸。

汉子而且我现在还发了疯,打你骂你,想从你身卜榨出咱们的馆来!天哪.怎么的,谁使我疯的即?

青工那你怨恨谁呢?

汉子人家都说是我的命不好,我的命不好,也许是的。

青工我告诉你们,使你们挨冷受苦,无家可归的是日本帝国主义,是不抵抗的卖国汉奸!

汉子先生的话固然不错,可是叫我们怎么办呢!

青工怎么办呢?咱们就得一伙儿去,向压迫我们、剥削我们的人算账去一一这才有我们的生路!

汉子香姐(齐)可是叫我们拿什么去打倒他们呢?

青工你要打倒他们,(拾起鞭子)你应该用你这个武器。我们是有我们的武器的。就是空着两只手,

拳头也是我们的武器呀!

汉子这有什么用,人家有的是飞机大炮呀!

青工只要大家齐心,团结起来,这力量比什么都大。

观众对呀!大家联合起来,一起去打倒我们的仇人!

【注】《放卜.你的鞭子》是1931年由剧作家陈鲤庭执笔写成的抗战街头剧,剧名取自剧中青工阻止汉

子鞭打香姐时所说的一句台词。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开头写“枪声炮声都沉静下去了”,既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为下文情刊的发展提供了

合理的环境氛围。

B.文本一结尾写李先生从楼梯滚下,与《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别里科夫从楼梯滚下一样,都饱含作者

第6页共16页

对人物的憎恶唾弃。

C.文本二写青工、汉子街头偶遇,与《雷雨》写鲁大海、周朴园在周公馆冲突一样,都通过写生活场

景拧射出时代背景。

D.相比较而言,文本一的语言较文雅细腻,文本二的语言则较通俗直白,这与两位作者对文体和受众

的不同定位有关。

7.关于文本一和文本二的标题及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A.文本一仿用朱熹《中席章句》语句为标题,隐含了作者致敬先儒、弘扬传统文化的用意。

B.文本一标题有"助读《中庸》第二章”之意,这一独特的表达能引起读者的好奇与关注。

C.文本二以剧中人物的分词为标题,既能强调人物的强烈情感,又可以借此提示有关剧情。

D.文本二标题中的“你”和“鞭子”含义丰富,其中有鼓励民众拿起抗战武器的言外之意。

8.文本一与文本二都在人物描写中交代"九•一八"这一历史背景・这样处理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

9文本一中的李先生和文本二中的汉子对生活变故有相似的心态,但这种心态产生的思想根源不同。

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八(6分)

6.(3分)B7.(3分)A

8.(6分)①可以使历史背景的切入更自然,故事更真.实:②可以丰富人物的形象内涵,使人物形

象更具时代感:③可以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物命运变化的历史原因,深刻理解主题。

9.(相似的心态)对不好的生活境遇都有得过且过的心态,对外来欺压都有畏惧逃避的心态(不同

的思想根源)①李先生有狭隘自私的思想,他只想保全自己的小家庭,也难以割舍相对安稳的生活:②汉

子有封建落后的思想,他把人生不幸归结为命不好,也找不到生活出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

茅盾

他们第一次感觉到有这么一位年轻人跟他们在一起,是在天方破晓、山坡的小松林里勉强能够辨清

人们面目的时候。朝霞掩蔽了周围的景物,人们只晓得自己是在一座小小的森林中,而这森林是在山的半

腰。

昨夜他们仓皇奔上这小山,只知道是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现在,他们在晓风中打着寒噤,睁大

了眼发愣,突然发觉在他们周国,远远近近,有比他们多一倍的武装人员,不用说,昨夜是在森严警戒中

糊里糊涂地睡了一觉。

不安的心情正在滋长。一位年轻人,肩头挂一枝长枪,胸前吊着一颗手榴弹,手提着一支左轮,走

近他们来了。他操着生硬的国语,告诉他们:已经派人下去察看情形了。

第7页共16页

“敌人在什么地方?”他们之中的G君问。

年轻人好像不曾听懂这句话,但也许听懂了,他侧着头想了想,好像一个在异国的旅客临时翻检他

的“普通会话手册”,要找一句他一时忘记了的“外国话”:终于他找到了,长睫毛一闪,忽然比较流利地

答道:“等等就知道了。”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力,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然

而人心总是无厌的,眼前既然有这么一位''语言相通”的人,怎么肯随便放过?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

掷到他头上。

年轻人不忙不慌地静听着,闪动着他的长睫毛。末了,他这才回答,还是那一句:“等等就知道了J

这一句话,现在可没有刚才那样的效力了。因为提出的问题太多又太复杂,这一句回答不能概括。人任内

心的不安,又开始滋长。

幸而,这所谓“等等”,不久就告终。敌人果然离这小小村落远些了,他们可以下山去,到屋里一歇

了。

因为整夜不曾好生睡觉,他们首先被引进一间房去“休息”一会儿,这房本来也有人住,但此时却

空着。

吃早饭的时候.招待他们的东道主告诉他们:今晚还得走夜路,白天可以畅快地睡个好觉.

他们再回那间房去,刚到门M,可就愣住了。

因为是从光线较强的地方来的,他们一时之间也看不清楚,但觉得房里闹哄哄挤满了人,噌杂的说

笑,他们全不懂。然而随即也就悟到,这是这间房的老主人们回来了,是放哨或是“摸敌人”回来了。

渐渐地看明白,闹哄哄的七八人原来是在解下那些挂在身上的劳什子:子弹带、面巾、马口铁杯子、

手榴弹等等。看着那几位新客,他们带笑带说,好像是表示抱歉,然后一个一个又出去了,步枪却随身带

起。

房里又寂静了,他们几位新客呆了半晌,觉得十二分的过意不去。他们都走到那伟大的板铺前,正

打算各就“岗位”,这才看见房里原来还有一个人,他坐在那窗洞下,低着头,在读一本书。

看见他是那么专心致志,他们都不敢作声。

一会儿,他却抬起头来了,呀,原来就是早晨在山上见过的那位年轻人。

只记得他是多少懂得点国语的,他们之中的G君就和他招呼,觉得分外亲切,并对于占住了房叵的

事,表示歉意。

年轻人闪动着长睫毛,笑了一笑。可是他并不开口,凝眸望了他们一眼,收拾起并笔,站起身来打

算走。

“不要紧,你就留在这里,不妨碍我们的,况且我们也不想睡JG君很诚恳地留他。

他可有点惘然了,似乎有多少意思要倾吐,然而一时找不到字句。这当儿G君看见他手里那本很厚

的书就是他们一个朋友所写的《论民族民主革命》,一本高级的理论书,不禁大感兴趣,就问他道:“你们

第8页共16页

在吁究这本书么?”

他的长睡毛一敛,轻声答道:“深得很,看不懂J忽然他那颇为白皙的脸红了一下,羞怯怯地又加

一句:“没有人教

“学习小组上用什么书?不是这一本么?”

“不是。"年轻人的长睫毛一动,垂眼看着手里那本书,又叹气似的说,“好深呵,好多地方不懂C”

“这叹息声中,正燃烧着火焰一样的知识欲:这叹息声中,反而响着理论学习的意志的坚决,而不

是灰心失望。他们都深深感动了。G再于是问道:“你是哪里人?”

“新加坡0”

“什么学校?”

“我是做工的「年轻人回答,长睫毛又闪动一下。

从他不完全的答语中,他们知道了他生长在新加坡,念过一年多的小学,后来就做机器工人,抗战

以后回祖国投效,到这里也一年多了。

“你怎么到了这里的?”有人冒昧地问。

年轻人又有点惘然了-他笑了笑.低垂着长睫毛.又问到原来的话题.叹息着说:“知识不够,时间

也不够呀。”

于是把那本厚书塞进衣袋,他说:“我还有事,等等,时间到了,会来叫你们。”便转身走了。

房里又沉静了。他们都躺在松板匕然而没睡意,那年轻人的身世,性格一一虽然从这短促的会晤

中只窥见了极少的一部分,依然给了他们无限兴奋。

态度沉着,一对聪明而又好作深思的眼睛,说话带点羞涩的表情:这样一个年轻人,这样一个投身

于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年轻人,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们的面影。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见到青年之前,“不安的心情正在滋长”,在青年回答不了“他们”的问题时,“他们”的不安

“又开始滋长”,这表明青年的到来并没起到什么作用。

B.在写战士们解F挂在身上的物件时,用了“闹哄哄的”“劳什子”等词语,写他们带来的嘈杂与

混乱,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满。

C.在G君打招呼和表达歉意时,青年只是笑一笑,并不说话,收拾起书笔打算离开,表明他不想打

扰“他们”休息,也表现出他有些羞涩的特点。

D.“他们”与那位青年虽然只有短暂的交流,但通过了解到的部分信息,可以推想青年的性格和身

世,这个过程让“他们"感到''无限兴奋北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9页共16页

A.本文第一句先写“他们”描觉到有这么一位青年跟“他们”在一起,然后才交代时间和环境,这

样起笔虽稍显突兀,但具有聚焦的效果。

B.本文写那位青年的国语不好,在回答“他们”的问题时像异国旅客似的,临时翻检自己的''普通

会话手册”,这为后文揭示他的身份做了铺垫。

C.“问题便像榴震弹似的纷纷掷到他头上”一句,以榴霰弹比喻“他们”提出的问题,突出问题杂

多而散乱,这一比喻也契合战时环境。

D.本文以时间为主要叙述线索,形象地描摹了那位青年的言行.详细地记述了他的心理活动,语言

也十分生动,是一篇叙事记人的美文。

8.本文中那位青年前后给了“他们”哪些不同的印象?请概括分析。

9.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那位青年的形象的。

6.(3分)C

7.(3分)D

8.(6分)

第一印象是全副武装的青年战匕国语不好,无法问答“他们”提出的所有问题,态度却从容不迫:回

再次见面时感到亲切,青年专心致志地学习,让“他们”深受感动;@得知青年是归国支援抗战的华侨工人,

态度沉着,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儿女们的面影。

9.(6分)

借助战时环境的烘托和一面之识的印象,大体勾勒了人物的轮廓:通过沉着的态度、闪动的长睫毛、

羞涩的表情等细节,描写青年最主要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围绕关于阅读理论著作的对话,表现青年坚定的

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子夜(节选)

茅盾

(前情:工人屠维岳泄漏了厂方要减削工钱的消息,引起工人怠工。)

吴荔甫狞起眼睛看了屠维岳一会儿。屠维岳很自然很大方地站在那里,竟没有丝亳局促不安的神气。

能够抵挡吴苏甫那样尖利狞视的职员,在吴莉甫真还是第一次遇到呢:他不由得暗暗诧异。他喜欢这样镇

静胆大的年青人,他的脸色便放平了一些。他转了口气说:

“无论如何,你是不应该说的。你看你就闯了祸!”

“我不能承认。既然有了要减工钱的事,工人们迟早会知道。况且,即使三先生不减工钱,怠工或

是罢工还是要爆发,一定要爆发!”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第10页共16页

“我的意思是一工人们也已经知道三先生抛售的期丝不少,现在正要赶缄交货,她们便想乘这机会

有点动作,占点便宜。”

吴前甫怒叫一声,在桌子上猛拍一下,雷地站起来:

“你这混蛋!你想讨好工人!”

屠维岳不回答,微笑着鞠躬,还是很自然,很镇静。

“我知道你和姓朱的女工吊膀子,你想收买人心!”

“三先生,请你不要把个人的私事牵进去!”

屠维岳很镇定而且倔强地说,他的机警的眼光现在微露忿意,看定了吴新甫的面孔。吴芯甫的脸色

眼光也又已不同:现在是冷冷的坚定的,却是比生气咆哮的时候更可怖。从这脸色,从这眼光,屠维岳看

得出他自己将有怎样的结果,然而他并不惧怕。他微笑地站着,镇静地等候吴苏甫的最后措置。

吴菰甫沉吟又沉吟,终于坐在椅子里了,脸色也不像刚才那样可怕了,但仍是严厉地对着屠维岳喝

道:

“你的行为,简直是主使工人们捣乱!”

“二先生应该明白,这不是什么人主使得了的事!”

“你煽动工潮!”

吴荔甫又是声色俱厉了。

没有回答。居维岳把胸脚更挺得直些,微微冷笑。

“你冷笑什么?”•

“我冷笑了么?如果我冷笑,那是因为我想来三先生不应该不明白:无论什么人总是要生活,而且还

要生活得比较好!这就是顶厉害的煽动力量!”

屠维岳一点也不慌张,很大方地把他的职员铜牌子拿出来放在吴苏甫的书桌匕微笑着鞠躬,转身

就要走了。可是吴苏甫忽又叫住了他:

“慢着!跟我一块儿上厂里去。让你再去看看工人们是多么平静,多么顾全大局!”屠维岳站住了,

回过身来看着吴菰甫的脸,不住地微笑。显然不是神经病的微笑。“你笑什么?”

“我笑一大雷雨之前必有一个时间的平静,平静得一点风也没有!”

吴荔甫的脸色突然变了,但立刻又转为冷静。他的有经验的眼睹终于从这位年青人的态度上看出一

些不寻常的特点,断定他确不是神经病者而是一个怪物了;他反倒很客气地问:

“难道莫干丞的报告不确实么?难道工会敢附和工人们来反对我么?”

“我并没知道莫干丞对三先生报告了些什么,我也知道工会不敢违背三先生的意思。但是三先生总

应该知道工会的实在地位和力量?”

“什么?你说一”

第11页共16页

“我说工会这东西,在三先生眼睛里,也许是见得有点力量,可是在工人一方面,却完全两样J

“没有力量?”

“并不是这么简单。现在工人闹得太凶,这班纸老虎可就出丑了:他们又要听三先生的吩咐,又要

维持招牌,一我不如明明白白说,他们打算暗中得三先生的谅解,可是面子.上做出来却还是代表工人说话。”

屠维岳冷冷地说,眼光里露出狷傲自负的神气。

觉得话里有刺,吴荔甫勉强笑了一笑:他现在觉得这位年青人国然可赞,却也有几分可怕,同时却

也点惭为什么这样的人放在厂里两年之久却一向没有留意到。

吴菰甫侧着头略想一想,忽然又大声说:

“赏工加半成,还要特别奖么?我不能答应!你看,不答应也要杷这风潮结束!”“不答应也行。但是

另一样的结束。”

屠维岳抬起头来回答,把身体更挺直些。吴荔甫却笑了。他知道这个年青人打定了主意不肯随便说

的事,无论如何是不说的:他有点不瞒于这种过分的倔强,但也赞许这样的坚定,要收服这个年青人为臂

助的意思便在吴莉甫心里占了上风。他抓起笔来,就是那么站着,在一张信笺上飞快地写了几行字,回身

递给屠维岳.微笑着说:“刚才我收了你的铜牌子.现在我把这个换给你要!”

信笺上是这样几个字:“居维岳君从本月份起,加薪五十元正。此致莫干翁台照。左。十九日J

屠维岳看过后把这字条放在桌子上,一句话也不说,脸上仍是什么表情都没有。“什么!你不愿意在

我这里办事么?”

吴苏甫诧异地大叫起来,不转揩地看着这个年青人。

“多谢三先生的美意。可是我不能领受。凭这一张纸,办不了什么事。”

屠维岳第一次带些兴奋的神气说,很坦白地回看吴苏甫的注视。

吴其甫不说话,突然伸手按一下墙上的电铃,拿起笔来在那张信笺上加了一句:“自莫干丞以下所有

厂中稽查管车等人,均应听从居维岳调度,不得玩忽!”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在描写吴芯甫责怪屠维岳透露了削减工人工钱的消息时,使用了“怒叫”“猛拍”和“霍地

站起”等动作,极具表现力,生动地刻画了形象。

B.屠维岳说“大雷雨之前必有一个时间的平静”,表明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不可避免,由他组织的工

人息工、罢工行动即将爆发,为情山发展作了铺垫。

C.文本中人物对话极有特色,屠维岳在回应吴苏甫提出的待遇时,他说的“不答应也行。但是另一

样的结束”富有深意,警告吴苏甫工潮一定会兴起。

D.文本结构简单,只叙述了吴蔚甫与屠维岳见面的场景,但曲折起伏,扣人心弦,深刻反映了二十

第12页共16页

世纪三十年代中国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关系。

6.B【从前后文求看,居维岳”组织的工人怠工、罢工行动”没有依据C

7.(揣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吴苏甫不同阶段的表情变化揭示了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7.①第一阶段:平静而坚定。他觉得自己是老板,完全可以制服屠维岳,踌跣满志;②第二阶段:严

厉而可怕。他对屠维岳的威吓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恼羞成怒;③第三阶段:高兴而激动。他成功地说服了

居维岳为自己办事,心满意得。(表情概括1分,心理分析1分,每点2分,三点共6分)

8.(揣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清结合文本对屠维岳的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8.屠维岳是一个自私自利、工于心计、变节工人的走狗形象。①精明大胆。在吴芯甫面前,他侃侃

而谈,镇定自若,亳无畏惧。②工于心计。他抓住吴芯甫想要平息罢二的心理,先传播削减工人工资的消

息,为自己谋取私利打下基础。③自私自利。他为了自己高升和经济利益,与资本家沆源一气,不惜牺牲

工人的利益。(形象特点1分,结合文本说明1分,每点2分,三点共6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泽乡

茅盾

算来已经是整整的七天七夜了,这秋季的淋雨还是索索地下着。i小说开篇交代下了整整七天七夜的

秋雨,以及九百戍卒此时糟糕的处境.营造了一种凄苦、悲凉、压抑的氛围,为后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

军营早已移到小丘匕九百戍卒算是还能够捆一堆干燥的稻草,这便是那两位终天醉成泥猫的颜预军官的

唯一的韬略。军官呢,他们的祖父是当年铁骑营中的悍将。然而现在,他们却只能带着原是“闾左贫民”

的戍卒九百。他们富农素所奴视的“闾左贫民”,没有一点共同阶级意识的“部下”!(两个军官因为祖上的

功德而得以率领“闾左贫民”到渔阳去,他们整天无所事事,醉成泥猫,小说以小见大,从侧面表现了秦

朝末年的社会现实。)

半夜酒醒,听到那样胡笳似的风鸣,军鼓似的雨声,又感着硬骨似的秋夜的寒冷。(“胡笳似的风鸣,

军鼓似的雨声”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军官半夜听到的声音,体现出浓郁的军旅特色,营造了紧张的

氛围。)听说昨天从鱼肚子里发现一方素帛,朱书三个字:陈胜王!陈胜?两屯长之一是叫作陈胜呀。突然,

从还远的不知何处的高空闯来了尖厉的哀嗥。是近来每夜有的狐狸叫,然而今番的是魔鬼的狐狸叫,是要

撕碎你的心那样的哀嗥,断断续续地,是哭,是诉,是吆喝。分明还辨得出字眼儿的呀。

“说是'大楚兴'啰?”“又是'陈胜工'!”而面觑着的两位军官的他硬的舌头怯生生地吐出这么几个

字。宿酒醒了,陈胜的相貌在两位军官的病酒的红眼睛前闪动。是一张多少有点皱纹的太阳晒得焦黑的贫

农的而孔。也是这次新编入伍,看他生得高大,这才拔充了屯长。敢是有几斤蛮力?不懂兵法。

想来陈胜倒不是怎样可怕,可怕的是那雨呀!雨使他们不能赶路,雨使他们给养缺乏;天啊,再是七

日七夜的雨,他们九百多人只好饿死了。在饿死的威吓下,光景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罢?

第13页共16页

第二天还是淋雨。躲在自己帐里的两位军官简直不敢走动。到处可以碰着怀恨的狞视。营里早就把鱼

鳖代替了米粮,但吃得太多鱼鳖的兵士们好像性格也变成鱼鳖了。没有先前那么温顺,那么沉着。骚动和

怨嗟充满了每个营房。

“怎么好?走是走不得,守在这里让水来淹死!”

“整天吃鱼要生病的哪!”

“木柴也没有了。今天烧身子下面垫的稻草,明天烧什么?吃生鱼罢?我们不是水獭

“听说到渝阳还有两三千里呢!”

“到了渔阳还不是一个死!”

死!这有力的符咒把各人的眼睛挣大了。该他们死?为什么?是军法。便算作没有这该死的军法,到

了洵阳,打败了匈奴,毕竟于他们有什么好处?他们自己本来也是被征服的六国的老百姓,祖国给与他们

的是连年的战争和徭役,固然说不上什么恩泽,可是他们在祖国内究竟算是“自由市民”,现在却被掳为奴,

唤作什么“闾左贫民”,成年价替强秦的那些享有'‘自由市民”一切权利义务的富农阶级挣家私了。到洪阳

去,也还不是捍卫了奴役他们的国家,也还不是替军官们挣家私,也还不是拼着自己的穷卅头硬教匈奴降

而为像他们一样的被榨取的“闾左贫民”么?

从来不曾明晰地显现在他们意识中的这些思想,便像潮气一般渗透了九百成卒的心胸。

鱼肚子里素帛上写的字,夜半风声中狐狸的人一样话语的鸣嗥,确也使这九百人觉得诧异。(狐狸的叫

声渲染了凄凉的氛围,为故事奠定了悲壮的基调: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

“闾左贫民”想要起来反抗的心理。)然而仅仅是诧异罢了。没有幻想。奉一个什么人为“王”那样事的味

儿,他们早已尝得够了。一切他们的期望是挣断身上的镣索。他们很古怪地确信着挣断这镣索的日子已经

到了。

想起自己有地自己耕的快乐,这些现在做了戍卒的“闾左贫民”便觉到只有为了土地的缘故才值得冒

险拼命。什么“陈胜王”,他们不关心:如果照例得有一个“王”,那么这“王”一定不应当是从前那样的

“王”,一定得首先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自己有他自己耕。(文中多次使用“闾左贫民”这一词语,前两

处主要表现了两位军官对出身贫寒的成卒的鄙夷歧视,后面三处则表达了作者对麻木的戍卒的微妙讽刺。)

风还是虎虎地吹着,雨还是腾腾地卜着。比这风雨更汹涌的,是九百戍卒的鼓噪,现在是一阵紧一阵

地送进两位军官的帐幕。(用“风雨”衬托了“九百戍卒”越来越激昂的反抗情绪,表现了“闾左贫民”的

反抗意识已经觉醒,预示着起义一触即发。)

觉得是太不像样,他们两位慢慢地踱出帐幕来,打算试一试他们的“泥猫”的威灵了。

他们摆出照例的巡视营帐的态度来。这两位的不意的露脸居然发生了不意的效果,鼓噪声像退落的潮

水似的一点一点低下去了。代替了嘴巴,戌卒们现在是用眼睛。两位军官成了眼光的靶子。可不是表示敬

意的什么“注目礼”,而是憎恨的,嘲笑的,“看你怎么办!”本来未始不准备着接受一些什么“要求”,什

第14页共16页

么“诉说”,或竟是什么“请示进止”,一一总之,为了切望减少孤独之感便是“当面顶撞”也可以欢迎他

们俩,却只得到了冷淡和更孤独。他们不是两位长官在自己部下的营帐内巡视,他们简直是到了异邦,到

了敌营,到了只有闪着可怖的眼光的丘墟中。

是黄河一样的深恨横断了部下的九百人和他们俩!没有一点儿精神上的联系。九百人有痛苦,有要求,

有期望,可是绝对不愿向他们俩声诉。(交代了写作对象两军官与九百戍卒,强调两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

盾,为后文理下伏笔,并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两位军官站在营外小丘顶巅,装作瞭望地势。

大泽乡简直成为“大泽”了。白茫茫的水面耸露出几簇茅屋,三两个村夫就在门前支起了润网。更有

些水柳的垂条,卖弄风骚地吻着水波。刚露出一个白头的芦花若不胜情似的在水面颤抖着。天空是铅色。

雨脚有簪子那样粗。好一幅江村烟雨组呵。心神不属地看着的两位军需猛觉得有些异样的味儿兜上心窝来

了。是凄凉,也是悲壮!未必全是痴呆的他们俩,从刚才这回的巡视看出自己的地位是在“死线”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