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师联盟2025届高三信息押题卷三语文_第1页
百师联盟2025届高三信息押题卷三语文_第2页
百师联盟2025届高三信息押题卷三语文_第3页
百师联盟2025届高三信息押题卷三语文_第4页
百师联盟2025届高三信息押题卷三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三信息押题卷(三)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隋唐以来的一千三百年里,科举制度从经典文本的格义和士人的道德践履出发,构造了一种以道德自觉和清议意识为内涵的精英文化,在间接意义上也起到了广开言路、上达民隐的代表制作用。文化比政治更有尊严,传统中国形成的以科举功名为表征的“贵”和以财富积累为标志的“富”的区隔,也在制度设计上保障了读书人最后的尊严,并避免了现代社会常见的权力渗透一切而赢者通吃的局面。中国传统政治架构是兼有文化主体和政治主体双重身份和责任的士大夫群体,构成生生不息的文官政府,维持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稳定和延续,这也证明了传统中国文化比政治更具有内在价值的特质。可见,士大夫构成的中间力量不仅维系了传统中国的长期稳定,而且文化的弹性和多元也维系了其自身作为一个阶层的平衡感。这种体系和稳定的力量因清末科举停置,遭受了巨大的侵蚀乃至毁灭。正是科举停置导致曾经长久地维持人世间的常规和秩序的中国社会最稳定的力量——士绅阶层,激变成了最不稳定的力量。他们聚集在城市、新式学校和报馆等现代社会的公共空间,成为社会批判和政治批判的中心,城市取代乡村成为社会风潮和政治风潮的聚集地。知识人一方面因科举停置而被逐出权力中心,呈现出整体上的边缘化;但另一方面,依托于新堂和学会而聚集的知识人,又获得了一种在传统中国不具备的社会影响力。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作为关键问题,穷形尽相地深描了新式知识人社会形象的嬗变甲午之后,中国社会有一个向西方寻求真理、尊典所构筑的人文和规范知识被弃若敝屣的心路历程,与此同时,被新式知识人圆图吞枣引入的所谓科学和自然知识,因缺乏接榫和对应的中国土壤而无法在中国社会融入和扎根。西洋知识表面上的被尊崇与实际上的无济于事构成的落差,恰恰又成了中国社会大多数民众鄙视新知识人甚至新知识的根由而近代中国的断式教育不但没有解决知识精英的更断换代问题,反而将教育问题异化成了一个侵害公共利益、影响社会公平的社会问种瓜得豆的悲剧。学堂崇拜和学生崇拜背后大都是功名利禄的考虑和计算,所以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焉,所造就的也大都是精致或粗糙的利己主义者,缺乏真正地扎根中国社会的根基和依托,信息押题卷(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因此也就无法真正地形成一个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知识群体。对知识阶级的质疑、排斥甚至群起而攻之,成为清末民初知识转型中高亢的声音或执拗的低音。主要体现在知识人面对现代城市文化的崛起时所表现出来的爱恨交加,和对待媒介话语权所呈现就前者而言,在晚清乡土中国逐渐边缘化而城市兴盛的历史过程中,深受传统义利之辨和重农抑商文化影响的知识人,对于上海所表现的追逐利益和感官刺激的城市文化表现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弥漫,又必须在城市里才能找到谋生的职业和生存的空间,乡村成了再也回不去的桃花源,传统士人的安贫乐道和择善固执也成了与现实格格不入的学究气,两者构成的紧张和撕裂就导致知识人对于城市和自身的双重否定和批判。与之相对照,就是聚集在城市的新式知识人政治和文化意识上的高调,这种高调与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四面楚歌和无地自容形成强烈反差,而更难以形成一个心智和政治成熟的知识阶层。旧屋已拆,新房未成,两头不到岸,上下相隔离,这群知识人就成了瞿秋白所言的城市里的薄海简言之,就是知识人丧失了安身立命之所在。作为传统中国的士人群体趋向分崩离析,在这个急剧变迁的过渡时代,知识人呈现出一种极为悖谬甚至扭曲的生存状态和思想为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而不得不承认对造就公共舆论的知识和思想大都是一知枢;试图以文人论政和报人报国的方式来影响和干预政治。知识人的变迁史彰显的是近代中国新陈代谢历史过程中最痛苦和复杂的面相,被推上十字街头歧路彷徨的他们被发现又杨国强《两头不到岸》呈现出的传统士大夫向现代知识人转型历史如三峡一般峰回路转,步步惊心。但那个被杨先生磅礴的文笔和细密的史料铺陈所书写的文化中国果真一如其深描的那样可爱又可信?知识人走向现代的过程真的如此混乱不堪?这也许是《两头不到岸》给我们打开甚至照亮的历史空间和精神世界。(摘编自唐小兵《后科举时代知识人的浮沉》)复旦大学教授陈维昭的《考官·命题·文风:明代乡会试四书文命题研究》一书将八股文置于唐宋以至明代的文化生态中,在丰富的文献论证和深入的义理探讨中还原八股文的历史真相。把八股文放在经学流变历史的大背景下去考察。因为八股文的义理基础是经学,经学的发展变化导致了八股文风随之而变。按明初官方功令,八股文应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去阐发经义,但明嘉靖后,随着阳明心学和禅学的盛行,八股文写作出现了新的变化,焦竑《四书讲录》、袁黄《四书删正》均以阳明学释“四书”,汤显祖、杨起元以禅学写八股文,引发晚明数十年八股文的断面貌。在明代八股文流变的过程中,考官的作用变得非常重要。科举考试虽为朝廷所推行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文体虽由朝廷规定以程朱一脉的理学思想为旨归,但执行命题、衡文、取士职能的考官在此过程中具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陈维昭抓住“考官命题”关键性环节,指出八股文题目的形态及其变化直接导致八股文风的变化,比如晚明截搭题的出现,催生正因为考官命题在八股文体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陈维昭以“命题”为原发点,上溯明代考官的聘任制度和阅卷制度,考察考官所处的政治文化生态,尤其是考察八股文命题与考官的政治文化生态的关系,由此彰显八股文命题在文化中的开放性功能。其实,明代八股文在小结之后还有一个大结,可以表达士子对儒家经典的个人见解,内信息押题卷(三)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容涉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等,可见明代八股文在思想表达上具备了“自撼己见”的文体功能。而《四书程墨清商》与《四书传世辉珍》这两本陈维昭发现的科举文献成为这一独到见以文献为基础,以命题为原点,陈维为读者呈现了八股文的种种真实的面相,从而有助于我们真实而深刻地了解八股文以及与八股文那段历史相关的考试制度、文人心态、文章风貌。(摘编自韩问《在文化生态中审视八股文》)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科举制度在广开言路、上达民隐的同时,避免了赢者通吃局面的产生,也保障了读书人最后的尊严。B.士大夫群体构成的中间力量因其自身文化的弹性与多元,保持了自身阶层的平衡感。C.陈维昭教授的著作,将八股文置于经学流变的历史背景下,依托丰富的文献与深人的义理探讨来还原八股文的历史真相。D.明代科举文体尽管以程朱理学为旨归,但鉴于考官在命题、衡文、取士过程中的相对独立自主性,考官的作用变得非常重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式知识人有过由崇拜西方、弃置传统到被鄙薄的经历,明朝的阳明心学与禅学也曾赋予八股文以新的变化。B.晚清浸润着传统义利与重农抑商文化的知识人对上海代表的城市文化爱恨交加,安贫乐道的观念随之发生颠覆。C.陈维昭认为,科举考试中“考官命题”使八股文题目的形态发生变化,继而形成重“机D.材料以科举制度为背景,前者分析科举废置使士人群体趋向分崩离析,后者则指出明代3.下列选项,不属于对新式知识人“浮沉”状态阐释的一项是(3分)A.兼有文化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士大夫群体是稳定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力量,彰显出文化比政治更具有内在价值的特质。B.新知识人新式教育的学堂崇拜和学生崇拜大多基于功名利禄,使知识精英无法更新换C.聚集在城市的新知识人政治和文化意识上的高调与其现实处境的强烈反差使其难以形成一个成熟的知识阶层。D.传统士大夫作为向现代知识人转型的新知识人因科举废置在十字街头彷徨无措,成为4.材料一的论证语言鲜活生动,请从文本成语运用和比喻运用两个角度,举例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5.两篇材料均以科举制为背景,请比较两则材料的侧重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山外青山刘惠春“过了集宁,就隐隐望见了一条从东北向西南仲展的山脉,这就是古代的阴山,现在的大青山……”这是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内蒙访古》描摹的这座“群鹰搏击,万马奔腾”的塞外名山。大青山为狭义上的阴山,文化意义上的阴山。踞于北纬四十度线和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交会处的大青山,是一道分开南北的天然屏障、中国重要的地理分水岭、北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分界线、数千年的风云际会和战争信息押题卷(三)语文试题第3页(共8页)信息押题卷(三)语文试题第4页(共8页)史的演绎场、边塞文化的地标……大青山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南北两边显现出迥然不同的景象。山南坡“势甚陡峻,攀登不易”,山下沃野千里,麦草青青,河流穿行其中,繁盛丰饶。北坡则“倾斜迁缓,渐入戈壁沙漠”,是北上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通道。山后的草原真是辽阔啊,天高地远,毫无遮挡,无边牧草呼啦啦向着天边而去,只想骑在马背上飞驰,飞驰,一直到草原的尽头。山前山后地理环境巨大的相异,让大青山在历史上一直是道脆弱不安的边界线,隔绝着南北两边不同的谋略和野心。北方游牧民族将山当作生命线,两千多年来,先后有匈奴、鲜卑、敕勒、突厥、回鸦、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来到这里。他们呼啸而来,呼啸而去,不断走向山外的世界。中原农耕民族则视山为防卫线,将长城修到了阴山上。山上横豆赵长城、秦长城、汉长城、隋长城和明长城,这些曾经的防守地,在千年岁月的吹拂下,早已漫滤不清。山里山外,一场又一场波澜壮阔的争战,进与退,战与和,劫掠与征讨,相守与所杀,壁垒与通道,起伏与生灭……中原王朝挥兵而来,霍去病“封狼居胥”,实宪“勒石燕然”,秦兵汉将仗剑塞外,“不救胡马度阴山”。匈奴人远遁大漠深处,不敢再南下牧马。他们最后一次回望魂萦梦牵的阴山,无不掩面。匈奴走了,拓跋鲜卑来了。经历了一年多“山高谷深,九难八阻”的长途跋涉,鲜卑人从一场败仗之后,为了鼓舞人心,北齐高祖神武帝高欢命共相国收勒部人斛律金以鲜卑语唱颂《敕勒歌》。史载,斛律金性格救厚直率,善于骑马射箭,望着飞扬的尘土能判断出有多少兵马,嗅一嗅地面,就知道军队已经离开这里有多长时间了。北齐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只存在了短短的二十七年,但斛律金这一歌,让这一片辽阔之地的大英从此不朽。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座山呢,这座山像是一直伫立在历史中,而不是现实中。长期置身于中国几千年宏大历史叙事之中的大青山,更像是一个边塞美学意象,无处不在的繁杂历史固化着人们对山的感受,让它一出现就总是与历史一起被描述,被认知,被记忆。大青山仿佛不是一座地理的山,自然的山,现实的山,存在的山。提起它,我的脑海中出现的是一个个的人名,一个个的历史片段,一个个的传说故事,它们一同在这座山中聚合:胡马,白草,羌笛,满川的阴山马,冯唐,李广,月光下闪着光的白道,戍边将士唱起的悲歌,逃遁大青山腹地的耶律延禧,黄昏青家路……山与历史紧密的共生关系,遮蔽了作为自然的山的本来面目,大青山不是活在空间中,而是活在时间中。重重叠叠的历史之下,如何才能看见一座山的自然形貌,捕捉山的自然表情,体会山自七月,我跟随几个朋友,穿过大青山,从南麓到北麓。一路上,不仅仅是山本身,更多的是人与山古老深刻的依存关系让我感受颇深。多年来,大青山不断被人类争夺、砍斫、损毁,但它却一直没有失去对人类的信心,它依旧护佑着他们,滋养着他们。也许在大青山眼里,人类的雄心和壮志总归是渺小而脆弱的,自然世界的力量才是无穷的。无论过去,无论未来,大青山岿然立于天地自然之中,以变动不居的姿态回应着人类历史风起云涌的动荡气息。《枚勒歌》仅用二十七个字,就几乎成了整个草原美学的至境,敕勒川也因此被人们赋予了文化之上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已经无法再写出那样美的诗,但敕勒川的美会一直在,那些青草,那些牛羊,那些半个小时之后,我们到达了武川。武川,有着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古老的边塞重北魏天兴初,道武帝拓跋珪将其东部地区的高门弟子及豪杰两千户迁到北部居住,以镇守边塞。武川汉语意为“蓝色的山弯”。但这里并不是北魏时期的武川镇原址,时光漫漫,北魏六镇均已散失于历史的烟尘中。看着这座处在山地与丘陵中的小镇,突然想起许多年前看过的一句诗,“风吹着高原小心里竟然涌上微微的怅惘和激动。一棵榆树店村的老榆树,闯入了我的视线。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修筑长城时,命士卒在长城外培植榆林,形同一道边塞。因与长城并行,所以称之为“榆溪塞”。这些地方,后来留下了榆林、榆中、榆关等不少和榆树相关的地名。卫青奉命“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在长城沿线“广长榆”。邸道元在《水经注》中描清代大青山处处可见榆树的身影。钱良择写道:“山巅多桦树,山麓多榆树。”眼前的这棵古榆之上,历史再次出现。比起一座两百多公里长、几十公里宽的大青山,一棵深山缝隙中的树太微小了,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这棵老榆树不一样。这是一棵被火焚烧过的树。树的主干基本被烧毁了,空洞一样的身体里,浇灌着满满的水泥,焦黑的身体,触碰一下,似乎就会立刻碎裂。这样一棵被损毁得不成样子的老榆树,它居然还生出那么多的枝干,生出那么多的绿叶,在空中张开那样庞大的一片绿色树冠。让人无法想象这些生机勃勃的绿,竞然来自那焦黑空荡的树干。树干向着天空的一面,依然长着那么多细墩的枝子,绿色的树叶,一片一片,在风中欢快地拍着小手。我抬头看向远处,无数云朵,一次又一次,从山后涌起,消失,那是千万年前的云朵,它们让人看到未来会如何消失。这世间总还是有一些永恒的事物。就像我跨越了那么远的距离,从大青山扇面一样张开的一侧到达另一侧,然后沿扇柄而下,进入青山腹地,站在一棵树面前。就是这样一棵树,这大青山里最微小的事物,却如此牢固,仿佛深海的锚,支撑起我对整个大青山甚至整个人世的感觉。一棵忍住疼痛的树。6.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翦伯赞《内蒙访古》对阴山的描述开头,在诠释文章标题的同时,引出对大青山历史及多重内涵的叙写。B.“势甚陡峻,攀登不易”与“倾斜迂缎,渐入戈壁沙漠”是标作用的形象描写。达了作者对武川的喜爱。D.文本段落之间常以短句独立成段,既叙写了“我”对大青山历史的感悟与联想,也有连缀文脉、承上启下的作用。信息押题卷(三)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信息押题卷(三)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7.文本中关于“老榆树”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老榆树”的描写,是对“捕捉山的自然表情,体会山自身的呼吸、心跳、生机和情感”B.“一棵榆树店村的老榆树,闯人我的视线”采用了主客易位人的灵性情感。C.作者借用秦昭襄王、卫青、邮道元、钱良择等典对当下的忧思。D.老榆树“被火焚烧过”但树叶却“在风中欢快地拍着小手”,与宽阔绵长的大青山相比,尽管微小,但却牢固。9.作者为何浓墨重彩地介绍“敕勒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乏。然则仲尼之说非乎?曰:仲尼之说,纯乎经者也。吾之说,参乎权而归乎经者也。如得其术,则人君有少不为桀、纣者,吾百谏而百听矣,况虚己者乎?不得其术,则人君有少不若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请备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五者,相倾险被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节选自苏洵《谏论上》,有删改)材料二:呜呼!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蠡之全者,而不足于此,吾以是累叹而深悲焉。子胥之罪,以不强谏勾践而栖之会稽为种、蠡之过。雄闻古有三谏当去之说,即欲以律天下士,岂不陋哉!三谏而去,为人臣交浅者言也,如宫之奇、泄冶乃可耳,至如子胥,吴之宗与国存亡者也,去将安往哉?百谏不听,继之以死可也。孔子去鲁,未尝一谏,又安用三?父不受诛②,子复雠,礼也。生则斩首,死则鞭尸,发其至痛,无所择也。是以昔之君子皆哀而恕之,雄独非人子乎?至于籍馆、阖闾与群臣之罪,非子胥意也。勾践困于会稽,乃能用二子,若先战而强谏以死之,则雄又当以子胥之罪罪之矣。此皆儿童之见,无足论者,不忍(节选自苏轼《论子胥种蠡》)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其A说盖出B于仲尼C吾以D为讽国直一也国顾用G之之术何国如耳信息押题卷(三)语文试题第7页(共8页)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则材料均围绕臣子如何劝谏展开,其中,苏洵与孔子的看法不一样。B.苏洵认为,劝谏如果方法得当,即使像桀、纣那样的君主也能从善如流;反之,即使像尧、舜一样的君主也百谏不听。C.苏洵将进谏与游说进行对比,对臣子进谏君主而丧命者大有人在,而因游说君主丧命者却没有听说过的情况感到奇怪。D.在苏轼看来,作为人臣直言进谏,如果君主不采纳,而身为臣子要不要离开,与臣子和君主、国家的关系有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2)至如子胥,吴之宗臣,与国存亡者也,去将安往哉?1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苏轼对扬雄言论的看法。(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瑞鹤仙卷帘人睡起。放燕子归来,商量春事。②风光又能几?减芳菲、都在卖花声里。吟边眼还是,苔痕湔雨⑨,竹影留云,待晴犹未。兰舟静般④,西湖上、多少歌吹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卷帘”句在章法上有总领全篇和开启下文描写风景的作用。B.“放燕子”二句以物的灵动拟人,将燕子与人的天真娇憨一并活泼写出。个是静态的借代。D.最后三句回应篇首,从远近景致回到伤眷之人,虚虚淡淡地写出其此时此刻的内心感受。16.本词不关家国情怀,而以“春愁”动人。联系全词,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春愁”的?(6(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百姓,军事上以“方式铸成十二个金人,来削弱天下的百姓。(3)文人笔下的荷叶有着不同的风致,散文《荷塘月色》中写道“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 信息押题卷(三)语文试题第8页(共8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在时代大潮中立得住,在文化激荡中站得稳,在风云变幻中行得远,底气何在、自信何来?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漫长,文明何其A,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守护好中华优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