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搭配教案_第1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搭配教案_第2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搭配教案_第3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搭配教案_第4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搭配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U!年级数学上册搭配教案

四班级数学上册搭配教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班级下册第40〜4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它的特

性,驾驭它的分类。

2.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视察、比较、分析、推断等实力,进展

学生的创新思维。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育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良好的

数学学习情感,增加学习的自信念。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生活引入,直入主题

谈话:你们喜爱旅游吗?老师就特殊喜爱旅游,尤其爱看城市中

的建筑,走在繁华的街道上,看着一座座雄伟的建筑,就能感受到这

座城市的魅力。不过受时间限制,有些地方我们也只能在书中或网上

领会它的风采了。我这里收集了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咱们一起观赏一

下吧。(电脑出示)美吗?这些图片中最基本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你知

道这其中的高楼大厦是在什么机器的帮助下盖起来的吗?(塔吊)(出示

信息窗)来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塔吊上有很多三角形

谈话:为什么饱经风雨的雄伟建筑和牢固的塔吊最基本的构造都

是三角形呢?

学生回答:具稳定性、坚固

谈话:三角形究竟有什么魅力,使人们在生活中到处都离小开它?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相识)

【设计意图】通过从生活中找寻形似三角形的物体,使学生感受

到三角形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

形?〃这样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思索三角形有何种特性。

二、活动二:深化生活,感知特性

谈话:三角形真的坚固吗?让我们动手试一试。每个小组内有一

个三角形框架和一个多边形框架,先视察一下,两者间有什么区分?

引导学生视察边和角的数量。

分别拉一拉,比比看,两个框架有什么变更。

学生操作试验并回答发觉:三角形框架形态没有发生变更,多边

形形态变了。

谈话: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可能回答:三角形有三条边把它的形态固定住了,所以怎么

拉它也不会变形,而四边形不具稳定性,轻轻一拉就变形了。

总结:刚才同学说的很对,三角形是坚固的,也可以说它具有稳

定性。(板书:稳定性)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奇妙的利用了这一点。像这

样的小木凳,(课件出示木凳)用得时间久了,常常会不坚固,你们有

方法修修它吗?

学生回答:加斜杠,只有构成三角形,凳子才不摇,说明三角形

具有稳定性。

谈话:看这两幅图中,哪里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课件出示这

些物体的图片)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学生举例)

谈话: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体现无处不在,请看(电脑出

示)建筑上的斜拉桥、铁塔、自行车架、照相机三角支架、电线杆、

房屋的金字架、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吊车的长臂、埃及金字塔、香

港中银大厦、晒衣架,太阳能架、大广告牌后面三角支架,相框后三

角支架,固定小树用三角形,铁栏杆里外每隔一段有一支斜的铁杆,

构成三角形。细心视察你还会发觉更多呢!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动手操作,验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

特点,并能有条理地把操作过程及呈现结果进行简洁的表述。结合生

活中物体的直观形象,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好处。

三、活动三:自制图形,引导归纳。

谈话:每个小组里都有几根小棒,请你试着用它们摆出三角形,

边摆边思索:三角形是怎样构成的?

学生视察探讨:由三条边按依次围起来(强调说明重点字眼:围

成)

谈话:谁能来试着总结一下什么叫三角形?

学生总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

其他同学依据它的介绍来猜猜它的名字,好吗?

谈话:相识三种三角形,你能依据各自的特征把他们画下来吗?

打开书第44页,完成自主练习3.(学生独立完成,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思索空间,让学生通过视察,自己总

结各种三角形的特点并加以分类,引导学生形成止确的图形表象,进

展空间观念。

五、活动五:视察三边,按边分类

谈话:我了解了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三类,其实它们的边也可作

为分类的依据。(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小组探讨一下,它们

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分类。(引导学生用量,对折……的方法验证一

下)

(学生探讨)边分类边回答

学生:三条边都不相等:不等边三角形

两边相等: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有时我们把等边三角形看成是等腰三角形中的一种特殊状况。

谈话: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也出名称,请打开书第

42页自学。

(学生自读了解)

请同学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小结:我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了解到三角形假如按角分可分为:锐

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还有两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和

三边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老师这里有很多三角形,你能试着给它们找找家吗?请打开书44

页,完成自主练习的第2题。

(反馈、订正)

练习:再来看这幅图(课件出示书45页第4题)在地板砖图案中,

你能找到哪些三角形?还能找到哪些图形?

【设计意图】知道按边分,三角形可以分为哪几类,丰富三角形

分类的学问。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以

结合名称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两个特殊三角形。

六、活动六:结合已知,教学底、高

谈话: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如何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

还记得怎样画吗?谁来示范一个?

(学生板书)

谈话:今日我们就在这个学问的基础上学习三角形的底和高。(边

画边讲解)任选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

垂足之间的线段就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就叫做三角形的底。看

清晰了吗?

【设计意图】以旧知带新知,既复习巩固,又使得新知的出现没

那么突然,学生自然轻松地驾驭,记忆深刻。

七、活动七:回顾整理,拓展延长

谈话:回忆一下,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课后我们可以利用三

角形来画一幅画,尽可能多的运用各种类型的三角形,明天我们开个

画展,看看谁的画最有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最终布

置以三角形为素材作画,寓教于乐,让学生边复习三角形的分类边体

会数学带给人们生活的乐趣。

课后反思:

三角形是学生们平日里接触较多的一种图形,在低班级就已经直

观相识过,因而本课的重点就放在三角形的稳定性、定义和分类上。

所学重难点都是由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的,不是由老师讲出来,硬塞给

学生。这样做,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学习,落到实处,效果也好。在整

个课堂里,老师只是充当一个参与者、引导者。课堂总结也是通过老

师的引导,由学生做出归纳,这样效果要比由老师包办好。从这节课

可以看出

1.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三角形与生活的亲密联系,从而

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热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变更数学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验过程。

学习不仅是追求一个完备的结论,它更是一种经验,要让学生亲

身体验、感知、相识和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是木课的重点与难点,

因而更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去操作,去感知,去思

索、沟通,让学生在沟通中碰撞思维,促进思维的进展。

3.刚好进行科学评价,激励学生全面进展。

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忱,促进学生的全面

进展。〃因而,在评价过程中,我留意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刚好对

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与鼓舞,让学生树立自我认同感,明确努力方向。

数学学习应给学生带来欢乐。数学其负载的功能不仅仅是让学习

者记住它,驾驭它,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它

的欢乐,感受它的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学

问和技能,更应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特殊是学生对数学的感觉,同

时应不断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欢乐地学习。

四班级数学上册搭配教案2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平均数(一)(P116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意义。

2、驾驭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会正确解答简洁的平均数应用题。

4、初步建立平均数的统计思想。

5、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要求下列问题,必需已知哪两个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1)平均每天加工零件多少个?

⑵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3)平均每组分到几本书?

(4)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2、导入

⑴象以上这些问题都是要求平均每一份是多少。类似题

称之为求〃平均数“。所谓平均数,就是把不相等的几个数量,在

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其相等。

揭示课题:

平均数

⑵求平均数用叶么方法?

求平均数首先从问题中推断:把什么作为总数平均分;

是按什么平均分的,即与总数对应的总份数是什么;然

后用〃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求出平均数。

二、探究

1、例1:

有4组小长方体,第一组有9个,其次组有5个,

第三组有7个,第四组有3个。平均每组有多少个?

(1)默读题目,想一想这到题的数量关系式

长方体的总个数。组数二平均每组的个数

总数♦份数

(2)生列式,并说明是怎样想的?

(9+5+7+3)+4

问:平均每组的个数会不会比最多一组9个多,会不会

比最少一组3个少,为什么?

⑶阅书P116的例1

2、例2:

陈小红期中考试成果,数学和英语都是98分,语文

96分,自然常识100分。她的'平均成果多少分?

⑴自学例2的解题过程:

A.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括号中为什么会出现两个98相加?

总份数为什么是4?)

B.你能完整说说这题的数量关系式吗?

总分+科数=平均成果

⑵练习:

书P117的练一练的1、2(只列式)

三、运用

1、依据问题找总数、总份数

⑴平均每辆车运煤多少吨?

⑵平均每季度生产多少台?

⑶平均每人踢健子多少个?

⑷平均每组踢键子多少个?

⑸平均每次踢链子多少个?

2、列式解答

⑴第一组植树12棵,其次、第三小组共植树20棵。平均

每组植树多少棵?

(12+20)4-3

括号中只有两个数字相加,后面为什么要除以3,不除以2?

⑵书P117的试一试

书P118/2

3、深化

(1)5个同学身高分别为145厘米、150厘米、144厘米、

142厘米、147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在大于()

厘米和小于()厘米之间。

⑵小芳、小华各有一些书,小芳的书比小华多4本。要使

两人的书同样多,小芳应给小华()本书。

⑶选择正确的算式

学校实行科技小制作展览会。高班级4个班,选出172

件作品;中班级5个班,选出188件作品;低班级3个

班,选出96件作品。平均每个班级选出多少件作品?

A.(172+188+96)+(4+5+3)

B.(172+188+96R3

⑷书P119/8

四、回家作业:

四班级数学上册搭配教案3

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

结合实际问题(男女生套圈竞赛)哪个队会获胜?引导学生绽开沟

通、思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相识到数学的

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活动探讨中,在认知冲突下,相识在人数不同

的状况下,比总数明显也不公允;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状况,

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须要,也产生了学习

〃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

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

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制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

的算法

我接受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究出求平均数

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

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

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状

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相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三、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中我结合平均数的特点,先让学生猜一猜女生平均每人套中

多少个,再实际计算,不但找到平均数的范围,也找到求平均数的方

法(移多补少),培育了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的实力。

四、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

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

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学问。在我所选取

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化,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

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其次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

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相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

系,使学生真真实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到处用数学,

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爱好,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

均水深110厘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急?这个探讨中,

让学生受到了平安教化。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化的多重价值,使

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这节课总体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学生的乐观性

较高。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一、时间的支配不是很好,练习的

时间不够,造成还有的练习没有说完。主要缘由是新课的时间较长,

如让学生视察统计图说说知道些什么,可以少请儿位同学回答,这里

不是这节课的重点。二、课的起先由于课件突然没有声音,有点惊慌,

有点奢侈时间。其实这并不影响本节课的教学。对于突发事务要敏捷

面对!

四班级数学上册搭配教案4

一、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

教材在〃简洁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

平均数与统计学问间存在密不行分的联系。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学

问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试验、猜想、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

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为今后学习

困难的统计学问都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实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己成为将来

公民必备的常识。〃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学问特点和学生

认知实力状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

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育学生参与、体验、应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

学学问的实力。

3、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动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体验用数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

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仿照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报据这一基本理念和本课学问学生可操

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我接受尝试教学法为主。激励、演示、迁移为辅

的教学方法。学生接受视察分析、试验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中,老师打算了实物投影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教具;

学生4人一组打算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学具。

三、教学流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

设疑激趣^试验探究好应用拓展好回顾小结

下面我从这四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

接受淡话导入,问学生从小学一班级到现在,学过哪些带有

〃数〃(板书:数)这个字的数学学问,学生通过说发觉数学真和〃数〃这

个字联系紧密,于是设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数〃这个字有

联系的数学学问,它是什么呢?老师想,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确

定能自己发觉这个隐私。你们有信念吗?本环节学生谈的过程,就是

整理原有生活阅历的过程,激活初步形成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参与学

习活动做学问上、方法上、情感上的打算。

其次环节:试验探究(分二步进行)

第一步、动手实践,感知均等。

接受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把桌上4个不同高度的水杯的水倒匀,

鼓舞学生用最少的次数,最快的速度完成。

学生充分活动后,小组汇报试验过程时,请完成最快的一组到前

面边演示边谈谈怎样快又准的分均,从而渗透移多补少、巧合均分的

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

其次步:估量预料,探究解疑。

让学生估量一下现在水面的高度,并把这个数登记来。那精确的

高度是多少呢?让学生探究解决。预料学生会用尺子量,或先求总高

度,再求每杯水的平均高度。学生得出结论后,选择有差异的两个小

组汇报并板书,在探讨中达成共识。在确定学生的方法后,让学生看

板书说想的过程。老师再让学生说4厘米怎样得来的?通过这样的强

化,学生明确4厘米就是把4杯水的总高度平均分成4份,就求出每

杯水的平均高度,我们可以叫它什么数呢?(板书:平均)让学生再谈谈

对平均数的理解?由此揭不课题,突破重点。

本环节让学生在实践、猜想、探究中亲历亲为学问的形成过程,

培育学生构建数学学问的实力。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目的

是降低个人学习的难度,培育学生合作意识,进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学生探讨时,老师参与其中,刚好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使课堂教学

在着眼进展,凸显主体中进行。

第三环节:应用扩展(分四个层次进行)

1.列举实例:生活中什么地方你遇到过平均数?学生谈完,老师

出示一组平均数的资料。此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均数与生

活的联系。老师出示的资料•,既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对学生惊慌

的学习心情起到缓解的作用。也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等方面的教化。

1、将来100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将达180岁。

2、一年里,有1032万顷的森林从地球上消逝。森林正己平均每

分钟20公顷的速度削减着。

3、一天平均笑15次。

4、唐山市通过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学生的身高超显上升。7〜

12岁男生平均身高增长2.1厘米,女生增长1.7厘米;13〜15岁男生

平均身高增长1.9厘米,女生增长0.8厘米。

2.尝试练习:出示例3,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对比课本我检查,

培育学生自主学习实力。通过和自己的身高对比,以及猜想全县四班

级学生的身高为一组,推广对全省以至于全国四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3.明辨真伪:深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关注学生应用实力的提

升。通过课前/解自己家每月平均电费的支出,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

教化。再结合第1题,唐山开展大课间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参与体育

熬炼的教化。

4.参与实践:老师选8名学生做拔河嬉戏,4名高大强壮,4名

矮小瘦弱为一组,问学生这样把他们平均分成两组行不行,学生参与

其中,谈理由,使学生对平均数体现出的公允和不公允性都有确定相

识。培育了学生动态分析、解决问题的实力。渗透团结起来力气大的

教化。

本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认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为不

同层次的学生设计4种题型,达到实力培育和思想教化于一体的目的。

使课堂教学彰显人文关怀和应用性特点。

第四环节:回顾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相识了一位新挚友一平均数,通过和它打了这么长

时间交道,你想对平均数说些什么?培育学生归纳、总结的实力。

整个教学设计既敬重教材,又制造性地运用教材,努力做到寓教

于乐、寓教于活、寓教于拓、寓教于理,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但有学

问的雨露滋润心田,更有才智的阳光普照心灵。

四、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清晰、开放,我努力创设有利于学

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带者深厚的爱好,学得乐观主动,变

学问的接受过程为科学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到

科学的方法,主动获得学问的实力得到培育,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

化理念。

教学过程中,老师棵前的预设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的大门,

如导入新课部分,我问学生从一年到现在我们学过哪些带〃数〃这个字

的数学学问,学生可能想得比较困难,我适时地举起卡片(3/5)是什么

数?(9)是几位数?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被打开,乐观主动地投入学习中,

并且还说出小数、带分数?等没学过的学问?

老师富有激励性和生动的语言活化了学生的思维,如应用拓展地

工题,老师出示的材料有一题是〃人一天平均笑十五次〃,老师说,老

师希望看到你们的第十六次、十七次的笑,笑一笑,看谁笑得快乐自

信,那第十八次笑是什么笑?学生各抒己见,脸上洋溢着笑意、童趣,

老师做后总结:老师真希望每天看到同学自信开行成功的笑。接下来

还有几道题挑战同学们,看你们能否露出成功的笑。

留意学生动手实践实力的培育,儿童的天性好玩、好动,让学生

在动手操作、嬉戏中学习和巩固所学学问,对培育学生构建和应用学

问的实力都有益,我在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在嬉戏中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学生学的爱好盎然,老师也在学生收

获的同时,不断地修正着自己的从教的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到处体现着人性的关怀,我充分留意到好中差的价

值取向,努力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和机会,力争让课堂教学成

为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舞台,让学生有学有所获的富足,又有不断

进取的动力;

本节课虽然有很多可以自慰的地方,但还存在着学生动中思的不

到位,学生回答问题逻辑性不强的弱点。在小组合作时,我没有完全

照看到个体差异,这也让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得不到有效的发

挥,教学如何面对全体,面对每一名学生,这是我在教学中要不断完

善的课题。

①(140+185+170+125)+4

②(140+185+170+125)+365

③(140+185+170+125)+12

3、某机械配件厂,两个枝术革新小组进行技术竞赛,下面是他

们10分钟生产的零件总数:

第一小组:57+68+73=198(个)

其次小组:49+36+75+42=202(个)

由此推断:其次小组获胜。

1、几天,老师统计了一下我们班三月份同学们零用钱的花销状

况,其中5名学生零用钱平均花销16元,请你猜猜他们各花多少钱?

姓名李明新韩天婷刘威张强周艳琪

花销金额(元)1319181614

四班级数学上册搭配教案5

教学内容:

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班级(下)第97,98

页中的主题图和例题1,例2,以及第97~99页中课堂活动第广2题

和练习二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视察、操作等活动,相识平行四边形以及图形的特征;通

过操作活动(折纸)相识并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

2、经验探究平行四边形形态的过程,了解它的基本特征,进一

步进展空间观念,培育学生动手操作实力。

3、通过视察、操作、沟通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

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索的条理性。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视察、操作、沟通等教学活动中相识平行四边形。

教具打算:

一个长方形方框,多媒体课件。

学具打算:

每人一块直尺、一副三角板、一张印有平行四边形的白纸和一个

剪好的平行四边形、一个硬纸条做的长方形方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相识了平行四边形。

事实上,在我们生活中也常常见到平行四边形。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细致视察这些物体,你能在这些物体上找出平行四边形

吗?(请同学到台上用鼠标边指边说,然后课件再呈现学生所指出的平

行四边形。)

老师:同学们视察得特别细致,找到了这么多的平行四边形,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