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八省卷)02(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无论是古代的“包公戏”,还是今人创作的司法题材影视作品,如《大宋提刑官》等,在涉及宋代审讯场面时,原告和被告都得跪在公堂上听审。这些文艺作品塑造出来的历史想象,甚至影响了历史研究者。法律史学者潘宇的论文《传统诉讼观念的基本形态与转型》就认为:“在古代司法实践中,涉讼双方一旦受审,不仅要下跪叩首,而且还要受到‘喝堂威’的惊吓。”但是,我在阅读宋人笔记时,隐约觉得宋代的诉讼是不需要“下跪叩首”的。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欧阳文忠推挽后学》载,有一书生起诉学生拖欠束脩,官员判书生败诉,“书生不直向判,径持牒以见欧公(欧阳修)”。既然是“径持牒”,应该不会是“跪禀”。朱熹编著的《五朝名臣言行录》也载:“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府吏坐门,先收状牒,谓之‘牌司’。公(包拯)开正门,径使至前,自言曲直,吏民不敢欺。”诉讼人“径至前,自言曲直”,也不像是“跪禀”的样子。这些材料记录的信息比较模糊,不能作为确凿的“历史证词”。我们不妨通过检索宋代司法文献加以验证。需要说明的是,我采用的文献主要有两类,一是《名公书判清明集》《折狱龟鉴》《洗冤录》等宋代司法文献,一是《作邑自箴》《州县提纲》《昼帘绪论》等宋代官箴书。至于加入了后人创作与想象成分的宋元话本小说与元杂剧,一概不纳入考证范围。翻检这些文献均找不到任何“跪着受审”的记录。反倒是在《折狱龟鉴》中可以找到相反的记载。《葛源书诉》条载,宋人葛源为吉水县令,“猾吏诱民数百讼庭下”,葛源听讼,“立讼者两庑下,取其状视”;《王罕资迁》条载,宋人王罕为潭州知州,“民有与其族人争产者,辩而复诉,前后十余年。罕一日悉召立庭下”。从这几起民讼案例不难发现,当法官开庭听讼时,诉讼人是立于庭下的。现在的问题是,“站着听审”到底是个别法官的开恩,还是宋代的一般诉讼情景?根据官箴书《州县提纲》介绍的州县审讼“标准化”程式,平民到法庭递状起诉是用不着下跪的:“受状之日,引(诉讼人)自西廊,整整而入,至庭下,且令小立,以序拨三四人,相续执状亲付排状之吏,吏略加检视,令过东廊,听唤姓名,当厅而出。”朱熹当地方官时,曾制订了一个“约束榜”,对诉讼程序进行规范,其中一条说:州衙门设有两面木牌,一面是“词讼牌”,一面叫作“屈牌”,凡非紧急的民事诉讼,原告可在“词讼牌”下投状,由法庭择日开庭;如果是紧张事项需要告官,则到“屈牌”下投状:“具说有实负屈紧急事件之人,仰于此牌下跂立,仰监牌使臣即时收领出头,切待施行。”“跂立”二字也表明,民众到衙门告状无须下跪。当然最具直观效果的证据还是宋代的图像材料。我们能不能找出一张宋人描绘诉讼场景的图像作品呢?我确实找到了——宋代多位画师都画过《孝经图卷》,而《孝经》中的“五刑章”恰好涉及司法诉讼的内容,因此宋人笔下的《孝经图卷》也画出了法官审讯的场面。先来看仇英《孝经图卷》中的“五刑章图”:庭上法官正在阅览诉状,而庭下听审的诉讼人是站着的,没有一人下跪。也许有人反驳:仇英不是明代人吗?仇英的《孝经图卷》是临摹品,乃临摹北宋画师王端的《孝经图》而成。王端的原图可能已佚失,不过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幅出自北宋李公麟手笔的《孝经图卷》,此卷因年代久远、保护不善,以致墨迹模糊,甚至可能有图文拼接错误之处,但我们还是可以辨看出来,其中有一图,画的正是庭审场景,图中的诉讼人,也是站立听审,并无下跪之姿。辽宁省博物馆也收藏了一幅《孝经图卷》,旧题唐代阎立本所绘,但图中文字出现避宋太祖赵匡胤及宋孝宗赵昚字讳的情况,人物衣冠也是宋代样式,可认定为南宋作品。本图卷的“五刑章图”,同样是法官审讼的画面,画上的诉讼人也是站着的。至此,我们可以断言:宋朝平民如果对簿公庭,并无“下跪叩首”之强制。跪于公堂听审的制度,应该是元代之后才出现的。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包公案》、“包公戏”中的下跪受审场面是创作者的胡编乱造。这类话本小说、杂剧发端于元代,而盛行于明清,那是彼时底层文人按照他们的社会经验想象出来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元、明、清时期司法状态的镜像。不管是从文献还是从历史图像来看,我们都可以确信,清代的平民如果上衙门打官司,是必须下跪叩头的。只有那些取得功名的缙绅,才能获得免跪于公堂的特权。当时人撰写的官箴书,已经将“跪”列为诉讼人的“规定动作”了,如郑端《政学录》介绍的“理堂事”程式:“诉告之人,不妨逐名细审,一人持状跪下,直堂吏接上;听审完,或准或否,又令一人跪下,执状听审。后仿此。”很明显,清代官箴书中的审讼场面跟宋代官箴书中描述的审讼情景,差异非常大。这个嬗变是如何发生的呢?又印证了怎么样的时代精神的流变?这是值得历史研究者探究的一个问题。(摘编自吴钩《宋人打官司需要下跪吗?》)1.(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古代的“包公戏”,还是今天的《大宋提刑官》等司法题材影视作品,都准确还原了宋代审讯场面。B.《梦溪笔谈》和《折狱龟鉴》中记载的宋代诉讼的场景,暗示了宋代平民参加诉讼可能并不需要下跪。C.通过检索宋代司法文献如《名公书判清明集》等,可以发现宋代平民在法庭上起诉时不需下跪的证据。D.作者借助宋代和清代平民上衙门打官司时是否下跪这一问题,印证并分析了不同时代精神的流变。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平民打官司无须下跪,清代则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说宋代审讼制度某种程度上比清代更加平等。B.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李公麟《孝经图卷》,虽然墨迹模糊,但画面主体应该还是可以辨识的。C.《包公案》《孝经图卷》及《大宋提刑官》中的审讼场景,都是作者按自己时代的司法现实进行的历史想象。D.清代距离现在更近,如果作者需要证明清代平民诉讼时是下跪的,有可能找到更多文字和图像材料。3.(3分)下列有关《孝经图卷》的信息中,最能支持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仇英《孝经图卷》中“五刑章图”描绘了庭上法官正在阅览诉状,庭下的诉讼人无人下跪。B.仇英是明朝人,他的《孝经图卷》临摹北宋画师王端的《孝经图》而成,但王端的原图可能已佚失。C.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孝经图卷》,旧题唐代阎立本所绘,但据图中文字避讳和人物衣冠样式,可认定为南宋作品。D.北宋李公麟的《孝经图卷》,虽然墨迹模糊,但仍可辨认出其中一幅为庭审场景,诉讼人站立听审。4.(4分)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第一段特意提到法律史学者潘宇的论文?5.(6分)这篇文章的论据选择和使用顺序很有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这对我们的文章写作有哪些启发。(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说
客凡一平他一辈子几乎只做一件事:晕闻。晕闻是壮语,意思是劝说别人。晕是劝说,闻是人,晕闻,意思就是说客。樊宝沙是上岭村的说客。他是我堂叔,从我记事起,就耳闻目睹他走村串户做说客。他凭着一张嘴,说服了一个又一个的人,解决了一桩又一桩事情。我清楚地记得我五岁那年,樊宝沙去劝服韦光益和潘秀香夫妇要把女儿送人的过程和情景,至今依然动人心魄、历历在目。那是寒冬腊月的一天,我还蜷缩在被窝里,有人抠我的脚心。我被迫掀开被子跃起,堂叔樊宝沙咧着嘴对我笑,说:“想不想吃糖果?”我穿上我认为最好的衣服,从里屋出去,看见堂叔和我父亲在说事情。①两个大人见我出来,停止说事,把目光投向了我。我以为堂叔是带我上街,想不到他带我走进了村里的某家,我后来知道是韦光益的家。堂叔樊宝沙与韦光益在两张小矮凳上坐着,面对面。我站在堂叔樊宝沙一侧,看见他扫视了一遍房里的三个女孩和潘秀香怀中的襁褓,然后对韦光益说:“送哪个?”韦光益视线移向潘秀香怀里的襁褓,像生怕女婴听见一样,只努了努嘴。潘秀香抱着襁褓过来。我看见襁褓里的婴儿,小不拉几,面黄肌瘦,像菜地里被水淹过的南瓜。堂叔樊宝沙说:“取名了吗?”“韦四红,”韦光益说,却摇摇头,“送人后要改的,至少改姓。”“生辰八字?”潘秀香边想边报出韦四红出生的年月日时。我记得那日子,韦四红比我小五岁零两个月。堂叔樊宝沙用心记下,然后掐指算,嘴里默念着什么,过了很久,忽然呼喊:“这孩子不能送人呀!”“其他女儿也不能送,一个都不能送!”堂叔樊宝沙斩钉截铁地说,他站了起来,对除了我以外的人指手画脚,或评头品足,意思是韦光益全家的人,相生相成,缺一不可,阖家团圆,戮力同心,将来才能发达兴家,福荫世代。他口若悬河,说得头头是道。潘秀香情不自禁亲了襁褓中的韦四红一口,又亲一口。她另外的女儿们也都放松了许多。韦光益仍高兴不起来,说:“可现在我们家那么多口人,养不起呢。”“这你就短视了,井底之蛙。”堂叔樊宝沙把我拉过来,推到韦光益前面,“晓得我为什么把他带来吗?我侄仔。”韦光益看着我,又看着堂叔樊宝沙,摇摇头。堂叔樊宝沙的手重重地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说:“他就是你家的贵人,送财童子!”韦光益瞪大眼睛,“怎么讲?”“我这侄仔将来就是你小女儿四红的老公,你的女婿。”堂叔一边摸我的头一边说,“我哥家的情况你是知道的,比你家好太多了。我哥是小学老师,领国家工资,我嫂会缝纫,有自己的缝纫机。只要四红和我侄仔现在就定了亲,你想想,我哥嫂他们家,能不帮你渡过眼前的困难吗?”从韦家出来,我以为堂叔该带我上街买糖果了。没想到他说话不算数,耍赖不带我上街买糖果了。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想想,我今天给你讨了个老婆,难道不比一颗糖重要吗?”我想想也是,服了他。从那以后,我真的把韦四红当老婆一样看待。②还有我的父亲母亲,也正儿八经地把韦四红当儿媳,他们时常让我给她家送米,有肉吃的时候要分她家一半,每年给她家四姐妹各做一套衣裳。我在梦想中长大,上初中,升高中。③韦四红在上岭小学是我父亲的学生,优异得让我父亲赞不绝口,她除了学习成绩好,唱歌跳舞也极具天赋。大学毕业那年,我分配在一所乡中学,当老师。韦四红在一部颇具影响力的电影里担任主演,一炮走红,成了明星。不久的一天,堂叔樊宝沙出现在了我在的乡中学。他开门见山:“我是来劝说你放弃韦四红的,你们不合适。”我只“哦”一声,因为他一出现我就料到了来意。我四十岁那年,见了一回韦四红。我在上岭村过春节,她正好回来。我作为我家的代表参加了她家的宴请。我忽然想起了堂叔樊宝沙,于是四处寻望,果然在宴席的主桌发现了他。我再见堂叔樊宝沙,又是十多年后,我五十四岁这年。我拿父亲的骨灰,回上岭村安葬。葬礼上,八十岁的堂叔樊宝沙凝视着我父亲的遗像,眼睛里充满着敬佩和深情,温柔地对一旁的我说:“这辈子,你爸爸就委托我做了两次说客。一次是你五岁那年,你爸知道韦光益要把女儿送人,便委托我去劝说韦光益,我借用了你,把韦光益给说服了。还有一次是你大学刚毕业工作,你爸委托我去劝你,不要再想着和韦四红结婚成家。他的理由是差距太大。④你爸是个大善人呐,又是很有远见的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你要理解你爸,也希望你能谅解我。”我看着堂叔樊宝沙,一个只有高小文化的说客,从他嘴里说出的话语,竟如深潭流出的水。静美、干净、甘甜……(选自《山花》2022年第1期,有删改)文本二:进入新世纪以来,广西作家凡一平的众多小说被相继改编为电影或者电视剧。凡一平被称为“备受中国当代出品人、制片人、导演青睐的小说家”。从本质上说,小说与影视都是讲述故事的艺术样式,都依靠故事来吸引读者或者观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着各种各样的叙事方式,凡一平选择的是最传统却也最有效的一种:让小说回归故事,故事成为小说叙述的中心。可以说,讲好故事是凡一平小说创作重要的美学追求。读者在凡一平的小说中能够体验到故事的魅力,感受到故事对人物命运的掌控。(摘自胡国威《论凡一平小说的影视改编特质》)6.(3分)下列对文本一中划线句子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把目光投向了我”这一细节描写表明堂叔和“我”父亲在韦光益夫妇把女儿送人这件事的沟通上已达成默契。B.句子②通过叙写“我”父母的系列行为,表明他们并不嫌贫爱富,真心希望韦四红长大后嫁给“我”,成为他们的儿媳妇。C.句子③中写“我”父亲对韦四红的“赞不绝口”,并肯定韦四红的学习和艺术天赋,这暗示了韦四红将来的发展前景。D.句子④通过堂叔的语言描写,侧面交代了堂叔作为说客对韦四红家和我的劝说,都是因为“我”父亲的善良和远见。7.(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我”的作用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如“我”站在堂叔樊宝沙一侧不离开,是对樊宝沙整个劝说行为的铺垫。B.小说写樊宝沙掐指算命劝服了韦光益,在表现樊宝沙这个“说客”形象的时候,暗含了作者对乡村落后观念的批判。C.小说通过描写樊宝沙劝说韦光益夫妇不要把女儿送人这件事,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的贫穷与落后以及人性的复杂。D.文本二指出“讲好故事是凡一平小说创作重要的美学追求”,这是他的小说能够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8.(4分)文学鉴赏课上,同学们对文本一的人物展开了激烈讨论,一种观点认为主要塑造堂叔樊宝沙,一种观点认为主要表现“我”的父亲。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9.(6分)文本二指出,“依靠故事来吸引读者或者观众”“让小说回归故事,故事成为小说叙述的中心”。请从叙述人称和线索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文本一是怎样使故事吸引读者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汉武帝元朔三年。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之大宛。大宛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并南山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上拜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张骞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之属,皆大国,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及诸旁国。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十人,随骞报谢,因令窥汉大小。是岁骞还,拜为大行。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有删改)10.(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骞A留B岁余C竟不能得D月氏E要领F乃还G并南山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与白居易《琵琶行》“暮去朝来颜色故”中的“故”意义不同。B.“传致大月氏”与荀子《劝学》“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意义不同。C.“自其西大夏之属”的“属”与韩愈《师说》“郯子之徒”的“徒”用法相同,都表示“某一类”。D.“因令窥汉大小”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因”意义不同。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与月氏爆发战争冲突,月氏战败,国君被杀,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心中怨恨匈奴,可是不敢主动攻击匈奴。B.张骞首次出使并不顺利,辗转多国未能达成目的,但他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为对西域的国策提供了参考。C.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去往西域的道路变得畅通。汉武帝采纳了张骞对待西域各国政策的建议,派张骞再度出使。D.乌孙开始对张骞的态度十分傲慢,直到张骞分别派副使与西域其他国家建立了来往关系后,乌孙的态度才有所转变。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之大宛。(2)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14.(3分)西域诸国不敢与匈奴对抗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小题。己卯夏忧雨偶作(宋)杜范昨者忧不足,今者厌有余。垂垂匝晓夕,滟滟①平浍渠。苗事方用壮,过潦非所虞。但虑盈与亏,理或相乘除。它日傥②望霓,神贶③俱堕虚。造物原有终,屯膏④时其输。自此大有年⑤,大书⑥不一书。饱饭乐田社,一官徒区区。【注释】①滟滟:盈溢。②傥:同“倘”。③神贶(kuàng):神灵的恩赐。④屯膏:吝啬恩泽。⑤大有年:指丰年。⑥大书:郑重记载。15.(3分)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垂垂匝晓夕,滟滟平浍渠”意为雨水绵延不绝,沟渠即将满溢。B.“苗事方用壮,过潦非所虞”意为禾苗需要雨水滋润,越多越好。C.“它日傥望霓,神贶俱堕虚”意为希望神灵在凡人祈雨时不要失信。D.“造物愿有终,屯膏时其输”意为希望上天不要吝惜恩泽,及时布雨。16.(6分)诗歌题目中的“忧”字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本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元宵之夜,小慧看到街上车流涌动的景象,不由得联想起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一句;看到烟花绽放于夜空,又不禁吟诵出本词中的“”。(2)学习了《报任安书》之后,小刚觉得古代先贤顽强不屈、忍辱负重的素材可以运用到作文中,他想引用其中表现周文王和孔子的两句:“;。”(3)“长安”在今陕西西安,而在一些诗句中,常用它借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段时间,“人生,易如反掌”这句台词,在网络上热度颇高。耳熟能祥的话,为何能拔动网友心舷?原来,这句外文电视剧的台词,本可直译为“人生超简单的”,翻译却用心地配合剧中角色摊开手掌的动作,将其意译为“人生,易如反掌”,使表达更加贴切生动。翻译,①不仅是语言的转换,②而是文化的交流。③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海外工程项目施工人员劳务派遣与保障协议
- 外资企业拉美市场运营专员职务聘任与培训合同
- 网络内容安全审查算法技术许可及数据共享合同
- 数据安全忠诚度保障协议及知识产权保护
- 传染病预防措施
- 外科护理胸部损伤
- 护理安全案例分析
- 2026届高考语文作文模拟写作:等风与追风
- 肿瘤护士进修体系构建
- 剖宫产患者的对症护理
- 桌面运维工程师能力试卷试卷题库面试版本
- 工业园区物业保洁工作作业指导手册
- 全产业链运营模式
- 消防安全工作例会制度
- GB/T 9634.4-2007铁氧体磁心表面缺陷极限导则第4部分:环形磁心
- 2022年阜宁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
- GB/T 15608-2006中国颜色体系
- 95598工单大数据分析及压降策略
- 《游园不值》-完整版课件
- 大连银行招聘考试最新笔试复习材料题目内容试卷真题复习
- 卷烟纸生产工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