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八省联考卷01)(全解全析)_第1页
2025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八省联考卷01)(全解全析)_第2页
2025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八省联考卷01)(全解全析)_第3页
2025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八省联考卷01)(全解全析)_第4页
2025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八省联考卷01)(全解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八省联考卷)01·全解全析一、阅读(35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文学史作为记载作家作品、文学等发生、发展的史书体式,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这既是行业“认祖归宗”的一种观念秩序,也是“治学先治史”的传延续。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一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似乎每一本文学史总有适足削履的舍取和遗珠之憾的疏漏。重写文学史的理论与实践,不是一个简单的文本或史存,它体现我们对过去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活动、现象的基本立场和思想方法。1980年代以来,从一元叙述到交会碰撞的多元表达范式的转型,“重写文学史”渐成潮流并不断被“问题化”,成因复杂,但全享得益于思想多元和研究方法的成熟、得益于话语体系转换与理论创新所激发问题意识的烛照,亦得益于不同学科之间的碰撞与整合。我国向来以“据史立论,论从史出”接续学科文脉。今天“重写学史”余音袅袅,我们需要回答:在多元思想场域的当下,如何回应时代母题、需要构建怎样富有文化主体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样态?有史家认为,文学史写作本身存在体制、观念、知识、方法的制品是见,体制是“有形的文学制度”,观念、知识和方法是“无形的文学制度”,其调控作用隐形并浸润在各个环节,无形地影响着文学呈现的各种样态。文学史是时代的阐释和延续,具有文学史家个体的经验性特征,每一部文学史都带有文学史家特有的切入角度,但是,“每一个时代是有自己的时代精神,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时代精神融合进对文学史的评价,是历代文学史家的使命。”国家体制和教育体制对学科的影响,顺理成章影响到文学史家的观念和书写,文学史家们不能游啸一于时代之外,每种文学史只能取得相对共识的公约数,这是文学史家个人的局限也是时代的局限。文学史并不是史料的简单堆砌,而是一种评价的历史文本,其中蕴含教文史家思想的具体脉络,是社会生活、时代精神的反映。作为一种时时发生行为,文学史的书写不可避免地受到文艺思潮的影响。1980年代“重写文学史”思潮以“纯文学”理念为标杆,研究者以文学的现代化为目标,试图将政治因素剔除在评判标准之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全新的审视。直至1990年代,文学界引发“走出五四”“走出现代文学”的讨论,21世纪再次将“五四”纳入视野,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更丰富深刻的阐释。“纯文学”与“大文学”的交锋碰撞,呈现出多元包容、开放自由的姿态,文学史家的触角延伸到时代的细微之处,主体性表达印痕清晰可见。钱理群等人从“五四”中攫取精神资源,对现代性无限靠近,并将其作为新、旧文学的分水岭。”不能把重写文学史仅仅视作一个局限于1980年代的文化事件,而是应将之看作始于1980年代,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完成的历史实践……沉陷于魔咒的圈套,五四、启、革命等话语循环往复,却始终不能建立起来一种现在的模式。”足见重写文学史其实是一个不断进行结构性反复的过程,并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变化联系紧密。近年来,文学史书不时推出新作,但大都陈陈相因,就整体而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科现状仍令人忧虑。“文学和文学史观念的发展和变化,要求对现有的文学史结构与叙述有新的突破”。(摘编自唐琼《写出新时代文化主体性的样态——重写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再思考》)材料二:“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为思考和推动中国百年文学史研究的范式转型提供了当代性契机和理论资源,为重新建构百年文学史叙述的新形态提供了可能性。可以说,这也是21世纪展开新一轮“重写文学史”研究实践的主要理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提出,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文学史研究范式的“否定之否定”。正如革命范式是启蒙范式的自我否定,现代化范式是革命范式的自我否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意味着现代化范式的自我否定。但这种自我否定并不是回到革命范式,正如现代化范式不是回到启蒙范式。真正需要明确的,是“现代化”的具体历史内涵和推进实践的主体,由此,百年中国文学实践展开的历史图景及其蕴含的历史经验,才能得到更有效的思考和总结。推动百年文学史研究的范式转型,需要从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重新考察中国百年文学实践现代性转化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种历史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也是一种理论创新的规范和目标。从实践的层面,意味着重新考察百年文学的实践史和研究史;从理论的层面,意味着对既有的有关“现代化”的话语表述本身做出历史化的清理和反将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表述作为自觉的创新诉求。摘编自贺桂梅《“重写”百年文学史: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认祖归宗“观念的影响,众多研究者关注文学史,并从中了解文学的发生发展。B.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见仁见智,每一本都有着舍取和遗漏,重写文学史迫在眉睫。C.文学史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使“重写文学史”不可避免地关联着社会思变化。D.只有明确“现代化”的具体历史内涵和推进实践的主体,百年文学史才能得到了效的思考。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体制作为“无形的文学制度”,其调控作用浸润各个环节,影响文学的样态。B.“重写文学史”的核心目标是将政治因素从文学评价标准剔除,专注于文艺代化。C.“重写文学史”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对五四运动的重新审视,更深刻地阐释其内涵。D.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是现代化社会的自我否定,有助重新构建百年文学史叙述的新形态。3.(3分)下列选项中不符合“重写文学史”渐成潮流的主要成功的项是(

)A.基于文本挖掘和语料库分析的订单文献研究,MII中占从大数据中提炼历史事件的细节、趋势和模式。B.中国学者通过结合历史学、政治学以及社会学的方法,探索作家的身份,历史记忆、语言与权力等复杂关系。C.中国学者在吸收西方现代性理论的同时,一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理论。D.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学者和文艺作者力图通过对“被遗忘的文学”的复兴,来完成对文学史更为全面和多元的理解和表达。4.(4分)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重写文学史”,二者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5.(6分)材料一与材料二为“重写文学史”提供思路,请依据材料加以分析。【答案】1.B2.D3.A4.①材料一侧重于通过对文学史本身的特征的分析,指出重写文学史其实是一个不断进行结构性反复的过程,并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变化联系紧密。②材料二侧重于通过探讨“重写文学史”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思考“重写文学史”的方法,认为可以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来推动百年文学史的重写。5.①首先明确目标:文学和文学史观念的发展和变化,要求对现有的文学史结构与叙述有新的突破。②随后寻找理论支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指导可以提供当代性契机和理论䰅源,助力推动百年文学史研究的范式转型。③最后得出做法:从实践上重新考察百年文学的实践史和研究史;从理论上对既有的有关“现代化”的话语表述本身做出历史化的清理和反思,并将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表述作为自觉的创新诉求。【导语】材料一是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及其“重写文学史”的实施,探讨了文学史的多样性与局限性,以及创新的难点和必要性。材料二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促进文学史研究范式转变的基础,提供了关于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从而引导百年文学史的新构建。两者分别从文学史的历史审视和理论创新讨论了“重写”的需求,并提供了不同层面的解决策略。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B.“重写文学史迫在眉睫”错误。根据材料一“重写文学史的理论与实践,不是一个简单的文本或史存”和“文学史并不是史料的简单堆砌,而是一种评价的历史文本,其中蕴含教文史家思想的具体脉络,是社会生活、时代精神的反映”可知,“重写文学史”要适应当代多元思想以及时代精神变化,而非单一的紧急修补行为,没有迫在眉睫。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国家体制作为‘无形的文学制度’”错误。根据材料一“体制是‘有形的文学制度’,观念、知识和方法是‘无形的文学制度’”可知,“无形的文学制度”包括观念、知识和方法,而国家体制是有形的制度。B.“将政治因素从文学评价标准剔除”错误。根据材料一“‘纯文学’与‘大文学’的交锋碰撞,呈现出多元包容、开放自由的姿态,文学史家的触角延伸到时代的细微之处,主体性表达印痕清晰可见”可知,“重写文学史”并非仅是剔除政治因素,而是广泛涉及思想多元与方法创新。C.“主要集中在对五四运动的重新审视”错误。根据材料一“直至1990年代,文学界引发‘走出五四’‘走出现代文学’的讨论,21世纪再次将‘五四’纳入视野,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更丰富深刻的阐释”和“‘五四、启、革命等话语循环往复,却始终不能建立起来一种现在的模式。’足见重写文学史其实是一个不断进行结构性反复的过程,并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变化联系紧密”可知,“重写文学史”涉及多方面内容,不局限于对五四运动的重新审视。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材料一详细论述了“重写文学史”关注的核心内容,如结合多学科方法分析、吸收西方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性理论等,意在推动文学史的全面理解与多元表达。A.强调“文本挖掘”“数据”等技术手段,属于研究方法的成熟,符合“重写文学史”的潮流核心内容。B.强调结合多学科方法分析,属于不同学科之间的碰撞与整合,这是“重写文学史”潮流的主要成功项之一。C.强调吸收西方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性理论,属于话语体系转换与理论创新,这是“重写文学史”潮流的主要成功项之一。D.强调推动文学史的全面理解与多元表达,属于重写文学史的方法。这是“重写文学史”潮流的主要成功项之一。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一“有史家认为,文学史写作本身存在体制、观念、知识、方法的制品是见,体制是‘有形的文学制度’,观念、知识和方法是‘无形的文学制度’,其调控作用隐形并浸润在各个环节,无形地影响着文学呈现的各种样态”和“文学史并不是史料的简单堆砌,而是一种评价的历史文本,其中蕴含教文史家思想的具体脉络,是社会生活、时代精神的反映”和“足见重写文学史其实是一个不断进行结构性反复的过程,并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变化联系紧密”可知,材料一主要通过对文学史本身的特征的分析,指出重写文学史其实是一个不断进行结构性反复的过程,并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变化联系紧密。②根据材料二“这也是21世纪展开新一轮‘重写文学史’研究实践的主要理论基础”和“百年中国文学实践展开的历史图景及其蕴含的历史经验,才能得到更有效的思考和总结”可知,材料二主要通过探讨“重写文学史”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思考“重写文学史”的方法,认为可以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来推动百年文学史的重写。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材料一强调了“重写文学史”需要结合时代和现实,从多元的思想和方法出发,构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文化主体性。材料二则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理论背景,即“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从历史和理论两个维度重新审视文学史的书写。因此,“重写文学史”需要回应时代需求,结合理论创新,建立适合当代的文学史书写框架。①材料一与材料二为“重写文学史”树立了明确的目标:文学和文学史观念的发展和变化,要求对现有的文学史结构与叙述有新的突破。由材料一“文学和文学史观念的发展和变化,要求对现有的文学史结构与叙述有新的突破”得出。②材料一与材料二为“重写文学史”提供了具体的理论背景,即“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从历史和理论两个维度重新审视文学史的书写。注意“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指导可以提供当代性契机和理论资源,助力推动百年文学史研究的范式转型。由材料二“‘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为思考和推动中国百年文学史研究的范式转型提供了当代性契机和理论资源,为重新建构百年文学史叙述的新形态提供了可能性”得出。‘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为思考和推动中国百年文学史研究的范式转型提供了当代性契机和理论资源,为重新建构百年文学史叙述的新形态提供了可能性。③材料一与材料二为“重写文学史”提供具体的做法。从实践的层面重新考察百年文学的实践史和研究史;从理论的层面对既有的有关‘现代化’的话语表述本身做出历史化的清理和反将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表述作为自觉的创新诉求。由材料二“‘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种历史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也是一种理论创新的规范和目标。从实践的层面,意味着重新考察百年文学的实践史和研究史;从理论的层面,意味着对既有的有关‘现代化’的话语表述本身做出历史化的清理和反将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表述作为自觉的创新诉求”得出。(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寻找灵感莫言三十多年前,我初学写作时,为了寻找灵感,曾经多次深夜出门,沿着河堤,迎着月光,一直往前走,一直到金鸡报晓时才回家。少年时我胆子很小,夜晚不敢出门,白天也不敢一个人往庄稼地里钻。①别的孩子能割回家很多草,我却永远割不满筐子。母亲知道我胆小,曾经多次质问我:你到底怕什么?我说我也不知道怕什么,但我就是怕。我一个人走路时总是感到后边有什么东西在跟踪我。我一个人到了庄稼地边上,总是感觉到随时都会有东西窜出来。我路过大树时,总感觉到大树上会突然跳下来什么东西。我路过坟墓时,总感觉到会有东西从里边跳出来。我看到河中的漩涡,总感觉到漩涡里隐藏着奇怪的东西……我对母亲说我的确不知道怕什么东西,但就是怕。母亲说: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怕人!毒蛇猛兽怕人,妖魔鬼怪也怕人。因此人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我相信母亲说的话是对的,但我还是怕。后来我当了兵,夜里站岗时,怀里抱着一支冲锋枪,弹夹里有三十发子弹,但我还是感到怕。我一个人站在哨位上,总感到脖子后边凉飕飕的,似乎有人对着我的脖子吹气。我猛地转回身,但什么也没有。因为文学,我的胆子终于大了起来。有一年在家休假时,我睡到半夜,看到月光从窗棂射进来。我穿好衣服,悄悄地出了家门,沿着胡同,爬上河堤。明月当头,村子里一片宁静,河水银光闪闪,万籁俱寂。我走出村子,进入田野。左边是河水,右边是一片片的玉米和高粱。所有的人都在睡觉,只有我一个人醒着。我突然感到占了很大的便宜。②我感到这辽阔的田野,这茂盛的庄稼,包括这浩瀚的天空和灿烂的月亮都是为我准备的。我感到我很伟大。我知道我的月夜孤行是为了文学,我知道一个文学家应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我知道许多文学家都曾经干过常人不敢干或者不愿意干的事,我感到我的月夜孤行已经使我与凡夫俗子拉开了距离。当然,在常人的眼里,这很荒诞也很可笑。③我抬头望月亮,低头看小草,侧耳听河水。我钻进高粱地里听高粱生长的声音。我趴在地上,感受大地的颤动,嗅泥土的气味。我感到收获很大,但也不知道到底收获了什么。我连续几次半夜外出,拂晓回家。父母和妻子当然知道,但他们从来没有问过我什么。只是有一次,我听到母亲对我妻子说,他从小胆小,天一黑就不敢出门,现在胆子大了。我回答过很多次文学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但一直没想起我母亲的话,现在突然忆起来,那就赶快说。如果再有人问我文学有什么功能的问题,我就会回答他:文学使人胆大。真正的胆大,其实也不是杀人不眨眼,其实也不是视死如归,其实也不是盗窃国库时面不改色心不跳,而是一种坚持独立思考、不随大流、不被舆论左右、敢于在良心的指引下说话做事的精神。(有删改)文本二:我与文学大师的对话莫言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84年的12月里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我从同学那里借到了一本福克纳①的《喧哗与骚动》,我端详着印在扉页上穿着西服、扎着领带、叼着烟斗的那个老头,心中不以为然。然后,我就开始阅读由一个著名翻译家写的那篇漫长的序文,我一边读一边欢喜,对这个美国老头许多不合时宜的行为感到十分理解,并且很亲切。他告诉我一个作家应该大胆地毫无愧色地撒谎,不但要虚构小说,而且可以虚构个人的经历。④他还教导我,一个作家应该避开繁华的城市,到自己的家乡定居,就像一棵树必须把根扎在土地上一样。我很想按照他的教导去做,但我的家乡经常停电,水又苦又涩,冬天又没有取暖的设备,所以,我至今没有回去。但我把福克纳相册放在我的案头上,每当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时,就与他交谈一次。我承认他是我的导师,但我也曾经大言不惭地对他说:“嗨,老头子,我也有超过你的地方!”我看到他的脸上浮现出讥讽的笑容,然后他就对我说:“说说看,你在哪些地方超过了我。”我说:“你的那个约克纳帕塔法县始终是一个县,而我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就把我的高密东北乡变成了一个非常现代的城市。在我的新作里,我让高密东北乡盖起了许多高楼大厦,还增添了许多现代化的娱乐设施。另外我的胆子也比你大,你写的只是你那块地方上的事情,而我敢于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改头换面拿到我的高密东北乡,好像那些事情真的在那里发生过。我的真实的高密东北乡根本就没有山,但我硬给它挪来了一座山;那里也没有沙漠,我硬给它创造了一片沙漠;那里也没有沼泽,我给它弄来了一片沼泽,还有森林、湖泊、狮子、老虎……都是我给它编造出来的。”福克纳打断我的话,冷冷地对我说:“后起的强盗总是比前辈的强盗更大胆!”(有删改)【注】①威廉·福克纳(1897年9月25日—1962年7月6日),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对于“我”胆小很是不能理解,她谆谆教导“我”的一番话,当时对“我”并未产生太大作用。B.文本一将大自然拟人化,它让我找到灵感,为“我”准备了文学创作所需要的一切,这令“我”自豪。C.福克纳是对“我”写作影响很大的作家,“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我”对他充满了尊敬和赞美。D.“后起的强盗总是比前辈的强盗更大胆”这句话肯定了“我”在文学创作中对福克纳创作主张的借鉴。7.(3分)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将别的孩子割的草与“我”的进行对比,意在用具体的例子说明“我”的胆子有多小。B.句子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我”胆大以后月夜孤行的快乐感受。C.句子③采用一系列动作描写,极富画面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是如何具体感受田野的。D.句子④将作家回乡定居与树扎根土地进行类比,说明了家乡对作家写作的重要性。8.(4分)“怕”是一种抽象情绪,文本一却生动地刻画出了我“怕”的状态,让读者如临其境。作者是如何表现“怕”的?请结合文本一第二段加以分析。9.(6分)某班级计划举办莫言文学创作讨论会,向莫言学习如何进行文学创作。请结合两则文本为即将发言的你拟几条发言提纲。【答案】6.B7.D8.①通过叙述表现害怕,年少的“我”胆子小,夜晚不敢出门,白天不敢一个人往庄稼地里钻。②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害怕,“我”一个人走路、走到庄稼地边上、路过大树、路过坟墓、看到漩涡时甚至当兵后,总想象各种危险会发生。③通过母亲劝解烘托害怕,母亲对作者的“怕”进行劝解,他虽然相信,但依然怕,烘托“怕”的严重和难以排解。9.①文学创作需要寻找灵感。作家深夜出门,从大自然中寻找写作灵感。②文学创作需要胆大,即坚持独立思考,不随大流、不被舆论左右、敢于在良心的指引下说话做事。也需要大胆虚构。莫言放开胆子进行文学创作,通过虚构和想象写出了优秀的文学作品。③文学创作需要借鉴学习。莫言借鉴福克纳有关“虚构”的创作理论,获得创作的信心。【导语】莫言的两则文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文学创作与个人成长的紧密联系。文本一以“怕”为线索,描绘了作者从胆小到胆大的转变过程,强调了文学如何赋予人勇气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文本二则通过与福克纳的对话,探讨了作家在创作中的虚构与真实、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两则文本均体现了莫言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以及他在创作中不断突破自我、追求独特风格的精神。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B.“为‘我’准备了文学创作所需要的一切”错误,原文为“我感到这辽阔的田野,这茂盛的庄稼,包括这浩瀚的天空和灿烂的月亮都是为我准备的”,此句扩大范围。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D.“进行类比”错误。句子④中“像一棵树必须把根扎在土地上”是比喻,以树扎根喻作家扎根故乡,而非类比。类比需两类事物有平行关系,而此处是直接以树喻人,属于比喻修辞。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及描写手法的能力。①原文写到“少年时我胆子很小,夜晚不敢出门,白天也不敢一个人往庄稼地里钻”,直接叙述“不敢出门”“不敢钻庄稼地”的行为,通过“夜晚”“白天”的双重否定限制动作,以及下文将“别的孩子割满筐草,我却割不满”的情况对比,以白描式叙述将抽象惧怕的情绪转化为具体可感知的生活场景。②由“总感到后边有什么东西在跟踪我……看到河中的漩涡,总感觉到漩涡里隐藏着奇怪的东西。”可以分析,连续五个“总感到”句式表现心理场景的迅速变换,将恐惧具象为具威胁性的潜在危险如:跟踪者、窜出物、坟墓异物。通过心理直述与场景联想结合,表现“怕”。③结合母亲的话语,“母亲说: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怕人!……但我还是怕。”母亲用绝对化表述给我纾解打气,树立勇气,但“我”“脖子凉飕飕”的生理反应与自己理性的赞同相互矛盾。烘托了“我”的怕。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结合“我穿好衣服,悄悄地出了家门……侧耳听河水。我钻进高粱地里听高粱生长的声音”的叙述,作者在月夜孤行,“走”“爬”“钻”“趴”“听”“望”“嗅”等动作表现作者多感官亲近感受自然,“收获”二字表明作者将自然物象,如月光、高粱、泥土等转化为创作资源。②文本一的尾段直接解释什么是“真正的大胆”,“是一种坚持独立思考、不随大流、不被舆论左右、敢于在良心的指引下说话做事的精神”,可以看出作者强调大胆要有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并以其为前提,运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文本二中,作者说后起比前辈更大胆,结合上文对家乡的写法,福克纳是按照家乡来写,而莫言是将世界任何的内容融进家乡来写,这里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大胆的艺术想象的推崇。③由“对这个美国老头许多不合时宜的行为感到十分理解,并且很亲切”“我承认他是我的导师”可以看出,作者对福克纳的创作理念和手法,有着共鸣,对作者的创作有启发。对家乡在文学创作中如何使用的问题上,莫言继承了福克纳到“家乡定居”的创作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将家乡进行大刀阔斧地想象改造,这体现了对福克纳创作理念的借鉴与超越。(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孟子致为臣而归。王①就见孟子,曰:“今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对曰:“不敢请耳,因所愿也。”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投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时子因陈子②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季孙曰:‘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材料二:夫孟子辞十万,失谦让之理也。夫富贵者,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故君子之于爵禄也,有所辞,有所不辞。岂以己不贪富贵之故,而以距逆宜当受之赐乎?陈臻问曰:“于齐,王馈兼金③一百镒而不受;于宋,归④七十镒而受:于薛,归五十镒而受。取前日之不受是,则今受之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行赆⑤,辞行者曰:‘归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戒归之备乎!’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归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夫金归,或受或不受皆有故非受之时已贪当不受之时己不贪也。金有受不受之义,而室亦宜有受不受之理。今不曰“己无功”,若“己致仕,受室非理”,而曰“己不贪富”,引前辞十万以况后万。前当受十万之多,安得辞之?(节选自王充《论衡》)【注】①王:指齐宣王。②陈子:指材料二中的陈臻,孟子的弟子。③兼金:价值倍于常金的好金子。④归:送。⑤赆:临别时赠的礼物。10.(3分)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应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或受A或不受B皆有故C非受D之时E己贪F当不受G之时H己不贪也。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识,知道,懂得,与《石钟山记》“汝识之乎?”中的“识”意思和用法相同。B.中国,指国都之中,与《李凭箜篌引》“李凭中国弹箜篌”中的“中国”意思相同.C.距,同“拒”,拒绝,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意思相同D.非,不对,错误的,与《归去来兮辞》“富贵非吾愿”中的“非”意思和用法不同。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将要辞官返回故国,齐宣王前往会见,询问以后能否再见;孟子表示,不敢请求再见,返回故国本来就是自己的心愿。B.得知齐宣王要拿出一万钟的俸禄来奉养自己的弟子,孟子先表明观点,后以子叔疑的例子进行类比,表示自己不会如他一样。C.面对陈臻的疑问,孟子表示无论接不接受金子都是正确的,在宋和薛接受是因为有理由接孔受,在齐拒绝是因为没有理由接受。D.王充指出,孟子在拒绝金子和房子时,仅以不贪图富贵为由,却未提及自己无功绩或已辞官等更合理的拒绝理由,这种做法并不妥当。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2)夫富贵者,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14.(3分)王充反驳孟子拒绝接受俸禄和馈赠的立足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案】10.BCF11.C12.A13.(1)如果我想要富裕,拒绝十万钟的俸禄却接受一万钟的俸禄,这是想要富裕的做法吗?(2)富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从正当途径得到它,就不该享受。14.立足点:是否符合谦让的道理。富贵人人都想要,有的推辞,有的不必推辞,不能以自己不贪图富贵为由而拒绝该接受的;以前该接受的接受了,现在该接受的也不应拒绝。【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或者接受或者不接受,都是有缘故的。并不是接受就表示自己贪财,不接受就表示自己不贪财。“或受或不受”为主语,意为“接受或者不接受”;“皆有”是谓语部分,长主语与谓语间需断开,所以“皆”前B处应断;“故”为“有”的宾语,其后C处也应断。“非受之时己贪”和“当不受之时己不贪也”是两个分句,分别解释了不接受和应当不接受金钱时的心理状态,这两个分句之间应断开,以区分不同的情境和心理状态,故F处需断开。故选BCF。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不知道从此以后是否还可以再见到先生?/你知道那些典故吗?B.正确。句意:我想在我国都城之中给孟子一座宅第。/写“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的文章。C.错误。意思不同,同“拒”,拒绝;/把守。句意:就拒绝应当接受的赏赐吗?/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D.正确。不对,错误的;不是。句意:那么以前不接受礼物就错了。/富贵不是我所求。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不敢请求再见,返回故国本来就是自己的心愿”错误。“不敢请耳,固所愿也”的意思是“不敢请求而已,(与您再次相见,)这本来就是我所期望的”。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如使”,如果;“辞”,拒绝;“为”,想要,为了。(2)“者……也”,判断句;“道”,途径,方式;“居”,占有,享受。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立足点:由原文“夫孟子辞十万,失谦让之理也”可知,是否符合谦让的道理。①由原文“夫富贵者,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故君子之于爵禄也,有所辞,有所不辞”可知,富贵人人都想要,有的推辞,有的不必推辞,不能以自己不贪图富贵为由而拒绝该接受的;②由原文“前当受十万之多,安得辞之”可知,以前该接受的接受了,现在该接受的也不应拒绝。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将要辞去官职而返回邹国,齐宣王前去会见孟子,说:“如今你要舍弃寡人而回国,不知道从此以后是否还可以再见到先生?”孟子回答说:“不敢请求而已,(与您再次相见,)这本来就是我所期望的。”某一天,齐宣王对他的臣子时子说:“我想在我国都城之中给孟子一座宅第,用一万钟的俸禄来供养孟子的弟子,使各位大夫以及国人都能有所敬重和效法,先生为何不替我去说一说呢!”时子通过陈子把这话转告给孟子,陈子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说:“原来是这样,时子哪里知道这件事情不能做呢!如果我想要富裕,拒绝十万钟的俸禄却接受一万钟的俸禄,这是想要富裕的做法吗?季孙说过:‘子叔疑真令人感到惊异!他自己想要做官,不被任用,那也就算了,却又让自己的子弟去担任卿的职务。哪个人不想要得到富贵,可他却在这做官发财中有私心想独占利益。’这正如古代的市场交易,用他们所拥有的交换所没有的,还有专门的部门官员管理(这种事)。有一个地位低下的男子,一定要找一个独立的高地登上去,左右观望,想把全市场的赚头都由他一人捞去。别人都觉得这人很卑鄙。”(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材料二:孟子拒绝做齐卿的十万钟俸禄,不符合谦让的道理。富贵,是人人想得到的,不从正当途径得到它,就不该享受。所以君子对于爵位和俸禄,有的推辞,有的不推辞。难道是因为自己不贪图富贵,就拒绝应当接受的赏赐吗?陈臻问孟子:“在齐国,齐宣王送你上等金一百镒,你不肯接受;在宋国,送你七十镒,你却接受了;在薛国,送你五十镒,你也接受了。你如果认为以前不接受礼物是对的,那么后来接受礼物就错了;要是认为后来接受礼物是对的,那么以前不接受礼物就错了。老师你在这二者中必居其一。”孟子说:“我都是对的。当时在宋国,我将要远行,远行的人一定会得到临别时赠送的礼物,为我送行的人说‘送盘费’,我哪能不接受呢?当时在薛国,我害怕有危险存有戒心,为我送行的人说:‘听说你有戒心,所以为了有武器进行戒备,送点钱给你做准备吧!’我哪能不接受呢?像在齐国,我就没有收受礼物的理由。没有收受礼物的理由而送礼物给我,这是用财物收买我,难道有君子是可以用财物收买的吗?”金子送来了,或者接受或者不接受,都是有缘故的。并不是接受就表示自己贪财,不接受就表示自己不贪财。金子有接受与不接受的理由,而房子也该有接受与不接受的理由。如今孟子不说“自己没有功绩”,或者“自己已辞官了,再接受房子就不合理”,而是说“自己不贪图富贵”,(并且)用以前拒绝(做卿)的十万钟俸禄来作为后来拒绝一万钟俸禄的理由。其实以前应当享受十万钟那么多的俸禄,(这次)又哪里能拒绝呢?(节选自王充《论衡》)(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夜过舒尧文戏作①苏轼先生堂前霜月苦,弟子读书喧两庑。推门入室书纵横,蜡纸灯笼晃云母。先生骨清少眠卧,长夜默坐数更鼓。耐寒石砚欲生冰,得火铜瓶如过雨。郎君②欲出先自赞,坐客敛衽谁敢侮。明朝阮籍过阿戎③,应作羲之羡怀祖④。【注】①苏轼曾任徐州知州,当时好友舒尧文任徐州州学教授,此诗即为诗人夜间拜访好友时有感而作。②郎君:指舒尧文的儿子。③阿戎:指王浑之子王戎,其清谈水平深得阮籍赏识。阮籍曾对好友王浑说:“与你交谈,不如和阿戎交谈。”④怀祖:指王述。王羲之对儿子说:“我不比怀祖差,可是地位待遇相差悬殊,那么这是因为你们不如王坦之(王述之子)的缘故!”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堂前月光如霜,弟子的读书声震响堂下两旁的廊屋,这两句视听结合,场景感极强。B.诗人推门进入室内,在云母片装饰的蜡纸灯笼晃动的光亮下,看到书到处都是,感受到浓浓书香。C.先生有仙人一样超凡脱俗的气质,且长夜读书不休息,诗人以此赞美了其读书的勤奋专注。D.诗人以冰冷的石砚和取暖用的铜瓶等意象写出读书环境的艰苦,衬托了先生对授业的坚守。16.(6分)古诗中的“戏作”看似诗人戏谑随意而为,实则富有生活情趣。请结合本诗的后四句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C16.①先生在儿子出场前先夸赞一番,客人都敬重其子,不敢有轻侮之意,诗人以此烘托出先生声誉威望之高,富有生活情趣。②诗人以阮籍自比,戏言自己再见到先生之子,必定像王羲之那样感叹自己孩子不如对方之子,以此烘托出先生教子有方,生活气息浓郁。【导语】苏轼的《夜过舒尧文戏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访好友的场景,展现了先生与弟子们勤学的氛围。诗中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如“霜月苦”“读书喧两庑”,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表达了对友人及其儿子的赞赏。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且长夜读书不休息,诗人以此赞美了其读书的勤奋专注”错误。“先生骨清少眠卧,长夜默坐数更鼓”中,“先生骨清少眠卧”说的是先生骨相清奇,睡眠少;“长夜默坐数更鼓”这里的“默坐”并非是读书不休息,而是在静静地数着更鼓,表现的是先生夜晚未眠的沉思状态,而不是读书的勤奋专注。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之炼句的能力。①“郎君欲出先自赞,坐客敛衽谁敢侮”,因为家里来了客人,好友就想让自己的儿子出来见客,在先生儿子出场之前,先生先对儿子夸赞一番,而听到先生的夸赞后,坐客都整理衣襟(敛衽),正襟危坐,表示敬重,不以长辈自居,不敢有轻侮之意。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先生在众人中的威望,也表现出在这样的聚会场合中,先生对儿子的肯定以及众人对先生的尊重,充满了生活的趣味。②“明朝阮籍过阿戎,应作羲之羡怀祖”,诗人以阮籍自比,把自己再次见到先生之子比作阮籍见到王戎(阿戎);又以王羲之羡慕王述(怀祖)之子王坦之,来戏言自己见到先生之子后,也会像王羲之那样感叹自己的孩子不如先生之子。这一用典,既表现了诗人对先生之子的赞赏,又巧妙地烘托出先生教子有方,更能体现出二人之间的友谊,这种戏谑的表达使诗歌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诙谐幽默的情趣。(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无论是古代的君王,还是现在的管理者,都要避免高兴时滥赏、愤怒时滥罚的行为,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两句所揭示的正是这个道理。(2)在草原盛会上,人们围着篝火享用烤全羊、烤牛肉等美食,开怀畅饮,纵情狂欢,就像李白《将进酒》中“,”所写的那样。(3)暑假,小明和父母观看了钱塘江大潮,看到浪花朵朵、江涛涌动的景象,他想到古诗文中有很多以雪为喻描写汹涌澎湃的波涛的句子,如:“,。”【答案】(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2)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3)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书写,如“谬”“滥刑”“烹”“堑”,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一管毛笔,在未启用时都是锋棱尖锐的,似乎可以把点画的细处毫厘不爽地勾勒出来。只有付之于水,让水把千百毫毛化开,试用,才可以断其优劣。有书写僻好的人,毛笔是越多越好。笔多了,就有一个广大的选择空间,用来写行草,或者写篆隶、落款。如果写小楷,更是讲究笔锋之美。每位书写者都会根据自己的书写习惯去选择,长锋或者短锋,软毫或者硬毫——必竟,拥有一管乘心的笔,那是很开怀的。在一个文学活动的入口处,有一本红色的洒金册页摊开着,旁边是一方厚实的砚台,搁着一支毛笔,还有一支硬笔,让与会者签名,使这本册页承担一些纪念的责任——如果没有这本册页,来的人直接就“登堂入室”了。而现在,略微停顿一下。有的人选择了毛笔或硬笔,拈起来,濡墨,一气呵成。我当然是执毛笔签名者的一员——再没有什么比毛笔更①的了。尽管不是自己用惯的那管笔,却也相差不远,柔中有韧,足以把自己的名字写好。在文房用具里,毛笔给人洁净曼妙的美感。未使用时,它如一枚未绽放的白玉兰花苞,紧抱收束。遇水之后,丝缕蓬松。物尽其用——再洁净的笔锋也要裹上墨香,然后在宣纸上驰骋,就如骏马不是养着欣赏,而是用来征逐,看它们毛鬣竖起,迎风翻飞,筋肉上热气腾腾。毛笔也一样,如果不与黑亮的墨汁浸润,那一管笔是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再好的笔性也裹在里面不能出来。时日久了,人性笔性②,便写出不少锦绣文字,那真是一管笔的巅峰时刻。18.(4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4分)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0.(3分)下列各项与文中加点的“锦绣文字”构成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A.诗画江南 B.金玉其外 C.闭月羞花 D.龙马精神21.(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赏析。22.(5分)请结合文段内容,用“既有……又有……”的句式写一段排比文字描述毛笔的特征,要求内容贴切、语言流畅,不超过90个字。【答案】18.①得心应手

②浑然一体19.“僻”改为“癖”;“必”改为“毕”;“乘”改为“称”。20.C21.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毛笔比作骏马,写其要物尽其用而不是单纯欣赏,赋予没有生命的寻常事物以生命,表达更为生动鲜活。②运用比拟的修辞,将毛笔运锋纸上写成骏马毛鬣竖起,迎风翻飞,筋肉热气腾腾,活化了写毛笔字的过程,使书写的过程变成动态的蓬勃生命力展现的过程,表达极富动感和感染力。22.毛笔既有未启封时的锋棱尖锐,也有遇水后的蓬松柔韧;既有洁净曼妙的美感,也有墨汁淋漓的洒脱;既有紧抱收束的自守,也有驰骋宣纸的快意。它以与墨汁的浑然相合,铺展锦绣文字,打造自我的巅峰时刻。【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①处:结合后文“尽管不是自己用惯的那管笔,却也相差不远,柔中有韧,足以把自己的名字写好”,表明作者用毛笔签名时感觉很顺畅,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名字写好,就好像毛笔完全听从自己的指挥一样,所以此处可用“得心应手”。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②处:随着时间推移,书写者在长期使用毛笔书写的过程中,其个人的性格、习惯等与毛笔的特性逐渐融合,达到了一种默契的状态,就如同两者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能够写出好的文字。可填“浑然一体”。浑然一体:形容完整不可分割,融合成一个整体。19.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识记能力。“僻好”的“僻”应改为“癖”,“癖好”指对某种事物的特别爱好;“必竟”的“必”应改为“毕”,“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乘心”的“乘”应改为“称”,“称心”意为符合心愿,心满意足。20.本题考查学生短语类型的判断的能力。“锦绣文字”是由两个名词“锦绣”和“文字”构成的偏正短语,“锦绣”修饰“文字”。A.“诗画江南”中“诗画”修饰“江南”,是偏正短语;B.“金玉其外”中“金玉”修饰“其外”,是偏正短语;C.“闭月羞花”中“闭月”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