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I卷01)(考试版A3)_第1页
2025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I卷01)(考试版A3)_第2页
2025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I卷01)(考试版A3)_第3页
2025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I卷01)(考试版A3)_第4页
2025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I卷01)(考试版A3)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01高三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日,《水浒》相关内容是否应该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删除的讨论成了热点话题。有家长认为《水浒》有毒,足以毁灭“三观”,中小学生不应该读。限制阅读不是个新鲜事,书籍作为传播思想的载体,在人类历史上不时会被视为洪水猛兽。但大范围限制阅读的主张往往存在争议。有趣的是,禁止儿童和青少年阅读一些书籍的做法却似乎更容易取得多方——尤其是家长——的共鸣。保护孩子,是很多限制阅读主张的初衷。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谢尔·西尔弗斯坦的《给予树》,甚至莫里斯·桑达克的《野兽国》,都因为或描写了青春期叛逆,或因为成年人担心它宣扬了一种不健康的、片面的爱和给予,或因为“鼓吹”儿童的恶作剧和不良行为等原因,在某些时代某些学校被禁止。不可否认,书籍对青少年的信仰、价值观和态度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那种认为一本书足以摧毁孩子“三观”的主张,其实是把一本书的作用脱离开了孩子的整体阅读体验,把阅读体验脱离开了孩子的家庭环境,把家庭环境脱离开了社会文化。个人的“三观”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过程,在塑造“三观”的过程中,很多因素都时时刻刻在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包括家庭背景、社会文化、个人经历和教育、哲学思想等等。书籍与儿童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阅读对行为产生的影响往往深远而长期,近几十年以来的众多研究,都无法找到两者之间一锤定音的因果关联。此外,每个看书的孩子都是带着自己性格特点在阅读,但是,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所说“我们消费的暴力娱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我们面临的血腥死亡风险却从未如此之低”。这个推论或许可以消弭一些成年人的焦虑。当然,认为《水浒》有毒,中小学生不应该阅读的成年人,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孩子。那么怎样才是合理保护孩子。在《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这本书中,美国心理学家格雷格·卢金诺夫和乔纳森·海特批判了现代美国大学文化,特别是“溺爱”或过度保护学生和回避有争议的问题的趋势,而这种现象绝非仅仅是大学生特有,这种保护主义至上的养育方式,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就早已开始了。两位作者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是由三个错误的假设造成的:假设一,学生是脆弱的,他们的情感健康非常重要;假设二,世界是极其危险和有害的;假设三,我们应该让孩子避免任何思想上的争议、挑战或困难。那些主张禁看《水浒》的成年人对这三个假设是否似曾相识两位作者在书中有力地论证了这种过度保护的弊端——它直接导致言论和知识多样性的匮乏,让孩子与真实世界缺乏链接,减少了接触新思想和新观点的机会,导致青少年抗压能力和应对技能下降,增加了焦虑和抑郁的比例。而限制阅读的初衷恰好完美地体现了这种保护主义至上的原则。就像每个成年人一样,青少年应该有权利阅读,甚至应该自己决定所读的内容,即使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观点可能存在争议。与其限制阅读,不如展开建设性的对话和辩论。(节选自凤凰网资讯,原题《是〈水浒〉有毒,还是脑子有毒》)材料二:《水浒》内容能被选入教材,主要有以下三点考虑:第一,《水浒》文学价值巨大。《水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书中很多创新之处被后世文学争相模仿,仅从文法角度来说,全书“行文如行兵”,谋篇布局非常纯熟,将草蛇灰线法运用得淋漓尽致。中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从文本的语言、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等方面赏析作品,提升语言技能和鉴赏水平。第二,《水浒》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当代青少年误入暴力犯罪深渊与《水浒》有直接的因果关联。堵不如疏,疏不如引,惟有理性地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该让学生理解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精华”和“糟粕”,以理性的态度来解读它,通过解读,实现解“毒”。第三,《水浒》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这其实是前面两点的延伸。《水浒》没有给我们展现一个“正确”的世界,而是一个多样的世界:有善,有恶,有善与恶之间的种种不得已,幻想、隐忍、挣扎、妥协、反抗……我们读故事、读人物、读社会、读人性,还可以进行专题探究,如“庙堂失序与江湖理想”“个体失路的偶然与必然”“快意恩仇与暴力滥杀”“水浒女性的是是非非”“侠义与忠义”“江湖聚义的善与恶”“反叛与归顺”……重要的不在于你“读了什么书”,而在于你“怎样把每本书读好”。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阅读,让他们学会判断,在经典书籍(包括《水浒》)中吸取精华,才能真正让阅读为学生打好精神底色。(节选自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回复网友“《水浒》有毒应该从教材和课外读物中删除”的留言)材料三:我们都喜欢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我想说的是,思想性这个东西时常靠不住。思想性的传递需要作家的思想,其实更需要作家的艺术才能。没有艺术才能,一切都是空话。在美学上,说空话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席勒化”,把思想性落实到艺术性上,也有一个专业名词,叫“莎士比亚化”。对于林冲这个人物,如果施耐庵只是拍案而起、满腔热忱地“安排”林冲“走”上梁山,我们说,这就叫“席勒化”。相反,由白虎堂、野猪林、牢城营、草料场、雪、风、石头、逃亡的失败再到柴进指路,林冲一步一步地按照小说的内部逻辑自己“走”到梁山上去了,这才叫“莎士比亚化”。在“莎士比亚化”的进程当中,作家有时候都说不上话。但写作就是这样,作家的能力越小,他的权力就越大,反过来,他的能力越强,他的权力就越小。(节选自毕飞宇《小说课〈“走”与“走”—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把《水浒》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删除,是大范围限制阅读的主张,这一主张往往存在争议。B.《麦田里的守望者》《给予树》《野兽国》都因为描写了青春期叛逆,宣扬了一种不健康的爱和给予,且“鼓吹”儿童的恶作剧和不良行为而被禁止。C.家庭背景、社会文化、个人经历和教育、哲学思想等因素都能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D.“每个看书的孩子都是带着自己性格特点在阅读”可以理解为:如果你本身是一个充满敌意、酷爱暴力的孩子,你就更有可能去仿效脏话与暴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书的两位作者认为,“溺爱”或过度保护学生和回避有争议的问题的趋势和做法,是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持续到大学时代的。B.限制阅读体现了保护主义至上的原则,但将青少年置于一个完全绝缘的“无菌环境”中成长也是不可取的,与其限制阅读,不如展开建设性的对话和辩论。C.《水浒》常被诟病,是因其中充斥具有暴力色彩的场景描写,这是阅读《水浒》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也使得它可以成为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D.“席勒化”的人物性格单一,艺术价值不高;“莎士比亚化”的人物性格丰满,具有内在的逻辑性。托尔斯泰塑造聂赫留朵夫的手法是“莎士比亚化”的。3.批判性阅读的核心在于对作者所述内容进行质疑、评估,并形成自己的见解。以下不能体现这一理念的实例是()(3分)A.司马迁对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非常推崇,认为其智勇双全。但有人认为,蔺相如不过是个冒险家,虽侥幸成功,实则凶险无比。B.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九国之师面对强秦“逡巡而不敢进”,但有同学指出贾谊之说不符史实,九国曾多次联合攻秦,迫使秦退避函谷关。C.在学习《套中人》时,教师引导学生猜想别里科夫死时的脸色描写,大家根据理性判断,给出了“放松的脸色”等与契诃夫写法相异的观点。D.《老人与海》人物形象的鉴赏交流中,同学们认为,桑地亚哥从容高傲地直面失败与悲剧,体现出具有崇高意义的英雄本色。4.如何理解“作家的能力越小,他的权力就越大,反过来,他的能力越强,他的权力就越小”这句话的含义。(4分)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在雪地复仇的描写带有暴力色彩。你认为这部分内容是否需要删掉,请结合材料内容说明理由。(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红灯笼的故事姚雪垠这是最后的,也是最残酷的一次战争。两三个强盛的部落联合起来,向这个衰老的部落围攻。快要开仗的前一刻,老酋长已经看出来这一次作战的可怕结局。他把两个幼小的孩子叫到跟前,向孩子们叮嘱说:“要是你们被敌人俘虏去,长大成人后,千万不要忘了为你们的爸爸和部落复仇。只要我不死,一定逃出去,住在敌人不容易找到的深山里;每季中在最后一月末尾的漆黑之夜,我会在一株高树的最高枝上挂一盏血红的灯笼。只要能找到这盏红灯笼,就能够找到我。”一直苦战了三天三夜,这庞大的部落终于被联合的强敌毁灭了。大部分的青年人都英勇的倒在血泊里,剩下的人们全被俘虏去做了奴隶。他的两个小孩子也被俘虏了。老酋长带着满身伤逃到很远的荒山中。每逢没有月亮的昏黑之夜,他便蹒蹒跚跚的走出山洞,把一盏红灯笼挂到一株高树的最高枝上,一直等待到天明。两个小孩子随着百姓们被分开了,在战胜的部落里做着奴隶。这两个部落因分赃时发生冲突,很快就变成了互相袭击的新仇敌。一对不幸的小兄弟,他们永远没有见面的机会。日子久了,谁也不记得谁的面貌。他们在劳动与战斗中锻炼得像铁一般强壮,像爸爸一样的聪明与英武。那些被俘虏的百姓们,在暗中对他们表示着忠实的拥护,因为奴隶生活是那么悲惨,哪一个不愿意早一天获得解放?他们不止一次的在暗中集合起来,包围住他们的小领袖,从心的最深处发出来那简单而真诚的呼声:“或者我们立刻死,或者我们立刻去找那一盏红灯笼!”第十年了。在第十年的末尾,在午夜中,弟弟率领着忠实的同伴们,偷偷的洗去了奴隶的记号,带着锁链的就毁掉锁链,都用猩猩血在马头上和帽子上涂一颗红星星,逃出敌人的部落了。无限的热情和希望在鼓舞着这个奴隶群,他们要赶在十二月末尾的那个晚上,找到那盏飘荡在漆黑的天空中的红灯笼。他们在山中又遇到那一个十年来不断交战的强大部落,人家便立刻派出来一队人马挡住了去路。经过了一天苦战,才从重重的包围中打了出来。一阵神秘的、宏大的、稠密的牛皮鼓声,把老酋长从模糊的梦中惊醒。他睁大失去光彩的双眼,朝震响着鼓声的山口望去。他从肩上取下来血色大弓,手背上的青筋像跳动一般的痉起来。鼓声稀一阵、密一阵、一刻比一刻近起来。火把也一刻比一刻多起来,亮起来,从山口向两翼伸展,慢慢的摇晃着,试探着向红灯笼围扰上来……“呵,他们望着红灯笼来寻找我,我真糊涂!我该把它取下来,逃……不!不!多么怯懦的想头!”他的两个儿子带着各人的群众,寻找了许多日子,都赶在黄昏时走到这唯一的山口外,一碰头又厮杀起来。弟弟最先觉出那震天动地的牛皮鼓声一定是有另外的部落正向着爸爸围攻,但他无法冲进山口;好几次他在马上发出来和平的呼声,也没有得到同他交战的人们答复。战事在山口外继续着,山中的牛皮鼓声却越响越急,弟弟的心完全碎裂了。“唉唉,我们的红灯笼快要被敌人撕毁了!”弟弟悲哀的呼喊说。但老头子怎么能知道两个孩子自相残杀的事情呢?他已经看出来有无数人影在火把下晃动着,越晃动越逼近。于是老酋长试着去拉他的久已不用的血色大弓,准备用箭和矛来保护他自己和那盏红灯笼。他的较大的儿子刚把一只毒箭搭在弦上,正准备射杀那个曾经被他射伤了脚的小英雄,忽然他听见周围的大部分群众都在响应着敌人的停战号召:“他们是寻找红灯笼的,他们确是我们的兄弟呵!”这呼声愈来愈大,致使这位善射的英雄不由得打个寒噤,没有把毒箭射出手来。“再也不能迟延了!”满山满谷震响着群众的呼声,“我们的老头子快要给敌人杀死了!”老酋长咬紧牙关,瞪着眼睛,重新把弓弦猛力一拉。嘣的一声,老旧的弓弦断了。老酋长抛掉了他的血色大弓和青铜长矛,愤愤的长叹一声。他把自己悬挂在谷的边沿上,只要一松手,就会连骨头跌得粉碎,……在这最后的片刻,他是多么的舍不得那盏红灯笼呵!带着雨星的狂风陡起了,满山、满谷,像海潮一般的澎湃作声。雷,忽然像野兽沉闷的呻吟着,忽然像高山崩倒,天地都为它猛烈的打一个哆嗦。电光好似许多把抛出的青色宝剑,不住的劈开黑暗,用强烈的青光刹那的照透了黑暗的宇宙。成群的猿猴和狐狸、和虎狼,都惊骇得颤栗的哀鸣起来。在无边黑暗的天空里,在带着雨星的狂风里,老酋长又看见了他那盏红灯笼,比血还红,比珊瑚还红,比银朱还红,比五月的榴花还要红,比带雨的夕阳还要红,人世上从来没有一样东西比它更鲜艳、更美丽。电光一闪,他又从面前的地上看见了那条曾经战败过无数敌人的青铜长矛,在向他闪着骄傲的白光。于是他突然又转了念头,咬着牙齿说:“我要上去打仗,为着这盏红灯笼,为着孩子们!”他拼命的向谷岸上边爬,但等刚爬上来一点的时候,那些抓在手里的树根和荒草,就开始一根一根的断了起来……正在这时候,敌人的背后忽然响起来一片震天的杀声,满山遍野的火把立刻因这突起的杀声而紊乱了。暴雨开始像瓢泼一样的降下来。在狂风暴雨中,敌人的火把迅速熄灭,而红灯笼越发的显得红了。写于一九三九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酋长的两个小儿子因被分开在敌对的阵营中而成为敌人,他们彼此仇视痛恨对方,最终酿成了手足相残的悲剧。B.弓弦断了这一情节,说明老酋长虽有战斗的意志和决心,却因年迈而力不从心,为最后战斗失败的结局埋下伏笔。C.小说中的老酋长是充满矛盾性的人物形象。他抛弃部落逃往深山,是怯懦的;但在绝境中奋起战斗,又是勇敢的。D.小说中“部落”“酋长”等词给人以远古传说的联想,有质朴之美,也使故事更富象征意义,具有民族审美情趣。7.关于文中的“鼓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神秘的”牛皮鼓声惊醒了老酋长,警示他敌人来犯,“红灯笼”面临巨大的威胁。B.小说中鼓声与火把逐渐逼近的场景,通过听觉与视觉两方面描写营造了紧张的氛围。C.牛皮鼓声在小说中是辨认敌我的依据,弟弟正是根据鼓声判断山口有别的部落进攻。D.小说用越响越急的牛皮鼓声来映衬弟弟越来越急迫的心情,同时凸显了局势的危急。8.小说结尾将老酋长“最后的片刻”置于狂风暴雨的背景中,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9.“红灯笼”这一物象寓意丰富,对小说中的不同人物有不同意义。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萧复尝言于上曰:“宦官自艰难以来,多为监军,恃恩纵横。此属但应掌宫掖之事,不宜委以兵权国政。”上不悦。又尝与卢杞同奏事,杞顺上旨,复正色曰:“卢杞言不正!”德宗愕然,退,谓左右曰:“萧复轻朕!”戊子,命复充淮南、福建、岭南等道宣慰、安抚使,实疏之也。既而刘从一及朝士往往奏留复,上谓陆贽曰:“朕思迁幸以来,江、淮远方,或传闻过实,欲遣重臣宣慰,谋于宰相及朝士,佥谓宜然。今乃反覆如是,朕为之怅恨累日。卿知萧复何如人?其不欲行,意趣安在?”贽上奏,以为:“复痛自修励,慕为清贞,用虽不周,行则可保。至于轻诈如此,复必不为。借使复欲逗留,从一安肯附会!今所言矛盾愿陛下明加辩诘若萧复有所请求则从一何容为隐!陛下何惮而不辩明,乃直为此怅恨也!夫明则罔惑,辨则罔冤。惑莫甚于逆诈而不与明,冤莫痛于见疑而不与辩。是使情伪相糅,忠邪靡分。兹实居上御下之要枢,惟陛下留意。”上亦竟不复辩也。材料二:德宗性猜忌,不委任臣下,官无大小,必自选而用之,宰相进拟,少所称可;及群臣一有谴责,往往终身不复收用;好以辩给取人,不得敦实之士;艰于进用,群材滞淹。贽上奏谏,其略曰:“夫登进以懋庸,黜退以惩过,二者迭用,理如循环。进而有过则示惩,惩而改修则复进。既不废法,亦无弃人,虽纤介必惩而用材不匮。故能使黜退者克励以求复,登进者警饬而恪居,上无滞疑,下无蓄怨。”又曰:“中人以上,迭有所长,苟区别得宜,付授当器,各适其性,各宣其能,及乎合以成功,亦与全才无异。但在明鉴大度,御之有道而已。”又曰:“以一言称惬为能而不核虚实,以一事违忤为咎而不考忠邪,其称惬则付任逾涯,不思其所不及,其违忤则罪责过当,不恕其所不能,是以职司之内无成功,君臣之际无定分。”(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今所言A矛盾B愿陛下C明加辩诘D若萧复E有所请求F则从一G何容H为隐!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乃,竟然,与《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乃”意思不相同。B.惟,希望,与《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的“惟”意思相同。C.淹,停留,与《离骚》中“日月忽其不淹兮”的“淹”意思相同。D.庸,功勋,与《师说》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的“庸”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淮南等地远离京城,唐德宗想清楚地掌握那里的真实情况,宰相等人也都认为要派重臣前往,深受信任的萧复受到任命。B.陆贽认为萧复非常注重修德励行,向往做一个清明正直之人,即使处理事情不够周全,但他的品行没有什么可怀疑的。C.唐德宗为萧复的滞留不赴任恼恨多日,陆贽上言劝谏德宗应该辨明真伪,分清忠邪,这样也就没有什么疑惑冤屈了。D.唐德宗生性多疑,都是自己挑选任用官员,很少称许认可宰相的进荐。大臣一旦遭到斥责,往往终身不再被收录起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借使复欲逗留,从一安肯附会!(2)既不废法,亦无弃人,虽纤介必惩而用材不匮。14.陆贽认为国君应采取怎样的用人策略?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游西湖(其二)①(宋)朱熹越王城下水融融,此乐从今与众同。满眼芰荷方永日,转头禾黍便西风。湖光尽处天容阔,潮信来时海气通。酬唱不夸风物好,一心忧国愿年丰。[注]①亦作《伏承侍郎使君垂示所与少傅国公唱酬西湖佳句,谨次高韵,聊发一笑》,“西湖”指福州西湖,为赵汝愚主持开浚,用以灌溉农田。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湖开浚后,越王城下水波荡漾,既有风景之美,又带来民生之利。B.放眼望去,诗人将宽广的湖面、盛开的荷花、丰收的稻谷尽收眼底。C.湖光尽头,天地一片辽阔,让人联想到湖水随江潮涨落,与大海气息相通。D.全诗写景富有层次,诗人由近及远,通过不同景物描绘美丽的西湖风光。16.有人说,朱熹这首诗体现了儒家“仁以为己任”的思想。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汉代张良和唐代李筌的典故,表达即使没有高人的帮助,自己也要为国效力、建立功勋的豪情。(2)一堂语文课上,张老师提及“古往今来,湮没在人世间的富贵之人不计其数”,小芳立马想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人面对人事变迁、政治失意时,常以诗感慨人情凉薄进而自问自悔,或论世道艰难,寒门弟子敢怒不敢言,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形象地道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们谈论健康、养生、消费等话题时,难免涉及食品内容。尤其是提到“过期食品”,准有人谈虎色变,(甲)。孰料,偏偏有人反驳:你这也太偏激、太片面、太武断了吧。市场、超市和家里都有过这样的场景:有人手拿包装食品,专心致志地翻看,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地寻找,寻找什么呢?寻找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这个“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尽管有的辅以提示,可有时还是给人“躲猫猫”的感觉。有的标注在“犄角旮旯”里,位置不好找;有的老年人戴上老花镜,还是看得“两眼一抹黑”;有的标注易蹭掉,易脱落,易涂抹。凡此种种,不仅给消费者造成不便和困惑,甚至带来食品安全的隐患。食品过期还能不能吃?从事食品、营养、医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