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13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1页
训练13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2页
训练13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3页
训练13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4页
训练13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训练13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分值:75分)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5·山东济南模拟)《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公布颁行,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的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这()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败因 B.说明各界对条约内容漠不关心C.反映了国人的愚昧无知 D.表明晚清仍具有天朝上国观念2.(2025·湖南省三湘名校大联考)下表为鸦片战争后中美两国签署的涉及外国人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楼等内容的不平等条约,条约内容的差异反映了()条约时间内容《望厦条约》1844年合众国民人在五港口贸易,或久居,或暂住,均准其租赁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楼,并设立医馆、礼拜堂及殡葬之处。必须由中国地方官会同领事等官,体察民情,择定地基。——《望厦条约·第十七款》《天津条约》1858年合众国民人在通商各港口贸易,或久居,或暂住,均准其租赁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楼,并设立医馆,礼拜堂及殡葬之处。听合众国与内民公平议定租息;内民不得抬价捎勒;如无碍民居,不关方向,照例税契用印外,地方官不得阻止。——《天津条约·第十二款》A.列强的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内地 B.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显著增强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主要侵华方式3.(2025·江苏苏锡模拟)《海国图志》刊行之初得到了当时一些文人和官员的赞赏,其中大多数只是为书中展现的万国风土人情所折服,却对该书的核心观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漠然而视。该现象折射了()A.西方的风土研究比技术更有价值 B.学习近代科技不能挽救民族危机C.作者的思想主张危及统治者利益 D.封建传统积习太深难以迅速转向4.(2024·云南昆明三模)1841年前后一年多时间,广东支出军费449.6万元,约为其一年实征地丁银的3倍。鸦片战争后的赔款,广东负担1032.5万元,占赔款总额的69.95%。此外,随着上海等五口通商,原来经过岭南到达广州的商路也在逐渐衰落。材料中的现象()A.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诱因 B.表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加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D.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5.(2024·安徽蚌埠三模)1861年洪仁玕对到达天京的留美学生容闳提出的改良政府、改变教育、举办洋务等建议大为称赞。1863年以剿灭太平天国为己任的曾国藩委派容闳赴美采购机器,所购机器成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主要设备。据此可知,容闳接触的双方()A.向西方学习的成效显著 B.争购机器以获取列强支持C.对时代主题存在着共识 D.对待西学的态度截然不同6.(2025·广东深圳调研)《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取消私营的商业和手工业。商业上,货物一概没收,居民生活用品由国家统一供应;手工业上,废除手工业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改为有组织的集体生产,建立百工衙、诸匠库制度。这一工商政策()A.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B.规范了工商业的经营活动C.为居民带来了丰富的物品 D.带有明显空想主义的色彩7.(2025·山东烟台调研)下表为部分洋务官员的简介。这反映出洋务运动()人物简介朱其昂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者和初期主要的主持者,创办中国北方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郑观应先后担任过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总办,其著作《盛世危言》,主张改良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A.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结构 B.注重培养资本主义人才C.经济近代化进程的曲折性 D.孕育了革新社会的力量8.(2025·江苏南京调研)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后迅速崛起,太古、怡和两家外国航运公司展开恶性降价,最终三方签订多次“齐价合同”。自此,上海轮船招商局与太古、怡和呈“三分天下”之势,成为国内航运业最重要的一方。这主要反映了()A.民族资本发展步履维艰 B.近代企业抵制外资扩张C.实业救国思潮方兴未艾 D.外资公司实力渐趋衰微9.(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7)据统计,1875年《申报》对收复新疆的报道有19篇,1877年增至40篇,1880年增至177篇。1875—1877年,报道以战时消息居多。1879年后,围绕“海防与塞防”“收复伊犁”“新疆善后”等评论增多,且多刊于头版。这反映出()A.民间舆论影响朝廷决策 B.收复新疆成为朝野共识C.时人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D.清廷疏于海上防务建设10.(2024·河南开封模拟)编定于1897年的《日本书目志》,总共向国人推介了15门共计7725种日本书籍,其中“文学门”下设18子类,除各种文学史书目和诗文集外,尚有“戏文集”“唱歌集”“俗歌集”“戏曲”“谣曲本”“脚本”等数百种图书种类。《日本书目志》()A.阐述了维新派的启蒙理念 B.开启了文学革命的序幕C.体现了救亡图存顽强斗争 D.呈现出明显反封建特征11.(2025·山东日照模拟)戊戌维新运动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报》等报刊,文体摒弃陈词套语,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时杂以俚语、韵语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民呼》《民吁》《民立》等“民”字报刊及大量如《中国白话报》等完全用口语编写的报纸。这一办刊趋向旨在()A.改革报刊达成代民立言目标 B.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C.唤起民众觉悟助推政治革新 D.体现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12.(2025·山东菏泽调研)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到:“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其各国读书识字者,百人中率有七十人……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今宜改武科为艺科,令各省、州、县遍开艺学书院。”康有为此说旨在()A.传播西方艺学知识 B.提高民众识字水平C.扩大变法阶级基础 D.探索启民富国道路13.(2025·河南省重点高中高三测试)戊戌维新期间,光绪帝对官僚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1898年6月,仅京师一地被裁撤衙门就达十余处,被裁的官员胥吏“将及万人”,以致“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光绪帝的做法()A.导致了戊戌政变的发生 B.加强了支持变法的政治力量C.加剧了守旧势力的反击 D.削弱了戊戌维新的群众基础14.(2024·海南三亚调研)1895—1898年间,全国成立的学会有103个。时论称“学会之风遍天下,一年之间,设会数百”“各省从风,州县并起,不可指数”,以“使海内学人声气相通”“联结讲求”,传播新知。这反映了当时()A.维新思想为主流思潮 B.“中体西用”实践的破产C.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D.民主革命团体蓬勃发展15.(2025·山东聊城调研)同治八年(1869年),山东冠县梨园屯教民在传教士的怂恿下,分割了本村玉皇庙及附属义学公产,教民在分得部分地产后,随即转让给传教士修建教堂。这引发了非教民一方的强烈抵制,展开了长达近30年的诉讼和斗争,这就是“梨园屯教案”。在此事件中,传教士不仅怂恿教民,还胁迫或勾结地方官员,因此获得官府的偏袒而占据上风。材料说明()A.西方教会势力扩张激发了义和团运动 B.中外民族矛盾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矛盾C.地方官员偏袒传教士体现清政府腐败 D.列强瓜分中国导致传教活动性质变化16.(2025·河北邢台调研)义和团运动助推了“开民智”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全民动员的民族抗争运动的兴起,激起了抵制洋货等运动,新知识群体、传统绅士等知识精英,常常直接诉诸群众力量的态度,既体现了“社会启蒙”的成功,也反映了当时“民间社会”势力的茁壮。材料旨在说明()A.民族群体意识的觉醒 B.资本主义快速发展C.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 D.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7分。17.(2025·湖南岳阳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过去凡曾到过中国或从纸上对中国有所了解者,都认为中国人是一个实利主义根深蒂固的种族。……太平天国无疑使这种认知来了一个颠覆。在太平天国,归根结底,对于所谓“利益”人们能看到什么?又能指望什么?几乎什么也没有。没有金钱,没有女人,人人不受私,乃至烟酒不沾、娱乐禁绝,不是修行,胜似修行。人所握有的,无非是“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无处不均匀”这样一些空洞的口号而已,然而就为这些空洞的口号,万千追随者便跟在洪秀全身后,背井抛家,从荆莽丛中翻山越岭,历九死而不悔,一路杀到金陵。此事若不自“理想”二字求之,实难有更合理解释。——摘编自李洁非《天国之痒》材料二对于中国上下不通与遭受外侮之间的关系,梁启超曾总而论之曰:“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至于如何去塞求通,梁启超认为办报馆、伸民权、设议院、合群、办会、设学校等,都是“去塞求通”的途径。论及设议院的功能,梁启超认为议院不仅可以“通下情”,而且是诸多途径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他将代表民意参与决策的议院制度理解为“混天下一心”,这显然是对西方议院制度的误解,但却是梁启超及其弟子们希望达到的政治目标。——摘编自贾小叶《戊戌时期梁启超民权话语的思想逻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体现太平天国“理想主义”的纲领并加以评价。(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时期梁启超的民主思想。(6分)18.(2025·贵州铜仁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20世纪头20年,即《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谷底”,是中国社会最困难的时候。近代中国这个“沉沦”到“谷底”,然后“上升”的过程,就体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摘编自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等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内容,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训练13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1.D[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不是很情愿接受鸦片战争战败这一历史事实,不准备认真执行《南京条约》,这表明清王朝愚昧,仍具有天朝上国观念,不了解近代国际外交的形势,D项正确。]2.C[从《望厦条约》到《天津条约》,外国人在中国的权益不断扩大,从最初的租赁民房到后来的自行租地建楼、设立医馆等,这加剧了列强的政治控制和中国对列强的经济依赖。这些变化都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故选C项。]3.D[据材料可知,在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大多数人却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漠然而视,说明人们仍怀有“骄傲自大、天朝上国”的心态,封建传统积习太深,故选D项;材料没有对比西方的风土人情与技术谁更有价值,排除A项;当时一些文人和官员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优越感中,没有认识到学习近代科技的必要性,排除B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排除C项。]4.A[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广州一口通商,战后其他四口的开放使得广州的外贸地位下降,广州地区的大量人口面临失业,再加上巨额赔款分摊于民众,社会矛盾激化,这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条件,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5.C[据材料“对……举办洋务等建议大为称赞”“曾国藩委派容闳赴美采购机器”可知,不管是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仁玕还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国藩,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推动中国近代化,据此可知,洪仁玕和曾国藩对时代主题存在着共识,故选C项;洪仁玕只是赞成容闳的建议,但并未采取学习西方的实践活动,因此不能得出“向西方学习的成效显著”的结论,排除A项;洪仁玕并没有争购机器,曾国藩购买机器的目的是兴办洋务,巩固清王朝统治,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曾国藩和洪仁玕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排除D项。]6.D[题干提及《天朝田亩制度》取消私营的商业和手工业,废除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居民生活用品由国家统一供应,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但不符合中国国情,带有空想主义色彩,故选D项;“相适应”不合史实,应为“相脱节”,排除A项;“规范了”不合逻辑,应为“打击了”,排除B项;“带来了丰富的物品”不合史实,这一工商政策挫伤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会导致物品匮乏,排除C项。]7.D[据材料可知,在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人如朱其昂积累了创办近代企业的经验,直接成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家;一些人如郑观应认识到洋务运动的不足,主张改良,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说明洋务运动孕育了革新社会的力量,故选D项。]8.B[据材料“上海轮船招商局与太古、怡和呈‘三分天下’之势,成为国内航运业最重要的一方”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打破了外国航运公司垄断中国航运业的状况,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资扩张,故选B项。]9.C[19世纪七八十年代,《申报》对收复新疆的报道数量不断增加,且后期围绕“海防与塞防”“新疆善后”等相关评论增多,说明当时人们对收复新疆,保卫祖国边疆的关注度提高,反映出时人国家主权意识增强,故选C项。]10.A[据材料“编定于1897年的《日本书目志》”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康有为编订的一本近代知识分类体系类型的书,这些近代知识的分类体现了一种近代理性精神,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利用其阐述维新派的启蒙理念,故选A项。]11.C[据材料“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时杂以俚语、韵语等”“完全用口语编写的报纸”可知,晚清时期,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宣传改革和革命时多使用通俗语言,这有助于民众接受新思想,有助于调动民众参与改革或者革命,有助于维新派和革命派唤起民众觉悟,进而助推政治革新,故选C项。]12.D[据材料“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在穷理劝学”“改武科为艺科,令各省、州、县遍开艺学书院”等可知,康有为论述了西方富强的原因,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这一说法有助于开启民智,探索国家富强之路,故选D项;“传播西方艺学知识”“提高民众识字水平”都只说明了材料的某一方面,是对材料现象的片面总结,排除A、B两项;推广教育等措施有助于普及文化,但材料并未说明这些措施是为变法服务的,“扩大变法阶级基础”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13.C[据材料信息,光绪帝裁撤大量官员的做法无疑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敏感神经,特别是那些被裁撤的官员及其背后的政治势力,这很可能加剧了他们对变法的反对和反击,故选C项。]14.C[从题干现象及甲午中日战争影响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民族民主意识逐渐觉醒,故选C项。1895—1898年间“中体西用”的思想仍然影响很大,排除A项;“中体西用”实践的破产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排除B项;民主革命团体蓬勃发展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排除D项。]15.A[据题干中的信息可得,西方传教士与地方官员的勾结激化了民众与西方列强之间的民教冲突,最终引发了义和团运动,故选A项。中外民族矛盾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标志是鸦片战争,排除B项;地方官员偏袒传教士只是题干中的部分信息,C项属于以偏概全,排除;列强瓜分中国并未导致传教活动的性质发生变化,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6.A[据材料“义和团运动助推了‘开民智’时代的到来……新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