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2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_第1页
训练2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_第2页
训练2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_第3页
训练2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_第4页
训练2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训练2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分值:75分)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5·山东日照模拟)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中央副主席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并得到中共八大肯定和接受。这一经济思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我国的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A.客观反映了生产力发展实际 B.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C.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D.孕育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2.(2024·广东韶关模拟)1956年12月,毛泽东在约见黄炎培等人时指出,要使地下工厂合法化,可以雇工,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泽东称之为“新经济政策”。据此可知,当时我国()A.充分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相关经验 B.努力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C.私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补充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瞩目成就3.(2025·广东茂名模拟)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指出:“(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认为中国应当找出一条符合中国情况的道路。该报告()A.反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认识 B.标志党的工作中心发生了重大转移C.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顺利实施 D.旨在揭露苏联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4.(2024·广西北海模拟)据《新华半月刊》的统计,截止到1958年9月25日,由《人民日报》和各省报道的水稻亩产1.5万公斤以上的高产“卫星”达19起,小麦亩产2500公斤以上的高产“卫星”11起。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生产热情高涨 B.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C.“浮夸风”泛滥 D.“一五”计划成效显著5.(2025·河北衡水模拟)1963年至1965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由“二五”期间的2.3%上升到2.9%,超过“一五”期间的投资比例。非生产性投资比例由“二五”期间的14.6%上升到20.6%。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B.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C.国内基本矛盾出现变化 D.将建设重点放在三线地区6.(2025·天津红桥区模拟)1957年,毛泽东提出“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思想,强调“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这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主要是基于()A.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C.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 D.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实行7.(2025·天津和平区模拟)1956年,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并提出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中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7年又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思想。这表明毛泽东在()A.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B.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C.践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D.强调工作重心的转移8.(2025·江苏苏州模拟)如表为1959—1960年我国人口流动的相关信息。这一时期的移民有助于()迁入地人数(万)目的东北38.8支边甘肃18.7垦荒云南2.3屯垦戍边A.改善国家工业布局 B.开发边疆巩固国防C.促进国民经济调整 D.支援三线建设开展9.(2025·河北唐山模拟)根据国家三线建设规划,1964年国家计委批准唐山铁道学院陆续迁往四川,并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内迁是三线建设时期高校内迁的缩影,这主要是为了()A.培养科技人才 B.应对紧张形势C.改善工业布局 D.增强国防力量10.(2025·重庆模拟)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市和全国工业增长速度如下图所示,由此可以看出()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8)》A.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 B.上海逐渐失去工业领先地位C.国家重视改善工业布局 D.工农业实现均衡发展11.(2025·广西北海模拟)据《中国统计年鉴》记载,1962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完成71.26亿元,比1961年减少56.16亿元。全年累计施工大中型项目为1003个,比1961年缩减406个。用于农业和支农工业投资的比重,由1961年的17.5%上升到23.6%。这反映了当时()A.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取得成效 B.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严重的失调C.国际形势影响国内经济建设 D.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十分薄弱12.(2025·河北邢台模拟)如图所示是1958年沈凡漫画作品《最先进》。这幅漫画反映出当时我国()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B.工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C.“左”倾思想影响了经济发展 D.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13.(2025·安徽合肥模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解放军官兵连同随军家属等共计10万人,齐集黑龙江,在一片过去地图上都没有名字的荒原上建立了国营农场。经过军民数十年的努力,昔日的荒原变成了“北大仓”。“北大仓”的形成()A.反映了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B.属于三线建设的重要成果C.解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D.推动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14.(2025·安徽重点高中联盟高三测试)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陕西省新建的400多个工业项目中,将近90%远离城市,分散在关中平原和陕南山区的48个县,多数是一厂一点,有的甚至是一厂多点,有人称之为“羊拉屎”“瓜葛或”布局。材料描述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的中国()A.计划经济体制弊端丛生 B.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C.致力于改变城乡二元体系 D.工业布局服务于国家战略15.(2024·江苏连云港模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对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老挝、柬埔寨五国的援助占援助总额的62.9%,对第三世界其他三十多个国家的援助占援助总额的35.9%。这反映中国()A.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积极顺应区域集团化趋势C.努力拓展外交活动空间 D.大力推动不结盟运动发展16.(2024·辽宁辽阳模拟)1956年至1957年,美国动物园提出与中国通过交换获得一对大熊猫的要求,由于美国国务院等方面“不同意直接与中国进行动物交换”,此事作罢。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美国接受中国赠送的大熊猫,大熊猫到达美国后受到美国民众的热烈欢迎。这一变化表明()A.民间需求促使美国对华政策调整 B.中美两国意识形态分歧逐渐淡化C.国际形势推动美国对华态度转变 D.中美两国民众价值认同趋于一致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7分。17.(2024·湖北武汉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初步规划,提出发展农、林、牧、渔业和商业、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并提出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1953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1959年1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讲道:“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关于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摘编自岳从欣《中国共产党关于“四个现代化”提法之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历史背景。(6分)18.(2024·山东烟台模拟)“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发展历程中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广袤的大地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经济建设——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建,二是迁。一方面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三线地区,在内地建设大型的钢铁、煤炭、水电、机械等工业基地,并修筑成昆、川黔等重要交通干线;另一方面则是将东部地区的工厂企业、科研单位等以“一分为二”或者全迁的方式,或并入内地既有企业,或另建新厂。以甘肃省为例,仅1965年,就陆续从辽、吉、沪等省市搬迁工厂20个、大专院校2个、科研单位11个,分别迁入兰州、天水、酒泉等地。整个三线建设期间,累计投资多达2000亿元。到20世纪70年代末,共形成固定资产约1400亿元,占全国的1/3;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2.9万个,形成45个以重大产品为主的专业生产科研基地和30个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或工业区,如昆明、攀枝花、六盘水等工业城市和成渝、攀西、关中、兰州等工业区。——摘编自徐有威、陈熙《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20世纪60、70年代三线建设的理解。(14分)训练2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A[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共八大上陈云强调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国家市场主体下存在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这是正确分析国情的结果,符合我国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故选A项;此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两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2.B[据材料可知,1956年,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吸纳私人资本,开办私营工厂,即努力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故选B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56年我国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而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此时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还在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瞩目”说法错误,且材料不涉及成就,排除D项。]3.A[据题干可知,毛泽东指出了苏联模式的弊端(“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等),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应当找出一条符合中国情况的道路,说明党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积极探索,据此可知,该报告反映出我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认识,故选A项。]4.C[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58年”可知,当时我国正处于“大跃进”时期,对农作物高产量的报道反映的是“浮夸风”的盛行,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浮夸风”,而不是生产热情高涨,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报道中的高产并不是生产力的真实反映,排除;材料主旨与“一五”计划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5.A[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克服困难,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注重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材料中1963年至1965年,我国城市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非生产性投资比例都有增长相合,故选A项。]6.B[据所学,1956年,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基于国内实际状况和苏联的经验教训,提出“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思想,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选B项;1957年,党的工作重心没有发生转移,排除A项;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完成,排除C项;1961年1月,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排除D项。]7.A[据所学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我国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及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思想,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故选A项。]8.B[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向东北、甘肃、云南等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而移民的目的主要是支边、垦荒、屯垦戍边,这些人口的涌入对于其地区的开发是十分有利的,同时也能够起到巩固国防的效果,故选B项。]9.B[据材料信息可知,根据三线建设规划,将唐山铁道学院陆续迁往四川,结合所学三线建设的史实可知,由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敌视新中国,中苏关系恶化,为了应对紧张局势,将工业、高校内迁到中西部地区,故选B项;培养科技人才与将学院内迁关联不大,排除A项;三线建设的结果是可以改善工业布局,但这不是实行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且材料中是高校内迁,无法改善工业布局,排除C项;D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10.C[据图示可知,上海和全国工业增速差异主要是由于国家大力发展三线建设,加强了在中西部的工业投资,反映了国家重视改善工业布局,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全国和上海市工业增长的速度,无法体现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排除A项;图示中没有数据显示其他地区的工业水平,因此不能得出上海逐渐失去工业领先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据材料“上海市和全国工业增长速度”可知,没有提到农业的发展情况,无法判断是否已经实现了工农业的均衡发展,排除D项。]11.A[据材料“比1961年减少56.16亿元”及“农业和支农工业投资的比重……上升到23.6%”可知,1962年和1961年相比,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受到压缩,农业和支农工业投资比重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克服困难,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故1962年投资比重发生明显变化说明调整工作取得成效,故选A项。]12.D[据材料信息可知,漫画《最先进》描绘了当时人们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结合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史实可知,此时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争当先进体现出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故选D项。]13.A[据材料可知,解放军官兵连同随军家属等共计10万人,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将昔日的荒原变成了“北大仓”,这反映了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故选A项;三线建设的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解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此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排除D项。]14.D[据所学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正在进行三线建设。材料指出大量工业项目分散在关中平原和陕南山区的多个县,这种布局是为了平衡地区发展、加强国防安全或满足特定资源需求等国家战略需要,故选D项。]15.C[据材料“中国对朝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