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pagenumber"pagenumber页,共NUMPAGES"numberofpages"numberofpages页广西“武鸣高中-贵百河”2024-2025学年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春节申遗成功意义非凡,其中有何历史文化内涵?为什么说申遗成功是起点而非终点?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王杰日前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中新社记者:中国申遗成功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华人有什么意义?王杰:春节申遗成功对于中国及全球华人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不仅是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也为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力提升注入了强大动力。首先,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肯定与保护。作为中国最主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包括团圆、祈福等价值观。通过申遗,春节的文化价值得以进一步发扬光大,相关的民俗传统如剪纸、舞狮、灯会等也能得到更全面保护与传承,为后代保留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次,春节申遗成功进一步增强了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对于旅居海外的华人而言,春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维系家族情感、传递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申遗成功使春节的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大幅提升,为华人社区举办春节庆祝活动提供了更广泛的支持,也让世界更多人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春节申遗成功还有助于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全球文化交流。作为一个全民共享、开放包容的节日,春节的文化价值超越国界,具有世界性,为各国文化间的交融互鉴搭建了桥梁。可以说,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弘扬,更为全球华人带来了文化认同与凝聚的力量,同时促进了世界多元文化的繁荣发展。中新社记者:春节申遗成功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有何影响?王杰:春节申遗成功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成为加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新契机。春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通过申遗,春节的文化价值和独特魅力获得了国际认可,为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提供了更高平台。同时,申遗也为其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有助于加深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意味着中国在推动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这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也增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文化动力。此外,春节申遗成功也为中国的公共外交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春节这一全球化传播的平台,中国可以更好地向世界展示自身的文化魅力和价值观,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友谊,推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说,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也彰显了中国在国际文化领域中应有的地位,提升了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中新社记者:目前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在您看来,这意味着什么?王杰: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丰富性和独特性的高度认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语言、技艺、表演、节庆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传统。这一成就表明中国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同时,列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能获得更多资源支持和保护,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注入动力。这不仅有助于非遗项目本身的薪火相传,也激励各级政府、学术界和民间组织进一步加强对其他非遗的研究、保护和推广,从而形成保护非遗的良性循环。此外,这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名录意味着中国在全球文化多样性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这些非遗项目,世界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核,增强中国的文化话语权,提升国家形象。最后,中国通过分享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国家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全球文化多样性和国际交流合作做出了贡献。总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数量居世界第一,既是中华文化的荣耀,也是世界文化的财富,对中国文化传承、国家形象塑造和世界文化交流具有深远意义。中新社记者:为什么说中国春节申遗成功是起点而非终点?王杰:中国春节申遗成功,意义重大,也面临着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保护等方面的挑战。第一,传统与现代的平衡是一个长期的挑战。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变迁,春节的许多传统习俗,如剪纸、舞狮、年俗仪式等,逐渐淡化或简化。同时,春节的商业化倾向日益加重,传统文化内涵可能被消费主义所冲淡。如何在传承核心文化价值的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进行创新,使春节在年轻一代中保持吸引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难度加大。春节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体系,涉及多个领域的非遗项目。这些项目的传承往往依赖于特定地域和人群,但随着城镇化和人口流动加速传承环境和传承人群面临流失的风险。如何构建有效的保护机制,确保这些文化遗产在新环境中得以延续,是一项长期挑战。第三,国际传播中的文化误读和同化风险。春节的国际化推广为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提供了机遇,但在跨文化交流中,也可能出现文化符号被误读的问题。此外,在与其他国家节日文化进行互动时,可能出现“本土化”过度的现象,使中华文化的标识性受到削弱。第四,如何利用春节申遗的成功效应推动其他非遗保护,也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议题。申遗成功只是起点,如何将春节保护经验应用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还需进一步探索。春节申遗成功后,面临传承与创新、保护与传播之间的多重挑战。通过多方协作,制定长效保护与发展机制,春节这一文化瑰宝必将焕发新的生命力。(选自2025年01月27日中国新闻周刊《(东西问)王杰:春节申遗成功有何重要意义?》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申遗成功,让春节的文化价值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也为中华文化在全球的传播注入强大动力。B.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数量居世界第一,表明中国在非遗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并获得国际法律保护。C.春节承载着团圆、祈福等价值观,其申遗成功有利于相关民俗传统如剪纸、舞狮等的保护与传承。D.春节申遗成功后,在国际传播中可能出现文化符号被误读以及“本土化”过度削弱中华文化标识性的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春节列入非遗名录,是因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直接结果。B.中国非遗项目涵盖语言、节庆、技艺等领域,但缺乏对现代科技元素的融合。C.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领域广,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传统。D.春节申遗成功后,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3.下列选项中,最能印证“春节申遗成功有助于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全球文化交流”这一观点的是(
)A.某国的唐人街每年春节都会举办盛大的舞龙舞狮表演,吸引了众多当地民众观看。B.一些年轻人在春节期间选择出国旅游,体验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C.国内一些城市在春节期间举办传统庙会,人们在庙会上品尝美食、购买传统手工艺品。D.春节期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4.本文是一篇访谈实录,请结合材料分析其提问设计的特点。5.2006年5月20日,壮族歌圩(南宁)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歌圩文化目前面临着传承困境和发展保护的诸多挑战。请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可以为继承和保护歌圩文化提出哪些参考意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金川上看梨花阿来①去看梨花。②去大金川上看梨花。③路远,四百公里。午饭后一算,出成都西北行已两百多公里。海拔不断升高,春花烂漫的成都平原已在身后,不多久,雪山就耸立在面前了。④那条盘旋而上翻越雪山的公路已经废弃十多年了。我们从隧道里穿山而过,离开岷江水系,进入了大渡河上游支流的梭磨河。道路转向,折向东南,沿河下行。河岸两边是陡峭的峡壁。向阳的峡壁是草坡,是密闭的栎树林。背阴的峡壁上满坡的杉树、松树与桦树。阳光是一个美术大师,利用峡谷的岩壁、森林、河流和纵横交织的山棱线勾勒出明亮与阴影的复杂分界。也许是怕这样的画面会过于单调,风与云彩都会来帮忙。风摇晃那些树,其实就是摇晃那些光,使之动荡,使之流淌。一朵两朵的云飘来,遮住一些光,失去光照的部分便显得沉郁,未被遮没的部分便在阳光照耀下更加高亢更加明亮。似乎可以在这光影摇荡间听到声音。阴影部分是一支木管乐队,低回,沉郁,却也充满细节。春天了,林下的苔藓已一片潮润,正在返青,树木正展开根须,从解冻的土地中拼命吮吸水分,向上输送,到每一个细枝末节。森林虽未呈现绿色,却也能让人感到一派生机。而那些被阳光透耀的部分简直就是高亢明亮的铜管乐队在尽情歌唱。⑤就这样沉湎于脑海中的乐音时,车子从一面悬崖下的弯道上冲出去,河流猝然变宽变缓。大渡河是地图上的名字,在当地人口中,此河的这一段唤作金川。考究起来,河的得名与过去沿河盛产黄金有关。几百年前,土司统治的时代,这里的藏语名字是曲浸,意思就是大河。到清末,改土归流,寓兵于民,叫过绥靖屯。民国间设县,叫作靖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金川县。这一县地名的演变,也可窥见治乱的兴替,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变迁。⑥金川一县,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便广植梨树。这里的梨花不是一处两处,而是在在处处。除了成规模的梨园,村前屋后,地头渠边,甚至那些荒废的老屋基上,都是满树梨花。⑦雪山还在远处的蓝空下面,我们已经身陷于盛开的鲜花阵中了。梨树都很高大,树干粗粝、苍老,分枝遒劲、生机勃勃,每一个枝头,都满是一簇簇繁密的花朵。此时,它们被阳光照耀着,格外地明亮耀眼,同时,也散发着格外浓烈的香气。香气那么浓烈,让人觉得有一层雾气萦绕在身边。又似乎是梨花的白光从密集的花团中飘逸而出,形成了隐约的光雾——花团上的白实在是太浓重了,现在,阳光来帮忙,让它们逸出一些,飘荡在空中,形成了迷离的香雾。五个花瓣捧出了丝丝青碧的花蕊。每一枝蕊的顶端都是一团花粉。花刚开时,花粉是红色的,两天三天后,就渐渐变成了沉着的黑色。它们在等蜂来,把它们带到另外的一朵花上,落在每一朵花羞怯地低着身子的花房上。于是,奇妙的遇合发生。从此,我们可以期待秋天的果实。当然,传播花粉更有效的是风。风把花粉从这一群花带到那一群花,从这几树带到另外的那几树。风不大,那些高大的树皮粗粝苍老的树干纹丝不动,虬曲黝黑的树枝却开始摇晃,枝头的花团在这花粉雾中快乐地震颤。那是生命之美。⑧我在这里阅读自然之书,几乎忘记了身在何处。⑨当地政府有一个强烈的意图,就是把种植农业往观光方向转化。我们这一行,就是受邀来看梨花,写梨花的。可怎么写这些开放在雄荒大野的梨花,的确是个问题。这几天,老听人在耳边名岑参的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心里却不满足,那到底是写雪,只是用梨花作比附的。古诗词中写梨花的诗句,都是写那小山小水小园中的,到底显得过于纤巧,与我们眼见的金川梨花并不相宜:⑩“梨花雪压枝。莺啭柳如丝。”(温庭筠)⑪“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李白)⑫再有些感怀伤时,一腔春愁,更与眼前这轰轰烈烈的花开盛景不能相配:⑬“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白居易)⑭梨树都是梨树,但有不同姿态;梨花都是梨花,却开出不同格调。何况树由人植,人群更是各个不同。树生别境,这里的雄阔的雪山大川,化育了这种接近原生状态的梨树。中国文学书写草木,常常套用传统文化中那些托物寄情,感时伤春的熟稔路数,情景相近时,虽也确切,却了无新意。所以,不看主客观的环境如何,只用主要植根于中原情境的传统审美中那些言说方式,就等于自我取消了书写的意义。⑮如果对此种写作方式缺乏应有的警惕,那就滑入那些了无新意的套路。我看梨花,就成了“我看”梨花,而真正重要的是我看“梨花”。前一种仅仅是一种姿态。后一种,才能真正呈现出书写的对象。写物,首先得让物得以呈现,然后涉笔其他,才有可信的依托。⑯我愿意用这样的方式去发现一片土地,去看见大金川上那些众多而普遍的梨花。(节选自《西高地行记》,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两个单独成段的递进句展开,既强调“看梨花”,又点明“大金川”这一地点,突出金川梨花的独特性。B.作者抛却了“春花烂漫”的成都,要去高原看梨花,目的是要在高原发现诗意与诗情,为写作提供真实场景、积累素材。C.作者对金川地名演变进行详细讲解,展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思考,为下文写梨花作铺垫。D.作者否定了不看具体环境就套用传统诗词的言说方式,表达了书写要关注主客观环境的观点,传递了作者独特的文化观和价值观。7.下列对第④段的艺术特色与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废弃的公路和隧道的穿行,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迁。这使得文章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对生命与时间的深刻反思。B.整散句结合,句式灵活,如“风摇晃那些树,其实就是摇晃那些光,使之动荡,使之流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C.运用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描绘峡谷中光影摇荡之景,以音乐特点写风景,和朱自清《荷塘月色》描写塘中的月色手法相同。D.描写峡壁向阳与背阴两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以丰富的文学想象呈现自然的奇妙与美好,表现出浓重的自然情怀。8.文章标题“大金川上看梨花”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文末第⑮、⑯段,作者说愿意用“真正呈现书写对象”的方式,去“看见”大金川上的梨花。作者“看见”了怎样的大金川梨花?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秋影楼诗集序【清】查慎行《秋影楼诗集》者,余房师东山汪公①所作也。癸酉秋,公举京兆,与余同出德清徐先生、庐陵彭先生之门。后三年丁丑,公成进士;又三年庚辰,以第一人及第,而余坎壤失职,连不得志于有司。惟公于聚散之际,执手欷歔,所以劳苦而慰勉之者,甚真且挚。迨壬午冬,余被召入内廷,癸未三月,倖举南宫②,实出公分校礼闱本房所荐。既释褐,登堂修敬,公迎笑曰:“吾两人平时契分何等,今乃以此礼见邪?”余拜,公答拜,终不肯以师道自处,仍以执友待之。甫一月,而余扈从赴口外,公亦于是年八月奉太安人③南归。明年车驾渡江,特命公居家食俸,校刻《全唐诗》。丙戌七月,书局未竣,而公讣忽至。余时适请假葬亲,急装遄返,取道虞山,哭公于寝,遗孤尚在乳抱,太安人出编见属,余受而藏之。会还朝期迫,匆匆未暇付梓。及癸巳秋,长假返乡,及检诸箧笥,亟命楷书生缮写,仿宋本开雕,距公下世已八年矣。追维癸酉以后托同谱者十年,在门墙者四年,其间执弟子礼,从容邸舍,亲承色笑者,无过一月中之三数日耳。此余于校阅之下,不禁抚卷心伤,泪流承睫者也。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旧使公子知先人手泽存焉耳若夫公诗之体格,位置当在大历以后、长庆以前诸名家间。慎行、门下士也,何敢轻为伦拟,则以俟天下后世读其诗而论定之者。【注】①东山汪公:汪绎,字玉轮,号东山。②南宫:古代称代尚书省,后亦借指礼部。③太安人:汪绎之母。安人,朝廷给妇人封赠的称号。清制,六品官之妻得以封安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旧使/公子知先人手泽存焉耳/B.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旧/使公子知先人手泽存焉耳/C.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旧/使公子知先人手泽存焉耳/D.刻既成/敬识始末/以板归诸/公子俾藏于家/集凡九卷/每卷篇什多寡不同/皆公所手定/庸仍其旧使/公子知先人手泽存焉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房师:明清乡试、会试时,分房阅卷的同考官被录取的生员尊称为房师。B.内廷:清朝,内廷通常指乾清门内,皇帝召开臣下、处理政务的地方。C.礼闱:闱,试院;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会试,因为由礼部主持,故称礼闱。D.同谱: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做官者,文中指在同一年做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影楼诗集》是汪绎的作品集,一共九卷,本文是作者为该诗集撰写的序言。全文清徐简古,然一往情深,低回无穷。B.文章记叙作者与汪绎若干年间的交情,赞美汪绎的出众才华,表现了汪绎忠于友谊、谦退不矜等高贵品性,感人至深。C.汪绎中举三年后考中进士,庚辰年以第一名的成绩及第。对因任官未尽职责而仕途坎坷的作者,汪绎安慰劝勉,情真意切。D.汪绎受命居家领取俸禄,校印《全唐诗》,尚未完工而身亡。作者闻讯,前往吊唁,汪绎的母亲拿出汪绎的诗作托付给作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释褐,登堂修敬,公迎笑曰:“吾两人平时契分何等,今乃以此礼见邪?”(2)慎行,门下士也,何敢轻为伦拟,则以俟天下后世读其诗而论定之者。14.作者收下汪绎的诗稿,为何八年后才开始刊刻?请简要分析。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南海旅次曹松【注】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注】曹松,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人,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从广州的著名古迹越王台落笔,但却是劝人思乡不要登台,以免归思泛滥,不易裁断。B.诗人巧妙地运用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南海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收不到家书的沮丧心情。C.百花盛开的春天催促着诗人快点乘着春风出发回乡,运用比拟手法,表现了诗人归家心切。D.全诗抒写长年漂泊的羁旅愁绪,情景交融,境界苍凉,格调沉郁,笔触迂曲婉转,写得凄恻感人。16.诗人为什么说“心似百花开未得”?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慧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作义务讲解员时,引用《过秦论》中的“,”两句话,介绍了人民群众积极参军拥军,支援前线,帮助人民解放军夺取淮海战役胜利的情况。(2)站在汹涌翻滚的大海旁边,看到波涛卷起雪白的浪花,人们不禁会想起柳永《望海潮》中“,”两句。(3)“白发”在古诗词中的表述还有霜鬓、华发、鬓斑、白头等,是象征生命衰老的独特意象,如“,”。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A,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新中国从B起步,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发展的奇迹,也(
甲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C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型,①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②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③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突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位置,④写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⑤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青山、绿水,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奠定基础。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藏羚羊种群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不足2万只恢复增长到7万多只……《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成为高原上生灵草木、山川河流的“守护神”。九屈黄河,尽显奔滕壮阔,《黄河保护法》直指“九龙治水”病灶,各地各部门强化流域一盘棋意识,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人不负青山,(
乙
)。新征程上,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协共生的现代化,我们一定能让中华大地蓝天永住、青山常在、绿水长流。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文中第四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22.文中画波浪线的“守护神”“黄河大合唱”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适度与极限,是人生中常常面对的两个概念。适度强调平衡与节制,极限则代表挑战与突破。有人认为,只有追求极限才能实现自我超越;也有人认为,适度才是长久之道。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与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答案】1.B2.C3.A4.①逻辑递进:提问从“申遗意义”到“文化传播影响”,再到“挑战与未来”,层层深入。②角度多元:涵盖文化认同、国际传播、非遗保护机制等多维度,体现全面性。③针对性明确:每个问题紧扣受访者专业领域(如哲学、文化研究),引导深度分析。④现实关联:结合中国非遗总数居世界第一的现状,增强访谈的现实意义。5.①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结合现代社会需求进行创新,使歌圩文化在年轻一代中保持吸引力。②构建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加大非遗整体性保护力度。③在国际传播中,加强对歌圩文化内涵的准确阐释和传播,减少文化符号被误读的情况。④借鉴其他非遗项目申遗成功后的保护经验,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分析好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将有益经验应用到歌圩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中。【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获得国际法律保护”错误。原文提到“中国非遗总数居世界第一”“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丰富性和独特性的高度认可”,是为了说明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可,申遗不等于“法律保护”,选项属于偷换概念。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访谈内容的能力。A.“是因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直接结果”错误。因果逻辑错误,根据原文“春节申遗成功对于中国及全球华人具有特别的意义……也为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力提升注入了强大动力”可知,申遗成功是因文化价值而非国力直接结果。B.“缺乏对现代科技元素的融合”错误。文中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语言、技艺、表演、节庆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传统”,并未提到“缺乏对现代科技元素的融合”。D.“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错误。原文只是说“春节申遗成功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成为加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新契机”,表明只是有了新契机,并非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某国唐人街春节举办舞龙舞狮表演吸引当地民众观看,体现了春节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不同国家的人共同参与春节相关活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很好地印证了“春节申遗成功有助于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全球文化交流”这一观点;B.年轻人春节出国旅游体验不同国家风土人情,重点在年轻人体验他国文化,而不是春节文化对全球文化交流的推动;C.国内城市春节举办传统庙会,主要是国内的文化活动,没有体现全球文化交流;D.一家人围坐看春晚,是国内家庭内部的春节活动,未涉及全球文化交流。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访谈问题、访谈技巧的能力。①记者首先提问“中国申遗成功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华人有什么意义?”,这说明其提问首先从春节申遗成功的直接意义切入,然后其以“春节申遗成功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有何影响?”的提问,逐步扩展到文化传播的全球影响,最后他的问题“为什么说申遗成功是起点而非终点?”,则由此进一步探讨申遗成功后的长期挑战,由此可见他的提问层层递进,逻辑清晰。②作为访谈,文中问题有“有什么意义”“有何影响”“总数居世界第一,在您看来,这意味着什么”“是起点而非终点”,记者提问的问题角度多元,涵盖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问题涉及国际传播、传统与现代平衡的问题涉及非遗保护机制等。多个维度的访谈提问,全面展现春节申遗的复杂意义。③受访者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是哲学与文化研究专家,因此这篇访谈中,记者所提的诸多问题如“文化传播影响”“非遗总数世界第一的意义”等均紧扣其学术背景,引导出其如“文化软实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诸多专业术语分析。④材料结合中国非遗总数居世界第一的成就以及相关数据“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针对性地提问“44项非遗的意义”,引导人们认识到非遗保护的现实意义,这也凸显访谈的现实价值,呼应国家文化战略。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①材料“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变迁,春节的许多传统习俗,如剪纸、舞狮、年俗仪式等,逐渐淡化或简化。同时,春节的商业化倾向日益加重,传统文化内涵可能被消费主义所冲淡”中王杰提到“传统习俗淡化”“商业化冲淡内涵”等现象,并由此提出“如何在传承核心文化价值的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进行创新,使春节在年轻一代中保持吸引力”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借此思考传统与现代创新的问题,建议歌圩文化可通过现代音乐、短视频等形式创新表现,吸引年轻人参与。②材料“这些项目的传承往往依赖于特定地域和人群,但随着城镇化和人口流动加速传承环境和传承人群面临流失的风险”,指出“传承人群流失风险”这一问题,并由此提出“如何构建有效的保护机制,确保这些文化遗产在新环境中得以延续,是一项长期挑战”,强调需构建保护机制。而歌圩文化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因此其指出其需建立专项保护基金、培养传承人,并纳入地方教育体系(如校园课程),确保活态传承。③材料提到“在跨文化交流中,也可能出现文化符号被误读的问题……可能出现‘本土化’过度的现象,使中华文化的标识性受到削弱”这一误读问题。那么,歌圩文化也应借鉴春节申遗后“文化符号误读”的警示,对外传播时应注重翻译准确性,通过纪录片、学术研讨等方式阐释其壮族文化内核。④材料提到“申遗也为其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有助于加深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可见歌圩文化应参考春节申遗后的“示范效应”,可成立歌圩文化保护委员会,研究同类非遗(如侗族大歌)的保护案例,制定针对性措施。【答案】6.B7.C8.①“大金川上看梨花”指作者到大金川上观赏梨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②“大金川上看梨花”表达了作者对传统审美言说方式的反思,主张抛弃附加在“物”之上的各种人为意义和主观情感,从而真正呈现书写对象。9.①“看见”金川梨花的自然之美:梨树形态苍老遒劲,梨花色彩浓重与香气浓烈,展现了梨花独特的自然美。②“看见”金川梨花的独特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雄阔的雪山大川,开放在雄荒大野,金川的梨树多为古树,独具魅力,体现了自然与历史的和谐共生。③“看见”金川梨花的生命之美:作者在观赏梨花的过程中,不仅欣赏了自然之美,还深刻感悟到了生生不息的力量与人文情感的交织。【详解】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目的是要在高原发现诗意与诗情,为写作提供真实场景、积累素材”错误。于文无据,本段开头特意交代路远、高海拔、过雪山的大金川,抛弃春花烂漫的成都去单纯看梨花,侧面表现大金川梨花的魅力和吸引力。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C.“以视觉写听觉”错,作者所写“似乎可以在这光影摇荡间听到声音”,描写主体是“光影摇荡”,应是以听觉写视觉(化视觉为听觉),通感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峡谷中光影摇荡的动态感。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表层上,“大金川上看梨花”,指作者到大金川上观赏梨花盛开的景象。作者“翻越雪山”“去大金川上看梨花”“身陷于盛开的鲜花阵中”,沉浸在漫山遍野的梨花如雪般绽放这无边的美景之中,难以自拔,内心涌动的是对自然美景那纯粹而真挚的喜爱之情。②深层上,作者置身梨花盛开的雄荒大野中,在尽情欣赏这迷人梨花的过程中,开始对中国文学书写草木的传统审美方式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反思。“古诗词中写梨花的诗句,都是写那小山小水小园中的,到底显得过于纤巧,与我们眼见的金川梨花并不相宜”在中国悠久的文学历史长河中,对于草木的描绘可谓数不胜数,然而作者却在这一片梨花海中,发现了传统审美方式的局限与不足。“中国文学书写草木,常常套用传统文化中那些托物寄情,感时伤春的熟稔路数,情景相近时,虽也确切,却了无新意”“写物,首先得让物得以呈现”“我愿意用这样的方式去发现一片土地”,他思考着如何能够突破旧有的框架,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笔触去展现大自然中这些生命的魅力与意义,去重新发现一片土地的价值与魅力,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去触摸生命的脉搏,进而真正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美好,真正呈现出书写的对象。9.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①“看见”金川梨花的自然之美:文中第⑦段详细描写了梨树的形态“树干粗粝、苍老,分枝遒劲、生机勃勃”,突出了梨树的生命力。以及“满是一簇簇繁密的花朵”“格外地明亮耀眼”“散发着格外浓烈的香气”“五个花瓣捧出了丝丝青碧的花蕊。每一枝蕊的顶端都是一团花粉”,描写了梨花的繁密、明亮、耀眼、香气、花蕊,通过视觉和嗅觉的生动刻画,展现了梨花的自然美。②“看见”金川梨花的独特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除了上述对眼前所见的梨树与梨花的描写外,文章第⑤段“几百年前,土司统治的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金川县”还交代了金川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从土司时代到现代的地名变迁,为梨花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背景。同时,第⑥段强调“金川一县,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便广植梨树”,点明梨树种植的历史渊源。第⑭段明确指出“这里的雄阔的雪山大川,化育了这种接近原生状态的梨树”,将梨花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联系起来。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也在其中“窥见治乱的兴替,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变迁”。③“看见”金川梨花的生命之美:文章第⑦段描写花粉传播时提到“它们在等蜂来”“风把花粉从这一群花带到那一群花”,展现了生命的延续过程。而“枝头的花团在这花粉雾中快乐地震颤”等拟人化描写,更赋予梨花以生命情感。因此,作者在第⑦段直言“那是生命之美”,直接点明了对生命力的感悟,说明自己也于这一“看”中深刻感悟到了生生不息的力量与人文情感的交织。【答案】10.B11.D12.C13.(1)脱去布衣,换穿官服以后,我登上厅堂表示敬意,汪公迎上来笑着说:“我们两人平时交往何等密切,今天竟然采用这种礼节来相见吗?”(2)查慎行,是汪公门下的读书人,哪里敢轻易判断,那么等待天下的后来人阅读他的诗作并评价吧。14.①当初接受诗稿时,因返回朝廷的期限紧迫,匆忙之间没有时间刻印;②八年后,辞官还乡,感念汪绎恩情,于是开始雕印汪绎的诗稿。【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书版已雕刻完毕,我记下事情始末,把书版归还汪公的儿子,让他收藏在家里。诗集一共九卷,每卷篇目多少、异同,都是汪公亲自审定的,于是沿袭它的原样,让汪公的儿子知道父亲的手泽。本题中,“以板归诸公子”,“公子”是“归”的对象,不可断开,排除CD;“庸仍其旧”,“旧”,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样,作“庸仍”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A。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同谱: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做官者,文中指在同一年做官”错误。同谱,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文中指同一年中的举人。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因任官未尽职责”错误。原文是“余坎壈失职”,即科举道路坎坷,未能任职做官。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释褐”,脱去布衣而换穿官服;“修敬”,表示敬意;“契分”,交谊,情分;(2)“慎行,门下士也”,判断句;“伦拟”,比较,判断;“俟”,等待。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会还朝期迫,匆匆未暇付梓”可概括为:当初接受诗稿时,因返回朝廷的期限紧迫,匆忙之间没有时间刻印;由“及癸巳秋,长假返乡,及检诸箧笥,亟命楷书生缮写,仿宋本开雕,距公下世已八年矣。追维癸酉以后托同谱者十年,在门墙者四年,其间执弟子礼,从容邸舍,亲承色笑者,无过一月中之三数日耳”可概括为:八年后,辞官还乡,感念汪绎恩情,于是开始雕印汪绎的诗稿。参考译文:《秋影楼诗集》是我的房师汪东山作品。癸酉年秋天,汪公在京都参加乡试,与我一同出自德清县徐先生、庐陵县彭先生门下。三年后的丁丑年,汪公成为进士;又三年后的庚辰年,以第一名及第,但是我遭际不顺,未能中进士得授一官半职,接连几次在科举考试中不如意。汪公在与我相聚的时候,拉着手唏噓感慨,他对我的同情、劝慰、勉励,非常真挚。到了壬午年冬天,我被召入内廷,癸未年三月,侥幸被礼部举荐,实际上是汪公分校礼闱本房时举荐。脱去布衣,换穿官服以后,我登上厅堂表示敬意,汪公迎上来笑着说:“我们两人平时交往何等密切,今天竟然用这种礼节来相见吗?”我行拜礼,汪公回拜,始终不肯用老师的身份自居,仍然以挚友来对待我。才一个月,我跟随皇上奔赴口外,汪公也在这年八月护送太安人回南方家乡。第二年皇上渡江,特地命令汪公在家里享受俸禄,校对刊刻《全唐诗》。丙戌七月,书籍没有完工,可是汪公的讣告忽然传来。我那时正请假安葬父亲,急忙整装匆匆返回,取道虞山,在内室哀悼汪公,他的孩子尚在年幼,太安人拿出汪公的诗作交给我,我收下保藏好。适逢返回朝廷的期限紧迫,匆忙中没有时间刻印书籍。到了癸巳年秋天,我辞官还乡,从箱子里将汪公的作品分拣出来,急忙命令抄书的人抄写,仿宋本开始刊刻书版,距汪公过世已经有八年了。追思癸酉年以后我与汪公互称同年的十年,在汪公门下的四年,那时秉承弟子礼仪,在他的府第,亲承恩泽,也不过一个月中三几天而已。这时,我校阅书稿,不禁抚摸诗卷黯然神伤,泪流盈眶。书版已雕刻完毕,我记下事情始末,把书版归还汪公的儿子,让他收藏在家里。诗集一共九卷,每卷篇目多少、异同,都是汪公亲自审定的,于是沿袭它的原样,让汪公的儿子知道父亲的手泽。汪公诗歌的体格,地位大概在大历之后、长庆以前的名家诗人之间。查慎行,是汪公门下的读书人,哪里敢轻易判断,那么等待天下的后来人阅读他的诗作并评价吧。【答案】15.C16.①诗人身处异乡,思念家乡,渴望回到亲人的身边,但现实却让他无法实现这个愿望。②“心似百花”运用比喻,将内心的思乡之情比作等待绽放的花朵,每年春天都被催促着想要盛开,却总因身处异乡而无法真正“开放”。③“开未得”与“年年争发”形成鲜明对比,既表现了思乡之情的强烈与持久,又透露出一种无奈与遗憾。【详解】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百花盛开的春天催促着诗人快点乘着春风出发回乡”“运用比拟手法”说法有误。尾联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于压抑状态的归心,进而表现每到春天诗人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那就像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分析概括思想内容的能力。①“心似百花开未得”意思是长年郁结在心中的归思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根据注释内容可知,曹松长期漂泊岭南(“南海旅次”),科举失意,有家难归。诗歌首联“归思临高不易裁”就直接点明思乡之情的浓烈与无奈。由此可见,作者实际上想表达的是自己身处异乡,思念家乡,渴望回到亲人的身边,但现实却让他无法实现这个愿望的苦恨。②因此,在这一句诗中,诗人说“心似百花”,将内心比作待放的花朵,思乡之情如花苞般蓄势待发。而以“开未得”表现花因外在阻碍无法绽放,喻指诗人因现实(漂泊、功名未就)无法归乡。③结合整个尾联来看,这句诗中的“开未得”与后文“年年争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年春天思乡之情都会涌现(“被春催”),体现情感的持久性;但愿望始终落空,形成强烈反差,强烈的对比充分突出了诗人的无奈与痛苦。17.【答案】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尘满面,鬓如霜/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赢、景、堑、涯。【答案】18.A前所未有(史无前例、见所未见)B一穷二白(一贫如洗、一无所有)C归根结底(追本溯源、探本穷源)19.(甲)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
(乙)青山定不负人20.②修改: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③修改: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21.①“九屈黄河”改为“九曲黄河”。②“奔滕”改为“奔腾”。③“和协”改为“和谐”。④“永住”改为“永驻”。22.①“守护神”指《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对动植物、山川河流的全面保护,“黄河大合唱”指各地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双引号在这两个词语中表示特殊含义。②“守护神”通过比喻,生动写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像“守护神”一样,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全面保护,赋予其神圣和权威的形象。③“黄河大合唱”运用比喻,形象写出各部门团结协作,共同推进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展现新时代下黄河治理的集体努力。【详解】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由前文“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可知,说明党中央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这些工作的规模、影响都是之前没有过的,可用“前所未有/史无前例/见所未见”。前所未有:指以前所没有过的,形容事物新颖、罕见。史无前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即前所未有。见所未见:看到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事物;从未见过。B处:由后文“起步”“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说明新中国在工业化方面的基础是很薄弱的,可用“一穷二白/一贫如洗/一无所有”。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底子薄,物质文化水平不高。常用来形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一贫如洗:穷得像被水洗过一样,什么也没有。形容十分贫穷。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C处:原文指出“生态环境问题……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强调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可用“归根结底/追本溯源/探本穷源”。表示从根本上探究问题的本质。归根结底:归结到根本上。追本溯源:追究、查找事情最早的根源。探本穷源:寻找树根和水源,比喻探求事物的本源。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前文提到“新中国从……起步,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发展的奇迹”,这说明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后文提到“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这表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了新的挑战。因此,甲处应该补充的是中国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后果,可填入“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乙处,前文提到“人不负青山”,这是一个条件句,表明如果人们不负青山,那么青山会有怎样的回应。结合后文“我们一定能让中华大地蓝天永住(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这说明只要人们保护环境,环境也会以美好的状态回报人类。因此,乙处应该补充的是环境的积极回应,可填入“青山定不负人”。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补充“之路”,使句子完整,即“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③原句“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突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位置”语序不当,“突出”应是修饰“位置”的定语,表示这个位置非常显著、重点,应调整为“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2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①“九屈黄河”的“屈”应为“曲”。九曲黄河:一是指黄河浩浩荡荡5000多公里,形成了九个比较大的S形曲线,所以称为九曲;二是指黄河一共流经九个省级行政区域。②“奔滕”的“滕”应为“腾”。奔腾:跳跃着奔跑;比喻水流汹涌。③“和协”的“协”应为“谐”。和谐:和睦协调。④“永住”的“住”应为“驻”。永驻:永远停留。2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分析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①“守护神”本义是指在宗教、神话或文化中被认为具有保护、庇佑或引导功能的精神存在或象征性人物。在句中则是指《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对高原上的生灵草木、山川河流的全面保护,就像神话中的“守护神”一样庇佑自然生态。②句子中之所以加引号,是想要说明这个词并非字面意思,而是比喻性表达,强调其特定语境下的引申义,即法律对高原生灵的保护。引用的运用,赋予法律神圣、权威的色彩,突出其保护生态的重要作用。③“黄河大合唱”本是指由光未然(张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团外卖商家订单分成合同
- 直播活动内容补充与品牌合作协议
- 软性材料研发与市场推广合伙协议
- 网络文学有声书制作与环保公益活动合作协议
- 影视作品版权购买与版权收益分成合同
- 顶级域名所有权及商业价值转让服务合同
- 影视特效动作捕捉系统全面解决方案租赁协议
- 生物样本冷链物流与生命科学研究支持合同
- 小产权房配套设施共享及社区公共设施保养维护合同
- 电商侵权案件管辖权争议补充协议
- TBSRS 038-2020 核电厂液态流出物中锶-90的分析方法
- YY/T 1809-2021医用增材制造粉末床熔融成形工艺金属粉末清洗及清洗效果验证方法
-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件语文园地七-小动物
- 融合终端微应用开发设计规范-版本
- 妇科门诊护理质量控制管理考核标准
- 秋收起义-完整版课件
- 朝阳区编制外岗位应聘人员报名表
-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质量验收项目缺陷判定记录
- 人教版一年级起点小学二年级英语下册全套教案
- T-CCIAT 0043-2022 建筑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
- 供货、安装、调试、验收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