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测)-《三步复习方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原卷+解析)_第1页
文言文阅读(测)-《三步复习方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原卷+解析)_第2页
文言文阅读(测)-《三步复习方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原卷+解析)_第3页
文言文阅读(测)-《三步复习方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原卷+解析)_第4页
文言文阅读(测)-《三步复习方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原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3文言文阅读

一、(河北省邯郸市2022届高三5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显德三年,正月,庚子,帝下诏亲征淮南。李松攻寿州,久不克。唐刘彦贞引兵救之,

以战舰数百艘越正阳。李毂畏之,退保正阳。帝至陈州,亟遣李重进引兵趣淮上。刘彦贞索

骄贵,无才略,不习兵,所历菩擎,专为贪暴,积财巨亿,以赂权要,由是魏岑等争誉之,

故周师至,唐主首用之。闻李戢退,喜,引兵直抵正阳,旌旗学军数百里。李重进度淮,逆

战于正阳东,大破之,斩彦贞。帝至永宁镇谓侍臣曰闻寿州固解农民多归村落今闻大军至必

复入城怜其聚为饿殍宜先遣使存抚各令安业唐兵万余人维舟于淮,营于涂山之下。庚申,

帝命太祖皇帝赵匡胤击之,太祖皇帝遗百余骑薄其营而伪遁,伏.兵邀之,大败唐兵于涡口,

斩其都监何延锡等,夺战舰五十余艘。二月,戊辰,上命太祖皇帝倍道袭清流关。皇甫晖等

陈于山下.方与前锋战,太祖皇帝引兵出山后.晖等大惊,走入滁州。太祖皇帝跃马麾兵涉

水,直抵城下。晖日:“人各为其主,愿容成列而战。”太祖皇帝笑而许之。晖整众而出,

太祖皇帝拥马颈突陈而入,大呼曰:“吾止取皇甫晖,他人非吾敌也!”手剑击晖,中脑,

生擒之,遂克滁州。唐主使李德明、孙晟言于上,请去帝号,割方可之地,仍岑顿金吊百万

以求*兵。上以淮南之地以半为周有,诸将提盘日至,欲尽得江北之地,不许。唐齐王景达

将兵二万自瓜步济江,距六合二十余里,设栅不进。诸将欲击之,太祖皇帝曰:“被设栅自

固,惧我也.今吾众不满二千,若往击之,则彼见吾众寡矣;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

居数日,唐出兵趣六合,太祖皇帝奋击,大破之,杀获近五千人,余众尚万余,走渡江,争

舟溺死者甚众,于是唐之精卒尽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周世宗征伐淮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至永宁镇/谓侍臣曰/闻寿州困解农民/多归村落/今闻大军至/必夏入城/怜其康为饿殍

/宜先遣使存抚/各令安业/

B.帝至永宁镇/渭侍臣口/闻寿州围解/农民多归村落/今闻大军至/必复入城/怜其聚为/饿

殍宜先遣使存抚/各令安业/

C.帝至永宁镇/谓侍臣口/闻寿州I制解农民/多归村落/今闻大军至/必复入城/怜其聚为/饿

殍宜先遣使存抚/各令安业/

D.帝至永宁镇/谓侍臣日/闻寿州围解/农民多归村落/今闻大军至/必复入城/怜其聚为饿殍

/宜先遣使存抚/各令安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藩镇,是唐朝中后期开始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

B.辎重,是指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后扩用于社会方面。

C.六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六州泛指其中六州:亦指六个州郡文中指前者。

I).岁输,指每年运送到京师或指定地点的贡斌,多为粮米、金吊等里要物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世宗率兵攻打淮南,派李毅攻打寿州,久攻不下时,南唐援兵又至,周世宗派李重进

带兵渡过淮河在正阳东大破刘军。

B.为了打败南唐敌军,赵匡胤巧设妙计,引诱敌兵来追,然后再用伏兵,在泯口大败敌兵,

斩杀敌将,夺得战舰。

C.赵匡胤率兵进攻滁州,皇甫晖撤入城中,希望排成阵列再僦,赵匡胤笑着同意,待其出

城后,拥马冲入敌阵,生擒空甫晖。

D.唐军出兵赶往六合,赵匡机带兵出击,大破唐军,杀敌接近五千,剩下的万余人逃跑渡

江,为争船又淹死很多,南唐精兵消耗殆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皇甫晖等陈于山下,方与前锋战,太祖皇帝引兵出山后,晖等大惊,走入滁州。

(2)上以淮南之地已半为周有,诸将捷奏日至,欲尽得江北之地,不许。

14.诸将想攻打南唐齐王李景达,太祖皇帝赵匡胤却不同意,为什么?清简要说明。

二、(衡水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摸底)()文言文阅卖(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会陈高宗犯,隋主即命”呼,遣便赴吊,书称姓名隼有。陈主答之益骄,书末云

“想彼统内如宜,此生宙清泰。”隋主不悦,以示朝臣。上柱国杨素以为“主导臣死”,

再拜请罪。隋主问取陈之第于高颍,对日:“江北地寒,同妆差晚,江南水田早熟。

量被收获之际,徼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守御,足存废其农时。彼既聚兵,我

便解甲。再三若此,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建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

战.兵气益倍。又,江南土奔,舍多茅竹,所有储积,皆非地窖。密造行人,因风纵

火、待彼修立、夏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隋主用其策,陈人始困。

及受萧岩等降,隋主益忿,谓高颍日:“我为民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扬之乎!”

命大作战船。人请密之,隋主曰:“吾将显行天诛,何密之有!''使投其林于江日:

“若彼惧而能改,吾复何求?”晋州刺史皇甫绩将之官,稽首言陈有三可灭。帝问其

状,对日:“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纳叛臣萧岩,于我有词,三也。

陛下若命将出师,臣愿展丝发之效。”隋主劳而遣之。

贺若弼将磐的登山,望见众军,因驰下,与所部七总管杨牙、员明等甲士凡八千,

勒陈以待之。'陈主遑遽,再避匿,袁宪正色日:“北兵之人,必无所犯。大事如此,

陛下去欲安之?臣愿陛下正衣卷,御正殿,依梁武帝见侯景故事。”陈主不从,下榻

驰去,曰:“锋刃之下,未可交当,吾自有计。”从宫人十余出后堂景阳殿,将自投

于井,宪苦谏,不从。后阁舍人夏侯公韵以身蔽井,陈主与争;久之,乃得入。续画.

军人窥井砰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井之惊其大市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

上。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隋灭陈》)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羽/及出/乃与张贵

妃/孔贵嫔同束而上

B.既而军人窥/并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

孔贵嫔/同束而上

C.既而军人窥/并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

孔贵嫔/同束而上

D.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卜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

/孔贵嫔同束而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师,指调回出征的军队或出征的军队胜利归来。文中隋主此时并未打胜仗,

只是调回军队。

B.顿首,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古代九拜之一,即以头叩地而拜。在文中即为

此义。

c.宇宙,指天下。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间;宙.,代表占往今来,即所

有的时间、

D.轻骑、轻装便捷的骑兵。如《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且说张飞自以为得计,

领轻骑在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隋文帝做出撤军和攻打陈朝的决定,分别源于陈高宗驾崩和陈后主在给隋文帝

回信中表现出的傲慢。

B.高颖建议在陈国收获季节对其不断骚扰,又秘密派人潜入陈国烧其房屋,使陈

国农时荒废,财力大耗。

C.隋文帝被肃岩的叛变激怒了,他随即卜令建造战船,拒绝秘密仃事,公开昔大

行道,加快了灭陈的步伐。

D.陈后主面对隋军的咄咄逼人的气势,不听从袁宪与夏侯公韵的建议,并与他们

发生争执,躲进了井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I)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

译文:

(2)臣愿陛下正衣冠,御正殿,依梁武帝见侯景故事。

译文:

14.请概括隋朝君臣讨伐陈朝的理由。(3分)

三、(济宁市名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考)(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明皇封禅奉乜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

转一级,惟郑锐因说骤迂五品,黑赐绯服。因大脚①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

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1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

(乙)

弓荐干手,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②源府事于徐州。其望则海内之所宗仰也。明年移鳖济

宁以巡阅河防纤道泰安现形势遂整秦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

当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

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

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隧给,巍盘天半。俯视则一娱危磴,窈深萸测,目眩神骇,越

超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丰向之不

速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

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

是夕宿碧戌宫。叩不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

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饿而承璨崔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

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荐,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

夕,未现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

阻也。”

【薛福成《登泰山记》节选)

(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

云中白若摆端薇十立者,山也c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c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

动摇承之。或日,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

[注释]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曾国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奸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

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B.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纤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

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C.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好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

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D.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纤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

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11.下列对材料中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泰山,乂名岱宗、东岳等。源于“泰山之力”的典故,后人转称妻父为“泰山”“岳父”,

称妻母为“泰水”“岳母”。

B.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的“戊申陶”干支纪年一样,都

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四更,在十二时辰的丑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也叫“四鼓”。古代一夜分为五更,每更

一个时辰,以打更击鼓报时。

I).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

12.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从占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予了

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

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泰山日出气象力干。薛、姚陵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臭

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D.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梢,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的

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4分)

(2)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4分)

14.(乙)(丙)二文都描叙泰山之巅观H出,从中你悟出哪些道理?(3分)

四、(辽宁省抚顺市2022年高三模拟考)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勒欲袭王浚,未知虚实,将遣使觇之。参佐靖用羊祜、陆抗故事,致书于浚。勒以问

张宾,宾日:“浚名为普臣,实欲废晋自立,但患四海英雄莫之从耳;其欲得将军,犹项羽

之欲得韩信也。将军威振天下,今卑辞厚礼,折节事之,犹惧不信,况为羊、陆之亢敌乎!”

勒日:“善!”遣告入王子春、董肇多赍珍宝,奉表于浚日:“勒本小胡,遭世饥乱,流离

屯厄。今晋祚沦夷中原无主殿下州乡贵望四海所宗为帝王者非公复i隹勒所以捐躯起兵诛讨暴

乱立正为搬工驱除尔。.”浚闻勒欲附之,甚喜,谓子春日:“石公一时豪杰,乃欲称藩于孤,

其可信乎?”子春日:“自古切人为辅佐名臣则有矣,未有为帝王者也。石将军非恶帝王不

为而让于殿下,顾以帝王自有历数,非智力之所取,虽强取之,必不为天人所与。归身天下.

此乃石将军之明识所以远过于人也,壁下又何怪乎!”浚大悦,封子春、肇皆为列侯,遗使

报聘,以厚币酬之。正月舌唇,王浚使者至,石勒匿其劲卒、将甲,嬴师虚府以示之,也取

拜使者而受书。浚遗勒废尾,勒阳不敢执,悬之于壁,朝夕拜之,曰:“见其所赐,如见公

也。”复奉表于浚,期以三月中旬亲诣幽州奉上尊号。三月,勒军达易水。浚将佐皆曰:“胡

贪而无信,必有诡计,请击之。”浚怒日:“石公来,正欲奉薮我耳;敢言击者斩!”众不

敢复言。勒既入城,纵兵大掠,升其听事,浚乃走出堂皇,勒众执之,立于前。勒日:“公

住足元台Q手握强兵,坐观本朝倾覆,曾不救援,乃欲自尊为天子,非凶逆乎!又委任奸

贪,残虐百姓,贼害忠良,此谁之罪也!”使其将以五百骑先送浚于聂国,斩于黑国市。

(《通鉴纪事本末•石勒寇河朔》有删改)

【注】①元台:指三台星(星象)中的上阶二星,“元台”喻天子、女主或首辅,本文指首

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晋祚沦夷/中原无主/殿下州乡/贵望四海所宗/为帝王者/非公复谁/勒所以捐躯/起兵

诛讨暴乱者/正为殿下驱除尔。

B.今晋祚沦/夷中原无主/殿卜州乡/贵望四海所宗/为帝王者/非公复谁/勒所以捐躯起兵/

诛时暴乱者/F为殿下驳除尔.

c.今晋祚沦夷/中原无主/殿卜.州乡贵望/四海所宗/为帝王者/非公复谁/勒所以捐躯起兵/

诛讨暴乱者/正为殿下驱除尔。

D.今晋祚沦/夷中原无主/殿下州乡贵望/四海所宗/为帝王者/非公复谁/勒所以捐躯/起兵

诛讨暴乱者/正为殿下驱除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或左右亲信,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明代军卫应袭

子弟也称“舍人”。

B.殿下,是对诸侯或皇太子、亲王等的尊称,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天子、陛下等。

C.壬辰,文中指的是中国采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而成的纪年历法一一干支纪年法。

D.北而,古代君主而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还有尊人为师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勒想袭击王浚,参佐建议他写信给王浚,表示要采用羊祜、陆抗分庭抗礼的旧例,石

勒最终没有听取。

B.王浚觉得石勒是一时的英杰,却想归附自己,自己虽有项羽得到韩信之感,但仍心存怀

疑。

C.王浚送给石勒一•柄鹿尾,石勒假装不敢执拂,悬挂在墙上,朝夕叩拜,说:“见到他的

赏赐,就如同见到了王公。”

I).石勒军队到达易水,将领们都劝说王浚要提防回击,王浚却对石勒深信不疑,愤怒呵斥

众将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顾以帝王自有历数,非智力之所取,且强取之,必不为天人所与。

(2)公位冠元台,手握强兵,坐观本朝倾覆,曾不救援,乃欲自尊为天子,非凶逆乎!

14.兵法不仅体现在沙场之上的排兵布阵,也体现在军事策划中的谋略。石勒是如何运用谋

略,逐步让王浚放下防备,取得其信任,最终将其斩杀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五、(山东枣庄2022高三模考)(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越王勾践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王

日:“为三者,奈何?”对日:“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问,蠡不敢

言。天道及而不溢盛而不统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

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胜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

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王弗听。

范蠡进谏日:“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

器,始于人者,人之所卒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君,不利。”王曰:“无是冢

言也,吾已断之矣!”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岁,不胜,栖于会稽。

王召范蕤而问,将,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范蠡对日:“君王其

忘之乎?持及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日:“与人奈何?”对曰:“卑辞尊

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王日:“诺。”令本木种守于国,与

范蠡入宦于吴。

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日:“节事奈何?”对日:“节事者与地。

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

养共生。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定,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

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股。无旷

其众,以为乱梯。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无

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

王曰:“不跳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赛其图之!”对曰:“叩号之内,百姓之事,盘不

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蠢也。"王日:“诺。”令大夫种为之。

1节选自《国语•越语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

/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B.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

/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C.大道盈血不溢/盛而小骄/劳向不衿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大时不作/弗为人客

/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D.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

/人事不起/弗为之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湖”,一•般以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为“五湖”,文中特指太湖。

B.“大夫”,古代官阶名称,大夫分为上、中、下三阶,后成为对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C.“不毅”,古代帝干自称的谦同:“加”“朕”“庭人”等也是古代帝干自称的谦辞C

D.“四封”,四面疆界,四境之内。“封”的意义和“又欲肆其西封”中的“封”相近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蕊具有政治眼光。越王勾践继位后,范蠡从保持国家强盛,国家转危为安、处理国家

政事等方面劝谏,勾践不从。

B.范蠡反对挑起不义战争。他认为好勇斗狠是违反道德的行为,攻战的兵器是不吉祥的器

物,战争是一种最后的手段。

C.范蠡很有谋略,能屈能伸。越国战败,他陪越王忍辱负重,赴吴为奴;回国后,又顺应

自然,建议让百姓休养生息。

I).范蠡既有自知之明,乂有知人之明。在越国复国后,他推荐文种治理国家,认为那些治

理国家内政之事,他比不上文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于会稽。

(2)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共利。

14.勾践为什么“令人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专题03文言文阅读

一、(河北省邯郸市2022届高三5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显德三年,正月,庚子,帝下诏亲征淮南。李松攻寿州,久不克。唐刘彦贞引兵救之,

以战舰数百艘越正阳。李毂畏之,退保正阳。帝至陈州,亟遣李重进引兵趣淮上。刘彦贞索

骄贵,无才略,不习兵,所历菩擎,专为贪暴,积财巨亿,以赂权要,由是魏岑等争誉之,

故周师至,唐主首用之。闻李戢退,喜,引兵直抵正阳,旌旗学军数百里。李重进度淮,逆

战于正阳东,大破之,斩彦贞。帝至永宁镇谓侍臣曰闻寿州固解农民多归村落今闻大军至必

复入城怜其聚为饿殍宜先遣使存抚各令安业唐兵万余人维舟于淮,营于涂山之下。庚申,

帝命太祖皇帝赵匡胤击之,太祖皇帝遗百余骑薄其营而伪遁,伏.兵邀之,大败唐兵于涡口,

斩其都监何延锡等,夺战舰五十余艘。二月,戊辰,上命太祖皇帝倍道袭清流关。皇甫晖等

陈于山下.方与前锋战,太祖皇帝引兵出山后.晖等大惊,走入滁州。太祖皇帝跃马麾兵涉

水,直抵城下。晖日:“人各为其主,愿容成列而战。”太祖皇帝笑而许之。晖整众而出,

太祖皇帝拥马颈突陈而入,大呼曰:“吾止取皇甫晖,他人非吾敌也!”手剑击晖,中脑,

生擒之,遂克滁州。唐主使李德明、孙晟言于上,请去帝号,割方可之地,仍岑顿金吊百万

以求*兵。上以淮南之地以半为周有,诸将提盘日至,欲尽得江北之地,不许。唐齐王景达

将兵二万自瓜步济江,距六合二十余里,设栅不进。诸将欲击之,太祖皇帝曰:“被设栅自

固,惧我也.今吾众不满二千,若往击之,则彼见吾众寡矣;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

居数日,唐出兵趣六合,太祖皇帝奋击,大破之,杀获近五千人,余众尚万余,走渡江,争

舟溺死者甚众,于是唐之精卒尽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周世宗征伐淮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至永宁镇/谓侍臣曰/闻寿州困解农民/多归村落/今闻大军至/必夏入城/怜其康为饿殍

/宜先遣使存抚/各令安业/

B.帝至永宁镇/渭侍臣口/闻寿州围解/农民多归村落/今闻大军至/必复入城/怜其聚为/饿

殍宜先遣使存抚/各令安业/

C.帝至永宁镇/谓侍臣口/闻寿州I制解农民/多归村落/今闻大军至/必复入城/怜其聚为/饿

殍宜先遣使存抚/各令安业/

D.帝至永宁镇/谓侍臣日/闻寿州围解/农民多归村落/今闻大军至/必复入城/怜其聚为饿殍

/宜先遣使存抚/各令安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藩镇,是唐朝中后期开始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

B.辎重,是指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后扩用于社会方面。

C.六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六州泛指其中六州:亦指六个州郡文中指前者。

I).岁输,指每年运送到京师或指定地点的贡斌,多为粮米、金吊等里要物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世宗率兵攻打淮南,派李毂攻打寿州,久攻不下时,南唐援兵又至,周世宗派李重进

带兵渡过淮河在正阳东大破刘军。

B.为了打败南唐敌军,赵匡胤巧设妙计,引诱敌兵来追,然后再用伏兵,在泯口大败敌兵,

斩杀敌将,夺得战舰。

C.赵匡胤率兵进攻滁州,皇甫晖撤入城中,希望排成阵列再僦,赵匡胤笑着同意,待其出

城后,拥马冲入敌阵,生擒空甫晖。

D.唐军出兵赶往六合,赵匡机带兵出击,大破唐军,杀敌接近五千,剩下的万余人逃跑渡

江,为争船又淹死很多,南唐精兵消耗殆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皇甫晖等陈于山下,方与前锋战,太祖皇帝引兵出山后,晖等大惊,走入滁州。

(2)上以淮南之地己半为周有,诸将捷奏日至,欲尽得江北之地,不许。

14.诸将想攻打南唐齐王李景达,太祖皇帝赵匡胤却不同意,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10.D11.C12.C

13.(1)皇甫晖等在山下列阵,正和前锋作战时,赵匡胤带兵从山后出来,皇甫晖等大惊,

逃跑进入滁州。

(2)世宗认为淮南之地一半己经归属于周所有,诸将的捷报每天都不断地送来,想要得到

所有江北的土地,不肯答应罢兵。

14.①敌众我寡,不想让敌军发现自己兵力:②想要等敌军进攻时再出战打败他们。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直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世宗到达永宁镇,对侍臣说:“听说寿州解围,农民大多回村落去了,如今听说大军

到了,必定再次入城。可怜他们聚到城中就会饿死,还是应该先派人存问安抚,让他们各安

其业。”

依据语法结构,“归村落”的主语应是“村民”,构成主谓句,“农民”前应断开,排除

AC;

“其”代指农民,与“聚为饿殍”为主谓关系,所以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文中指前者”分析错误,文中应为“后者”,指六个州郡。

故选C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赵匡胤率兵进攻滁州,皇甫晖撤入城中,希望排成阵列再战,赵匡胤笑着同意,待其

出城后,拥马冲入敌阵,生擒皇甫晖”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太祖皇帝引兵出山后,晖等大

惊,走入滁州,太祖皇帝跃马麾兵涉水,直抵城下”可知,“皇甫晖”是在赵匡胤攻打滁州

城之前进城的,忖间顺序错误。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皇甫晖等陈于山下”,状语后置句;“方",正;“弓",带领;“走",逃跑。

(2)“以”,认为;“诸”,各;“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尽得”,全部得到。

【M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革内容的能力。

(1)依据原文“彼设栅自固,惧我也。今吾众不满二千,若往击之,则彼见吾众寡矣”可

知,赵匡胤认为,敌人设栅自固是害怕他们。如今他们的军队不满二千,如果出击,敌军就

会发现他们真正的军力:

(2)依据原文“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可知,赵匡胤认为,不如等他们来进攻的

时候再出战,一定能够打败他们。

参考译文:

显德三年(956年)正月鹿子,世宗下诏亲征淮南。李敏攻打寿州,很久攻不下来。南

唐刘彦贞带兵支援,率数百艘战舰开往正阳。李最担心,退保正阳。世宗到达陈州,立刻派

李重进带兵赶往淮上。刘彦贞向来骄贵,没有什么才能,不会打仗,在历次藩镇任上肆意贪

污,积累了巨亿资财,用来贿赂权贵,因此魏岑等人争相称赞,所以周军入侵,唐主第一个

就想起来用他了。刘彦贞听说李毂后退,大喜,带兵直抵正阳,旌旗辎重绵延数百里。李重

进渡过淮河,在正阳东迎战刘彦贞,大破刘军,斩杀刘彦贞。世宗到达永宁镇,对侍臣说:

“听说寿州解围,农民大多回村落去了,如今听说大军到了,必定再次入城。可怜他们聚到

城中就会饿死,还是应该先派人存问安扰,让他们各安其业。”唐兵万余人在淮河边系船停

泊,在涂山下扎营。庚申,世生命赵匡岚攻打他们。赵匡胤派出百余骑兵靠近他们的营地然

后假装逃走,引唐兵来追,事先则设下了伏兵,在涡口大败唐兵,斩杀都监何延锡等人,夺

得战舰五十余艘。二月戊辰,世宗命赵匡胤兼程往袭清流关。皇甫晖等在山下列阵,正和前

锋作战时,赵匡胤带兵从山后出来,皇甫晖等大惊,逃跑进入滁州。赵匡胤照马指挥士兵渡

河,直抵城下。皇甫晖说:“人各为其主,希望你可以让我排成阵列再战。”赵国胤笑着答

应了。皇甫晖整好军队率众而出,赵匡胤抓住马颈突然驶入军阵,大喊道:“我只要取皇甫

晖,别人不是我的对手!”手持剑击中皇甫晖的头部,生擒了他,于是滁州平定。唐主派李

德明、孙晟来见世宗,提出自己去除帝号,割让六州之地给后周,每年还送金帛百万以求美

兵。世宗认为淮南之地一半已经归属于周所有,诸将的捷报每天都不断地送来,想要得到所

有江北的土地,不肯答应罢兵。唐齐王李景达率领二万兵从瓜步渡江,在离六合二十余里的

地方设置栅栏防守,不再前进。后周诸将想要出战,赵匡机说:“敌人设栅自固是害怕我们。

如今我们的军队不满二千,如果出击,敌军就会发现我们真正的军力;不如等他们来进攻的

时候再出战,一定能够打败他们!”过了几天,唐军出兵往六合,赵匡帆带兵奋力出击,大

破唐军,杀获将近五千人,南唐军剩下的万余人逃跑渡江,为了争船又淹死了很多,这样一

来.南庚的帮兵就消耗得差不多了C

二、(衡水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摸底)(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会陈高宗粗,隋主即命平呼,遣使赴吊,书称姓名域亨。陈主答之益骄,书末云

“想彼统内如宜,此竽可清泰。”隋主不悦,以示朝臣。上柱国杨素以为“主辱臣死”,

再拜请罪。隋主问取陈之策于高颍,对日:“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水田早熟。

量被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废其农时。彼既聚兵,我

便解甲。再三若此,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

战.兵气益倍。又,江南土萍,舍多茅竹,所有储积,皆非地窖。密遣行人,因风纵

火、待彼修立、夏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隋主用其策,陈人始困。

及受萧岩等降,晰主益忿,谓高颍曰:“我为民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命大作战船。人请密之,隋主日:”吾将显行天诛,何密之有!”使投其栉于江日:

“若彼惧而能改,吾复何求?”晋州刺史皇甫绩将之官,稽首言陈有三可灭。帝问其

状,对日:“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纳叛臣萧岩,于我有词,三也。

陛下若命将出师,臣愚展丝发之效。,,隋主劳而遣之。

贺若弼将学学鳌山,望见众军,因地下,与所部七总管杨牙、员明等甲士凡八千,

勒陈以待之。'陈主遑遽,将避匿,袁宪正色曰:“北兵之人,必无所犯。大事如此,

陛下去欲安之?臣愿陛下正衣?,御正殿,依梁武帝见侯景故事。”陈主不从,下榻

驰去,日:“锋刃之下,未可交当,吾自有计。”从宫人十余出后堂景阳殿,将自投

于井,宪苦谏,不从。后阁舍人瓦侯公韵以身蔽井,陈主与争;久之,乃得入。

军人宛并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孔贵嫔同束而

±o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隋灭陈》)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

妃/孔贵嫔同束而上

B.既向军人观/并呼之不应/欲卜后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

孔贵嫔/同束而上

C.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

孔贵嫔/同束而上

D.既而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以绳引之;惊其太重及出/乃与张贵妃

/孔贵嫔同束而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师.指调回出征的军队或出征的军队胖利归来.文中隋*此时并未打胜仗,

只是调回军队。

B.顿首,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古代九拜之一,即以头叩地而拜。在文中即为

此义。

C.宇宙,指天下。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间:宙,代表占往今来,即所

有的时间、

D.轻骑、轻装便捷的骑兵。如《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且说张飞自以为得计,

领轻骑在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隋文帝做出撤军和攻打陈朝的决定,分别源于陈高宗驾崩和陈后主在给隋文帝

回信中表现出的傲慢。

B.高颍建议在陈国收获季节对其不断骚扰,又秘密派人潜入陈国烧其房屋,使陈

国农时荒废,财力大耗。

C.隋文帝被萧岩的叛变激怒了,他随即下令建造战船,拒绝秘密行事,公开替天

行道,加快了灭陈的步伐。

D.陈后主面对隋军的咄咄逼人的气势,不听从袁宪与夏侯公韵的建议,并与他们

发生争执,躲进了井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犹豫之顷,我乃济珅,登陆而战,兵气益倍。

译文:

(2)臣愿陛下正衣冠,御正殿,依梁武帝见侯景故事。

译文:

14.请概括隋朝君臣讨伐陈朝的理由。(3分)

【答案及解析】

10.A(根据文言虚词“乃",排除了B项。然后根据动词“窥”,其支配对象为“井”,

排除了C项。最后根据动词“呼”,接支配对象的结果是“不应”,排除了D项。)

11.B(根据原文“书称姓名顿苜”,文中的“顿首”是书简表奏用谙,用于书信、表奏

的首尾,表示恭敬。)

12.D(D项系张冠李戴,“不听从袁宪与夏侯公韵的建议,并与他们发生争执”

错误,根据“后阁舍人夏侯公韵以身蔽井,陈主与争,久之,乃得入“,夏侯公韵没有

建议,只是用行动阻止。陈后主发生.争执的是夏侯公韵,不包括袁宪。)

13.(1)正当陈朝犹豫不决时,我军已经渡过长江,登上陆地作战,军队士气加倍

高涨。(“之顷”,……的时候:“济”,渡过:"益”,更加。三个要点各1分,句意1分。)

(2)我希望阵下穿戴好衣冠,驾临正殿,仿照梁武帝萧衍接见侯景的旧例°(“正”,

穿戴;"御”,驾临:"故事”,旧例。三个要点各1分,句意1分。)

14.①陈后主的傲慢激怒了隋朝君臣。②替天诛杀罪恶,拯救江南百姓。③接纳

隋朝叛臣萧岩,讨伐无道。(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

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根据原文“陈主答之益骄””及受萧岩等降,隋主益忿”“我为民父母,

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根据关键要素“益骄”"降”“为民父母”进行概括。

【参考译文】

恰逢陈高宗驾崩,隋文帝就命令撤军,并派遣使节前往陈朝吊唁,书信中还有''杨

坚顿首”这样的话。于是陈后主回信更加傲慢,信尾还写道:“想你统治区域内如果

安定,这便是天下太平。”隋文帝看后很不高兴,把书信出示给群臣看。上柱国杨素

认为“君主受辱,臣下当死”,两次叩拜,请求治罪。隋文帝向高颍征询攻取陈朝的

计策,高施回答说:“长江以北气候寒冷,农田收获要晚一些,长江以南的水田庄稼

成熟较早。估计在陈朝收获庄稼之际,我们征召少量兵马,扬言要突然袭击陈朝,他

们一定会聚集军队防守,这就足以让陈朝荒废农时。陈朝集中部队后,我军便解甲散

兵。反复这么做,陈朝习以为常,以后我们再集合部队,他们必然不再相信我们会进

攻。正当陈朝犹豫不决时,我军已经渡过长江,登上陆地作战,军队士气加倍高涨。

再者,江南土层浅薄,房屋大多用茅竹建造,所有的物资仓储,都不使用地窖。我军

秘密派人趁着风势放火烧房,等到陈朝人把房屋修好,再浪人去烧毁,要不了几年,

他们自然就会财力耗尽。”隋文帝采纳了他的计策,陈朝人开始感到困窘。

等到陈朝接受萧岩等人投降,隋文帝更加愤怒,他对高颍说:“我作为百姓的父

母,怎么能够因为受到长江一水之隔的限制而不去拯救江内百姓呢!”隋文帝命令大

力建造战船。有人请求秘密进行,隋文帝说:“我就是要公开替天诛杀罪恶,有什么

可保密的!”还让人把造船砍下的木片投入长江中,说:“如果陈朝能够因为感到恐

惧而改正过失,我还有什么可求的呢?”晋州刺史皇甫绩将要到晋州赴任,向隋文帝

叩头辞行,说了陈朝可灭的三条理由。隋文帝向他询问具体情况,皇甫绩回答道:''以

大国吞小国,这是第一。以有道讨伐无道,这是第二。陈朝接纳我国叛臣萧岩,使我

军师出有名,这是第三。陛下如果任命将领出征,我愿意效微簿之力。”隋又帝对他

劝慰一番,然后打发他赴任。

贺若物率领轻装骑兵登上山头,远远望见陈军各部队,立即驰马下山,与所管辖的

七位总管杨牙、员明等人率领八千名披甲战士,列阵迎敌。陈后主惊慌失措,打算

藏匿起来,袁宪严肃地说:“隋军进入皇宫,一定不会欺辱陛下。事已至此,陛下

想去什么地方呢?我希望陛下穿戴好衣兔,驾临正殿,仿照梁武帝箫衍接见侯景的

旧例。”陈后主不肯听从,下了座榻向外奔去,说:“刀刃下面,不能去冒险,我

自有办法c”让十多名宫人跟随着逃出后势景阳殿,准备自己跳入井中,袁宪苦苦

劝阻,陈后主不听。后阁舍人夏侯公韵用身体遮挡井口,陈后主与他争执,过了许

久,陈后主才得以跳入井中。不久隋军兵士察看这口井,大声呼喊却没人答应,准

备往井里投石头,才听到呼喊声。士兵们用绳子拉他出来,感觉特别重,十分惊奇,

等拉出耒,才发现陈后主与张贵妃、孔贵嫔是用一条绳子同时被拉上来的。

三、(济宁市名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考)(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明皇封禅拳乜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

转一级,惟郑镒因说躲迁五品,兼蜴绯服。因大脯①次,玄宗兄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

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1段成式《酉阳杂俎》节选)

(乙)

日若四生.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优幕府事于徐州。其望则海内之所宗仰也。明年移驻济

宁以巡阅河防舒道泰安观形势遂暨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那北门三里入

四盘曲上,舟四十里,经名迹尤若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

上为岱顶,印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

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越

超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

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汉水东来,蜿蜓似带。

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

是夕宿碧馒宫。叩天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

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饿而璀璨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