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复习题答案_第1页
微生物复习题答案_第2页
微生物复习题答案_第3页
微生物复习题答案_第4页
微生物复习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答案

一.选择题

1.D.2.A.3.C.4.C.5.B.6.B.7.C.8.C.

9.D.10.A.ll.D.12.C.

二.判断题

13.错.14.对.15.错.16.对.17.对.18.错.19.对.20.对.21.

对.22.对.

23.对.24对.25.错.26.对.27.错.28.错.29.错.3().错.31.

错.

三,填空题

32.光,82。光,CO2,有机物,CO2

34.氧化无机物,CO2

35.氧化有机物,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

养型,化能异养型。

37.基团转位.

38.维生素,AA,碱基.

39.碳素,氮素,矿质元素,生长因素,水.主动输送,基团转位.

41.单纯扩散,协助扩散.

42.主动运输,基团移位.

43.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

44.有机营养型(异养型),无机营养型(自养型),光能营养型,化能营养型。

45.无机物,有机物,CO2,有机物

46.光能,C02„有机物,H20„有机物

47.细胞膜,单纯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

48.P,S,K,Mg,Ca,Fe

49.Mn,Mo,Co,Zn

50.组成细胞组分;生化反应溶剂;物质的吸收和分泌介质;调节细胞温度;

维持细胞的膨压。

51.构成细胞成分,调节渗透压、pH和Eh值,某些物质作自养微生物的能

源。

四.名词解释

52.指微生物获得与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

53.以日光为能源,以CO2为碳源合成细胞有机物的营养类型。

54.通过以氧化无机物释放出的能量还原CO2成为细胞有机物的营养类型。

55.用有机物分解时释放出的能量将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合成新的有机

物的营养类型。

56.只以适宜的有机化合物作为营养物质的微生物。

57.以CO2作唯一碳源,不需要有机养料的微生物。

58.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及碱基等。

59.用来表示水可被微生物利用程度的一个量。等于相同温度条件下,某物

质的饱和蒸汽压与纯水的饱和蒸汽压之比。微生物生存的水活度范围是:

0.63〜0.99之间。水活度值越大,水的可利用程度越高。

五.问答题

60.

单纯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

浓度梯度高到低高到低低到高低到高

载体・―+++

消耗能量---++

被运物化学

不变不变不变改变

组成

61.微生物细胞中C、H、0、N、S、P、K、Ca、Fe、Mg、Zn、Mn、Co、

Mo等14种元素是普遍存在的。其中C、H、0、N是有机元素,组成细胞

有机物;P、S、K、Ca>Mg、Fe是大量元素,而Mn、Co、Zn、M。是微

里兀索O

它们的功能分别如下:

S:胱氨酸,蛋氨酸及某些维生素的组成成分。

P:组成核酸,磷脂等。

Ca,Mg,K;等以因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控制和调节原生质的胶体状态。K+,

Mg2+是一些酶的激活剂。

Fe:氧化还原酶的组分,或用于组成氧化还原活性物质。

Zn:乙醇脱氢酶的成分。

Mo:硝酸还原酶及固氮酶的成分。

2.).光能异养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亦能利用光能将CO2还原为细胞物质,

但它们要以有机物作供氢体。红螺菌属此类。

3)..化能自养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以C02或CO32-作唯一碳源或主要碳

源进行生长时,利用电子供体如H2、H2S等无机物氧化时放出的化学能作能

源,如氢细菌,亚硝化细菌等。

4.).化能异养型微生物:大多数微生物属此类型,它们生长的碳源和能源均

来自有机物。大肠杆菌即属此类。

64.微生物在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的过程中,培养基的pH会发生如下

变化:

1).如微生物在含糖基质上生长,会产酸而使pH下降。

2).微生物在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时,会产NH3而使pH上升。

3).以(NH4)2SO4作N源,会过剩SO42.,而使pH下降。

4).分解利用阳离子化合物如:NaN03,会过剩Na+而使pH上升。

为了维持培养基pH值的相对恒定,常常在培养基中加入缓冲物质如磷酸盐,

碳酸盐等,以缓和pH的剧烈变化。

65.主动运输是在代谢能的推动下,通过膜上的特殊载体蛋白逆浓度吸收营

养物质的过程。其基本原理如下:

以钾钠泵为例说明K+是如何吸入细胞内的:钾钠泵实质上为Na+-K+-ATP

酶。

D.ATP酶的构型1(E1)在细胞内侧与3个Na+结合,并消耗能量,由ATP使酶

1(E1)磷酸化。

2).磷酸化的ATP酶(E2)发生构型变化排出2个Na+,同时与2个K+结合。

3).磷酸化的酶2(E2)变构为酶1(E1),并将2个K+吸收进细胞内,并脱磷酸化。

66.1).该培养基的C素来源和能量来源均来自甘露醇。

2).该培养基未提供氮素来源,根据所学知识,只有能固氮的微生物才能在

无氮培养基上生长。

3).该培养基的矿质营养物质包括:Mg2+,K+,Cu2+,Na+,PO43-,SO42-

4).HPO42-,PO43-,CaC03主要用来作缓冲物质调节培养基的pH值,以保持

pH不变。

据此我们可推知该培养基可用于培养自生固氮菌等微生物。

67.根据题意要求:我们的设计如下:

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既有细菌,又有真菌,以纤维素分解细菌的

分离为例说明:

1).考虑到碳素营养物质要求,可以选纤维素作唯一碳源,一是为纤维素分

解菌作碳源和能源,二是只能使纤维素分解菌生长而其它细菌不生长,起

到选择培养作用;

2).根据一般微生物要求,除需碳源和能源物质外,还需氮源及其它矿质营

养,生长因素。N源可用(NH4)2SO4,生长因素可用酵母膏,矿质用K2HPO4,

MgSO4,NaCl等;

3).为了维持培养基的PH值恒定,可在培养基中加入CaCO3或K2HPO4;

所以,按以上分析并结合一般培养基的配制经验,设计出分离纤维素分解

菌培养基配方如下:

纤维素,(NH4)2SO4,K2HPO4,MgS04,NaCl,CaC03,酵母膏,水,pH

中性。也可以不加CaC03。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答案

一.选择题

l.B2.B3.B4.B5.B6.B

7.C8.A9.C10.All.C12.C

二.判断题

13.对14对6对16.对17.错

18.对19.错20.对21.对22.对

三.填空题

23.X射线y射线紫外线高温

24.变性失活脂甲醛

25.自发裂解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

26.原噬菌体(DNA)溶源免疫性复愈性自发裂解诱发裂解

形成新的代谢产物

27.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

28.杆状ssRNA

29.尾鞘收缩核酸(DNA)

30.观察菌苔是否能出现透明空斑检查细菌液体培养物是否变清

31.吸附溶菌酶

32.RNA单DNA双

33.DNARNARNADNA

34.细胞细菌过滤器活细胞

35.蛋白质核酸核体壳壳体脂类脂蛋白

36.饱和再吸附

37.细胞核内细胞质中细胞核内

38.寄主噬菌体

39.新陈代谢复制寄主细胞寄生

40.立体对称排列螺旋对称

41.核酸复制潜伏期裂解期(突破期)平稳期(最大量期)

42.DNAmRNA

43.前噬菌体病毒粒子(游离噬菌体)

44.羊骚痒病只有侵染性蛋白质

45.合成机构(合成系统)生物合成,寄主细胞内

46.寄主表面结构抗噬菌体

47.辅助病毒RNA

四.名词解释

48.在双层平板固体培养基上,释放出的噬菌体引起平板上的菌苔点性感染,

在感染点上进行反复的侵染裂解形成透明的圆斑,称噬菌斑.

49.含有温和噬菌体的寄主细胞称为溶源细胞,或叫细胞溶源化,溶源细胞在

正常情况下,以极低的频率(10.6)发生自发裂解,在用物理或化学方式处理后,

会发生大量裂解

50.有些噬菌体在侵入细菌后,并不像烈性噬菌体那样立即大量复制繁殖,而

是将它们的核酸整合在寄主染色体上,同寄主细胞同步复制,并传给子代细

胞,寄主细胞不裂解,这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51.噬菌体侵入细菌后,在细胞内进行复制,产生大量新的噬菌体粒子,并导致

宿主迅速裂解的噬菌体。

52.整合在溶源细胞染色体上的噬菌体核酸称为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

53.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噬菌斑数为纵坐标所绘制的曲线,用以测定噬菌体

侵染和成熟病毒体释放的时间间隔,并用以估计每个被侵染的细胞释放出来

的噬菌体粒子数量的生长曲线称为一步生长曲线。

54.这一类病毒含有逆转录酶,在该酶的作用下,能以病毒自身的(+)RNA为模

扳,合成(-)DNA,再以(.)DNA为模板合成(+)DNA,(+)DNA可以作为模板转录

mRNA后合成蛋白质.

五.问答题

55.毒性噬菌体侵入寄主的过程如下:

1).吸附:噬菌体与敏感的寄主细胞的特异性受点相结合,直至达到饱和吸附,

设定噬菌体数量为N;

2).侵入:噬菌体核酸注入细胞中,壳体留在细胞外,表面看到的壳体数仍为N;

3).核酸复制及生物合成此阶段在细胞内进行,此阶段看不到噬菌体,称潜伏

期;

4).粒子成熟:噬菌体粒子在细胞内组装完成;

5).寄主细胞裂解:噬菌体大量释放出来,设此时噬菌体数为M,则M>N;

所释放出的病毒粒子如遇适当寄主,可立即进行吸附直至完成下次侵染循

环。

56.当温和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DNA会附着或整合在宿主细胞的染

色体上,随寄主细胞DNA的复制而复制,噬菌体蛋白质不合成,宿主细胞亦不

裂解,形成的细胞(即溶源细胞)继续进行分裂繁殖,偶尔情况下,会以极低频

率发生自发裂解或因外界因素诱发而裂解

1)溶源性是可遗传的

2)可低频自发裂解或诱发裂解

3)具有免疫性。即溶源性细菌细胞对其本身产生的噬菌体或外来同源噬菌体

不敏感

4)可以复愈

5)可以合成特殊的代谢产物,如白喉杆菌被p噬菌体感染以后产生白喉毒素

57.烈性噬菌体侵染循环为:吸附---侵入---复制一组装---释放.

温和噬菌体浸染过程:吸附---侵入---溶原细胞.

港变细胞

I

之友或港发至解I三专

绪论答案

一、选择题

1.B

二、判断题

2.错

三、填空题

3.1)、列文虎克2)、巴斯德3)、柯赫

4.1)、古细菌2)、真细菌3)、放线菌4)、蓝细菌5)、酵母菌6)、

霉菌7)、单细胞藻类8)、原生动物9)、微米

5.1)、农业微生物2)、工业微生物3)、医学微生物4)、兽医微生物

5)、食品微生物6)、水产微生物7)、环境微生物

6.1)、分析微生物学2)、化学微生物3)、微生物化学分类学

4)、微生物数值分类学5)、微生物地球化学

7.1)、病毒学2)、细菌学3)、真菌学4)、藻类学5)、原生动物学

8.1)、土壤微生物学2)、海洋微生物学3)、环境微生物学4)、宇宙微生

物学5)、水体微生物学

9.1)、普通微生物学2)、微生物分类学3)、微生物生理学4)、微生

物生物化学5)、微生物生态学6)、微生物遗传学

10.1)、酿酒2)、制酱3)、种痘

11.1)、食用菌2)、微生物农药3)、微生物肥料4)、抗菌素5)、维

生素

12.1)、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2)、微生物的形态结构3)、分类鉴定

4)、生理生化5)、生长繁殖6)、遗传变异7)、生态分布

8)、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9)、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食品生产等各个领域

中的应用

13.1)、动物2)、植物3)、微生物4)、物质组成5)、新陈代谢6)、

遗传变异7)、生长繁殖

四、名词解释

14.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15.微生物是指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一般来说人的肉眼看不见,必

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五、问答题

17.定义:

微生物是指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一般来说人的肉眼看不见,必

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类群:微生物包

括无细胞结构生物病毒,亚病毒等;细胞生物中包括原核生物中的古细菌,

真细菌等;真核生物中包括酵母菌、霉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18.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在十七世纪下半叶,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首次对微

生物的形态和个体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这一时期人们对微生物的研究仅停留

在形态描述的低级阶段,,因此这个时期也可称为微生物学的初创时期,列文

虎克是微生物形态学发展的先驱者。

19.夏天饭菜变馍;低浓度黄酒变酸;湖泊的富营养化。

20.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研窕内容包括微生

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以及微生物

与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各种元

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食

品生产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等。具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和改善有益微生物,

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

21.以研究微生物本身的基本问题的基础学科有: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分

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学等。按研究对象分

有: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藻类学、原生动物学等。

应用方面根据所从事的工作范围可分为:农业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土壤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食品微生

物学、乳品微生物学、抗生素学、石油微生物学、水产微生物学、海洋微

生物学、沼气微生物学等。

22.感性认识阶段是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与利用;微生物形态学发展阶段,

荷兰学者列文虎克;微生物生理学发展阶段,法国的巴斯德,德国的柯赫;

现进入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发展阶段,华特生和克里克等。

23.微生物的共同特性有:个体微小;代谢力强;繁殖快;种类多;分布广。

例如,微生物繁殖快,代谢活跃,在发酵工业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主

要体现在它的生产效率高,发酵周期短上。同时可利用微生物易变异特性,

来提高发酵产物的产量。另外对生物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也带来极大的优越

性,因微生物繁殖快,科研周期大大缩短,经费减少,效率提高。微生物

也给人类带来不利的一面,如微生物繁殖快致使物品容易霉腐。微生物还

可引起动植物和人的病害。又因微生物易变异,给菌种保藏工作带来一定

的难度。

24.巴斯德否定了起源的“自然发生说”,认为只有活的微生物才是传染病

(蚕病、牛羊炭疽病、鸡霍乱和人的狂犬病)的起因,建立了消毒灭菌等一系

列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柯赫的重要贡献有:建立了研究微生物的一系列重要方法,尤其在分离

微生物纯种方面,改进了固体培养基的配制方法,采用琼脂平板培养技术,

还创造了许多显微技术,包括细菌细胞的染色技术、悬滴培养法以及显微

摄影技术,寻找并确证了炭疽病,结核病和霍乱病等一系列严重传染病的

病原菌等。所以他们是微生物学的真正奠基人.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答案

一、选择题

1.B2.B3.C4.A5.D6.A7.D8.D

9.C10.A11.B12.B13.C14.D15.B16.B

17.C18.C19.B20.D21.A22.C23.A24.A

二、判断题

25.对26.错27.错28,对29.错30.错31.错32.对33.

错34对35.对36.对37.错38.对39.错4().错

4L对42.错43.对44.对45.对46.错47.错48.对

49.错5().对51.错52.错53.错54.错55.错56.错

57.错58.错

三、填空题

59.1)、阴性2)、外壁3)、0--侧链4)、核心多糖5)、类脂A

60.1)、两2)、肽聚糖3)、脂蛋白4)、脂多糖5)、

蛋白质6)、脂类

61.1)、直径2)^宽x长

62.1)、微米2)、纳米

63.1)、芽抱杆菌属2)、梭菌属

64.1)、鞭毛染色2)、悬滴法

65.1)、特殊的鞭毛染色法2)、悬滴法3)、半固体琼脂穿

刺培养

66.1)、鞭毛蛋白2)、细胞膜3)、细胞壁

67.1)、一端单鞭毛菌2)、两端单鞭毛菌3)、一端丛生鞭毛菌

4)、周生鞭毛菌5)、两端丛生鞭毛筐

68.1)、抗药性质粒2)、致育因子3)、大肠杆菌素质粒4)、降解质粒

5)、共生固氮质粒

69.1)、鞭毛2)、轴丝伸缩

70.1)、作为细胞外碳源和能源贮藏物质2)、保护细胞免受干燥的影响

3)、能增强某些病原菌的致病能力,使之抵抗宿主细胞的吞噬

71.1)、休眠2)、恶劣环境3)、部分原生质浓缩失水

72.磷壁酸。

73.水华。

74.1)、分枝丝状2)、基内菌丝3)、气生菌丝4)、抱子丝

75.1)、菌丝2)、泡子3)、徇子

76.1)、不超过2)、大3)、鼓槌状或梭状

77.1)、八叠球2)、葡萄球

78.1)、单球菌2)、双球菌3)、链球菌4)、四联球菌5)、八叠

球菌6)、葡萄球菌

79.1)、球状2)、杆状3)、螺旋状4)、球菌5)、杆菌6)、螺旋菌

80.1)、一2)、质粒3)、附加体

81.1)、细胞质膜2)、细胞质3)、原核

82.1)、鞭毛2)、芽胞3)、荚膜4)、粘液

83.1)、荚膜2)、一团胶状物3)、菌狡团

84.1)、分枝的丝状体2)、阳性3)、不能

85.1)、连续2)、中间体

86.1)、70S2)、核糖核蛋白体3)、蛋白质合成

87.1)、放线

88.1)、磷壁酸2)、脂多糖

89.1)、表面菌落2)、埋藏菌落3)、菌苔

90.1)、芽抱含水少2)、芽抱酶组成型处于不活跃状态

3)、芽抱内含有2,6.此咤二较酸4)、芽抱壁厚5)、含硫氨基酸高

91.1)、细胞膜局部内陷折叠2)、无3)、线粒体

92.1)、阴性2)、外壁

93.1)、肽聚糖2)、脂类

94.1)、光合色素2)、产氧光合3)、原

95.1)、蓝藻2)、水华

96.1)、基内菌丝2)、气生菌丝3)、把子丝

97.1)、圆形2)、干燥细致的粉末状或茸毛状

98.典型的“煎鸡蛋”状

99.1)、淀粉粒2)、肝糖粒3)、聚羟基丁酸4)、异染颗粒和硫

100.1)、碳源2)、能源3)、多聚偏磷酸盐4)、无机磷

101.1)、鞭毛丝2)、鞭毛钩3)、L环4)、P环5)、中心杆

6)、S环7)、M环8)、壁膜间隙(质周间隙)

102

芽袍的形态

103.1)、抗生素2)、链霉素3)、氯霉素4)、井岗霉素5)、土霉

素(四环素,红霉素,卡那霉素)

104.原生质体

105.1)、培养温度2)、培养时间3)、培养基的组成与浓度

106.1)、N-乙酰葡萄糖胺2)、N-乙酰胞壁酸3)、N.乙酰胞壁酸上的

四肽链4)、肽间桥

107.1)、保护细胞2)、维持细胞外形3)、一定的抗原性4)、致病性

5)、对噬菌体的敏感性

108.1)、菌丝断裂后的片断形成新的菌丝体2)、液体发酵

109.1)、相同2)、混浊液3)、沉淀4)、菌膜

110.1)、大小2)、形状3)、隆起形状4)、边缘情况5)、

表面状态6)、表面光泽7)、颜色8)、透明度

111.1)、鞭毛丝2)、鞭毛钩3)、基体4)、中心杆5)、

L环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答案

一.选择题

l.C2.B3.B4.B.5.C.6.C7.A8.C.9.D.

10.C.ll.D.12.C.13.A.

二.判断题

14.错。15.对。16.对。17.对。18.错。19.错。20.错。21.错。22.

对。23对。

24.错。25.错。26.对。27.对。28.对。29.对。30.错。31.对。32.

错。33.错。

34.错。35.对。36.对。37.错。38.错。39.对。40.错。

三.填空题

41.1),游动抱子2).抱囊徇子3).分生泡子4).节徇子5).厚

垣抱子

42.1).卵抱子2).接合胞子3).子囊抱子4).担抱子

43.1).芽殖2).裂殖

44.菌丝生长。

45.1).单个2).多个。

46.1)无性阶段2)有性阶段,

47.1)真菌2)粘菌3)藻类4)原生动物.

48.1)雄器2)藏卵器。

49.1)无限的2)3-10。

50.1).吸收营养物质2).进行增殖

51.1).质配2).核配3).减数分裂。

52.1).基内菌丝2).吸收营养物质3).气生菌丝4).分化成

繁殖器官产生胞子

53.1).核和染色体:原核无核膜包围,真核有;原核只一条染色体,

真核有多条染色体.

2).核蛋白体:原核70S,真核80S;

3).原核细胞没有细胞器,真核细胞有线粒体,内质网,叶绿体

等细胞器。

54.1).几丁质2).葡聚糖3).甘露聚糖

55.1).纤维素2).葡聚糖3).甘露聚糖

四.名词解释

56.一些真菌在进行无性繁殖时,其菌丝顶端停止生长后,产生

许多横隔膜,这些隔膜处断裂开后便形成一节一节的细胞,这

些节状细胞即为节抱子。

57.一些真菌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细胞原生质收缩变成近圆形,

外生一层厚壁结构,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它可以萌发重新长出

菌丝。

58.一些真菌在进行无性繁殖时,在菌丝分枝顶端的产胞细胞(或

分生抱子梗)上分割或缢缩而形成的单个或成串的抱子。

59.某些真菌(如根霉)在进行无性繁殖时,产生在抱子囊内不具

有鞭毛,不能游动的一种内生无性抱子。

60.某些微生物在进行无性繁殖时,产生在抱子囊内具有鞭毛能

游动的一种范子。

61.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产生于子囊中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的有性施

子。

62.由两种不同遗传性的菌丝分别长出形状相同或略有不同的配

子囊接合后发育而成的有性抱子。

63.不经过两性细胞的配合,由营养体细胞的分裂或营养体菌丝

的分化而形成同种新个体的过程。

64.未经性细胞(核)结合,直接在营养体上产生的泡子。

65.毛霉目的一些真菌,在基质上形成一种节段的跳跃菌丝。

66.某些真菌必须由不同交配型的菌丝相结合才能产生有性生殖

的性亲和方式。

67.某些真菌,其有性生殖发生在同一个菌体中,是一种自身可

孕的结合方式。

68.一些真菌的菌丝,紧密聚集交织成一种坚便的,具有抗逆功

能的休眠体,外壁由深色厚壁细胞组成,内层由浅色拟薄壁细

胞组成。当条件适合时,可萌发出菌丝或产生子实体。

69.在毛霉目中,一些真菌在匍匐菌丝上或在两匍匐菌丝交连下

方生长出须根状菌丝,它们深入基质中吸收营养并支持上部的

菌体,这种须根状菌丝称为假根。

70.专性寄生真菌常从菌丝上长出旁枝,侵入寄主体细胞内吸收

养料,这种吸收营养的细胞结构叫吸器。

71.由担抱子萌发后而发育起来的单倍体菌丝c

72.由两种遗传性别不同的初生菌丝结合后形成的双核菌丝。

73.担子菌亚门的真菌,在其担子上形成的外生的有性胞子。

74.在鞭毛菌亚门真菌中,由两个大小不同的配子囊即雄器和藏

卵器结合后发育形成的有性抱子。

75.在某些担子菌的次生菌丝上,在菌丝细胞隔膜处外面,形成

的一种桥接状的菌丝结构。

76.一些真菌个体发育时没有或没有被发现有性阶段,只有无性

阶段,对这类真菌,人类只了解其生活史中的一半,故叫半知

菌。

77.环绕于某些蘑菇菌的菌柄上的一个环,它是内菌幕的残余物。

78.一些真菌(特别是担子菌)的菌丝,在不良环境或生长的后期

相互平行缠结在一起,形成一条绳索状并且有坚硬外壁能抵抗

不良环境的结构。尖端为生长点,有帮助真菌运送物质和要延

侵染的功能。

79.真菌从抱子萌发开始,经过生长发育阶段,最终又产生同一

种抱子,其染色体行为由单倍体到双倍体再回到单倍体的过程。

80.经过两个单倍体性细胞的结合发育产生的抱子称有性抱子。

五.问答题

81.芽殖;裂殖;厚垣胞子;游动抱子;抱囊抱子;节抱子;分生胞子;菌

丝片断的细胞等.

82.形成有性抱子和合子,包括:卵抱子;接合泡子;子囊抱子;担

苑子;合子(休眠抱子囊).

83.具有细胞壁,无叶绿素,无根茎叶,靠腐生或寄生方式行吸

收式营养,以胞子进行繁殖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真核生物。

真菌积极参与土壤有机物质的矿质化和腐质殖的形成,是土壤

肥力必需的转化因子,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菌在酿造业、发酵工业上被广泛用来生产酒、酱、豆腐乳,

用来生产抗生素、有机酸、酶制剂、维生素、雷体激素等。

在农业生产中用作饲料发酵、添加剂、生产植物生长激素、杀

虫农药,与植物形成菌根吸收矿质营养。

真菌还是动植物病害的病源菌,使粮食及农副产品在贮藏运输

中造成霉烂变质变坏,还引起衣物、器材、工具、仪器及工业

原料的霉变。

真菌还产生毒素物质,严重威胁人、畜的健康。

84.1).厚垣电子:渡过不良的环境条件;2).吸器:寄生真菌侵入

寄主细胞内吸收营养;3).菌环和菌网:某些捕虫类真菌用来捕

捉线虫、轮虫等,以获养料;4).附着枝和附着胞:一些真菌用

来将菌丝附着在寄主体表上;5).匍匐枝和假根:匍匐菌丝是使

菌丝向四周蔓延,并在其上可产生泡囊梗,假根能使菌丝固着

在基物上,并能吸收营养;6).菌核:抗逆不良环境条件;7).子

座:抗逆不良环境,在其上产生子实体;8).菌索:具抗逆性,

使菌丝蔓延,产生子实体。

85.1).细菌:

个体形态:单细胞,球状、杆状或螺旋状;

菌落形态:圆形或不规则,边缘光滑或不整齐;大小不一,表

面光滑或皱褶;颜色不一,常见颜色为灰白色、乳白色。湿润

粘稠。

2).放线菌:

个体形态:呈分枝丝状体,宽度与细菌相似,为无隔膜多核菌

丝,在固体基质上有基内菌丝、气生菌丝之分。

菌落形态:呈干燥细致的粉末状或茸毛状,与培养基结合较紧。

3).酵母菌:

个体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或形成假菌丝,个体比细菌大。

菌落形态:颇似细菌菌落,但比细菌菌落大而且厚;湿润粘稠,多

为乳白色;一般圆形,表面光滑.

4).霉菌:

个体形态:呈分枝丝状,分枝丝状体菌丝宽度比放线菌大,有隔

膜菌丝和无隔膜菌丝之分;在固体基质上,也有营养菌丝,气

生菌丝和繁殖菌丝之分。

菌落形态:与放线菌比较,表面呈绒毛状或棉絮状,如呈粉末状

则不及放线菌细腻致密。与细菌比较,则差异显著。

6)、P环7)、S环8)、M环

112.1)、20-30nm2)、染色后加粗3)、电子显微镜

113.1)、核为原核2)、核糖体为70s3)、细胞壁中含有

肽聚糖4)、没有细胞器5)、叶绿素6)、产氧

114.1)、滑行(蠕动)2)、细胞外形的一些微变动

115.1)、甘油磷壁酸2)、核糖醇磷壁酸

116.失去质粒所编码控制的遗传性状

117.1)、碳源(能源)2)、稀碘液染色成红褐色3)、碘液染成深蓝色

118.1)、G+2)、芽抱3)、G-4)、蓝细菌

119.1)、肽聚糖20、古细菌类

120.1)、Gram2)、18843)、区别不同细菌种类

121.1)、杆状2)、G+3)、无4)、乳酸

122.1)、尿素微球菌2)、肺炎双球菌3)、乳酸链球菌

4)、四联微球菌5)、尿素八叠球菌6)、金黄色葡萄球菌

四、名词解释

123.细胞膜是外侧紧贴于细胞壁而内侧包围细胞质的一层柔软而富有弹性

的半透性薄膜.

124.细胞壁是包围在细胞表面,内侧紧贴细胞膜的一层较为坚韧,略具弹

性的结构。

125.被细胞膜包围着的除原核外的一切透明、胶状、颗粒状物质,可总称

为细胞质。

126.原核又称核质体、拟核、核区等,是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的

原始细胞核。它只有DNA,不与组蛋白结合,

127.中间体是由细胞膜局部内陷折叠形成的不规则的层状,管状或囊状

结构。一般位于细胞的中间。

128.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

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称为菌落。

129.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即为菌苔。

130.原生质体: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处理或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培

养而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而形成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形、对渗

透压变化敏感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131.球状体:指经处理而获得的残留部分细胞壁(外壁层)的球形体,主

要针对革兰氏阴性细菌。

132.是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发生突变形成的细胞壁缺陷菌株。许多G+

和G-细菌都可形成。当诱发突变的因素去除后这些缺壁细菌又可回复到正

常细胞状态。

五、问答题

133.细菌芽抱的形成过程:

1).营养细胞内咳物质分于两端;2).核物质浓缩成长形;3).细胞内开

始形成隔膜;4).隔膜将具有核物质的前芽苑与营养细胞隔离开;5).长出

新壁包围前芽泡;6).皮层形成;7.芽抱成熟芽胞释放.

134.1).核为原核;2).核糖体为70S;3).细胞壁中含有肽聚糖;4).无单位膜包

围的细胞器

135.1)、通过特殊的鞭毛染色法,使鞭毛加粗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

2)、在暗视野中观察悬滴标本中细菌运动情况;

3)、在固体培养基中穿刺接种某一细菌,如果在其穿刺线周围有混浊的

扩散区,说明该菌具有扩散能力抑可推测其存在着鞭毛,反之则无鞭毛.

136.细菌细胞构造的模式图和各部位的名称

如下:

137.细菌的基本形态可分为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分别被称为球菌、杆菌

和螺旋菌。

细菌细胞的基本构造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原核。

细菌细胞的特殊构造包括:荚膜、鞭毛、菌毛、芽抱、抱囊。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答案

一、选择题

1.D2.B3.B4.A5.B6.A7.B8.B9.A10.B11.B12.

C13.B

二、判断题

14.对15.错16.错17.错18.错19.错20.错21.错

22.对23.对24.对

三、填空题

25.6.5-7.5o

26.7.5-8o

27.5-6o

28.98kpa,121C,30mino

29.真菌和放线菌。

30.代时。

31.前者杀死微生物的营养体,后者杀死所有微生物的细胞,包括细菌的芽

胞。

32.高温杀菌,化学杀菌,幅射杀菌。

33.慢,冰冻。

34.电子,菌种干燥保藏。

35.不同。

3

36.70%,2-6ml/Mo

37.发生质壁分离,吸水膨胀甚至破裂。

38.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39.对数期。

40.连续培养法。

41.稳定期。

42.好氧,厌氧。

43.加大接种量和采用处于对数期的菌种接种。

44.61・63℃,30min或71・72℃/5min。

45.常压80-100℃处理15-60分钟,37℃保温培养过夜,再同上蒸煮,如此

连续三天。

46.中温型的。

47.化学吸氧法,密闭容器内反复抽真空后充N2。

48.10-15℃,25-37℃,45-50C。

49.恒浊法,恒化法。

50.好氧菌,兼性厌氧菌,微好氧菌,耐氧菌,厌氧菌。

51.乳酸菌,乳酸,腐生细菌。

52.杀菌,防腐。

53.低温防腐,加无毒的化学防腐剂,干燥防腐,利用微生物产酸防腐。

54.引起细胞膜电荷的变化,从而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影响代

谢过程中酶的活性,改变环境中营养物质的可给性及有害物质的毒性。

55.丙酸钙

56.苯甲酸钠

四.名词解释

57.经过反复分离纯化后,在平板上挑取的由单个菌落繁衍的微生物后代。

58.单个细胞完成一次分裂所需的时间。

59.当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时,如果以培养的时间为横座标,以细

菌数量变化为纵坐标,根据细菌数量变化与相应时间变化之间的关系,可

以作出一条反应细菌在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这种曲线称为生长

曲线。

60.在一定条件下(如10分钟),杀死某种微生物的最低温度。

61.在一定条件下(如60℃)杀死微生物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62.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经过培养生长,最后一次收获,此

称为分批培养。

63.细菌纯培养生长曲线表明,细菌培养物的最高得率在对数生长期。通过

控制环境条件,使细菌的生长始终保持在对数生长期,从而可以获得更多

的细菌培养物,这种方法称为连续培养。

64.采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使微生物处于比较一致的生长发育阶段上的

培养方法叫同步培养。例如利用孔径大小不同的滤膜,将大小不同的细胞

分开培养,可使同一大小的细胞处于同一生长阶段。

五.问答题

65.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可概括为:

1)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

2)高温可使菌体蛋白变性,导致微生物死亡,常用高温进行消毒灭菌

3)低温对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伤作用,故低温用于保藏食品

66.秋天之所以容易栽培平菇是因为:

1)秋冬病虫害少

2)平菇子实体形成温度比菌丝生长温度要低,当菇床菌丝长满以后,适当降

温,(秋冬天降温容易),有利于平菇子实体的形成。

67.细菌的纯培养生长曲线分为四个时期,即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

亡期。

延滞期的特点是:分裂迟缓,代谢活跃。

对数期的特点是:细菌数量以几何级数增加。

稳定期的特点是:新增殖的细胞数与老细胞的死亡数几乎相等。

衰亡期的特点是:活菌数下降。

68.灭菌是杀死所有微生物

消毒是杀死或消除所有病原微生物,达到防止病原菌传播的目的

防腐是利用理化因子使微生物暂不生长

化疗是有效地消除宿主体内的微生物

69.干重法主要用来测发酵液中丝状真菌或放线菌的生长量。取一定量的发

酵液(如100毫升)过滤后连同滤纸一道烘干至恒重后称重,然后再减去滤纸

的干重,即为10()毫升发酵液中某种微生物干物质的量。

7().为了防止微生物在培养过程中因自身的代谢作用产酸或产碱改变环境的

pH值,通常在配制培养基时预先加入缓冲物质如磷酸盐或碳酸钙。

71用比浊法测定微生物的数量主要是在工业生产中采用,它的特点是快速。

在测定前首先必需绘制出浊度与数量的相关曲线,浊度用光电比色计测

定,菌数靠用稀释平板法测定或用计数板测定。曲线绘好后,在生产中,

只要用比色计测出菌液的任一浊度后就可以从曲线上查出相应的菌数。

72.在to时菌数X=l()2,在t1时菌数Y=l()9

n(代数)=3.31g(y/x)=3.3(lg109-lg102)=3.3X7=23.1

mG=(400-0)4-23.1=17.3

在上述培养中,该菌的代时为17.3分钟,400分钟内共繁殖了23.1代。

73.原因有三条:

1)蛋白质在有水的条件下变性温度比无水时的变性温度要低。

2)水蒸汽的穿透力比热空气的穿透力强。

3)水蒸汽有潜热。

138.细菌运动的方式有:生鞭毛运动,例如:枯草芽抱杆菌长周生鞭毛运动;

滑行运动,从菌体两端各生一束轴丝缠绕菌体,依靠这两束轴丝的伸缩而运

动。并非所有的细菌都能运动。

139.区别:

细菌的荚膜粘滞性大,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具有一定外形,

通过液体震荡培养或离心可将荚膜从细胞表面除去。

粘液的粘滞性较低,扩散在培养液中,无法离心使其沉降而除去,但能

增加培养液粘度

成分:

荚膜的成分主要由多糖组成,有的也含有少量的蛋白质,脂类及由它

们组成的复合物(脂多糖,脂蛋白),也有少数细菌的荚膜成分是多肽

荚膜的作用:1)保护细胞免受干燥的影响;2)贮藏养料,以备营养缺乏

时利用;3)对一些致病菌来说,则可保护它们免受宿主白细胞的吞噬

14().芽抱: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由营养细胞中部分原生质浓缩失水

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抗性的休眠细胞形态。

抱囊:由整个营养细胞缩短成球形或卵圆形的具有一厚层的抱壁的休眠

细胞形态。

141主要用微米3m)或纳米(nm)来表示,一般细菌、放线菌、真菌用

11m表示,病毒用nm表示。枯草杆菌的大小:0.8-1.2xl.2-3.0)Lim(宽x长表示)

142.芽抱的含水量低,特别是自由水远低于营养细胞,使核酸和蛋白质不易

变性。芽胞的酶组成型与细胞的酶组成型有差别,芽抱只含有少量酶,并

处于不活跃状态。含有2,6/比咤二竣酸。芽抱壁厚。芽抱中含硫氨基酸高。

143.细胞膜是外侧紧贴于细胞壁,而内侧包围细胞质的一层由磷脂和蛋白质

组成的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

功能:

1).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运送、交换。

2).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起屏障作用。

3).合成细胞壁各种组分LPS、肽聚糖、磷壁酸和荚膜等大分子的场所。

4).进行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

5).鞭毛着生点并为其运动提供能量。

144.芽胞的有无在细菌鉴定中是一项重要的形态指标。

芽孑包的有无有利于这类菌种的筛选和保藏。

由于芽胞有很强的耐热性和其他抗性,因此是否能杀灭一些代表菌的芽

施就成了衡量各种消毒灭菌措施的主要指标。

145.有利的一面,可从荚膜中提取胞外多糖,用于石油开采,印染,食品等

工业中;在污水生物处理中可利用产生菌胶团的细菌分解和吸附有害物质。

不利的一面,常使糖厂的糖液、牛乳、酒类、饮料、面包等食品发粘变

质。

146.一、脂多糖的组成

1).类脂A:是以脂化的葡萄糖胺二糖为单位,通过焦磷酸组成的一种独

特的糖脂化合物,是脂多糖的主要毒性成分。

2).核心多糖:由庚糖、半乳糖、2-酮基3脱氧辛酸等组成。

3).0.侧链:由若干个低聚糖的重复单位组成,由于具抗原性,故又称

O-抗原或菌体抗原。

二、脂多糖的功能:

1)是G-细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2)有吸附Mg2+,Ca2+等阳离子以提高这些离子表面浓度的作用。

3)LPS结构的变化,决定了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的多样

性。

147.革兰氏染色是原生质染色,染色后细胞内形成了深紫色的结晶紫--

碘的复合物,而脱色与否则决定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由于G+细菌

细胞壁较厚,尤其是肽聚糖含量较高,网格结构紧密,含脂量又低,当它

被酒精脱色时,引起细胞壁肽聚糖层网状结构的孔径缩小以至关闭,从而

阻止了不溶性结晶紫一-碘复体物的逸出,故菌体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细

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含量较少,而脂类含量高,当酒精脱色时,脂

类物质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结晶紫碘复合物也随之被抽提出来,

故G.菌体呈复染液的红色。

148

鞭毛菌毛

成分鞭毛蛋白菌毛蛋白

大小较粗而长较细而短

一般由三股鞭毛蛋

一根中空的螺旋链。基链绕成中

结构白链绕成由一股菌

空螺旋。

毛蛋白亚

数目少多

通过钩形鞘与细胞

着生处壁内的鞭细胞膜内毛基体连接。

侧的基粒。

功能运动附着、接合

许多杆菌和少数球

菌种许多G-杆菌和球菌

149.鞭毛着生方式有:单生,可分一端单鞭毛菌,如霍乱弧菌,二端单鞭

毛菌,如鼠咬热螺旋体。

丛生,可分一端丛生鞭毛菌,如荧光假单胞菌,二端丛生鞭毛菌,如红

色螺菌。

周生,周生鞭毛,如大肠杆菌、枯草杆菌。

150.原生质体: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处理或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中

培养而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而形成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形、对

渗透压变化敏感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球状体:指经人工方法处理而获得的残留部分细胞壁(外壁层)的球

形体,一般由G-所形成。

L型:在某些环境条件下自发突变形成无细胞壁的缺壁细菌。

支原体: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的无细胞壁的细菌。

151.定义:肽聚糖是由若干个肽聚糖单体聚合而成的多层网状结构大分子

化合物。

化学结构:肽聚糖单体含有四种组分:N-乙酰葡萄糖胺(NAG),N-乙酰

胞壁酸(NAM),四肽链及肽间桥。

区别:NAG与NAM通过8-1,4糖甘键连接成聚糖链骨架.G+菌(以金

黄色葡萄球菌为例)四肽的氨基酸顺序为L--丙氨酸--D谷氨酸--L--赖氨酸

--D-丙氨酸。G-菌(以大肠杆菌为例)四肽上的第三个氨基酸为内消旋二氨基

庚二酸(meso-DAP)。四肽链与N-乙酰胞壁酸以乳酰基结合。

G+菌肽聚糖主链间两个相邻的四肽以甘氨酸五肽连接,即甘氨酸五肽的

氨基端与其中一个四肽的第四个氨基酸即D-丙氨酸的竣基相连接,廿氨酸

五肽的竣基端与相邻的四肽上的第三个氨基酸即L.赖氨酸的氨基相连接。

G-菌没有特殊的肽间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联系由一个四肽的第四个

氨基酸----D-丙氨酸的竣基与相邻四肽的第三个氨基酸-----meso-二氨

基庚二酸的氨基直接连接而成。

第七章微生物遗传答案

一.选择题:

l.A2.D3.B4.D5.D6.B7A8.B9.C10.C

ll.A12.B13.A14.A15.D16.A17.D18.B19.D20.B

21.C22.B23.D24.B25.A26.B27.C

二.判断题:

28.错29.对30.错31.对32.对33.错

34.对35.对36.错37.错38.错39.对

三.填空题:

40.转换。41.颠换。42.碱基置换43.接合44.转化45.

转导

46.紫外线(或X-射线和其他离子辐射),

47.F\F'48.F49.准性生殖

50.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51.胸腺喀咤二聚体52.性菌

53.感受态

54.亚硝酸盐,烷化剂,丫咤类染料,碱基类似物,羟胺.(答对5项中的2

项为全对)

55.普遍性转导

56.避免光复活作用57.形成胸腺喀咤二聚体造成DNA损伤

58.本身不能合成组氨酸59.诱变,淘汰野生型,缺陷型的检出,缺陷型

的鉴定

60DNA

61.Hfr

62.活的光滑型肺炎双球菌,发生了转化

63.转导噬菌体(或为缺陷噬菌体)64.移码突变

65.感受态,对数期的后期66.接合67.Hfr,F

68.阻遏蛋白,RNA多聚酶

69.主要通过分子的互变异构而引起碱基转换70.转座遗传因子71.转

座子

四.名词解释

72.转导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细胞中的DNA片段转移到受体细胞中,

使受体菌发生遗传变异的过程。

73.从分子水平上讲,DNA或RNA中每一种可遗传的、稳定的变化称为突

变。

74.是受体细胞从外界直接吸收供体的DNA片段(或质粒),通过遗传物质

的同源区段发生交换,结果把供体菌的DNA片段整合到受体菌的基因组

上,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75.受体菌最易接受到外源DNA片段并实现转化的生理状态。

76.能满足某一菌类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最低营养要求的合成培养基。

77.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一些富含氨基酸、维生素和碱基之类的天然有机物

质(如蛋白质,酵母膏),以满足该菌株的各种营养缺陷型都能生长的培养基,

称为完全培养基(CM)。

78.把经紫外经照射后的微生物暴露于可见光下时,可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

现象,称为光复合作用。

79.转座子(Tn)是一小段双链DNA,由200()个以上的碱基对组成,常常编

码一种或几种抗生素的抗性结构基因和末端反向重复序列。转座子能够在

基因组内,或细菌染色体和质粒之间移动。

80.又称重组DNA技术,它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在体外将供体生物控制某种

遗传性状的一段生物大分子-----DNA切割后,同载体连接,然后导入受体

生物细胞中进行复制、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的育种技术。

81.遗传物质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从一个细胞转入到另一细胞而表达的

过程称为接合。

82.当Hfr菌株内的F因子不正常切割而脱离其染色体时,可形成游离的但

携带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含有这种F因子的菌株称为F菌株。

83.F因子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与细菌染色体同步复制,它与F菌株接合后

的重组频率比不与F接合后的重组频率要高几百倍以上。

84.在细胞中存在着游离的F因子,在细胞表面形成性菌毛。

85.细胞中没有F因子,表面也不具性菌毛的菌株。

86.使用各种物理或化学因子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突变率,从中挑选出少

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

87.一类能抵抗生物因子和一些理化因子的突变型。例如能抗噬菌体侵染的

突变型,能抗药物(主要是抗生素以及抗温度)等的突变型。

88.由于基因突变引起菌株在一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和碱基)的合

成能力上出现缺陷,而必须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相应的物质才能正常生长

的突变型。

89.变异前的原始菌株称为野生型菌株。

90.染色体畸变是指DNA的大段变化(损伤)现象,表现为染色体的添加(即

插入)、缺失、易位和倒位。

91.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原始的一种生殖方式,它可使同一生

物的两个不同来源的体细胞经融合后,不通过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的基

因重组。准性生殖常见于半知菌中。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答案

一.选择题:

l.B2.C3.B4.C5.C6.B

7.B8.A9.A10.Cll.D12.B

13.B14.D15.C16.A17.D18.C

19.B20.B21.D22.C23.A24.D

25.D26.A27.C

二.判断题:

28.错。29.错。30.对。31.错。32.对。33.错。34.对。35.错。36.错。37.错。

38.错。

39.对。40.错。41.错。42.错。43.错。44.错。45.错。46.对。47.错。48.错。

三,填空题:

49.互生关系,共生关系,拮抗关系,寄生关系,捕食关系

50.根瘤,菌根

51.高,高,高,高

52.乳酸,人工接种

53.少,菌丝体,土粒间隙

54.营养,空间

55.营养,生长剌激物质,生长环境

56.光能自养,碳水化合物,碳,能

57.内寄生,外寄生

四.名词解释:

58.因为土壤含有极为丰富的有机质,不时有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残体进入

土壤,可以为占有绝大多数比例的有机营养型微生物提供所需的碳源和能

源。

土壤也含有相当齐全的矿物质元素,可供微生物生长所需。土壤具有适宜

于微生物生长的pH值范围,多数土壤pH在5.5-8.5之间,大多数微生物适

宜生长pH范围也在这一范围。

土壤不论处于何种通气状况,都可适应微生物生长。

土壤温度变化范围也与微生物的生长适宜温度范围相一致。

因此土壤具有绝大多数微生物生活所需的各种条件,而成为微生物栖息的

良好环境。

59.土壤微生物在土壤肥力培育中起有重要作用。土壤微生物可以将进入土

壤的动植物残体以及微生物本身残体分解,形成新的腐殖质物,并逐渐将

老腐殖质分解,推动土壤腐殖质的更新,不断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

性状。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将无效的营养物转化为有效营养,如氨

化作用将有机氮转化为速效氮,无效磷转化为有效磷等等。

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可合成各种生长剌激物,有助于植物生长。

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可合成各种抗生素物质,有利于抑制植物病原

菌。土壤中的固氮微生物还可以将空气中的氮固定为植物可利用的氮素,

藻类还是其他土壤生物的先行生物。

60.因为土壤藻类是光能自养型微生物,它可以光为能源将CO2转化为有机

物,这些以藻类细胞形态存在的有机物,在藻类死亡之后,可以被其有机

营养型微生物利用作为碳源和能源,其他微生物因此而发育繁衍。

另外土壤藻类中,许多种是能够进行固氮的,将空气中的氮素固定为其他

生物可利用的氮源。

因此说土壤藻类是土壤生物的先行者。

61.由于微生物参与了和推动着物质和能量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而且在

这个过程中参与了不同的活动过程,表现出不同的活动强度,起着非常重

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微生物生态,掌握其活动规律,便能更好地发挥微生

物的作用。

另外,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可为人类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提

供理论依据。

根据微生物生态学原理,可利用微生物对环境的保护作用来修复被污染的

环境。

因此微生物生态学的意义巨大。

五,问答题:

92.相同点:均以噬菌体为媒介,导致遗传物质的转移。

不同点:

普通性转导局限性转导

1).能够转导的供体菌的几乎任何一

供体菌的少数基因

基因个基因

2).噬菌体的位不整合到寄主染色体整合到寄主染色体的

置的特定位置上特定位置上

转导噬菌体可通过裂

3).转导噬菌体转导噬菌体只能通过

解反应或诱导溶源性

的获得诱导溶源性细菌得到

细菌得到

转导子是属于缺陷溶

转导子是属于非溶源

源型的,它转导的物质

4).转导子的性型的,因普遍转导的物

有供体的DNA,也有噬

质质主要是供体菌的

菌体DNA,但以噬菌体

DNA

为主.

93.转化是受菌体直接接受了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把它组合到

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了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转化过程中

不涉及噬菌体的参与,而是受体细胞(处于感受态)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

片段。由于游离DNA可被DNA酶分解,因此DNA酶的加入使转化作用

不发生。

转导是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

中,从而使后者获得了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与转化相区别,转导过

程有噬菌体参与。由于DNA酶不能作用于噬菌体中的DNA,因此转导作

用不受DNA酶的影响。

94.F质粒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或附加于染色体上控制性接合的物质。由

共价闭合环状双螺旋DNA分子构成。分子量较染色体小。它的消失不影响

细菌的生存。

F质粒即为致育因子,它决定了大肠杆菌的性别,与细菌有性接合有关。

根据F因子在细胞中的有无和存在方式不同,可把大肠杆菌分成3种接合

类型:

F+菌株:有游离的F质粒,与F接合后可使F转变成F+。

F菌株:无F质粒,无性菌毛。

Hfr菌株:F质粒与染色体整合,可与F接合后发生高频重组,杂交子代仍

保持F■状态

F+xF可以杂交,HfrxF"可以杂交,FxF-不能杂交。

95.把两个不同性状个体内的遗传基因转移到一起,经遗传分子的重新组合

后,形成新的遗传型个体的方式,称为基因重组。在原核生物中,可通过

转化、转导、接合的方式进行基因重组。

96.出现微小菌落的原因是发生了流产转导。

由于供体菌的片段不能重组到受体的染色体上,它本身不具有独立复制的

能力,随着细胞的分裂,供体片段只能沿着单个细胞传递下去,因为供体

片段所编码的酶有限,每一个没有得到供体DNA片段的子细胞不能合成新

酶,但仍含有母细胞残留的酶,只能使细胞分裂一、二次,所以形成的是

微小的菌落。

97.菌丝连结-形成异核体-核融合形成杂合二倍体-体细胞交换和单倍

体化。

意义:半知菌中基因重组的主要方式,为一些没有有性过程但有重要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