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新八省卷01)(考试版A3)_第1页
2025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新八省卷01)(考试版A3)_第2页
2025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新八省卷01)(考试版A3)_第3页
2025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新八省卷01)(考试版A3)_第4页
2025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新八省卷01)(考试版A3)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新八省通用卷)0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在给弟子鲍桂星的书信中,姚鼐明确提到其“平生论诗宗旨”是“镕铸唐宋”。“镕铸”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广泛向古人学习,甚至“古人之异体”,即相对立的因素,都可为我所学;二是形成自己的面貌,即“成其体”。二者即是明清诗学中一直争辩不休的模拟与脱化问题。在姚鼐看来,模拟是学诗的初始阶段,先模拟一家,达到“似”的程度,再更换另一家;经过多次模拟,掌握多家的路径,自然能将古人之精华熔于一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只有在坚持不懈地模拟的基础上,才能脱化。因为强调模拟,所以姚鼐对前后七子模拟之风尽管有批评,但亦将其视为正宗:“比拟诚太过,未失诗人葩。”钱谦益讥讽七子的学诗方式,姚鼐痛诋之云:“近世人习闻钱受之偏论,轻讥明人之模仿,文不经模仿,亦安能脱化?”正因如此,姚鼐学诗“从明七子入”。模拟是学诗的基础,脱化是高级阶段,而终极目标是追求“自成一体”的成效。对于由模拟到脱化的过程,姚鼐有深刻的体会。学诗的第一阶段,是由不似到似。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初学者对前人之诗了解不深,故模拟时很难学得像,必然进入一个苦闷的境地。度过此种苦闷的阶段,才能有所心得,达到似古人的地步。所以由不似到似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在《今体诗钞》中,姚鼐往往点出某诗学某人,并且指出模拟达到的阶段,如评储光義《寒夜江口泊舟》及皎然《寻陆鸿渐不遇》云:“似孟公。”评丘为《题农父卢舍》云:“似右丞。”显然,达到似某人的地步已属不易。由似到脱化,也要经历艰难的过程,需要“天启”才能实现。功夫是基础,模拟求似的阶段必须“多读多为”。而在由似到脱化的阶段中,功夫的作用虽不如前一阶段,但仍不能脱离。对于“天启”,姚鼐有时用“禅悟”来解释,他告诫侄孙姚莹云:“凡诗文事与禅家相似,须由悟入,非语言所能传……欲悟亦无他法,熟读精思而已。”熟读精思到一定的程度,即可顿悟形成自己的面貌。他评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云:“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镕铸唐宋”即以唐宋两代诗人为模拟对象,姚鼐《今体诗钞》只收唐宋人诗。这些诗人有的选入一首或数首,有的则选入一二卷的篇幅。就入选规模来看,李白、杜甫、王维、苏轼、黄庭坚等人是他重点模拟的对象。姚氏企图在效法诸家的基础上,进而求变,达到自成一家的化境。他最倾心黄庭坚学杜的路数,评《题樊侯庙》《徐孺子祠堂》云:二首从杜公《咏怀古迹》来,而变其面貌。凡咏古诗镕铸事迹,裁对工巧,此西昆纤丽之体。若大家以自吐胸臆,兀傲纵横,岂以俪事为尚哉!“镕铸唐宋”所包含的模拟与新变的关系,在明清诗坛往往是割裂的,且选取哪种学诗方式,同时也关涉着师法对象的选择。正如叶燮所言,学唐诗者如前后七子、王士禛多着意模拟,故趋于“陈熟”;学宋诗者如公安派、竟陵派及浙派等,多着意变化,故趋于“生新”。二者互相排斥,前后循环,“厌陈熟者,必趋生新;而厌生新者,则又返趋陈熟。”出于此,叶燮强调将两者融合:陈熟、生新,二者相济,于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方全其美。从学诗的方法来说,姚鼐的观点与之相近,并且在具体的路径上,比前人有着更为精微的探讨。姚鼐的时代,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唐诗人遵从七子及王士禛遗法,重模拟;而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诗人追踪公安派,凸显个性而重视变化,极力批评沈德潜宗唐诗风,认为只要具有性情与天赋,无论什么时代都可以写出好诗。姚氏汲取两种诗学取向的经验与教训,力求形成第三种诗学高峰——清诗。(摘编自潘务正《姚鼐“镕铸唐宋”新论》)材料二:叶燮是一位具有历史感与现实感的诗论家,他坚持以“变”为核心的文学批评观,体现了文学史家的眼光与方法。就“陈熟”与“生新”问题,他从“相续相禅”与“踵事增华”两个层面,分别阐释了“前”与“后”、“旧”与“新”之间的流变与关系。对叶燮“陈熟生新”思想进行现代阐释,对于我们认识传统诗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叶燮看来,“相续相禅”就是后者对前者的相续,前者对后者的禅让。因为有了“陈熟”,才有“相续”的对象;也因为有了“陈熟”,才有“禅让”的主体。诗歌在“陈熟——生新——陈熟——生新”的不断交替中演变,呈现了对立双方交替的诗史演进模式。“相续相禅”的重心在“陈熟”,“踵事增华”的核心却在“生新”。叶燮认为“生新”是诗歌演变的必然。他从创作“因触而发”和“欣赏之接受”过程两个方面分析了“生新”的合法性。就创作而言,诗变系乎时事,诗人接触的情、景、事不同,创作也不同;就欣赏而言,“初见”尚好,“数见”不鲜,“陈陈踵见”则遭人“齿牙余唾,有掩鼻而过”,从接受方面提出“生新”的必然性。所以,叶燮并不忽略“陈熟”。但相比而言,他更重视“生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叶燮最推崇杜甫、韩愈、苏轼三人,正是因为他们诗歌创作中的“生新”。总之,叶燮的“陈熟生新”思想已突破了狭窄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呈现出完整的、延绵不断的生命体的成长过程。他对诗歌创作演变过程的描述和对其演变逻辑的探索,使诗歌艺术在时间轴上得到敞开,为后人阐释“陈熟生新”思想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摘编自杨晖、罗兴萍《叶燮“陈熟生新”思想的现代阐释》)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姚鼐提出“镕铸唐宋”的论诗宗旨,“镕铸”所阐发的内容与明清诗学中争辩不休的模拟与脱化内容是相同的。B.姚鼐认为模拟是学诗的初始阶段,通过多次模拟,然后掌握多位诗人的写作路径,才能达到“似”的程度。C.叶燮认为“陈熟”或“生新”是相对的,在诗歌创作中,二者地位相同,不可一偏,这一点和姚鼐的认识一致。D.叶燮坚持以“变”为核心的文学批评观体现了文学史家的眼光和方法,是因为他是一位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的诗论家。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由姚鼐的“欲悟亦无他法,熟读精思而已”的看法可见,由似到脱化也需要经历艰难的过程,需要功夫的作用。B.姚鼐从模仿“明七子”的诗歌开始,最终追求“自成一体”的成效,因而当钱谦益讥讽七子学诗的方式时,他痛诋之。C.叶燮的“陈熟生新”思想可从“相续相禅”与“踵事增华”两个层面来解释,前者重心在“陈熟”,后者重心在“生新”。D.叶燮认为“生新”是诗歌演变的必然,原因之一在于诗变系乎时事,诗人接触的情、景、事不同,创作也不同。3.姚鼐的下列表述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A.“近人每云作诗不可摹拟,乃欺人之言。学诗文不摹拟,何由得入?”B.“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由化而变,乃成数家。”C.“夫文章之事,望见途辙,尤可以力求。而才力高下,则必由天授。”D.“即使逼肖古人,已非极诣,况遗其神理,而惟得其皮毛者乎?”4.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姚鼐“镕铸唐宋”理论的价值。(4分)5.阅读《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片段,分析林黛玉的诗歌教学方法与材料中诗歌创作主张的相似之处。(6分)“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远行的马车刘致福我小时候最大的奢望就是坐一次姥爷的马车。实际上,姥爷驾驭的大马车那时候已经不属于他自己,而是生产队的大型资产。姥爷是带头入社的模范,那辆车连同那两匹枣红马,都是他主动带进合作社的。姥爷的大车连同那两匹枣红马是他在威海经营商铺的父亲,也就是我的老姥爷给他置办的,其在当时的价值和影响不亚于如今的一辆顶配宝马。老姥爷本来是想让姥爷以大车为工具挣钱养家糊口,但姥爷一分钱也没有带回家。母亲说他赶着大车成天在外边跑,不是给队伍上送情报,就是为前线运粮运草运弹药,家里十几亩地都是母亲带着大姨、小姨忙活;连姥姥病重以至去世,姥爷都没有回来。有一年姥爷为了送一份重要情报进城还险些被鬼子抓获,后来是靠着同志的掩护才得以逃命。这些故事母亲说过不知多少遍,姥爷自己却从来只字不提。我对姥爷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姥爷赶着大车从我们村南河沿道上经过的身影。那时我是小学生,正和小伙伴们在河滩上玩耍,有小朋友喊:“你姥爷的大车!”我边追边喊:“姥爷、姥爷……”姥爷头都不回,好像压根儿没听见,仍旧打着马儿嘚嘚地向前奔跑。眼看着姥爷一挥鞭,马儿步伐加快,嘚嘚地拉着大车跑远了,小伙伴们冲我骂:“你姥爷真小气!”回家向母亲哭诉,母亲说:“你姥爷呀,大公无私,队上的比他自己家的还金贵,你别指望从他那儿沾一根草的光。”但姥爷也有例外。不久我们发现,姥爷的大车原来也会拉“私货”的。那天我和几个小伙伴在南河捉鱼,突然看到姥爷的大车驶过来。车上拉了一车锅碗瓢盆,还有板箱衣柜,一个老太太坐在车上。老太太头发梳得锃亮,嘴有点歪。有小伙伴说:“快看,你姥爷给你拉了个后姥回来!”大家都跟着起哄,一齐冲大车喊“后姥”,姥爷听见了,也不吭声。我慌忙跑回家告诉母亲。母亲气得脸拉下来,说:“他到底把她拉来了!”晚上听母亲和父亲嘀咕,原来那老太太叫乔兰,乔家庄人,据说以前跑过地下交通。听母亲口气,她和大姨、小姨都不同意,姥爷娶了个歪嘴婆,母亲和姨们都感到脸上无光。但姥爷任谁的话也不听,和队长说一声就赶着大车拉回来了。尽管不愿意,第二天,母亲和大姨、小姨还是蒸了饽饽,带着我和表哥、表弟来到姥爷家,表示欢迎也是认亲。老太太个子挺高,穿一身黑衣裤,倒很板正,脚却不像一般老太太,是大脚。脸皮黑黄,关键嘴是歪的,疤痕很明显,有点吓人。母亲教我们叫姥儿,我和表哥、表弟一齐喊:“姥儿!”老太太哼了一声,说:“喊不喊的,不骂我就好。”顶得母亲和大姨、小姨互相看看,什么话也说不出。中午吃饺子,表弟吃了一碗又拿了一碗到跟前,天有些热,他脱了上衣,肚子鼓起来,圆圆的像一面鼓。歪嘴后姥指着表弟的肚皮,说:“看这孩子撑的,还吃,别撑坏了。”说得大姨的脸一阵泛红,打掉表弟的筷子,说:“别吃了!”表弟委屈得大哭,大姨拉起表弟头也不回地走了。自那以后,大姨和表弟再没去过姥爷家。对于姥爷为什么要娶这样一个嘴歪、脾气又不好的后姥,不仅我,父母和大姨、小姨,包括姥爷村里的邻居,恐怕都难以理解。姥爷和歪嘴后姥生活了不到十年。歪嘴后姥去世时,我已离开家乡在外地读书。听母亲说,姥爷谁也没说,自己赶着大车送去火化,母亲和姨们听说了赶过去,姥爷已经将后姥骨灰下葬回到家了。歪嘴后姥去世不久,姥爷又赶着大车,拉回一个小个子后姥,姓杨。小个子后姥嘴不歪,眼却少了一只。一只眼的后姥再次让母亲和姨们感到难堪,也让我们和村人不解。杨氏后姥来到姥爷家不到两年就去世了。据说最后瘫痪在炕上,吃喝拉撒都是姥爷一人伺候。杨氏后姥去世后,姥爷身体也出了毛病,当年受伤的下肢旧病复发,无法走路,再也不能赶大车了。姥爷把大车交给队里,来到我们村,由母亲和大姨轮流照顾。那年寒假我回家,正赶上轮到我们家照顾姥爷。我推着小推车去大姨家搬他。那时姥爷脑子已经有些迷糊,路上一再叹气,身子不停地扭动。我问姥爷:“不舒服?”姥爷说:“这车矮啊。”我知道他是想他的大车了,我说:“是啊,不如大车舒服。”姥爷说:“我那大车呢,套上,你后姥不能坐这车……”姥爷过世时我不在家,听表弟说,母亲专门请人扎了一辆双马拉的豪华胶轮大车在坟前烧了。去年我回县里参加一个会议,会后参观老区红色文化传承展览。其中有一部分题为“巾帼八英”,介绍抗战时期本县八位女英雄。其中有两位地下交通员,一位叫乔兰,一位叫杨彩,两人的丈夫为掩护一位携带重要情报的交通员牺牲了,敌人把希望锁定在她们身上,两人受尽折磨,始终坚贞不屈。气急败坏的鬼子用刺刀将乔兰的嘴巴捅烂,又用竹签刺向杨彩的眼睛……我的头“嗡”的一声,心里刀扎般猛地一痛。我恍然大悟,我的姥爷啊,我的后姥!那辆嘚嘚跑远的马车,该是承载了多少血与火、生与死的故事,几十年前我们不曾知道,几十年后的今天,以至今后多少年我们再也无法知道!一种无边无际的痛与悔在我心底蔓延,令我永世难忘。(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对往事只字不提、对追马车的“我”置之不理、独自送走后姥,种种异常可以看出姥爷对早年因跑革命而忽略照顾家人的行为心存愧疚。B.姥爷性格强硬固执,即便生病迷糊,也要求“我”将小推车换成他的大车;但他也有柔情,一个人伺候瘫痪在炕的杨氏后姥的吃喝拉撒。C.歪嘴后姥不给后辈好脸色,还充满恶意地不让表弟多吃饺子而惹怒大姨,是因为她曾受过战争创伤,并且看出大家不是真的欢迎她。D.“用刺刀将她的嘴巴捅烂”“用竹签刺向她的眼睛”,这两句话既表现了日本鬼子的凶恶残暴,也交代了两位后姥容貌特殊的原因。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插叙了姥爷马车的由来,也交代了他送情报的经历,将个人的生命浮沉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具有时代的厚重感。B.小说描写小伙伴们看到大车后对“我”的打趣以及冲着大车喊“后姥”等一系列行为,烘托了“我”不被姥爷理睬时内心的气愤。C.小说倒数第二段交代了英雄乔兰和杨彩的身份,解释了姥爷用大车拉回两位后姥的原因,这样的安排使情节发展更自然合理。D.作者擅长以白描来刻画人物,如姥爷赶马车的动作描写,歪嘴后姥的语言、外貌描写等,虽寥寥几笔,但他们的形象跃然纸上。8.文中画横线处说“你姥爷呀,大公无私,队上的比他自己家的还金贵”,又说“姥爷的大车原来也会拉‘私货’的”,这两句话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9.小说以“远行的马车”为题,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材料二: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①,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②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③。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①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②家丈人:东家,主人。③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荆轲A有所待B欲与俱C其人D居远E未来F而为G留待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决”同“诀”,辞别,告辞,与《苏武传》中的“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中的“决”意思相同。B.以,来,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以”意思相同。C.就,接近、靠近,与《劝学》金就砺则利的“就”意思相同。D.歌,唱歌,名词活用为动词,与《师说》“吾师道也”的“师”的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荆轲耿直刚烈,太子丹催促荆轲前去刺秦,荆轲虽屈于权势,但仍然毅然悲壮辞别。B.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C.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4分)(2)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4分)14.易水诀别是著名场面,请分析作者是如何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小题。秋日同诸子游山园分赋得衣字钟吕林麓深深隐翠微,山空灵籁响秋晖。行穿竹里云连盖,坐倚松根露湿衣。迎客犬从花径出,惊人鹤绕柳塘飞。醉来不觉幽情放,散步狂歌踏月归。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歌的标题交代了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事件以及诗歌创作的要求,体现了诗人的雅趣。B.首联描绘了清幽静谧的秋日山林图,山林掩蔽青山,山谷幽深宁静,隐含着诗人的孤寂之情。C.诗人在山中欣赏浓密浮云下的竹林,倚坐松下被露水打湿衣裳,松、竹等意象使诗歌含意丰富。D.迎客犬从“花径”飞奔而出,与《客至》中的“花径”比较,前者活泼灵动,后者情深意浓。16.结合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两首诗的尾联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之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习近平总书记论及廉政时,可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两句强调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从反对公款送节礼,到打击会所歪风,再到根除“舌尖上的腐败”,雷霆万钧的行动,展示出不弃微末的决心。(2)当读到《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句子时,小文不禁想起《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3)《列子》中记述了鸥鸟与人嬉戏的故事,后人常借鸥鸟表达隐逸之情,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始终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方式,也是维系文明传承发展的关键纽带。书是易读的,路灯下能读,车船上能读,喧闹的集市里能读,繁杂忙碌的工作中能读,即使是破屋茅棚,亦能读书。可书也是难读的,明窗净几,夜静更深,即使在教室、图书馆,也有不读书的。阅读能滋养人生,能①地影响人。那些用文字构建的绮丽多彩的世界,不仅能让人获得美的享受,还能让人从繁杂的现实世界中跳脱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由。在信息泛滥和电子产品包围的今天,读书的人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拥有了让时间变慢的魔法。慢,是舒缓,是耐心,是从容,是对细节的迷恋。②的现实生活,总是让我们来不及停驻,来不及凝神。读书会和自己的灵魂相遇,也会和许多有趣的灵魂穿越时空对话交流。这是治疗人生坎坷的药,也是照亮自己前路的光。你看到的每一个字,都会化成你精神的骨与肉,改变你的精神容颜,让你变得③。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书是易读的,可以在路灯下、车船上、集市里、工作中读,也可以在破屋茅棚中读。”从语意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20.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横线句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B.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送出国门,叫作发扬国光。C.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色的浪花吗?D.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