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绵阳市2025届高三5月高考模拟预测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实现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的“物”“史”互证,是贯穿20世纪的理想。一百年来,中国考古学经过艰辛掘进,将历史地层深处的物像一一揭露出来,渐次还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起源和发展演进轨迹。一个世纪以来,关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阐释和表达,经历了民族史研究和考古发掘的互证,不断走向纵深。尽管如此,我们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脉络的阐释,主要还是依靠文本来完成的;从“物”“史”互证的角度,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的成因加以系统揭示,对古代民族通过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演进历程加以真切还原,进而构建关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源流的完整物像叙事体系,依然还是一个理想。有鉴于此,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分阶段、分步骤完成这样一个严肃的文化使命:用考古文物和民族文物作为主要载体,以“物”“史”互证为核心,着力构建一个能够承载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过程的文物谱系,完成基于“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我们不仅需要探寻、梳理、分析那些对理解我国古代民族起源、迁徙、分化、融汇、共生的历史进程具有潜在实证价值的考古文物,凭借其蕴含的集体记忆和象征意义,来系统还原和深刻再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演进场景,还需要借鉴民族学、人类学关于夷、蛮、狄、戎等古代族系融入中华民族历史过程的研究成果,系统梳理出承载中央与边疆、华夏与夷狄、农耕与游牧互动交融史实的民族学、人类学器物见证,揭示并阐释背后的商贸互市、婚姻盟誓、战争迁徙、文化传播等族际交往史,最后完成关于“中华民族”历史叙事的物性话语链条。在策划一个面对大众的展示体系时,我们选择了“一百件文物”的承载形式,用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数字去完成一次象征性的宏大历史叙事。如何阐释和讲述这一百件文物,也让我们探索良久。文物是点状的,而历史叙事需要绵密与连贯的形式。我们遴选一百件文物的真正目的,不是去孤立地呈现这些文物,而是要通过这些文物爬梳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的宏大叙事。事实上,要通过一百件文物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叙事功能,每件文物需要“扮演”三个角色——或者说,我们需要在每件文物之上,发掘出三层意义:第一层,着眼于文物本体,揭示这件文物本身的来龙去脉及其独特魅力;第二层,揭示这件文物在其时代所牵涉的历史背景、人物事件及其所代表的时代性文化意义;第三层,揭示这件文物辐照和映射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宏大历史脉络,显示其在话语链条上的象征性意义。(摘编自《<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前言》)材料二: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战国两汉时期的衣带钩是一种文化与艺术的结晶。这两件兽面纹鎏金带钩,青铜质地,琵琶形造型,钩长8.6厘米,钩宽4厘米,工艺设计精巧,雕琢细致。钩身宽平,整身平面浮雕长尾兽面纹,兽面刻画神秘、怪异、奇特,线条棱角分明,涡尾旋张有力,钩首高昂,钩背有圆形钮。钩面两侧的边沿和钩首颈背两侧的边沿都切削成微微的斜坡,既对称得体又平整美观。钩身正面表层通体鎏金。虽年代久远,但包浆淳厚,红斑绿锈,美丽自然。带钩始见于春秋时期,最早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日常用品,其作用就是挂衣襟,避免骑马时下垂的长襟妨碍活动。因为赵武灵王效仿胡服骑射,赵国的军事力量加强,各国纷纷效仿,以至带钩在北方传开。战国时期,带钩的器形已经基本确立,即由钩首、钩身和钩钮三部分组成,并且普遍使用,成为古人重要的生活用器。这时带钩已进入了发展鼎盛期。《淮南子·说林训》所记,“满堂之坐,视钩各异”。带钩所用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带钩主人身份的标准以及社会地位的象征。于是,带钩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美华丽,尤其王公贵族、社会名流所用带钩更是贵重无比,制作考究,镶金嵌玉,错金错银,雕刻铭文,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特别是佩用高贵的鎏金工艺制作的带钩,非富即贵,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鎏金,鎏原意为美丽的金属,依据文献记载,即为以火烤的镀金法。鎏金是一项极为复杂、成本昂贵的工艺,铜、银器用鎏金技术装饰美化其表面的,即称鎏金器。中国的鎏金技术始于战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其制作方法是将金与水银混合熔化后,涂在铜器表面,然后文火烘烤,让整个抹金面的水银蒸发,使黄金附贴固著,再加以打磨即成,金色璀璨、经久不褪。这二件鎏金带钩,应该就是用这种工艺制作的,当属贵族使用无疑。在中国的历史上,带钩不仅仅是一枚小小的束带之物,还是华夏文明的灿烂之花,是古人精致生活的诗意表达。(摘编自魏传来《淄川博物馆文物三赏》)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阐释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脉络,既需要依靠文本,也需要从“物”“史”互证的角度加以真切还原。B.考古文物和民族文物是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载体,为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C.历史叙事的物性话语链条的形成不能脱离文物考古,也要借鉴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及其实物见证。D.面向大众展示“一百件文物”,要让点状的文物以连贯的形式,去完成象征性的宏大历史叙事。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兽面纹鎏金带钩的设计和雕琢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从其鎏金工艺就能判定它们产于战国时期。B.带钩发端于春秋时期,战国后在北方地区传开,主要由于这一时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需求。C.带钩成为判断主人身份的标准以及社会地位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制作工艺水平的提高。D.鎏金工艺复杂,制作出的带钩成本高昂,非普通人所能佩戴,并不具备日常生活的实用价值。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开篇追溯研究历程,交代遴选百件文物以构建文物谱系来描绘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的背景。B.材料二引用《淮南子》所记,强调了带钩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而且被古人普遍使用。C.材料一侧重阐释构建“物”“史”互证文物谱系的原因、方法,材料二侧重说明带钩的形制及工艺。D.材料二中介绍的带钩,可以作为材料一所提及的揭示农耕与游牧互动交融的族际交往的器物见证。4.构建基于“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面临哪些挑战?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5.材料二中的兽面纹鎏金带钩若入选材料一的文物谱系,请根据材料内容,阐述这一文物的意义。(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寤生(节选)沈念木门被撞出了一个大洞,湖水涌进屋里。男孩漂浮在水里,很多鱼游进来了,眨巴着眼睛,交头接耳。他又看见了红脸鱼。它游过来,温柔的黑眼睛里满是笑意。它划动鱼鳍,张张嘴示意男孩跟它走。男孩变成了一条小鱼,跟着游向宽广的水域。突然,一个巨大的旋涡出现,红脸鱼被吸卷进去,男孩也急剧下坠,向着无底的深渊。他大叫着醒来,浑身酸软,一身虚汗。“是不是又做噩梦了?”魏绣娘刚好进门,摸了摸男孩的头,替他擦干额头上的汗。她的黑眼睛笑意盈盈,男孩想起了梦中的红脸鱼。“起来吃饭吧。”她做的饭菜盛在青花大碗里,盖了碗盖,用手绢扎紧拎过来的。手绢上绣了几朵紫云英。“芜湖远吗?”男孩感觉自己像鱼,嘴里冒着气泡,“爸爸什么时候回来?”“你养好病,爸爸就回来了。”魏绣娘轻轻摸了摸男孩的头,心里叹口气。有人说这孩子体弱多病,是那种巫邪容易上身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她寻思着,扭头看到了墙上的水印,那是一次次水淹过后的痕迹,她担心男孩是不是被水淹怕了,所以总是生病、做噩梦。“又梦见那条红脸鱼了吧?”魏绣娘问道。男孩说过,梦里那条鱼像妈妈。“嗯。”男孩回答。他走神了。要是自己不生病,他就能跟父亲的船去任何地方,去看更大的湖。他不知道父亲出去多少天了,只觉得已经过了很久,久到像有一百年。他害怕父亲再也不会回来——“有绣娘在,你别害怕。”①魏绣娘好像听到了男孩的心里话,抱了抱他。巴丘的渔民多聚居在老城区安家红船厂。红船厂和鱼巷子街河口都地势略低,所以汛期一来,居民心里都会发紧。眼看着水涨过了乱石坡,涨上了卸货区,人们还在坚守着,心里祈祷洪水不要再涨。直到危险关头,才不得不赶紧收拾家当逃命。但男孩家是个例外。他家的房子地势高,下的基脚是麻石,水过来的话,也会是最后淹到。主要是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淹水也不会有什么损失。而涨洪水的夏季,正是父亲跑船最忙的时候,水把他带到天南海北,为了有一天能够带儿子离开经常被水欺负的地方。男孩倒不怕水。他觉得自己是一条鱼,所有的鱼也都是他的朋友。他有时候躺在床上幻想着,水漫进来,桌椅板凳、锅碗瓢盆都被水托起来了。鱼在水里游动。它们都听他的。②只要他往想要的东西一指,鱼就用嘴巴托着,将它们递到他的手中。男孩总是想父亲。父亲要他多晒太阳,晒去身体里的污秽。男孩看着外面的日头,明亮耀眼,他想这会儿出去走走,父亲一定会夸奖他。于是吃完魏绣娘温在灶头的豆浆油条,抹抹嘴就出门了。他摆动尾巴游在街河里。③两边的房子像水中倒影,生出扭曲的波纹,街上的树像水草般摇摆。街上的人也像鱼,太阳下无声地游着。有两条鱼在街边抽烟。“嗨,寤生子,干什么去?”“别理这病秧子。”“他爹还没回,只怕也因为这寤生子倒霉了。”男孩默默地游过去。太阳白花花的,晒得脑门疼。“什么是寤生子?为什么会倒霉?”男孩满脑子疑惑。抬头看到粮油店,想到书呆子营业员,他爱读书,一定知道很多。“我爸爸要回来了吗?”“你爸爸路上有事耽误了,他很快就会回来的。”每个人都说父亲很快就回来了,男孩已经听厌了这句话。“爸爸会倒霉吗?”男孩问。“别听那些二流子胡说八道。”书呆子抱起男孩放到柜台上,“你爸爸是巴丘最厉害的水手,什么风浪没见过?为了你,他也会不顾一切赶回来。”男孩觉得书呆子说得对,父亲是巴丘最厉害的,也许明天就回来了。魏绣娘绣花很认真,但男孩的脚步声刚传到门口,她就听到了。她放下针线,笑眼弯弯地迎接他。魏绣娘能到巴丘,得亏有男孩的父亲相助。她在湘阴青山岛等了好些天,想搭便船,但都被拒绝了,因为水上跑的人有忌讳,认为带陌生的女人上船不吉利,但男孩的父亲看到魏绣娘焦急无助,便说服了船老板。魏绣娘把男孩带进了刺绣间。魏绣娘有一双灵巧的手,在空中穿梭,像鱼一样游来游去。男孩慢慢看清了刺绣的样子,他感到惊讶,因为魏绣娘绣的,竟然是他梦中的那条红脸鱼。男孩眨巴眼,再看鱼,又觉得像一张人脸,眼睛活灵活现,像魏绣娘。男孩指着红脸鱼眼皮下的珠状物,问道:“这是一滴眼泪吗?”“是的。”魏绣娘忽然有些伤感。“鱼为什么会哭?”男孩问。“鱼儿哭,是因为……她想念自己的孩子了。”魏绣娘顿了一顿,“绣娘曾经有个小男孩,但是,他出生的时候,遇到了麻烦……他都没看过这个世界一眼。”那滴眼泪仿佛要从绣面滴落下来了。“什么是寤生子?”男孩忽然想起问这个问题。魏绣娘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他爱着他从没见过面的母亲,如果知道是自己的出生给母亲造成灾难,他会怎么想?男孩眼巴巴地看着魏绣娘。“这么说吧,”魏绣娘犹豫片刻,还是觉得应该和男孩说实话,毕竟他已经七岁了,“假设有一条小鱼,鱼妈妈生它时很痛、很艰难,但鱼妈妈还是不顾一切地生下了小鱼……可是,鱼妈妈不幸去世了。小鱼游来游去,快乐地长大了。”魏绣娘眼泪滴落,“唉,如果能够重来一次,我宁愿活下来的是小鱼……”“我有点想知道妈妈长什么样。”男孩伸手抹掉魏绣娘脸上的眼泪,很久才说出这句话。④“也许就是绣娘这个样子,”魏绣娘含泪笑道,“因为绣娘像妈妈一样爱你。”(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男孩的梦境以水和鱼为核心,这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巨大的旋涡”象征男孩生活的贫困和内心的恐惧。B.魏绣娘相信体弱多病的男孩巫邪容易上身,这和当地人认为寤生子会让亲人倒霉类似,都是受到了封建迷信思想毒害。C.书呆子营业员劝男孩不要听别人胡说八道,又说男孩的父亲是巴丘最厉害的水手,这让男孩对父亲的归来增添了信心。D.魏绣娘想搭便船却屡次遭拒,有了男孩父亲的相助才到达巴丘,她对此充满感激,这正是她悉心照顾男孩的主要原因。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魏绣娘好像听到了男孩的心声,主动抱男孩,这一细节表现了她心思细腻、善解人意的特点。B.句子②描写男孩奇特的心理活动,幻想着和鱼交流,鱼可以给他递东西,突出了男孩内心的孤独无依。C.句子③写寻常的街道在男孩眼里变成了河流,与上文“他觉得自己是一条鱼”相呼应,带有魔幻意味。D.句子④中魏绣娘说男孩的妈妈也许和自己差不多,这既是对男孩的心灵抚慰,也是母爱的自然流露。8.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留白技巧,有何表达效果?请以男孩的父亲为例简要分析。(4分)9.小说中多次写到红脸鱼,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形象的理解。(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孔子之系《易》,曰:“其旨远,其辞文。”斯固所以教天下后世文者之至也。然而及门之士,颜渊、子贡以下,并齐、鲁间之秀杰也,或云,身通六艺者七十余人,文学之科,并不得与,而所属者仅子游、子夏两人焉。孔子没而游、夏辈各以其学授之诸侯之国,已而散逸不传。而秦人燔经坑学士,而六艺之旨几辍矣。汉兴,招亡经,求学士,而晁错、贾谊、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扬雄、班固辈,始乃稍稍出,而西京之文,号为尔雅。魏、晋、宋、齐、梁、陈、隋、唐之间,文日以靡,气日以弱,强弩之末,且不及鲁缟矣,而况于穿札乎?昌黎韩愈,首出而振之,柳柳州又从而和之,于是始知非六经不以读,非先秦两汉之书不以观。其所著书、论、序诸什,故多所独开门户,然大较并寻六艺之遗略,相上下而羽翼之者。宋兴百年,文运天启,于是欧阳公修,从隋州故家覆瓿中,偶得韩愈书,手读而好之。而天下之士,始知通经博古为高,而一时文人学士,彬彬然附离而起。苏氏父子兄弟,及曾巩、王安石之徒,其间材旨大小,音响缓亟,虽属不同,而要之于孔子所删六艺之遗,则共为家习而户眇之者也。世之操觚①者,往往谓文章与时相高下,而唐以后且薄不足为。噫!抑不知文诗以道相盛衰,时非所论也。孔子之所谓“其旨远”,即不诡于道也,“其辞文”,即道之灿然,若象纬者之曲而布也。斯固庖羲②以来人文不易之统也,而岂世之云乎哉!予于是手掇韩公愈、柳公宗元、欧阳公修、苏公洵、轼、辙,曾公巩、王公安石之文,而稍为批评之,题之曰《八大家文钞》。嗟乎!云八君子者不敢遽谓尽得古六艺之旨而予所批评亦不敢自以得八君子者之深,要之大义所揭,指次点缀,或于道不相盭③已。谨书之以质世之知我者。(节选自茅坤《<八大家文钞>总序》)【注】①操觚:拿木简写文章。②庖羲:即伏羲。③盭:违背。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云八君子者A不敢B遽谓C尽得D古六艺之旨E而予所批评F亦不敢G自以得H八君子者之深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所以,用来……,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相同。B.柳柳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与“昌黎韩愈”的称谓方式不同。C.徒,同类的人,与《过秦论》“……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中的“徒”意思相同。D.谨,恭谨,表示郑重其事,与《陈情表》“谨拜表以闻”中的“谨”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诸多弟子中,子游、子夏两人长于文学之科,孔子死后,他们在诸侯国讲学,但其学问最终还是逐渐散逸失传。B.秦朝的焚书坑儒让文学走向衰落,西汉、宋朝的兴起使文学得以振兴,作者由此认为文学的兴衰与时代密不可分。C.韩愈首先出来振兴文风,他的不少作品影响着当时人们的阅读取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代的欧阳修等人。D.作者勾勒了文章的流变,指出了孔门文学之科、西京之文、八大家文章的承传关系,阐述了《八大家文钞》的编选意图。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强弩之末,且不及鲁缟矣,而况于穿札乎?(4分)(2)斯固庖羲以来人文不易之统也,而岂世之云乎哉!(4分)14.茅坤编辑《八大家文钞》的选文标准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文段简要概括。(3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水调歌头·和信守郑舜举蔗庵韵①辛弃疾万事到白发,日月几西东。羊肠九折歧路,老我惯经从。竹树前溪风月,鸡酒东家父老,一笑偶相逢。此乐竟谁觉,天外有冥鸿②。味平生,公与我,定无同。玉堂金马,自有佳处着诗翁。“好锁云烟窗户,怕入丹青图画,飞去了无踪。”③此语更痴绝,真有虎头④风。【注】①郑舜举做信州太守时,常住在乡间的蔗庵,与罢官闲居的辛弃疾时常往来唱和。②冥鸿:飞在高空的鸿雁,喻指隐士。③此三句是引用郑舜举原词的话,《世说新语》载,顾恺之曾以一橱画寄给桓玄,桓玄珍藏了多年,后来开橱取画,发现封题如旧,但画已幻变飞仙了。④虎头:顾恺之小字虎头,世传他有“三绝”:画绝、文绝、痴绝。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前两句叙写了日月交替、历经万事、人生易老的情形,表达了词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B.下阕前三句赞美了词人与郑舜举的深厚情谊,在词人一生中,他们的关系恐怕是难以找到比肩的。C.“玉堂金马”“自有佳处”写出友人所居蔗庵的富丽堂皇,这为下句“好锁云烟窗户”做了铺垫。D.下阕引用郑舜举原词语句,并评价其有顾恺之般的“痴绝”,表达了对友人高雅情趣的赞美。16.辛弃疾罢官闲居时的创作,受到了陶渊明作品的影响,带有一些田园特色和隐逸意味,请结合画线词句,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陈情表》中,李密陈述了自己家门衰微,人丁不旺后,用“▲,▲”两个短句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孤苦无依的处境。(2)仲春之夜,漫步河边绿道,月光、花草、溪流、树林构成一幅美丽画景,让人不由想起《春江花月夜》中描绘类似景色的诗句:“▲,▲。”(3)有些古诗词开篇就使用设问手法,在自问自答中突出写作内容,这样的诗句有:“▲,▲。”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蚯蚓堪称天然的“松土神器”。它如同“地下工程师”,在土壤里蜿蜒前行,别看其身体柔软,却能将紧实的土壤拱出一条条或水平或垂直的生命通道。土壤仿如任督二脉被打通,空气顺着这些通道鱼贯而入,“血液”也不再淤积,顺畅渗透至土层各处。蚯蚓的“耕耘”让土质梳松绵软,使农作物轻松扎根,根须得以畅快呼吸并吸收营养。蚯蚓在土壤中的濡动、排泻,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环境,促进养份循环。蚯蚓们还合力建设了马力十足的“肥料工厂”。它们吞食大量落叶、枯草及腐烂的根茎等,在体内特殊酶和肠道微生物等的共同作用下,将这些有机废弃物研磨、转化和分解,最终使得被誉为“有机肥之王”的蚯蚓粪排出。蚯蚓粪不仅富含植物生长必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还有大量活性很强的有益微生物菌群。此外,蚯蚓粪中还含有植物激素,滋养着植物茁壮成长。遗憾的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过度开垦、不合理施肥用药,逐步榨干土壤养分,破坏土壤结构。()。由于污染物不断累积,蚯蚓数量锐减,土壤生态链【甲】,土壤肥力再生陷入停滞,一场无声的“土壤危机”悄然来袭。为保护土壤,保护人类,“拯救蚯蚓”【乙】。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改为平实的说明性文字,要求信息准确、表达简明流畅,不超过90个字。(8分)19.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3分)20.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包括蚯蚓在内的许多生物面临着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生存环境恶化的困境B.包括蚯蚓在内的许多生物面临的困境是急剧压缩的生存空间,生存环境恶化C.许多生物面临被急剧压缩的生存空间、生存环境恶化的困境,包括蚯蚓在内D.许多生物面临的困境是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生存环境恶化,包括蚯蚓在内22.请在文中【甲】【乙】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是有了兴趣才能做好,还是做好了才有兴趣?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1.B(3分)2.C(3分)3.B(3分)4.【参考答案】①目前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脉络的阐释仍未实现“物”“史”互证,需要加强考古发掘。②如何通过点状文物完成连贯的历史叙事是挑战。【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中第二点,考生如果从文物需要“扮演”的三个角色的前两层作答,得1分;从三层全面作答,得2分。【考查目标】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材料一关键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5.【参考答案】①兽面纹鎏金带钩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系挂衣襟的日常用品,工艺设计精巧,雕琢细致。②带钩因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被各国效仿而流传开来,能象征身份地位。③带钩辐照出中华民族形成发展中华夏与夷狄、农耕与游牧文化互动交融的历史脉络。6.C(3分)7.B(3分)8.【参考答案】①父亲为何迟迟不归?还能不能回来?究竟什么时候回来?小说并未清楚交代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是留下空白。②留白处设置悬念,让读者由此展开思考和想象,引发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关注。9.【参考答案】①红脸鱼象征着男孩的母亲,男孩多次梦到红脸鱼,表现了他对母爱的渴求。②男孩觉得魏绣娘像红脸鱼,暗示他把魏绣娘当成母亲,反映了他们之间情谊深厚。③魏绣娘绣带泪的红脸鱼,流露出失去儿子的痛苦。【评分意见】本题共6分,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10.AEF【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画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11.D(3分)【考查目标】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文学常识的能力。【试题解析】D项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两句的“谨”字,属于谦敬大类,它们的意思相同。A项中两句的“所以”都是表示凭借的连词,可以翻译为“用来……”。B项“柳柳州”是人物称谓中的“称官地”,“昌黎”在唐代是韩氏望郡,“昌黎韩愈”这一称谓是“称郡望”。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注释①:“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C项,《过秦论》“……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中的“徒”也指“同类人”,两者意思相同。12.B(3分)13.(8分)(1)【参考答案】(就像)强弩所发的矢,(飞行已达)末程,(它的力量)连鲁国的薄绢都射不穿,更何况是射穿铠甲呢?【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译出大意给2分,“末”“及”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缟”:白绢,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九下《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有注释。“札”字学生不翻译可以不扣分。(2)【参考答案】这本是伏羲以来人文不变的传统,哪里是世上的人所说的那样呢!【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译出大意给2分,“易”“云”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14.【参考答案】文章能继承孔子的六艺传统,体现六艺精髓,符合“其旨远,其辞文”的准则。【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答出“继承六艺传统”或“继承孔子传统”1分,“体现六艺精髓”给1分,答出“其旨远,其辞文”或“其辞文”给1分,意思相同即可。【考查目标】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以及信息筛选能力、观点归纳能力。【参考译文】孔子在编撰《易经》时说:“它的旨意深远,它的文辞华美。”这本来就是用来教导天下后世写文章的人的最高准则。然而孔子的弟子们,像颜渊、子贡这些人,都是齐国、鲁国间的优秀人才,其中有人说精通六艺的有七十多人,但在文学这一科中,却没有多少人能算得上精通,仅有子游、子夏两人而已。孔子去世后,子游、子夏这些人各自将自己的学问传授给诸侯国,后来(这些学问)逐渐散逸失传。秦朝时焚烧经书坑杀学士,六艺的要旨几乎中断。汉朝兴起后,招揽失传的经书,寻求学士,于是晁错、贾谊、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扬雄、班固这些人,才开始逐渐出现,西汉的文风被称为典雅。魏、晋、宋、齐、梁、陈、隋、唐期间,文风日益靡弱,文气日益衰弱,(就像)强弩所发的矢,飞行已达末程,(它的力量)连鲁国的薄绢都射不穿,更何况是射穿铠甲呢?昌黎的韩愈首先站出来振兴文风,柳州的柳宗元又随后附和,于是人们才开始知道不读六经就不能读书,不看先秦两汉的书籍就不能观览。他们所写的书、论、序等各类文章,大多独开门户,然而大体上都是寻找六艺的遗失之处,相互上下补充,相互辅助。宋朝兴起百年后,文运天启,于是欧阳修在隋州的旧家中偶然得到韩愈的书,亲手阅读并喜爱它,天下的士人开始知道通晓经书、博古通令才是高明的,一时间文人学士纷纷依附并兴起(这样的风气)。苏氏父子兄弟以及曾巩、王安石等人,他们之间才能和主旨的大小、文风的缓急虽有所不同,但重要的是,他们都共同遵循孔子所删定的六艺的遗风,这是家家户户都学习并精通的。世上写文章的人往往认为文章的好坏与时代的高低有关,甚至认为唐朝以后的文章都不值得一看。唉!他们不知道文章和诗歌的盛衰是由道义决定的,与时代无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豆类品种识别与质量控制考核试卷
- 电气设备批发商员工激励措施考核试卷
- 礼仪用品企业市场分析与预测模型应用考核试卷
- 稀土金属压延加工中的设备选型与采购策略考核试卷
- 材料老化分析考核试卷
- 棉织造行业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考核试卷
- 认证认可ISO健康与安全管理考核试卷
- 跨国财产申报风险管理与合同
- 知识产权评估与产业政策对接协议
- 创新人才共有产权住房分割及交易合同
- 2025年下半年湘潭市技师学院招考人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舞台剧合作合同协议
- 初级qc考试题及答案
- 影视文化试题及答案解析
- 浙江开放大学2025年《行政复议法》形考作业3答案
- 施工现场安全施工方案
- DB63T2004-2021 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基层技术规范
-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
- 第7讲 隋唐时期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 课件【知识提要】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 三年级美术下册《认识图形标志》课件
- 材料力学第4版单辉祖习题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