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程标准1.了解鸦片斗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重点难点1.驾驭鸦片斗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分析近代前期,中国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救国方案的特点及其影响。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1)英国鸦片走私船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疆。(2)清朝君臣对岛夷的状况一窍不通。2.表现(1)林则徐①成就: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②地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①成就: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②作用: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详细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带动了关于世界学问的书籍的出版。推断正误(1)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2)“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记着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迈出了重要一步。(√)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其次次鸦片斗争结束后,中国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2.主见: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概念辨析“中学”与“西学”“中学”意为以孔孟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其核心是纲常名教。“西学”则指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西方资产阶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3.含义:洋务派确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家立命的根本,同时主见采纳西方先进科学技术。4.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5.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6.意义: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问题思索材料“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郑观应《盛世危言》思索材料中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指责?他的思想主见是什么?说明白什么?提示指责:洋务运动只引进西方技术,不变更落后的封建制度。思想主见:主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说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一些先进学问分子接触并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三、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洋务运动的绽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3)主见①经济上:主见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②文化上:主见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学问。③政治上:主见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4)局限性:未形成完整的理论。学问点拨早期维新派大多是由洋务派“转化”而来的,他们与洋务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期维新派也提倡中体西用。2.康梁等维新思想康有为主要活动在广州办万木草堂,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思想特点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扬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思想作用有力地抨击了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势力,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扬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严复主见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深化理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2)成因:①客观缘由: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民族资产阶级力气特别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特别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假如硬性地宣扬资产阶级主见,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定会失败。②主观缘由: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亲密联系,其思想相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3.实践: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发动戊戌变法,但很快失败。4.作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归纳总结19世纪60~90年头的西学东渐与19世纪末的西学东渐的不同背景其次次鸦片斗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甲午中日斗争中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领导者地主阶级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重点先进科技政治制度主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倡西学,兴民权,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实践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影响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形成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1.印证教材观点材料一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刘坤一应用1材料一反映了洋务派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一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坚持纲常政教。材料二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当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更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好像到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时常透露出叛逆色调。——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应用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是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康有为的“叛逆色调”在其思想主见上详细体现是:主见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2.获得材料信息材料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救亡确定》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应用对比康有为《救亡确定》和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可以看出康有为的主见有什么变更?提示变更:材料第一段中主见全面改革变法;而其次段中却畏首畏尾,思想明显趋向保守,不敢主见废除旧衙门和罢免守旧大臣。“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中体西用”后来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行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假如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解读陈旭麓认为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样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建了条件。针对练(2024·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它(中体西用)用貌似公正、开放的看法,在适合民族文化心理承受实力的考虑之下,将仿效西方、变革社会的方案局限在不从根本上突破千年传统文化本体内。”这说明该思想()A.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改造 B.清除了西学引进的阻力C.具有明显的文化封闭性 D.具有文化冲突的调和性答案D解析该思想既“仿效西方、变革社会”,又“不从根本上突破千年传统文化本体”,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调和,故D项正确。林则徐的爱国情怀林则徐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自告奋勇,“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反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还主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针对练(2024·天津高二检测)称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A.他相识到清政府的腐败B.他相识到鸦片泛滥的危害C.他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D.他是领导禁烟运动的民族英雄答案C解析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等资料,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2024·邢台高二期末)1962年,钱实甫介绍《海国图志》时,将该书分为筹海篇、地图、地志、宗教、历法、般外情、技艺仿制、天文地理八个部分。这说明()A.《海国图志》并未介绍西方技术B.《海国图志》的内容较为广泛C.晚清向西方学习的热忱特别高涨D.《海国图志》的内容不断充溢答案B解析“钱实甫介绍《海国图志》时,将该书分为筹海篇、地图、地志、宗教、历法、般外情、技艺仿制、天文地理八个部分”,这说明《海国图志》的内容较为广泛,故B项正确。2.(2024·聊城高二期末)“中国本无任何向西方文化观摩的意思,现在打了败仗,知道西方坚船利炮的厉害,才不得不奋起直追,想学到西方的科技。”材料表明鸦片斗争后萌发的新思潮()A.打开了近代学习西方的缺口 B.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端C.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D.促使清政府内部洋务派诞生答案A解析从材料“想学到西方的科技”,可知材料表明鸦片斗争后萌发的新思潮是起先向西方学习,故A项正确。3.“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这一言论针对的是()A.反抗派 B.洋务派C.顽固派 D.维新派答案B解析依据“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可知是体用不统一,针对“中体西用”,提出“中体西用”主见的是洋务派,故B项正确。4.维新派指出,洋务运动“利未一见,弊已百出”的根本缘由在于“变法不知本原”。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A.专制制度 B.工业经济C.传统儒家思想 D.民主制度答案D解析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在不变更封建制度前提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维新思想主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因此,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民主制度。A、B、C不符合维新派思想主见。5.近代某思想家曾说:“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同而后行。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宜之情。”下列思想与之吻合的是()A.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B.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C.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D.激进派的“民主科学”思想答案C解析依据“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可知国家大权驾驭在议会手中,与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相符,故C项正确。6.(2024·周口高二期末)康有为指出:“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盖又如两人有相交之事,而作中保也。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与康有为这一思想最为接近的是()A.自由同等 B.社会契约论C.天赋人权 D.人民主权说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民众订立君主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共同利益,体现出社会契约的思想,故B项正确。课时训练题组1“开眼看世界”1.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排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当是()A.《孔子改制考》 B.《海国图志》C.《天演论》 D.《变法通议》答案B解析“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反映出该书的目的是制夷患,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是魏源的《海国图志》,因此选B项。2.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见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答案B解析把握材料关键词“民族生存”“摆脱危机为目标”“最初觉醒”,A项与民族生存、摆脱危机无关;B、C、D三项均符合“民族生存”“摆脱危机为目标”,B项为最初觉醒。题组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3.薛福成在《变法篇》说:“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材料表明他的主见是()A.“求富”“自强”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C.“中体西用” D.“西学东渐”答案C解析薛福成主见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符合“中体西用”观点,故C项正确。4.19世纪八九十年头,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A.起先开眼看世界 B.关注西方科技C.坚持“中体西用” D.普遍接受西式教化答案B解析依据“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平弧三角”“64种化学物质”可知当时中国人关注西方科技,故B项正确。5.(2024·周口高二期末)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花大把的金钱制造军舰、购买大炮,这种表象的文明化,只要砸钱便可以办到,而恰恰改革政治法律和国民气质是相当不简单的事。在他看来,洋务运动()A.指导思想存在严峻缺陷 B.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C.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 D.对传统中国改造有限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洋务运动没有“改革政治法律和国民气质”,只引进西方技术,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存在严峻缺陷,故A项正确。6.(2024·大连高二期末)“中体西用”是对中西文化的一种重新谛视,企图化解中西文化的冲突,实现一种中西文化的结合模式。此“模式”()A.宣扬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B.消退了中西文化的差异C.动摇了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D.意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答案A解析“中体西用”主见在不变更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其进步性在于相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性,故A项正确。题组3维新变法思想7.(2024·湖北三市高二期末)1875年,郑观应在《易言》中写道:泰西列国“设有上下议院”。“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这一相识()A.是对中体西用的详细表述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C.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D.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见答案C解析“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可知已经超出了洋务思想的范畴,故C项正确。8.“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其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盖独有所见,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已。”材料中先生的政治主见是()A.主见民主共和 B.提倡民主科学C.主见君主立宪 D.提倡中体西用答案C解析材料中“非徒感今上之恩”“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表明主见君主立宪制,而“然其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其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也符合康有为的思想,故C项正确。9.晩清浙江钱塘人孙宝瑄早期主要读的是古书,如《左传》《明记》《明史》等,后来他所读之书主要是《危言》《西事类编》《日本外史》《万国近政考略》《天演论》等。这说明()A.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变更 B.东南沿海开放程度较高C.民族危机影响国人思想 D.变法革新成为时代主题答案C解析从材料“《危言》《西事类编》《日本外史》《万国近政考略》《天演论》”说明当时民族危机严峻,国人觉醒,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故C项正确。10.近代史上,有人评价某思想家“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他评价的思想家是()A.林则徐B.康有为C.孙中山D.袁世凯答案B解析康有为借助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宣扬西方民主立宪思想,以期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体,故B项正确。1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运用了许多新词语,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轨(track)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A.关注西方的新学问、新技术B.主见“师夷长技以制夷”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D.力图变更中国的政治制度答案A解析B项为最强干扰项。材料中体现出“师夷”之意,但并未表达“制夷”之意。C项错在“全面”;D项错在“政治制度”。12.除了学问分子队伍之外,梁启超还影响了一般的民众,只要是粗通文墨的人,在那个时代,很少有人没有受到过他的思想的影响。这句话表明梁启超的思想()A.维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B.是近代唯一进步的思想C.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D.促进了无产阶级思想的觉醒答案C解析把握关键信息:“除了学问分子队伍之外,梁启超还影响了一般的民众”,所以材料主要叙述的是梁启超的思想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13.(2024·汕头高二质检)谭嗣同在其著作《仁学》中,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来宣扬他的仁学。这一做法()A.以西方学术改造中国传统文化B.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度确定C.团结多方力气反对君主专制D.目的是为变法扫清思想障碍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来宣扬他的仁学”,结合所学,谭嗣同意在发动变法,为变法找到合理的依据,故D项正确。14.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写道:“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行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行谓之变政。”此言论旨在()A.否定洋务运动的成果 B.批判保守的传统文化C.变革封建的政治体制 D.传播西方的启蒙思想答案C解析题目中“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行谓之变政”,强调变政,故C项正确。15.《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一个影响较大的报纸,梁启超曾说,他在主笔该报时“记事则西多而中少,译报则政详而艺略”。这说明梁启超()A.反对学习西方器物技艺B.热衷于报道西方的政闻C.注意营造维新舆论环境D.借报刊批驳洋务派主见答案C解析“《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是为了营造维新舆论环境,与材料中“西多而中少,译报则政详”的侧重点相符,故C项正确。16.启蒙的社会现象发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后期,对近现代中西方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卢梭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呢。“文艺复兴”和它引出的遍及欧洲的“宗教改革”都是对中世纪的反动,欧洲社会到十七、十八世纪活跃起来了,工商业、科学技术、水陆交通发达起来了,印刷术的进步使出版业成为一种“行业”,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流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