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定时训练一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重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定时训练一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重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定时训练一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重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定时训练一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重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定时训练一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5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请考生先在答题卡上准确工整地填写本人姓名、准考证号;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mm黑色签字笔答题;3.请在答题卡中题号对应的区域内作答,超出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损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15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二里头遗址中有一处浅穴式家族墓地,墓主生前为铸铜工匠或高等级铸铜管理者。同时二里头遗址中还广泛存在着从事相同职业成员死后就近埋葬的现象。这些墓地的存在可用于佐证当时()A.社会管理能力十分强大 B.社会分工呈现细化倾向C.早期国家形态初具雏形 D.手工制造技术非常先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二里头时期的一处小型家族墓地与其不同功能的建筑遗迹在空间上紧密结合在一起,由此可推知,这些家族成员在都城内从事相同的职业,死后就近埋葬在生前作工的场地,从而形成以职业划分为基础的特殊的“居葬合一”的丧葬新模式,这反映出二里头时期社会分工的细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讲述社会管理能力十分强大,排除A项;早期国家形态初具雏形是龙山文化时期,不是夏朝,排除C项;手工业者按职业埋葬无法得出制造技术先进的论断,排除D项。故选B项。2.春秋初期的《左传》主张:“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春秋晚期时,孔子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战国时期孟子亦称:“往者不追,来者不距(拒)。”据此推知,这一时期()A.儒家学说成为主流 B.华夏认同愈趋发展C.争霸战争日益激烈 D.民族差异不复存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从“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到“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再到“往者不追,来者不距(拒)”,这些主张都体现了对周边少数民族的一种包容和吸引的态度,反映出华夏认同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认同程度在不断加深,B项正确;在春秋初期到战国时期,儒家学说还没有成为主流思想,当时法家思想在一些诸侯国的变法中更受重视,排除A项;题干中所提到的这些主张主要是关于如何对待周边民族的,而不是直接描述争霸战争的激烈程度,排除C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民族之间存在着差异是客观事实,不可能不复存在,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3.秦代“平贾”制是政府基于市场平均价格而制定的价格标准,由地方评定、谒报于县廷,涉及公私交易、税收统计等方面。西汉中后期,“平贾”以郡为单位制定定价,同时,国家在“平贾”制的基础上施行平准法。这体现出()A.重农抑商政策贯彻实行 B.全国性市场逐渐形成C.地方豪强势力遭受打击 D.政府经济管控力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阅读材料可知,“平贾”制在汉代发生了变化,由郡制定定价,且政府对“平贾”制的利用更加深入,这体现出政府对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D项正确;“平贾”制是对市场进行管理,并不是贯彻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根据“平贾”制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全国性市场逐渐形成,排除B项;“平贾”制变化不代表地方豪强势力遭受打击,与地方豪强势力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汉景帝末年,时任蜀郡太守的文翁“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便“欲诱进化之”,自此便有了成都城南的“石室精舍”,即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随即蜀地好学之风兴起。汉武帝将文翁办学经验向全国推广,“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汉武帝此举()A.探索出高效人才选拔机制 B.打造了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制C.有利于社会教化功能发挥 D.逐渐消解了地方郡国并行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根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推广文翁办学经验,旨在让更多地方设立学校,学习儒家思想,使更多人接受儒家教育,这有利于社会教化功能的发挥,维护君主专制,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关于选拔人才机制的内容,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虽然推广文翁办学经验有助于统一全国的思想文化,但要想“打造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简单依靠办学即强化儒学是很难办到的,或者说很难迅速取得实效,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关于地方郡国并行制度的内容,且这一问题主要是靠推恩令解决而不是思想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5.关于政权更迭,西晋刘颂认为是“天地之位始定,四海洗心整纲之会”。他还指出,魏晋更迭用“禅让”,未能“洗心整纲”,晋廷所依靠的仍是“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孙,则其曾玄。”据此可知,刘颂意在强调魏晋“禅让”()A.助长了士族政治发展 B.遏制了官僚集团腐败C.实现了政权和平转移 D.延续了前代治国经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刘颂认为魏晋易代用“禅让”,未经战火充分洗礼,未能彻底扫除前朝政府而另起炉灶,西晋统治集团成员依然是曹魏那批高官显贵及其子弟,因此助长了士族政治发展,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西晋贵族生活奢侈,官僚集团腐败并未遏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禅让”的消极作用,实现了政权和平转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魏晋“禅让”保留了大量高官显贵,不属于治国经验,排除D项。故选A项。6.唐代翰林学士院源于“北门学士”(北门是皇宫的后门,入门便是禁中)。翰林学士院书写的诏敕号称“内命”,中书门下书写的诏敕号称“外命”,都具有法定的效力。翰林学士院的“内命”不经中书门下而直接向下传达,这就使收令传发的途径变为两途,形成双轨辅政制。这种现象反映了()A.中枢决策机制演变 B.国家行政权力分散C.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D.三省制度渐趋成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这种“内命”可以不经过中书门下直接传达,从而形成了双轨辅政制。这一现象表明,翰林学士院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了独立于中书门下的权力,确实反映了中枢决策机制的某种演变,A项正确;虽然翰林学士院拥有了一定的权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行政权力的整体分散。该说法可能过于绝对,排除B项;虽然翰林学士院的地位有所提升,但题干中并没有明确提到文官地位的整体提高,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中枢决策机制演变”,而“三省制度渐趋成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7.下图为唐代南北方对文人的吸引力曲线变迁图。据此可知,唐代()、唐朝A.安史之乱加剧了文化衰落 B.政局变化破坏了人才选拔机制C.南方文化成就超越了北方 D.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格局变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提及以安史之乱为主要界限,南方对文人的吸引力有所上升,其根源在于南方社会局面的相对安定和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唐代文化的衰落问题,排除A项:唐朝以科举制为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安史之乱没有破坏人才选拔机制,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格局变动”,并非南方文化成就超越了北方,排除C项。故选D项。。8.显德元年(954)七月,周世宗把枢密副使魏仁浦提拔为枢密使、检校太保,相当于宰相。“上欲相枢密使魏仁浦,议者以仁浦不由科第,不可为相。上曰:‘自古用文武才略为辅佐,岂尽由科第邪!’己丑,以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枢密使。”材料主要反映了周世宗时期()A.否定用科举制来选拔人才 B.统治集团斗争激烈C.尝试对中央官职进行改革 D.用人政策相对灵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自古用文武才略为辅佐,岂尽由科第邪!”可知,周世宗时期提拔没有科举出身的魏仁浦为宰相,体现了不拘泥于科举制,用人政策相对灵活,D项正确;周世宗只是认为官员不必非得通过科举选拔,并非否定用科举制,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周世宗时期的选官制度,看不出背后隐含统治集团斗争,排除B项;材料所述属于对中央官员的选用,并未改变原有的官员设置、职权等,不能体现中央官职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9.下图所示为苏轼《枯木怪石图》,该画作内容简单,是一株枯木状如鹿角,一具怪石形如蜗牛,怪石后伸出星点矮竹。看似荒怪,却表现了画家仕途多舛而傲然不屈的心情。该画作()A.受到佛教深刻影响 B.生活气息十分浓厚C.反映门第观念淡化 D.体现文人画特点【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文人画强调借物抒情、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这幅《枯木怪石图》通过独特的形象和构图,传达了苏轼仕途不顺但傲然不屈的心境,符合文人画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精神内涵的特点,D项正确;从题中对画作的描述,并没有明确体现出佛教的深刻影响,排除A项;该画传达了苏轼仕途不顺但傲然不屈的心境,与政治生涯有关,与生活气息无关,排除B项;这幅画作的重点在于表达画家的心情,而非反映门第观念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表是南宋农业发展的相关资料,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地点内容出处江南西路抚州春夏之间,旧谷既尽,新谷未种,天特生麦以济缺乏,使尔人民吃此麦饭,种此禾稻,循环接续,常得饱足黄震《黄氏日钞》江、浙、湖、湘、闽、广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庄绰《鸡肋编》A.稻麦复种制起源于南宋时期 B.物种交换提高了粮食的产量C.稻麦轮作导致耕地过度开发 D.市场需求刺激耕作方式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春夏之间,旧谷既尽,新谷未种,天特生麦以济缺乏,使尔人民吃此麦饭,种此禾稻,循环接续,常得饱足”与“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南宋时期,由于小麦种植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粮食供应的需要,人们开始采取稻麦轮作的种植方式,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粮食的总产量,体现市场需求对于耕作方式变革的刺激,D项正确;稻麦复种制起源于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物种交换,而是提到了作物种植方式的改变,排除B项;材料主旨“市场需求与耕作方式变革”,而“耕地过度开发”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1.各朝史书对边疆民族的记述,《旧唐书》有突厥传、回纥传、南蛮传、西戎传、东夷传、北狄传等境内民族传,到《元史》中《外夷传》,所记只是高丽、日本、安南、占城等与元朝有贡属关系的诸国,不再为境内各民族立传。这一变化说明元朝()A.朝贡范围的拓展 B.对周边国家重视C.行省制度的推行 D.加强了边疆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材料显示从《汉书》到《旧唐书》都有不少边疆少数民族的传,《元史》的《外夷传》记录是真正的外国的传,边疆少数民族不在此列,说明元朝对边疆控制的加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朝贡贸易的信息,排除A项;不再为境内各民族立传与对周边国家重视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边疆的控制,不涉及行省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12.元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于江南”,因而,划直修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运河已是势在必行。同时,从江苏刘家港入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运输也开辟全线通航。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A.使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B.极大地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C.得益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建 D.组成以大都为中心的交通网【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讲述了元朝重新统一后为解决政治和经济重心分离的问题,尤其是南方财赋和粮食北运的问题,对漕运进行大胆创新,海运和内河航运并举,这得益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建,C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国内南北漕运问题,与国际贸易无涉,排除A项;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排除B项;元朝在全国普遍实行驿站制度,设有驿站1500多处,以大都为中心,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明初屡次出现“非官差而私造印信,诈称差使,骗诈取财”的现象,故朱元璋设置勘合,规定“凡有差使,若往某衙门公干,即将应该去处填写勘合,前去干办公务。本处衙门闻有差使人员到来,即索勘合比对。如无或比对不同,绑缚赴京予以严惩。”这一制度()A.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B.维护了国家治理的权威性C.旨在构建权力制衡机制 D.进一步完善中央监察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针对“非官差而私造印信,诈称差使,骗诈取财”的现象制定了勘合制度,以此确保官吏的真实性,对核对不准的予以严厉惩处,表明其维护了国家治理的权威性,B项正确;此种核准制度,增加了程序,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了勘合制度,未涉及与其他机构的制衡关系,排除C项;勘合制度不是监察制度,是官员的核准程序,排除D项。故选B项。14.现存于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国家博物馆的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是目前唯一在海外发现的郑和下西洋时期的历史实物(如下图),该碑以中文、泰米尔文、波斯文三种文字记载着郑和向佛祖、印度教毗湿奴神和伊斯兰教真主安拉布施的史实。这反映出()A.儒家思想在国际交往中影响扩大 B.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的风范C.中华文化赢得了世界的广泛认同 D.明朝政府致力于维护朝贡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斯里兰卡的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是明朝人对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最好例证,明朝在国际上的积极交往促成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体现了中华文明开放与包容的风范,B项正确;多元文化交融,并非儒家思想影响扩大所致,排除A项;中华文化并未完全赢得世界广泛认同,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明政府对朝贡体制的维护,排除D项。故选B项。15.清代政务的处理有一明一暗两条渠道,明的是指官员将题本、奏本递送至通政司,由其转交内阁,内阁票拟后呈送皇帝裁决;暗的是指臣僚将奏折直接递呈皇帝,皇帝御览亲批后发回奏折人。这意味着清代()A.中枢机构运作更趋合理 B.权力分配体制发生新变化C.中央机构职权划分细密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明的是指官员将题本、奏本递送至通政司,由其转交内阁,内阁票拟后呈送皇帝裁决;暗的是指臣僚将奏折直接递呈皇帝,皇帝御览亲批后发回奏折人”可知,清代政务处理有一明一暗两条渠道,暗渠道的奏折直达皇帝,减少了内阁的票拟环节,使权力分配体制发生了新变化,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权力分配体制发生新变化,并未涉及中枢机构运作更趋合理,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中央机构的职权划分情况,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权力分配体制发生新变化,并未涉及对地方的控制力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共3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6题23分,第17题20分,第18题12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巴国是周朝时期位处今中国西南、长江上游地区的一个姬姓周王族诸侯国,始于西周时期,也是诸夏之一。巴国西迁入川以后先后建立了5个都城,它的详情如城市规模、布局等虽无法征考,但从巴国西迁川东,政局动荡,徙都频繁,内乱迭起,百余年间竞五易其都的情况来分析,不太可能大兴城筑。其五都应均无土筑城垣,只是利用其天然沟壑和城周一定范围树立樊篱以为防御。巴国以江州(今重庆市江北区)为首的五都及其他城市、居民点,政治军事性质尤为突出,尤其军事重镇的特征,其经济作用并不突出。——摘编自周勇主编《重庆通史》材料二从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重庆局势渐趋稳定,经济有所发展,市政建设逐步提上日程。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由七星岗到曾家岩的第一条城区公路中区干道筑成,1937年,延至朝天门,全长7公里。1929~1935年又建成由菜园坝到陕西街的南干线,全长6.87公里。两大干线修通后,城区面积增加1倍以上。水运码头也逐步完善。1927年朝天门和嘉陵码头落成,到1935年,又先后修建了江北等6个码头。马路修成以后,滑竿、轿子等交通工具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汽车、黄包车(人力车)。到1937年,全市营业汽车达73辆,自备车达106辆,人力车已达数千辆之多。高层建筑开始出现,繁华区域逐渐由两江边向公路边转移。1932年,自来水厂建成供水。1934年,重庆第一次在新市区曾家岩至通远门一带安上路灯。到1938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由民国初年的5平方公里扩大到近30平方公里左右,全市人口由抗战前夕的30万扩大到50万,加上流动人口共60余万。——摘编自李书敏、蓝锡麟主编《巴渝历史沿革》材料三2013—2022重庆市城市建成区绿化情况统计图——数据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巴国都城建设的情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30年代重庆城市的变化并予以评价。(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13~2022年重庆市城市建成区绿化情况演变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答案】(1)情况:巴国都城建设频繁迁徙,未大兴城筑,主要利用天然地形和樊篱进行防御,城市规模和布局不详,政治军事性质突出,经济作用不显著。(2)变化:市政建设逐渐发展;新式交通发展;城市规模扩大;评价:20年代以来随着政局逐渐稳定,经济得到发展,重庆的市政建设有所发展。抗战全面爆发后特别是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将首都迁往重庆推动了重庆城市建设的发展,有利于重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趋势:绿化率逐渐上升。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了重庆经济发展;政府重视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西周至战国(中国)。情况:根据材料“但从巴国西迁川东,政局动荡,徙都频繁,内乱迭起,百余年间竞五易其都的情况来分析,不太可能大兴城筑”,可得出巴国都城建设频繁迁徙,未大兴城筑;根据材料“其五都应均无土筑城垣,只是利用其天然沟壑和城周一定范围树立樊篱以为防御”,可得出主要利用天然地形和樊篱进行防御;根据材料“巴国以江州(今重庆市江北区)为首的五都及其他城市、居民点,政治军事性质尤为突出,尤其军事重镇的特征,其经济作用并不突出”,可得出城市规模和布局不详,政治军事性质突出,经济作用不显著。【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从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重庆局势渐趋稳定,经济有所发展,市政建设逐步提上日程”,可得出市政建设逐渐发展;根据材料“由七星岗到曾家岩的第一条城区公路中区干道筑成,1937年,延至朝天门,全长7公里。1929~1935年又建成由菜园坝到陕西街的南干线,全长6.87公里。两大干线修通后,城区面积增加1倍以上”,可得出新式交通发展;根据材料“两大干线修通后,城区面积增加1倍以上”,可得出城市规模扩大;评价:根据材料“从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重庆局势渐趋稳定,经济有所发展,市政建设逐步提上日程和到1935年,又先后修建了江北等6个码头。马路修成以后,滑竿、轿子等交通工具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汽车、黄包车(人力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年代以来随着政局逐渐稳定,经济得到发展,重庆的市政建设有所发展。抗战全面爆发后特别是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将首都迁往重庆推动了重庆城市建设的发展,有利于重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现代中国。趋势:根据材料“2013—2022重庆市城市建成区绿化情况统计图”,可得出绿化率逐渐上升。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经济、政府政策和城市的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述,如: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了重庆经济发展;政府重视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的发展。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中国古代黄河领域疆域开阔,平原众多,人口相对稀少,广土众民说很早就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去卫国,见人口繁盛发出了“庶矣哉”的赞叹。战国末期的荀子上承孟子,认为众民是广土的基础,主张实施孟子的“政裕民”政策,突显了人口增加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先秦时期的韩非也曾提出过控制人口的观点,但在当时不占主导地位,他认为人口过快增长超过生产资料(土地)的增长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减少,由此产生社会问题。中国传统的人口经济思想北宋时发生了变化,控制人口增长首先是由苏轼提出的,他首先对传统的“众民论”提出了挑战,认为总人口并不都是劳动者,主张应加以控制。元初马端临在人口经济思想上的贡献是提出应重视人口质量而不是数量,独树一帜。他编撰的《文献通考》中《户口考》可视为中国人口统计学的创始。到了明清,控制人口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性人物有徐光启和洪亮吉。——摘编自马涛、刘宇《中国传统人口经济思想的特点与启示》材料二在人口问题上,重商主义认为,大规模勤奋工作的人口,能够为国家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以进行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因此重商主义鼓励增加人口,并通过各种法令严厉惩罚游手好闲者。古典经济学形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立的初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资源来支撑工业的扩张。古典经济学家对人口增长均持有积极态度,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专门设立了一章来探讨劳动工资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马尔萨斯理论破产后,英法国家开始担忧人口不足的问题。19世纪末,伦敦学派的奠基者埃德温·坎南在其著作中提出了适度人口理论。他从人口与土地、人口与生产率、人口与收益等方面探讨人口的适度规模。所谓适度人口,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在一定的土地上生存的、达到产业最大生产率的人口数量。坎南认识到,调节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使人口达到适度规模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政策应有所区别。——摘编自国福丽《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与西方历史上人口理论的比较》材料三邓小平同志基于对我国国情的观察分析,于1985年时就十分明智地指出:中国的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极大地受劳动者素质、知识分子的量和质的影响。新时代的计划生育政策需要通过政策性奖助、提高居民收入、实现男女性别平等、保障妇女就业、完善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将人民的现实客观需求作为法律法规制定的重要标准,使法律法规符合法的一般精神和事物的理性本质。——摘编自刘丽娜,蒋海松《孟德斯鸠论人口问题的法律意义———基于<论法的精神>的考察》(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经济思想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人口经济思想的异同点并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现代中国人口问题的看法。【答案】(1)特点:从主张促进人口增长转变为出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观点;与富国强兵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联系在一起,体现国家本位;影响国家政策。(2)同:都是从早期积极鼓励人口增长逐渐转变为主张调控人口;都主张政府干预;都是从先关注人口数量到后关注人口质量。异:中国古代关注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粮食等生活资料与人口数量的不协调,近代西方关注资本要素和劳动力数量的不协调。原因:中国古代人口经济思想受自然经济和儒家文化影响,西方经济思想受资本主义经济和基督教思想、资本主义民主人权思想影响。(3)看法: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注重提升人口质量;积极谋求解决粮食、就业、医疗、养老问题。【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据材料“广土众民说很早就出现”“中国传统的人口经济思想北宋时发生了变化,控制人口增长首先是由苏轼提出的”得出从主张促进人口增长转变为出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观点;据材料“人口增加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减少”得出与富国强兵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联系在一起,体现国家本位;结合所学,古代中国人口经济思想影响封建国家政策,比如先秦之后历朝出于“富国强兵”需要,都把鼓励生育作为国家的基本人口政策,清康熙五十一年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同:据材料“广土众民说很早就出现……中国传统的人口经济思想北宋时发生了变化,控制人口增长首先是由苏轼提出的”“重商主义鼓励增加人口……古典经济学家对人口增长均持有积极态度……19世纪末,伦敦学派的奠基者埃德温·坎南在其著作中提出了适度人口理论”得出都是从早期积极鼓励人口增长逐渐转变为反对人口增长过快和强调人口调控;据材料“主张实施孟子的‘政裕民’政策”“通过各种法令严厉惩罚游手好闲者……调节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使人口达到适度规模”得出都主张政府干预;据材料“元初马端临……提出应重视人口质量而不是数量”并结合所学得出都是从先关注人口数量到后关注人口质量。异:据材料“人口过快增长超过生产资料(土地)的增长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减少,由此产生社会问题”“大规模勤奋工作的人口,能够为国家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以进行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需要大量劳动力资源来支撑工业的扩张”得出中国古代关注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粮食等生活资料与人口数量的不协调,近代西方关注资本要素和劳动力数量的不协调。原因:结合所学从经济基础和思想渊源方面分析,得出中国古代人口经济思想受自然经济和儒家文化影响,西方经济思想受资本主义经济和基督教思想、资本主义民主人权思想影响。【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看法:据材料“新时代的计划生育政策需要通过政策性奖助、提高居民收入、实现男女性别平等、保障妇女就业、完善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得出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积极谋求解决粮食、就业、医疗、养老问题;据材料“调节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使人口达到适度规模”得出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据材料“中国的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极大地受劳动者素质、知识分子的量和质的影响”得出注重提升人口质量。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历史学习,离不开正确的历史观指导。大历史观看待历史问题的视野,首先要坚持长时段,历史需要岁月的洗礼和沉淀,历史只有拉长了看,才能看得更加真切。其次在于空间视野宽广,只有放到足够宽广的空间视野中去考察,才能看得更为立体。历史的构成,除了时间、空间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