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_第1页
诗教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_第2页
诗教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_第3页
诗教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_第4页
诗教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语文作为公共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承担着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增进人文关怀、引发情感教育等重要教育任务。2022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要求“强化学生口语表达、书面写作、汉字书写、经典诗文和书法赏析能力培养,促进语言文字规范使用”。其中“经典诗文赏析能力培养”作为大学语文的重点、难点,既要在文本拓展联系的广度上覆盖延伸,也要在诗词解读的深度上超越既往。这更需要通过诗教,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一、诗教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价值意蕴(一)传统诗教的现代延续所谓诗教,即古人所谓诗教的现代延续。孔子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教概念由来已久、内涵丰富,以诗歌的形式培养人的性情、品格、情感、气质等,形成人格教育,其始终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教育方法之一。在学术研究中,学者对诗教内涵和功能的理解逐渐深入,从政治教化功能逐渐转向注重诗教的内涵要求;在教育实践中,诗词教育者从基础的字词句讲解转向引导学生接受更深层次的意境、思想、审美教育,渐广渐深,这也让诗词教育成为活泼有生命力且可发展的文化传承。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多次指出,对待古典诗词,必须善于感应诗词中的感发生命对人的召唤[2],齐益寿学者在《词学与诗教:叶嘉莹先生诗词成就管窥》一文中指出,至于诗中的感发生命之内涵为何,叶先生非常肯定,其是“曾经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善读诗歌的人因此受到感化,从而提升了自己的质量和境界,这岂非最好的诗歌教育?这才是传统以诗为教的\"诗教”原生态,而非被政治权力有所扭曲后的次生态。[3]古典诗词中所呈现的时代风潮、地域特色、文体特性、个人风貌,包含令人感动的导向审美与道德融合之境。而诗教,则是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认识诗词蕴蓄的力量,并通过“善读”即专业而富于见解的解读讲授诗歌,培养学生审美与人格,引导他们从应试教育走向人生教育。作为当代诗教最有力的倡导者和推行者,叶先生最为重视诗词中感发生命的内涵,即古代伟大诗人所拥有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这也正是大学语文教学中诗教应该阐发的部分。(二)当代诗教的人文意义叶先生强调的\"兴发感动”,即诗歌通过情感的力量触动人心,一方面是对传统诗教的承袭;另一方面则是在当代文化环境教育语境下,通过古典诗词进行深层次的生命教育与精神启蒙,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第一,信息时代的人格启迪。信息社会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工具理性的严重焦虑。绩点与就业等压力的蔓延使学生的精神世界趋向扁平化、功利化。而诗歌的深入研读能唤醒学生被理性压抑的情感体验,重建对自我的觉察。如“独钓寒江雪”的孤独体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采菊东篱下”的超然,都为学生提供了超出功利的精神范本。第二,娱乐时代的审美建构。短视频、游戏等“娱乐至上\"的泛滥,导致一部分学生沉迷于即时性、感官性的满足,审美感知的粗糙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深层次思考训练。而古典诗词无论铺陈、简练、隽永、绚丽,其语言的高度凝练,都有助于学生重塑语言敏感,进而起到语言净化的作用。古典诗词中语料与情感表达的细腻丰富,则有助于学生脱离网络“建模”,重建对美的感受。第三,多元时代的身份认同。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易陷入文化认同的迷茫,而古典诗词不但能以其细密丰满的造意与用典带给读者思考与审美的愉悦,更是通向理解古人哲学与品格的重要路径。从“香草美人\"传统,到杜甫诗史的多重价值,诗词是青年人观照自身、理解现实、与古人跨时空对话、形成文化主体性的钥匙。第四,个人时代的社会关怀。个人主义的过度弥散,使得部分学生过度关注“小我”,这种孤立的自我中心主义使人成为原子化的“点”,导致无法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传统诗教“仁爱\"的内核对重新审视“人”与“我\"就具有了现实意义。古典诗词中蕴含的对民族、同胞的悲悯与共情,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反思时代发展带来的伦理危机。二、诗教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诗教不停留在平面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清代启蒙思想家、“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学者魏源,如是解释“教化”二字:“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有教而无化,无以格顽;有化而无教,无以格愚。\"[4“教”的\"以言相感”和“化”的“以神相感”,分别指言语的知识传授和精神的感染引领,即言传身教。在这里需要明确的两个问题,“顽”侧重顽固不化,“愚”则侧重无智识。实际运用到教学中尤其是大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就要求教师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把古人的品格修养、心灵智慧、宽广胸襟传达给学生。但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诸多可改进的问题,如教师解读“浅表化”学生理解“符号化\"等。(一)教学困境的具体表征首先,教师解读“浅表化”。其根源在于部分教师自身古典文学素养不足以及教学思维模式较为滞后,将教育简化为知识点搬运甚至是“快餐娱乐”。一是曲解诗词原意。部分教师为迎合学生的关注点,用网络流行语强行附会古典诗词,滥用杜甫“卷”等段子式语言,消解了诗词的严肃性与美学价值。二是脱离具体的历史背景。诗词原意的准确表达需要学生了解诗词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与作者见闻经历。如《古诗十九首》讲解重点在东汉末年士人的精神蜕变,教师如果忽视了社会政治大背景与诗人生平经历,则会导致解读扁平化。三是教学手段“空心化”。部分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手段,如播放短视频、使用表情包等,一味用视觉冲击替代文本细读,忽视了教学核心内容。画面唯美或段子搞笑虽然能暂时吸引学生眼球,却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次,学生理解的“符号化”。其根源在于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历史哲学的基础认知,难以跨越语言与时代的鸿沟,从而带来了文化隔阂与精神疏离。一是扁平化认知。受到网络碎片化信息的输出方式影响,学生对诗人作品的理解,从过去的“课本标签化\"逐渐变成网络刻板印象,如陶渊明“躺平”李白“酒鬼”,其扁平化程度甚至要大于“背课文”,这是对诗人作品复杂性、多面性、深刻性的背离。二是情感共鸣缺失。部分学生无法理解诗词中的情感内核,如对苏轼旷达诗句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把“日啖荔枝三百颗”好吃,而难以将其与苏轼具体的生命体验,如乌台诗案后的生死觉悟联系起来。三是考核功利化。绩点与考核的无处不在使得一些学生混淆了手段与目标,错将考核本身当成学习目的,而将与考试成绩没有必然关联的人文教育视为多余。(二)困境表征的深层原因一是语言的断层。古典诗词是另一套早已成熟、复杂凝练的语言体系,文言表达不能完全用现代汉语“翻译”,否则就会导致诗意流失。网络世界伪文言、伪诗的流行,是语言断层的结果,这也使得辨别力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二是价值观与情感内核的时代冲突。古典诗词有诸多情感模式,但皆由核心价值观念统摄,而其中“忧国忧民”“淡泊宁静”等理念,与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产生了对抗。解释诗词的精神内核需要学生建构与古人对话的情感理路。部分教师选择回避诗词的崇高性,不加选择地套路化地使用西方文论,导致偏离了诗词的本意。这些现状的本质是工具理性对人文精神的碾压。要打破“外行话”的喧嚣与“情感隔膜”的厚壁,让诗词回归文学场域。三、诗教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诗教要求教师唤起学生的个体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关注“语文成绩\"转变为建立自身阅读兴趣,因此需要教师系统深入地讲授,并在考核方式上让学生“过眼\"也“过脑”。如何融合贯通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体验,帮助学生深度思考,避免他们在“划范围”中背诵答案即可获得较高分数,进一步达成新文科对人文性、创新性的要求,从而带给学生对诗词“兴发感动\"的理解,是教师应重点考虑的内容。(一)知识立体化首先是知识常识化。教师不宜照本宣科,而应深入讲授符合诗学传统、文体规律的立体的知识网络,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格律常识、意象内涵等。教师可以选择其中有价值的部分,作为教材的补充和理解诗词的基础,在分析诗词作品的过程中将其传递给学生。例如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一首,可配合格律诗词章节提到的诗韵词韵中的入声字部分,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一文结尾的写作方式,结合一些方言系统,让学生了解何为韵脚,进一步理解古人用韵的声情之妙。其次是知识通识化。一是完善通识知识。方法性知识要走入诗学系统内部,不能说“外行话”,要注重通识教育。例如分析对比同为李杨爱情题材的诗歌,白居易的《长恨歌》与李商隐的《马嵬》时,以诗歌篇幅的不同分析其结构安排固然是一种方法,但尤应注意讲述歌行体与七律在谋篇布局上的天然差异。教师可以对比分析高适《燕歌行》、王维《老将行》的段落结构与《长恨歌》的相似之处,对比分析《马嵬》与《无题》诸首的章法结构。二是丰富学科交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知识整合成系列专题,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切人点的调整。比如在向医学专业学生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疾病史切入,如杜甫的“偏枯”,十二郎的“软脚病”,以此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进入现场;又比如在向国贸专业学生授课过程中,通过对古人的经济观的认识,如《老子》中的奢侈观,或古人的治生观念的引入,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结合不同专业的专业课内容为诗词讲解寻找切入点,讲精讲透知识要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横向、纵向的比较,从而帮助他们编织起立体的知识网络。(二)教学场景化除上述课堂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不同切入点外,在每学期大学语文若干专题的讲授完成后,教师应根据班级人数,给出八到十个与主要教学内容框架相关的思考题供学生选择,然后分若干组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汇报,形成课堂内外的互动。课程选题举例:①细读《左传》中鲁叔孙赋《匏有苦叶》的段落,从“赋诗”解读中国诗发达的政治隐喻传统。②如何理解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对李商隐的不知其意而能欣赏其美?教师应鼓励学生从自身专业视角出发,不设唯一正确答案,进而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学科交叉研究。教师要将选题难度、课件与文稿结构深度、专业视角、引述材料、论述过程,以及现场表现等均作为评分依据,并当堂进行针对性点评。(三)考核灵活化大学语文诗教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简单记诵,而是教会学生“善读\"的方法,因此应选取大作业小论文的综合考核法。教师应精心设置论文题目,以课程中讲授过的部分诗论词论为参考,结合诗词教学中重点作家的其他作品,串联起整个学期的要点,让学生无论是查阅资料或是自发思考,都可以言之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