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文明的崩溃与重建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第5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文明的崩溃与重建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第5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文明的崩溃与重建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第5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文明的崩溃与重建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第5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文明的崩溃与重建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要点:1.时代背景与国家治理2.南方经济开发3.门阀政治

命题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分裂中酝酿统一,动荡中夹杂融合,上承两汉,下启隋唐。高考命题多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背景,创设学习情境和复杂情境,考查这一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选官制度、军事制度、赋税制度、经济格局、民族交流(尤其是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家思想文化的认同)等方面的变化——大一统的崩溃与孕育第5讲: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文明的崩溃与重建(公元220-公元589年)概念解析正统:指王朝的合法继承;也指学派、党派等一脉相传的嫡派。(2021福建)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C

郊祀是天子祭天的重要典礼,承载着中原传统文化对天的崇拜。元朝定都燕京后,推行中原王朝郊祀礼仪。这说明A.元朝以郊祀彰显正统B.蒙汉文化已深度交融C.统治者服膺中原文化D.元朝用郊祀笼络人心(22全国甲卷)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 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AA核心知识:大一统秩序的崩溃(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国号时间建立者都城户数人口兵力魏220-265曹丕洛阳103万443万60万蜀221-263刘备成都28万94万10.2万吴229-280孙权建业52.3万230万23万1、三国鼎立(220年—280年)符合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局部统一,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基础。实力较强,招引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治理加强对山越的控制核心知识1:大一统秩序的崩溃(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2、西晋的昙花一现(266-316)西晋263年266年立国280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吞蜀司马炎代魏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16年西晋灭亡(永嘉之乱)西晋的灭亡,意味着在游牧文明的冲击下,华夏文明的崩溃(2022海南)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B华夏文明不仅没有中断,反而在吸收游牧文明成果后重建了大一统核心知识1:大一统秩序的崩溃(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3、东晋(317-420)与南朝(420-589)(1)东晋(317-420)公元317年,西晋皇室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衣冠南渡)核心知识1:大一统秩序的崩溃(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2)南朝(420-589)北方出现分裂;南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政权控制区域不断减少。

司马睿南渡建康后,由于在皇族中的声望不够,没有得到江南士族的支持。后在北方士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下顺利登基。在此期间,王导位高权重,王敦总掌兵权,王氏兄弟权倾内外。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继琅琊王氏之后,其他几个士族如颍川庾(yǔ)氏、谯(qiáo)国桓氏、陈郡谢氏相继把持东晋朝政。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士族政治(士族与皇权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君弱臣强概念解析东晋的门阀士族1、含义: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朝政,享受特权,逐渐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又称世族、势族、世家、门阀。他们之间互相联姻,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2、特征: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庄园经济。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庶族是指土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文化:崇尚玄学清谈(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儒学僵化阶层固化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概念解析东晋的门阀士族南朝时期“寒门掌机要”现象较为普遍皇帝以原中枢机构三省的下级官吏参政,下级官吏出身寒人,他们入呈奏事,出宣诏命,参预机密,总国内机要。这一现象说明()A.宗法分封制度的恢复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九品中正制遭到废除D.士族门阀势力的衰落D寒门掌机要,以寒门抑门阀核心知识1:大一统秩序的崩溃(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北方民族内迁4、五胡十六国与北朝前秦383年被东晋击败于淝水孝文帝时,有大臣依据五德相生之序,称“北魏承继前秦应属土德”,但多数大臣认为“皇魏承晋应为水德”,最终“水德”一说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孝文帝此举意在A.彰显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B.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C.增强鲜卑族内部凝聚力 D.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A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北政权对峙中,南朝认为北朝的民族政权是非正统的,用“魏虏”“索头”等称呼北魏民族;而北朝所著史书,认为正统乃属北方,北魏地处中原,是真正的正统文化所在地,而将南朝的宋、齐、梁三朝称为“岛夷”。这一现象反映出A.民族冲突中蕴含着文化认同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C.传统的夷夏观发生根本改变 D.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被阻断A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大分裂隋唐大一统历史如何重新走向统一?核心知识2:大一统秩序的再造大一统江南开发——趋向平衡民族交融——趋向内聚皇权重振——趋向强化

确立、巩固————崩溃————回归、强化1.经济格局的重整:江南开发核心知识2:大一统秩序的再造北民南迁南方条件优越(自然、社会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资源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统治者的开发和经营甘肃《胡人耙田壁画砖》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缩小南北方的经济差距,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南北经济共同发展,趋向平衡江南开发1.经济格局的重整:核心知识2:大一统秩序的再造曹魏时,马钧改进翻车用于灌溉。拓展: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类型

1.战争逃难①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和战争频繁导致北方人口南逃②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大量北人南迁,推动江南地区开发③唐朝:安史之乱导致大量北人南迁,促进经济重心南移④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大量北人南迁,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2.政治需要①秦朝: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②西汉:汉武帝向西北边疆大规模移民③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导致大量人口南迁3.经济谋生①汉至魏晋南北朝: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②唐至元:部分阿拉伯人少数民族经商路定居中原拓展:三国魏晋南北朝户籍管理特点1.战事频繁,户籍散乱;2.纸质户籍逐渐普及(降低了户籍登记、申报和统计的成本);3.官方掌握的户籍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下降(户籍人口流失严重,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4.士族与庶族户籍登记明显不同。(2024湖南)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B.战乱异常频繁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官府组织移民C材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西晋]江统《徙戎论》胡汉对立少数民族学习汉制,差异缩小,隔阂仍存孝文帝改革,推动民族交融崇儒汉化移风易俗(二)民族交融核心知识2:大一统秩序的再造孝文帝出行图:峨冠博带,宽衣大袖。目的前提内容性质影响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解决土地问题,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国家农民租税、徭役和兵役(租调制)土地封建土地国有制(土地不得买卖)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落后的游牧经济先进的农耕经济过渡均田制(土地制度)注意: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遭到破坏,无法继续推行。概念解析(2024·重庆)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民标准授田,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A.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C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魏】杨衒[xuàn]之《洛阳伽蓝记》

孝文帝出行图:峨冠博带,宽衣大袖。汉化:少数民族在与汉族的交往过程中,吸收汉族的吻合、语言、宗教、生活方式等,从而逐渐融入汉族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

(2023·湖南)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B(2024甘肃卷)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深受儒家影响

B.借鉴南朝经验

C.沿袭鲜卑传统

D.意在托古改制 A(2024东北三省卷)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该表反映了当时(

)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D(三)政治变态的回归:材料1:至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专,不肯假权于臣。——《廿二史札记》皇权政治的强化东晋士族专权君弱臣强南朝士族衰落,皇权重振王与马共天下材料2:十六国北朝在“胡化”和“汉化”的交替之中,孕育出了强大的皇权。…北朝异族政权具有政治复兴更大动量,帝国以北朝为“出口”而走向隋唐盛世。——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北方异族皇权强化隋唐大一统的皇权政治核心知识2:大一统秩序的再造北方统一南方大势已定(四)文化上佛道的盛行核心知识2:大一统秩序的再造儒家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魏晋之际,玄学成为封建文人的一种思潮。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中崇尚“清谈”。这种思潮的出现(

A.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导致国家走向分裂和动荡不安

C.是江南经济不断得到开发的结果

D.是传统文化多维度融合的产物D“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

政治:多次出现短暂或局部的统一;皇权重振利于大一统政治重现

经济:江南开发推动南方农业进入精耕细作的时代,南北差距缩小

民族:不同文明的交融,推动多元一体的局面复现和华夏文明的扩大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显现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核心知识2:“大一统秩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