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_第1页
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_第2页
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_第3页
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_第4页
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

小学五班级下学期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心安理得、年逾八旬、雪中送炭、

毫无愧色”等词语意思。

2、简要概括文章讲述的三件事,并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3、结合具体事例学习,理解“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这句话的

真正含义。

4、体会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板书“享受”,理解“享受”的含义。

2、板书课题:23、享受心安理得(读课题)

3、理解“心安理得”的意思。

4、师:心安理得是一种坦然的感觉,人们不必自责和惭愧,这

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呢?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个词。

媒体出示:毫无愧色

5、再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过渡:人们怎样才能享受毫无愧色地心安理得呢?课文最后一

节直接告诉了我们。

媒体出示最后一节:

人们常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当你能做到随时随地地为别

人着想时,就自然可以毫无愧色地享受他人给你带来的好处,享受心

安理得。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2)指导多音字”着工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怎么做才能享受心安理得呢?

(1)板书: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

(2)请大家用上“只要……才……”"如果……就……”这些关联

词,说说怎样才能享受心安理得?指名说

(3)引读:从这句I话中我们知道了只有做到一一,你才能一一。

如果做到了一一,你就能一一。

(4)小结:这就是在这篇文章中要让我们明白的道理。

3、练习概括三件事。

⑴是怎样感悟到这一道理的呢?课文写了人们随时随地地为别人

以后,也学前房客留下多余的生活用品给以后的房客。

在阿尔卑斯山上,一一,并身体力行,很自然的为别人着想,一

O

三、研读课文

1、学习第一事例,深化感受人们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

(1)默读课文1,2小节,划划相关句子,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看

出老夫妇和街坊邻里是在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

⑵媒体出示第1,2小节,沟通。

⑶引读:这个小镇上的每个人任何时候都在为对方着想着。你看,

每天清晨一一。而每天路过老夫妇花园的人都会一一,平日里一一,

周末的时候——

追问:平日里,街坊邻里还可以为老人做些什么呢?

⑷从这些词语中,你看到他们双方是怎样为对方着想呢?(强调

“随时”)

⑸说话训练,感受“为别人付出”。

①(师:如果以街坊邻里约翰为例,想像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怎样为年逾八旬的老夫妇着想呢?)

媒体出示:

约翰路过老夫妇家的花园门口,发现。

②学生沟通,老师评议。

(6)理解句子意思。

媒体出示:在这中间,付出或得到的双方都显得那样心安理得。

(“要有付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或“心安理得是接受,为了享

受心安理得就要付出)

2、学习第二事例,体会人们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的,享受心安

理得的。

(1)自读课文第3,4节,圈划理解,组内沟通。

⑵媒体出示:

只见冰箱上醒目地贴着一张纸条……请您注意查看食品保质

期……它们分别用塑料袋包扎好……

①引导学生从“醒目,查看食品保质期,分别包扎好”体会房客

为后人着想。

②这位从未谋面的前房客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给了我最贴心的

帮助,文中用了哪个词语表现前房客的这种做法?出示:雪中送炭

③引读:可我却很遗憾无法向他说声谢谢。此后我又几次去法国

度假一一,我觉得只有这样做一一,才能享受一一。

⑶媒体出示句子:我觉得只有这样做,才能弥补那年暑假里留给

我的遗憾。

①质疑问难

②讨论,紧扣“遗憾”一词“遗憾什么?怎么弥补的?”

③在这件事情中,我觉得心安理得吗?(从遗憾到弥补的过程也就

是从开始的不安到心安)

④再读句子。

3、学习第三件事例

(1)哪里看出为别人着想,可以享受心安理得呢?(引导学生从“特

意,很自然”等词语体会为别人着想。)

(2)沟通“我”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表现。

⑶小结:此时,知道可能永远不会认识那个用他雨披的人,他只

是希望他的举动能让自己以后心安理得地去接受别人为他带来的方

便,像这样的行为已经在欧洲一些国家达成了共识,深受感动,并且

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的行为已经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四、复习巩固。

1、这三件事中我们看到了这些人之所以毫无愧色地享受别人带

给他们的好处,是因为一一(齐读第4节。)

2、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把这种精神同时带给了我们,

但愿我们能把这种共识带回家里,也带到社会中去,这样我们会生活

的很快乐。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

些美妙的东西一一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妙的回忆--那你

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

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3、了解文章结构。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是通过亲身经历的三件事感悟

到这个道理

媒体出示:三件事的主要内容

⑵这三件事看上去各自独立,但这样叙述是有道理的,你知道他

为什么要根据这样的顺序叙述吗?

⑶沟通

媒体出示:耳闻目睹亲身感受身体力行

五、拓展练习

1、拓展:课文中哪件事让你最感动?说说你的感受。

2、作业:

(1)抄写词语:心安理得关注头疼脑热遗憾弥补泥泞雨过天晴

遮风挡雨毫无愧色

(2)假如你是那个登山忘了带雨具的人,在暴风雨中突然发现留下

的雨具,你会怎么想?你又会怎样把“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理念

传下去呢?展开想像写一个“享受心安理得”的故事。

板书:23享受心安理得毫无愧色

老夫妇街坊邻里

前房客“我”

“我”后游客

只有……才……随时随地

小学五班级下学期厝文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方法:理解课文中奶奶这些“老话”的深刻含义,适当地做

好积累可以在课外搜集一些这样的“老话,

情感态度: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大家称奶奶为“语

言大师”的原因。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奶奶这些“老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大家称奶奶为“语言大师”

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几句“老话”让学生读读,说说能理解这些话的意思吗?

2、议议这些“老话”,看看这些话是否说得有道理。

板示课题:30语言大师

3、读读课题,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课题的含义。

二、学习课文。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1、自己读读课文,也可以同桌沟通读。

2、用简练的语言说说奶奶是个怎样的人。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人物的特点。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任务的特点。

5、指导学生为课文划分段落。

学习课文2、3、4小节,体会奶奶那些“老话”的含义。

1、指名读读2、3、4节。

2、找到奶奶说的“老话”,用线在书上划出。

3、在黑板上出示这几句话“早睡早起身体好,昨晚迟起百病长

“越吃越馋,越玩越懒J"人勤出金山,人懒败家产“一寸光阴

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请学生读读这句话,议议每句话的意思。

5、再去读读课文2、3、4节,说说奶奶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

些话?

6、拓展练习下面这些情况,想想能对他们说些什么?星期五下午,

妹妹在家,只想看电视,不愿做作业,我耐心地告诉她:……弟弟每

天起床,不叠被子,妈妈劝他:..

爸爸爱睡懒觉,我会对他说:……

a)组自学第5节、读读课文、说说奶奶还说了哪些“老话”?议

议每一句“老话”的含义。

b)全班沟通。

c)发挥想象,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上奶奶的这些“老话”。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课外拓展:

1、出示课外的一些“老话”。

2、让学生议议它们各自的含义。

布置作业:

在课外搜集一些“老话”,和爸爸、妈妈或同学沟通一下,看看

这些话是否有道理。

小学五班级下学期厝文教案3

教学准备

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玩过风筝吗?风筝是报春的天使,

孩子们因为渴望春姑娘的来临,才用风筝迎接她,装扮她,赞美她,

可是有个孩子却无端地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让我们一起去看个究

竟吧。

二、简介。(课件3-8)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L老师示范读。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学生自学:辨明字形以及词义。(课件出示)生字:倘、寞、

柄、恍、鄙、掷、惩处、恕多音字:模、什、恶释词:伶仃:孤

独,没有依靠。嫌恶:嫌弃厌恶。课文里指厌恶的意思。惊惶:惊

慌。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过来、觉悟过来。

4.齐读课文

四、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课件10)根据课文的内容,

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

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

不记得了。)

五、默读课文,理解木文结构。

一(1)点题,引起下文。

二(2-3)“我”不准弟弟放风筝。

三(4-7)想补过,却无法补过。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对文章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深层探讨。

2.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情。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听写生字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研读课文

L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说

说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我”为什么嫌恶放风筝?

3.找出我毁坏小兄弟苦心制作即将成功的风筝的动作、神态,体

会这些句子的作用。动作:伸手、折断、掷、踏神态:傲然作用:

写出自己毁坏风筝时动作粗鲁,毁坏后得意洋洋,同时也流露出后悔、

自责。

4.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反应的?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5.“于是幼小事候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

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对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

的?P13

6.我为什么总想补过?为了补过,我想到了哪些方案?你从中可以

看出是一个怎样的人。P13“我”善于反省和自责,严于自我解剖的

精神。

7.课文结尾时,“我”叙道风筝这一节,弟弟的态度怎样?说明了

说明?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

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却全然忘却,

毫无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轻松,只得沉重着。更深一层理解,

弟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却视为合情合理,做风筝要偷着做,一旦被

兄长发现,自认该罚。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是

尤其令人悲哀的。

8.文中哪些地方用了,对比手法?我(嫌恶)和弟弟(喜爱)对风筝的

态度;我踏碎风筝时的傲慢与后来的沉痛。

三、学生齐读课文,老帅在自由研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

作综合评价和深层探究提问:综观全文,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

浓浓的亲情的?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本文叙写的是小时候不许

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甚至十分粗暴地把

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即将成功的一只风筝撕破、踏碎的一件往事,显

然,写的是兄弟间的矛盾、冲突。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

深情: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

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一

心想补过,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四、总结升华。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教学反思接触了这篇课文

我才去试着真正去解读鲁迅的作品,但短短几天时间,如同临阵磨枪,

收到效果甚微,支零破碎的了解是万万使不得的,就要像王得敏老师

一样,想真正有一种学者风范。功夫必须在平时,挤时间多看书,要

学生预习,老师何尝不是呢。不过我相信“问题的暴露,恰恰是成

功的阅历”。

小学五班级下学期语文教案4

教学内容分析:

《迟到》是第九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主要讲述了小时候上学常

常迟到,在一个雨天被父亲痛打一顿后心存怨恨。后来,在老帅的帮

助和父亲的关怀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从此成了第一个

到校的学生。

上学迟到是一个很难完全避开的问题,每一位同学都有过类似的

经历。著名作家林海音在叙述这件事情时,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

感受和父亲的做法、态度细致刻画出来,将一个一班级小学生雨天迟

到的故事,依照事情的进展,娓娓道来,告诉人们只有勇于面对自己

的错误并改正,才能使自己很快地成长起来。

本文语言平实,条理明晰,有铺垫,有高潮,有进展,有尾声,

故事跌宕起伏,完整而不呆板,以小事见真情•,让读者领悟到了父亲

对孩子严厉而又深切的爱。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

的爱,改掉迟到这一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

及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学习多角度思考问

题。初步领悟本文前后照应、先总结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

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培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自检与反思,

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

教学难点分析:

1.概括父亲关怀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

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爱好。

1.(板书课题)同学们,你有过迟到的经历吗?说说你迟到的原因及

你当时的心情。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迟到》,看看文章中的“我”是什

么原因迟到了,这些事又给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次浏览,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3.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4.师生共同归纳主题性问题:

①父亲对我的态度为什么截然不同,这两种态度说明了什么?

②父亲为什么对我这么严厉?

③父亲到底是怎样爱我的?

三、精读,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带着问题①,自读自学第1自然段。(指名回答,板书:很疼、

很严)

2.语言训练:将这句话改换语序读一读,说说你读后的不同体会

和感受。

①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②我的父亲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但是他很疼我。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到父亲对我很严呢?

2.指名回答。

(三)学习第3・10自然段。

1.自由读第3-10自然段,说说你乂是从哪儿体会到父亲对我很严

很严?(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去理解乂板

书:很严很严)

2.父亲为什么这么严厉地打我?读文,找出的表现说明我该打的

原因。(结合课后习题3理解,体会我的心理活动)

3.我挨打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上学去了。但我不想去上学,有情有

可原之处吗?

4.有,为什么父亲还是打了,最后又为我送来了夹袄和钱呢?你

有过这样的情况吗?你的心情如何?此时,我的心情又是如何?

过渡:我的感动不仅仅是因为此,而是韩老师的教育让我体会到

了父亲对我的深沉的爱。下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细细品味。

四、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承上启下,激发学习爱好。

1.上节课,我们学到我挨打后,还是去上了学。然而,在韩老师

要我们静默时,我听着,听着却鼻子不禁抽搭起来,想要哭。我为什

么会这样?当时,我都想到了些什么?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说一说。

2.学生静思后,指名回答。(体会我在韩老师的引导下,认识到自

己的错误,理解到父亲打自己,是关怀自己良好品质的形成,对自己

的严厉是一种真正的爱。)

二、继续学习。

(一)学习第13-15自然段。

1.自由读第13-15自然段,说说父亲又是怎样疼我的?(引导学生

抓父亲的动作体会)

2.联系前文,说说你对父亲爱的理解。并完成下列填空。

()是我的父亲很疼我,()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这()是他对

我深沉的爱。

(二)学习第16自然段。

L是啊!无论是我的父亲很疼我,还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这都是他对我深沉的爱。(板书:深沉的爱)

2.能享受这么深沉的爱,要是你,你有什么想法?又决定怎么做

呢?(指名说)

3.带着你刚才的想法和感受读最后一自然段。

4.指导感情朗读。(轻松、愉悦、充满感激)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熏陶情感。

1.我能有如此的改观,都源于一一(父亲深沉的爱),带着这种体

会再读第一自然段。

2.在头脑里回顾一下,是怎样写让她感动的生活经历的?(选取典

型事例,有详有略叙述,前后对比来突出重点;注重通过人物的语言、

动作、神态,特别是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

3.相信,你也会像一样有让自己感动的生活经历,学着那样说一

说、写一写,与大家分享吧。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8.迟到

很疼很严,很严很严

深沉的爱

小学五班级下学期语文教案5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母亲发现儿子感冒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

病门后又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母亲用这种方式对

儿子。磨练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本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文章通过语言

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让人真切感受到浓浓的母

爱。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

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依赖性较强,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学习本课,不但要

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而且要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炼

自己,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打篇儿、喋喋不

休、按图索骥、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

现人物,通过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让学生

真切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3.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

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

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

方式。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质疑母爱

1、背诵《游子吟》同学们,你们会背很多诗歌,刚才我们已经

展示了,还记得这一首吗?《游子吟》

2、千百年来,母亲的爱就像这贴身的衣服,给我们温暖,给我

们力量。你摔倒了,母亲会一(生接答)你饿了,母亲会一-()你生病了,

母亲会一()

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

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

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是怎么想的呢?我们一起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