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1页
河北省衡水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2页
河北省衡水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3页
河北省衡水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4页
河北省衡水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准考证号班姓名准考证号班_2024~2025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考试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断巩固其主流和统一的价值观、礼仪习俗、行为规范等社会文化体系。始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周代大约五百年间的各种社会生活场景。孔子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诗经》通过诗、乐结合的方式,打开了人类听觉的审美之门。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诗经》应该是当时的歌词集而已,由于当时的记谱问题和传承断代,古代诗歌的音乐表演形式并没有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使得今人所见的《诗经》其实只是这部诗歌总集的文字部分。这一说法,我们也可以从《诗经》的写作手法上得到验证。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基本写作手法。赋,即平铺直叙,我们在古诗文中所描写对象的神秘感和抽象性,也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兴则在古文中起到调节韵律,营造一种上下文层层递进的氛围感的作用。加之《诗经》在语言上多用四言句和语气助诗词都是可以歌唱或吟唱的;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诗乐思想上的“诗乐相达”和“诗乐异理同功”的学术观点也印证了《诗经》是具有歌唱属性的乐诗;明代音乐家朱载堉在《乐律全书》中明确记录了关于《诗经》各个不同部分的调式调性。诗歌通过诗、乐结合的方式,达到语言文学和音乐【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的融合艺术高度,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教化人心的同时,提升了华夏民族的整体其次,在关于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中,叶嘉莹要求她的学生都要掌握诗词的吟诵技巧规律,其中蕴含中华民族传统音律的声调特点,这一点,在叶嘉莹的学术讲学中也被提及。再次,通过对燕南芝庵《唱论》的研究发现,古代的声乐创作与诗词歌赋的创式,让人们记住世间的处世哲学和万物的规律法则。(摘编自龙秒《<诗经〉中美育元素在声乐作品中的当代叙事》)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在进行诗歌创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诗歌韵律的使用。《诗经》在其韵律的把握方面非常自由和灵活,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没有固定的章法可以遵循,其实不然。在《诗经》中,随处可以看到实词用韵的情况,这种实词用韵的方式多建构在句尾。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其著作《日知录》中,将《诗经》中的用韵分为三种情况讨论,第一种是比较常用的用韵方式,即在诗歌的第一、第二、第四句中运用韵律。比如《诗经》中为众人所熟知的此外一种情况的用韵是指隔一句押一个韵的方式,比如《诗经》中的《卷耳》就是采用这样的用韵方式,第二句末尾字“筐”和第四句末尾字“行”属于一个相同的声部。最后一种情况的用韵是指诗歌自始至终一直在用韵,从诗歌的第一句到诗歌的最末句都运用了押韵的方式,这样的用韵方式使得诗歌格式公正,句与句之间对称。《诗经》利用韵律,形成了一种对称之美。虚词押韵的写法。在诗歌中用韵,可以协调曲调之间的关系,而且用韵的诗歌更能辅之以乐器进行演奏。《诗经》中的虚词用韵,可以和谐诗歌的声韵。在《诗经》之后的一些民间歌谣,也多采用这一原则进行用韵,比如抗战时期的河北民歌《小白菜》就采用了虚词用韵的方式,使得歌曲节奏更舒缓,音乐性更强。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对《诗经》中为什么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的白话文解释是,深刻隽永,说话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其声音绕梁,而三日不绝。由此可见,在诗歌中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情感感染力,使得诗歌更加悠扬绵长,达到琴瑟和谐的效果。学者顾炎武对《诗经》的转韵做了详细的介绍。其指出在转韵方面,《诗经》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也传达了不同的韵律美感。首先《诗经》中的转韵具有各自为韵的形式美感。比如在下“交韵”。此外《诗经》中还有一种转韵的方式是首句和末句为同一韵,中间的语句为单独的一韵。这种用韵的方式也被王力先生称之为环抱为韵。《诗经》中采用这种转韵方式的诗歌很少见,但并非没有。如在《车攻》的第五节中,就采用了这种转韵的方式。转韵还有一种形式为,诗歌的前半章为一个韵律,诗歌的后半章则为另外一个韵律。比如“风”中的《东方未明》,该首诗【高二语文第2页(共8页)】【高二语文第3页(共8页)】歌的三个部分都采用这种形式进行转韵。此种转韵的方式是和诗歌所追求的音乐性紧密联系的。使用不同的押韵方式,更容易表达诗歌的情感,而且读者读起来会更朗朗上口,仿佛歌唱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孔子时期,《诗经》在儒家正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与《诗经》的思想的纯洁性B.现在的《诗经》其实是一部歌词集,原本的音乐表演形式没有留传下来,这是很多学者通过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音乐性比赋强。D.抗战时期的河北民歌《小白菜》,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使得曲调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并且可以使用乐器进行演奏,增强其流行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从《诗经》的写作手法、历代文献名家的论述和现代的一些事例研究三个角度进行论证。B.材料一引用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的观点和对燕南芝庵《唱论》的研究成果,是为了论证《诗经》提升了华夏民族的整体审美素养。计上具有灵活性和音乐性。不同的韵律美感。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二第三段论点佐证的一项是(3分)A.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蜂入我床下。B.东门之杨,其叶群群。昏以为期,明星煌煌。D.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4.根据材料二,分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用韵方式及表达效果。5.下面的诗句使用了“兴”的手法,请根据材料一阐述的“兴”与音乐的观点,简要分析。(6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浍。(《秦风·蒹葭》)(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戴车匠汪曾祺①戴车匠是东街一景。②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从我记事的时候,全城似只有这一个车匠,一家车匠店。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跨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上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③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④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没有一点活动。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很少。⑤车匠做的活都是圆的。常言说:“砍的没有旋的圆。”比较细的活是把布掸子的末端车成一个滴溜圆的小球或甘露形状;还有擀烧卖皮用的细擀杖,擀杖长五寸,粗如指,极光滑,两根擀杖须分量相等。最细致的活是装围棋子的槟榔木的小圆罐——罐盖须严丝合缝,木理花纹不错分毫。⑥(甲)戴车匠的选料都是坚实细致的——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⑦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⑧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⑨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蛳弓把螺蛳壳射出去,螺蛳弓是竹制的小弓,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来。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螺蛳弓分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听吧,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哒——哒!”⑩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美慕。⑪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高二语文第4页(共8页)】⑫他在想什么呢?⑬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乙)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⑭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⑮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一九八五年七月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戴车匠只是一个普通的手艺人,但车匠店内却张挂着一幅表达文人生活雅趣的对联,暗示戴车匠这个人喜欢附庸风雅。B.从戴车匠给儿子养洋老鼠、为儿子制作让所有孩子都羡慕的特号螺蛳弓等事情中,可以看出戴车匠是一个慈爱的父亲。C.(甲)处对木料名称不厌其烦一一罗列,展现戴车匠对木料特性的精准把握,反映他作为匠人的专业性和对品质的高要求。D.(乙)处对戴车匠心理的揣测反映了传统手艺人的困境:既渴望技艺传承,又隐约预见到行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⑤段通过器物的度量(五寸、粗如指)、触觉(极光滑)、形态(滴溜圆)等细节,凸显匠人对技艺的极致追求。戴车匠技艺的精湛高超。C.小说采用儿童视角,通过儿童的眼睛观察戴车匠劳作,揣摩戴车匠的心理,语言带有童真D.这篇小说故事性不强,借戴车匠的生活片段抒写传统技艺消逝之思,平淡中见深沉,语言8.请赏析下面这段文字。(4分)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9.小说主体内容是对童年家乡生活的回忆,但第⑭段突然跳到四十年后回乡的见闻,思维跳跃,时间跨度大,请分析其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是时,天下以杨国忠骄纵召乱,莫不切齿。又,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高二语文第5页(共8页)】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山久习用兵,今始为逆,岂肯无备!是必羸师以诱我,若往,正堕其计中。且贼远来,利在速战;杨国忠既激安禄山使之速反,以信其言②;又促哥舒翰出兵潼关,恐其为己不利。动为身人则为之,害于国而不害于家则为之,自以为得计矣,而不知害于国则亦害于家,不利于人则亦不利于己。是以自古小人之败,必至于家国俱亡,此先王所以戒小人之不可用也。明皇①以天下安危寄之一相,而其人如此,安得不倾覆乎!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要在成[A功[B何必C务速D今诸道[E征兵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下之人都认为安禄山叛乱是杨国忠导致的,因此非常痛恨他,王思礼也暗中劝说哥舒翰趁机除掉杨国忠,杨国忠因为哥舒翰要杀掉自己而非常恐惧。B.杨国忠请求玄宗选用三千牧马士卒在禁苑训练,说这样可以保卫京城,也可以将其作为潼关大军的后援,但实际目的是为了防备哥舒翰。C.郭子仪、李光弼也不认可让坚守潼关的大军轻易出兵去收复陕郡和洛阳,而是请求率兵向北攻取范阳,抓住叛军妻儿,从而让叛军内部大乱。D.材料二认为杨国忠是为自己谋求私利却不顾国家的小人,但最终害国害己,并由此延伸到统治者用人不当的危害,认为用人不当会导致国家灭亡。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4.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杨国忠“动为身计,不顾社稷之患”的具体表现。(3分)【高二语文第6页(共8页)】(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灯花朱淑真疑猜海角天涯事,搅乱衾寒枕冷人。我欲生怜心焰上,何妨好客致清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精美的灯散发出温暖的气息,“元珠吐穗”运用拟人,兼具形态美感与生命力的暗示。B.颔联“膏脉破芽”“敷芳成艳”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灯花的自然形成,强调其自然之美。C.这首诗围绕灯花展开描写与抒怀,前两联重在写灯花形态,后两联重在写心理活动,布局清晰。D.诗人以细致的观察与深邃的隐喻,将日常琐物升华为精神图腾,流露出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感。16.诗人在与灯花的对视中产生了哪些感触?请结合诗歌后两联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甫的《蜀相》,用“”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 业,表现其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2)李白在《蜀道难》中写蜀道中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景象的两句是“ ,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 ”,这也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体重是观察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突出。①_,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和部分癌症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已成为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体重管理是一门科学,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急于求成。当前,社会上有不少关于减重的误区,如断食、过渡节食、不吃主食等。事实上,②,还可能导至体重反弹,甚至带来更大的健康危害。专家认为,超重或肥胖的根本原因在于吃动不平横。减重和减肥的关键是“管住嘴、迈开腿”,保持能量进出平衡。减重的主要目标是减少脂肪组织的重量,减重者在制定减重目标时要量力而行,减重速度最好不宜过快。【高二语文第7页(共8页)】过15个字。(4分)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3分)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对于过量吃糖所产生的诸多坏处,想必大家都一清二楚。因此,现代社会除了强调戒烟之糖难戒也不能都怪你,实在戒不掉就与之和解吧。有事没事总想吃点或喝点甜的东西,而且吃得少了还不太满足。这就是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综合运用了哪些语气?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22.请将第二段中画横线的部分改写成一个长句。要求:准确表达,句式符合要求,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句意,不超过35个字。(4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很认真地去想应该怎么做,然后找到一个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解决办法。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息;不少于800字。【高二语文第8页(共8页)】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可以使用乐器进行演奏这一点。2.B【解析】“是为了论证《诗经》提升了华夏民族的整体审美素养”错,材料一引用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的观点3.C【解析】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述的是《诗经》采用虚词用韵的方式。A、B、D三项都不属于虚词押韵。C.二第三段中提到的虚词用韵方式相吻合。4.用韵方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属于实词用韵,是隔一句押一个韵的方式,末尾的“华”与“家”押韵。(2分)表达效果:形成了形式上的对称美,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和音乐性,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2分)(意思对即可)5.在这首诗的重章叠句结构中,“兴”句的反复出现强化了韵律,营造了一种上下文层层递进的氛围感。(2分)的变化和伊人位置的变化,使诗歌的韵律如同波浪一样层层推进,产生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感。(2分)(意思对即可)6.A【解析】“暗示戴车匠这个人喜欢附庸风雅”理解错误,描写对联只是为了表现戴车匠不俗的精神世界。7.C【解析】“采用儿童视角”错误,这篇小说是成年叙述者对童年生活的追忆,某些带有历史纵深感的评述显然超越了儿童的认知层次,形成“儿童观察外壳+成人阐释内核”的复合结构。这样的设计既保留童趣的鲜活感,又赋予文本文化沉思的深度。8.①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戴车匠技艺的娴熟;②“吟叫”运用拟人,生动地传达出旋刀转动时……”的一组比喻和色彩的排比,形象地写出了木花的多种形状和丰富色彩;④赋予普通的劳作以诗意的美感,流露出作者对传统技艺和劳动的欣赏与赞美。(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满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9.①四十年后回乡所见场景与开篇“戴车匠是东街一景”等童年记忆的场景形成强烈对比,呼应了上文戴车匠对车匠行业前景的隐忧;②表现了传统手工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没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技艺消失的惋惜和怀念;③结尾处的时间跳跃,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既有对过去的回忆,又有对当下的交代,给读者留下回味与反思的空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10.BDG【解析】原文标点为:要在成功,何必务速!今诸道征兵尚多未集,请且待之。(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词,下。12.A【解析】“杨国忠因为哥舒翰要杀掉自己而非常恐惧”错误。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哥舒翰并没有除掉杨国忠的念头,杨国忠恐惧是因为有人对他说哥舒翰手握重兵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句意1分)【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3页)】14.①假借抵御叛军之名,招募万人屯驻灞上来自保;②与哥舒翰不和,进言逼迫哥舒翰仓促出战;③为证实自(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当时,人们都认为是杨国忠的骄横放纵导致了安禄山叛乱,无不对杨国忠切齿痛恨。而且,安禄山起兵是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因此)王思礼悄悄劝说哥舒翰,让他上表请求(玄宗)杀掉杨国忠,哥舒翰没有答应。王思礼又请求让自己率领三十个骑兵将杨国忠劫持出京城,到潼关把他杀掉,哥舒翰说:“如果这样做,就是我哥舒翰谋反,而不是安禄山谋反。”有人对杨国忠说:“如今朝廷重兵都在哥舒翰掌握之中,他如果挥兵西向选三千牧马士卒在禁苑训练,(以备不测)。”玄宗同意了,于是派剑南军主将李福德等人统领这支队伍。(杨国忠)又招募了一万人屯驻在灞上,命令其亲信杜乾运率领,名义上是抵御叛军,实际上是防备哥舒翰。哥舒翰听说这些后,也害怕被杨国忠谋算,于是上表请求让灞上军队隶属于潼关军队(以便统一指挥)。六月癸未,哥舒翰召唤杜乾运到潼关,借机杀了他。杨国忠更加害怕。这时有人禀告(玄宗),说(贼将)崔乾祐在陕郡的兵力不到四千,都是老弱残兵,而且没有防备,玄宗就派遣使者催促哥舒翰出兵收复陕郡和洛阳。哥舒翰上奏说:“安禄山善于用兵,现在刚刚举兵反叛,怎么能够不设防呢!这一定是故意示弱来引诱我们,如果出兵,正中了他的计谋。再说叛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速决;官军据险扼守,利在长期坚守。况且叛军残暴,人心已失,兵势日益减弱,将会爆发内乱;(到那时)再乘机而获胜。我们的关键是要取胜,何必立刻出兵呢!现在各地征发的士兵大多还未到达,请暂且等待一段时间。”郭子仪与李光弼也上奏说:“请允许我们率兵向北攻取范阳,直捣叛军巢穴,抓住他们的妻子儿女作为人质来招降叛军,这样他们内部必定大乱。坚守潼关的大军,只应固守来使敌军疲惫,不可轻易出战。”杨国忠怀疑哥舒翰想要谋害自己,就向玄宗进言说叛军没有防备,而哥舒翰逗留拖延,将会失去战机。玄宗认为他说的对,于是又派宦官去催促出兵,(出使的宦官)接连不断。哥舒翰没有办法,抚胸痛哭。(只好)在丙戌日,率兵出关。材料二:杨国忠已经激怒了安禄山,导致他提前叛乱,以此证实自己的预见;又催促哥舒翰从潼关出兵,恐怕他对自己不利。一举一动都是为自身考虑,不顾及国家的祸患,然而他用来保全自身的做法,恰好足以让自己遭灭族之祸。趋利避害,是小人的常态,对自己有利却对别人不利的事,他们就会去做,对国家有害对自己家庭无害的事,他们也会去做,自认为计策得当,却不知道对国家有害就是对自家有害,对他人不利也是对自己不利。因此自古以来小人的失败,一定会导致自己的家庭和国家一起灭亡,这就是先王谆谆告诫人们小人不能任用的原因。唐玄宗把天下的安危寄托在一个宰相的身上,而做宰相的人又是这样的小人,(国家)怎么能不倾覆呢!15.A【解析】“元珠吐穗”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元珠”指黑色的珠子,比喻灯花。灯花突然像新吐的穗一样出现,将灯花比作珠子和穗,形象生动。16.①颈联诗人通过灯花触发了对远方人事的猜想,搅乱了自己的心绪,心生孤独与忧伤。②尾联诗人看到在黑暗中迸发生机的灯花,心生怜爱,末句以豁达之语,展现诗人甘处清贫与对精神富足的追求。(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7.(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