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材实验大盘点(人教版2024)_第1页
专题11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材实验大盘点(人教版2024)_第2页
专题11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材实验大盘点(人教版2024)_第3页
专题11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材实验大盘点(人教版2024)_第4页
专题11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材实验大盘点(人教版202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实验11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目的】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钩码、滑轮、细线和铁架台等。【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G并填入记录表;(2)安装滑轮组,分别记下钩码和绳端(弹簧测力计挂钩底部)的位置;(3)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读出拉力F,用刻度尺测出钩码提升的高度h和绳端移动的距离s,将这三个量填入记录表;(4)算出有用功W有用、总功W总、机械效率η并填入记录表;(5)改变钩码的数量,重复上面的实验。【注意事项】(1)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避免突然加速或者减速。(2)正确测量重物上升的高度和绳端移动的距离。【实验结论】同一滑轮组,物重越大,机械效率越高;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低。【典例1】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次数物理量123钩码重G/N446钩码上升高度h/m0.10.10.1绳端拉力F/N1.81.62.4绳端移动距离s/m0.30.4机械效率η74.1%62.5%(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上升。(2)通过表中数据可分析出第2次实验是用乙(选填“甲”或“乙”)图所示装置做的实验。(3)通过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动滑轮的质量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选填“越高”、“不变”或“越低”)。(4)小组同学再用第1次实验中使用的装置做第3次试验,表中第3次试验中空缺的数据应为:绳端移动距离s=0.3m,机械效率η=83.3%。(5)比较第1次实验和第3次实验可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的重物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解:(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上升。(2)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第2次实验绳端移动的距离是钩码上升高度的4倍,由图示滑轮组可知,实验使用的是乙图所示装置做的实验。(3)由表中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的数据可知,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动滑轮的质量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4)由表中第1次实验数据可知,绳端移动的距离是钩码上升高度的3倍,第三次实验使用同样的装置,则第3次实验:绳端移动距离s=3h=3×0.1m=0.3m,机械效率η=×100%=×100%=×100%≈83.3%。(5)由表中第1次实验和第3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的重物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答案:(1)匀速;(2)乙;(3)越低;(4)0.3;83.3%;(5)提升的重物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典例2】某小组同学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提出了一些猜想并对猜想进行验证。

(1)如果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有A、B、C多个,要研究其与B因素的关系,需要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而改变B因素,从而进行研究。(2)下列A、B是同学提出的两个猜想:猜想一:两个相同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与滑轮组细线的绕法有关;猜想二:两个相同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与滑轮组提升的物重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准备分别按图1、图2、图3和图4的滑轮组进行实验。验证猜想一的小组应按图1、3或2、4所示的两个滑轮组进行实验,若实验测得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相等(相等/不相等),则可初步判断猜想一是错误的;验证猜想二的小组应按图1、2或3、4所示的两个滑轮组进行实验,若实验测得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不相等,则可初步判断猜想二是正确(正确/错误)的。(3)请你为该班同学提出一种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尽量让滑轮组满负荷工作(提升可以提升的最大物重)、在转轴上加润滑油、减轻动滑轮的自重等。解:(1)要研究其与B因素的关系,就要控制其他量即A、C不变,改变B;(2)要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滑轮组细线的绕法是否有关,需要保持除滑轮数目、规格相同,还要提起相同的物重,所以选择的是图1、3或图2、4;若实验测得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相等,说明机械效率与绕线方法无关,可初步判断猜想是错误的;要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滑轮组提升的物重是否有关,需要保持除滑轮数目、规格相同,还要保持绕线方法相同,所以选择的是图1、2或3、4;若实验测得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不相等,说明机械效率与物重有关,可初步判断猜想是正确的。(3)要提高机械效率,要尽量减小额外功、增大有用功,可尽量让滑轮组满负荷工作(提升可以提升的最大物重)、在转轴上加润滑油、减轻动滑轮的自重等。答案:(1)B;(2)1、3或2、4;相等;1、2或3、4;正确;(3)尽量让滑轮组满负荷工作(提升可以提升的最大物重)、在转轴上加润滑油、减轻动滑轮的自重等。【训练1】测量如图所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次数钩码重力G/N钩码上升高度h/cm拉力F/N绳端移动距离s/cm机械效率η11.051555.6%21.550.81532.051.01566.7%42.0101.03066.7%(1)实验过程中,应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竖直向上做匀速运动。第1次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为0.6N。(2)第2次实验时所做的有用功为0.075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62.5%。(3)分析1、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物重力越大(选填“大”或“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分析3、4次实验的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钩码上升的高度无关(选填“有关”或“无关”)。(4)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下列选项中也可提高机械效率的是B。A.增大绳重B.减轻动滑轮重C.加快物体提升的速度解:(1)实验过程中,应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竖直向上做匀速运动。测力计分度值为0.1N,第1次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为0.6N;(2)第2次实验时所做的有用功为:W有用2=G2h2=1.5N×0.05m=0.075J;第2次做的总功:W总2=F2s2=0.8N×0.15m=0.12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η==×100%=62.5%;(3)分析1、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物重力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分析3、4次实验的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钩码上升的高度无关;(4)A.增大绳重,增大了额外功,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变小,机械效率变小;B.减轻动滑轮重,减小了额外功,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变大,机械效率大;C.由(3)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钩码上升的高度无关,根据v=,机械效率与物体提升的速度无关,故选B。答案:(1)匀速;0.6;(2)0.075;62.5%;(3)大;无关;(4)B。【训练2】某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匀速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2)小组同学发现实验过程中边拉动边读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应该静止读数,你认为他的想法不正确(选填“正确”或“不正确”),因为他没有考虑到摩擦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3)用丁图装置进行实验,得出表中第4次实验数据,请将表中的两个数据填写完整。(4)通过比较1、2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段数无关(填实验次数的序号)(5)通过比较2、3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填实验次数的序号)(6)通过比较3、4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轻,滑轮组机械效率越高。(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实验次数钩码重量G/N钩码上升高度h/m绳端拉力F/N绳端移动距离s/m机械效率η140.12.70.274%240.11.80.374%380.13.10.386%480.12.5解:(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匀速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这样测力计示数才等于拉力大小;(2)在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读出了数据,由于不会克服轮与轴、绳与轮之间的摩擦,所以测力计示数偏小,他的想法是不正确的;(3)丁图中,绳子的有效段数为n=4,绳端移动距离s=nh=4×0.1m=0.4m,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80%;(4)绳端移动距离与物体升高的高度的关系为s=nh,所以,结合表中数据可知实验1、2、3中绳子的有效段数分别为2、3、3;再结合钩码的重力可知,实验1、2、3分别是用甲、乙、丙装置做的实验,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段数的关系时,要控制提升物体的重力相同、滑轮个数也相同,只改变绳子的有效段数,所以应比较1、2两次实验数据;通过比较1、2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段数无关;(5)研究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机械效率与物重的关系时,要控制滑轮个数相同、绳子的段数相同,只改变物体的重力,故通过比较2、3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6)通过比较3、4两次实验数据,即对应的图丙、图丁两装置,滑轮组不同,提升的重物相同,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小,故可得出结论: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轻,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答案:(1)匀速;(2)不正确;摩擦;(3)0.4;80%;(4)1、2;(5)2、3;(6)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轻,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或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1.(2024•绵阳中考)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钩码等实验器材,测量如图甲、乙所示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正确进行实验后,测出的数据如下表:物理量实验1实验2实验3钩码所受总重力G/N464钩码上升的高度h/m0.10.10.1绳端拉力F/N2.02.81.4绳端移动的距离s/m0.30.30.5机械效率η67%71%?(1)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实验2获得的数据,是使用甲(选填“甲”或“乙”)图所示装置获得的;(2)对比实验1和实验2的数据,可以得出D;(选填序号)A.提升相同重量的钩码,滑轮组中动滑轮的个数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B.提升相同重量的钩码,滑轮组中动滑轮的个数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C.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随钩码重力的变化而变化,钩码重力越大,机械效率越低D.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随钩码重力的变化而变化,钩码重力越大,机械效率越高(3)实验3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57%。解:(1)实验2中,根据表格数据可知,s=3h,即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3,所以使用图甲做的实验;(2)由实验1和实验2的数据分析: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随钩码重力的变化而变化,钩码重力越大,机械效率越高:故D正确;故选:D。(3)实验3中,根据表格数据可知,s=5h,即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5,第3次实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答案:(1)甲;(2)D;(3)57%。2.(2023•怀化中考)提高机械效率能够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一组同学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次数物体的重力G/N提升的高度h/m拉力F/N绳端移动的距离s/m机械效率η120.110.366.7%230.11.40.371.4%340.11.80.3440.21.80.674.1%(1)实验中应尽量竖直向上匀速(选填“匀速”或“加速”)拉动弹簧测力计。(2)计算出第3组实验的有用功0.4J,机械效率是74.1%(结果精确到0.1%)。(3)分析比较第1、2、3次实验数据可以判定,使用同一个滑轮组提升物体时,被提升的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选填“越高”或“越低”或“不变”);分析比较第3、4次实验数据可得,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无关(选填“有关”或“无关”)。解:(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匀速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拉力大小才等于测力计示数;(2)根据第3次实验数据可知,有用功为:W有=Gh=4N×0.1m=0.4J;总功为:W总=Fs=1.8N×0.3m=0.54J;第3次实验的机械效率:η==≈74.1%;(3)比较第1、2、3次实验数据可知,提升高度相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相同,说明使用的是同一滑轮组,但物重不同,且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分析比较第3、4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相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物体,物体上升的高度不同,机械效率相同,这说明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无关。答案:(1)匀速;(2)0.4;74.1%;(3)越高;无关。3.(2023•湘潭中考)用图所示装置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实验次数钩码重力G/N钩码上升高度h/cm拉力F/N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cm机械效率η12.051.01566.7%24.051.81574.1%34.0101.83074.1%46.052.515(1)实验过程中,缓慢竖直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第1次实验时,钩码上升的时间为3s,此过程中,绳子自由端上升的速度为0.05m/s。(2)第4次实验时所做的有用功为0.3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0%。(3)分析1、2、4次实验的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物重力越大(选填“大”或“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分析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钩码上升的高度无关(选填“有关”或“无关”)。(4)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下列选项中也可提高机械效率的是A。A.换用更轻的动滑轮B.加快提升物体的速度解:(1)实验过程中,缓慢竖直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第1次实验时,钩码上升的时间为3s,此过程中,绳子自由端上升的速度为:。(2)第4次实验时所做的有用功为:W有=Gh=6.0N×0.05m=0.3J;W总=Fs=2.5N×0.15m=0.375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3)分析1、2、4次实验的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物重力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分析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钩码上升的高度无关。(4)A.换用更轻的动滑轮,所做的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越高,故A符合题意;B.加快提升物体的速度。机械效率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A。答案:(1)匀速直线;0.05;(2)0.3;80;(3)大;无关;(4)A。4.(2023•枣庄中考)提高机械效率可以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对节能减排、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的意义。某科技创新小组根据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对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作出如下猜想:猜想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有关猜想Ⅱ: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的重力有关猜想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所提物体的重力有关根据猜想,运用如图甲、乙、丙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实验探究,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次数钩码的重力G/N钩码上升高度h/m绳端拉力F/N绳端移动的距离s/m机械效率η120.10.900.374.1%240.11.500.388.9%340.11.250.4440.21.500.688.9%(1)实验时应沿竖直方向匀速缓慢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3次实验是利用了图丙的装置完成的,它的机械效率η=80%;(3)比较2、4两次实验数据,可验证猜想I是错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4)通过比较1、2(填实验序号)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5)通过比较2、3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解:(1)实验时,需要读出测力计的示数,所以需要匀速缓慢的拉动测力计,方便读数。(2)由表中数据可得,钩码移动的距离为0.1m时,绳子端移动的距离为0.4m,则绳子的股数为:n==4,即动滑轮上有4股绳,所以丙图符合题意。由表中数据可得,有用功为:W有=G3h3=4N×0.1m=0.4J;总功为:W总=F3S3=1.25N×0.4m=0.5J;机械效率为:η===80%;(3)对比2、4的数据发现,其它条件不变,只改变物体提升的高度,机械效率是不变的,所以猜想Ⅰ是错误的。(4)要想得到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的结论,需要保证滑轮组不变,重物提升的高度也不变,只改变重物的重力,所以表中1、2号实验符合条件。(5)对比2、3次实验可以发现,重物的重力不变,提升的高度也不变,但滑轮组中动滑轮的个数增多了,且动滑轮个数越多,机械效率越低,所以可得结论: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答案:(1)匀速;(2)丙;80%;(3)错误;(4)1、2;(5)越低。5.(2023•绥化中考)如图所示,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利用图2甲、乙、丙三个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测得的实验数据如表。(钩码规格相同、动滑轮个数越多重力越大)实验次数钩码重力G/N提升高度h/m绳端拉力F/N绳端移动距离s/m机械效率η140.10.3280.13.20.383.3%380.12.00.580.0%(1)在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2)第一次实验中,如图1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1.8N,机械效率是74.1%(精确到0.1%)。(3)由1、2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物重越大,机械效率越高。(4)由2、3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低。(5)在第三次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如图2丁所示改变绳端拉力方向,测得的滑轮组机械效率将偏低。(选填“偏高”、“偏低”或“不变”)解:(1)实验中要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便于读数;(2)图示弹簧测力计的1N之间平均分成5等份,所以其分度值为0.2N;指针所指示的刻度值为1.8N;第一次实验机械效率:η=×100%=×100%=×100%≈74.1%;(3)由1、2两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物重越大,机械效率越高;(4)比较第2、3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5)在丁图中,若拉力F向右倾斜,则拉力的力臂变小,拉力变大,总功变大,有用功不变,故测出的机械效率将偏低。答案:(1)匀速;(2)1.8;74.1%;(3)使用同一滑轮组,物重越大,机械效率越高;(4)2、3;(5)偏低。6.(2022•铜仁中考)课后延时服务社团活动中,“勇创”兴趣小组计划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的实践活动,提出如下科学猜想:猜想一:滑轮组机械效率可能与被提升物体的重力大小有关;猜想二:滑轮组机械效率可能与被提升物体的高度有关。现有实验器材支架、细绳、轻质滑轮2个、弹簧测力计(量程合适)、规格2N的钩码多个,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你协助“勇创”兴趣小组完成实验。(1)除上述实验器材,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2)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次数物体重力(N)物体上升的高度(cm)弹簧测力计的

示数(N)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cm)机械效率12101.03066.7%24101.730…36102.43083.3%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第二次实验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8.4%;②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同一滑轮组,物体提升相同高度,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③若要验证猜想二,你的关键操作是控制物体的重力、动滑轮的重力都相同,且绕绳方法相同,改变物体被提升的高度。解:(1)根据η==×100%知实验中需要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和拉力,用刻度尺测量绳子自由端和物体上升的高度,因此实验中还需要刻度尺;(2)①第二次实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η==×100%=≈78.4%;②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物体提升相同高度,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③若要验证猜想二,即验证滑轮组机械效率可能与被提升物体的高度有关,需要控制物体的重力、动滑轮的重力都相同,且绕绳方法相同,改变物体被提升的高度。答案:(1)刻度尺;(2)①78.4%;②物体越重;③控制物体的重力、动滑轮的重力都相同,且绕绳方法相同,改变物体被提升的高度。7.(2022•襄阳中考)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相关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实验次数钩码重G/N钩码上升高度h/cm拉力F/N绳端移动距离s/cm机械效率η11.0100.63055.6%22.0101.03034.0101.63083.3%(1)实验中,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应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2)第二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66.7%;(3)分析1、2、3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物越重(选填“重”或“轻”),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4)小琪同学在仅改变提升物体速度的情况下,又做了上述第三次实验,结果会发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变(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解:(1)实验中应该匀速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以保证拉力大小恒定;(2)由表中数据可知,不计绳重与摩擦,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2===×100%≈66.7%;(3)分析1、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物重力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4)影响机械效率的只有摩擦力、绳子重力、动滑轮重力,仅改变提升物体速度的情况下,又做了上述第三次实验,结果会发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变。答案:(1)匀速;(2)66.7%;(3)重;(4)不变。8.(2022•南通中考)用图甲滑轮组做“探究动滑轮的重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实验。实验中把不同的磁铁吸附在动滑轮边框上以改变滑轮的重,每次实验都匀速拉动绳端使物体上升10cm。不计绳重,实验数据如表。次数G物/NG动/NF/Nη/%16.00.32.290.926.01.0▲▲36.01.92.969.046.03.23.458.8(1)每次实验绳端移动距离为30cm;(2)第2次实验中拉力F的示数如图乙,读数为2.5N,第2次实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分析数据可知:在物重不变的情况下,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3)实验中若仅增大绳端移动的距离,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不变;(4)本实验中,在物重不变的情况下,动滑轮变重时,由摩擦引起的额外功占总额外功的比例变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解:(1)从图中可知n=3,每次实验绳端移动距离s=nh=3×10cm=30cm=0.3m;(2)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1N,读数为2.5N,第2次实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80%。分析数据可知:在物重不变的情况下,从实验1至实验4,动滑轮的重力逐渐变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逐渐变小,故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3)实验中若仅增大绳端移动的距离,根据η====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不变;(4)四次实验中,物体上升的高度h=10cm=0.1m,有用功W有用=Gh=6.0N×0.1m=0.6J,第1次实验中,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额外功W动1=G动1h=0.3N×0.1m=0.03J,总功W总1=F1s=2.2N×0.3m=0.66J,摩擦引起的额外功W摩1=W总1﹣W有用﹣W动1=0.66J﹣0.6J﹣0.03J=0.03J,摩擦引起的额外功占总额外功的比例为:==50%;第4次实验中,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额外功W动4=G动4h=3.2N×0.1m=0.32J,总功W总4=F4s=3.4N×0.3m=1.02J,摩擦引起的额外功W摩4=W总4﹣W有用﹣W动4=1.02J﹣0.6J﹣0.32J=0.1J,摩擦引起的额外功占总额外功的比例为:=≈24%;本实验中,在物重不变的情况下,动滑轮变重时,由摩擦引起的额外功占总额外功的比例变小。答案:(1)30;(2)2.5;80;低;(3)不变;(4)变小。9.(2023•长春模拟)如图是智慧小组“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测得的实验数据如表。实验次数物重G/N物体上升高度h/m拉力F/N绳端移动距离s/m机械效率η110.10.60.355.6%220.11.00.366.7%340.11.80.3(1)实验过程中,应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2)第三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74.1%。(3)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4)若在第三次实验中,物体上升的速度为0.1m/s,则拉力F的功率为0.54W(5)创新小组也利用重为1N、2N、4N的物体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测得的机械效率均大于智慧小组的测量值,则创新小组测量值偏大的原因可能是C。(填字母)A.测拉力时,弹簧测力计未调零,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下方B.弹簧测力计每次拉动物体时均加速上升C.所使用的动滑轮的重力小于智慧小组解:(1)实验过程中,应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拉力等于测力计示数;(2)第三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η===≈74.1%;(3)纵向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4)若在第三次实验中,F=1.8N,物体上升的速度为0.1m/s,则绳子自由端的速度:v=3×0.1m/s=0.3m/s,则拉力F的功率为:P===Fv=1.8N×0.3m/s=0.54W;(5)A.测拉力时,弹簧测力计未调零,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下方,拉力测量大了,机械效率变小,不符合题意;B.弹簧测力计每次拉动钩码时均加速上升,拉力变大,机械效率变小,不符合题意;C.使用的动滑轮的重力小于智慧小组,克服动滑轮做的功减小,额外功减小,机械效率变大,符合题意;故选C。答案:(1)匀速缓慢;(2)74.1%;(3)越大;(4)0.54;(5)C。10.(2024•黄冈模拟)探究小组为探究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数据如表所示。次数钩码重力(N)提升高度(cm)有用功(J)拉力(N)总功(J)机械效率11.0400.41.10.8845%21.5400.61.41.1254%32.0301.742.5401.02.01.6063%(1)请把表格中三个未完成的空补充完整。(2)甲同学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得出钩码重力逐渐增大,滑轮组机械效率增大(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请你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动滑轮重力不变,随着钩码重力增大,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增大,机械效率变大。(3)乙同学进一步研究,测出动滑轮的质量为100g,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出:总功总是大于有用功与克服动滑轮重力的功之和,即:W总>W有+W轮,他猜测还有绳重、各种摩擦因素影响机械效率。(答一种因素即可)(4)丙同学计算出每一组总功与有用功和克服动滑轮重力的功的差值ΔW=W总﹣W有﹣W轮,通过比较第1、2和4组的数据,发现重物的重力越大,差值ΔW越大(选“越大”、“越小”或“不变”),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对此作出解释所挂钩码增多,摩擦力增大,额外功增多。解:(1)由表中数据,第3次实验的有用功:W有=Gh=2N×0.3m=0.6J;绳子有效段数为2,根据s=nh,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2h=2×0.3m=0.6m,总功:W总=Fs=1.7N×0.6m=1.02J;机械效率:η==≈59%;次数钩码重力(N)提升高度(cm)有用功(J)拉力(N)总功(J)机械效率11.0400.41.10.8845%21.5400.61.41.1254%32.0300.61.71.0259%42.5401.02.01.6063%(2)纵向比较表中数据,钩码重力逐渐增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增大;原因:动滑轮重力不变,随着钩码重力增大,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增大,机械效率变大。(3)实验中,额外功为克服动滑轮重力做的功与克服绳重、各种摩擦做的功之和,即绳重、各种摩擦也会影响机械效率;(4)在计算出每一组总功与有用功和克服动滑轮重力的功的差值ΔW=W总﹣W有﹣W轮,即克服绳重和绳子与轮之间的摩擦做的功时,要控制物体提升的高度相同,故应通过比较第1、2和4组的数据;ΔW1=W总1﹣W有1﹣W轮=0.88J﹣0.4J﹣G轮h=0.48J﹣G轮h;ΔW2=W总2﹣W有2﹣W轮=1.12J﹣0.6J﹣G轮h=0.52J﹣G轮h;ΔW3=W总3﹣W有3﹣W轮=1.60J﹣1.0J﹣G轮h=0.6J﹣G轮h;故重物的重力越大,差值ΔW越大,原因是:所挂钩码增多,摩擦力增大,额外功增多。答案:(1)如上表所示;(2)增大;动滑轮重力不变,随着钩码重力增大,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增大,机械效率变大;(3)绳重、各种摩擦;(4)4;越大,所挂钩码增多,摩擦力增大,额外功增多。11.(2023•邵阳模拟)某物理兴趣小组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过程如下: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沙和袋所受总重力G并填入表格.②按图安装滑轮组,分别记下沙袋和绳端的位置.③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沙袋升高,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沙袋上升的高度h和绳端移动的距离s,将这三个量填入表格.④算出有用功W有,总功W总,机械效率η.⑤改变沙袋中沙子的重量,重复上面的实验.次数沙和袋所受的总重力G/N提升高度h/m有用功W有/J拉力F/N绳端移动的距离s/m总功W总/J机械效率η10.60.20.120.30.1866.7%20.90.20.180.40.60.2431.20.20.240.50.60.3080%请根据实验过程和实验记录,思考并回答:(1)在第一次实验中,粗心的小冬同学忘记在表格中填写绳端移动的距离s,你认为s应该为0.6m.(2)根据表中数据,可计算得出第二次实验的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