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1页
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2页
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3页
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4页
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一、认识工具(30分)1.本次活动的邀请函如下,请完成小题。邀请函亲爱的同学们:“人与工具”主题研学活动开始啦!从远古先民打磨的第一把石斧,到现代工程师敲下的每一行代码,工具革新见证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在这里你将了解“铲”“锯”“②jiǎng”“③tī”等各种工具,听它们讲述过去的故事;也将乘坐时光的航船,想象未来生活的精彩。邀请你参加此次研学活动,做一个“研究生”,一起来探索工具的奥秘!九(1)班2025年5月8日(1)邀请函中,从字形上看“铲”和“锯”都与①有关,请你根据语境写出文段中带有“木”的汉字:②jiǎng、③tī。由此可以大致归纳出工具类汉字造字的一个特点:④。(2)小福不理解语段中的“研究生”为什么要加引号,请你解释。(3)汉语中有许多词汇,本义表示使用工具的劳动场景,后来衍生出新的意义,凝结着深厚的生活智慧。请从“斟酌、琢磨、锤炼”中选择一个词语,仿照示例,写一个含有哲理的句子。示例:耕耘——从手握犁耙仔细照料庄稼的劳动过程中,人们明白,只有持续不断地热爱与付出,才能收获成果。2.请默写与“工具”有关的古诗词。

日用之具(1)小弟闻姊来,。(北朝民歌《木兰诗》)(2)仍怜故乡水,。(李白《渡荆门送别》)(3),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雅艺之具(4)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诗经•关雎》)(5),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6)有约不来过夜半,。(赵师秀《约客》)3.“剑”作为征战之利器,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请你结合以下诗词,指出作者借“剑”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4.阅读名著时,关注人与工具有关的情节是一种阅读策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获得有益的启示。请从以下三个组合中任选一组,结合名著内容和阅读体验加以阐释。A.孙悟空——金箍棒B.祥子——人力车C.保尔——铁锹5.“未来工具”互动区征集创意文具,请你借助以下提示,发挥想象,设计一个有助于学习的未来文具。

这个文具是什么样子的?

这个文具怎样帮助我们学习?6.老师请同学们说说对工具的理解,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请你参与。小福:简单来说工具就是咱们日常生活学习的好帮手!小田:艺术家也用画笔等工具来创作作品。文文:工具推动了人类科技的进步。我:大家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我们创造工具是为了。二、探索工具(22分)7.请阅读“舟船特色”展板资料,完成小题。【甲】凡舟古名百千,今名亦百千……四川八橹①等船,凡川水源通江、汉,然川船达荆州而止,此下则更舟矣。逆行而上,自夷陵入峡。舟中鸣鼓若竞渡,挽人②从山石中闻鼓声而咸力。中夏至中秋川水封峡,则断绝行舟数月。过此消退,方通往来。其舟制腹圆而首尾尖狭,所以辟③滩浪云。(选自宋应星《天工开物•舟车》,有删减)注释:①橹:船上划水的工具。②挽人:拉船的纤夫。③辟:同“避”,躲避。【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选自魏学洢《核舟记》,有删减)同学们围绕展板展开讨论,请将对话补充完整。文文:八橹船和核舟为什么放进同一个展板呢?小福:两“舟”的外形挺像的呀。八橹船“尖狭”,核舟“修狭”,“狭”的意思是(1)。八橹船“腹圆”,而核舟“中轩敞”,“轩”的意思是(2)。小田:两文对“舟中人”的描写也都很生动!你看甲文中“鸣鼓若竞渡”写出了“舟中人”(3)的情状;乙文中也举一例来说:(4)。文文:但它俩功能不同啊,核舟是个艺术品,八橹船更实用。水流湍急的时候,“断绝行舟数月”,就像郦道元《三峡》中所说的“至于夏水襄陵,(5)”。为适应这样的地理条件,人们才创造了可以用来(6)(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回答)的八橹船。小田:这正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因地制宜的智慧,乙文中(7)“”也表达了相近的意思。(用原句回答)也许这就是两“舟”放进同一个展板的原因。8.请阅读“筷子文化”展板资料,完成下面小题。小筷子,大文化材料一钻木取火的方式出现后,茹毛饮血的先民们吃上了有温度的熟食,再用手抓就不太方便,早期的筷子应运而生。筷子,古代有多种名称。笑,乃先秦筷子之名;箸,也是筷的古名,从“竹”,这说明最早的筷子为竹制,多用于从滚开的陶锅中夹取食物。《礼记•曲礼上》中说:“羹之有菜者用梜。”羹是用肉或菜做成的带汁食物,用筷子取食显然更合适。櫡、荚、筯等,都是筷子的古称。隋唐统一以箸为名。“筷子”之名的出现在明代。明代《菽园杂记》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由于“箸”和“住”同音,船家特别忌讳,改称“快儿”,希望船可以快行,讨个口彩。但那时“筷”字尚不流行,随着文人士大夫阶层开始使用“筷”字,它才逐渐替代了“箸”。(选自蓝翔《筷子三千年》,有改动)材料二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科书提供)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说,(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小细棍,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手指能做的事,筷子也能做,且不怕高温,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握筷子的具体步骤如下:食指放在上筷的中间部分,控制上筷的移动。中指轻轻支撑上筷的底部,帮助稳定。无名指夹住下筷的底部,起到支撑的作用。拇指夹住下筷的侧面,帮助固定位置。握住筷子后,筷子之间的角度也很重要。一般来说,上筷与下筷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可以更容易夹取食物,同时也能保持稳定。材料三“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筷子被视作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传承几千年一直使用至今。关于筷子的礼仪或者隐喻在各地至今都还存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启迪、传承、明礼、关爱、思念、睦邻、守望、感恩等等。比如,筷子代表了成双成对,新婚时,用筷子作嫁妆;留客人吃饭的时候,我们会说多个人多双筷子而已;添双筷子代表了添丁增口;_____。筷子对中国人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筷子主要通过分、拨、戳来分解食物,很多时候是顺着食物自然的缝隙来实现,不强行改变食物的性状,这种在餐桌上“和平”进食的方法,同中华民族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相一致,塑造了中华儿女讲究平和、顺其自然的性格。筷子也凝结着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民族品格。两只筷子亲密无间地熟练磨合才能发挥其作用,所以它常与团结联系在一起,俗话有“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这些都和中国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磨合、相互团结、相互理解的文化品格十分契合。在学习使用筷子的过程中,也会在无形中打磨耐心,洗涤戾气。中国人食不离筷,一日,两筷,三餐,四季,所有温暖,其间的酸甜苦辣,都通过一双小小的筷子,入嘴,入怀,入心。(选自陈大元《筷子的考古考察》,有改动)(1)根据材料一,推测古诗《秋思》空缺处的字是秋思陆游老子斋居罢击鲜,木盘竹_____每随缘。邻僧不用分香钵,莲芡犹堪过半年。A.筷B.箸(2)下图是外国友人错误的握筷姿势,请根据材料二指出他无法夹取食物的根本原因。(3)以下使用筷子的场景中,最适合补充材料三___处的是①餐馆就餐前洗涮碗筷②吃饭时长辈先动筷子③父母教导孩子使用筷子④使用可降解的环保筷子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4)同学们围绕“小筷子,大文化”的主题,对展板内容进行梳理,请根据以上材料补充完整。材料一告诉我们①,材料二向我们展示了它的原理,从材料三,我们了解到筷子不仅蕴含着传承、关爱、感恩等文化内涵,而且②,③。原来小小一双筷子,竟有这么大的学问呀!(5)如果想进一步了解筷子,请你结合生活体验,说说还可以收集哪些资料。(一个方面即可)三、反思工具(20分)9.手机是现代生活中重要的通讯工具。请阅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手机李娟①我的山寨手机便宜、难看、笨重,碎了一角屏幕,但是极其顽强。掉到水里好几次,捞起来仍好好的。②还有一次甚至在水里泡了好几个钟头,晾干了还能用,电池都没坏。并且它有着令人惊叹的摄像功能。拍出来的色彩略微失真,被赋予强烈的戏剧性。它的功放也相当厉害,音质清晰稳定。我一个人在野地里挖苜蓿草时,它将我喜爱的那些旋律平稳递送在大风之中。③很多时候,连我自己都吃惊自己对这部手机的依赖。④我无时无刻不将它带在身边。哪怕从来不会有人给我打电话,哪怕所处之地没有手机信号。我拍照、听歌、翻看短信记录。我迷恋葵花地,迷恋孤独,也迷恋葵花地与孤独之外的世界。很多时候,手机对我来说是钥匙般重要的存在。⑤但有一次却弄丢了它。⑥那天割草回来,发现手机没了。顿时觉得与这支手机有关的过去岁月全部消失,与这支手机有关的未来也统统止步不前。⑦庞大的过去与未来竞全交由一支小小的手机牵系。难怪自己如此脆弱。⑧我常常去割草的那块野地里没有信号,无法凭着铃声去找。也没法循原路搜寻。那一处根本就没有路。四处芦苇丛生,野草杂乱,野地高低不平。我低头割草的时候总是头也不抬,循着苜蓿的长势越走越远。经常是割满一背篓后,一抬头,突然不知身在何处。就算在寸草不生的地方,找一支小小的手机也是海底捞针,更何况到处是草的地方。随便一丛叶子一挡一遮,就算用篦子梳一遍也没用。⑨是的,我也知道。我带着与它永别的心,在那一带找了三天。有时会想起里面的照片,有时想起一则短信,有时想起一首下载的歌。但是再想第二遍的时候,忧伤感就开始有些模糊了。可是,这场“失去”才刚刚开始呢。⑩唯一安慰的是,遗失在这样的地方,可能永远不会被人拾走吧。至少今年不会的。除了我们一家和不久后即将到来的牧民和他们的牛羊,此地再无外人涉足。连电站的职工没事都不会往这边跑。等葵花收了,我们的蒙古包一撤离,大雪全面覆盖。整个冬天里,此处更是与世隔绝。然后第二年,第三年……说不定最终等有人拾到它时,已经不知道它是什么了。⑪说不定那时,不但这款型号的手机退出了世界,连手机这种东西也退出了世界。那是不知道多少年以后的事了……拾到它的人,不知道这是什么。也不知道我爱过什么歌,不知道里面的照片记录了我多少重要的时刻,不知道其中一个重要的电话号码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这世上有什么人,从此和我永远失去了联系。也许他会疑惑地看了又看,又随手扔掉。⑫河边的风真大。尤其在夜里的某些时刻,蒙古包都快要被掀开了。一旦进入到这样的风中,总是忍不住顺着风向踉踉跄跄往前走。满天满地的呼啸声,巨流之河正在经过天地之间。我们侥幸被系在蒙古包这块桩石之上,才不至于被冲散。⑬不过那样的风倒不会刮太长时间。一般一两个小时就结束了。⑭结束时,满世界的尘土,呛得人不住咳嗽。等尘埃落定,再出门去看,风已转移到天上。河流全部涌向了星空。大风令星空一片混乱,灿烂耀眼。银河流得哗啦作响。⑮真的,大风过后的星空比晴天的星空更锐利璀璨。⑯我又想起我的手机。当风吹开草叶,它仰面冲着同一面星空。它也渴望挽留美景吗?它看到星空时想要自动启动摄像功能吗?⑰风停后,我又担心下雨。我每天观察云层变化,又暗暗希望遮蔽它的那片叶子永远保护它,哪怕会令我永远找不到它。⑱找手机的过程中,倒是发现了丑丑(狗)这家伙的不少赃物。鞋子什么的就不用说了,居然还发现了全家人的毛裤……被扔在一片芦苇滩里以及河滩上的乱石堆里。有一条毛裤的裤脚还被这家伙咬得烂茸茸的……唉,幸亏发现得早,否则再过段时间降温了,我们全家人统统没得穿。⑲此外还捡到了许多美丽的石头,有着极不平凡的花纹和形状。⑳我所能占有的所有的美丽事物,统统都那么沉重。我空着手出门,沉甸甸地回家。衣袋满了,心中仍有遗憾。我一块一块把玩那些石头,越惊叹,越疑惑。㉑找到手机的时候,它正静静躺在石堆间,紧挨着我所见过最最美丽的一块黑白相间的石头。㉒——仿佛那块石头是我的手机找到的。仿佛它正是为此守候很久。㉓我拾起手机,已被晒得滚烫。不知这些日子里有多少蚂蚁和四脚蛇曾疑惑地经过它。㉔我一手握手机,一手握石头。先是激动,然后满涨幸福。最后渐渐迷茫。(选自《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完文章后,同学们分别从文中找到一组关键词进行阅读分享。【第一小组关键词:失去•发现】(1)请将下表补充完整。失去发现手机以及它所包含的丑丑的不少赃物、美丽的石头等【第二小组关键词:顽强•脆弱】(2)请从以下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加点词赏析。①我的山寨手机便宜、难看、笨重,碎了一角屏幕,但是极其顽强。②庞大的过去与未来竟全交由一支小小的手机牵系。难怪自己如此脆弱。【第三小组关键词:幸福•迷茫】(3)文章结尾写道:“我一手握手机,一手握石头。先是激动,然后满涨幸福。最后渐渐迷茫。”请你分析作者心理变化的原因。(4)同学们绘制了以下两幅图,你会选择哪一幅作为本文的插图?请说明理由。(5)文中还出现了星空、风、蒙古包等事物,请你选择一个,将其作为辅助元素加入以上插图中,并结合文本简述原因。(6)AI时代来临,工具越来越智能。综合全卷研学活动,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人与工具的关系。四、写作(45分)10.法宝,本义是神话传说中的宝物;引申为特别有效的工具、经验或方法。请以《当_______成为我的法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得套作、抄袭;③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认识工具(30分)1.本次活动的邀请函如下,请完成小题。邀请函亲爱的同学们:“人与工具”主题研学活动开始啦!从远古先民打磨的第一把石斧,到现代工程师敲下的每一行代码,工具革新见证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在这里你将了解“铲”“锯”“②jiǎng”“③tī”等各种工具,听它们讲述过去的故事;也将乘坐时光的航船,想象未来生活的精彩。邀请你参加此次研学活动,做一个“研究生”,一起来探索工具的奥秘!九(1)班2025年5月8日(1)邀请函中,从字形上看“铲”和“锯”都与①金属有关,请你根据语境写出文段中带有“木”的汉字:②jiǎng桨、③tī梯。由此可以大致归纳出工具类汉字造字的一个特点:④与工具的材质有关。(2)小福不理解语段中的“研究生”为什么要加引号,请你解释。(3)汉语中有许多词汇,本义表示使用工具的劳动场景,后来衍生出新的意义,凝结着深厚的生活智慧。请从“斟酌、琢磨、锤炼”中选择一个词语,仿照示例,写一个含有哲理的句子。示例:耕耘——从手握犁耙仔细照料庄稼的劳动过程中,人们明白,只有持续不断地热爱与付出,才能收获成果。【解答】答案:(1)①金属(金/金字旁);②桨③梯④与工具的材质有关。(2)加引号是表示特殊含义。“研究生”本来是一种学历,在语境中指参加研学活动研究工具的学生。(3)示例一:斟酌——从饮酒时慢慢倒酒的过程中,人们体悟到唯有细致推敲,才能让言行得当。示例二:琢磨——从玉匠反复打磨玉石的场景中,人们懂得只有持续沉淀与修正,才能让思想深刻。示例三:锤炼——从铁匠反复锤炼铁块的场景中,人们领悟到只有历经千百次的敲打与修炼,才能让品格坚毅。2.请默写与“工具”有关的古诗词。

日用之具(1)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北朝民歌《木兰诗》)(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雅艺之具(4)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关雎》)(5)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6)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解答】答案:(1)磨刀霍霍向猪羊(易错字:磨、霍)(2)万里送行舟(3)竹杖芒鞋轻胜马(易错字:杖)(4)钟鼓乐之(易错字:鼓)(5)不知何处吹芦管(易错字:管)(6)闲敲棋子落灯花(易错字:敲、棋)3.“剑”作为征战之利器,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请你结合以下诗词,指出作者借“剑”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及情感赏析。《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思是:为了报答国君招用贤才的诚意,手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玉龙”即剑。黄金台是燕昭王为招揽贤才所筑,作者用此典故,表明愿意像古代贤士一样,手持宝剑,为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不惜在战场上拼死作战。这里借“剑”抒发了诗人渴望为国效力、不惜牺牲的壮志豪情,以及对君主信任与重用的感激,展现出一种慷慨赴死的爱国情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意思是:在醉酒时,拨动灯火,查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号角声在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词人在醉酒中还起身挑亮灯芯,仔细端详宝剑。宝剑是他曾经征战沙场的见证,此时看着剑,便梦回军营。这里的“剑”勾起了他对往昔军旅生活的回忆,也寄托着他渴望重回战场、杀敌报国、收复失地,为君王完成统一天下大业,建立不朽功名的强烈愿望。然而“可怜白发生”又点明现实的无奈,虽有雄心壮志,却已年老,更凸显出这种渴望为国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综上,两首诗词虽情感在细微处有差异,但都体现了作者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核心情感。答案:都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感。译文:雁门太守行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4.阅读名著时,关注人与工具有关的情节是一种阅读策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获得有益的启示。请从以下三个组合中任选一组,结合名著内容和阅读体验加以阐释。A.孙悟空——金箍棒B.祥子——人力车C.保尔——铁锹【解答】答案:示例一:我选孙悟空与金箍棒(或A),金箍棒是孙悟空武器,帮助他大闹天宫、取经路上除妖降魔,它更好地表现出悟空机智、勇敢、富有反抗的精神,见证了孙悟空克服九九八十一难,不折不挠,在斗争中不断成长的经历。从中我懂得了人要勇于斗争,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长。示例二:我选祥子和人力车(或B),祥子希望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为此,祥子早出晚归,省吃俭用,就算是烈日暴雨下都出车,却因为大兵强抢、孙侦探的勒索、虎妞的死等原因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人力车见证了祥子由一个质朴善良、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的青年堕落为麻木、自私的行尸走肉,旧社会的末路鬼。从祥子的命运变化中,我懂得在遭受失败挫折的时候,要勇敢抗争,不能被厄运打倒。示例三:我选保尔与铁锹(或C)。铁锹是保尔在修铁路时使用的工具,保尔全身心投入到建设中,与严寒、冻土、饥饿、伤病等斗争,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劳动磨练了保尔坚强的意志,锻炼了他的领导能力。虽然后来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最终成长为一名具有钢铁般坚强的意志、面对苦难和厄运勇敢抗争,无私无畏的无产阶级战士。从中我懂得我们要不断磨练意志,克服困难,获得成长。5.“未来工具”互动区征集创意文具,请你借助以下提示,发挥想象,设计一个有助于学习的未来文具。

这个文具是什么样子的?

这个文具怎样帮助我们学习?【解答】答案:示例:笔。①外形和普通笔没有区别,但是手指握住的位置内置感应系统;②书写时自动分析使用者脑波活跃度,帮助学生的记忆和理解。6.老师请同学们说说对工具的理解,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请你参与。小福:简单来说工具就是咱们日常生活学习的好帮手!小田:艺术家也用画笔等工具来创作作品。文文:工具推动了人类科技的进步。我:大家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我们创造工具是为了实现更美好的生活。【解答】答案:示例:实现更美好的生活二、探索工具(22分)7.请阅读“舟船特色”展板资料,完成小题。【甲】凡舟古名百千,今名亦百千……四川八橹①等船,凡川水源通江、汉,然川船达荆州而止,此下则更舟矣。逆行而上,自夷陵入峡。舟中鸣鼓若竞渡,挽人②从山石中闻鼓声而咸力。中夏至中秋川水封峡,则断绝行舟数月。过此消退,方通往来。其舟制腹圆而首尾尖狭,所以辟③滩浪云。(选自宋应星《天工开物•舟车》,有删减)注释:①橹:船上划水的工具。②挽人:拉船的纤夫。③辟:同“避”,躲避。【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选自魏学洢《核舟记》,有删减)同学们围绕展板展开讨论,请将对话补充完整。文文:八橹船和核舟为什么放进同一个展板呢?小福:两“舟”的外形挺像的呀。八橹船“尖狭”,核舟“修狭”,“狭”的意思是(1)窄。八橹船“腹圆”,而核舟“中轩敞”,“轩”的意思是(2)高。小田:两文对“舟中人”的描写也都很生动!你看甲文中“鸣鼓若竞渡”写出了“舟中人”(3)击鼓行船时奋力激昂的情状;乙文中也举一例来说:(4)“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写出了佛印的豪放洒脱。文文:但它俩功能不同啊,核舟是个艺术品,八橹船更实用。水流湍急的时候,“断绝行舟数月”,就像郦道元《三峡》中所说的“至于夏水襄陵,(5)沿溯阻绝”。为适应这样的地理条件,人们才创造了可以用来(6)躲避险滩和巨浪(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回答)的八橹船。小田:这正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因地制宜的智慧,乙文中(7)“(罔不)因势象形”也表达了相近的意思。(用原句回答)也许这就是两“舟”放进同一个展板的原因。【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根据甲文“首尾尖狭”与乙文“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可知,“狭”均描述物体的宽度较小。八橹船首尾“尖狭”指其形状尖细窄小,便于在水中破浪;核舟“修狭”(长而窄)则是王叔远挑选桃核的特征。两文语境中,“狭”均为“窄”之意,体现外形上的共性。(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乙文“中轩敞者为舱”中,“轩”与“敞”并列,形容船舱中间的空间状态。“敞”指开阔,“轩”则强调高度,结合核舟“高可二黍许”的描述,可知“轩”意为“高”,即船舱中部高起,与八橹船“腹圆”(腹部鼓起)的立体结构形成呼应,均体现空间设计的特点。(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甲文“舟中鸣鼓若竞渡,挽人从山石中闻鼓声而咸力”中,“竞渡”指划船比赛,“鸣鼓”是为了统一纤夫节奏。鼓声如竞赛般激烈,纤夫听到后“咸力”(齐心协力),生动展现出船工们在激流中击鼓助威、奋力拉船的激昂场景,凸显行船时的紧张与协作。(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语句分析。开放性试题,紧扣乙文对“舟中人”的生动描写的语句即可。示例一:“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佛印“抬头仰望”的动作与苏、黄专注看手卷的神态形成对比,“不属”(不同)突出其超然洒脱的气质,雕刻细节将人物性格差异展现得淋漓尽致。示例二:“左手抚鲁直背”“其两膝相比”。“抚背”的动作与“膝盖相靠”的细节,细腻刻画苏轼与黄鲁直亲密交流的姿态,体现二人关系熟稔、互动自然,足见雕刻师观察之细致。示例三:“如有所语”。一个“如”字赋予静态雕刻动态感,仿佛黄鲁直正指着画卷说话,生动表现其投入讨论的闲适神情,使画面充满生活气息。(5)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溯、阻。(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甲文明确提到“其舟制腹圆而首尾尖狭,所以辟滩浪云”,“辟”同“避”,即通过“腹圆”(圆形船腹缓冲冲击力)和“尖狭”(尖窄船头减少阻力)的设计,使船能够有效躲避三峡险滩的巨浪,适应复杂水情,体现实用性。(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乙文“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是王叔远雕刻核舟的原则,即依据材料原有形状构思造型,与甲文中人们根据三峡地形设计八橹船的“因地制宜”智慧相通。前者是艺术创作的匠心,后者是实用技术的巧思,均体现对客观条件的顺应与创造性转化,故为两“舟”同展的原因。答案:(1)窄(2)高(3)击鼓行船时奋力激昂(4)示例一:“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写出了佛印的豪放洒脱。示例二:“左手抚鲁直背”“其两膝相比”写出了苏轼与鲁直的亲近熟稔。示例三:“如有所语”,写出了鲁直的闲适自在。(5)沿溯阻绝(6)躲避险滩和巨浪(7)(罔不)因势象形8.请阅读“筷子文化”展板资料,完成下面小题。小筷子,大文化材料一钻木取火的方式出现后,茹毛饮血的先民们吃上了有温度的熟食,再用手抓就不太方便,早期的筷子应运而生。筷子,古代有多种名称。笑,乃先秦筷子之名;箸,也是筷的古名,从“竹”,这说明最早的筷子为竹制,多用于从滚开的陶锅中夹取食物。《礼记•曲礼上》中说:“羹之有菜者用梜。”羹是用肉或菜做成的带汁食物,用筷子取食显然更合适。櫡、荚、筯等,都是筷子的古称。隋唐统一以箸为名。“筷子”之名的出现在明代。明代《菽园杂记》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由于“箸”和“住”同音,船家特别忌讳,改称“快儿”,希望船可以快行,讨个口彩。但那时“筷”字尚不流行,随着文人士大夫阶层开始使用“筷”字,它才逐渐替代了“箸”。(选自蓝翔《筷子三千年》,有改动)材料二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科书提供)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说,(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小细棍,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手指能做的事,筷子也能做,且不怕高温,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握筷子的具体步骤如下:食指放在上筷的中间部分,控制上筷的移动。中指轻轻支撑上筷的底部,帮助稳定。无名指夹住下筷的底部,起到支撑的作用。拇指夹住下筷的侧面,帮助固定位置。握住筷子后,筷子之间的角度也很重要。一般来说,上筷与下筷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可以更容易夹取食物,同时也能保持稳定。材料三“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筷子被视作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传承几千年一直使用至今。关于筷子的礼仪或者隐喻在各地至今都还存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启迪、传承、明礼、关爱、思念、睦邻、守望、感恩等等。比如,筷子代表了成双成对,新婚时,用筷子作嫁妆;留客人吃饭的时候,我们会说多个人多双筷子而已;添双筷子代表了添丁增口;_____。筷子对中国人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筷子主要通过分、拨、戳来分解食物,很多时候是顺着食物自然的缝隙来实现,不强行改变食物的性状,这种在餐桌上“和平”进食的方法,同中华民族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相一致,塑造了中华儿女讲究平和、顺其自然的性格。筷子也凝结着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民族品格。两只筷子亲密无间地熟练磨合才能发挥其作用,所以它常与团结联系在一起,俗话有“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这些都和中国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磨合、相互团结、相互理解的文化品格十分契合。在学习使用筷子的过程中,也会在无形中打磨耐心,洗涤戾气。中国人食不离筷,一日,两筷,三餐,四季,所有温暖,其间的酸甜苦辣,都通过一双小小的筷子,入嘴,入怀,入心。(选自陈大元《筷子的考古考察》,有改动)(1)根据材料一,推测古诗《秋思》空缺处的字是B秋思陆游老子斋居罢击鲜,木盘竹_____每随缘。邻僧不用分香钵,莲芡犹堪过半年。A.筷B.箸(2)下图是外国友人错误的握筷姿势,请根据材料二指出他无法夹取食物的根本原因。(3)以下使用筷子的场景中,最适合补充材料三___处的是C①餐馆就餐前洗涮碗筷②吃饭时长辈先动筷子③父母教导孩子使用筷子④使用可降解的环保筷子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4)同学们围绕“小筷子,大文化”的主题,对展板内容进行梳理,请根据以上材料补充完整。材料一告诉我们①中国筷子的历史悠久(由来、名称的演变),材料二向我们展示了它的原理,从材料三,我们了解到筷子不仅蕴含着传承、关爱、感恩等文化内涵,而且②塑造了中国人平和、顺其自然的性格,③凝结着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民族品格。原来小小一双筷子,竟有这么大的学问呀!(5)如果想进一步了解筷子,请你结合生活体验,说说还可以收集哪些资料。(一个方面即可)【解答】(1)根据材料一可知,在明代之前,筷子多被称为“箸”,且从“竹”字旁可推测最早的筷子为竹制。在古诗《秋思》中,“木盘竹_____每随缘”一句,描述的是与竹制物品相关的饮食器具。作者陆游是南宋时期的诗人。A.选项“筷”字在明代才开始逐渐流行,且在此诗的语境中,若使用“筷”字,则与前文“木盘竹”的古典风格不太相符,因为“筷”字在明代之前并非主流称呼。B.选项“箸”字不仅符合筷子在明代之前的古称,且“竹箸”与“木盘”在材质和风格上更为协调,都体现了古代生活的质朴与自然。因此,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古诗《秋思》的语境分析,空缺处应填“箸”。故选:B。(2)结合材料二“食指放在上筷的中间部分,控制上筷的移动”可知正确握筷时,上筷可在食指控制下移动,结合“无名指夹住下筷的底部,起到支撑的作用。拇指夹住下筷的侧面,帮助固定位置”可知下筷通过无名指和拇指固定,形成杠杆结构(上筷为动力臂,下筷为阻力臂)。由外国友人错误的握筷姿势可知上下筷均固定不动,未形成杠杆结构,上筷无法灵活移动以夹取食物。(3)结合材料三第一段“关于筷子的礼仪或者隐喻在各地至今都还存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启迪、传承、明礼、关爱、思念、睦邻、守望、感恩等等”可知场景都是关于筷子的文化内涵的。①餐馆就餐前洗涮碗筷体现的是讲卫生,不是有关文化内涵的。②吃饭时长辈先动筷子体现的是一种礼仪文化,属于“明礼”。③父母教导孩子使用筷子体现了文化传承,属于“传承”。④使用可降解的环保筷子体现环保,与文化内涵关联较弱。故选:C。(4)第一空:结合材料一第一段“早期的筷子应运而生”“筷子,古代有多种名称。笑,乃先秦筷子之名;箸,也是筷的古名”第二段“櫡、荚、筯等,都是筷子的古称。隋唐统一以箸为名。‘筷子’之名的出现在明代”可知材料一主要介绍筷子的历史演变。第二空:结合材料三第二段“筷子主要通过分、拨、戳来分解食物,很多时候是顺着食物自然的缝隙来实现,不强行改变食物的性状,这种在餐桌上‘和平’进食的方法,同中华民族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相一致,塑造了中华儿女讲究平和、顺其自然的性格”可知筷子塑造了中国人平和、顺其自然的性格。第三空:结合材料三第三段“筷子也凝结着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民族品格。两只筷子亲密无间地熟练磨合才能发挥其作用,所以它常与团结联系在一起”可知筷子凝结着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民族品格。(5)收集资料说法合理即可。示例一:不同地区使用筷子的材质、形状、礼仪是否存在差异?背后反映了怎样的地域文化特点?示例二:筷子的材质演变是怎样的?答案:(1)B(2)外国友人没有运用到杠杆原理或没有支点。(3)C(4)①中国筷子的历史悠久(由来、名称的演变);②塑造了中国人平和、顺其自然的性格;③凝结着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民族品格。(5)示例:筷子的使用禁忌,筷子的材质种类,筷子传播到其他国家的过程,名人与筷子的趣事,文学作品中的筷子等。三、反思工具(20分)9.手机是现代生活中重要的通讯工具。请阅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手机李娟①我的山寨手机便宜、难看、笨重,碎了一角屏幕,但是极其顽强。掉到水里好几次,捞起来仍好好的。②还有一次甚至在水里泡了好几个钟头,晾干了还能用,电池都没坏。并且它有着令人惊叹的摄像功能。拍出来的色彩略微失真,被赋予强烈的戏剧性。它的功放也相当厉害,音质清晰稳定。我一个人在野地里挖苜蓿草时,它将我喜爱的那些旋律平稳递送在大风之中。③很多时候,连我自己都吃惊自己对这部手机的依赖。④我无时无刻不将它带在身边。哪怕从来不会有人给我打电话,哪怕所处之地没有手机信号。我拍照、听歌、翻看短信记录。我迷恋葵花地,迷恋孤独,也迷恋葵花地与孤独之外的世界。很多时候,手机对我来说是钥匙般重要的存在。⑤但有一次却弄丢了它。⑥那天割草回来,发现手机没了。顿时觉得与这支手机有关的过去岁月全部消失,与这支手机有关的未来也统统止步不前。⑦庞大的过去与未来竞全交由一支小小的手机牵系。难怪自己如此脆弱。⑧我常常去割草的那块野地里没有信号,无法凭着铃声去找。也没法循原路搜寻。那一处根本就没有路。四处芦苇丛生,野草杂乱,野地高低不平。我低头割草的时候总是头也不抬,循着苜蓿的长势越走越远。经常是割满一背篓后,一抬头,突然不知身在何处。就算在寸草不生的地方,找一支小小的手机也是海底捞针,更何况到处是草的地方。随便一丛叶子一挡一遮,就算用篦子梳一遍也没用。⑨是的,我也知道。我带着与它永别的心,在那一带找了三天。有时会想起里面的照片,有时想起一则短信,有时想起一首下载的歌。但是再想第二遍的时候,忧伤感就开始有些模糊了。可是,这场“失去”才刚刚开始呢。⑩唯一安慰的是,遗失在这样的地方,可能永远不会被人拾走吧。至少今年不会的。除了我们一家和不久后即将到来的牧民和他们的牛羊,此地再无外人涉足。连电站的职工没事都不会往这边跑。等葵花收了,我们的蒙古包一撤离,大雪全面覆盖。整个冬天里,此处更是与世隔绝。然后第二年,第三年……说不定最终等有人拾到它时,已经不知道它是什么了。⑪说不定那时,不但这款型号的手机退出了世界,连手机这种东西也退出了世界。那是不知道多少年以后的事了……拾到它的人,不知道这是什么。也不知道我爱过什么歌,不知道里面的照片记录了我多少重要的时刻,不知道其中一个重要的电话号码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这世上有什么人,从此和我永远失去了联系。也许他会疑惑地看了又看,又随手扔掉。⑫河边的风真大。尤其在夜里的某些时刻,蒙古包都快要被掀开了。一旦进入到这样的风中,总是忍不住顺着风向踉踉跄跄往前走。满天满地的呼啸声,巨流之河正在经过天地之间。我们侥幸被系在蒙古包这块桩石之上,才不至于被冲散。⑬不过那样的风倒不会刮太长时间。一般一两个小时就结束了。⑭结束时,满世界的尘土,呛得人不住咳嗽。等尘埃落定,再出门去看,风已转移到天上。河流全部涌向了星空。大风令星空一片混乱,灿烂耀眼。银河流得哗啦作响。⑮真的,大风过后的星空比晴天的星空更锐利璀璨。⑯我又想起我的手机。当风吹开草叶,它仰面冲着同一面星空。它也渴望挽留美景吗?它看到星空时想要自动启动摄像功能吗?⑰风停后,我又担心下雨。我每天观察云层变化,又暗暗希望遮蔽它的那片叶子永远保护它,哪怕会令我永远找不到它。⑱找手机的过程中,倒是发现了丑丑(狗)这家伙的不少赃物。鞋子什么的就不用说了,居然还发现了全家人的毛裤……被扔在一片芦苇滩里以及河滩上的乱石堆里。有一条毛裤的裤脚还被这家伙咬得烂茸茸的……唉,幸亏发现得早,否则再过段时间降温了,我们全家人统统没得穿。⑲此外还捡到了许多美丽的石头,有着极不平凡的花纹和形状。⑳我所能占有的所有的美丽事物,统统都那么沉重。我空着手出门,沉甸甸地回家。衣袋满了,心中仍有遗憾。我一块一块把玩那些石头,越惊叹,越疑惑。㉑找到手机的时候,它正静静躺在石堆间,紧挨着我所见过最最美丽的一块黑白相间的石头。㉒——仿佛那块石头是我的手机找到的。仿佛它正是为此守候很久。㉓我拾起手机,已被晒得滚烫。不知这些日子里有多少蚂蚁和四脚蛇曾疑惑地经过它。㉔我一手握手机,一手握石头。先是激动,然后满涨幸福。最后渐渐迷茫。(选自《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完文章后,同学们分别从文中找到一组关键词进行阅读分享。【第一小组关键词:失去•发现】(1)请将下表补充完整。失去发现手机以及它所包含的照片、短信、歌曲、电话号码丑丑的不少赃物、美丽的石头等【第二小组关键词:顽强•脆弱】(2)请从以下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加点词赏析。①我的山寨手机便宜、难看、笨重,碎了一角屏幕,但是极其顽强。②庞大的过去与未来竟全交由一支小小的手机牵系。难怪自己如此脆弱。【第三小组关键词:幸福•迷茫】(3)文章结尾写道:“我一手握手机,一手握石头。先是激动,然后满涨幸福。最后渐渐迷茫。”请你分析作者心理变化的原因。(4)同学们绘制了以下两幅图,你会选择哪一幅作为本文的插图?请说明理由。(5)文中还出现了星空、风、蒙古包等事物,请你选择一个,将其作为辅助元素加入以上插图中,并结合文本简述原因。(6)AI时代来临,工具越来越智能。综合全卷研学活动,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人与工具的关系。【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和概括。从文中“有时会想起里面的照片,有时想起一则短信,有时想起一首下载的歌”“也不知道其中一个重要的电话号码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以及“顿时觉得与这支手机有关的过去岁月全部消失,与这支手机有关的未来也统统止步不前”等内容可知,手机里包含着照片、短信、歌曲、电话号码等,这些代表着过去与未来。所以当手机丢失时,失去的是手机以及它所包含的照片、短信、歌曲、电话号码。(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①“顽强”一词本用于形容生物或人的坚韧精神,此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手机人的特质。结合后文“掉到水里好几次,捞起来仍好好的”和第②段“在水里泡了好几个钟头,晾干了还能用,电池都没坏”,生动地突出了手机尽管外表破旧,但依然经久耐用,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也体现了作者对手机的珍视与赞叹。②“庞大”与“小小”形成强烈对比,“庞大”强调过去岁月和未来生活的丰富与复杂,“小小”突出手机的体积微小。通过对比凸显出作者对自己过度依赖手机的惊讶与反思。当手机丢失时,作者感到“脆弱”,表现出失去手机后,仿佛失去了与过去和未来的连接,内心充满无助与不安,突出作者对手机依赖程度之深。(3)本题考查作者心情。激动:结合第④段“我无时无刻不将它带在身边。哪怕从来不会有人给我打电话,哪怕所处之地没有手机信号。我拍照、听歌、翻看短信记录。我迷恋葵花地,迷恋孤独,也迷恋葵花地与孤独之外的世界。很多时候,手机对我来说是钥匙般重要的存在”和第⑥段“那天割草回来,发现手机没了。顿时觉得与这支手机有关的过去岁月全部消失,与这支手机有关的未来也统统止步不前”可知手机对作者意义非凡,找到手机意味着找回了那些与照片、短信、歌曲相关的美好回忆,以及未来可能的联系,当失而复得时,作者自然会因找回重要的情感寄托和生活连接物而感到欣喜若狂,所以“激动”。满涨幸福:结合第㉑段“找到手机的时候,它正静静躺在石堆间,紧挨着我所见过最最美丽的一块黑白相间的石头”可知除了找回手机的喜悦,作者在寻找过程中还意外收获了美丽的石头,这是额外的惊喜。多重收获带来的喜悦相互叠加,让作者内心充满幸福。迷茫:在经历了失而复得和意外收获后,作者开始反思。意识到自己对手机这一工具过度依赖,思考人与工具的关系,以及生活中“失去”与“获得”的不确定性,从而陷入对人生、情感和生活本质的迷茫。(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可选择甲图。理由:甲图中地上的石头能让人联想到文中作者在找手机过程中捡到许多美丽石头这一情节,而人物的动作姿态可暗示在寻找东西,与文章中作者寻找手机的行为相契合,能从侧面体现文章中关于寻找的情节内容。可选择乙图。理由:文章重点写了寻找、失而复得的手机,作者对手机怀有强烈的情感。乙图与“找手机”这一核心情节更贴合,也更能表现作者失而复得时内心的丰富变化。(5)本题考查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我会选择将“星空”加入插图。结合第⑭段“等尘埃落定,再出门去看,风已转移到天上。河流全部涌向了星空。大风令星空一片混乱,灿烂耀眼。银河流得哗啦作响”第⑮段“大风过后的星空比晴天的星空更锐利璀璨”第⑯段“我又想起我的手机。当风吹开草叶,它仰面冲着同一面星空。它也渴望挽留美景吗?它看到星空时想要自动启动摄像功能吗”可知“风停后”的星空更加璀璨,丢失的手机也“仰面冲着同一片星空”,这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又呼应了作者在荒野寻找手机时的孤独与思索,使画面更具意境。示例二:我会选择将“风”加入插图。文章多次描写风,如第⑫段“河边的风真大。尤其在夜里的某些时刻,蒙古包都快要被掀开了。一旦进入到这样的风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