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福建省福宁古五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4分)1.下列字词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惨怛(dá)毋行(wù)濯淖(nào)氓隶(méng)侘傺(chì)B.浊秽(huì)汨罗(mì)啜其醨(lí)单于(chán)伶俜(pīng)C.仇雠(chóu)煴火(wēn)啮雪(niè)喧豗(huī)浞野侯(zhuó)D.阏氏(yān)牧羝(dī)汤镬(huò)崤函(yáo)荠麦(jì)【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毋行”的“毋”应读“wú”;C.“煴火”的“煴”应读“yūn”;D.“崤函”的“崤”应读“xiáo”故选B。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当仁,不让于师(让:谦让)其文约,其辞微(微:微妙)B.危乎高哉(危:危险)乘彼垝垣(垝:毁坏)C.置币遗单于(币:财物)宁溘死以流亡兮(溘:突然)D.追亡逐北(北:北方)徒留无所施(施: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A.微:含蓄隐晦。句意: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他的文笔简约,文辞含蓄隐晦。B.危:高。句意: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爬上那垛破土墙。C.句意:置办了一些财物送给单于。/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消逝。D.北:败逃的军队。句意:追击败走的敌军。/白白地留着也没有什么用。故选C。3.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A.数十伶人围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C.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D.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何谁。句意: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卒摆开锋利的兵器盘诘查问。A.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几十个伶人把他困住,落得个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莫不欲求忠以为自,举贤以佐自。句意: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输佐自己的。C.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留在汉匈奴使。句意: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D.省略句,以(之)为桂林、象郡。句意: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设置了桂林郡、象郡。故选B。4.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词类活用分类都正确的一项是()①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②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③一夫夜呼,乱者四应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剑斩虞常已⑧天雨雪⑨却匈奴七百余里A.①③⑧/②/④⑦/⑤⑥⑨ B.①/②③⑤/④⑥⑧/⑦⑨C.①④⑧/②⑤/③⑦/⑥⑨ D.①⑤/②③⑧/④⑥/⑦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名词作动词,效法,继承。句意:但他们都继承屈原文辞委婉得体的一面。②形容词作动词,诋毁。句意: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③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句意: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四处响应。④名词作动词,登上。句意: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⑤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句意:况且我们的天下没有变小变弱。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句意:统理八州,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⑦名词作状语,用剑。句意:已经用剑斩杀虞常。⑧名词作动词,下。句意:天下大雪。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句意:击退匈奴七百多里。①④⑧名词作动词;②⑤形容词作动词;③⑦名词作状语;⑥⑨动词的使动用法。故选C5.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语,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①校尉羽书飞瀚海②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③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④偭规矩而改错⑤塞上长城空自许⑥怨灵修之浩荡兮⑦何乃太区区⑧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⑨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A.①③④⑤⑦⑧ B.②③④⑥⑦⑨ C.②③⑤⑥⑧⑨ D.①②④⑥⑧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①羽书:即羽檄,古代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句意: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②丈人:古义,对长辈的尊称。今义,妻子的父亲。句意:汉皇帝,是我的长辈。③诡辩:古义,说假话。今义,无理狡辩。句意:并用花言巧语欺骗怀王的宠姬郑袖。④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句意: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⑤自许:自己称许自己。句意: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⑥浩荡:古义,荒唐。今义,水势汹涌壮阔。句意:怨恨君心荒唐啊。⑦区区:古义,愚拙。今义,数量少,不重要。句意:你怎么这样愚拙。⑧怅然:失望、不痛快的样子。句意:心怀惆怅遥相望,知是丈夫来相见。⑨从事:古义,指一般属官。今义,做(某种事情)进行(某种活动)。句意: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属于古今异义的是:②③④⑥⑦⑨。故选B。6.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出现的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离骚》运用美人香草的意象、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B.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它始于汉武帝,中国历史上最初的年号为建元。C.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段,汉代所称的“黄昏”相当于现在的17点到19点,“人定”相当于现在的21点到23点。D.战国四公子指的是: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他们皆以招揽宾客著称。【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汉代所称的‘黄昏’相当于现在的17点到19点”错误,汉代所称的“黄昏”相当于现在的19点到21点。故选C。7.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代史伶官传序》以赋体写史论,文字平易晓畅,简洁生动,感慨遥深;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切入,纵说盛衰之理。B.《苏武传》中苏武信奉的是儒家“臣事君,犹子事父”的思想,愿意“杀身自效”,以报答皇帝对他一家的知遇之恩。C.《玩偶之家》中娜拉从幻梦中觉醒,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丈夫心目中玩偶般的地位,开始思考人本身的尊严与独立的问题。D.《孔雀东南飞》通过焦刘二人的婚姻悲剧,突出了封建家长制度的罪恶;浪漫主义的结局更增加了诗歌的悲剧色彩。【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A.“以赋体写史论”错误,应为以散体写史论。故选A。二、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诗言志”一直被学术界看作诗歌本质的理论,“志”也就被解释为诗人的思想情感。但在汉代以前,“诗言志”是专论《诗》的,应为“《诗》言志”,它并不具有一般的诗学意义。最早提到“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里的“乐”实际包括了歌诗、奏乐、舞蹈。“乐”在上古一般都用于礼仪,成为礼仪的标志性特征,所以礼乐并称。那么,“典乐”就是掌管仪式活动中的礼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说的就是诗乐交融的状况。对于夔所云“百兽率舞”,孔安国解释说“乐感百兽,使相率而舞,则神人和可知”,认为乐有感天动地的效果。但“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对事实过程的描述,孔安国的解释不足以信人。有学者将“百兽率舞”看成对乐舞场景的描绘:“根据民族学资料,较原始的祭祀仪式往往葆有图腾崇拜成分,亦即习惯作装扮成动物的舞蹈,所以这里说‘百兽率舞’。”这一说法显然更合理。夔所谓“百兽率舞”,是对前一句的补充,综合起来就构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宗教乐舞。其中的“诗”后被编辑成《诗》。宗教仪式主要祭祀先祖和天地神灵,本身含有敬慕、畏服之情和祈求福佑之意,这些意愿通过歌《诗》表达,乐和舞使得《诗》所传达的情志更加热烈、诚垫、典雅,从而达到“神人以和”的祭祀目的。所以,“诗言志”的“志”亦当从宗教仪式的角度来理解:“上古歌谣(包括乐舞)经常是同原始巫术与宗教活动相联系的,其歌辞往往就是巫术行使时的咒语或宗教仪式中的祷辞。”因此,“志”在远古时期就是指“与巫术、宗教活动相联系的人们的群体祝咒意向”。进一步言之,在仪式类型化以后,每一首诗自身独特的情境会被逐渐忽视,此外,同一首诗也会被用在不同仪式之中,这样,“志”和《诗》的关系就变得较为松散,“志”的内涵虽然与《诗》相关,但主要取决于仪式。那么,“言志”是《诗》在仪式中的功能,“诗言志”其实就是“以《诗》言志”。〖备注〗胄子,帝王或贵族的长子。(摘编自过常宝《“诗言志”:从思想建构到教化诗学》)材料二应该如何理解“诗言志”?第一,诗歌之为个体情志的外发,自然不成问题,但并非所有的诗都由此而来。对于“风”来说,“诗言志”尚可对付,毕竟这些“民俗歌谣之诗”乃是普遍的人性感物而动的结果。但“风”不是诗的全部,“雅”和“颂”就很难说是个人心志的表达。“雅”“颂”义近而形式相同,都是祭祀时告神和祈福的工具及其结晶。诗、歌、舞、乐,本属一体,皆巫现事神之用,我们不能说诗就是言巫之志,反倒应该说,最高等级的诗乃是巫祝接收到的天道和神言。有些诗不是“言志”,而是“言道”,因为它就是“道言”或“天志”。至少对于“雅”“颂”而言,“诗言志”理论则显然风马生矣。第二,即便诗只是言凡人之志,但作诗者都只是平凡人吗?也就是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是普遍乃至普通的现象吗?有感而发或兴之所至者都可以称诗吗,都可以“刻之玉版,藏之金府”?如果我们把“诗言志”这个当然极为有理的命题绝对化,则会有个人主义、平等主义乃至自由主义的意味,以为“我手写我心”就是作诗,而所有琐屑、杂碎、临时、私人甚至无聊的感受都能入诗。甚至就是诗之本,则显然误解了这个古老的说法。不可否认,最初的诗歌(尤其国风)大多是平民在劳作和生活中所创造的,但经由官员从民间采集,后为孔子整理,便具有了“经”的地位,其中体现的已不(完全)是原作者之志,而是圣人之志。所以,我们需要弄明白:诗究竟言了谁之志?第三,言志之诗究竟是什么?志、情、意、欲等等,都是个体性的,诗的本质难道只在于情绪的宣泄,还是首在自我心灵的纯化?《诗纬·含神雾》训“诗”为“持”。《文心雕龙》曰:“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诗的初级本质在于个体的操持,心志的净化,人性的切磋琢磨。诗之为“作”,近乎“圣”,就在于能陶铸情性。因而圣人之“作”,既在于“诗”,也在于通过“诗”而“作人”,即教化生民。我们并不反对诗首先具有“言志”“达意”“抒情”的功用,但它更高的目标却在于“成人”之美,而不仅仅言己之志。绝大多数人的常情和欲志即便不能说不值一提,也肯定没法用来教化群伦。所以,我们必须在“诗教”和“乐教”这个政治哲学的高度来理解“诗言志”;圣人通过音乐和诗歌来序人伦、睦友邻、齐风俗、化民气、肃庙堂、乐万方等等,达到和谐美好的生活状态——这也是诗教的根本目标。(摘编自程志敏《“诗言志”小议》)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从复杂的历史语境入手,探究“诗言志”这一古老的论题,揭示诗在古代宗教仪式中的工具性特征。B.材料一认为,通过乐和舞的辅助,在歌《诗》中传达情志可实现祭祀目的,这与材料二对“雅”“颂”的论述相呼应。C.宗教仪式类型化使得诗作自身独特的情境被逐渐忽视,因此,对诗的研究应该去除宗教色彩,再现文学本质。D.“抒情”与“成人”对应着诗歌不同层次的功用。“成人”即教化生民,是更高层次的目标,这缘于为政治国的需要。9.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10.请概括材料二中“诗言志”的内涵,并据此分析《卫风·氓》中所言之“志”。【答案】8.C9.A10.①“诗言志”首先是个体情志的外发。②诗歌即巫祝接收到的天道和神言,“诗言志”即言天道和神言。③“诗言志”即圣人通过音乐和诗歌来教化生民,使社会生活和谐美好。④《氓》表达了女主人公悔恨的心情和决绝的态度,体现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⑤希望天下君臣、男女都能知礼仪而避免悲剧,从而达到序人伦、齐风俗、化民气的目的。【解析】【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对诗的研究应该去除宗教色彩,再现文学本质”错误。据原文“上古歌谣(包括乐舞)经常是同原始巫术与宗教活动相联系的,其歌辞往往就是巫术行使时的咒语或宗教仪式中的祷辞”可知,诗源自宗教,其本质不是文学,对诗的研究不能去除其宗教色彩。故选C。【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材料二无“先立后驳”,其主体部分是分说形式。故选A。【1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结合材料二“诗歌之为个体情志的外发”可知,“诗言志”首先是个体情志的外发。②结合“最高等级的诗乃是巫祝接收到的天道和神言”可知,诗歌即巫祝接收到的天道和神言,“诗言志”即言天道和神言。③结合“圣人之‘作’,既在于‘诗’,也在于通过‘诗’而‘作人’,即教化生民”可知,“诗言志”即圣人通过音乐和诗歌来教化生民,使社会生活和谐美好。④《氓》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体现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⑤结合“圣人通过音乐和诗歌来序人伦、睦友邻、齐风俗、化民气、肃庙堂、乐万方等等,达到和谐美好的生活状态——这也是诗教的根本目标”可知,希望天下君臣、男女都能知礼仪而避免悲剧,从而达到序人伦、齐风俗、化民气的目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玉兰吾妻乔叶奶奶说她自己是文盲,我原本是信的。直到在村小上了学,才发现她也能识些字。有一次,我在写天字,写得马虎,那一撇便往上顶破了横。她路过时看了一眼便站住问,你写的这是个啥。我说是天。她说我看像是夫。我说就是天。她说天字出头就是夫。我不耐烦地说夫什么夫,她说丈夫的夫。我翻眼看她,她却突然红了脸,疾步离开了。再后来我才知道,在同村的老太太里,只有她识些字。她不仅会写自己的名字,还认识和自己名字相近的字,和玉长得像的王、主,甚至圭,和兰形貌近的羊、美、竺这些字她也认识,还知道女和子凑在一起是个好。村里刷标语,她能准确地读出农村形势、建设、贡献之类的词。我写作业时她常在旁边入迷地看着,尤其喜欢听我读出来,越大声越好。有时我故意扯破了喉咙读,然后喊累,让她给我烙鸡蛋饼,要油大的、层多的。她一边骂一边做,骂时做时都喜滋滋的。那个初秋的中午,院子里晒满了预备过冬的被褥枕头,屋子里的箱柜也都大敞着口。奶奶和七娘在院子里说话,我吃完饭,还不到上学时候,有些无聊,也有些好奇,便往箱柜里翻,忽然翻到一个卷得很紧的包袱,便一层层打开,是一件大红碎花的棉袄,虽是一股子陈气,颜色却还很艳。抖开来,掉出了个牛皮纸信封,里面是一封信。屋里光线昏暗,我便拿到堂屋去看,不自觉地读出声来:玉兰吾妻:见字如面。我这里都还顺利。勿念。你在家照顾老小,我知十分辛苦,实为不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农村很需要建设,你要多参加新社会的学习,要多做贡献。现在形势大好,我估计最迟到明年春天就能完全胜利,安心等我回来就好。夫绍功即日有些字我还不认得,就只能蒙个音儿。正磕磕巴巴地念着,奶奶就跑了进来,边跑边喊,你个小妮子在那儿干啥哩?我就堂而皇之地回答,认字呢。这是信吧?我念念咋啦?她伸了伸手,似乎想要夺过来,又缩回去,显然是怕把信扯坏了。瞪了我好一会儿,方才抖着手说,你给我搁桌上,赶紧爬去上学。我便搁桌上,爬去上学。她激烈的反应让我越发有兴味,就总想再去偷看,她却换了地方。我找了又找,终于发现她藏在了枕头里,便故意拿到她跟前抖搂。这回她好像没那么生气了,温言款语地哄着我,叫我把信还她。然后她再藏起来,我再找。像捉迷藏似的,我们俩玩了好几个回合。每到天气转凉,她就会开始泡脚、也让我一起泡。一个晚上,我们俩又泡脚时,她问了一番我的功课,我的语文刚考了个满分,看她喜悦,便顺势吹牛,说老师夸我在全班识字最多,普通话最标准。就知道你精能得很。她摩望着我的脸。你把那信拿出来,让我给你念念。我大喇喇地说。寻思了一会儿,她方才把信从贴身小衣的口袋里拿出来。信纸摸起来已经润润的了。你爷爷就写了这么一封信,就这一封。她说。你仔细拿着,好好给我念一遍。她说。不要声高。她又说。被她的郑重拘着,我便好好念了一遍。也没有声高。念完才看见她满脸的泪。奶奶,你咋啦?被她的泪吓着,我瞬间也哭起来。乖啊,不哭。她把我抱过来,却依然无声地哭着,哭着。我在她的怀里,也哭着。不明白她为什么哭,便哭得茫然。又因她的哭而难过,便也哭得恳切。我们两个就这么哭了好一会儿,她方止住。拍了一下我的脑袋说,这封信连你爸都没看过,咱家只有你看过,只有你啊,你个小妮子。小妮子到底是小。她的悲伤对我而言难以理解,那便不去理解。能确凿理解的是我已经掌握了她的核心机密,这让我越发有恃无恐,恃宠而骄,不知分寸地在作死的边缘反复试探,时不时地以这封信为把柄戏弄戏弄她。比如我会偶尔冷不丁地喊一声,玉兰吾——眼看她要打过来,再接上一个“奶”字,还戗她,咋啦,叫玉兰吾奶不中?玉兰吾奶,玉兰吾奶!她便又气又笑……玉兰吾妻,玉兰吾奶——童年的记忆里,我从来只知道她叫玉兰,其实她还有个名字叫迎春。迎春,是她出嫁前的闺名,玉兰应是爷爷在婚后给她起的新名。这两样花开的时令也一样,相较而言,迎春偏乡土,玉兰偏雅致。在那个年代,给妻子取一个新名,是不是相当于送上了一件非物质的爱情礼物?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是新中国成立一年后出生的,他快一岁时,爷爷回家了一趟,住了几天就跟着队伍又要开拔。爷爷走后两个月,她收到了爷爷寄来的第一封信,也是唯一一封信。又三个月,消息传来,爷爷在解放大西南的一仗里牺牲了,和几个战友一起被埋在白水河边的一棵树下。那次奶奶哭了两个月……现在想来,那时的我早已被奶奶当成了小闺密,最小最亲的闺密,才会和我分享这封信。只是这个小闺密实在是太小了,太糊涂了,以至于多年后才意识到,这封信就是她这辈子唯一的情书。而这情书对她的意义也早已超越了情书本身,简直就是她的人生指南。(有删改)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借一封家书讲述了“我”与奶奶、爷爷和奶奶之间的情感故事,感情真挚而不乏理性。B.我无法理解奶奶的悲伤,甚至借信中内容来戏弄奶奶,由于“我”不断地纠缠,奶奶最终让“我”念信。C.村里与奶奶同辈的老太太们都不识字,而“我”能在村里上小学,两代女性的缩影折射出中国农村的发展与变化。D.奶奶把爷爷的信藏在棉袄、枕头、贴身小衣的口袋,可以看出奶奶对爷爷的深厚感情,这封信是奶奶的精神寄托。1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从儿童视角,写奶奶谈“夫”字的反应,写她喜欢听“我”读书,写祖孙两人因一封信“捉迷藏”,富有童真童趣。B.“院子里晒满了预备过冬的被褥枕头,屋子里的箱柜也都大敞着口”一句既展现了农村的风情画卷,又使小说真实可信。C.插叙奶奶名字的由来和爷爷的事,为文章增添了故事的背景,这样安排避免了文章的平铺直叙,也使主题变得更加多元。D.作者善于驾驭语言,人物语言多用方言土语,富有乡土味;叙述中又有“温言款语”“恃宠而骄”等书面语,典雅幽默。13.细节是对生活中那些细致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情节所作的描写。请从细节描写的角度简要分析“奶奶”的形象。1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了一组关键词:迎春·玉兰·奶奶,请围绕这组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案】11.B12.D13.①从奶奶知道“夫”和“天”的不同写法,会写自己的名字等情节能看出奶奶是个有点文化的农村妇女。②从奶奶给孙女做烙饼、天凉和“我”一起泡脚等情节,看出奶奶对孙女的疼爱。③奶奶把爷爷的信藏在棉袄、枕头、贴身小衣的口袋,可以看出奶奶对爷爷的深厚感情。④奶奶让孙女念信又不要声高,表现奶奶的羞涩。14.①三个人称,代表着奶奶人生的不同阶段。②叫“迎春”时,奶奶只是一个普通的姑娘叫“玉兰”时,丈夫为她取了新的名字,还给她写了深情的家书,夫妻恩爱;叫“奶奶”时,奶奶与孙女为伴,从书信中汲取力量。③人称的变化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蕴含着真挚的爱情和温暖的亲情。【解析】【1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奶奶最终让“我”念信,不是“我”不断纠缠的结果。借信的内容戏弄奶奶是在读信之后。故选B。【1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D.“典雅幽默”中“幽默”有误。叙述语言有典雅的书面语,但并不幽默。故选D。【1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由“她说天字出头就是夫”“她不仅会写自己的名字,还认识和自己名字相近的字”可知奶奶是个有点文化的农村妇女。②由“让她给我烙鸡蛋饼,要油大的、层多的。她一边骂一边做,骂时做时都喜滋滋的”“每到天气转凉,她就会开始泡脚、也让我一起泡”可知,奶奶给孙女做烙饼,虽然嘴上骂我,但总是喜滋滋的,天凉和“我”一起泡脚等情节,看出奶奶对孙女的疼爱。③爷爷给奶奶的唯一一封信,被奶奶小心珍藏,与孙女分享读信时的甜蜜和喜悦,可以看出奶奶对爷爷的深厚感情。④“你仔细拿着,好好给我念一遍。她说。不要声高”奶奶让孙女念信又不要声高,表现奶奶的羞涩。【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①“迎春·玉兰·奶奶”三个人称,代表着奶奶人生的不同阶段。②由“迎春,其实这是她出嫁前的闺名”可知,“迎春”是奶奶出嫁前的闺名,叫“迎春”时,奶奶只是一个普通的姑娘;由“玉兰肯定是爷爷在婚后给她起的新名”可知,“玉兰”是婚后爷爷给奶奶起的名字,“相当于送上了一件非物质的爱情礼物”,丈夫为她取了新的名字,还给她写了深情的家书,夫妻恩爱;叫“奶奶”时,“我”这个孙女已经长大,读书识字,帮奶奶读信,奶奶与孙女为伴,从书信中汲取力量。③“迎春·玉兰·奶奶”,人称的变化代表着奶奶的一生,承载着岁月的记忆,“玉兰”蕴含着真挚的爱情;“奶奶”代表着温暖的亲情。三、古代诗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节选自《论语第十五篇》)材料二昔者,吴王阖阊①始得子胥②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③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庐,后遭夫差也。臣获大餐.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④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伍子胥父奢为楚王大臣为世子聘秦女夫有色王私悦之,欲自御焉。奢尽忠入谏,守朝不休,欲匡正之。而王拒之谏,听谗邪之辞,系而囚之,待二子而死。尚⑤孝而入,子胥勇而难欺。累世忠信,不遇其时,奢谏于楚,胥死于吴。(节选自《越绝书》)〖备注〗①阖闾:一作阖庐,春秋时吴国国君。②子胥:原为楚国人,后至吴国。③于斧:地名。④种:文种,是越王勾践的谋臣。⑤尚:伍尚,伍奢的大儿子。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断句处的字母涂黑。伍子胥A父B奢C为D楚王E大臣F为G世子H聘I秦J女K夫L有色1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指明白地说出来,与《苏武传》中“若知我不降明”的“明”字含义不同。B.背,指背弃,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皆背晋以归梁”中的“背”含义相同。C.弊,指损坏、毁坏,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中的“弊”意思相同。D.私,指私自、私下,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臣之妻私臣”的“私”含义不同。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王阖闾敬尊伍子胥上客,并诚心求教治理吴国之道,但起初伍子胥并没有正面回答吴王。B.伍子胥打败楚国后想报复楚国,楚国悬赏千金以求吴退兵,最终渔夫为了报恩说了一番话让他撤兵。C.伍子胥知道要被杀也没有离开吴国,范蠡认为伍子胥的选择不正确,子贡却肯定伍子胥的做法。D.楚王逮捕了伍奢但没有马上杀他,想诱骗伍奢的两个儿子回来一块杀掉,伍尚被骗,伍子胥逃走。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2)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19.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伍子胥如何体现“君子义以为质”的品质。【答案】15.CFK16.C17.B18.(1)他是非分明,无所避讳,不停止直言进谏,希望能够匡扶君主,反而因此被疏远。(2)文种留下被封侯,不知他有什么好的结果。伍子胥和范蠡德行齐肩,只有文种难显荣耀于后世。19.①行国家大义。面对吴王的深问,伍子胥敢于直言,分析国家之安危。②行江湖恩义。伍子胥想要报复楚国,起初无人能阻止,最终听从了曾经救过他的渔夫的劝阻,从楚国撤军。③行君臣之义。因感念吴王阖闾厚恩,明知会死仍不离开吴国,慨然而死。【解析】【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王的大臣。为太子迎娶秦国女子,女子容貌很好。“伍子胥父奢”是主语,中间不可断开,其后C处断开表强调;“为”的宾语是“楚王大臣”,其后F处断开;“聘秦女”是动宾结构,“夫有色”中“夫”为代词,作后文的主语,故K处断开。故选CFK。【1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明白地说出来;明明白白地。句意:你明白地说出来吧。/你明明知道我不会投降。B.正确。句意:我背弃了楚国。/都背弃了晋国去投靠了梁国。C.错误。损坏、毁坏;弱点。句意:头发发烂,牙齿毁坏。/秦国还有余力利用他们的弱点制服他们。D.正确。私自、私下;偏爱。句意:楚王私下很喜欢。/我的妻子偏爱我。故选C。【17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渔夫为了报恩”错误,由“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可知,是渔夫有恩于伍子胥。故选B。【1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非不讳”,是非分明;“休”,止;“庶几”,希望;“见”,表被动,被。(2)“封侯”,被封侯;“令终”,好的结果;“比德”,德行等同。【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君子义以为质”的意思是君子以义作为根本。①行国家大义。由原文“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可知,面对吴王的深问,伍子胥敢于直言,分析国家之安危。②行江湖恩义。由原文“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可知,伍子胥想要报复楚国,起初无人能阻止,最终听从了曾经救过他的渔夫的劝阻,从楚国撤军。③行君臣之义。由原文“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可知,因感念吴王阖闾厚恩,明知会死仍不离开吴国,慨然而死。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这才是真君子。”材料二:从前吴王阖闾刚得到伍子胥时,真心诚意地敬重他,尊为上客,说:“圣人能够前知千年,后测万代。我想深入地请教一下我们吴国的情况,世世代代如此昏暗不振,莫非已经衰微到极点了吗?你见识精深,我正专心听着,你说说自己的看法。”伍子胥不置可否,没有回答。吴王说:“你明说吧。”伍子胥说:“我担心讲得不清楚,因此而获罪。”吴王说:“希望你全部讲出来,我要测试一下你是不是正直之士。仁者以仁爱为乐,智者好出谋划策,真正执礼通学的人能够探索幽深隐约的道理。你要把一切清楚地告诉我。”伍子胥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吴国大概不能长久存在,大王还是充分认识(考虑)到这一点,在国家长存时不要忘记倾覆的危险,在安定的环境里不要忘记将有灭亡的危险。我刚来到吴国,就看出了吴国衰亡的征兆,吴国在危难重重的关头是能够称霸于世的,但是,到了后代君主的手中,这霸业又会全部丧失。”吴王问:“凭什么这样说呢?”伍子胥回答说:“吴国后代的君王将会无道而亡,他只能生吃野禽之肉,最后坐以待毙。谄媚阿谀的小人,不久就会来到吴国。吴国兴亡的征兆,也各有明显的天象反映出来。”吴国派遣伍子胥率领军队,去救助蔡国,打败了强大的楚国,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坟墓,吴国的军队占领了楚国都城后很久还不离开,想要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征求使吴国撤兵的办法,但是没有人能够阻止伍子胥的报复行动。有一个乡野之人对伍子胥说:“可以停止报复了。我就是于斧渡口的那个渔夫,曾经在船里替你收拾茶水,打开饭篮请你充饥。”伍子胥才知道这是救过自己性命的渔夫,就撤兵返回吴国了。所以说无往不复,恩德要回报。渔夫的一句话,千金的悬赏就有了归宿,伍子胥也因此而撤兵返吴,离开了楚国。伍子胥过于正直,不与奸邪之人同流合污。他不顾自身恳切进谏,效忠国家。他是非分明,无所避讳,不停止直言进谏,希望能够匡扶君主,反而因此被疏远。有人进谗言挑拨他和君主的关系,伍子胥将要被杀。范蠡听说了这件事,认为他不知变通,说:“知道天命而不把握,知道害怕而不避开,这可以称得上是聪明吗?”伍子胥听说了,感叹说:“我背弃了楚国,带着武器离开,按道理说应该受到的惩罚不只是窘困潦倒。我先前获取功劳,后来遭到杀戮,不是我的智慧减少,而是因为我开始时遇到的是阖闾,后来遇到的是夫差。我获得大的荣誉,功名显著,我知道自己的职分命运,最终是不会离开的。先君对我的恩泽,我至今难以忘记,我希望能一直到死去都报答他,怎么会离开呢?范蠡见到我外在的处境,不知我内心的想法。现在虽然有所冤屈,也大不了就是一死!”子贡说:“伍子胥坚持忠信,死比生还重;范蠡权衡利害,离开而留下名声;文种留下被封侯,不知他有什么好的结果。伍子胥和范蠡德行齐肩,只有文种难显荣耀于后世。”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王的大臣,为太子迎娶秦国女子,女子容貌很好,楚王私下很喜欢,想要自己把秦女留下。伍奢尽忠心,入宫进谏,守在朝廷上不退下,想要纠正楚王的做法。而楚王不听他的谏言,听信奸邪之人的话语,逮捕并关押了伍奢,等他的两个儿子到来一起处死。伍尚信守孝道,回到了朝廷,伍子胥刚勇难以被欺骗。伍氏累世都是忠信之人,却没有遇到好的朝代,伍奢因在楚国进谏而死,伍子胥因在吴国进谏而死。(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材料,完成小题。古风(其十九)①李白西上莲花山②,迢迢见明星③。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④。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备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叛军已经攻占了洛阳城。②莲花山: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③明星:传说中的华山仙女。④卫叔卿:传说中的仙人。据《神仙传》载,仙人卫叔卿曾乘云霞,驾白鹿去见汉武帝,但武帝只以臣下相待,于是大失所望,飘然离去。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诗人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经过千里跋涉,终于见到了明星仙女的情景。“明星”本是华山玉女名,但字面上又给人造成天上明星的错觉。B.第三至六句描绘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粉红的芙蓉,凌空而行,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举,缓缓升向天际。C.第七至十句写自己被邀请来到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并把他引为同调,而与之驾鸿雁游紫冥,此处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着自己的遭遇。D.这是一首用游仙体的方式写的古体诗,该诗将道家神仙的传说融入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抒情主人公具有浓郁的谪仙色彩,全诗情调悠扬,风格飘逸。21.本诗与《蜀道难》在思想情感和主要表现手法上均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20.D21.思想感情:本诗描写了安史叛军攻陷洛阳后血流成河的景象,《蜀道难》描写了蜀中军阀割据作乱的情景;两诗均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也抒发了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的感慨。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本诗既想象自己登上莲花峰的神奇景象,也写了俯视洛阳看到的真实情景,虚实结合,抒发了复杂的感情;《蜀道难》中运用大量的传说和典故使蜀道增添神秘和朦胧的色彩同时又描写了具体的景物特点,两者结合突出了蜀道绮丽的山川景色。【解析】【2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的能力。D.“全诗情调悠扬,风格飘逸”错误,诗歌前半部分是虚写,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风格飘逸;“俯视洛阳川”后四句是实写,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故选D。【2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思想情感上:两诗均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蜀道难》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由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引出对政治形势的分析,透露了对时局的忧虑与关切,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古风(其十九)》勾勒出莲花山的奇丽景象,描绘了洛阳川上胡兵横行、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表达了他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同时,两首诗也抒发了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的感慨。《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句子含有双关之意,蜀道难行暗示着仕途艰难,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担忧;《古风》(其十九)借卫叔卿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之情。表现手法上:《蜀道难》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同时也写了飞湍瀑流,枯松倒挂,杜鹃哀鸣等景象,两者结合突出了蜀道绮丽的山川景色。《古风(其十九)》虚构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境,华山仙女手拈芙蓉,凌空而行,雪白的霓裳曳着长带,迎风飘举,勾勒出一派神奇景象。后四句“俯视洛阳川”,实写了中原地带叛军横行、人民遭难的残酷景象,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安史叛乱的谴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离骚》中,屈原说明他的父亲观察衡量他降生时的情况,给他取名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望海潮》中,写出官员的宴酣之乐与山水之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过秦论》中,贾谊归纳秦朝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4)姜夔在《扬州慢》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扬州的繁华街道,用以反衬眼前荒凉的景象。(5)《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状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2)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4)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5)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中秋咏月诗篇浩如烟海、______①______,但还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为______②______令人心潮澎湃。人在逆境之中、受挫之时,往往能创作出名篇佳作,苏轼亦是如此。苏轼因和王安石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在各地辗转为官,他曾请求朝廷派他到离弟弟较近的地方任职,以求兄弟常能团聚。熙宁七年,苏轼被派往密州任知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苏轼饮酒赏月。他与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没有见面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举头望明月,心潮起伏,想念弟弟子由,思念之情随着酒兴在心中燃烧,于是他面对明月,发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感叹。他在词序中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把人世间的宦海浮沉、悲欢离合融入对宇宙、人生的丰富联想与哲理思考之中,显现了睿智的人生理念,营造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远。全词清丽雄阔,豪迈旷达,浪漫奔放,堪称中秋赏月的______③______。2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5.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废池乔木,犹厌言兵。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C.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D.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答案】23.①数不胜数②动人心弦(感人肺腑、荡气回肠)③千古绝唱24.揭示了睿智人生理念,营造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氛围。25.A【解析】【2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由横线前的顿号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9.2.1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 出租房屋口头协议书
- 中标协议书格式
- 应属委托协议书
- 嗨卡协议书到期
- 购买房屋协议书
- 超文本安全传输协议书
- 账户监管协议书
-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 习作 我的心儿怦怦跳说课稿 新人教版五四制
- 九年级体育与健康上册 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说课稿
- 前端Vue3项目实战教程
- 智算中心高性能计算系统设计方案
-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应知应会测试题有答案【夺分金卷】附答案详解
- 2025年茅台酒厂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0731)房屋市政工程基孔肯雅热、登革热防控检查(自查)表
- 新媒体渠道管理办法
- 2025年浙江省人事考试工作(4月26日事业单位笔试)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医疗质量及标准)JCI医院评审标准(第四版)版
- 机械加工工艺与工具知识测试试卷
- 沈阳停车收费管理办法
- 2025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