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1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4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围绕“保护环境”的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只有一个

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四篇课文,主题突出,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古诗三首》前两首分别描绘了南北不同的美景;第三首

以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景色,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只有一个

地球》说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

惜资源,保护地球C《青山不老》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扎根晋西北十

五年,执着种树的感人事迹。《三黑和土地》是一首现代诗,展示了

以三黑为代表的农天在土地失而复得后的喜悦以及其对土地诚挚的

热爱。四篇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号召人们要爱护环

境、珍爱地球家园。

本单元的习作围绕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等话题,要求“学写

倡议书”,与单元主题相呼应,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和

对环保必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

问题,提高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01.训练要素重点定位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围绕这个阅读训练要素,木单元进行了系统的安排。《只有一个地球》

引导学生找出关键句,结合关键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结合关键

句”是学生表达观点的“支架”;在此基础上,结合关键句,梳理作者

的行文思路,了解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出“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个结论的,“结合关键句”是学生梳理结构

的“路径”;最后,联系实际提出拓展性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保护

我们的地球母亲”,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关键句表达自己的观点,

并为“学写倡议书”作铺垫,实现读写结合。《青山不老》以问题驱

动,通过“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和“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

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课文

为何以‘青山不老’为题”,引导学生结合关键句,深入探究文章主

旨,感悟人物精神.《三黑和土地》引导学生结合关键句,感悟农民

视土地如生命的真挚情感。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通过具体例

子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应如何抓住关键句,把握一段话的主要观点。

02.学习情境创设

“所谓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课堂上的情境包括课

堂的场景和学习的氛围。”在大单元教学中,所谓创设情境,就是表

现单元所反映的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

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同单元所指向的主

题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从而引发学生

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

通过单元整体解读发现,通过阅读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诗文,感

受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珍爱地球的责任和

意识,这是大单元所指向的主题。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单元主题之间

的差距和矛盾在于,保护环境如何才能转化为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

基于这一矛盾点,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

做,才能为保护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依据这一疑惑,本单元

的学习情境应该创设为,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区生活中,

我们怎样做,才能参与到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我们应该

如何动员其他人也参与其中?

03.核心学习任务设计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保护环境”,本单元从属于“文学阅读与

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三学段对本单元所需达到的目标要求

是:“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诗歌、散文等优秀文学作品,感受大自然

的奇妙,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用口头或者书面的方法表达

对自然的观察与体验,抒发自己的情感。”本单元创设的学习情境是,

在学校、家庭和社区生活中,我们需要从自身做起,并动员他人,参

与到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中。根据这一学习情境,结合单元习作主题

“学写倡议书”,本单元的核心学习任务应该设计为“'大地在心'

环保倡议活动”,环保倡议活动包含撰写环保倡议书,且不止于此,

还容纳了拓展阅读《大地在心》等与环保有关的书籍;结合美术课程,

利用可回收垃圾进行二次艺术创作等活动。

04.精彩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结合学习提示说出老人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怎样

的奇迹。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链接专题,揭题导入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方

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现在我们跟随记者梁衡走访一位

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

2.揭题,板书课题。

二、整体初读,概括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老人信息卡片。

采访地点采访对象性别年龄

主要外貌

特征

感人事迹

2.综合卡片信息,梳理主要内容。

预设课文讲述了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人为了守护一方水土,植树

造林十五年,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

教师小结本文可以采用“人物+事件”的方式来概括主要内容。

三、结合“学习提示”,研究“奇迹”

1.阅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学习任务二这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教师相机板

书“奇迹”。

2.完成学习任务一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交流一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

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

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思考读着这样的青山,你的脑海里会出现哪些词语?指导朗读想

象同面去朗读,自由练读,齐读。

交流二十五年阿,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

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思考读着这句话,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生交流数字)

联系比较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我们学校?

指导朗读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十五年的艰苦岁月;这一连

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这种奇迹吧!

交流三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

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

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

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

啊!”

思考读着这句话,你仿佛看到、听到了什么?

预设抓住“如臂如股”“劲挺”“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

猛”,体会树的勇敢与坚强;抓住“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

土啊”感受老人对植树造林的坚守与奉献。朗读指导。

3.完成学习任务二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奇迹?

第一,读懂大环境的险恶。抓住关键句“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

大环境”引导阅读出沟所处的大环境是怎样的呢?

交流一关注地理环境,如,“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怪物盘踞之

地”等。

交流二关注历史记载,如,“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

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教师小结,相机板书“大环境环境险恶”。

第二,读懂小环境的艰苦。抓住关键句“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

小环境”引导阅读院子所处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呢?

交流一关注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俭朴、单调的生活。

交流二关注三个典型事例,即“五位老汉离世”“老伴静静过

世”“女儿三番五次接他遭拒”。

教师小结,相机板书“小环境生活艰苦”。

四、对比阅读,理解“青山不老”

L阅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三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

题。

2.今昔对比,读懂“青山不老”的含义。

(1)看今日之青山这是一片怎样的青山?找出描写青山的句子,谈

谈自己的体会。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景象?可以用什么样的

词语来概括?(参考绿意盎然、翠色欲滴、郁郁葱葱、葱葱茏茏……)

用自己的语言把读到的画面描绘出来。

(2)想昔日之青山这条山沟以前是怎样一番景象?想象画面。

⑶悟“青山不老”之含义经过刚才对“青山不老”的对比学习,

现在说说你对“青山不老”是怎么理解的。

预设一不老的是青山,那片绿将是永恒的,代代常绿的;

预设二不老的是老人,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将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