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知识点专练(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知识点专练(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知识点专练(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知识点专练(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知识点专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一知识点专练

知识详解

(一)文学常识:文言文阅读主要涉及基础文学常识和常见文言文篇目,要求粗通文意,领

悟思想感情,增加语感与积累,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二)字词解释: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对文中的生僻字、多义字、古今异义词、通假字

等进行解释。

(三)句子翻译:将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准确、通顺。

(四)文言断句:在阅读全文,了解文意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律给句子断句,划分

朗读节奏。

(五)主旨概括:即考察对文言文内容整体的把握,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情感态度

或写作目的

(六)人物形象:分析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和形象特征,并能够依据结合文

本内容进行说明

考点1:文学常识(重点)

舌,要.当考前指导

(-)思路点拨

解答此类型题时,要熟悉并且正确理解课内课外简单文言文常识,包括但不限于文言文的内

试卷第1页,共12页

容,译文及其注释,多练多背多复习。

(-)常考题型

1.选择题:①选择对加点字词正确的解释;②选择题干中对字词正确的说法或解释

2.填空题:在题干挖空部分填入正确的字词解释

3.判断题:判断题干中对字词的解释与理解是否正确

(三)答题技巧

1.熟悉文言文的文学体裁。

小升初阶段的文言文阅读涉及的文学体裁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①记叙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和寓言为主。

写人记事: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和事件发展来展现人物性格;

写景状物:主要通过对自然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表达情感或寓意;

寓言故事:通过虚构的故事来传达道理。

②议论文:常为短小精悍,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观点或以劝诫的方式提醒读者注意某些问

题。

③散文:自由灵活,形式多样。多为通过描写景物、事物或叙事来抒发情感

④传记:通过记录人物的生平事迹来展现其品格和成就

2.熟悉掌握课本重要文言文,并进行相应拓展

①《学弈》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为后人所加。

简介:《告子上》是《孟子・告子书》中的上篇,共分上、下两篇。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

孟子持性善论(人生来有向善的力量),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即人生下来本无所谓善恶),《告

子》以两人的论辩开头,集中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性、道德及其相关理论。

②《两小儿辩日》

选自《列子・汤问》,题目为后人所加。

简介:相传是战国时列子(列御寇)所著,全书以寓言形式探讨宇宙之宏大万物之变化,展

现对时空无限性、认知局限性的哲学思考

③《伯牙鼓琴》

选自《吕氏春秋・本味》

简介:《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

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

试卷第2页,共12页

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

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③《书戴嵩画牛》

简介:选自《东坡志林》,宋代苏轼所著,笔记体散文集,记录苏轼的见闻、感想和议论

题材广泛,语言生动,形式灵活,反映苏轼的哲学思考、人生感悟和政治见解

1.判断下面说法对错,对的打气”,错的打“X”。

1.《两小儿辩日》出自《列子•汤问》,作者是孔子。()

2.《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3.汤姆•索亚是《骑鹅旅行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马克•吐温。—

4.我们在辩论前,要有针对性地搜集材料。只要搜集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不需要搜集

能反驳对方观点的材料。—

5.《伯牙鼓琴》,出自《吕氏春秋・本味》,本文意在说明知音难觅。()

6.填空题。

《两小儿辩日》选自《》,从“孔子不能决也”一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

的态度。《学弈》选自《》,告诉我们的道理。学习理应如此。华罗庚则告诉

我们“聪明在于学习,",真是“听君一席话,

7.《两小儿辩日》选自()。

A.《论语》B.《列子・汤问》C.《孟子・告子上》D.《师说》

8.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草原》的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满族人。

B.五音:宫、商、角、徵、羽。

C.伯牙、锤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吕氏春秋》《列子》中有记载他们的故事。

D.贝多芬被后世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9.搜集资料

搜集孟子相关的资料。

考点2:字词解释(易错点)

试卷第3页,共12页

里要为考前指导

(-)思路点拨

解答此类型题时,要正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同时,要注意

到很多字词古今异义,也存在通假字的情况,不能按照现今的意思进行理解。

(二)常考题型

1.选择题:①选择对加点字词正确的解释;②选择题干中对字词正确的说法或解释

2.填空题:在题干挖空部分填入正确的字词解释

3.判断题:判断题干中对字词的解释与理解是否正确

(三)答题技巧

1.结合上下文推断词义:字词的意思常与上下文相关,理解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需结

合整句或整首诗来推断。

2.识记每一个碰到的古今异义的字义,熟悉课内出现过的每一个古诗词字义

3.关注修辞手法:诗词中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需结合修辞理解字词

4.积累常见字词及其释义:

①之:助词“的”;代词,代指前文的人事物;动词:去②其:代词,相当于“他的/她的/它

的”或“那”;③而: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④以:介词:相当于“用”“因为”“凭借”。

连词:相当于“以便”;⑤于:在、至I、对;⑥曰、谓:说⑦为:成为,作为;⑧或:有的

人;⑨皆:者B;⑩尝:曾经;⑪然:然而;⑫鲜:少;⑬乃:于是;⑭安、孰、何:表

示疑问的语气;⑮“哉”“矣”:表示感叹语气

氯习题训练

10.小古文阅读。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

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其邻人之父亦云:

之:云:

试卷第4页,共12页

(2)暮而果大亡其财:

果:亡:

11.阅读。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②记问③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呼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④荤,编

⑤,迨⑥能倍诵乃止。温公学言:“书不可不成诵。毛在马上,毛中夜不寒时,咏其文,思其

义,所得多矣。”

【注】①司马温公: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光,司马光去世后被追封温国

公,故称司马温公。②患:忧虑,担忧。③记问:记诵所读的书,以备应答问题。④下帷:

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这里指闭门苦读。⑤编:古代用来穿连竹简的皮条或绳子。据《史记•孔

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这里借指读书勤奋。⑥迨:等到。

阅读文言文语段,参考下面表格提示的学习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学习方法词语解释

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像一人吃

众兄弟即

字源推测法:甲骨文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

成诵

义是“吃罢”,弓1申为“尽”“已经”。

独下帷维

成语印证法:绵绵不箪(1)________

课内迁移法: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

温公学言(2)________

至IJ、眼到、口到。(《古人谈读书》)

查阅字典法:①有的人,有的;②又;

事在马上③或许,也许;④或者;⑤迷惑。(3)_________

(《古代汉语词典》)

课内迁移法: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或中夜不

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古人谈读(4)__________

修时

书》)

试卷第5页,共12页

考点3:句子翻译(难点)

划重建7考前指导

(一)思路点拨

解答此类型题,要求能够准确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文。通常需要结合上下文、修辞手法、常见

句式等方式进行解答。

(二)常考题型

i.直接翻译:将句子直接翻译成现代文

2.填空题:对题干中句子挖空部分进行填空

3.选择题:选择语句正确翻译的选项

(三)答题技巧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情感基调和文化背景

2.逐句分析,划分句子成分:将句子划分为主语、谓语、宾语等基本成分,明确句子的主

干和修饰部分

3.逐字翻译:找出关键词,对每个字词进行翻译,特别注意特殊的字词,尤其是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的字词。人名、地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直接保留,不翻译。

4.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习惯:文言文中常见倒装句,翻译时需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

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遇到倒装句时,调整语序;遇到省略句,翻译时增加省略的成分;遇

到比喻、拟人等修辞时,保留其形象性

5.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

①判断句:用于表达“是什么”,常用“者……也”或“乃”“为”“也”等词表示判断;

②被动句:被动句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常用“见”“为”“被”等字表示被动

③倒装句:文言文中常省略主语、宾语或介词等成分,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补充完整

④倒装句:文言文中常出现语序倒装的现象,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翻译时应该调整为正确的语序。

6.熟记固定句式

①“如……何”:"对……怎么办”。

②不亦……乎”:"不是……吗”。

③“何以……为":“为什么要……呢

④“无乃...乎”:“恐怕....吧”。

试卷第6页,共12页

习题训练

12.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欧阳询观古碑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

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注释】

①欧阳询:唐代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②尝:曾经。③索靖:晋代书法家。④布:

铺开、展开。⑤裘:皮衣。⑥因:于是。

借助注释,写出划线句子的大意。

13.阅读古诗词,完成练习。

师旷论学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②师旷日:“暮,何不炳法①乎?”

③平公日:“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④师旷日:“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

日中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

⑤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2)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考点4:文言断句(难点)

划垂京/考前指导

(-)思路点拨

试卷第7页,共12页

断句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上下文关系,正确划分句子节奏。不能凭感觉,

不能划分过密。

(二)常考题型

1.选择题:选择题干中节奏划分正确或错误的选项

2.直接断句:使用题干中制定的符号进行断句

(三)答题技巧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旨和上下文关系,避免断句时断章取义。

2.分析语法结构:根据主谓宾结构、虚词搭配等语法规则,进一步确认断句位置。

3.注意上下文逻辑:断句后检查句子是否通顺,是否符合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4.避免过密过疏,导致语义混乱或不完整。断句后应多读几遍。

5.利用标志词或虚词断句:文言文常以“以“日”、“云”、“言”、“也”、“以”、“乎”、“焉”为

开头或结尾的标志。或以虚词“之”、“而”、“以”为标志,利用这些标志进行断句。

14.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

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

縻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

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①阿:指阿县②共载:同车的③赈:救济。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奇/十六B.既而/君悔之C.夫以/老者之智D.铸库兵/以作耕器

15.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16.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

试卷第8页,共12页

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②无所见,大疑。渐近临③之

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④其首颠⑤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觇:察看,窥视。②殊:极、很,完全,非常。③临:接近。④攫(jue):

钳制,用爪抓取,这里是刺入的意思。⑤搦(dian):同“颠”,跌,甩脱。

用“/”给划线句子标出停顿处(限标三处)。

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

考点5:主旨概括

里曼.当考前指导

(-)思路点拨

解答此类型题,往往需要在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通过文言文的内容、语言和结构,把

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常考题型

1.直接表达:概括文章思想感情

2.选择题:题干中给出几个句子,选择符合或不符合文本思想感情的句子

(三)答题技巧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人物和事件,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抓住关键词句:注意文中的关键词句,尤其是表达作者观点或情感的句子。此类句子一

般出现在文段的开头或者结尾。

3.分析人物言行:通过文中人物的言行,分析其性格和情感,进而理解作者的态度。

4.结合注释与写作背景: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有助于理解

主旨和情感。

5.常见的主旨概括

①推崇高尚品德、正直、诚信、谦虚。

②表达对家庭、国家的责任感和热爱,强调忠诚、奉献和担当。

③鼓励人们勤奋学习、努力奋斗,追求理想和目标。

④表达作者的情感,如思乡、怀旧、友情、爱国等。

⑤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总结教训,警示后人。

⑥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对人生的感悟。

试卷第9页,共12页

习题训练

17.课外阅读。

人生小幼

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时,诵《灵

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壕,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注释:①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题目为编者自拟。②专利:专注集中。③已:

同“以表示时间、方位等界限。④《灵光殿赋》:即东汉辞赋家王延寿创作的《鲁灵光殿

赋》,全文并序近1400字。⑤坎壕:困顿,不得志。

下面对作者的观点概括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A.要在年轻时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B.少年时是学习的最佳时机。

C.年少时学习被耽误了,年老时也无法补救了。

D.学习的正确态度是:年少勿失良机,年老不可放弃。

1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①于秦青,未穷②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③于郊衢④,

抚节⑤悲歌,声振林木,响遏⑥行云。薛谭乃谢⑦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列子•汤问》)

[注释]①讴:唱歌。②穷:穷尽。③饯:以酒食送行。④衢:大路。⑤抚节:敲起

拍板。抚:拍打。节:一种古代乐器。⑥遏:阻止。⑦谢:认错,道歉。

薛谭“辞归”是因为,“求反”是因为,文章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

理:O

考点6:人物形象(重点)

・赘等金/考前指导

(-)思路点拨

解答此类型题,往往需要在正确理解古文的基础上,对文中人物乃至作者本人进行分析。

试卷第10页,共12页

(二)常考题型

1.选择题:①选择题干中对于人物形象的正确或错误的选项

2.主观题:直接分析人物形象

(三)答题技巧

1.通读全诗,抓住关键词:先通读全文,了解古文文本的主要内容、情感基调和文化背景。

特别注意标题、作者和注释,这些信息往往能提供重要线索。

2.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直接或间接描写人物的句子,包括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

写。

尤为注意人物在情节中的行为和表现。

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等分析其性格特点。

4.分析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往往起着推动情节发展、衬托其他人物的作用。

5.注意:所谓人物形象,指的是相关人物的品质、性格或其他特点,而非身份或外貌形象

6.答题模板:文中的人物……(姓名)通过……(言行/心理活动)表现出……(性格特

点),体现了(情感/观点)。

19.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郑人逃暑①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

月流影移,复徒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

于用夕矣。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徙衽(ren):移动卧席。④

濡(坨):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⑴郑人的“拙”具体表现什么地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结合文本内容,说一说文中的郑人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对比阅读。

[甲]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目:“使狗

试卷第11页,共12页

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侯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日:“齐无

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日:“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

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日:“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

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乙]高缭①仕②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目:“高缭之事夫子③三年,曾无以爵位,

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④之人也,四维⑤。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

年,未尝粥⑥吾过,是以逐之也。”

[注释]①高缭:晏子属臣。②仕:旧称做官为任。③事夫子:侍奉晏子。④仄陋:这

里指狭窄浅薄。⑤维:系,引申为辅助。⑥弼:纠正。

20.甲文中晏子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个“不肖者”?

21.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试卷第12页,共12页

1.X

【详解】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

《两小儿辩日》出自《列子•汤问》。《列子》的作者是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不

是孔子。孔子在故事中是作为被“辩日”的两个小孩请教的对象出现,并非作者。

故错误。

2.7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学弈》出自《孟子・告子上》,通过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专心致志,

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故本题正确。

3.x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汤姆•索亚并不是《骑鹅旅行记》中的主人公。《骑鹅旅行记》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

夫创作的童话,首次出版于1907年。该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尼尔斯的十四岁小男孩,

他不爱读书学习,调皮捣蛋,好捉弄小动物。后来,他因捉弄一个小精灵而被精灵用妖法变

成一个拇指般大的小人儿。为了寻找变回原形的方法,他骑在他家的大白鹅背上,展开了一

场奇异的空中旅行。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并非马克•吐温,而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

故此说法错误。

4.x

【详解】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辩论前,要有针对性地搜集材料。既要搜集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也要搜集能反驳对方观

点的材料。

故此题说法错误。

5.<

【详解】本题考查课内文章理解。

《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擅长弹琴,子期能准确领会伯牙琴音所表达的意境,子期去世后,

伯牙破琴绝弦,从此不再弹琴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强调了知音之间心灵相通的珍贵,突

出了知音难觅这一主旨。

故此题判断为正确。

答案第1页,共10页

6.列子・汤问实事求是孟子•告子上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天才在于积累胜读十年书

【详解】本题考查名言警句的默写、文学常识以及对文言文主旨的理解。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文言文,出自《列子•汤问》。文中“孔子不能决也”

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他不会不懂装懂,而是承认自己无法判断两小儿谁对谁错,这

种诚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故事,一个人专心致志,

另一个人三心二意,最终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

理。

书写时注意“累”“读”的正确写法。

7.B

【详解】略

8.A

【详解】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及国学常识的掌握能力。

A.《草原》是老舍于196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用清新

的笔触记叙了自己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远道而来

的汉族同胞的动人情景。文章思路严谨,结构精妙,主旨鲜明,文字优美,意蕴隽永,赞美

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歌颂了民族团结的情谊。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

B.古代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五行配属为“土、金、木、火、水”。《礼记》记

载:“宫音”代表天子,统帅“众音”,“商音”代表臣子,“角音”代表百姓,“徵音”代表政事,“羽

音”代表万物。

C.在《吕氏春秋》和《列子》中,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俞伯牙

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

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

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最擅长弹琴。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

最早见于《劝学篇》中亦称“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伯牙从小非常

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的老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

答案第2页,共10页

钟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

樵夫。

D.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

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

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

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9.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与孔子并称“孔孟”,战国时期邹国

(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教育家。

【详解】本题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与搜集。

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料或历史书籍,查找并整理关于孟子的相关资料。

如: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与孔子并称“孔孟”,地位仅次于孔子。

10.的说果然丢失

【导语】《智子疑邻》这则小古文通过富人对儿子和邻居的不同态度,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

偏见问题。墙坏时儿子与邻居提出相同警告,结果失窃后,富人却智慧地看待儿子、怀疑邻

居。故事以简洁的叙事,讽刺了人们常因亲疏关系而做出不公正判断的社会现象。其价值在

于警示世人:理性判断应超越情感亲疏,避免让偏见蒙蔽双眼。寓言虽短,却蕴含了跨越时

空的处世智慧。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其邻人之父亦君”的意思是那个富人邻居家的老人也这么说。之:结构助词,译为

“的云:说。

(2)“暮而果大。其财”的意思是到了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果:副词,

果然。亡:动词,丢失。

【点睛】参考译文: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天下大雨,他家的院墙坍塌了。富人的儿子说:“如

果不赶紧修筑它(院墙),一定会有盗贼进来。”他邻居家的老人也这么说。到了晚上,他家

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认为自己的儿子非常聪明,却怀疑是邻居家的老人偷了他们的

东西。

11.断曾经有时睡觉

答案第3页,共10页

【导语】这篇文章描述了北宋著名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光在小时候勤奋好学的故事。司马光

因记忆力不如他人而感到忧虑,但他通过下帷苦读和倍诵的方法克服了这一困难。他强调背

诵的重要性,认为在任何环境中都可以通过诵读和思考获得知识。这篇文章展现了司马光刻

苦学习的不懈精神和他对学习方法的独到见解。通过他的故事,文章传达了勤奋和坚持的重

要性。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言文字词的含义。

(1)“绵绵不绝”形容多,连续不断。“绝”意思是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司马光却独自放

下帷幕刻苦读书,“绝”意思是断,这里指反复阅读书籍。故填:断。

(2)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

口到。“尝”意思是曾经。“温公尝言”意思是司马光曾经说,“尝”意思是曾经。故填:曾经。

(3)“或在马上”的意思是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或”的意思是有时,故填:有时。

(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

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寝”意思是睡。“或中夜不寝时”意思是有时在半夜

睡不着觉的时候,“寝”意思是睡。故填:睡觉。

【点睛】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

别的兄弟己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等到能够熟练地

背诵才停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

吟咏读过的文章,再想想它的意思,得到的收获也就多了!”

12.欧阳询曾经赶路时看见一座古碑,碑文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

【导语】这篇短文生动刻画了欧阳询痴迷书法的形象。通过“驻马观之”“下马伫立”“布裘坐

观”等细节描写,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他对晋代书法家索靖碑刻的专注与痴迷。“三日方去”的

夸张笔法,更凸显了艺术家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全文语言简练,却传神地表现了艺术家

的专业精神。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

结合译文和注释可知,画横线的句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中的“尝行”的意

思是曾经骑马路过;“见”是看见;“所书”是索靖书写的;故该句的大意是:唐代大书法家欧

阳询曾经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下马观看才知道,原来古碑文是晋代著名书法家

索靖书写的。

【点睛】参考译文:

答案第4页,共10页

欧阳询曾经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

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

开皮衣坐下来观察,于是就住宿在古碑旁,守在碑前多日才离去。

13.年少时喜欢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光芒。哪有作为臣子却戏弄自己君主的

呢?

【导语】这篇《师旷论学》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以“炳烛”为喻,阐述了终身学习的重

要性。师旷用“日出之阳”“日中光”“炳烛之明”三个精妙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人生不同阶段

学习的价值。文章短小精悍,对话生动,既体现了师旷的智慧与忠诚,又彰显了“学无止境”

的深刻哲理。结尾“善哉”二字,既是对师旷观点的肯定,也暗示了晋平公的领悟,言简意赅,

余韵悠长。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1)少:指年少、年轻的时候。好:表示喜欢、喜好。如:是如同、好像的意思。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喜欢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光芒。

(2)安:是疑问代词,意思是哪里怎么。有:表示存在。为人臣:指作为臣子。戏:是戏

弄、开玩笑的意思。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的意思是:哪里有作为臣子却戏弄自己君主的呢?

【点睛】参考译文:

晋平公向师旷请教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既然)晚了,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自己君主的呢?”

师旷说:“我这个瞎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君主您呢?我听说,少年时喜欢学习,就像初升太

阳的光芒;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辉;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点燃蜡烛照明。

(拥有)蜡烛的光亮(走路)和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个更好呢?”

平公说:“说得好啊!”

14.C15.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导语】这篇古文通过子奇治阿的故事,展现了少年英才的治理智慧。文章以简洁的叙事手

法,刻画了子奇善用老者之智、少者决断的治理策略,通过“铸兵为耕”“开仓济贫”等举措实

现大治。文中对比手法鲜明:先以“白首共载”凸显年龄互补,后以“父率子、兄率弟”展现全

民皆兵的凝聚力。故事结构完整,从质疑到认可再到外敌验证,层层递进地塑造了子奇的形

象,体现了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语言凝练,情节紧凑,具有典型寓言特色。

答案第5页,共10页

14.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

C.“夫以老者之智”的意思是凭借老年人的智慧。“夫”在这里是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朗读时应单独停顿,正确的划分应该是“夫/以老者之智”,所以该项划分不正确。

故选C。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节奏划分。

“夫”为句首发语词,应单独断开;“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分别是两个完整的状语结构,

表达凭借的内容和方式,应各自断开;“必能治阿矣”是完整的谓语和宾语部分,表达结果,

也需断开。

故划分为: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点睛】参考译文: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之后,国君后悔派他去了,就派

遣使者去追(子奇)回来。使者返回后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同他坐在一辆车上

的都是头发花白的老人。凭借老年人的智慧,再由年轻人来决断政事,一定能治理好阿县

啊!”子奇到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熔铸后制成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百姓,阿县

治理得非常好。魏国听说有个少年在治理这个城邑,兵库里没有兵器,粮仓里没有粮食,于

是就起兵攻打阿县。阿县的百姓,父亲带领儿子,哥哥带领弟弟,拿着自家的兵器参战,最

终打败了魏国的军队。

16.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

【导语】这篇《螳螂捕蛇》以精炼的笔法展现了自然界以小博大的奇观。蒲松龄通过“巨蛇

围如碗”与“螳螂据顶上”的强烈对比,凸显了生物界力量与智慧的辩证关系。文中“摆扑丛

树”“柳枝崩折”等动态描写极具画面感,而“反侧倾跌”的拟人化手法更赋予蛇以人性化的挣

扎。结尾“革肉破裂”的细节印证了“刺刀攫首”的致命性,暗含道家“柔弱胜刚强”的哲理。全

文不到百字却情节完整,体现了《聊斋》“志异”而不失真实的叙事特色。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的意思是:慢慢地走近它,只见一只螳

螂盘踞在蛇的头部,用锋利如刀的脚去抓它的头,甩也甩不掉。“渐近临之”,意思是“慢慢

靠近它”,表达一个完整的动作和情境,是后续观察到螳螂行为的前提,所以在此处断开;“则

一螳螂据顶上“,“则”表示转折,引出看到的螳螂在蛇顶上的画面,“据顶上”是一个明确的

状态描述,与后面螳螂的动作分开,故在此断句;“以刺刀攫其首”具体描述螳螂用前足去刺

蛇的头部这一动作,是一个完整的行为表述,应与后面的内容断开。

答案第6页,共10页

因此断句为: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一个姓张的人,偶然在山谷溪边行走,听到山崖上有很凄厉的声音。他就找寻路径爬

山崖上去看,只见一条身围像碗口一样粗的大蛇,在树丛中摆动扑打,用尾巴击打柳树,柳

枝都被打折了。蛇翻滚摔跌的样子,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控制它。然而仔细察看,却根本没有

看到什么东西,他非常疑惑。慢慢地走近,靠近它,才发现原来是一只螳螂占据在蛇的头顶

上,用像镰刀一样的前足抓住蛇的头,蛇怎么颠扑也甩不掉它。过了很久,蛇竟然死了。再

看蛇的额头上的皮肉,已经被割破裂开了。

17.D

【导语】这段文字出自《颜氏家训》,强调学习时机的重要性。作者以自身经历为例,指出

年少时精神专注,学习效果持久;成年后思维分散,记忆易逝。但即使错过盛年,仍应坚持

学习,不可自弃。全文体现了儒家“学不可以己”的思想,既有对早教的重视,也包含终身学

习的理念,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教育智慧。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片面强调“年轻时抓紧时间学习”,未提及“年老不可放弃”的观点。

B.仅强调“少年是最佳时机”,忽略了晚年学习的态度。

C.与原文矛盾,原文明确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D.原文前半部分强调早教的重要性,后半部分补充即使错过了盛年,晚年学习也不应放弃。

因此,作者的观点是两个层面:“年少勿失良机”和“年老不可放弃”两层观点,与原文完全契

合。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之后,思想分散,所以需要及早教育,不要失去学习

的机会。我七岁的时候,诵读《灵光殿赋》,到了现在,十年梳理(温习)一次,还没有遗

忘。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废弃放置了一个月,就到了荒废(的地步),然而人困难

坎坷,壮年时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还应当在晚年学,不可以自暴自弃。

18.自认为已经学完了秦青的技艺见识到秦青高超的技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不能骄傲自满,要虚心好学,持之以恒。

【导语】这篇《薛谭学讴》通过简洁的叙事展现了深刻的师徒关系与求学之道。秦青以“抚

节悲歌”的震撼演示取代说教,用艺术感染力让薛谭醒悟,体现了古代教育中“身教重于言教”

答案第7页,共10页

的智慧。故事结构精巧,从“自谓尽之”到“终身不敢言归”的转变,生动揭示了“学无止境”的

永恒主题。文中“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夸张描写,既展现音乐魅力,又隐喻真才实学的境

界。全文以不足百字完成起承转合,彰显《列子》善用寓言说理的特点。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主旨概括。

“辞归”的意思是告辞回家。结合文章“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可知,是因为薛谭还

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求反”的意思是要求回来继续学习。结合文章“扶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可知,是因

为薛谭被秦青的高超演唱技艺所折服,于是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这篇古文通过薛谭自认为学尽了秦青的技艺,于是想回家,在听到秦青的歌声后,发现自己

根本没有学精,于是返回继续学习,一辈子也不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