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诗词五首》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资源_第1页
第25课《诗词五首》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资源_第2页
第25课《诗词五首》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资源_第3页
第25课《诗词五首》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资源_第4页
第25课《诗词五首》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资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5诗词五首》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感悟诗歌精美的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领会诗歌内涵,积累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

审美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

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

三、教学设想

《诗词五首》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虽有一定阅读能力,但由于平时阅读的古诗

文很有限,要准确把握诗歌字词的含义还需要借助于工具书和注解;而对于诗歌内容和主题的

解读和把握,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进行,方可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饮酒(其五)》《春望》

一、新课导入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陶渊明、杜甫是最耀眼的明星,他们的诗个性鲜明,意境深远、思想

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吧!(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庐(1。)喧(xudn)篱(1。

搔(sGo)簪(zdn)鳞(lin)

戟(ji)携(xi6)嗟(jiO)

谩(mdn)殷勤(yin)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潺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

吏"(《新安史》《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唐肃宗

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

他注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

“诗圣”。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饮酒(其五)》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隐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

前夕。作者看破东晋黑暗,隐居在偏僻山村,没有世俗的侵扰,感慨甚多,于是借饮酒来抒情

-巨V士心、o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

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

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

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

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学习《饮酒(其五)》

(一)整体感知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饮酒(其五)》的意思。

【交流点拨】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

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

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云气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

的真意,我该怎样表达其中的深奥!

(二)文本探究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交流点拨】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

应由“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

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什么?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传还巢,此乃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

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在《归园田

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

的现象类比人应知“返璞归真”。

3.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交流点拨】这两句显然是对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

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中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

足以体现的。

4.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饰和奸诈,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

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三)名句赏析

“悠然见南山”的“见”能改成“望”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

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

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二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学习《春望》

(一)整体感知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春望》的意思。

【交流点拨】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

茂盛。感时伤世,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在啼叫,惊动人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

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少,

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二)文本探究

1.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交流点拨】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2.诗歌写了哪些形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首联:山河、草木(对比);颔联:花溅、鸟惊(拟人);颈联:烽火、家书

(夸张);尾联:白头短、不胜簪(对偶)。

3.诗歌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

心远地偏一一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一一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饮酒山气飞鸟一一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一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望中所见一一山河在、草木深感

望中所感一一花溅泪、鸟惊心时

春望望中所思一一烽火、家书忧

望中所想一一白头、不胜簪国

五、拓展延伸

你还学过杜甫的那些诗歌,找出来读一读。

【交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

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

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

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

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讲授《雁门太守行》

一、猜谜导入

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请听题:L唐代2.年少早逝3.“诗鬼”。请根据提

示猜一人物名。(李贺)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

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一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

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

的弋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

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

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

白天一一傍晚一一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一一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一一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一一颈联:

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旬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

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

交成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

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这里借日

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4.这句中哪些字用得好,更加突出了紧张的氛围?

“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

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5.你能用你的语言,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描绘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

开”所展示的画面吗?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

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

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6.时间从白天到傍晚,激战过后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作者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了激

战过后的苍凉气氛?

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

氛。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塞上”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或长城附近。“燕脂”,即胭脂,形容边塞土地的颜色。“夜紫”

指紫色的晚霞。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

氛。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7.作者是又通过什么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

——景物描写。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8.能否用你的语言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一画面?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敌军依仗人多势众,

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

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鹿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

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9.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诗歌的后两联各

用了一个典故,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

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

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

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0.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从这首诗中找出作者利

用的色彩,说说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

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

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小结: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

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洛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延伸

1.边塞诗积累

2.想象扩写

诗歌是想象的果实。现在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

要求:

(1)展开合理想象,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2)字数在150字左右。

讲授《赤壁》

一、导入

他,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因

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

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他与李商隐并称“小

李杜”,他就是杜牧。今天就来学习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赤壁》。

知识链接:

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在今天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而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

乃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只是借相同的地名,寄寓吊古之意,并抒写自己的

感慨。

【诗歌诵读】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断戟沉埋在泥沙中还未烂掉,我捡起来磨洗认清它出自前朝。

倘若不是东风给予周郎方便,春色幽深的铜雀台早就锁着二乔。

二、诗歌赏析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诗的前两句叙事,写兴感之由,颇有情感。

从“折戟”写起,引起对往事的回忆,以小见大,叙史点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

兴亡的感慨。

“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显示出他对这一前朝古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一个

于江畔凭吊古迹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

“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

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后两句发议论,抒感慨,深刻警策。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而是反说其事。末句“铜雀春深

锁二乔”以两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

而又颇见风致。

3.细品词语(学生小组讨论,并发言)

(1)东风:春风。周郎:周瑜。东风如果不给周瑜便利。

补充史实:赤壁之战:当时曹操一方兵力确实远胜于联军,按照一般的军事规律,取胜也

是情理之中的事。赤壁之战发生在隆冬季节,刮东风的概率是很低的,但也并非绝无可能。周

瑜与黄盖是本土作战,他们走周围的环境非常了解,抓住了刮东风的时机,因而一举得胜。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能火烧赤壁,大败曹操,东风确实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当然,周瑜的

成功并非是偶然的。更重要的是他对地利非常熟悉,所以能够抓住东风这一天时。所以,更准

确地说,东风不仅是作战的天时,更是一种机遇(东风)。在杜牧看来,周瑜的成功,在于有

一定的实力,并且有合适的机遇。(感慨2:英雄成功需要机遇)

反观自己,又是如何呢?

补充杜牧的遭遇:杜牧生于晚唐,此时唐朝国运衰颓。他出身名门,祖父杜佑为宰相,有

军功。这影响了杜牧的一生,杜牧有着“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志愿,希望能够为国家

尽力,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政治抱负。但是陷于“牛李党争”,一生不得志。会昌二年,诗

人迁黄州刺史,游黄州赤壁时,写下这首诗歌。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时势造英雄,具备了“周郎”的实力,却等不来合适的机会,成就

不了功业,才是作者感慨和遗憾的所在。所以,杜牧借赤壁之战,周瑜借东风这一历史,实则

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郁郁不平(感慨3:怀才不遇)。

(2)二乔

如果没有这一机遇,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历史将会改写,东吴将会亡国。但是,杜牧

并未直言东吴亡国,而是委婉地借东吴两位夫人:大乔、小乔的归属指出战争失败的后果。大

乔、小乔将会被曹操抓,锁在幽深的铜雀台。大乔,是孙策的夫人;小乔是周瑜的夫人。铜雀

台,是曹操享乐的场所。

这样借2位女子的命运来反映国家命运的写法,叫做以小见大(写法)。

(3)深:幽深。古代后宫的女子,都是住在深宫远围中。

锁:宫中的女子是没有自由的。

杜牧通过“深”这个形容词,“锁”这个动词,设想了2位夫人的遭遇,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古代宫廷女子的悲惨处境,这里也到出了他对女子这种处境的同情。

三、回顾文本,主旨总结

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英雄需要机遇的感慨,以及诗人怀抱用世之

心,却始终郁郁不得志,吐露壮志未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四、再读诗歌,回味余音

通过分析诗歌内容、了解诗人创作背景,我们能更好地读懂诗歌,读透诗人情感。请同学

们将整首诗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能背诵的同学可试着背诵。在诵读中,我们再去回味杜牧在

面对赤壁时的慨叹。学生集体背诵这首诗。

学习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心中有没有住着一个女神?她是谁?她为什么是你心中的女神?

老师心中也有一个女神,她就是李清照,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谈女神。)

二、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

这是后人根据她在诗词中流露出的神韵,想象着她的美好样子。

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二

北宋灭亡,李清照流亡到南方,丈夫去世,漂泊无依。曾跟随皇帝海上逃难,历尽风涛之险。

李清照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清丽明快。如:《如梦令》。后期

变为凄凉悲痛。如:《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称

“易安体”,她位居婉约派之首,她的《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今天我们来读她的作品《渔家傲》,这是一首词。什么是词,谁来介绍?

学生回答。

(二)了解“词”

词,又称长短句,隋唐兴起,宋代进入全盛,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每首词都有

一个调名,称“词牌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

平仄上都有规定。

(三)诵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感受词的音韵美。

2.读准节奏和韵律。

3.读懂词意。

星河:银河。

殷勤:情意恳切。

报:回答。

嗟:叹息。

谩:同“漫”,空,徒然。

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四)细读入梦

1.注解提示了我们这首词是记梦之作,那么梦中有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注意说的时候,尽量添加上修饰语。

总结:这些景和物融合在一起,给你的感觉是?(奇特,富有想象力。)这样的画面绝不

是在人间,像是在仙境。

2.在词中最能带给我们梦幻般感觉的句子是哪几句?你能描绘出来吗?

①提示:发挥想象,补充恰当的修饰语,多用四字短语,尽量使用修辞手法。

②小组交流、展示。

例:“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茫茫的天空堆起团团白云,流动的云山就像奔涌的波涛,水面上袅袅晨雾缓缓升起,天地

之间云雾缭绕。一阵狂风吹来,云雾飘散而去,那天河好像也在流转,河中闪闪的星辰,似乎

是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

小结: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水天相接、茫茫无

际。天上的银河似要转动,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奇特,带给我们

如梦如幻般的感觉。

③朗读,想象美妙仙境。

3.刚才我们在词中找到的景和物在诗词中叫做意象,它们不但营造意境,还融入了作者

的思想情感,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五)品读悟梦

合作探究: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的词句来分析。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舞”字不仅写海上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的情景。也是写天上千姿万态的星星。既富

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传达了作者奔波之时的感受。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殷勤”为情意恳切之意,在词人的梦里天帝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在现实中的帝王

是怎样的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