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1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统一大业与外交_第1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1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统一大业与外交_第2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1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统一大业与外交_第3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1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统一大业与外交_第4页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专题11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统一大业与外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纵横通史贯通上

篇必修系列模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专题11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统一大业与外交02理清主线栏目导航01考情回顾01考情回顾考纲展示考点热度考纲解读考情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统一大业与外交复习时应注意三点: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②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努力与实践,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③掌握“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理解它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内容探究:本专题理论性较强,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外交活动考查相对较多,大部分题目是通过初期的外交活动,认识外交的方针政策,尤其注重以当前我国的外交活动为切入点,要求学生认识我国外交活动的独立自主原则。题目难度不大。“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考纲展示考点热度考纲解读考情趋势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外交关系主线是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重要外交活动,外交政策的总体特征是独立自主、不断发展与成熟。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所取得的成就是这部分知识的核心内容。外交内容与时政热点联系紧密,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在学习时,要注意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着重把握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形式探究:本专题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西方代议制的对比;二是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判断某一时期的外交政策或外交表现;三是通过历史材料或历史图片、图表等形式考查外交概况、形成原因及时代特色等。本专题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分值一般为4分,非选择题也有一定涉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02理清主线※网络构建※

1.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新时期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依法治国方略基本确立。2.祖国统一事业的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指出了光明的前景。※主线解读※3.现代中国的外交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第一次建交热潮,参加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并开展新型区域合作。第一关真题自测•找差距1.(2017·江苏卷·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

解析:参加万隆会议是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是指中、印两国承认意识形态的差异,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会缓解国际紧张局势,故B项正确;新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是为了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与材料的内容“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在1950年,两国的社会制度相同,与题干材料“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不符,故D项错误。2.(2016·全国乙卷·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B

解析:新中国1972年之后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增加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来对抗来自苏联的威胁,故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政策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额的增加,并不能说明中国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故D项错误。3.(2016·江苏卷·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A

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争取越南……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可知该国际会议参与国有中国、法国和美国,且与和平解决越南问题有关。这应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美、英、法、苏及有关国家外长,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故A项的表述正确;B项的参与国为亚非国家,故排除;中国并未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故排除C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于1971年,晚于法国殖民者撤出越南的时间“1956年”,故排除D项。4.(2015·海南卷·25)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D

解析: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现象,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与本题无关,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可知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出现转折的情况下,积极通过经济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故D项正确。5.(2015·四川卷·8)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B

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当时的社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想舆论,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因为批判了‘左’倾错误思想而准备后事”的这一现象,可知当时“左”错误还未完全结束,故B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召开,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而安排后事”可知这一时期“两个凡是”的思想依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故D项错误。6.(2015·安徽卷·18)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D

解析:“冷战”由西方发起,旨在通过非武装手段对抗、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能表明西方针对中国乃至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敌对行动全部失败,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的标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表明在是否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问题上,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观点,不能据此断章取义说“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故C项错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投票的结果……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等关键信息说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认可新中国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故D项正确。7.(2014·江苏卷·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A

解析:“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故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起来的,故B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故C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故D项错误。核心词:根本政治制度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区域自治第二关知识重构•理考点考点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统一大业 1.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建立:1954年,中共一届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②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③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制度的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发展: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前提:各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②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③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宪法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核心词:依法治国基层民主选举 2.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1)背景:“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2)成就:①平反“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冤假错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纠正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全面展开。②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党和政府还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③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重要法律颁布了1982年宪法,并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被正式写入宪法。[轻巧识记]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核心词:一国两制港人治港 3.“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理论①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②形成: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2)实践①香港、澳门的回归。洗刷了民族的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②海峡两岸关系有了较大发展。1.(2017·荆州模拟)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元旦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作为三项伟大任务,向全国公布。材料表明新中国在政治上的时代主题是(

)A.发展多党协商政治制度 B.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C

解析:材料“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协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与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无关,故B项错误;“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故C项正确;与完成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遗留任务无关,故D项错误。2.(2017·苏北四市联考)2016年10月10日,国台办表示:是否接受“九二共识”,是检验台湾当局领导人所谓“善意”的试金石。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两岸双方就可以平等协商、良性互动,两岸同胞就能赢得两岸关系发展的光明前景。材料中“核心意涵”指的是(

)A.—个中国

B.和平统一C.一国两制

D.平等协商A

解析:“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A项正确;和平统一是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法,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是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澳门问题的伟大构想,故C项错误;平等协商是两岸交流的基本原则,不是“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故D项错误。核心词:一边倒和平外交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成立初期(1)背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美国对华实行遏制政策。(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3)成就: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2.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①条件: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作用加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②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③意义: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中国外交胜利,国际地位提高;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核心词:合法席位《中美联合公报》(2)中美关系正常化①条件: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受到苏联威胁。②标志:1972年尼克松访华,于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③发展:1979年元旦两国正式建交。(3)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建交。3.改革开放以来(1)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轻巧识记]

建国以来的外交“一个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两大贡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三个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四大成就”:与苏联等17国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名师点拨]

现代中国外交的三个时期及特点(1)奠基时期(新中国成立初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边倒”;步入国际舞台。(2)拓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一大片”,改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3)创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外交,真正全面走向世界。3.(2017·吉林一模)1957年底,毛泽东说:“现在国际上一般都公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是否做得到那是另外一个问题,美国首先就做不到。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但是,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个共产党的对外关系的总路线,就不能只限于和平共处。还有一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问题。”由此看出毛泽东(

)A.在和平共处基础上加强对外政策的斗争性B.想建立与其他国家正常的对外交往的原则C.开始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方针D.制订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策略A

解析:根据材料“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个共产党的对外关系的总路线,就不能只限于和平共处。还有一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问题”说明在和平共处基础上加强对外政策的斗争性,故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要建立与其他国家正常的对外交往的原则,而材料说明中共在反思自己的政策,故B项错误;开始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方针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制订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策略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D项错误。4.(2017·湖北八校联考)下表中反映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中美建交 B.周恩来对“文化大革命”的抵制C.中国对经济体制的调整 D.中美关系正常化D

年份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197260321975304156198037551059198538553840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972—1975年两国相互出口额快速增长,1975—1980年两国相互出口额增长更为迅猛,而到了1985年,美国对华出口增长放缓,而中国对美出口仍大幅增长。中美1979年建交,只能说明1980年两国相互出口额的增长,故A项错误;1975年周恩来病重,由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故B项错误;1984年中国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展开,同时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只能解释1985年中国对美出口大幅增长,故C项错误;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此后中美两国关系不断发展,促进了两国贸易往来,故D项正确。第三关自我排查•辨疑难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提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只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2.《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的属性是一样的。(

)提示:《共同纲领》具有过渡性、革命性,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总结,体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特点,具有开创性。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规定人民民主专政是二者的共同之处,1954年宪法体现的社会主义性质是二者的最大不同之处。×

×

3.人民代表大会等同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提示: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但不能说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包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4.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根本依据是民主党派已变成代表一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提示:略。5.“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是党内制度不健全。(

)提示:“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