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语文考查核心+修辞手法_第1页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考查核心+修辞手法_第2页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考查核心+修辞手法_第3页
【+高中语文++】高考语文考查核心+修辞手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高考语文考查核心——修辞手法比喻定义:抓住两种不同性质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构成: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类型:⑴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⑵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⑶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⑷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⑸较喻:又称强喻,是指本体不如喻体或超过喻体,是用比较形式构成的比喻。常用“比、不如、赛过、比不上”等词语联结。作用:①化深奥为浅显,②化抽象为具体,③化冗长为简洁,④化平淡为生动有喻词但非比喻的句子类型:⑴同类相比:她的性格非常像我的母亲。⑵表示猜度:他刚才好像出去了。⑶表示想象:我仿佛听到了他微弱的心跳。⑷表示举例的引词:一个成功者背后绝对有一个团体,像巴菲特等。比拟定义: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类型:⑴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把事物“人化”。⑵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把人“物化”;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把甲物乙物化。☆比拟与比喻的不同点:①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描写本体,重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在“喻”。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3.作用:①感情色彩鲜明,②描绘生动形象,③表意丰富借代定义: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类型:⑴特征代本体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用“黄发垂髫”代“老人孩子”)⑵具体代抽象例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用“烽火”代“战争”)⑶专名代泛称例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善才”是人名,善弹琵琶,后用其名泛指琵琶乐师。秋娘是唐代一位歌舞名伎,后泛指长于歌舞的女子)⑷部分带整体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用船的一部分“帆”代“船”)⑸结果代原因例如: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添上新伤疤”是被打的结果)⑹材料代本体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青铜”是古代制作镜子材料)☆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借喻与借代的不同点:①借喻本质是“喻”,虽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本体;借代本质是“代”,以事物某种特征代本体,无可比对象。②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③借喻可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④借喻可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代”(代用的词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夸张定义: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类型:⑴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⑵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⑶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或缩小,夸张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就很少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3.作用: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②烘托气氛,给人以感染力;③增强联想,营造气氛对偶定义: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内容相关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也称“对仗”。类型:依据内容分⑴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⑵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⑶串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也称“流水对”,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依据形式分⑴工对: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词等严格按对仗要求,如“赤子情怀感天地,英雄壮举照汉青”。⑵宽对:基本符合对仗要求,某些方面可稍有出入,即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作用:①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有音乐美;②凝练集中,概括力强;③便于记诵;④抒情酣畅☆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①对偶重在“对称”,对比重在“对立”。②对偶强调结构形式,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强调意义,要求意义相近或相反,不管结构形式如何。③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即修辞手法中的兼类现象。排比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类型:①句子成分排比,即单句内部成分组成排比。②单句排比。即几个单句排比构成一重复句。③复句排比。即几个复句排比构成多重复句。作用: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设问定义: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作用:①引人注意,发人思考;②承上启下,过渡衔接;③波澜起伏,避免呆滞。反问定义: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类型:①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如:你难道就这样下去吗?(你不能这样下去)②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如: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呢?(我们会喜欢她)作用:①加强语气以利论辩;②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③引起思考以求共鸣。☆设问与反问的区别:①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②反问的主要作用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主要作用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复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式。类型:①连续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接连重复,中间没有其他词语出现。②间隔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间隔出现,即有别的词语或句子隔开。作用:①强调作者情感、充分表达作者思想;②增强文章的气势☆反复与排比的区别:①着眼点不同,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②主要作用不同,反复的主要作用是强调突出,排比的主要作用是增强气势。③呈现形式不同,排比的短语或句子必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反复的短语或句子可以是两个。互文定义: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表面上在说不同的两件事,实际上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阐述的是同一件事,并以此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互文也称互辞。类型:①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使用互文,使前后两个相互对应的词语在意义上互补充。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时”和“汉时”互文,“明月”和“关”互文,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②邻句互文:即在相连的前后两句使用互文,在意义上相辅相成。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惊”和“鸣”互文见义,译为“升起的明月,惊到了树上的鸟鹊和眠蝉,清怡的夜风中传来了鸟鸣声和蝉鸣声”。)③排句互文:即两句以上的句子使用互文手法,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以此来表达完整的意思。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市”“西市”“南市”“北市”互文见义,可详为“去东西南北的集市上购买了骏马、鞍鞯、嚼子、缰绳和长鞭”。)④隔句互文:即两个使用了互文手法的句子之间,有其他句子相隔。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第一句和第三句互补见义,译为“灿烂的日月星汉的运行,都若出于沧海之中”。)作用:①使文意委婉幽深,文中暗含深妙之意,借互文含蓄表露。②使语句经济简练,简洁凝练的文字可表达出丰富完整的内容、起到言简义丰的表达效果。回环定义: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的事物间的有机联系的修辞方式。类型:①严式回环:即前后项的字词或语句的排列次序完全相反。如:闲照晚妆残,残妆照晚闲。②宽式回环:即前后项的字词或语句排列次序基本相反,但词语之间允许穿插其他成分。如: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作用:①时语句形式整齐匀称,增加语言循环往复的情趣美;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和调动其审美情趣;③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言精辟警策,从而加深读者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理解。顶真定义:即用前一个语句的末尾,作下一语句的开头,从而使邻近的句子上递下接、首尾相连的一种修辞方式。作用:①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②准确严谨地突出事物间环环相扣的联系,调理清晰,引人入胜,韵味无穷。通感定义:就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即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从而启发读者联想的一种修辞方式。类型:①将视觉移植为听觉,②将嗅觉移植为听觉,③将视觉移植为味觉,④将嗅觉移植为视觉。作用:①能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使其进入作者营造的美妙幻境,从而使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活泼动人、真切自然;②此外,它还能强化意义的表达,让意旨更为显豁,并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通感与比喻的区别:通感,即感觉的转移;比喻,即打比方。通感的主要特点在感觉器官的转移上,相通的两种感觉不需要有相似点,也可选用同一类别的事物。而比喻的特点在于“举他物以明之也”,本体与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但有相似点的事物。反语定义:是一种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的修辞方式,也叫“倒反、“反话”。类型:①以正当反:表面上流露赞美之情,实则将讽刺或不满的态度暗藏于赞词之中。②以反当正:表面上是宣泄不满,实则将赞美或喜爱之情暗藏于嘲讽或骂词。作用:①增加语言的战斗力,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