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_第1页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_第2页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_第3页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_第4页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时第二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钠和氯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所谓苏打,指的是什么物质?苏打(纯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在初中的学习中我们知道,NaHCO3是可以用来治疗胃酸过多的,那为什么不选择使用Na2CO3呢?碳酸钠和碳酸氢钠Na2CO3和NaHCO3Na2CO3和NaHCO3实验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水溶性及酸碱性的实验探究

探究一: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Na2CO3和NaHCO3(各约1g),完成下列实验,并将实验现象和相应的结论填入下表实验操作Na2CO3NaHCO3(1)观察Na2CO3和NaHCO3的外观并进行描述(2)向以上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几滴水,振荡,观察现象;将温度计分别插入其中,温度计的示数有何变化(3)继续向(2)的试管中分别加入5mL水,用力振荡,有何现象(4)分别向(3)所得溶液中滴入1~2滴酚酞溶液,有何现象实验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水溶性及酸碱性的实验探究

探究一: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Na2CO3和NaHCO3(各约1g),完成下列实验,并将实验现象和相应的结论填入下表实验操作Na2CO3NaHCO3(1)观察Na2CO3和NaHCO3的外观并进行描述(2)向以上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几滴水,振荡、观察现象;将温度计分别插入其中,温度计的示数有何变化(3)继续向(2)的试管中分别加入5mL水,用力振荡,有何现象(4)分别向(3)所得溶液中滴入1~2滴酚酞溶液,有何现象细小的白色晶体白色粉末加水后_____________温度计示数_____加水后____________温度计示数_____振荡一段时间后可溶解固体量减少溶液_____,溶液碱性较强溶液_______,溶液碱性较弱结块变成晶体升高部分溶解降低变红变浅红观察样品,结合上述实验,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你所知道的它们的用途,填写下表内容。名称碳酸钠碳酸氢钠化学式俗名颜色、状态水溶性碱性均显碱性,但Na2CO3溶液的碱性更强Na2CO3NaHCO3纯碱或苏打小苏打白色粉末细小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水中易溶,但比Na2CO3的溶解度小Na2CO3和NaHCO3Na2CO3碱性较强,可能会伤害胃黏膜,所以选用碱性较弱的NaHCO3治疗胃酸过多。NaHCO3治疗胃酸的原理是什么,请写出反应方程式,Na2CO3是否也可以发生反应?Na2CO3和NaHCO3Na2CO3

+2HCl=2NaCl+H2O+

CO2↑NaHCO3

+HCl=NaCl+H2O+

CO2↑mg

mg

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参与反应Na2CO3消耗的HCl更多NaHCO3产生CO2量的更多1×841×36.51×441×1062×36.51×44思考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消耗的HCl量谁多谁少,产生CO2量又是如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观看视频: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结合实验现象,完成表格内容。Na2CO3和NaHCO3装置

步骤①在两个试管中加入约50ml同浓度的盐酸;②在气球中加入等质量(约2克)Na2CO3、NaHCO3固体;③同时提起气球,让球中固体全部落入试管中;④将气球中的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物质Na2CO3NaHCO3现象原理结论①立即发生反应产生气泡;②反应剧烈,气球胀大。①立即发生反应产生气泡;②反应更剧烈,气球膨胀更大CO32-+2H+=H2O+CO2↑HCO3-+H+=H2O+CO2↑①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均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②相同条件下,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比碳酸钠的反应剧烈;③相同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完全反应,NaHCO3产生的气体更多。Na2CO3和NaHCO3根据上述性质思考,能否用稀盐酸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试着利用图像粗略描述上述两种情况Ⅰ.向Na2CO3溶液中逐滴滴入盐酸,Ⅱ.向NaHCO3溶液中逐滴滴入盐酸ⅠⅡNa2CO3和NaHCO3若使用澄清石灰水,能否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请写出对应的离子方程式?HCO3-+Ca2++OH-=CaCO3↓+H2O2HCO3-+Ca2++2OH-=CaCO3↓+CO32-+H2O少量的NaHCO3与Ca(OH)2溶液的反应:过量的NaHCO3与Ca(OH)2溶液的反应:Na2CO3与Ca(OH)2溶液的反应:CO32-+Ca2+=CaCO3↓澄清石灰水并不能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可以用稀的CaCl2溶液或稀的BaCl2溶液鉴别实验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热稳定性的实验探究

探究二:如图,分别加热Na2CO3和NaHCO3,观察现象,比较Na2CO3和NaHCO3的热稳定性。Na2CO3和NaHCO3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变浑浊Na2CO3很稳定,受热不易发生分解变浑浊NaHCO3不稳定,受热容易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Na2CO3和NaHCO3实验过程中,若通入二氧化碳时间较长,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先变浑浊然后又变清,你知道为什么吗?

若将澄清石灰水换成饱和碳酸钠溶液,又会有什么现象呢?

②Na2CO3+CO2+H2O=2NaHCO3Na2CO3和NaHCO3CO2+Ca(OH)2=CaCO3↓+H2O CaCO3+CO2+H2O=Ca(HCO3)2(可溶性)结合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思考鉴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有哪些方法,完成小表内容。方法依据原理结论…………方法依据原理结论热稳定性与CaCl2、BaCl2的反应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盐酸逐滴加入时的现象CO32-+Ca2+==CaCO3↓ CO2+Ba2+==BaCO3↓HCO3-与Ca2+、Ba2+不反应2NaHCO3Na2CO3+CO2↑+H2ONa2CO3受热不易分解加热有气体产生的是NaHCO3无变化的是Na2CO3有沉淀生成的是Na2CO3无变化的是NaHCO3N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CO32-+H+==HCO3-HCO3-+H+==CO2↑+H2O生成气体剧烈的是NaHCO3相对不剧烈的是Na2CO3逐滴加入盐酸立即产生气体(NaHCO3)开始不产生气体,滴加一会才产生气体(Na2CO3)1、将固体溶于水,测温度的变化,升高的是碳酸钠、降低的是碳酸氢钠;2、将等质量的固体溶于等体积的水中,溶解度大的是碳酸钠、小的是碳酸氢钠;3、将固体分别置于试管加热,如有水珠生成的是碳酸氢钠或加热后固体质量未变的是碳酸钠、质量减小的是碳酸氢钠。Na2CO3NaHCO3少量HClCO2

、H2OΔNaOHNa2CO3

+HCl=NaCl+NaHCO3Na2CO3

+CO2+H2O

=2NaHCO3NaHCO3

+NaOH=Na2CO3

+H2O2NaHCO3

=Na2CO3

+CO2↑+H2O我们可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反应条件进行控制,如果要实现以下转化,我们可以怎么控制条件?钠盐的转化钠盐的转化Na2CO3NaHCO3玻璃工业食品工业造纸工业肥皂工业制胃药食用碱用途实验原理:NH3

+NaCl

+CO2+H2O

=NaHCO3↓+NH4Cl2NaHCO3

=Na2CO3

+CO2↑+H2O(20℃、100g水中的溶解度) NaHCO3 9.6g NaCl 36.0g NH4Cl 33.3gNH3在水中溶解度是1:700(即1体积的水可以溶解700体积的氨气)CO2在水中溶解度为1:1侯氏制碱法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水溶性及酸碱性碳酸钠、碳酸氢钠热稳定性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的反应金属Na长期露置于空气中最终完全转变为Na2CO3粉末,此过程中的主要变化与现象有:4N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