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提前学】2025年秋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4章 第4节 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_第1页
【暑假提前学】2025年秋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4章 第4节 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_第2页
【暑假提前学】2025年秋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4章 第4节 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_第3页
【暑假提前学】2025年秋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4章 第4节 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_第4页
【暑假提前学】2025年秋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4章 第4节 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章

多种多样的运动第4节

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七上科学

ZJ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思维、态度责任)2.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3.认识火山的构造、火山喷发物,以及火山活动对人类的影响。(科学观念、态度责任)4.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能够对照地图说出全球火山、地震的分布特点。(科学观念、科学思维)5.初步认识地震的发生,了解震级、震源、震中等概念,初步掌握抗震自救的方法。(科学思维、态度责任)

教材第166页1.描图略。2.将两个轮廓进行拼合可以看到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大陆海岸线吻合。1.大陆漂移学说(1)科学假说科学假说就是用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的事实,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自然界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运动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假说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方法与技能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对事物现象的因果关系或规律性的假定性解释。如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需要实践的检验,在新的证据被不断发现时,原有的假说将会被修正,形成新的假说,进一步发展成“板块构造学说”。(2)大陆漂移学说背景在18世纪及以前,地质学家普遍认为,大陆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到了20世纪初,有科学家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各个大陆原先是连在一起的。时间和提出者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对大陆之间的位置关系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移动的。魏格纳认为,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之后经过分裂、漂移才形成现在的样子。内容魏格纳把各个大陆连在一起形成的超级大陆,叫作泛大陆。泛大陆形成于3亿年前,经过漫长岁月,泛大陆分裂成几个大陆,这些大陆缓慢地移动,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证据

教材第168页说明这些大陆原先可能是连在一起的,且处在温和而偏凉的气候条件下,后来逐渐漂离了原来的位置。2.海底扩张学说背景由于魏格纳没有对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的解释,当时科学界并不接受他的假说。直到近半个世纪后,新证据被发现,科学家们才开始重视魏格纳的这一假说。时间和提出者内容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中形成了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熔岩物质不断上涌,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就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图示:用海底扩张学说解释大西洋的形成过程如下:1.洋底岩石

1、2、3

中形成较早的是3,这是因为根据海底扩张学说的内容“越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老”可推知洋底岩石3的年龄最老,因此形成较早。2.“海底扩张说”支持“大陆漂移说”,并且它解决了“大陆漂移说”中动力的来源问题,即热的熔岩物质不断上涌,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典例1

下列说法符合“大陆漂移说”的是(

)

CA.大陆像一块漂浮在水面上的木板,不断漂来漂去B.许多小块的大陆不断漂移、碰撞,变成一整块大陆C.陆地本是一个整体,后来分离、漂移成各个大陆D.洋中脊里热的地幔物质将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推开解析:“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周围是海洋,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大陆分裂成几块,并向各个方向移动。典例2

(杭州滨江区模拟)科学假说是根据已获得的经验材料和已知事实,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规律做出推测性的解释。海底扩张学说的建立所依据的事实是(

)

CA.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被发现B.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C.离大洋中脊越远的海底山脉岩石的年龄越老D.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大陆海岸线吻合解析:A、B、D三项都支持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不符合题意;离大洋中脊越远的海底山脉岩石的年龄越老,属于海底扩张学说的建立所依据的事实。提出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内容(1)地球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2)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运动的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会挤压地壳,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速度我们生活在地球的某一个板块上,由于地球板块运动非常缓慢,有一些大的板块每年仅移动几毫米,因此我们无法感觉到它的运动。图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测出某一板块在一定时间内移动的路程,我们就能计算出它的移动速度,也能对地表未来的变化做出预测)

教材第170页根据赫斯的“海底扩张说”,大西洋的面积将会不断地扩大,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将远离。典例3

下列表述符合板块构造学说的是(

)

DA.全球岩石圈由七大板块组成B.板块碰撞形成海洋,张裂形成山脉C.各大板块漂浮在地核上D.由于板块的张裂,东非大裂谷未来可能形成一个新的海洋解析: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板块碰撞形成山脉,张裂形成海洋;各大板块漂浮在地幔的软流层上;东非大裂谷受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拉伸,未来可能形成一个新的海洋,D项正确。成因由于地球板块不断地相互碰撞和张裂,产生了火山活动和地震。喷发现象及后果火山喷发是一种壮观的自然现象。无论是直冲云霄的滚滚火山灰,还是奔腾而出的熔岩流,火山喷发的情景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火山喷发后的火山灰有时会把城市掩埋,炽热的熔岩流会使大地变成一片焦土。火山构成典型的火山一般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火山喷发物气态:水蒸气、二氧化硫等;液态:熔岩流;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外部形态和活动特点不同火山的外部形态和活动特点是千差万别的,火山有圆锥状、盾状等多种外部形态,火山按其活动情况分为活火山(正在喷发的或周期性喷发的火山)、死火山(史前曾经喷发,而有史以来未活动的火山)和休眠火山(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处于静止状态的火山)三类。例如,日本的富士山就是一座外形呈圆锥状、周期性喷发的活火山。数量与分布目前,全世界已确认的各类火山共有2

500余座。它们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影响有利影响1.农业生产:风化后的火山灰和熔岩可以形成肥沃的土壤,如西印度群岛和马来群岛上的火山灰形成的肥沃土壤,使它们成为著名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2.地热能和矿产资源:火山活动多的地区,往往有很多温泉;火山附近往往有丰富的地热能和矿产资源。3.旅游资源:火山景观是自然旅游景观的组成部分,如日本的富士山、美国的夏威夷群岛、我国的长白山天池等每年都吸引不少的游客和探险者。影响不利影响1.破坏性:岩浆喷发后形成的熔岩流几乎摧毁所经地区的一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2.环境污染:喷发到空中的火山喷发物可能被风吹到几百千米以外沉降,对当地的空气造成污染,也可能上升到平流层随大气环流产生急剧的天气变化,影响当地气候的稳定性,破坏生态环境。特别提醒火山分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休眠火山实际上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在将来的某个时候重新喷发,那就是活火山;二是从此再也不喷发,那就是死火山。典例4

下列关于火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

DA.火山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所有火山的外部形态和活动特点是一样的B.人类活动是导致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C.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地壳D.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会淹埋城市,但火山灰形成的土壤很肥沃解析:不同火山的外部形态和活动特点是千差万别的,故A错误;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故B错误;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地幔中的软流层,故C错误;火山灰会淹埋城市,但是火山灰中含有大量植物生长所需的磷、钾等元素,故D正确。1.地震现象地震是一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成因当板块之间发生碰撞、挤压或错位时,就会导致地壳变形,从而引起地震。发生频率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500万余次。这些地震绝大部分都是极其轻微的,只有借助灵敏的地震仪才能探测到。其中可能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

20

次。地震构造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震分布世界地震分布与火山分布相似,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典例5

下列有关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DA.世界每年发生的极大破坏性地震有

500

万余次B.震中是地震的发源地C.地震是由地球外力作用引起的D.世界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解析: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

500

万余次,而可能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20

次,故A项错误;地震的发源地是震源,而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故B项错误;地震是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故C项错误。2.地震的防范与预报(含教材第175页思考与讨论答案)不同强度的地震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地球上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几次大的地震,并常常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等灾难。因此,掌握地震的防范措施与精准预报技术非常重要。(1)地震的防范发生地震时,要冷静、不慌乱,迅速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①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时间允许,要有序地快速撤离,以免因慌乱发生挤压、踩踏事故;如果时间不允许,要就地躲避。

(2)地震的预报和预防①地震的预兆:如马不进圈、鸡飞狗叫、猪不吃食、井水喷涌、出现地光、蜜蜂群迁等。②可以借助于仪器观测和观察自然界的异常现象,判断地震是否会发生。目前,通过地震观测仪,能准确地监测世界上任何地区正在发生的地震,并进一步探索地震发生和分布的规律,提高地震预报的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