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周亚夫军细柳(分层作业)(解析版)_第1页
第25课 周亚夫军细柳(分层作业)(解析版)_第2页
第25课 周亚夫军细柳(分层作业)(解析版)_第3页
第25课 周亚夫军细柳(分层作业)(解析版)_第4页
第25课 周亚夫军细柳(分层作业)(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分层作业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长揖(yī)

被甲(bèi)

弓弩(nǔ)B.入彀(gòu)

按辔(pèi)

兵刃(nèn)C.匈奴(xiōng)

曩者(rǎng)

称谢(chēng)D.棘门(jí)

介胄(zhòu)

俘虏(lǔ)【答案】D【解析】A.被甲(bèi)——pī;B.兵刃(nèn)——rèn;C.曩者(rǎng)——nǎng;故选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已而之细柳军

称善者久之B.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使人称谢C.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天子为动D.吾欲入劳军

军细柳【答案】B【解析】A.到,往/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无意义;B.都是“派遣”的意思;C.担任/被;D.军队/驻军、驻扎;故选B。3.下列语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改容式车 B.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C.军士吏被甲 D.困于心,衡于虑【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通假字。A.“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C.“被”同“披”,穿着;D.“衡”同“横”,梗塞、不顺。故选B。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军霸上(驻军)

彀弓弩(张开)B.天子且至(将要)

匈奴大入边(侵入)C.居无何(经过)

开壁门(营垒)D.将军约(条约)

诏将军(下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D.“将军约”中的“约”是“规定”,不是“条约”。故答案为D。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B.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C.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D.军中/闻将军令【答案】D【解析】A.应为:其将/固可袭而虏也;B.应为: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回;C.应为: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故选D。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已而之细柳军(2)以备胡(3)上自劳军(4)天子且至(5)军中闻将军令(6)乃按辔徐行(7)持兵揖曰(8)改容式车(9)使人称谢(10)曩者霸上、棘门军【答案】(1)不久(2)防备(3)亲自(4)将要(5)听从(6)慢慢地(7)兵器(8)神情(9)向人致意,表示问候(10)先前【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1)“已而之细柳军”中的“已而”是“不久”;(2)“以备胡”中的“备”是“防备”;(3)“上自劳军”中的“自”是一词多义“亲自”;(4)“天子且至”中“且”是古今异义词“将要,将近”;(5)“军中闻将军令”中的“闻”是“听从”;(6)“乃按辔徐行”中的“徐”是“慢慢地”;(7)“持兵揖曰”中的“兵”是古今异义词“兵器”;(8)“改容式车”中的“容”是“神情”;(9)“使人称谢”中的“谢”是古今异义词“向人致意,表示问候”;(10)“曩者霸上、棘门军”中的“曩”是“从前”。7.翻译下列句子(1)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译文:(2)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译文:(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译文:(4)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译文:【答案】(1)让河内太守周亚夫做将军,驻军细柳:这样来防备匈奴。(2)接着往细柳军营,细柳军营的军士官吏身披铠甲,拿着锋利的刀,拉开弓弩,拉得满满的。

(3)于是文帝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入营慰劳军队。”(4)先前霸上、棘门的驻军,简直就像儿戏一样,他们的将军是一定可以偷袭并俘虏的。【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注意句子中重点字词的翻译。8.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课文原句填空。(1)文中点明故事背景的句子是:。(2)皇帝来到三军驻地遇到的情形不同,霸上及棘门军:。细柳军:、。(3)皇帝“使人称谢”的原因是:。【答案】(1)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2)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不得入按辔徐行(3)天子为动【解析】默写古诗文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默写时,要注意匈奴、驰、辔几个易错的字形。9.文学常识填空。(1)《史记》作者,字,(朝代)夏阳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2)《史记》原名《》,它是我国第一部(体裁),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鲁迅赞它为“,”。【答案】(1)司马迁子长西汉(2)《太史公传》或《太史公书》纪传体通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文学体裁常识。《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史记》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10.下列有关《周亚夫军细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第1段先点明背景,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这样就将周亚夫戍边将领的身份摆出,更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B.周亚夫是文章的主人公,可课文并没有过多描写他,而是通过对比和衬托来突出他的性格特点。C.皇帝赞周亚夫为“真将军”的含义是:周亚夫军纪严明,令行禁止,治军有方,是值得信赖的守边大将军。D.皇帝最后迫于周亚夫的军威,不得已“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答案】D【解析】皇帝是被周亚夫的治军严谨和不媚上感动了,并非迫于他的军威。故选D。能力提升11.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以“我眼中的周亚夫”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出自下面对联中的两个典故。《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一书中指出了解一个姓氏,“首先是看他家祠堂里的两样东西——匾额和对联”。周姓宗祠四言通用联是——功高细柳;泽普爱莲。(2)周姓宗祠还有一副七字对联,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补充上联。上联:下联:宋朝理学尚濂溪(3)在“我喜爱的古代将军”评选活动中,一位同学向组委会推选了周亚夫,请你帮他写一段推荐语。【答案】(1)上联中的典故:西汉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文帝称其为“真将军”;下联中的典故:北宋周敦颐,性爱莲,著有《爱莲说》(2)示例:汉军军容推细柳(3)示例:你是我们心中真正的将军。你治军严明,在你心中,皇帝的威严也比不上如山的军令。你恪尽职守,心中只有作为军人对国家的责任。你持兵器作揖,尽显刚正不阿、不谄媚事主的傲骨。【解析】(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题可结合《周亚夫军细柳》和周敦颐的《爱莲说》的内容概括作答。两个典故是:西汉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北宋周敦颐著有《爱莲说》。(2)考查对联的拟写。注意“宋朝”表明朝代,“尚濂溪”与“理学”有关,据此结合周亚夫的细柳营进行分析拟写作答。(3)考查写推荐语的能力。要根据题目的要求,从周亚夫在做人做事上所表现出来的“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等精神品质来拟写作答即可。12.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礼仪,班级拟开展以“见面有礼”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现在请你参加并解决后面的问题。(1)阅读下面材料,说出中国古代礼仪的两个特点。(每个特点限用四字回答)《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记录礼仪制度的书籍。书中这样说:“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这句话的意思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自打猎,但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古籍《养蒙便读》也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叫。”《礼记》中还记载:“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就是说交往要对等,只有单方面的行为,就不算有礼,所以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好意;同时,古人认为,往来之礼应适度,要通过适合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特点:①

②(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马龙·白兰度为什么行拱手礼。【材料一】马龙·白兰度是美国的影坛巨星,被称为20世纪世界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演员之一。1998年,葛优在美国拍摄电影,通过介绍,他见到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葛优回忆说,当时马龙·白兰度已经是74岁高龄的老人了,我们一见面,他就用中国的礼仪,对我抱拳作揖,这让我吃了一惊。【材料二】拱手礼也叫作揖礼,是同辈人见面时采用的礼节。行礼时,左手在前,右手握拳在后,两手合抱于胸前,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并微笑着说出问候。这种礼仪,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拱手礼在西周时就开始使用,距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散发着典雅的气息,也符合现代卫生的要求。很多礼学专家认为,拱手礼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最具中国特色的见面礼节。近年来,在一些正式场合,我国国家领导人也喜欢行拱手礼。原因:(3)下列关于礼貌用语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初次见面称“久仰”,好久不见称“久违”。B.求人原谅称“包涵”,求人方便称“借光”。C.受人之礼称“笑纳”,赠人书画题“惠存”。D.客人到家称“光临”,归还原物说“奉还”。【答案】(1)(示例)①尊敬老人②礼尚往来(交往对等,往来适度)(2)①拱手礼是同辈人见面时用的礼仪,马龙·白兰度用这种自谦的形式表示对葛优的敬意。②拱手礼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礼仪,马龙·白兰度以此来表达对中国的尊重和敬仰。(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概括的能力。作答时在审清题目的基础上,通读语段内容,提取其中的关键语句,根据材料中《礼记》所引用的句子,由“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可知,古代礼仪中有“尊敬老人”的特点;由“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可知,古代礼仪中有“礼尚往来”的特点。(2)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概括的能力。作答时在审清题目的基础上,通读语段内容,提取其中的关键语句。根据材料二可知拱手礼是用于平辈之间表达敬意的礼节,马龙·白兰度以74岁高龄的老人向葛优行拱手礼,以表达他对葛优的敬意;从材料一可知马龙·白兰度是为了表达对中国人的尊重,使用中国的礼仪。(3)本题考查语言得体。C.请人受礼称“笑纳”。所以C项错误。拓展延伸(一)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列小题。周亚夫军细柳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毂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项羽本纪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己。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②,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③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释]①项籍,即项羽;项梁,项羽的叔父。②栎阳建,被栎阳县逮捕入狱的意思。③繇役,即徭役,统治阶级强制农民承担的一定数量的无偿劳动。焚书坑章碣竹帛①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②。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③原来不读书。[注释]①竹房,代指书籍。②祖龙居,秦始皇的故居,指咸阳。③刘项,刘邦和项羽。13.请根据词典常用义,结合语境给加点字选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相应空格处。加点字《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常永义选项(1)书足以记名姓而已A.字;B.识字,写字;C.书本;D.文书,文件;E.信,信件。(2)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3)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A.完成;B。终于;C.竟然;D.究竟。(4)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A.即使:B.虽然。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2)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15.司马迁用周亚夫和项羽两人对各自皇帝的言行态度,分别来刻画两人的性格。请据此指出周、项二人的性格特点。16.司马迁在周亚夫和项羽两人的形象塑造中,都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请分别举一例,并简要分析。17.“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的这一观点有没有依据?请结合《项羽本纪》选段内容,说说你的理解。18.《焚书坑》具有“明叙暗议”的风格,有极强的讽刺批判性。请简述你所读到的讽刺或批判的内容。【答案】13.(1)B

(2)E

(3)A

(4)A14.(1)过了不久,文帝到达,又不能进入。(2)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15.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刚正不阿。项羽:轻视皇权,自负傲慢,有反叛精神。16.《周亚夫军细柳》用周亚夫军营纪律整肃,用皇帝的奖赏来烘托周亚夫的治军有方;《项羽本纪》用有胆识的项梁来烘托项羽的英雄气概,也用吴中子弟来烘托项羽的初露头角。17.有。两点:项羽学写字半途而废,学兵书又浅尝辄止,乃一介武夫而已。18.示例1:王朝的兴替,跟国君是否重视读书有关;示例2:一个人不读书,不能成就经世伟业。示例3:历史终将会惩罚一个不读书的人。【解析】13.本题考查词语解释。(1)句意: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书:识字,写字。故选B。(2)句意:他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书:信,信件。故选E。(3)句意: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竟:完成。故选A。(4)句意: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敬畏他了。虽:即使。故选A。1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1)居:过了。无何:不久。(2)毋:不要。妄言:胡说。族:灭族。指满门抄斩。以此:因此。奇:以……为奇。15.本题考查人物性格分析。从“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严明;从“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他忠于职守、刚正不阿。从“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可以看出,项羽轻视皇权,自负傲慢,有反叛精神。16.本题考查侧面描写的分析。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毂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上至,又不得入”“壁门士吏谓从属车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为动”等军士和皇帝的反映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严明,所以皇帝也不得不听他的命令行事,从而刻画了一个治军有方的将军形象;从“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可看出,项梁是一个很有胆识有才气的人,他都认为项羽是个奇才,可见项羽确实不一般。另“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也可见项羽水平之高。1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首先明确回答自己的观点:有。然后结合文本分析依据在哪。从“学书不成”“书足以记名姓而己”“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可以看出,项羽对读书的认识不够,所以学写字半途而废,学兵书又浅尝辄止,就是一介武夫而已。1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首句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史实作为切入点,明叙暗议,用略带夸张的手法揭示了焚书与亡国之间的矛盾。次句紧承首句,又从另一角度揭示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有利天险也不能守住基业。第三句在点题的同时,进一步对焚书一事做出了评判。最后一句以议论结尾,借刘邦、项羽二人不读书之史实抒发感慨。这首诗以史家笔法,独辟蹊径,把“焚书”与“亡国”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到一起,层层推进,自然圆转,言辞夸张,言他人所未言,巧妙地讽刺了秦始皇焚书的荒唐行为。故此可概括出批判的内容:不重视读书难成大业。不读书难以长久等。【点睛】译文:周亚夫军细柳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奔驰进入,从将军到下属军官都骑马迎进送出。不久文帝到达细柳军营,军中的将士都披挂铠甲,手拿锐利的兵器,张开弓弩,拉满弓弦。天子的先导跑到军营,不能进入。先导说:“天子就快到了!”把守军门的都尉说:“将军命令说‘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文帝到达,又不能进入。于是文帝就派使臣持符节诏令将军说:“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军官对文帝的随从车骑人员说:“将军有规定,军营中不准车马奔跑。”于是天子就拉紧缰绳缓慢行进。到了军营中心,将军周亚夫手拿武器拱手说:“穿铠甲、戴头盔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用军礼参见皇上。”天子深受感动,面容变得庄重,靠在车前横木上向官兵致敬。派人向周亚夫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慰劳礼仪结束后离去。项羽本纪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匹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项梁曾经被栎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为这个缘故,事情才得以了结。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他和项籍躲避仇人逃到吴中。吴中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敬畏他了。(二)阅读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乙】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①,难与争锋。愿以梁委②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③,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④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后吴奔壁东南陬⑤,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⑥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注】①剽:强悍,勇猛。轻:轻捷,迅速。②委:抛弃,放弃。③便宜:有利,合适。④弓高侯:名韩颓当。⑤陬:角落。⑥引:退。19.解释下面各句中“军”的意思。“军”属会意字,本义是战车合围、布阵。《说文解字》:“军,环围也。”(金文)①周亚夫军细柳②上自劳军③至霸上及棘门军20.用“/”给【乙】文中的画线处断句。(限断三处)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21.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②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22.品读下面三个语句,还原场景,想象说话人态度的变化和说话音调的变化。“天子且至!”“吾欲入劳军。”“皇帝敬劳将军。23.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提到“《汉史》书之,以为亚夫能持重……今乃有军中夜惊相攻之事,安在其能持重乎?”洪迈认为周亚夫治军不够谨慎沉稳,你认同该说法吗?请根据【甲】【乙】两文的阅读,说说你的理解。【答案】19.①驻军,驻扎②军队③军营20.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21.①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②(我)希望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楚国)的粮道,这样才可以制服他们(楚国)。22.面对军营严明的军纪、军营上下不卑不亢的态度,说话人的态度由倨傲(居高临下、傲慢)变为恭敬。说话音调逐步降低。23.示例:不认同。周亚夫治军谨慎沉稳,如:①【甲】文中,“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开壁门”“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可见周亚夫治军严明,面对有可能出现的敌情,事事谨慎沉稳。②【乙】文中,周亚夫战前冷静分析作战形势,避敌锋芒、伺机而攻,可见其应战之谨慎。③【乙】文中,军营夜惊相攻,周亚夫“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其从容不迫、镇定沉稳使得骚乱迅速平息。④【乙】文中“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可见亚夫谨慎分析,料敌如神。【解析】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周亚夫驻扎在细柳。军:驻军,驻;②句意: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军:军队;③句意: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军:军营;20.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句意为:接着吴国精兵果然奔到了西北,但不能攻入。吴兵已经饿了,于是就撤退离去。“不得入”是“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的结果。“吴兵既饿”是“乃引而去”的原因。故断为: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21.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中重点词语有:介胄,穿戴着盔甲。请,请允许我。以,用。见,拜见。②中重点词语有:愿,希望;以,把。委,放弃。绝,断绝。乃,才。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