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分层作业)(解析版)_第1页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分层作业)(解析版)_第2页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分层作业)(解析版)_第3页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分层作业)(解析版)_第4页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分层作业)(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分层作业基础巩固1.名句默写。(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2)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追忆难忘欢聚,感叹流光易逝的句子是:,。(3)《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是:,,。(4)《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5)《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中描写登楼远望之景的句子是“”。(6)《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由眼前景不由得让词人联想到国土沦陷,表现他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7)李清照《如梦令》中表现景色迷人,乐不思“宿”的句子是:,。(8)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答案】(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3)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4)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5)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6)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7)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8)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解析】默写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解题时一定要在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诗默写要重点注意“奈、似、燕、亭、逶迤、笙歌、涟漪、沙禽、簪缨、沉醉、藕”这些字词不要写错。2.下列对《浣溪沙》的解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A.这首词描绘了这样的画面:在明媚的春光里,词人静听新曲,品尝美酒,过着优雅的生活。B.读完这首词,让人感觉到:一种由光阴流转、物是人非带来的感慨与惆怅也悄悄袭上词人心头。C.这首词既有瞬间的感受,也有久久的思考,既敏锐,又不乏深沉,显得自然流畅。D.词人完全陷入了对时光流逝、韶华不再的伤感中,哀婉幽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赏析。D.“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直承上片第三句,既流露出对繁华易尽的“无可奈何”,也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的交织在一起,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词人完全陷入了对时光流逝、韶华不再的伤感中,哀婉幽怨”理解错误;故选D。3.下列对《采桑子》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的一项是(

)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A.上阕第一句“轻舟短棹西湖好”总摄全篇,点明颗意,直抒赞美之情。B.上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提、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C.下阕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三、四句以静衬动,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西湖的动态美。D.这首词的下阕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词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答案】C【解析】C.“三、四句以静衬动,……写出了西湖的动态美。”有误。结合“惊起沙禽掠岸飞”是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故选C。4.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相见欢

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句中“西楼”点明登楼地点,“清秋”指出时值初秋时节。B.“垂地”一词言当此日薄西山时刻,余晖黯淡,大地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C.“簪缨”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D.风,本无所谓悲欢,正是词人主观情感上悲,故而风是“悲风”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是忧国之泪。【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清秋”是指“深秋时节”,不是初秋。故选A。5.下列对《如梦令》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A.从内容上说,“常记”一词表现出作者非常怀念当初的美好生活,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赞美。B.“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C.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曲折地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忧愁。D.本词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答案】C【解析】C.“曲折地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忧愁。”有误。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争渡,争渡”的重叠,这本是词牌的要求,但在这里却显得妙合自然,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奋争之状,欢快之情,同时使词的音节变得顿挫有力。桨声、笑语声、惊起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组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展示了作者青年时代的性格和生活。故选C。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乙】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南唐·李煜①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注]①李煜,南唐末代君主。此词是作者被俘虏后囚于汴京时所作。A.两词的词牌名都是“相见欢”,两词都抒写了词人登高远望的所见所感。B.【甲】词中,用落日和逝水象征南宋国势日渐衰微,格调显得苍凉感伤。C.【甲】词下片格调变激越为舒缓,是痛切的质疑、无望的感叹,无限悲慨。D.【乙】词表现了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的内心感受。【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C.“格调变激越为舒缓”有误,下片抒情,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故选C。能力提升7.月亮,从古至今以其独特的清冷神秘引发人们无尽的幻想,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之月文化探究”专题活动。(1)【选“月”】小玥同学准备将网上查阅到的诗句放到《诗词之月》的专辑中,下列哪一项不合适(

)A.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B.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C.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D.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2)【写“月”】探究活动的“赛诗会”中,小玥同学结合宋词知识进行《如梦令·月》的创作,最后两句推敲不出,请你帮她补完诗歌。要求内容贴切,结构相似,注意韵脚。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月小玥曾宴蠡湖中秋,明月相留故友。三杯两盏酒,皎影催发兰舟。,。(3)【评“月”】在探究活动中,小玥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古人写诗选用“月亮”这一意象时,少用暖色调,多用冷色调。请你探究古人如此选用的缘由。【答案】(1)D(2)例1:何求,何求?愿随月华逐流。例2:依旧,依旧。霜月拂动瘦柳。(3)黄色,是暖色调,是温馨的感觉;冷色调,有阴柔之美,营造清冷的氛围,适合表达诗人忧愁的情感:如思乡之情,漂泊之苦等。【解析】(1)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二首·其一》,意思是“昨夜星光璀璨,凉风习习,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诗人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夜幕低垂,星光闪烁,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渲染出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与“月”无关,不符合题目中“《诗词之月》”的要求;故选D。(2)本题考查诗词仿写。诗词都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仿写时不仅要分析给出的诗文内容所营造的意境,还要注意分析所仿诗词的格律特点。本题要求内容贴切,结构相似,注意韵脚,对平仄没有要求。“如梦令”是词牌名,李清照的这首《常记溪亭日暮》为“如梦令”正体,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所仿写的部分是五六七三句,其中五六两句是二字叠韵句,第七句是对上文叙事的情感升华。“曾宴蠡湖中秋,明月相留故友。三杯两盏酒,皎影催发兰舟。”描述“作者曾经在中秋月下蠡湖设宴,那圆圆的明月也不忍离别,才喝了几杯淡酒已是月影西斜,舟人催着开船”的场景,因此后三句应是描写惜别、情浓之意的句子;由“秋”“酒”可知,韵脚是“iu”。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都描述了与此相似的场景,可化用以表达情意。示例:何求,何求?愿随月华逐流。(3)本题考查文化探究。“月”文化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回答本题一要解释暖色调和冷色调的含义,二要理解古人写月的表情达意的作用。黄色,是暖色调,是温馨的感觉;青色蓝色,为冷色调,有阴柔之美,营造清冷的氛围。古人虽然在写“月”,其实并不完全是写月亮,而是借助“月”,表达人世间的各种情感:人间的聚散、人生的短暂、思乡之情、漂泊之苦等。拓展延伸(一)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替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杨州。8.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9.词中的“泪”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8.描绘了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作用: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意近即可)9.中原沦陷,达官贵族纷纷逃散,收复国土无望,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抒发了词人对收复中原的渴望之情,对朝廷无心抗战的愤慨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意近即可)【解析】8.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及作用分析。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本句意为: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抓住“夕阳、大江”等意象,描绘出了苍凉景象。示例: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余晖黯淡,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作用:“垂地大江流”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画面呈现出一派萧条、苍凉的景象,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为下片抒情做铺垫。9.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探究。这首词一开始即写词人在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的背景下,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的是亡国之痛。下片直言国事,“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二)阅读古诗,完成小题。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欧阳修平生为爱西湖①好,来拥朱轮②。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归来恰似辽东鹤③,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注释】①西湖:指颍州西湖。欧阳修曾一度出官到颍州,喜欢那里的风景。经历了不同政党攻击污蔑的政海波澜,当其60岁时,辞官归隐,重归颖州。②朱轮:古代太守乘朱轮车。③辽东鹤:传说中辽东人丁令威修道升仙,化鹤归飞。后也喻久别重归而叹世事变迁。10.【任务一】这首《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多处对比。请从“处境对比”或“心境对比”中任选一个进行赏析。11.【任务二】在品读《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时,两位同学对“辽东鹤”这个意象所含情感产生分歧,请你结合初中学过的欧阳修作品,补全对话。【答案】10.示例1:处境对比。一句“富贵浮云”暗含着作者今昔不同处境的对比。根据背景链接,之前诗人来颍州是出官至此,即“来拥朱轮”,而今日却是遭遇政治风波后辞官归隐,一切宛若“浮云”,表达对世事变迁的感叹。示例2:心境对比。曾经是“来拥朱轮”,意气风发:而今恰似“辽东一鹤”,故地重游,旧人不再,新人不识。这之间的情感也是可想而知的了。11.示例1: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正值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采桑子》系列词作是在宦海浮沉辞归后所作,都处于人生失意中,但欧阳修在失意的背景下依旧能保持在美景中赏玩、闲适的意趣,并能与民同乐。示例2:我们学过欧阳修的《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与本词是一个时期的,在《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中明显能感觉到欧阳修在此间乐观赏玩的心态,并不沉湎于悲哀之中。【解析】10.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注意题干要求可以从“心境对比”“处境对比”两个角度入手赏析。处境对比:“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将作者从过去“来拥朱轮”拉回到眼前,二十来年中,他从被贬谪外郡到重新起用、历任要职,到再度受黜,最后退居颍州,联系诗歌背景可知“富贵浮云”暗含作者今昔不同的处境,表现自己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夙志,同时许多难以明言也难以尽言之意也尽在其中。心境对比:词的开头两句,就是作者追述往年知颍州的这段经历,这里特意将“拥朱轮”知颍州和“爱西湖”联系起来,是为了突出自己对西湖的爱早有渊源,故老而弥笃,但人事多变,包括退居颍州后“谁识当年旧主人”的情景,又不免使他产生一种怅惘与悲凉之感,抒写了词人二十年前知颍州及现在归颍州而引发的人生感慨。1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时需明确,“归来恰似辽东鹤”句意是这次归来,就像离家千年才化鹤归来的仙人丁令威。这句话点明作者视富贵如浮云以后的“归来”,与上片起首“来拥朱轮”恰成对照,其中,“辽东鹤”引用丁令威化鹤归来的传说,后用来喻指世事的变迁。注意题干要求及对话情境,结合学过的欧阳修的作品补全对话。示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有名的“自适”之作,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我们从中也依稀可辨作者“载道”之隐衷,“与民同乐”之意溢于言表。(三)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甲】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乙】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12.【甲】诗写早行,【乙】词写暮归,前者写的是,后者写的是。(填写季节)13.【甲】【乙】两诗都写了花:枳花和藕花,它们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处境?14.【甲】【乙】两诗结尾都写了鸟儿,作者借“凫雁”和“鸥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2.春季(早春)夏季13.甲诗表现了作者离家远行时出行之早、奔波劳苦的处境;乙词写出了作者因误入荷花深处急于找寻出路、焦灼担忧的处境。(意思对即可)14.甲诗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在外漂泊的孤寂和无奈(有“思乡”即可);乙词抒发了作者对年轻时美好生活的回忆和陶醉。【解析】12.考查文学常识。《商山早行》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槲叶落山路”“枳花”“凫雁满回塘”暗示是春季。《如梦令》一词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藕花”暗示季节是夏季,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生动描绘出词人夏季醉酒而归时的欢愉场景。13.考查意象情感。【甲】诗“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意为:槲树枯叶,飘落山路;枳树白花,映亮店墙,触景伤情。洁白的枳花与墙交相辉映,诗人借景抒情,枳花照亮围墙,说明天色暗,说明出行早,表现诗人离家远行,奔波劳苦之状;【乙】词“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意为: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词人不小心进入了满是荷花的池塘,联系后文“争渡,争渡”可知,体现出词人急于寻找出路的迫切处境。14.考查情感主旨。【甲】诗描写了作者在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诗人借“凫雁”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乙】词写的是李清照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乘着小舟,来到荷花中间玩的很尽兴,迷失了回家的路。抒发了作者愉悦的心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早期生活的闲适与舒心,词人借“鸥鹭”等词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四)古诗文阅读【甲】卜算子·漫兴①[南宋]辛弃疾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芸②草去陈根,筑③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④,舍我其谁也。【注释】①辛弃疾年轻时从戎,屡建战功。作此词时正因遭小人算计诬陷而被罢去官职,赋闲在江西。②芸:同“耘”。③筑:引水的长竹管。④力田:选拔人才的科目。【乙】李将军列传(节选)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注释】①单于:匈奴人对首领的专称。②络:绳子编成的网兜。③暂:突然。④大将军:汉代名将卫青。⑤骠骑将军:汉代名将霍去病。⑥数:屡次,多次。14.请根据下面表格中的方法,解释加点词。需解释的词方法例句或字典义项释义单于素闻广贤联系成语素不相识(成语)(1)素:广详死查阅字典义项:①详细,详尽;②广泛,周遍;③审慎;④安详;⑤同“佯”,假装。(填序号)(2)详:良久乃许之勾连课文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周亚夫军细柳》)(3)乃:1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17.【甲】词中,辛弃疾借李广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词内容简要分析。18.【乙】文中的李广与《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周亚夫都是骁勇善战的将军,两人的遭遇有何不同?请结合两文具体内容回答。【答案】14.向来,一向⑤才15.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58.李广屡次亲自请求随行,天子认为他已年老,没有答应。16.示例:词中对比了李广与李蔡的名声才能,表明词人为李广神勇威武却反而未得封侯感到不平。然后词人联系自身遭遇,流露出了对南宋朝廷无能昏庸、埋没人才的愤懑,以及希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17.李广以少敌多被俘,依靠才智拼尽全力方得逃脱,却被朝廷审判,削职为民;后来文帝还认为他年老,不赞同他再上战场。而周亚夫治军严明,在军中甚至不给文帝面子,却受到文帝称赞。【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素不相识”意思:向来不认识。“单于素闻广贤”句意:单于向来听说李广很有才能。素:向来、一向。(2)应选⑤。“广详死”句意:李广假装死去。详:同“佯”,假装。(3)“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句意:周亚夫于是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良久乃许之”句意:好久才准许他前去。乃:才。15.本题考查断句。句子意思: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