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3979-2021实验用 斑马鱼 饲育技术条件》_第1页
《DB32T 3979-2021实验用 斑马鱼 饲育技术条件》_第2页
《DB32T 3979-2021实验用 斑马鱼 饲育技术条件》_第3页
《DB32T 3979-2021实验用 斑马鱼 饲育技术条件》_第4页
《DB32T 3979-2021实验用 斑马鱼 饲育技术条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7.080

CCSA40

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3979—2021

实验用斑马鱼饲育技术条件

Technicalrequirementsforbreedinglaboratoryzebrafish

2021-02-03发布2021-03-03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2/T3979—2021

II

DB32/T3979-2021

实验用斑马鱼饲育技术条件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实验用斑马鱼饲育技术条件》的饲育鱼房工艺布局、饲育设施、饲育环境条件、

饲育密度与饵料及饲喂、繁育和遗传资源保存、伦理维护以及质量规范。

本文件适用于实验用斑马鱼的饲育。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31962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斑马鱼胚胎zebrafishembryo

未出壳膜的斑马鱼胚胎,一般指0dpf~3dpf(dayspostfertilization;受精后天数)的斑马鱼

胚胎。

3.2

斑马鱼仔鱼zebrafishlarva

出壳膜后至发育到未成为幼鱼之前的斑马鱼,一般指4dpf~28dpf的斑马鱼。

3.3

斑马鱼幼鱼juvenilezebrafish

外部形态与成鱼相似但未性成熟的斑马鱼,一般指29dpf~84dpf的斑马鱼。

3.4

成年斑马鱼adultzebrafish

性成熟、具备繁殖能力的斑马鱼。一般指年龄大于84dpf的斑马鱼。

4饲育鱼房工艺布局

4.1饲育鱼房总体要求

独立空间,净高度不宜低于250cm;地面防潮、防水、防滑、耐冲击、平整;墙壁光滑、耐潮、不

吸水、抗击碰性损坏、无缝隙。

1

DB32/T3979—2021

4.2饲育鱼房功能分区

包括去离子水制备区、循环系统流水处理区、饲育区、饵料生产区、储存区、清洁区、隔离区和实

验区。

4.2.1去离子水制备区

将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的水进行反渗处理制备成去离子水的区域,可位于饲

育鱼房外独立空间。

4.2.2循环系统流水处理区

对饲育用水进行过滤、紫外消毒、充气、pH调节和电导率调节等集中区,可独立于饲育鱼房外。

4.2.3饲育区

日常繁育斑马鱼的饲育区应配备流水饲育设施饲育仔鱼、幼鱼与成年鱼;配备静水饲育设施饲育胚

胎、仔鱼以及用于亲鱼繁育。

4.2.4饵料生产区

包括培育开口饵料草履虫的草履虫生产区和孵化丰年虫幼虫的丰年虫卵孵化区。分别配置供培育草

履虫的容器和供孵化丰年虫卵的专用孵化设备。

4.2.5储存区

配备冰箱存放斑马鱼饵料。

4.2.6清洁区

设有清洁用水池以及鱼捞等渔具存放区。

4.2.7隔离区

外来的斑马鱼应饲养在独立于日常繁育饲育区之外的隔离区,胚胎经消毒处理后方可进入日常繁育

饲育区。

4.2.8实验区

进行实验处理的斑马鱼应饲育在独立于斑马鱼日常繁育饲育区外的实验区,可位于饲育鱼

房外的实验室内。

仅为完成遗传改造而实施过显微注射的斑马鱼胚胎或仅用于简单显微形态学观测以评估

质量的斑马鱼可回到日常繁育饲育区。

所有经实验处理的斑马鱼(包括胚胎、仔鱼、幼鱼和成鱼)不应回到日常繁育饲育区。完

成实验后通常需要进行安乐死。

5饲育设施

5.1流水饲育系统

5.1.1饲育架

2

DB32/T3979-2021

应由不锈钢或其它防水防锈等无毒材料制成,层距不低于35cm。

5.1.2饲育缸

材质要求无毒、无害、无放射性、耐腐蚀、耐高温、耐高压、耐冲击、易清洗、易消毒灭

菌。

饲育缸由饲育盖板、饲育缸体以及饲育后插板组成。

饲育盖板设饵料投喂孔、流水单管孔和备用孔。

饲育缸体配有双卡槽,可同时插入防仔鱼和幼鱼逃逸后插板以及导污后插板。

5.1.3循环净化设备

包括过滤处理单元、水体循环设备、消毒单元、充气补氧单元、PLC自动化控制集成单元、给排水

分配单元、生物净化水槽、系统流量监控单元、pH控制单元和电导率控制单元。

5.2静水饲育系统

5.2.1饲育架

同5.1.1。

5.2.2交配缸

内外胆结构,材料要求与饲育缸(5.1.2)一致;内胆底部高于外盒底部2cm,并配有分离隔板和

盖板。

5.2.3饲育缸

同5.2.2,但无内胆和分离隔板。

6饲育环境条件

6.1温度

室温23℃~30℃,24h内变动不超过2.5℃。水温25℃~29℃,24h内变动不超过1.0℃。

6.2湿度

相对湿度为45%~70%。

6.3空气

空气质量符合GB/T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另需有新风输入,至少每4h~5h输入1次,每

次空气交换量是整体空间的2倍体积。

6.4环境噪音

低于70dB。

6.5光照

3

DB32/T3979—2021

采用14h光照10h黑暗的方式饲养。光照时间内,饲育鱼房内和鱼缸水面光照强度均为54lx~

324lx。

6.6饲育用水

6.6.1电导率

450μS/cm~550μS/cm。

6.6.2pH

pH6.5~pH8.0。

6.6.3氨氮

含量<0.02mg/l。

6.6.4盐度

含量为0.3‰~0.5‰。

6.6.5亚硝酸盐

含量<0.2mg/l。

6.6.6硝酸盐

含量<5mg/l。

6.6.7溶解氧

含量为5mg/l~8mg/l。

6.6.8二氧化碳

含量为<5mg/l。

6.6.9硬度

50mg/l~100mg/l。

6.7流水循环速度

小于10dpf的仔鱼所在鱼缸的水流速度应小于10ml/min,10dpf至28dpf仔鱼所在鱼缸的水流速

度为50ml/min~80ml/min,幼鱼和成鱼鱼缸水流速度100ml/min~150ml/min。

6.8日换水量

6.8.1日排水量为系统总水量的2%~10%,根据系统中所负荷鱼量适当增加。

6.8.2日常繁育斑马鱼的饲育用水符合GB/T31962《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可直接排

入城镇下水道。

6.8.3实验区内用于斑马鱼实验处理的饲育用水应按照生物类实验室的要求处理,不应直接排入

城镇下水道。

7饲育密度与饵料及饲喂

4

DB32/T3979-2021

7.1饲育密度

7.1.1胚胎饲育密度

10ml饲育用水饲育的胚胎数不超过50枚。

7.1.2仔鱼饲育密度

4dpf~17dpf仔鱼的饲育密度不超过40尾/l、大于18dpf的仔鱼饲育密度不超过20尾/l。

7.1.3幼鱼饲育密度

不超过6尾/l。

7.1.4成鱼饲育密度

5尾/l。

7.2饲育饵料

7.2.1斑马鱼饵料包括草履虫活体和丰年虫幼虫活体,可自行培育或购买。

7.2.2草履虫培育方法见附录A。培育出的草履虫活体直接用于斑马鱼仔鱼的饲喂。

7.2.3丰年虫幼虫孵化方法见附录B。孵化出的幼虫经脱盐处理后用于斑马鱼的饲喂。

7.3饲喂

7.3.1饲喂总则

斑马鱼的每日饲喂次数为2次~4次。

7.3.2饲喂量

发育时期为4dpf~6dpf仔鱼,每次按草履虫1×105个/l~3×105个/l投喂。发育时期

为7dpf~10dpf仔鱼,以草履虫和丰年虫幼虫混合喂饲,草履虫每次投喂密度为3×105个/l~

5×105个/l,丰年虫为1×104个/l~4×104个/l,依发育时间逐步提高丰年虫比例。发鱼时期为

11dpf~28dpf仔鱼,以丰年虫幼虫饲喂,饲喂量为约3×104个/l~4×104个/l。

幼鱼每次投喂丰年虫幼虫5×104个/l~9×104个/l。

成鱼每次投喂丰年虫幼虫1×105个/l~3×105个/l。

8繁育和遗传资源保存

8.1繁育安排

使用交配缸进行斑马鱼交配繁育。亲本的雌雄比例为雌2尾雄1尾~2尾,一个交配缸内最多不超过

7尾鱼。

8.2新创制遗传资源保存

根据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的要求填写相关表格,向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递交新创制的基因组改造的

详细遗传信息;同时递交新创制的基因型和遗传背景明确的斑马鱼成鱼,用于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保存。

5

DB32/T3979—2021

9伦理维护

9.1福利保障

应制定斑马鱼使用与管理的具体规章制度;不应执行任何不符合动物伦理学规范的斑马鱼使用与管

理方案。

9.2饲育人员技能

斑马鱼生产与使用人员应在上岗前接受专业培训,了解斑马鱼繁殖生物学的基本知识、饲育规范以

及使用与管理规范等。

9.3生长记录

记录每日的水温、室温、湿度、饲喂、清洁、整理、鱼缸清洗、受精卵收集、草履虫饲育和丰年虫

幼虫孵化情况等。

9.4标识

黏贴在饲育缸或交配缸外的斑马鱼标签的信息应包括:动物的受精日期、基因型和传代代数等内容。

9.5安乐死

将斑马鱼置于冰水混合物中快速预冷2min后,放入-20℃冰箱冻存。斑马鱼安乐死后应及时转移

至饲育鱼房外的专用斑马鱼尸体存放冰箱的冷冻室中冻存,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10质量规范

10.1实验用斑马鱼来源

实验用斑马鱼的遗传背景应该明确。不应饲育遗传背景不明的斑马鱼;不应使用来源于宠物市场的

斑马鱼。

10.2胚胎的质量

应具备与发育时期一致的正常的显微形态学特征。

10.3仔鱼的质量

10.3.1应从壳膜中孵出,具正常的显微形态学特征,可在水中自由游泳。

10.3.24dpf仔鱼鱼鳔的后部腔室开始充气。约20dpf,仔鱼鱼鳔的前部腔室开始充气。约

21dpf时,鱼鳔前后两个腔室的充气完成。

10.4幼鱼与成鱼的质量

10.4.1健康的斑马鱼应保持充分放松的姿态以与水面平行的方式在水中游泳。

10.4.2斑马鱼的正常行为包括均匀的呼吸(通过活动鳃盖)、以及保持对游泳和捕食运动的兴趣。

10.4.3斑马鱼生病的特征包括体重与体长的比例下降、急促的呼吸、明显的身体组织的损伤(溃

6

DB32/T3979-2021

疡、外伤)、以及体色、体型和运动方式等的改变。当斑马鱼急速翻身、向一侧倾斜、或者与水面

垂直也可以作为生病的特征。

10.4.4表现出异于正常斑马鱼行为的基因组改造斑马鱼突变体,不应视作病鱼。

10.4.5生病的斑马鱼通常要进行及时的安乐死。

10.4.6如果病鱼十分珍贵,可将病鱼转移至隔离区隔离治疗。

7

DB32/T3979—2021

A

A

附录A

(资料性)

草履虫培育

在3l缸中加入0.1g氯化钠(分析纯)和约5粒大麦粒,倒入1.5l~2l煮沸去离子水后混匀,放

置室温待用,待溶液降至室温后加入0.1g酵母粉摇匀备用,吸取母液10%作为种子液,加入混合好的新

鲜培养液中,室温下培养1周,于体视显微镜下检测培养效果,一般可达到2,000个/ml的草履虫,此时

可直接使用。3周~4周后需利用种子液,再行培养新鲜草履虫。

8

DB32/T3979-2021

B

B

附录B

(资料性)

丰年虫幼虫孵化及脱盐处理

丰年虫幼虫是通过购买市售的丰年虫休眠卵孵化而来。孵化使用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

准》要求的市政自来水配制的溶液完成。孵化溶液含盐量(使用50目以下的细海盐或孵化专用海盐)为

1.5%~2.5%;pH8.0~pH8.2(使用NaHCO3调节pH);虫卵密度为3g/l;孵化温度为25℃~30℃;孵化

时间为24h~30h。

孵化时,位于溶液底部设有充气装置,保证丰年虫休眠卵处于悬浮状态。

孵化完成后,拔去充气管,静置沉降10min~15min,此时丰年虫幼虫会沉至孵化器下部,打开孵

化器下部阀门即可收集孵化出的丰年虫幼虫。但此时因为盐度太高还不能直接投喂,需要通过同样的静

置沉降的方法再将收集到的丰年虫幼虫用去离子水或流水系统饲育用水洗涤4次后,方可投喂斑马鱼。

9

DB32/T3979—2021

参考文献

[1]广东实验动物监测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上海实

验动物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联合编制,2017。国家标准《实验动物鱼类环境

与质量控制》(征求意见稿)(含实验用鱼第1部分:遗传质量控制;第二部分:病原学等级及监测;

第3部分:饲料;第4部分:环境条件)。2017年7月4日公示。

[2]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4。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1053.1-2013《实验用鱼第1部分:

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DB11/T1053.2-2013《实验用鱼第2部分: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微生物学等级

及监测》、DB11/T1053.3-2013《实验用鱼第3部分:遗传质量控制》、DB11/T1053.4-2013《实验用

鱼第4部分:病理学诊断规范遗传质量控制》、DB11/T1053.5-2013《实验用鱼第5部分:配合饲料技

术要求》、DB11/T1053.6-2013《实验用鱼第6部分:环境条件》。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3-12-20

发布,2014-04-01实施。

[3]农业部,2017。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2017年7月3日发布。

[4]Jolaine,M.W.,Ralph,M.B.,CartyA.J.,2009.Evaluationofrapidcoolingandtricaine

methanesulfonate(MS222)asmethodsofeuthanasiainzebrafish(Daniorerio).Journalofthe

AmericanAssociationforLaboratoryAnimalScience.48:785–789.

[5]Kimmel,C.B.,Ballard,W.W.,Kimmel,S.R.,Ullmann,B.,Schilling,T.F.,1995.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