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练28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唐宋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据学者统计,“读书山林寺院,论学会友,蔚为风尚,及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而宰相大臣、朝野名师亦即多出其中”。这一现象主要说明()A.儒佛思想融合趋势显著B.寺院开放顺俗倾向明显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山林寺院体现文人追求解析:材料中儒生只是在寺院读书,并未说明是儒佛的融合,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寺院为儒生提供读书会友的场所,说明佛教寺院的开放性和世俗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文人的追求仍是“学成乃出应试以求闻达”寺院只是提供了一个场所,并不是文人追求,故D项错误。答案:B2.“自孟子育性善,而荀卿言性恶,扬雄盲善恶混,韩文公言三品,及至横渠分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然后诸子之说始定。”这主要说明()A.儒家关于人性经历了长期争论B.儒家始终未放弃对真理的探究C.诸子百家的人性论渐趋于统一D.儒家人性论由伦理上升到哲理解析:材料强调儒家的人性学说归于统一,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对人性的讨论,而非对真理的探究,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的人性论渐趋统一,而不是诸子百家的人性论渐趋于统一,故C项错误;从人性善恶的讨论到张载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说明儒家人性论由伦理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故D项正确。答案:D3.明清时期,城市中有多种民间社团结社,在吸收成员入会时都要面对关公画像拈香发誓、义结金兰,成为当时民间组织的时髦风尚。其根本目的是()A.宣扬忠义仁勇的精神B.强化社团的宗法关系C.增强社团的生存能力D.标榜忠君爱国的观念解析:宣扬精神和强化宗法关系是增强生存能力的手段,故A、B项错误,C项正确;部分民间组织是反统治的,如义和团早期宣扬“扶清灭洋”,故D项错误。答案:C4.(2018·济宁模拟)史学界认为,宋明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这反映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A.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融合了佛道的合理成分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求D.注重道德教化的重要性解析:据材料宋明理学家“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非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为独善其身,而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匹夫之责”可以得出理学具有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A项正确。答案:A5.在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期间,程颐曾想干预其对唐太宗的“评价”,要求给予“纂名”并从忠臣不事二主的角度要求否定魏征,但是干预没有成功。这反映了()A.史学从经学中独立出来B.历史记录具有主观性C.司马光的著述真实可信D.理学无法影响史书的编撰解析:史学与经学的分离是在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受到程颐的干涉,但其秉持己见,坚持自己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看法,体现了历史记录的主观性,故B项正确;单纯从此材料无法看出司马光的著述真实可信,故C项错误;不能因为程颐一次受挫的干预行为就断定理学无法影响史书的编撰,且结合所学可知,后世史书往往会受到理学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B6.有诗云:“闽风生女半不举,长大期之作烈女。婿死无端女亦亡,鸩酒在尊绳在梁。女儿贪生奈逼迫,断肠幽怨填胸膛。族人欢笑女儿死,请旌藉以传姓氏。三丈华表朝树门,夜闻新鬼求反魂。”这首诗猛烈抨击了()A.纲常礼教对女性的残害B.宗法血缘关系的桎梏C.士族门阀森严等级制度D.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解析:材料体现程朱理学影响下对女性贞节的强调,甚至不惜牺牲女性的生命,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宗法血缘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门阀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程朱理学严苛的伦理观,而非法家法治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A7.“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以上主张()A.阐述格物致知的理念B.体现了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C.奠定理学形成的基础D.成为南宋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解析:格物致知是指探究万物,得到道理,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从材料“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可知是以天理为本源的理学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主张是明代王阳明的思想,不能为北宋出现的理学奠定基础,故C项错误;材料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与南宋后官方哲学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8.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可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李贽()A.肯定人的私欲的正当性B.强调私欲是唯一的人性C.颠覆程朱理学的人欲观D.批判了大公无私的思想解析:李贽认为“人必有私,而后其心可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即是肯定人的私欲的正当性,故A项正确;李贽并不是强调私欲是唯一的人性,故B项错误;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其所谓人欲是指人不正当的欲望,李贽的思想(肯定人正当的私欲)并不是对程朱理学的人欲观的颠覆,故C项错误;李贽的观点是针对当时的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说教,肯定人的私欲的合理性,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并不是批判大公无私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A9.(2018·大连测试)李贽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属于“另类”。萧公权认为李贽的思想中心是个人自由。下列主张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B.“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C.“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D.“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然则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明矣。”解析:A项体现的是李贽批评道学家是道貌岸然的假道学,与问题不符,故A项错误;B项是李贽反对男尊女卑的思想,故B项错误;C项意为人应有自己的思想,不能完全适从他人主张,反映出李贽强调个人自由的思想,故C项正确;D项是李贽否定程朱理学“理”能生气、一能生二的客观唯心主义论断,故D项错误。答案:C10.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室语》中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王夫之指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贼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家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上述两人的思想主张从根本上反映了()A.社会治安恶化导致民不聊生B.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诉求C.民本思想代替君主专制观念D.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成为主流思潮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社会治安恶化导致民不聊生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诉求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材料中提到了民本思想,民本思想代替君主专制观念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宋明理学始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B11.(2018·福州检测)曾国藩十分推崇王夫之和魏源的思想,曾全力支持《船山遗书》的大规模刊刻,又多次研读魏源著作,并于1868年专折奏请魏源入祀江南名宦祠。由此推导,曾国藩主张()A.经世致用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世道必进解析:王夫之和魏源都主张经世致用,曾国藩同时推崇两人,说明曾国藩也主张经世致用,故A项正确;王夫之没有“师夷长技”思想,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曾国藩的思想,与王、魏二人无关,故C项错误;“世道必进”是维新派借鉴进化论的思想,与三人均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A12.(2018·淄博模拟)黄宗羲认为,国家法律起源于“公利”,即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坏而形成,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这说明黄宗羲()A.反对个人利益B.主张人人平等C.反对专制皇权D.主张法治社会解析:根据题目中“国家法律起源于‘公利’”“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得出:题意强调的是“主权在民”,与反对个人利益、人人平等无关,故A、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与明末清初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形成对比,故C项正确;D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宁德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南宋的太学和州县学多有名无实,朝廷只好转而支持民间或私人创办书院,以补官学之不足。自北宋初就名闻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在南宋中期相继复兴。之后,各地争相效法,纷纷建立书院,延聘名师硕儒,聚徒讲学。二十几年后,蔚然成风,呈鼎盛之势。南宋书院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江南之地,以江西、湖南、浙江、福建为最多。特别是朱熹、陆九渊等一批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弟子都在江南地区讲学,遂使这些地区成为书院最发达之地。——摘编自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材料二清代新建的书院达781所,其中民办占9.65%,官办占78.74%,其他占11.61%。从道光年间到清末,传教士在中国创办90余所教会书院,分布在30多个城市。洋务运动后,书院“假西学为中学之助,即以中学穷西学之源”“西学自当以中学为本而提纲挈领”。在晚清重臣张之洞设立的经心、尊经、广雅等书院中,传统经史之学占主要地位,也逐渐传播西学。甲午战后,书院仍然固守传统教育模式,以经史之学为主,以培养科举人才为取向,落后于时代需要。1901年,清廷再次发布上谕,改书院为学堂。至此,书院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被学堂及新式学校所替代。——摘编自韩凌燕《传统书院在近代的变革》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宋书院的性质,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兴盛的原因。(1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书院与南宋书院相比呈现出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书院变革的历史影响。(11分)解析:(1)第一小问“性质”,据材料一“南宋的太学和州县学多有名无实,朝廷只好转而支持民间或私人创办书院,以补官学之不足”可得民办私学。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相关内容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得: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传播了西方科技和工业文明;推动了中国教育由传统教育模式向近代教育模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答案:(1)性质:民办私学。(2分)原因:官学存在弊端与不足;朝廷对民办书院的支持;著名书院复兴的推动;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理学兴盛的影响;科举考试的改革与发展。(12分)(2)特点:形式多样,官办为主;中学为主,兼习西学。(4分)影响: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传播了西方科技和工业文明;推动了中国教育由传统教育模式向近代教育模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变化。(7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强调儒家的入世精神,首先表明观点,对儒家入世精神给予解释和表明态度。论述要结合阶段发展的特征,以典型人物的事例和行为进行说明,如孔子主张“仁”的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但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周游列国,宣扬其思想;后世汉代的董仲舒、宋明时期理学家都秉承了这一精神,积极地面对现实社会,积极入世,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即可。答案: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2分)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实行“仁政”,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8分)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2分)刷题加餐练eq\x(刷高考真题——找规律)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解析:周公制“礼”“乐”,孔子强调“礼”,两人的共性是注重“礼”,因此被称为“周(公)孔之道”。南宋朱熹将《孟子》一书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由于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因此儒学也就被称为“孔孟之道”,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血缘制度已经开始瓦解,A项说法错误;“仁政”理念一直是儒学的主要思想,排除B项;陆王心学没有成为统治思想,影响没有孔孟之道、程朱理学大,排除D项。答案:C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从材料信息可知,唐高祖时尊道、武则天时礼佛、唐武宗时“灭佛”,但儒学的地位并未动摇,这说明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选C项。皇帝的好恶会影响宗教发展,但A项中“决定宗教兴亡”的表述过于绝对;从“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表述不当;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从反面说明D项错误。答案:C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解析: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理学家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后天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就会产生过度的私欲,即人性本善,但习相远,因此人们只有战胜后天的私欲才能恢复本善之性。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4.(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孟儒学主张仁政和民本思想以及教化,而汉代董仲舒改造了儒学,结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回答“不同之处”。结合宋代儒学家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回答“发展”。答案: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eq\x(刷仿真模拟——明趋势)5.(2018·河南洛阳模拟)魏晋时期,一种称之为“玄学”的社会思潮在士大夫中流行起来。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魏晋玄学()A.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B.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C.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解析:纲常礼教体现了儒家思想。根据材料中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可知其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故A项正确。材料与佛教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魏晋玄学与理学兴起无关,故C项错误;魏晋玄学倡导“天理自然”,让思想自由发展,因此无法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A6.(2018·东北三校模拟)《魏略·西戎传》载:“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晋惠帝时天师道祭酒王浮在《老子化胡经》中叙述老子西出函谷关,经西域至天竺,化身为佛,教化胡人,因此产生佛教。“老子化胡说”客观上()A.表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进步B.证明了佛教思想来源于道家学说C.有利于早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D.顺应了三教合流的社会发展趋势解析:“老子化胡说”意味着佛教与中国道家文化关系密切,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早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选C项。“老子化胡说”反映了道教对老子的神化,并非真正的文化交流,故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西晋时期并未出现三教合流趋势,故D项错误。答案:C7.(2018·宝鸡模拟)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A.欣赏自然、移情易性B.存天理、灭人欲C.天人合一、道法自然D.自我完善、君子气节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等可知,理学创立之初追求自我完善和君子气节,故选D。A、C两项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B项是南宋朱熹的观点,且与题干材料无关。答案:D8.据《三国志》记载:阮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最能与阮籍的行为理念产生共鸣的观点是()A.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B.越名教而任自然C.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是儒学家孔子主张追求道义的思想,故A项错误;“越名教而任自然”指超越伦理纲常,顺应自然,符合阮籍推崇的道家思想,故B项正确;“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是儒学家孟子的观点,故C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家朱熹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B9.某思想家认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材料中的思想家强调()A.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B.知行合一是获取天理的关键C.“格物致知”才能求得天理D.顺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材料中致良知以求仁体现心学的主张,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获得天理的关键,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故C项错误;顺应商品经济发展不是主张而是结果,故D项错误。答案:A10.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归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A.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B.突出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C.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D.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解析:三纲五常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宋明理学直接面向经典不是强调三纲五常,故A项错误;宋代义理是讲儒家经义,探究名理学问,“直接面向经典、回归圣人之道”是指突出儒家的社会伦理道德,故B项正确;封建神学不是儒家经典,故C项错误;“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是儒家的消极方面,故D项错误。答案:B11.(2018·郑州检测)王阳明曾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清代大儒李绂认为“圣人之学在于躬行心得,学必躬行而后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李绂继承发展了王阳明的知行说B.两人都无限夸大主观精神的作用C.两者都是理学走向僵化的表现D.反映了思想文化的“逃世”趋向解析: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李绂也认为应躬行而后得,实践与知识相结合,故A项正确;二人都没有涉及夸大人的主观作用的内容,故B项错误;二者虽是理学家,但材料中的主张没有体现出理学僵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实践、行动,没有体现出“逃世”趋向,故D项错误。答案:A12.(清)刘蓉在论述义理与考据的关系时指出义理之学“其高可至于圣贤,最下亦不失为善人君子”,汉学家“不惟正鹄之求,则且弯弓终日而莫知的之所向,况望其有一中之得哉?”刘蓉意在强调()A.经世致用思想观念B.两汉经学专事考据C.儒者都是圣贤君子D.宋明理学高明广大解析:根据材料“不惟正鹄之求,则且弯弓终日而莫知的之所向,况望其有一中之得哉”可知其侧重于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观念,故A项正确;两汉经学专事考据不是本题的主旨所在,故B项错误;儒者都是圣贤君子观点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明确指向宋明理学,故D项错误。答案:A13.孟子曾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可改立君王。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而要使学校成为舆论监督的场所。由此看出两者都()A.颠覆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B.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C.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D.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解析:本题考查黄宗羲与孟子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和黄宗羲的思想都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藩篱,故A项错误;两者的观点不涉及皇帝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可改立君王”“而要使学校成为舆论监督的场所”得出二人思想都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只强调民权对君权的监督,并没有强调权力的高低,故D项错误。答案:C14.明清时期的龙游商人积累了财富之后,乐善好施,如纸商傅元龙,“生平于地方事业颇能尽力,建凤梧书院,修通驷桥,明伦堂,鸡鸣塔,诸役咸与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A.儒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B.商人地位和士人渐趋平等C.礼乐制仍然有着重大影响D.商人的自身修养普遍提高解析:商人积累财富之后的乐善好施,显然是深受传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儒学广泛的社会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有关商人与士人身份地位的相关比较,故B项错误;商人的乐善好施并不属于礼乐制度,这属于偷换概念,C项错误;仅仅根据纸商傅元龙并不能推断商人群体素质和修养的普遍提高,这属于程度失当,故D项错误。答案:Aeq\x(刷最新原创——抓重点)15.北宋司马光撰写的《居家杂仪》中说:“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A.缓解家庭内部矛盾B.强化纲常伦理观念C.剥夺子女经济权益D.强调家长支配权力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伦理纲常观念。材料强调的是纲常伦理,认为儿女、人妇不拥有私财,是对长辈的孝顺,意在强化理学纲常伦理观念,故B项正确。答案:B16.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这种现象()A.助长了心学空谈心性之风B.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C.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D.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解析: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华夏文明的标志,中华民族就以这种儒家的礼义道德和天理人格思想,维系着几千年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据材料“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可以得出以“礼学”代“理学”,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故B项正确。答案:B17.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B.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解析:王夫之的行为体现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是与材料中不同的立场观点不相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呈现的是清朝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山东省公务员申论真题集
- 初中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 初中数字校园建设方案
- 初中生作文读后感
- 2024-2025 学年成都市小学五年级语文期中基础巩固模拟卷及答案
- 2024-2025 学年成都市小学五年级地理期中模拟试卷及答案
-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含答案3.1百合花
-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 含答案-第三单元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 2025年智能制造专业试题及答案
- 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务员2025年面试模拟卷
- 华为ICT大赛中国区(实践赛)-昇腾AI赛道往年考试真题(附答案)
- 2025年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考试题(附答案)
- 人防防化施工方案
- 2025年南陵县县属国有企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55人笔试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农商银行面试题目及答案
-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25年版)
- 陕西省2025年中考物理真题(AB合卷)附答案
- 2025年党员干部党规党纪知识竞赛测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 股票代持协议书5篇
- 诺丁山(Notting-Hill)1999-中英对照-台词本-双栏单词标注
- 2025年无人机驾驶员(五级)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