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单元综合测试)(解析版)_第1页
第六单元(单元综合测试)(解析版)_第2页
第六单元(单元综合测试)(解析版)_第3页
第六单元(单元综合测试)(解析版)_第4页
第六单元(单元综合测试)(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综合测试(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30分)1.给本单元的名句分类,填写下面表格。(8分)情感意蕴诗文名句出处怀才不遇我报路长嗟日暮,①。李清照《渔家傲》②无可奈何花落去,③。晏殊《浣溪沙》忧国忧民④,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悠然自得采菊东篱下,⑤。陶渊明《饮酒》忧患意识⑥,,国恒亡。《孟子》三章【答案】①学诗谩有惊人句②物是人非③似曾相识燕归来④感时花溅泪⑤悠然见南山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得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谩、燕、溅、悠、拂”等字词容易写错,要注意书写。第②空,由晏殊《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意思为: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可体会出作者的情感意蕴为: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之情。2.在“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学习中,小语找到了下面的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深圳总是被冠以“新城”的标签,确实,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天际线,一处处【甲】标新立异(别具一格)的建筑让人将这里戏称为“中国建筑博物馆”。【乙】鲜为人知(不为人知)的是,如此zhǎn(

)新的深圳,也有一个隐藏在万千新屋之中的古代文化遗址,而且这个遗址让深圳与一个中国的王朝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并且目送了一个王朝的背影。这个遗址便是——宋少帝陵。……这个陵墓不大,与历代皇帝们死后的巨大陵寝相比,简直太寒酸了。去过北京的游客,常常会直奔昌平区天寿山而去,因为那里埋了明朝的13个皇帝,因此成为著名的“十三陵”,游人往往在花钱购票进入后,【丙】流连忘返(依依不舍)一天,然后感叹值回票价。然而,深圳蛇口半岛赤湾码头的这座陵园,却【丁】门庭冷落(门可罗雀)。它背靠小南山,面朝伶仃洋。墓碑正面juān(

)刻着几个隶书字“宋少帝陵”。这座陵墓也是目前广东省内唯一发现的帝王陵寝。(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zhǎn(

)新juān(

)刻(2)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词语,不能用括号里的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2分)A.甲 B.乙 C.丙 D.丁(3)下面这段文字摘自上面的文段中“……”处,它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2分)①换言之,南宋正是在深圳赤湾画上句号的。②赤湾,在蛇口半岛的顶端。③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一个庞大的王朝就是在这里咽下最后一口气。④但几乎无人知晓,赤湾见证了中国古代史上最为惨烈的血与火。⑤一般人都知道这里有个赤湾港区,是个内河船舶和远洋巨轮均能停泊的天然良港。A.①②⑤④③

B.②①⑤④③

C.②⑤④③①

D.①②④⑤③【答案】(1)崭镌(2)C(3)C【解析】(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崭新,zhǎnxīn,意思是非常新、簇新。镌刻,juānkè,把铭文刻在某种坚硬物质上或石头上。(2)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及运用。A.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见解、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有时也指敢于打破旧框框,进行革新创造。别具一格:指另有一种独特风格。两个词都表示与一般的不一样,在此处可互换表示建筑的独特风格;B.鲜为人知:意思是很少有人知道。不为人知:意为不被人所知道了解。两个词都表示知道的人非常少,在句中都可以用来表示深圳的“宋少帝陵”很少有人知道,可以互换;C.流连忘返:原本指因迷恋于游乐,而忘了回去。现多指因留恋美好的景物或事物而舍不得离去。依依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此句中“流连忘返”作谓语,而“依依不舍”在句中只能用作定语或宾语,不能与“流连忘返”互换;D.门庭冷落:为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门可罗雀:原指门外可张网捕雀,后形容门庭冷落、宾客稀少之况。两个词语都用来形容客人很少,在此处可互换表示来宋少帝陵的有课非常少;故选C。(3)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与排序。阅读文段内容可知,其主要介绍宋少帝陵所位于的深圳赤湾,②句以赤湾的地理位置总起,应为第一句;⑤句“一般人都知道这里有个赤湾港区”紧承②句中对赤湾的位置介绍,应为第二句;④中“但几乎无人知晓”与⑤中“一般人都知道”构成转折关系,应为第三句;③中“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对④中“见证了中国古代史”的进一步介绍,应为第四句;①中“南宋正是在深圳赤湾画上句号的”构成总结,从赤湾再次回到宋少帝陵,与后文联系紧密,应为第五句。据此,正确排序应为:②⑤④③①;故选C。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C.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D.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答案】A【解析】A.有误。正确划分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选A。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天子为动,改容式车B.甚矣,汝之不惠C.入则无法家拂士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通假字的理解。A项中“式”同“轼”;B项中“惠”同“慧”;C项中“拂”同“弼”;D项中没有通假字。据此,答案为D。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B.操蛇之神闻之

已而之细柳军C.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D.亚乃传言开壁门

蒙乃始就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把握。A项,两个“且”分别是“将近”“况且”的意思;B项,两个“之”分别是“代词,代这件事”“动词,到,往”的意思;C项,两个“以”分别是“凭借”“来”的意思;D项,两个“乃”都解释为“于是,就”。故选D。6.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B.《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体裁是寓言,作者列子,名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C.《周亚夫军细柳》的作者司马迁是西汉历史学家,他所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D.《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李贺,有“诗鬼”之称。《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答案】A【解析】A.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故选A。7.学校准备开展以“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8分)(1)请将“遗”字按照笔画顺序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2)活动中,同学们要把搜集到的一些文化遗产项目汇编制作成一份小册子,已经拟了两个栏目,请你再拟两个。(可以从文物、艺术、名胜、民俗等角度来拟写。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2分)栏目一:点击传统工艺栏目二:追寻古式建筑栏目三:栏目四:(3)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定义。(2分)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壁画、古建筑、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的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虽不以物质形态存在,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比如一些传统节庆、传统工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4)小丽对国家级非遗项目——京剧情有独钟,是班里有名的“戏迷”。但她的妈妈认为小丽的这个爱好没什么用,想让她放弃。作为小丽的同桌,请你劝说小丽的妈妈。(2分)【答案】(1)(2)示例:探寻古典文物追溯远古民俗(3)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意近即可)(4)合乎题意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汉字的笔画。注意“遗”为半包围结构,应先写走之旁里边的字。“遗”字笔画为竖、横折、横、竖、横、竖、横折、撇、点、点、横折折撇、捺;共十二画。(2)本题考查设计活动。解答此类试题,需结合主题及示例,然后设计具体可行的活动形式。根据栏目一“点击传统工艺”,栏目二“追寻古式建筑”可知,设计的栏目整体为六字动宾短语,且后四字为偏正短语,切合“身边的文化遗产”这一主题,注意题干提示“可以从文物、艺术、名胜、民俗等角度来拟写”。示例:欣赏地方艺术;品味民族风情。(3)本题考查下定义。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判断词)×××(本质特征)的×××(属概念)”。本题要求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为“种概念”;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可知,“属概念”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根据“代代相传”“虽不以物质形态存在,但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可知,“本质特征”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据此按照下定义的格式进行表述即可,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4)本题考查劝说语。本题劝说的对象是认为京剧的爱好没什么用的小丽妈妈,在劝说时应注意礼貌用语,围绕“京剧”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展开劝说即可。示例:阿姨,您好!小丽喜欢的京剧,可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在了解京剧的过程中,会深入的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自身成长,您认为呢?二、阅读与理解(50分)(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8分)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秋兴八首①(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②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③,白帝城高急暮砧④。【注】①《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②塞上:指巫山。③催刀尺:指赶裁冬衣。④急暮砧(zhēn):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8.下面诗句与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流露的心境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C.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D.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9.请描述《秋兴八首》(其一)颔联所写的景象。(2分)10.两首诗歌都写到“菊”这一意象,抒发的情感各不相同,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答案】8.C9.巫峡里面波浪翻滚,直冲上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10.《饮酒》中借“菊”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乡村淳朴生活的热爱,体现了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秋兴八首》中“丛菊两开他日泪”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两开”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足见诗人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又以“孤舟系岸”比喻对故园的挂念之情。【解析】8.本题考查诗歌情感。《饮酒》(其五)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此诗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这两句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意思是: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月影倒映在青衣江澄澈的水面上,仿佛在随着江水流动。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而且暗示出秋叶行船之事;C.“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D.“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此句写诗人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引发了诗人的乡愁。故选C。9.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述,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联想手法,加上优美的语言把画面描述出来即可。示例: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一片阴沉。1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诗人所见的“菊”,是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醉心自然的悠闲心情。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诗人写隐居生活的惬意,表现对世俗的排斥,表达了诗人向往宁静的生活,远离世俗的喧嚣的情感。《秋兴八首》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意思是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二)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富贵不能淫》)【乙】何易于尝为益昌令,会盐铁官榷取茶利,诏下,所在毋敢隐。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赋毒之乎?”命吏阁诏,吏曰:“天子诏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邪?”对曰:“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即自焚之。观察使素贤之,不劾也。(节选自《新唐书·何易于传》)【注】①榷:专卖。②所在:这里指盛产茶叶的地方。③矧:况且,何况。④阁诏:搁置诏书。⑤窜:被流放。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1)行天下之大道(2)天子诏何敢拒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往之女家(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3)何易于尝为益昌令(4)对曰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观察使素贤之。14.阅读【甲】【乙】两文,说说【乙】文中何易于能否称得上“大丈夫”,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2分)【答案】11.(1)行/天下之大道(2)天子诏/何敢拒12.(1)到

(2)哪里

(3)曾经

(4)回答13.(1)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2)观察使向来认为他贤能。14.何易于能称为大丈夫,因为他为茶民和小吏着想,讲仁德,有仁心;焚诏书,不惧权势。【解析】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主要根据文言的句子含义和语法进行断句。(1)行天下之大道: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所以是一个动词加上状语的结构,所以先是“行走”后是地点状语“在最宽广的路上”。所以断句为“行/天下之大道”;(2)天子诏何敢拒:意为“天子的诏书,怎么敢拒绝”;所以应该是断句为“天子诏/何敢拒”。12.本题考查文言字词。(1)往之女家:去到你家;之:到;(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怎么能够成为大丈夫呢;焉:怎么;(3)何易于尝为益昌令:何易于曾经作为益昌县令;尝:曾经;(4)对曰:意为“回答说”;对:回答。1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以下字词即可:(1)诚:确实;(2)素:向来。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由乙文“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赋毒之乎”可知皇帝征收茶税,何易于为了百姓的生存,决定抗旨,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百姓的关心,看出他的仁德之心,所以说何易于是一个大丈夫。【点睛】参考译文:甲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乙文何易于曾经做益昌县县令。正遇到盐铁官具奏朝廷要严格执行专卖制度,皇帝下诏书说,凡专卖物生产地的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诏书贴到县里,何易于看了诏书说“益昌不征茶税,百姓都还没法活命,何况要增加税赋去害百姓呢!”他下令要差役把诏书铲掉。差役争辩说“皇上的诏书说,‘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现在铲去诏书,比隐瞒的罪名更重。我不过丢一条命,大人您难道不会因此而流放到海角天涯?”何易于说“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让你们承担罪名。”他就自己放火,把诏书烧掉了。州里的观察使知道了这事的经过,因为何易于勇于挺身为百姓,最终也没有把这事上报而弹劾他。(三)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14分)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月余,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后吴奔壁东南陬①,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②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注释】①陬:角落。②吴王濞:即刘濞,西汉诸侯王,吴楚之乱的发起者。15.依据表内的方法提示,解释加点字的意思。(4分)文言词句方法解释曩者霸上、棘门军课外联动:曩者之难,今又难矣。(《左传》)孝文且崩时课内迁移:年且九十。(《愚公移山》)真可任将兵查阅字典:①搀扶;②将要;③把;④统率。数欲挑战查阅字典:①数量;②方法;③屡次;④密,与“疏”相对。16.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17.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4分)(1)用现代汉语翻译画波浪线的句子: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2分)翻译:(2)请选择其中一句话,对加点的副词做朗读设计并简述理由。(2分)①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②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我选择句,我的朗读设计以及理由:18.本文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原文是汉初名将周勃和周亚夫父子二人的合传。请你结合选文对于周亚夫的记载,分析其真将军的形象。(3分)【答案】15.之前;将近,快要;统率(填序号“④”亦可);屡次(填序号“③”亦可)16.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17.(1)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认为坚守有利,不可前往。(2)“真”在朗读中应重音处理,语气上扬,要读出文帝对周亚夫的高度赞赏与重视,对他可堪重任的确信“乃”在朗读中应稍微拉长,显出强调,要读出周亚夫对自己战略安排的信心。18.周亚夫是一位真将军:①周亚夫治军严格有方,即使文帝前来慰劳也令军队保持纪律,得到文帝的赞许;②在吴楚平乱中,他主动献计请战,提出“委梁绝道”的战略,具有非凡的军事谋略;③面对景帝诏令与军中相扰等突发情况,周亚夫不为所动,准确判断了敌人的行动,大破敌军,他战功赫赫并且对打仗很有自信。【解析】1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曩者之难,今又难矣(课外):之前有灾难,现在又遇到灾难了;课外联动:曩者霸上、棘门军(课内):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曩:先前,之前。年且九十(课内):年龄将近九十。且:将近;课内迁移:孝文且崩时:孝文帝将要驾崩的时候。且:将要。真可任将兵:周亚夫是可以任用来统率军队的人。将:动词,统率。故选④。数欲挑战:数次向汉军挑战。数:副词,数次、屡次。故选③。16.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意思是“周亚夫到达前线,军队都集合在荥阳。吴国正在攻打梁国,梁国危急,请求救援”故知,“太尉既会兵荥阳”与“吴方攻梁梁急请救”是并列关系的句子,需要停顿。而“吴方攻梁”与“梁急请救”是因果关系的复句,也需要停顿。而“梁急”与“请救”是承接关系的句子,也要停顿。故停顿为: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1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及朗读设计。(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下列关键词句的意思:日使:每天派;使:使者;请太尉:向太尉求救;守便宜:坚守有利;往:前往救援。(2)①句意是:文帝去世前告诫太子说:“如果有紧急变故,周亚夫是可以任用来统率军队的人。”“真”在朗读中应重音处理,语气上扬,要读出文帝对周亚夫的高度赞赏与重视,认为周亚夫确实在紧急变故时可堪重任,重读可读出坚定的语气。②句意是:请由他去占领梁地,我们断绝粮道,才可制服他们。“乃”是“才”之意,表示这是惟一的条件。所以在朗读中应稍微拉长,显出强调,要读出周亚夫对自己战略安排深思熟虑及的信心。要皇帝务必答应自己的条件。18.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等可知,周亚夫治军严格有方,即使文帝前来慰劳也令军队保持纪律,得到文帝的赞许;从“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可知,在吴楚平乱中,他主动献计请战,提出“委梁绝道”的战略,具有非凡的军事谋略;从“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可知,面对景帝诏令与军中相扰等突发情况,周亚夫不为所动,准确判断了敌人的行动,大破敌军,他战功赫赫并且对打仗很有自信。综上分析,可得出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点睛】参考译文:皇帝亲自去尉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一直奔驰进入,从将军到下属官兵都骑马迎送。之后到达细柳军营,军中官兵都披持铠甲,兵刃锐利,弓弩张开,弓弦拉满。天子的前导来到军营,不能进入。前导说:“天子就要到了!”军门都尉说:“我们将军命令说‘在军中只能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进入。于是皇帝便派使者手持符节给将军下诏令:“我要进去慰劳军队。”亚夫这才传话打开军营大门。营门的守卫士官对皇帝的车马随从说:“将军有规定,军营里不准驱马奔驰。”于是天子就拉紧缰绳慢慢行进。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拿武器拱手行礼说:“穿戴盔甲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天子被他感动了,马上变得面容庄重,靠在车着横木上向官兵致意。派人向周亚夫致谢说:“皇帝特来慰劳将军。”完成劳军的礼仪后离去。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一个多月后,三军撤防。于是拜周亚夫为中尉。文帝去世前告诫太子说:“如果有紧急变故,周亚夫是可以任用来统率军队的人。”文帝崩逝后,周亚夫担任车骑将军。景帝三年,吴、楚等国反叛。周亚夫从中尉升任太尉,东征吴、楚。行前周亚夫请示皇帝说“:楚兵轻捷迅猛,一时难与争锋。请由他去占领梁地,我们断绝粮道,才可制服他们。”皇帝答应下来。周亚夫到达前线,军队都集合在荥阳。吴国正在攻打梁国,梁国危急,请求救援。周亚夫率军向东北进入昌邑城,筑坚城防守。梁王使者请求救援,周亚夫坚持按计划行事,不肯前往。梁国只得上书给景帝,景帝诏命周亚夫救援,周亚夫不肯奉诏,坚壁不出。另外派轻骑兵弓高侯等人,断绝吴、楚军队后方粮道。叛军缺粮挨饿,打算后撤,数次向汉军挑战,汉军始终不出战。夜间汉营发生惊恐,营内自相攻击引起骚乱,扰到统帅帐下。周亚夫坚持静卧。不久军中恢复平静。后来,吴兵在东南边攻城,周亚夫命人严防西北,不久吴国精兵果然奔袭城墙西北,但攻不下来。吴、楚军队已经挨饿,只得撤退。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大败吴王刘濞。刘濞丢弃大军,只与壮士数千人逃命,在江南的丹徒自保。(四)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题目。(16分)(甲)郊兴①(唐·王勃)空园歌独酌,春日赋闲居。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山人不惜醉,唯畏绿尊②虚。【注】①这首诗作于王勃在虢州参军任上。②“尊”,同“樽”。(乙)①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①。”斥出府。②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②,为僚吏共嫉。③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③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④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节选自《新唐书·王勃传》有删改)【注】①交构:亦作“交遘”,离间,播弄是非。②陵藉:欺辱践踏。③泛然:漫不经心,随意。19.参考提示的方法,疏通文意。(3分)文言语句方法字词释义①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参考成语法:乏善可陈①②勃属文,初不精思课内迁移法: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②③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查阅字典法:①sì:观察,探察。②cì:在人身边供使唤。③20.甲诗颔联“侵”“覆”表现了郊外山野①的特点;颈联“花光湿”则表现了雨后春花②的特点。(2分)21.乙文画线句隐去了标点,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它的意思。(3分)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意思:22.联系乙文第二段,揣摩甲诗最后两句中“醉”字所表达的情感。(2分)23.联系上下文,任选一句分析其在表现人物上的作用。(3分)⑴高宗怒曰:“是且交构。”⑵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我选第句,答:24.纵观王勃一生,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请联系诗文和阅读体会谈谈你的看法。(3分)【答案】19.(1)陈述,述说(2)连接(3)观察;探察20.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或:花草茂盛,春意盎然)滋润光亮21.王勃曾经登上葛愦山远眺,怀想诸葛亮的功业感慨叹息不已,用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22.《郊兴》最后两句“醉”表现了王勃醉心山野美景的闲适心情,又隐含了诗人借酒浇愁,不甘仕途失意的复杂情感。23.选第1句这是对高宗的神态和语言描写,写出了高宗的恼怒,从侧面表现了王勃的轻佻张狂,处事疏阔,缺少谋略的特点。(我选第2句,答:这是对都督的神态和语言描写,写出了都督对王勃援笔作文的举动从不满到沉默认同,到最后惊讶赞赏的变化过程,从侧面表现了王勃的才华横溢,作文构思巧妙,文采斐然。)24.【示例】1:我认为该褒:①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才情过人,从小是个神童。“六岁善文辞”,九岁写《指瑕》指出颜师古注《汉书》中的错误;他文思敏捷,援笔而成的《滕王阁序》被人称奇,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②王勃喜欢读书著书,潜心钻研,帮助祖父补充《尚书》内容,甚至还在梦中研习,收获心得,写成《易发挥》数篇;他曾说作为人子不能不学医,学习医术也尽得其要不仅表现了他对父母的孝心,而且也表现了他求知若渴的特点。③王勃勇于进取,渴望建立功业,有济世安民之心。他通过自荐、引荐,对策,不到二十岁就被授予官职。后因《檄英王鸡》被贬,但仍难以割舍前程,希望能想诸葛亮一样辅佐君主,常赋诗表达情感;在虢州参军任上,表面醉心山野美景,“不惜醉”,实际上并不甘于仕途失意,志存高远。【示例】2:我认为该贬:①王勃处事疏阔,缺少谋略,他深受沛王器重,但恃才放旷,因为一篇《檄英王鸡》被驱逐出京城,成为争权夺利的牺牲品。②王勃恃才傲物,欺压下属,同僚之间关系恶劣。王勃渴望建功立业,被贬出京后,在虢州求补参军一职,却不珍惜机会,不仅不懂得处理好同僚之间的关系,甚至凭借才学欺压下属,被人嫉恨。【示例】3:对王勃这个人物,我觉得要辩证看待。①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才情过人,从小是个神童。“六岁善文辞”,九岁写《指瑕》指出颜师古注《汉书》中的错误;他文思敏捷,援笔而成的《滕王阁序》被人称奇,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②王勃喜欢读书著书,潜心钻研,帮助祖父补充《尚书》内容,甚至还在梦中研习,收获心得,写成《易发挥》数篇;他曾说作为人子不能不学医,学习医术也尽得其要不仅表现了他对父母的孝心,而且也表现了他求知若渴的特点。③王勃勇于进取,渴望建立功业,有济世安民之心。他通过自荐、引荐,对策,不到二十岁就被授予官职。后因《檄英王鸡》被贬,但仍难以割舍前程,希望能想诸葛亮一样辅佐君主,常赋诗表达情感;在虢州参军任上,表面醉心山野美景,“不惜醉”,实际上并不甘于仕途失意,志存高远。④王勃处事疏阔,缺少谋略,他深受沛王器重,但恃才放旷,因为一篇《檄英王鸡》被驱逐出京城,成为争权夺利的牺牲品。⑤王勃恃才傲物,欺压下属,同僚之间关系恶劣。王勃渴望建功立业,被贬出京后,在虢州求补参军一职,却不珍惜机会,不仅不懂得处理好同僚之间的关系,甚至凭借才学欺压下属,被人嫉恨。【解析】1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①“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句意:王勃上书自我陈述,刘祥道向朝廷上表举荐他。乏善可陈:没有什么好的可以称道的。陈:陈述,述说。结合参考成语法可知,“勃上书自陈”的“陈”是陈述、述说之意;②“勃属文,初不精思”句意:王勃写文章,并不用精心构思。“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句意: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属:连接。结合课内迁移法可知,“勃属文,初不精思”中的“属”是连接之意;③“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句意:都督生气,起身更衣,派遣属吏观察他每写下文句就立即报告。结合查阅字典法“伺”的释义有“①sì:观察,探察。②cì:在人身边供使唤”可知,“遣吏伺其文辄报”的“伺”释义是第①种,观察、探察之意。20.本题考查赏析词句和理解理解诗歌内容。结合(甲)诗颔联“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可知,诗句的意思是泽兰逐渐地把人行小道遮蔽了,河边柳也把长长的水渠笼罩着。其中的“侵”字,是形容春日降临大地时,原本长在水泽中或水泽边的兰草,随着春日的到来,一天天,一日日,逐渐蔓延到泽边的小径上。“覆”字,则是形容春意日盛,柳条已经生长得繁密茂盛,覆盖在河渠之上的样子,春意盎然而又生机勃勃。“侵”“覆”二字,使人感受到郊外山野春日花草春意盎然而又生机勃勃的特点;结合“雨去花光湿”可知,诗句的意思是雨下得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显滋润。“花光湿”表现了雨后春花滋润光亮显得有精神的特点。2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的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我们应先断句,再翻译。结合“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分析,句子省略了主语,即王勃;“尝登葛愦山旷望”中“尝”是时间词,“登”“旷望”是连续的动作,作谓语,“葛愦山”是宾语,故在“望”后断句;“慨然思诸葛亮之功”是一个倒装句,句式应为“思诸葛亮之功慨然”,“思”“慨然”是连续的动作,作谓语,“诸葛亮之功”是宾语,故在“功”后断句;翻译时,注意句中重点字词“尝(曾经),旷望(远望、远眺),思(怀想),慨然(感慨的样子),赋(写),见(表达)”要理解正确。2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结合(甲)诗“山人不惜醉,唯畏绿尊虚”可知,诗句的意思是我不怕喝醉酒,只怕酒杯里没有酒,有负这大好的春光啊!结合(乙)文第②段“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可知,自唐高宗李治将作者下令赶出沛王府之后,悲苦、愤激而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就在王勃身上滋长发展起来,而在任内与同僚合不来,受到排斥厌恶,使这种思想情绪发展得更为严重,简直有时无法安置,只能以诗酒自遣、以山水自娱。故“山人不惜醉”中的“醉”既表现了王勃醉心山野美景的闲适心情,又隐含了诗人借酒浇愁,不甘仕途失意的复杂情感。23.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结合(1)句“高宗怒曰:‘是且交构’”分析,“怒”是描写高宗的神态,“‘是且交构’”是高宗的语言描写,这句话写出了高宗因王勃写《檄英王鸡》而恼怒,这是从侧面表现了王勃的轻佻张狂,处事疏阔,缺少谋略的特点;结合(2)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分析,“矍然”是描写都督的神态,“‘天才也!’”是描写都督的语言,从都督的神态和语言描写中,表现了都督对王勃援笔作文的举动从不满到沉默认同,到最后惊讶赞赏的变化过程,这是从侧面表现了王勃的才华横溢,作文构思巧妙,文采斐然的特点。24.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王勃这个人优点甚多,结合(乙)文第①段“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可知,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才情过人,从小是个神童;结合第①段“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可知,王勃勇于进取,渴望建立功业,有济世安民之心。他通过自荐、引荐,对策,不到二十岁就被授予官职;结合第②段“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可知,王勃因《檄英王鸡》被贬,但仍难以割舍前程,希望能想诸葛亮一样辅佐君主,常赋诗表达情感;在虢州参军任上,表面醉心山野美景,“不惜醉”,实际上并不甘于仕途失意,志存高远;结合第③段“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援笔而成的《滕王阁序》被人称奇,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王勃还喜欢读书著书;结合第④段“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可知,王勃潜心钻研,帮助祖父补充《尚书》内容,甚至还在梦中研习,收获心得,写成《易发挥》数篇;他曾说作为人子不能不学医,学习医术也尽得其要不仅表现了他对父母的孝心,而且也表现了他求知若渴的特点;但王勃也并非完人,也有缺点:结合第①段“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可知,王勃处事疏阔,缺少谋略,他深受沛王器重,但恃才放旷,因为一篇《檄英王鸡》被驱逐出京城,成为争权夺利的牺牲品;结合第②段“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可知,王勃恃才傲物,欺压下属,同僚之间关系恶劣。王勃被贬出京后,在虢州求补参军一职,却不珍惜机会,不仅不懂得处理好同僚之间的关系,甚至凭借才学欺压下属,被人嫉恨;综上分析,得出看法即可。【点睛】参考译文:(乙)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