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期末必刷常考题之物态变化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期末必刷常考题之物态变化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期末必刷常考题之物态变化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期末必刷常考题之物态变化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期末必刷常考题之物态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页(共21页)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期末必刷常考题之物态变化一.选择题(共9小题)1.(2025•邛崃市二模)在家庭实验室中,小阳使用家中的冰箱时观察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打开冷冻室,看到有“白气”冒出,这是汽化现象 B.冷藏室的蔬菜放久了会变干变蔫,这是升华现象 C.从冷冻室取冰块时,湿手套会被冰块“粘”住,这是凝固现象 D.从冷藏室拿出的汽水瓶外壁出现小水珠,这是熔化现象2.(2025•东昌府区二模)某同学做了一张手抄报(如图),主题是“水循环”,水循环可以用物态变化知识来解释,其中有三方面的知识没写全,这三方面的知识分别是:①积雪,直接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②积雪变成水,汇入江河湖泊。③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下列有关横线处应该填写的物态变化名称正确的是()A.①升华②熔化③汽化 B.①熔化②升华③汽化 C.①汽化②熔化③升华 D.①升华②汽化③熔化3.(2025•汕尾二模)汕尾海盐晒制工艺中,通过日晒减少水分,提高海水中盐分浓度的工序被称作“制卤”。“制卤”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 B.汽化 C.升华 D.凝固4.(2025•西宁模拟)在西宁沈那遗址出土的圆鉴宽叶倒勾铜矛是珍贵的青铜器。古代制作青铜器常采用“失蜡法”,先以蜡制成与铜矛形状相同的“蜡模”,再在“蜡模”外包裹耐火材料制成“外范”,加热使蜡变成液态后流出形成空腔,最后将青铜熔液倒入空腔,冷却后去掉“外范”,就得到了青铜器。以下关于制作过程中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分析正确的是()A.蜡加热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会放出热量 B.青铜熔液冷却成固态,是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 C.青铜和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持续上升 D.一段时间后,青铜器表面的小水珠消失,是凝华现象5.(2025•蓬江区一模)垂峰山的雾海非常壮观,当雾气慢慢散去,山下的村庄慢慢出现(如图),雾的消散属于()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升华6.(2025•泰兴市二模)水循环中蕴含着丰富的物态变化过程。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A.屋檐下的冰挂 B.树叶上的露珠 C.枝头的白霜 D.壶嘴旁的白气7.(2025•天津二模)如图所示,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下列自然现象的成因与图中⑥相对应的是()A.雨 B.雾 C.露 D.霜8.(2024秋•新城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是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甲对应石蜡,能反映出石蜡是晶体 B.乙的熔点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C.甲在第10min时是固态 D.甲和乙一直都在不断吸热9.(2025•长安区二模)“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液化吸热 B.“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凝固吸热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 D.“惊蛰地气通,化雪声如钟”,化雪是熔化现象,熔化放热二.多选题(共3小题)(多选)10.(2025•商河县二模)厨房不仅是加工食物的场所,也是日常生活中充满物态变化的“实验室”。关于烹饪过程中涉及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蒸馒头时,用大火可提高水的沸点 B.炒肉片时,肉片温度升高可加快肉中水分蒸发 C.煮饺子时,锅里冒出大量“白气”,属于液化现象 D.炸油条时,油条变干变黄甚至变焦,属于升华现象(多选)11.(2024秋•双流区期末)小鸣在探究“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绘制出了该物体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水浴法”不适合加热熔点太高的固体 B.该物质为晶体,其熔化时温度不变,不吸收热量 C.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7min,在第8min时物质的状态为液态 D.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3min,在第5min时物质的状态为固液共存态(多选)12.(2024秋•中山区期末)小明发现从冰箱冷冻室拿出来的冰棍,剥去包装纸,冰棍表面很快会出现“白色粉末”,还会冒出“白气”。用舌头舔冰棍,一开始舌头会被冰棍“粘住”,一段时间后,它们便能“脱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白气”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白色粉末”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粘住”是因为舌头上的水凝固成冰 D.“脱离”主要是因为冰升华成了水蒸气三.填空题(共6小题)13.(2025•无棣县一模)打铁花是一种传统民俗表演活动,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表演时,需要在一处空旷场地上设一熔炉,将铁块(填物态变化名称)成铁汁;十余名表演者轮番用花棒将千余度高温的铁汁击打到天空,形成十几米高的铁花,耀眼的铁花在空气中(填物态变化名称)成铁落向地面,此过程需要(选填“吸热”或“放热”)。14.(2025•淮安二模)小军和妈妈一起买菜时看到卖菜的老板常喷一些水雾来保鲜蔬菜和水果,原来是利用水雾在发生(填物态变化名称)的过程中热量,使蔬菜和水果内的分子运动速度减慢,来达到保鲜的目的。15.(2025•莱芜区三模)物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把鱼埋在冰块中,主要是利用了冰(填物态变化)时吸热的特点来保鲜鱼;在冰雪翟盖的路面上撒些盐便于除雪,这是为了降低冰雪的。16.(2025春•海州区校级月考)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形容沸腾的水“势如奔涛”。小明在实验室将水加热至沸腾,观察到“势如奔涛”的景象,在A、B两图中,图描述的是水在沸腾时气泡的情况;如果把酒精灯移开,水不再沸腾,这说明。17.(2025•长沙模拟)《天工开物》记载了古代铸鼎的方法:“凡铸鼎,……火候既足,然后熔铜倾注模底孔中。候冷,揭模,则釜成矣。”其中“熔铜”描述的物态变化是,此过程需要热;若铜液表面出现金属蒸气,金属蒸气在温度较低的物体表面直接凝结成小颗粒,该物态变化属于。18.(2024秋•贵阳期末)陆游曾在《斋居纪事》中记载了蜀地工匠发明的省油灯: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如图所示是陶制省油灯,其功能主要在于它的夹层结构,将冷水注入油灯内的夹层,灯芯燃烧时,夹层内水可以灯碗的表面温度,从而减缓油受热后的速度(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以此达到省油目的。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19.(2024秋•花山区校级期末)小明发现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菜缸里的盐水却没有,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象如图所示。(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盐水的凝固过程用了min。(2)从图象中得到晶体的液态物质在凝固时的温度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盐水的凝固点变了(填“高”或“低”)。(4)严寒的冬天,地面上的积雪不能及时熔化,会影响交通安全,人们采取在雪上撒盐的方法,可使雪在较低气温下熔化,因是在雪上撒盐可以(填“提高”或“降低”)雪的熔点。20.(2025•惠城区一模)春节期间,小明一家享受了一顿热气腾腾的鸳鸯火锅,这种火锅通常一边放清汤卤,一边放有油的红汤卤,如图甲所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细心的小明还观察到了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鸳鸯锅里的红汤卤先沸腾,过了一会清汤卤才沸腾。为什么会这样呢?他进行了如下探究式学习。【猜想】①油缩短了红汤卤达到沸点的时间;②油降低了红汤卤的沸点。实验过程:小明准备了液体温度计、电磁炉、鸳鸯锅、支架、电子秤、水和食用油,如图乙所示组装好器材。称取两份质量相同的水倒入鸳鸯锅同时加热,其中一份再倒入薄薄的一层油。每隔1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液体沸腾。数据记录如表所示:时间t/min012345678清水温度T/℃263854758598100100水油混合液体温度T/℃2640557688100100100100(1)第5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其温度为℃;(2)水油混合液中,食用油浮在清水上面的原因是。(3)小明读取温度计示数时发现温度计表面变得模糊,这是水蒸气发生了形成的;(4)由实验可知,猜想(选填“①”或“②”)是正确的,该结论的证据有。(5)进一步分析,得到第(4)步结论的原因可能是。

2024-2025学年下学期初中物理沪科版九年级期末必刷常考题之物态变化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9小题)题号123456789答案CABBACDDC二.多选题(共3小题)题号101112答案BCADBC一.选择题(共9小题)1.(2025•邛崃市二模)在家庭实验室中,小阳使用家中的冰箱时观察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打开冷冻室,看到有“白气”冒出,这是汽化现象 B.冷藏室的蔬菜放久了会变干变蔫,这是升华现象 C.从冷冻室取冰块时,湿手套会被冰块“粘”住,这是凝固现象 D.从冷藏室拿出的汽水瓶外壁出现小水珠,这是熔化现象【分析】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变化过程叫作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解答】解:A.打开冷冻室,看到有“白气”冒出,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B.冷藏室的蔬菜放久了会变干变蔫,这是汽化现象,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C.从冷冻室取冰块时,湿手套会被冰块“粘”住,是水变成冰,这是凝固现象,故C正确,符合题意;D.从冷藏室拿出的汽水瓶外壁出现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液化、汽化、液化现象,属于基础题。2.(2025•东昌府区二模)某同学做了一张手抄报(如图),主题是“水循环”,水循环可以用物态变化知识来解释,其中有三方面的知识没写全,这三方面的知识分别是:①积雪,直接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②积雪变成水,汇入江河湖泊。③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下列有关横线处应该填写的物态变化名称正确的是()A.①升华②熔化③汽化 B.①熔化②升华③汽化 C.①汽化②熔化③升华 D.①升华②汽化③熔化【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解答】解:①积雪,直接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属于升华;②积雪变成水,汇入江河湖泊,属于熔化;③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变成水蒸气升入天空,属于汽化。综上分析可知,选项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3.(2025•汕尾二模)汕尾海盐晒制工艺中,通过日晒减少水分,提高海水中盐分浓度的工序被称作“制卤”。“制卤”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 B.汽化 C.升华 D.凝固【分析】汽化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气态。【解答】解:在“制卤”过程中,通过日晒使海水中的水分减少,水由液态变成气态,这个过程属于汽化现象。而熔化是固态变为液态;升华是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凝固是液态变为固态,均不符合“制卤”过程中水分蒸发的物态变化特点。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汽化现象,属于基础题。4.(2025•西宁模拟)在西宁沈那遗址出土的圆鉴宽叶倒勾铜矛是珍贵的青铜器。古代制作青铜器常采用“失蜡法”,先以蜡制成与铜矛形状相同的“蜡模”,再在“蜡模”外包裹耐火材料制成“外范”,加热使蜡变成液态后流出形成空腔,最后将青铜熔液倒入空腔,冷却后去掉“外范”,就得到了青铜器。以下关于制作过程中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分析正确的是()A.蜡加热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会放出热量 B.青铜熔液冷却成固态,是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 C.青铜和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持续上升 D.一段时间后,青铜器表面的小水珠消失,是凝华现象【分析】(1)蜡加热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2)青铜熔液冷却成固态,是凝固过程。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3)青铜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蜡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持续上升。(4)一段时间后,青铜器表面的小水珠消失,是由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解答】解:A、蜡加热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根据物态变化规律,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而不是放出热量,故A错误。B、青铜熔液冷却成固态,是凝固过程。凝固过程会放出热量,故B正确。C、青铜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蜡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持续上升。故C错误。D、一段时间后,青铜器表面的小水珠消失,是由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而凝华是指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故D错误。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汽化、熔化、凝固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物理规律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作用。5.(2025•蓬江区一模)垂峰山的雾海非常壮观,当雾气慢慢散去,山下的村庄慢慢出现(如图),雾的消散属于()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升华【分析】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解答】解: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形成的。而汽化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相变过程。雾气消散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珠变成了水蒸气,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B、液化是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C、熔化是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的过程;D、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转换为气态的过程,均不符合雾消散的物态变化过程。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汽化现象,属于基础题。6.(2025•泰兴市二模)水循环中蕴含着丰富的物态变化过程。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A.屋檐下的冰挂 B.树叶上的露珠 C.枝头的白霜 D.壶嘴旁的白气【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自然现象中霜、雪、雾凇等都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解答】解:A、屋檐下的冰挂,冰挂由液态变成了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C、树叶上的“白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草叶上的“露珠”,故C符合题意;D、壶嘴冒出“白气”,是壶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判断,能够分清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7.(2025•天津二模)如图所示,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下列自然现象的成因与图中⑥相对应的是()A.雨 B.雾 C.露 D.霜【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解答】解:水蒸气直接变为冰,属于凝华现象,图中⑥相对应的是凝华。A、“雨”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降落到地面,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B、雾是漂散在空气中的大量水蒸气遇冷液化的小水珠,故B错误;C、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C错误;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正确。故选:D。【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8.(2024秋•新城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是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甲对应石蜡,能反映出石蜡是晶体 B.乙的熔点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C.甲在第10min时是固态 D.甲和乙一直都在不断吸热【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内能增加;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定的熔点。晶体在熔化之前为固态,熔化过程中为固液混合态,熔化完后为液态。【解答】解:A.海波是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石蜡是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所以甲对应海波,乙对应石蜡,故A错误;B.乙整个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所以是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故B错误;C.由图可知,甲从第4min开始熔化,到8min熔化完成,甲在第10min时是液态,故C错误;D.两种物质整个熔化过程中都是吸热的,故D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要区分晶体和分晶体,关键是看是否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同时能从图中找出晶体的熔化过程及熔点。9.(2025•长安区二模)“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液化吸热 B.“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凝固吸热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 D.“惊蛰地气通,化雪声如钟”,化雪是熔化现象,熔化放热【分析】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熔化、汽化、升华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放热。【解答】解: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过程放热,而不是吸热,故A错误。B、河水结冰是由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属于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B错误。C、霜是近地面的水汽在温度骤降时,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凝华成的白色冰晶,凝华放热,故C正确。D、化雪是固态的雪变成液态的水,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D错误。故选:C。【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是解题的关键。二.多选题(共3小题)(多选)10.(2025•商河县二模)厨房不仅是加工食物的场所,也是日常生活中充满物态变化的“实验室”。关于烹饪过程中涉及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蒸馒头时,用大火可提高水的沸点 B.炒肉片时,肉片温度升高可加快肉中水分蒸发 C.煮饺子时,锅里冒出大量“白气”,属于液化现象 D.炸油条时,油条变干变黄甚至变焦,属于升华现象【分析】(1)液体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2)加快蒸发的方法:增加液体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温度和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速;(3)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4)汽化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气态,汽化要放热。【解答】解:A、蒸馒头时,用大火也不可以提高水的沸点,故A错误;B、炒肉片时,肉片温度升高可加快肉中水分蒸发,故B正确;C、煮饺子时,锅里冒出大量“白气”,属于液化现象,故C正确;D、炸油条时,油条变干变黄甚至变焦,属于汽化现象,故D错误。故选:BC。【点评】本题考查了汽化和液化现象,属于基础题。(多选)11.(2024秋•双流区期末)小鸣在探究“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绘制出了该物体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水浴法”不适合加热熔点太高的固体 B.该物质为晶体,其熔化时温度不变,不吸收热量 C.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7min,在第8min时物质的状态为液态 D.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3min,在第5min时物质的状态为固液共存态【分析】A、利用“水浴法”加热时,不适合加热熔点太高的固体;B、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需要持续吸热;CD、由图乙可知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3min,在第5min时为固液共存态,在第8min时物质的状态为液态。【解答】解:A、利用水浴法”加热时,试管内物体的温度最高等于烧杯内水沸腾时的温度,故不适合加热熔点太高的固体,故A正确;B、由图乙可知,熔化时温度不变,故该物质是晶体,但是熔化过程需要持续吸热,故B错误;C、由图乙可知,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7min﹣4min=3min,在第8min时物质的状态为液态,故C错误;D、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3min,在第5min时处于熔化过程,此时物质的状态为固液共存态,故D正确。故选:AD。【点评】本题探究“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掌握晶体熔化特点是关键。(多选)12.(2024秋•中山区期末)小明发现从冰箱冷冻室拿出来的冰棍,剥去包装纸,冰棍表面很快会出现“白色粉末”,还会冒出“白气”。用舌头舔冰棍,一开始舌头会被冰棍“粘住”,一段时间后,它们便能“脱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白气”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白色粉末”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粘住”是因为舌头上的水凝固成冰 D.“脱离”主要是因为冰升华成了水蒸气【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解答】解:A.“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B.“白色粉末”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B正确;C.“粘住”是因为舌头上的水凝固成冰,故C正确;D.“脱离”主要是因为冰熔化成了水,故D错误。故选:BC。【点评】本题考查物态变化,属于基础题。三.填空题(共6小题)13.(2025•无棣县一模)打铁花是一种传统民俗表演活动,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表演时,需要在一处空旷场地上设一熔炉,将铁块熔化(填物态变化名称)成铁汁;十余名表演者轮番用花棒将千余度高温的铁汁击打到天空,形成十几米高的铁花,耀眼的铁花在空气中凝固(填物态变化名称)成铁落向地面,此过程需要放出(选填“吸热”或“放热”)。【分析】熔化指物质由固态转变成液态,熔化要吸热;凝固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固态,凝固要放热。【解答】解:铁块加热熔化成铁汁;耀眼的铁花在空气中放热凝固成铁,此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故答案为:熔化;凝固;放出。【点评】本题考查了熔化和凝固,属于基础题。14.(2025•淮安二模)小军和妈妈一起买菜时看到卖菜的老板常喷一些水雾来保鲜蔬菜和水果,原来是利用水雾在发生汽化(填物态变化名称)的过程中吸收热量,使蔬菜和水果内的分子运动速度减慢,来达到保鲜的目的。【分析】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这一过程需要吸收热量。‌【解答】解: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水雾很快消失,是因为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该过程中吸收热量。故答案为:汽化;吸收。【点评】本题考查汽化吸热,属于基础题。15.(2025•莱芜区三模)物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把鱼埋在冰块中,主要是利用了冰熔化(填物态变化)时吸热的特点来保鲜鱼;在冰雪翟盖的路面上撒些盐便于除雪,这是为了降低冰雪的熔点。【分析】冰熔化成水,由固态变为液态,这个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冬天道路结冰,往路上撒盐可使冰的熔点降低,更易熔化。【解答】解:把鱼埋在冰块中,主要是利用了冰熔化时吸热的特点来保鲜鱼;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些盐便于除雪,这是为了降低冰雪的熔点。冰熔化成水,由固态变为液态,这个过程需要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能让鱼处于低温环境中,减缓变质速度。在雪上撒盐后,冰点会降低约2℃。所以即使气温在冰点附近,含有盐分的雪水也更容易融化,从而达到便于除雪的目的。故答案为:熔化;熔点。【点评】本题考查了熔化现象,属于基础题。16.(2025春•海州区校级月考)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形容沸腾的水“势如奔涛”。小明在实验室将水加热至沸腾,观察到“势如奔涛”的景象,在A、B两图中,图A描述的是水在沸腾时气泡的情况;如果把酒精灯移开,水不再沸腾,这说明液体沸腾需要持续吸热。【分析】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液体沸腾有两个必要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当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即可沸腾。【解答】解:水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所以图A描述的是水在沸腾时气泡的情况。把酒精灯移开,水不再沸腾,这说明液体沸腾需要持续吸热。因为酒精灯提供了热量,移开后没有了热源,水无法继续吸收热量,就不能保持沸腾状态了。故答案为:A;液体沸腾需要持续吸热。【点评】本题考查了沸腾现象及特点。17.(2025•长沙模拟)《天工开物》记载了古代铸鼎的方法:“凡铸鼎,……火候既足,然后熔铜倾注模底孔中。候冷,揭模,则釜成矣。”其中“熔铜”描述的物态变化是熔化,此过程需要吸热;若铜液表面出现金属蒸气,金属蒸气在温度较低的物体表面直接凝结成小颗粒,该物态变化属于凝华。【分析】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时,这种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直接从气态转换为固态,这叫凝华。【解答】解:《天工开物》中“熔铜”描述的物态变化是熔化,此过程需要吸热;金属蒸气在温度较低的物体表面直接凝结成小颗粒,该物态变化属于凝华。因为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时,这种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直接从气态转换为固态,这叫凝华。故答案为:熔化;吸;凝华。【点评】本题考查了熔化与凝华现象。18.(2024秋•贵阳期末)陆游曾在《斋居纪事》中记载了蜀地工匠发明的省油灯: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如图所示是陶制省油灯,其功能主要在于它的夹层结构,将冷水注入油灯内的夹层,灯芯燃烧时,夹层内水可以降低灯碗的表面温度,从而减缓油受热后的蒸发速度(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以此达到省油目的。【分析】(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这一过程需要吸收热量。‌(2)加快液体蒸发快慢的措施有三个:①提高液体的温度;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解答】解:燃灯时,水吸收燃烧产生的热量后变为水蒸气,这个过程叫汽化,由于汽化时要吸收热量,使灯碗和灯油的温度降低,温度越低,灯油的蒸发速度越慢,可以省油。故答案为:降低;蒸发。【点评】本题考查汽化吸热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属于基础题。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19.(2024秋•花山区校级期末)小明发现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菜缸里的盐水却没有,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象如图所示。(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盐水的凝固过程用了10min。(2)从图象中得到晶体的液态物质在凝固时的温度将不变(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盐水的凝固点变低了(填“高”或“低”)。(4)严寒的冬天,地面上的积雪不能及时熔化,会影响交通安全,人们采取在雪上撒盐的方法,可使雪在较低气温下熔化,因是在雪上撒盐可以降低(填“提高”或“降低”)雪的熔点。【分析】(1)从凝固开始到结束时间,即为盐水的凝固过程所用时间;(2)凝固过程是温度保持不变的那一段,即可确定正确答案;(3)(4)与水凝固的图象对比即可求解;【解答】解:(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盐水从第10分钟开始凝固,到第20分钟凝固完成,凝固过程用了10分钟;(2)晶体凝固的过程中温度是保持不变的,(3)从图象可知: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是﹣2℃,故该盐水的凝固点是﹣2℃;又知:水的凝固点是0℃,与水相比,盐水的凝固点变低,所以小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