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研究背景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也因此愈发凸显,它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途径,更是帮助学生打开国际视野、了解多元文化的窗口。在中国,英语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就已广泛开展,大学英语更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国际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英语教育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逐渐浮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一概念最早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提出,他指出许多中国青年学者虽具备一定英语水平,但在与西方人交往时,无法展现出文化大国学者应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文化人格,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这一现象也较为普遍。一方面,教学内容和教材往往侧重于西方文化的介绍,从西方的文学作品、历史事件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学生通过学习对西方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例如,在常见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大量选取来自英美等英语国家的文章,内容涵盖西方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而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却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多地关注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授,致力于帮助学生理解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运用和交际规则,以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这种教学倾向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本国文化的学习和思考相对不足,进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当需要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相关内容时,常常陷入词汇匮乏、表达困难的困境,无法准确、流利地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等。这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社会环境来看,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凭借其经济、科技等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对中国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冲击。部分学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所下降,在文化思想领域甚至出现“崇洋媚外”的倾向。同时,中国在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中存在“文化逆差”,西方文化引入多,中国文化输出少,这也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场合中“失语”现象更为严重。从教学环境角度分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课程教学要求、教材编订、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中国文化输出的考虑较少。英语教学过于注重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忽视了母语文化的输入,突出了目的语文化对外语学习的意义和影响,却忽视了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一些高校在制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时,对西方文化知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较为明确,而对中国文化内容的教学安排则相对模糊;在教材编写上,未能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价值,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需求。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渴望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显得尤为必要。它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在国际交流中能够更好地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本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1.2研究意义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个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在全球化时代,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往往侧重于学习西方文化和语言表达,而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相对薄弱。当他们与外国人交流时,可能会出现无法准确介绍中国文化的情况,从而影响交流的效果和质量。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化的相关知识和英语表达方式,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共性,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自信、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避免文化误解和冲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效果。例如,在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时,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节日的起源、习俗等中文知识,还能学习如何用英语准确地介绍这些内容,如春节(SpringFestival)的各种庆祝活动,像贴春联(pasteSpringFestivalcouplets)、吃年夜饭(haveafamilyreuniondinner)等,使学生在与外国友人交流时能够生动地分享中国的节日文化,增进彼此的文化理解和认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然而,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不足,文化自信有所缺失。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深入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使他们能够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从而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例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诗词、哲学思想、传统艺术等内容,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价值,认识到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进而激发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学生能够用英语自信地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时,他们的文化自信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促进中国文化传承与传播: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需要走向世界,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以展现其独特魅力和价值,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大学英语教学作为学生接触国际文化的重要平台,具有传播中国文化的天然优势。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使者。学生在毕业后,无论是从事与国际交流相关的工作,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与外国人交往,都能够将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促进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中国茶文化后,可以用英语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茶叶的种类(suchasgreentea,blacktea,oolongtea)、泡茶的方法(thewayofmakingtea)以及茶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thephilosophicalideascontainedinteaculture)等,让外国友人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进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喜爱。1.2研究目标与方法1.2.1研究目标本研究聚焦于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这一关键领域,旨在全面、深入地探索有效融入中国文化的教学模式、方法以及实践路径。具体而言,通过对现有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深入剖析,结合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点,构建一套切实可行且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该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打破传统教学中西方文化占据主导的局面,实现中西方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机融合。在教学方法上,本研究致力于探索多样化、灵活且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例如,采用项目式学习法,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关于中国文化主题的项目研究,如“中国传统节日的英语介绍与跨文化传播”,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制作展示材料等环节,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能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包括资料查阅中的英语阅读能力、项目汇报中的英语表达能力等。又如,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的跨文化交流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国际交流场景中,运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如在“国际文化交流节”的模拟情境中,学生扮演志愿者,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的书法、绘画、武术等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此外,本研究还注重实践路径的探索。通过与高校英语教学实践相结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观察和分析教学效果,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建议高校开设专门的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如“中国文化概论(英语)”,系统地传授中国文化的英语知识和表达技巧;在教材编写方面,推动编写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大学英语教材,增加中国文化相关的课文、练习和阅读材料,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够自然地接触和学习中国文化。通过这些努力,本研究期望能够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1.2.2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广泛搜集国内外关于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学术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教学案例集等。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总结前人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找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本次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例如,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目前虽然有不少关于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探讨,但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和教学方法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这为本研究确定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案例分析法:选取多所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这些案例涵盖不同类型的高校(如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师范类大学等)、不同层次的学生(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不同的教学场景(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等)。详细分析这些案例中中国文化融入的具体方式、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估与反馈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对成功案例的经验总结,提炼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存在问题的案例进行反思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例如,对某高校开展的“中国文化英语角”活动案例进行分析,发现该活动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围绕中国文化主题进行英语交流讨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积极性和实际运用能力,但在活动组织过程中也存在主题选择不够多样化、参与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导致交流效果参差不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调查研究法:设计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高校英语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在教学中对中国文化融入的态度、教学实践情况、遇到的困难和需求,以及学生对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认知、兴趣、学习效果和期望等方面的信息。通过访谈,深入了解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体验和想法,获取更丰富、更深入的一手资料。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为研究结论的得出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例如,通过对某高校200名英语教师和5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超过80%的教师认为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只有不到50%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融入中国文化内容;约70%的学生表示对中国文化的英语学习感兴趣,但在实际学习中,只有30%左右的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相关内容。这些数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具体的问题指向和改进方向。二、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2.1跨文化交际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进行交流、沟通与互动的学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该理论的核心在于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通过有效的沟通策略和技巧,实现不同文化背景者之间的顺畅交流与合作。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的重要核心内容。不同文化在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语言表达、非语言交际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价值观方面,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人的自由、独立和成就,而中国文化则更倾向于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对集体的责任和奉献,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例如,在面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西方文化可能更鼓励个人追求自身利益,而中国文化则倡导个人服从集体利益。在语言表达上,英语注重简洁明了、直接表达观点,而汉语在很多情况下会更委婉含蓄,通过隐喻、暗示等方式传达意思。在非语言交际方面,不同文化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空间距离等也有着不同的含义。如在中国文化中,点头通常表示同意或认可,而在有些文化中,点头可能只是表示在倾听,并不一定意味着同意。交际适应理论也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个体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根据对方的文化背景调整自己的交际行为,这种调整涵盖语言、非语言行为以及交际策略等多个方面。在语言方面,当与英语为母语者交流时,学习者需要注意英语的语法规则、词汇用法以及发音特点,同时也要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常用习语和表达方式,以避免因语言差异而产生误解。在非语言行为上,要注意不同文化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差异。比如,在与美国人交流时,适当的眼神交流被认为是自信和尊重对方的表现;而在一些亚洲文化中,长时间的眼神对视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具有挑衅性。在交际策略上,要学会根据对方的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话题和沟通方式。例如,与英国人交流时,天气是一个常见且安全的话题;而与阿拉伯人交流时,避免谈论宗教敏感话题,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习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也是该理论关注的重点,它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交际策略能力以及文化知识能力等多个方面。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学习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包括语法、词汇、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以便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对方的意思。非语言能力同样重要,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非语言信号在交际中往往能够传达丰富的信息,学习者需要了解不同文化中非语言信号的含义和使用方式,避免因非语言行为不当而引起误解。交际策略能力是指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来解决交际问题,如遇到语言障碍时,能够通过重复、解释、使用同义词等方式来确保对方理解自己的意思;当遇到文化冲突时,能够采取恰当的方式化解矛盾,维护良好的交际氛围。文化知识能力要求学习者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以便在交际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行为和观点,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和冲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为教学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导向,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跨文化交际理论,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包容度。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在语言表达、价值观、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更加自觉地尊重对方的文化,避免因文化误解而导致的交际失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关于中西方节日文化对比的讨论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春节和西方圣诞节在起源、庆祝方式、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差异,使学生在今后与外国人交流时,能够更好地介绍中国的节日文化,同时也能理解西方的节日习俗。跨文化交际理论还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行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国际商务谈判的活动,在活动中设置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双方,让学生在谈判过程中运用英语进行沟通,同时考虑到不同文化的商务礼仪和谈判风格,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对能力。教师还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选取一些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误解或冲突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和解决问题。2.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2.2.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一个民族或国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工具。从词汇层面来看,汉语和英语中的许多词汇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信息。例如,汉语中的“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吉祥、权威、尊贵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人常以“龙的传人”自称。与之相对,在英语文化中,“dragon”虽然在外形上与中国的“龙”有相似之处,但它却被视为一种会喷火、凶猛且邪恶的怪物,常用来象征残暴、恐怖的事物。这种词汇含义上的巨大差异,深刻地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又如,汉语里的“风水”一词,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环境文化和哲学思想,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对居住环境的布局和选择,追求吉祥如意、趋吉避凶的效果。而在英语中,很难找到一个与之完全对应的词汇,“fengshui”甚至成为了直接被英语吸收的外来词,这也说明了汉语中独特的文化概念在英语文化中是缺失的,语言词汇正是文化独特性的一种体现。习语作为语言中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更是文化的浓缩精华。汉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源自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它体现了中国人辩证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告诫人们在面对得失时要保持豁达的心态,因为事物的发展往往是相互转化的。在英语中,类似表达这种哲理的习语有“Everycloudhasasilverlining”,字面意思是“每朵乌云都有银边”,寓意着在困境中总会有希望的曙光,虽然表达形式和文化背景不同,但都传达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再如,汉语中的“班门弄斧”,是指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专业技能和权威的尊重。而英语中的“teachfishtoswim”,意思是“教鱼游泳”,同样表达了在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愚蠢行为,尽管两者的形象比喻不同,但都承载了各自文化中关于为人处世的道理。语言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也能反映出文化的特点。汉语的语法相对灵活,句子结构常常较为松散,注重语义的连贯和表达的整体性,这与中国文化中强调的整体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相契合。例如,“她很漂亮,心地也很善良”,这句话没有严格的语法连接词,但通过语义的自然衔接,表达出对一个人的整体评价。而英语语法则较为严谨,句子结构有明确的主谓宾等成分,注重形式上的逻辑关系,这体现了西方文化中注重分析和逻辑性的思维方式。例如,“Sheisverybeautifulandsheisalsoverykind-hearted”,使用了明确的连接词“and”来连接两个并列的句子,体现了英语语法的形式规范。从语言的这些方面可以看出,语言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文化的面貌,它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语言,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价值观、风俗习惯等文化内涵。2.2.2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文化背景对语言的使用和表达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在词汇运用、表达方式、礼貌用语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在词汇运用上,由于不同文化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同一事物在不同语言中可能有不同的词汇表达。以颜色词汇为例,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繁荣,如在春节、婚礼等重要场合,人们常常使用红色来装饰,表达喜悦和祝福的心情。因此,汉语中有许多与红色相关的词汇,如“红红火火”“大红大紫”“红运当头”等,都传达了积极美好的寓意。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有时与危险、暴力、血腥等负面意义相关联,如“redalert”(红色警报)表示危险的紧急情况,“seered”(发怒,火冒三丈)表达愤怒的情绪。再如,在英语中,“white”常与纯洁、神圣、无辜等意义相联系,如“whitewedding”(白色婚礼)代表着纯洁美好的婚礼;而在汉语文化中,白色在某些场合,如葬礼上,常与悲伤、哀悼相关。文化背景还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方式。在人际交往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时,方式也有所不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直接表达,人们在交流时往往更倾向于直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不喜欢拐弯抹角。例如,在商务谈判中,西方人可能会直接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条件,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而中国文化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在提出不同意见或拒绝他人时,中国人往往会采用比较委婉的方式,避免直接冲突,以免伤害对方的感情。比如,当拒绝别人的邀请时,可能会说“我最近有点忙,实在抽不出时间,真不好意思”,而不是直接说“我不想去”。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他人感受的尊重和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礼貌用语在不同文化中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中,礼貌用语丰富多样,注重尊卑有序、长幼有别。例如,在称呼长辈或上级时,通常会使用尊称,如“您”“张老师”“李经理”等;在与他人交流时,常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来表达尊重和感激之情。在一些正式场合,还会使用一些特定的礼貌用语,如“久仰大名”“幸会幸会”等,以显示自己的修养和礼貌。而在西方文化中,礼貌用语相对简洁直接,注重平等和尊重。“Please”“Thankyou”“Sorry”等也是常用的礼貌用语,但在使用场景和方式上与中国文化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家庭中,孩子与父母之间也会经常使用这些礼貌用语,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和尊重。在与陌生人交流时,西方人可能会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如“Couldyoupleasepassmethesalt?”(你能把盐递给我吗?),而不像中国人那样可能会先进行一些寒暄和铺垫。文化背景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塑造着语言的使用和表达,使不同文化的语言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貌。2.3二语习得理论与文化融入二语习得理论为语言学习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框架,其中关于语言学习与文化输入的观点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Kra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是二语习得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认为学习者只有通过大量接触略高于自己现有语言水平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才能实现语言能力的提升。克拉申提出了“i+1”公式,“i”代表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1”表示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当学习者接触到这种“i+1”水平的输入时,他们能够理解其中大部分内容,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新语言知识的刺激,从而促进语言习得的发生。例如,对于英语基础一般的学生来说,让他们阅读难度适中、包含一些新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英语文章,这些文章中的新内容就是“1”,学生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新的语言知识,提升语言能力。文化输入在二语习得中也起着关键作用。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文化输入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语言背景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中国文化融入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提供独特的文化输入。一方面,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本身就是一种新的语言知识,属于“i+1”中的“1”部分。例如,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英语表达,如“清明节”(QingmingFestival)、“端午节”(DragonBoatFestival)等,这些词汇和相关的文化介绍,为学生提供了超出他们日常英语学习范围的内容,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储备。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往往具有独特性,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概念和表达方式在英语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这就需要学生运用英语的词汇和语法规则进行创造性的表达。例如,“风水”一词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后,可能会用“FengShui,atraditionalChineseconceptabouttheharmoniousrelationshipbetweenhumansandtheirenvironment”这样的表达来解释,这种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英语语言的运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语言学习的环境和动机也是二语习得理论关注的重点。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入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可以营造独特的语言学习环境。例如,开展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戏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准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大量运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增加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同时,这种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中国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当他们能够用英语来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文化时,会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此外,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语言学习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在融入中国文化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可以与同学、教师围绕中国文化展开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提高英语表达能力,还能从他人那里获取不同的观点和信息,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素养。三、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3.1教学现状调查3.1.1调查设计与实施为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选取了多所高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和大学英语任课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这些高校涵盖了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师范类大学等不同类型,以确保调查结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问卷设计方面,针对学生的问卷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对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认知、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教材使用感受以及对教学的期望和建议等板块。例如,在对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认知板块,设置问题“你是否了解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选项包括“非常了解”“了解一些”“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在学习兴趣板块,询问“你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习中国文化相关内容的兴趣程度如何?”选项有“非常感兴趣”“比较感兴趣”“一般”“不太感兴趣”“完全不感兴趣”。针对教师的问卷则侧重于教学态度、教学实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利用、遇到的困难以及对教学改革的看法等方面。如在教学态度方面,设置问题“您认为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否重要?”选项为“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非常不重要”;在教学实践板块,询问“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否经常融入中国文化相关内容?”选项有“总是”“经常”“有时”“偶尔”“从不”。在调查过程中,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线上利用问卷星平台,向各高校的学生和教师群体推送问卷链接;线下则在课堂上或教师办公室直接发放问卷。共发放学生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20份,有效回收率为90%;发放教师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份,有效回收率为90%。在问卷回收后,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随机访谈。访谈采用半结构化的方式,针对问卷中反映出的一些重点问题和现象进行深入探讨,以获取更详细、更真实的信息。例如,对于学生问卷中反映出的对中国文化相关英语词汇掌握不足的问题,在访谈中进一步询问学生在学习这些词汇时遇到的具体困难以及希望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来帮助他们学习。3.1.2调查结果分析教师教学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约85%)认为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他们认识到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经常融入中国文化内容的教师比例仅为30%左右。进一步分析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面临诸多困难。约60%的教师表示在教学中难以找到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且适合学生水平的中国文化素材,这导致他们在教学时缺乏合适的资料支持。例如,在讲解英语阅读课文时,想要引入相关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但难以找到既与课文主题相关又能被学生理解的素材。约50%的教师提到教学时间有限,难以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学任务的同时,充分融入中国文化内容。大学英语课程通常需要涵盖大量的词汇、语法、听力、阅读、写作等教学内容,留给中国文化教学的时间相对较少。还有约40%的教师表示自身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不足,担心在教学中出现错误,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这反映出教师在将中国文化融入教学时,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教材内容方面:对学生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进行分析发现,教材中中国文化相关内容占比较低。以常见的几套大学英语教材为例,中国文化主题的课文平均占比仅为10%左右,且内容分布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在教材的练习和拓展部分,涉及中国文化的题目也相对较少。例如,在某套教材的阅读练习中,10篇阅读文章中仅有1篇是关于中国文化的,且在课后的词汇、语法练习中,与中国文化相关的题目几乎没有。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和学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机会有限,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此外,教材中对中国文化的呈现方式较为单一,多以文字描述为主,缺乏生动形象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态度方面:约75%的学生表示对中国文化的英语学习感兴趣,认为这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然而,在实际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约40%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主要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很少主动参与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讨论和活动。约50%的学生表示在课后很少主动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例如,在完成英语作业时,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与西方文化或日常生活相关的话题,而很少主动选择中国文化相关的主题进行写作或口语练习。此外,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约60%的学生表示对一些中国文化特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不熟悉,如“风水”“太极拳”“旗袍”等词汇的英语表达;约5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不足,难以用英语准确、流利地介绍中国文化;约40%的学生表示缺乏实际运用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机会,导致所学知识难以巩固和提升。3.2存在的问题与挑战3.2.1教师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不足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中国文化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在自身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受到教育环境和学术氛围的影响。在以往的英语教育体系中,教学重点往往侧重于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学习,从基础的英语语法、词汇,到西方文学、历史、哲学等文化知识,教师们接受了系统而深入的培训。然而,对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和研究,却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学习。例如,许多教师在学习期间,课程设置中涉及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的内容较少,导致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词汇、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当在课堂上需要讲解中国文化相关内容时,教师可能会出现对一些中国文化特有词汇的英语表达不确定,如“天干地支”“五行”等词汇的准确英文翻译;对于中国文化的历史典故、传统习俗等内容,也难以用英语进行生动、准确的阐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学方法的单一也是教师在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面临的一大挑战。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习惯于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如词汇的讲解、语法的分析等,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在融入中国文化的教学中,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充分展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魅力。例如,在讲解中国传统节日时,教师可能只是简单地介绍节日的日期、基本习俗等内容,以文字讲解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而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春节不仅有贴春联、吃年夜饭等习俗,还承载着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以及尊老爱幼、传承家族文化等价值观念。如果教师仅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很难深入理解这些文化内涵,也难以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学习的兴趣。相比之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春节的相关图片、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节日的热闹氛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家庭过春节的独特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对文化的理解;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春节期间的各种场景,如拜年、逛庙会等,在实践中运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3.2.2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缺失当前大学英语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存在中国文化内容较少的问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从教材的整体框架来看,其选材多以西方文化为主,涵盖西方的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西方世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运用。例如,在常见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大量选取来自英美等英语国家的经典文学作品片段、时事新闻报道、学术研究论文等,这些内容虽然有助于学生接触地道的英语表达和西方文化,但中国文化的内容却相对匮乏。在某知名大学英语教材的一个学期教学内容中,涉及西方文化的课文占比达到80%以上,而中国文化相关的课文仅有一两篇,且篇幅较短,内容也较为单一。这种教材内容的失衡,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和学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机会有限,难以形成系统的中国文化知识体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大多数教材主要以文字描述为主,通过简单的课文讲解和词汇注释来介绍中国文化,缺乏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对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也有更高的要求。单调的文字内容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介绍中国传统艺术如京剧时,教材可能只是简单地描述京剧的历史、角色分类、表演特点等内容,没有配合生动的图片、精彩的视频片段或音频资料,学生很难直观地感受京剧的独特魅力,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较为肤浅。相比之下,如果教材能够运用多媒体技术,插入京剧的经典唱段音频、精彩表演视频,以及精美的京剧脸谱图片等,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感受京剧的魅力,同时结合互动式的学习活动,如设置讨论题让学生探讨京剧与西方歌剧的异同,组织学生进行京剧角色扮演等,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3.2.3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过于注重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如词汇量的积累、语法的掌握、听力和口语技能的提升等,而忽视了中国文化的学习。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中,考试成绩往往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标准,而考试内容又多侧重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如词汇辨析、语法填空、阅读理解、写作等,对中国文化相关内容的考查较少。这使得学生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语言知识的学习中,以应对考试,而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缺乏足够的动力和重视。例如,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虽然近年来翻译部分增加了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但在整个考试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且考试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段落翻译为主。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往往更注重背诵英语词汇、练习英语语法和解题技巧,而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和文化内涵的学习不够深入,导致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中,无法准确、流利地运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还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不足有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凭借其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部分学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有所下降,认为西方文化更先进、更时尚,从而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缺乏兴趣。例如,一些学生热衷于追美剧、韩剧,听欧美流行音乐,过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如诗词、戏曲、传统节日等缺乏了解和兴趣。在大学英语学习中,这种对中国文化的不重视和兴趣缺失,使得他们在面对中国文化相关的学习内容时,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低,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四、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案例分析4.1案例一:《大学英语预科课程I、II》4.1.1课程与案例介绍《大学英语预科课程I、II》是面向民族预科班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升英语语言能力,为后续的本科英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民族预科班学生在语言基础、学习习惯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大多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英语学习起点相对较低,但同时对自身民族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和强烈的认同感。该课程的六个案例紧密围绕中国文化展开,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第一个案例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选取与价值观相关的英语文章、新闻报道、影视作品等素材,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英语表达,如富强(prosperity)、民主(democracy)、文明(civility)等词汇,并深入探讨这些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体现和意义。例如,在学习“爱国(patriotism)”这一价值观时,教师选取了关于中国航天英雄事迹的英语报道,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人如何以爱国精神为动力,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同时学习相关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如“spacehero(航天英雄)”“nationalpride(民族自豪感)”等。第二个案例侧重于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思想教育。由于民族预科班学生大多来自新疆地区,教师充分利用这一地域特色,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家乡文化的内涵,使用所学英语知识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眼中美丽的家乡。学生们从第一学期寒假开始,利用放假时间,选定一个视角,如家乡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特色美食等,收集素材。到第二学期开学之后,和老师一对一交流,确定“大美新疆”演讲提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英语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例如,一位学生在介绍新疆的美食时,详细描述了烤羊肉串(kebab)、馕(naan)等特色食品的制作方法和独特风味,同时还介绍了这些美食背后所蕴含的新疆人民热情好客的文化传统。第三个案例致力于社会正能量引导,将世界正能量思想与中国优秀文化有机结合。教师选取具有正能量的英文电影、故事等作为教学素材,如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让学生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感受主人公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坚韧、乐观等品质的体现。在电影欣赏结束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从电影中获得的启示,以及这些正能量思想与中国优秀文化的相通之处。例如,学生们在讨论中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与电影中主人公的奋斗精神是一致的,都强调了在面对困难时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第四个案例旨在帮助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中国优秀文化,树立积极面对人生的信念。教师通过选取具有励志意义的英语文章、名人名言等素材,如海伦・凯勒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她如何在失明失聪的情况下,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对生活的热爱,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同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生态度的智慧,如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例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以“积极面对人生”为主题,运用所学英语知识,阐述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和感悟。第五个案例着重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的精神,传递中国人的优良传统。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团队合作的学习任务,如小组英语戏剧表演、英语项目研究等。在小组英语戏剧表演中,学生们需要共同选择剧本、分配角色、进行排练和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英语听说能力和表演能力,还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沟通协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例如,在表演关于中国传统故事《西游记》的英语戏剧时,学生们分别扮演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角色,通过团队合作,将这个经典故事以英语戏剧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克服了语言和表演上的困难。第六个案例聚焦传递中国科技成就,使学生不仅学习外国的文化,还能在课程中学会使用英语介绍中国科技成就,感受中国的科技自信。教师选取关于中国航天、5G技术、高铁等科技领域的英语报道、科普文章等素材,让学生了解中国在这些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学习相关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如“5Gtechnology(5G技术)”“high-speedrailway(高铁)”“spacestation(空间站)”等。例如,在学习中国航天成就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中国航天发展历程和重要成就,然后引导学生用英语撰写关于中国航天的介绍文章,并进行课堂展示。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相关的英语知识,还增强了对中国科技实力的自豪感和自信心。4.1.2思政元素与创新点分析第一个案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英语学习是其核心创新点。通过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英语教学中单纯语言知识传授的局限,将价值观教育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例如,在讨论“诚信(integrity)”这一价值观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英语辩论,题目是“Isintegritymoreimportantinbusinessorindailylife?(诚信在商业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更重要?)”,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案例等方式,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们对诚信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第二个案例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中华文化的底蕴与学生观察世界的视角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对家乡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英语展示,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紧密联系起来。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找到了情感共鸣点,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对家乡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了文化自信。例如,在学生展示“大美新疆”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介绍了家乡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还讲述了家乡在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如新疆的丝绸之路文化,让其他同学和教师对新疆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展示的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家乡文化的独特价值。第三个案例的创新点在于将世界正能量思想与中国优秀文化有机结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选取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正能量素材,如国际知名的励志电影、故事等,同时引导学生挖掘其中与中国优秀文化的相通之处,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了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能力。例如,在分析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时,教师引导学生将电影中主人公的奋斗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人类对于美好品质和积极人生态度的追求是相通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全球视野。第四个案例的创新点在于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中国优秀文化,树立积极面对人生的信念。通过选取具有励志意义的素材,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智慧,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例如,在学习海伦・凯勒的故事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名言警句,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让学生将外国的励志故事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力量相结合,激励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五个案例的创新点在于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传递中国人的优良传统。通过设计团队合作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例如,在小组英语戏剧表演中,学生们需要共同努力,克服语言、表演等方面的困难,才能完成一场精彩的演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团队的成功贡献力量,同时也体会到了团队合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将中国人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在英语学习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第六个案例的创新点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会使用英语介绍中国科技成就,感受中国的科技自信。通过选取中国科技领域的前沿成果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了解中国在科技方面的巨大进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例如,在学习中国5G技术时,教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英语资料,了解5G技术的原理、应用场景和对全球通信行业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用英语制作宣传海报,向其他同学介绍中国5G技术的优势和成就。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相关的英语知识,还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科技的强大实力,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追求,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报国意识。4.1.3教学效果与启示通过对《大学英语预科课程I、II》的教学实践,在提升学生英语能力和价值观塑造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在英语能力提升方面,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听力方面,通过对各类英语素材的学习,包括英语新闻、电影、演讲等,学生对英语语音、语调的感知能力增强,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语速和口音的英语表达。例如,在学习关于中国科技成就的英语报道时,学生需要听懂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句子结构,通过反复练习,学生的听力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在口语方面,课堂上的讨论、演讲、小组表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口语练习机会,学生能够更加自信、流利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例如,在“大美新疆”的展示活动中,学生们需要用英语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这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许多学生在展示过程中表现出色,能够清晰、生动地讲述家乡的特色和文化。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学生通过阅读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文章,学习了不同类型文本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写作时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更加准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文章后,学生在写作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时,能够运用丰富的词汇和恰当的句式,详细描述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在价值观塑造方面,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得到了增强。通过深入学习中国文化和科技成就,学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科技的强大实力,从而对本国文化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在学习中国航天成就的案例后,学生们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感到无比自豪,许多学生表示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参与团队合作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深刻理解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小组英语戏剧表演中,学生们为了完成精彩的演出,相互协作,共同克服困难,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该课程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大学英语课程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紧密结合中国文化和时代热点,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素材,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关注中国在文化、科技、经济等领域的最新成就,如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等,将这些内容融入到英语教学中,让学生用英语进行学习和交流。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可以结合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英语,提高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开展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如“中国传统艺术的英语传播”“中国美食文化在国际市场的推广”等,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资料收集、分析研究、成果展示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英语能力,还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和英语教学的融合点,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例如,教师可以参加相关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学习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深入研究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和教学策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4.2案例二: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英语课堂4.2.1教学特色与实践在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语课堂上,周颖莹老师凭借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将中华文化和时事热点巧妙地融入日常教学中,为学生们带来了别具一格的学习体验。在中华文化的融入方面,周颖莹老师尤为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与呈现。以二十四节气的教学为例,她深知这一传统历法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智慧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在霜降节气来临之际,即便恰逢周末,她也会提前在周五的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霜降”的英文表达——“Frost'sDescent”,并详细讲解霜降这一节气在气候、物候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如吃柿子、赏菊等。通过生动的讲解,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专业的英语词汇,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传统节日的教学中,周颖莹老师采用了更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她组织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溯源、风俗习惯、节令食品等进行深入的翻译和朗诵练习。在端午节的教学中,她引导学生探究端午节的起源,如纪念屈原、伍子胥等不同说法,了解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丰富多样的习俗,并学习这些习俗的英文表达方式,如“包粽子”是“makezongzi”,“赛龙舟”是“dragonboatracing”。在朗诵环节,学生们通过抑扬顿挫的英文朗诵,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情感与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将时事热点融入英语课堂也是周颖莹老师教学的一大亮点。她敏锐地捕捉社会热点和国家大事,将其转化为生动的教学素材。在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发射后,她及时在课堂上引入这一时事热点,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的英语新闻报道,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伟大成就以及背后的科学原理。学生们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spacecraft(宇宙飞船)”“astronaut(宇航员)”“spacemission(太空任务)”等专业英语词汇,还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激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4.2.2学生反馈与评价周颖莹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在学生中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积极的反馈。学生们普遍表示,这种将中华文化和时事热点融入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往,英语学习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只是枯燥的词汇背诵和语法练习,但现在,通过对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等中华文化内容的学习,以及对时事热点的探讨,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一位学生兴奋地说道:“以前觉得英语课很无聊,现在每节课都充满了惊喜,我越来越期待上英语课了。”这种教学方式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通过学习时事热点相关的英语内容,学生们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能够及时了解到国内外的最新动态,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和思维视野。在学习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相关内容后,学生们不仅对航天领域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对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追求。在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学生们也有了显著的提升。通过对中华文化的英语学习和表达练习,学生们在面对外国友人时,能够更加自信、流利地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代发展成就。一位曾经参加过国际交流活动的学生分享道:“在和外国友人交流时,我能够用英语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文化习俗,他们都非常感兴趣,这让我感到很自豪。”这表明,周颖莹老师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了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4.2.3对教学创新的借鉴意义周颖莹老师的教学实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具有诸多创新点和宝贵的借鉴价值。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她打破了传统英语教学的局限,将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中华文化和时事热点引入课堂,使英语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其他教师可以借鉴这种教学思路,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社会热点,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讲解环保主题的英语课文时,可以引入当下热门的环保事件,如垃圾分类政策的实施、全球气候变化大会等,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了解这些事件的背景、意义和解决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周颖莹老师的教学方法为其他教师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她通过系统地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组织学生进行翻译、朗诵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能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他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文化讲座、小组讨论、文化体验活动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古迹等,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英语演讲比赛、戏剧表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周颖莹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引入时事热点,让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其他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将思政教育融入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在讲解社会问题相关的英语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英语表达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参与意识。4.3案例三: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4.3.1教学实例展示在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在各个教学环节融入中国文化,为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以教材中的某一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主题是“文化多样性”,在话题引入环节,教师先展示了一些西方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如巴黎埃菲尔铁塔、美国自由女神像等,引导学生用英语描述这些文化符号。随后,教师展示了中国的长城、故宫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中国文化景观的独特之处,并尝试用英语进行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积极思考,运用所学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介绍长城的雄伟壮观(themagnificentGreatWall)、故宫的悠久历史(thelong-standinghistoryoftheForbiddenCity)等,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锻炼了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在课文讲解环节,教师同样注重中国文化的融入。当讲解到一篇关于西方节日文化的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西方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对比。以圣诞节(Christmas)和春节(SpringFestival)为例,教师详细讲解了圣诞节的起源、庆祝方式以及相关的文化内涵,如纪念耶稣诞生、互赠礼物、装饰圣诞树等。然后,让学生回顾春节的相关知识,并组织小组讨论,比较两者在节日起源、庆祝习俗、文化意义等方面的异同。学生们通过讨论,深入了解了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如春节更强调家庭团聚、传承家族文化,而圣诞节则更侧重于宗教意义和社交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引导学生学习了一些与春节相关的英语词汇和短语,如年夜饭(familyreuniondinner)、红包(redenvelope)、拜年(payaNewYear'svisit)等,帮助学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在课后练习环节,教师也会设计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任务。例如,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以“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为题,用英语撰写一篇短文,要求介绍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如京剧、武术、剪纸等,并阐述自己对这种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们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的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如京剧的角色(rolesinPekingOpera)、武术的招式(movesinmartialarts)、剪纸的图案(patternsofpaper-cutting)等。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提高了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4.3.2教学方法与策略为了更好地将中国文化融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情境表演法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会创设各种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学习中国传统礼仪时,教师设置了一个古代宫廷宴会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皇帝、大臣、宫女等角色,模拟宫廷宴会中的礼仪场景,如见面行礼、入座顺序、敬酒礼仪等。学生们在表演过程中,不仅要运用英语进行对话交流,还要注意礼仪的规范和文化背景的体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多媒体教学法也是常用的策略之一。教师充分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在讲解中国传统音乐时,教师播放了古筝曲《渔舟唱晚》、二胡曲《二泉映月》等经典曲目,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方式,如古筝的音色优美(thebeautifultimbreoftheguzheng)、二胡的表现力丰富(therichexpressivenessoftheerhu)等。教师还展示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介绍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音乐流派等知识,使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增强学习兴趣。主题教学法也是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师围绕某一中国文化主题,整合教材内容和课外资源,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茶文化的相关文章,学习其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茶叶的种类(typesoftealeaves)、泡茶的步骤(stepsofmakingtea)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茶文化的了解和体验。教师还邀请了专业的茶艺师到课堂上进行茶艺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泡茶的过程,学习茶艺礼仪。学生们在课后还需要查阅资料,制作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英语手抄报或PPT,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通过这样的主题教学,学生们对中国茶文化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同时提高了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4.3.3教学反思与改进在将中国文化融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理解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时存在困难,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和短语,如“阴阳”(yinandyang)、“五行”(thefiveelements)等,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难以理解其含义和用法。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概念在西方文化中没有直接对应的内容,学生缺乏相关的文化知识储备。此外,文化差异冲突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在跨文化交流的讨论中,学生可能会受到西方文化观念的影响,对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产生误解或不认同。在讨论中国传统家庭观念时,一些学生可能会认为西方的家庭观念更加自由、平等,而对中国传统家庭中强调的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等观念产生质疑。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加强对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在教授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和短语时,详细介绍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可以通过讲述相关的故事、引用经典文献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对比教学法,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在讨论家庭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观念都有其合理性和价值,从而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教师还可以组织更多的文化体验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文化古迹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五、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与方法5.1提升教师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5.1.1加强教师培训与学习学校应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交际培训。培训内容应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如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同时注重培养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使教师能够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掌握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策略。在培训方式上,可以邀请国内知名的文化学者、跨文化交际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例如,邀请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专家讲解《论语》《诗经》等经典著作的文化内涵和英语翻译技巧,让教师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掌握相关的英语表达。可以组织教师参加短期的培训课程,如中国文化暑期研修班,在集中的时间内系统学习中国文化知识,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加深教师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教师自身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的中国文化经典著作,如《史记》《道德经》《红楼梦》等,通过阅读原著,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同时,教师还可以关注国内外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学术动态,阅读相关的学术期刊和研究报告,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中国文化的在线课程,如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等课程,这些课程由知名高校的教授授课,内容丰富、讲解深入,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进行学习。教师还可以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和文化交流活动,与同行和专家进行交流和探讨,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5.1.2开展教学研讨与交流教师之间应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定期组织教学经验分享会、教学案例分析会等。在教学经验分享会上,教师们可以分享自己在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心得体会,如如何选取合适的教学素材、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等。例如,一位教师分享了自己在教授中国传统节日时的教学经验,他通过组织学生制作手抄报、开展小组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并运用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案例分析会上,教师们可以共同分析一些典型的教学案例,探讨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例如,针对一个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的教学案例,教师们可以分析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明确、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恰当、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合理等,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可以搭建教师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组织校际教学观摩活动,让教师们到其他学校听课、学习,了解不同学校在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的特色和做法。开展线上交流活动,利用网络平台建立教师交流群、论坛等,让教师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教学资源、交流教学经验、讨论教学问题。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学研究课题,通过项目研究和课题研究,深入探索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5.2优化教材内容与资源开发5.2.1编写融入中国文化的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大幅增加中国文化内容的比重,确保中国文化在教材中占据显著位置。可以从中国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科技等多个维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和素材,以丰富教材内容,展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历史方面,选取关于中国古代王朝兴衰、重大历史事件的英语文章,如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让学生了解“QinShiHuang'sunificationofthesixstateslaidthefoundationfortheunifiedmulti-ethniccountryinChinesehistory”(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在文学领域,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现代文学作品的英文翻译及赏析,如李白的《静夜思》(ThoughtsonaSilentNight),让学生体会中国诗词的意境和文化内涵;在艺术方面,介绍中国传统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如讲解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风格,“Chineselandscapepaintingsarecharacterizedbytheiremphasisontheexpressionoftheartist'sinnerfeelingsandtheharmonious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是强调艺术家的内心感受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哲学方面,选取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经典思想论述,如《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onotdotootherswhatyoudonotwantotherstodotoyou)的英文表达及含义阐释;在科技方面,纳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现代科技成就的相关内容,如介绍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China'shigh-speedrailwaytechnologyhasreachedtheworld-leadinglevel,bringinggreatconveniencetopeople'stravel”(中国的高铁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教材内容的编排应注重系统性和连贯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秋招: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笔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拼多多答题新竞赛题库
- 2025年甲辰恩科会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空气压力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俄物流知识竞赛题库
- 2025年明珞集团笔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物料泄露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小学音乐聆听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c语言函数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公益社工面试题目及答案
- 机车能耗量的计算-电力机车耗电量计算
-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版)读写教程2(思政智慧版) 课件 Unit3 The young generation making a difference Section A
- 无人机组装调试与检修 第四章 固定翼无人机系统组装
- 中小学生牛奶配送项目投标方案
- 广东省法院通讯录
- 硝酸钾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企业员工安全生产责任书模板
- 邦普SF305000A冷水机控制器
- GB/T 21449-2008水-乙二醇型难燃液压液
- GB/T 1819.2-2004锡精矿化学分析方法锡量的测定碘酸钾滴定法
- GB 29921-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中致病菌限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