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同步课件(人教版2019选必2)_第1页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同步课件(人教版2019选必2)_第2页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同步课件(人教版2019选必2)_第3页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同步课件(人教版2019选必2)_第4页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同步课件(人教版2019选必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区域认知:了解生态脆弱区的含义,认识其主要的分布特征。综合思维:掌握分析生态脆弱区发生的背景、原因及治理措施。地理实践力:能结合某区域的背景,说出该区域易发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并能提出符合区域发展的措施。人地协调观: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归纳人类活动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和路径。核心素养课程标准目录CONTENTS生态脆弱区

0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02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0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03石漠化、盐碱化04

浑善达柯沙地地处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属于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0.9℃~5.5℃,年平均降水量240.3~422.6mm。地貌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其距离北京西北部约180千米,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地区。20世纪后期,这里草场退化严重,沙尘暴频发,成为京津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如今,这里绿洲重现。1.20世纪后期,浑善达克沙地为什么草场退化严重?2.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如何从草原变成了生态绿洲?一.生态脆弱区(一).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我国的生态脆弱区中度及以上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内蒙古高原东部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区:青藏高原西部西南山地区:云贵高原21345湘教版:

也称生态交错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交接过渡区域,目前泛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低、系统稳定性差的区域。(二).分布: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理环境过渡地区。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一.生态脆弱区一.生态脆弱区主要类型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西北荒漠绿洲交接生态脆弱区、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沿海水陆交接生态脆弱区。东北林草交错北方农牧交错西北荒漠绿洲交接南方红壤丘陵山地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西南山地农牧交错青藏高原沿海水陆交接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频发(三).表现: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统抗干扰能力弱,边缘效应显著,环境异质性高,时空波动性强,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等,),一旦其稳定性被打破,易出现: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频发等环境问题一.生态脆弱区一.生态脆弱区(四).土地退化: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风蚀、水蚀和冻融等外力作用,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土壤盐渍化等)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红漠化土壤侵蚀土地退化表现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1、土地沙漠化(风力侵蚀所致):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和华北地区北部一.生态脆弱区(四).土地退化概念:

风蚀荒漠化(沙质荒漠化、土地沙漠化)是指在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部分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单纯风力作用引起)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及土地生产力水平降低的环境退化过程。1、土地沙漠化:一.生态脆弱区(四).土地退化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自然因素沙漠化成因分析:干旱砂土植被覆盖率低水资源短缺,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气候水文土壤

生物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天数多且集中在干旱季节,风沙活动多(动力条件)物理风化作用强(基本条件)土质疏松,为砂质沉积物(物质条件)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基本条件)1、土地沙漠化:一.生态脆弱区(四).土地退化沙漠化成因分析:自然因素气候异常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则加速荒漠化进程降水、气温变率大想一想:自然要素中,能够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影响的是哪些?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从根本上说是人口激增的压力和人类活动不当1、土地沙漠化:一.生态脆弱区(四).土地退化沙漠化成因分析:破坏行为破坏原因主要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生活燃料短缺;乱挖药材、发菜等草场遭破坏过度放牧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放牧牲畜数量过多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过度农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在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使沙质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水资源利用不当迫于人口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耕地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干旱地区蒸发旺盛土壤次生盐渍化1、土地沙漠化:一.生态脆弱区沙漠化的防治原则:内容: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内容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1、土地沙漠化:一.生态脆弱区控制人口增长禁樵禁采,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合理利用水资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人口激增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用水不当工程施工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推广天然气民用、推广省柴灶发展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流域内统筹用水,保障下游生态用水封沙育草、营造防沙林带、设置沙障工程退耕还林、还牧(规定合理的载畜量)、保护性耕作生态移民荒漠化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从原因着手寻找对策)冻融荒漠化冻融荒漠化是指在气温日较差(昼夜)、年较差较大(季节)的地区,在气候变异或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岩体或土壤由于剧烈的热胀冷缩而出现结构被破坏或质量下降,造成植被减少、土地退化的过程。①气候因素:区域气候暖干化,影响局地地温上升,导致多年冻土发生退化。②高原鼠兔的活动:高原鼠兔挖掘密集的洞道,既破坏了土壤结构,提高了浅层地温,使多年冻土上限下移,又破坏了致密的草根层,使地表植被根茎遭到破坏,加速了冻融荒漠化过程。③人类活动:草地过牧和不合理的开发工程使地温升高,冻土退化,土壤干燥化,造成山地、缓坡、漫岗地带的地表破碎化、裸露化。分布:海拔高、纬度高地区。如我国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减轻草场压力、恢复草地植被,加强鼠害防治合理布局开发工程、采用工程与生物措施等。2、盐碱化一.生态脆弱区(四).土地退化欣赏视频材料,结合已有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盐碱化?分布?盐碱化的成因?分类?盐碱化的变化规律?盐碱化的危害?盐碱化的治理?(1)土壤盐碱化和分布: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可溶性盐类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使可溶性盐含量超过0.3%的现象或过程(土壤含盐量太高,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2、土壤盐碱化一.生态脆弱区(四).土地退化盐碱地——是指土壤(表层)里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的土地。分布:中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总面积约1亿公顷。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的灌溉农业区。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和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如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淮海平原等。土壤盐碱化的过程:土壤水分蒸发量大(风速大、光照强、气温高、湿度小、土壤裸露),盐分随地下水沿土壤孔隙上升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便在土壤表层积累。灌溉土壤中的盐分降水蒸发盐分积聚于地表地势低洼旱涝频繁大水漫灌海水入侵地下水位高,盐分溶于水,随着地下水位上升自然(原生盐碱化)①气候条件(气温与降水)——气候干旱、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盐分向上运动累计在地表;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东北、华北的半湿润地区的干旱季节2、土壤盐碱化一.生态脆弱区(四).土地退化(2)盐碱化的成因?分类?(次生盐碱化)人为(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①:不合理的灌溉,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而在土壤表层积盐;②: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围垦养殖导致引起海水倒灌,使地下水盐度升高,导致土地盐碱化;过度施用化肥。②地形和地下水——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地下水位高、含盐量大,易出现土壤盐碱化。河流、渠道两旁、水库、调水线路两侧等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升高,易出现盐碱地;沿海地区,因受海水影响,地下水位高且含盐量大,易形成滨海盐碱地;沿海地区,台风引发的风暴潮致使海水入侵淹没陆地,水分蒸发后,导致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盐碱地。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的季节主要是春季。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灾害(黄淮海平原);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大气降水少,蒸发旺盛,以灌溉农业为主;人为原因:长期的大水漫灌,不注意排水,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近海地区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使海水入侵,地下水含盐分增多。

分析华北平原盐碱化产生原因.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和西北地区:我国的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次生盐治理措施:①推广滴灌、喷灌等灌溉技术;

②种植耐盐植物;③施有机肥调节;④开挖一定深度的排水沟以降低地下水位等。土壤盐碱化(次生盐渍化)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或冻融返盐)。2、土壤盐碱化(四).土地退化(3)盐碱化的变化规律一.生态脆弱区冻融返盐:主要发生在寒温带或高寒地区,当土壤冻结时,水分开始迁移并在非冻层聚集,这些聚集的水分中含有较高盐分。当土壤解冻时,这些盐分会随着水分一起返回到土壤中特征2、土壤盐碱化(四).土地退化(4)土壤盐碱化有什么危害?一.生态脆弱区河水、地下水、湿地咸化,盐度上升,水质恶化,影响生产生活用水,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含盐量高,土地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减少,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土壤板结变硬,使土体通气性、透水性变差,导致作物根部缺氧,导致根系活力下降,阻碍作物吸收养分,养分有效性降低,影响作物生长,坚硬的土壤也阻碍根系生长,使农作物产量降低。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使植物萎蔫甚至死亡,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盐渍土具有腐蚀性,对建筑物基础产生一定危害,腐蚀各种建筑设备,危害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安全。2、土壤盐碱化(四).土地退化(5)盐碱化治理措施?一.生态脆弱区治水治土壤治盐治蒸发关键:使土壤脱盐核心:以治水为中心,科学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治水——内陆、沿海地区井灌井排示意图有灌有排,合理灌溉;提高灌溉技术(喷灌﹑滴灌﹑根灌);井灌井排排水、拦水、引水、防渗沿海:防止过度开采地下水2、土壤盐碱化(四).土地退化(5)盐碱化治理措施?一.生态脆弱区井排井灌就是从机井抽取地下水用于灌溉,既可满足作物需水,又能淋洗土壤盐分和降低地下水位,起了竖井排水的作用。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作为黄淮海盐碱地治理试点,最初的治理就采用了井排井灌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浅机井抽取浅层咸水,利用咸水灌溉压盐,通过深沟排走降低土壤盐分;然后再利用深机井抽取淡水,再次冲洗浇灌降低土壤盐分。为什么要利用咸水冲洗盐碱地呢?因为咸水的矿化度远低于盐渍化土,特别是重盐土的土壤溶液浓度。实验结果说明,利用咸水冲洗中盐碱土是节约淡水,加快盐碱地改良的有效措施。在需要抽水排咸的地方,利用抽出的咸水冲洗盐渍土借以加强盐分在土体中的下行过程,可谓一举两得,即节约淡水,又改良盐碱地。为了提高土壤的脱盐率和作物播种后的出苗率,必要时可在咸水冲洗的基础上随即用淡水清洗一次,效果更好,这就是井排井灌。同时机井抽水时,井的周围地下水位就会下降,形成一个以井为中心的降落漏斗,特别是在群井抽水情况下,降低地下水的效果更为显著。水盐运动规律是“盐随水来,盐随水去”,随着地下水位降低,通过土壤毛细管向地面蒸发减少,可减缓地表积盐的强度。2、土壤盐碱化(四).土地退化(5)盐碱化治理措施?一.生态脆弱区视频:治盐治土壤培土;深耕翻土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化肥改良耕作,轮作、间作套种2、土壤盐碱化(四).土地退化(5)盐碱化治理措施?一.生态脆弱区治蒸发覆盖技术实行农田覆盖(秸秆覆盖),抑制蒸发返盐;2、土壤盐碱化(四).土地退化(5)盐碱化治理措施?一.生态脆弱区2、土壤盐碱化(四).土地退化一.生态脆弱区(5)分析土壤盐碱地的防治措施。水利改良措施:

①引淡淋盐:引淡水灌溉,使土壤盐分溶解,通过下渗把表土层中的盐碱排到深层土壤中或侧渗入排水沟加以排除,使表层土壤脱盐。②井排井灌(排水排盐):井排就是钻浅层机井抽去机井附近的浅层咸水使得地下潜水位下降,井灌就是抽取深层的地下淡水用作灌溉,同时淋洗地表盐分,以治理土地的盐渍化。

③严禁过度开采地下水,合理进行围垦养殖;④科学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有灌有排;提高灌溉技术(喷灌﹑滴灌﹑根灌),防止地下水位上升。⑤发展节水农业。2、土壤盐碱化(四).土地退化一.生态脆弱区(5)分析土壤盐碱地的防治措施。农业改良措施:营造防护林带,改良耕作制度,采取轮作、间种、套种等措施;农田覆盖,抑制蒸发返盐——选择适当覆盖物(光解地膜、作物秸秆)实行农田覆盖,抑制水分蒸发返盐。发展节水农业。生物学改良措施:种植吸收盐分的植物——植物将土壤中盐分吸收到植物体中,使土壤脱盐;削弱光照,抑制蒸发返盐。(利用盐生植物、抗盐牧草、农作物、耐盐碱灌木改良盐碱土)土壤改良措施:深耕深翻(深耕翻土):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是表层多,下层少,经过耕翻,可把表层土壤中盐分翻扣到下层,把下层含盐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使表层土壤脱盐;而且,翻耕能疏松土壤,截断土壤毛细管水向地表输送盐分,抑制蒸发返盐。(思考:盐碱地翻耕的时间最好是春季和秋季?因为春、秋是返盐较重的季节,表层土壤盐分高,深层土壤盐分低;秋季耕翻也有利于杀死病虫卵,清除杂草,深埋根茬,加强有机质分解和迟效养分的释放)鱼塘-台田模式:降低地下水位——低洼地区挖泥成塘、堆泥成田,通过提高台田高度降低地下水位,可抑制蒸发返盐;又利于雨季时台田雨水下渗淋盐,使土壤脱盐。施用石灰:增大土壤PH值,中和土壤酸性;增施有机肥——盐碱地一般有低温、土瘦、结构差的特点。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腐殖质,腐殖质可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使孔度增加,提高土壤疏松度,增强透水性,利于盐分淋洗和抑制返盐;腐殖质可和碳酸钠作用形成腐殖酸钠,降低土壤碱性;腐殖酸钠还能刺激作物生长,增强作物抗盐能力。合理施用化肥(中性和酸性肥料)——化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的耐盐力;化肥可改变土壤组成,抑制盐类对植物的不良影响。挖排水沟,适当降低地下水位;客土法。2、土壤盐碱化(四).土地退化一.生态脆弱区滨海地区缺淡水

如何用咸水治理盐碱地?原理:盐降低冰的熔点,到零下五摄氏度左右咸水结冰。咸水结冰灌溉技术:利用咸水结冰冻融,咸淡分离;咸水结冰,直至春季融化时,高浓度的咸水先融化,淡水最后融化下渗,此时的微咸水和淡水能用来淋盐洗盐。零下五摄氏度,咸水灌溉的最好时机:先小水灌溉,待结冰后再一次灌溉,使盐水结冰。关键步骤:全田覆盖地膜,防止反盐。3、土壤侵蚀(四).土地退化一.生态脆弱区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黄土高原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最为典型。图12中国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按侵蚀营力分类水力侵蚀(水土流失)水力侵蚀或流水侵蚀是指由降雨及径流引起的土壤侵蚀,简称水蚀。包括面蚀、潜蚀、沟蚀和冲蚀。1.面蚀或片蚀:面蚀是片状水流或雨滴对地表进行的一种比较均匀的侵蚀,它主要发生在没有植被或没有采取可靠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坡耕地或荒坡上。是水力侵蚀中最基本的一种侵蚀形式,面蚀又依其外部2.潜蚀:是地表径流集中渗入土层内部进行机械的侵蚀和溶蚀作用,千奇百怪的喀斯特溶岩地貌就是潜蚀作用造成的,另外在垂直节理十分发育的黄土地区也相当普遍。3.沟蚀:沟蚀是集中的线状水流对地表进行的侵蚀,切入地面形成侵蚀沟的一种水土流失形式,按其发育的阶段和形态特征又可细分为细沟、浅沟、切沟侵蚀。沟蚀是由片蚀发展而来的,但它显然不同于片蚀,因为一旦形成侵蚀沟,土地即遭到彻底破坏,而且由于侵蚀沟的不断扩展,坡地上的耕地面积就随之缩小,使曾经是大片的土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4.冲蚀:主要是指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搬运、沉积作用。冲蚀是土壤侵蚀的主要过程,冲蚀的标志是地表形成大小不等的冲沟,山洪和泥石流是地表冲蚀的极端发展结果。重力侵蚀重力侵蚀是指斜坡陡壁上的风化碎屑或不稳定的土石岩体在重力为主的作用下发生的失稳移动现象,一般可分为泻流、崩坍、滑坡和泥石流等类型,其中泥石流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水土流失形式。重力侵蚀多发生在深沟大谷的高陡边坡上。冻融侵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高寒地区,在一些松散堆积物组成的坡面上,土壤含水量大或有地下水渗出情况下冬季冻结,春季表层首先融化,而下部仍然冻结,形成了隔水层,上部被水浸润的土体成流塑状态,顺坡向下流动、蠕动或滑塌,形成泥流坡面或泥流沟。所以此种形式主要发生在一些土壤水分较多的地段,尤其是阴坡。如春末夏初在青海东部一些高寒山坡、晋北及陕北的某些阴坡,常可见到舌状泥流,但一般范围不大。风力侵蚀在比较干旱、植被稀疏的条件下,当风力大于土壤的抗蚀能力时,土粒就被悬浮在气流中而流失。这种由风力作用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就是风力侵蚀,简称风蚀。风蚀发生的面积广泛,除一些植被良好的地方和水田外,无论是平原、高原、山地、丘陵都可以发生,只不过程度上有所差异。风蚀强度与风力大小、土壤性质、植被盖度和地形特征等密切相关。此外还受气温、降水、蒸发和人类活动状况的影响。特别是土壤水分状况是影响风蚀强度的极重要因素,土壤含水量越高,土粒间的粘结力加强,而且一般植被也较好,抗风蚀能力强。人为侵蚀人为侵蚀是指人们在改造利用自然、发展经济过程中,移动了大量土体,而不注意水土保持,直接或间接地加剧了侵蚀,增加了河流的输砂量。目前主要表现在采矿、修建各种建筑、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过程中毁坏耕地、废弃物乱堆放,有的直接倒入河床,有的堆积成小山坡,再在其他营力作用下产生侵蚀。人为侵蚀在黄土高原所产生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一大批露天煤矿的开采等,使个别地区的水土流失近年来又有明显加剧的趋势。衡量土壤侵蚀的数量指标主要采用土壤侵蚀模数,即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壤流失量。根据土壤侵蚀模数对区域划分土壤流失强度。土壤侵蚀危害1.破坏土壤资源:由于土壤侵蚀,大量土壤资源被蚕食和破坏,沟壑日益加剧,土层变薄,大面积土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耕地面积不断缩小。随着土壤侵蚀年复一年的发展,势必将人类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层侵蚀殆尽。2.土壤肥力和质量下降:土壤侵蚀使大量肥沃表土流失,土壤肥力和植物产量迅速降低。通过水土流失的土壤,一般是较肥沃的土壤表层,造成大量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损失,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土壤板结,土质变坏,土壤通气透水性能降低,使土壤肥力和质量迅速下降。3.生态环境恶化: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地表植被的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失调恶化,洪、涝、旱、冰雹等自然灾害接踵而来,特别是干旱的威胁日趋严重。4.破坏设施:水土流失带走的大量泥沙,被送进水库、河道、天然湖泊,造成河床淤塞、抬高,引起河流泛滥,这是平原地区发生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同时大量泥沙的淤积还会造成大面积土壤的次生盐渍化。由于一些地区重力侵蚀的崩塌、滑坡、或泥石流等经常导致交通中断,道路桥梁破坏,河流堵塞,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5.淤积抬高河床加剧洪涝灾害:土壤侵蚀使大量坡面泥沙被冲蚀、运搬后沉积在下游河道,消弱了河床泄洪能力,加剧了洪水危害。6.淤塞水库湖泊影响开发利用图2.9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景观4、石漠化:一.生态脆弱区(四).土地退化阅读《选择性必修二》教材23-24页,《必修一》66页,80页,结合已有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石漠化?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它有什么典型特征?贵州喀斯特地区为什么出现大面积石漠化?为什么有人把石漠化称作“生态癌症”或称为“石魔”?它是不治之症吗?为什么喀斯特地区总是与贫困交织在一起?请为石漠化严重的贵州地区提出合理的发展措施。2、石漠化:一.生态脆弱区(四).土地退化分布:湿润、半湿润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区概念: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人地矛盾问题突出,植被破坏,水士流失(实质),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岩石逐渐裸露,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演变过程。(1)什么是石漠化?4、石漠化:一.生态脆弱区(四).土地退化(2).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它有什么典型特征?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气候:温暖湿润,气温越高,降水越多,发育程度越好;

岩石: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发育区;地质构造:岩石节理发育、裂隙多,有利于地表水下渗。

喀斯特地貌区的典型特点:①地表有溶沟、洼地、峰丛、峰林与孤峰等,地表崎岖,多山间盆地。②土层薄,土壤贫瘠;③地表水渗漏严重,地表水缺乏,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石笋、石柱等。4、石漠化:一.生态脆弱区(四).土地退化(3)贵州喀斯特地区为什么出现了大面积的石漠化?土壤:石灰岩抗风化能力较强,成土过程缓慢,土层薄;地形:地表起伏较大,多陡坡,土层薄;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石灰岩上的土层极易发生水土流失;植被:植被覆盖率低,缺乏植被保护,暴雨期间易发生水土流失;人类活动:过度开垦、大面积陡坡开荒、放牧,无序的工矿建设等,破坏地表植被(人为)使得石灰岩上的土层遇暴雨激发,更易产生水土流失。4、石漠化:一.生态脆弱区(四).土地退化(4)为什么有人把石漠化称作“生态癌症”或称为“石魔”?它是不治之症吗?喀斯特地区一旦出现石漠化,靠自然恢复非常困难,带来一系列危害:①植被破坏,导致水源涵养能力下降,造成旱涝灾害频发;②水土流失加剧,耕地破坏,土壤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③植被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④限制当地经济的发展;4、石漠化:一.生态脆弱区(四).土地退化中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①石漠化出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农作物产量降低,农业生产等经济活动受阻;②人口增加对土地需求增加,人们通过进一步开垦土地以提高作物产量,而这又进一步加重水土流失,最终导致石漠化的加剧。③石漠化的恶性循环限制当地的经济发展。山穷、水枯、林衰、土瘦4、石漠化:一.生态脆弱区(四).土地退化(5).为什么喀斯特地区总是与贫困交织在一起?(5)请为石漠化严重的贵州地区提出合理的发展措施。4、石漠化:一.生态脆弱区(四).土地退化方向措施管理措施①健全法律法规,严格管理②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移民,减小环境压力,缓解人地矛盾;③;利用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区域经济(特色农业、旅游业),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工程措施①修建水平梯田②平整土地③修建水库生物措施①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沼气,种植速生经济林和薪炭林,发展小水电,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②调整调整农业用地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保护耕地;③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与恢复石漠化地区的自然植被;技术措施①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节约和充分利用水资源;②改造耕地,改革农业耕作技术,保持水土;(四).土地退化什么是红漠化?分布??一.生态脆弱区概念: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丧失生产力而形成荒漠化的现象;

分布:我国南方低山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5、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区水土流失——红漠化红漠化原因自然人为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地形:丘陵广布,,地势起伏大,土层薄;土壤:铁、铝氧化物丰富,质地黏重,酸性红壤人多地少,陡坡开垦,毁林开荒,植被覆盖率降低,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农村薪柴匮乏,能源短缺,乱砍滥伐。治理措施打坝建库、平整土地、改坡地为梯田;护坡固沟等;禁止乱砍滥伐、陡坡开垦;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矿区开展土地复垦;加强宣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发展沼气;营造速生薪炭林;开发小水电;炉灶革新,推广使用省柴灶;推广生活用煤,减少森林砍伐;治理环境解决生活能源问题:5、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区水土流失——红漠化(四).土地退化一.生态脆弱区5、红壤区水土流失——红漠化(四).土地退化一.生态脆弱区思考: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造成损失更大的原因?①南方低山丘陵区人均土地少,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②南方低山丘陵区多为较薄的疏松土层覆盖的石质山地,表土一旦被冲蚀,恢复更加困难;③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概念:水土流失,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等致使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流失严重;过度使用化肥使得土壤出现盐碱化和板结现象,导致土壤生产力下降。分布:我国主要分布东北平原黑土分布区。6、土壤肥力下降(四).土地退化一.生态脆弱区根据区域特征,将下列土地退化表现与其典型分布区连接起来。我国生态脆弱区的分布浑善达克沙地黄土高原西南喀斯特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羌塘高原西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石漠化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西南喀斯特地区羌塘高原西部浑善达克沙地华北地区黄土高原冰融侵蚀水土流失华北地区(五)中国生态脆弱区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一.生态脆弱区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也是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21世纪初,北方农牧交错带80%以上的草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哎呀小小草素材PPT(一).北方农牧交错带【思考题】1.描述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和形态、涉及的行政区范围?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2.请描述北方农牧交错带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关系。3.为什么这里会成为农牧交错带(考虑旱作农业的低限)?农牧交错带主要环境和发展问题是什么?哎呀小小草素材PPT(一).北方农牧交错带【思考题】1.描述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和形态、涉及的行政区范围?农牧交错带:①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②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③北段大致在大兴安岭以西,南段大致沿长城一线延伸。形态:呈带状分布,东段较宽,最宽超过300千米;西段较窄,宽为100—150千米。范围:共涉及9个省级行政区,总面积超过65万平方千米。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哎呀小小草素材PPT2.请描述北方农牧交错带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关系。【思考题】特点: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走向一致。东部宽,西部窄。东部受季风气候影响更为显著,降水变率更大。哎呀小小草素材PPT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图14北方农牧交错带年降水量分布(一).北方农牧交错带哎呀小小草素材PPT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3.为什么这里会成为农牧交错带(考虑旱作农业的低限)?农牧交错带主要环境和发展问题是什么?【思考题】成因:400mm是旱作农业的低限;种植业一般要求年降水量不能低于400mm,畜牧业则通过逐水草而居的流动生活降低对降水量的需求。该地区基本位于年降水量400mm等值线一带,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农牧两种生产方式在这里交融形成交错带。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气候变化农进牧退牧进农退暖湿冷干主要环境和发展问题:过度开垦,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流沙泛滥,风沙掩埋农田等问题。(一).北方农牧交错带汉、唐、宋气候暖湿时期政府垦荒政策的引导大批农民越过长城一线将草原开垦为农田,使农区北界向西、向北推移。农进牧退哎呀小小草素材PPT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一).北方农牧交错带

65土地退化是该带主要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Anthropicfactor……人为因素Naturalfactors……自然因素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二)、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自然原因探究(1)根据图2.12.a,估算鄂尔多斯市多年平均降水量;根据图2.12.b,找出鄂尔多斯年降水量最多与最少的年份及其数值,分析鄂尔多斯降水季节变化特征。(2)鄂尔多斯市年际降水量变化对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3)鄂尔多斯降水的变化特征如何影响该地的土地退化?(4)鄂尔多斯地区为什么冬春季节多大风?(5)为什么鄂尔多斯市土地极易遭受风蚀和沙化?(二)、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1).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自然原因探究(1)根据图2.12.a,估算鄂尔多斯市多年平均降水量;根据图2.12.b,找出鄂尔多斯年降水量最多与最少的年份及其数值,分析鄂尔多斯降水季节变化特征。①鄂尔多斯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约在300-400mm左右;②降水最多:1961年约520mm;降水最少:1965年约120mm,两者相差约400mm;特征:①降水(季节)变率大,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②降水年际变化大。注:降水变率指降水量的年(或季、月)际变化。(二)、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1).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自然原因探究(2)鄂尔多斯市年际降水量变化对农业耕作和牧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一般认为,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是旱作农业的低限,在300毫米以下时,农作物就会绝收。鄂尔多斯市降水年际变化大,影响耕作的面积和牧业的规模,影响作物的种类,收成的稳定性,畜产品的品质。(二)、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1).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暴雨集中降低水分利用率强烈的土壤侵蚀年际变化大降水少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加剧土壤退化旱灾(3).鄂尔多斯降水的变化特征如何影响该地的土地退化?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自然原因探究(二)、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1).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1、自然原因探究

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对降水变率极为敏感,土地极易受风蚀和沙化,这是该带土地退化的根本自然原因。(1).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①一般认为,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是旱作农业的低限,在300毫米以下时,农作物就会绝收。②本带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300-400毫米,降水变率大,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在夏季。③暴雨集中,不仅降低了水分利用率,还造成强烈的土壤侵蚀;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比较大,降水量少的年份往往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二)、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自然原因探究(二)、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本带多大风,且集中于冬春季节。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例,大风(风速大于17米/秒或八级以上)天数年均超过40天,60%以上的大风集中在冬春季节,其中春季大风天数在10-30天。(2).多大风(4)

鄂尔多斯地区为什么冬春季节多大风?1、自然原因(二)、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2).多大风(4)

鄂尔多斯地区为什么冬春季节多大风?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接近亚洲高压冬春季受亚洲高压影响地面植被少风力强劲,大风日数多(动力条件)(5)为什么鄂尔多斯市土地极易遭受风蚀和沙化?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降水稀少植被覆盖率低表土裸露、疏松多沙质沉积物(物质来源)风力强劲大风日数多土壤易受风蚀1、自然原因探究(二)、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2).多大风2、人为原因探究: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是直接原因(二)、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降水较多适宜农耕的条件好农区向牧区扩展降水较少农作物减产为了生计,扩大耕地面积农作物长势较差土壤保护作用减弱若遇大风、暴雨,则会加重土壤侵蚀本身生态环境脆弱垦区面积越来越大,并向西、向北扩展。土地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土地退化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1).过度开垦阅读教材,画出过度开垦导致土地退化的关系图。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耕地面积1949年的9.8万公顷1980年的21.93万公顷基本上分布在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的地区,而这里曾是水草条件优良的草场。增加到新开垦的耕地(2).过度放牧

牧民为求得当前的经济利益而盲目提高载畜量,但过度放牧的后果则是草场退化,反而使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

超载放牧导致牧草生长能力和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地沙化,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形成新一轮的超载放牧,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

例如,20世纪50年代,浑善达克沙地地区的牲畜量为100万头,到20世纪80年代末,增加到了1000万头。从20世纪70年代起,草场开始退化,到20世纪末,1/3的草场已成沙地,80%的草场退化。2、人为原因探究: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是直接原因(二)、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2、人为原因探究: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是直接原因(二)、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道路建设过度樵采不合理的开矿人为原因:除此之外,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也会造成土地退化。人类活动土地退化的表现

过度开垦降水多的年份,农区向牧区扩展;降水少的年份,农作物减产,且因农作物长势差,加剧了土壤的侵蚀;为增加粮食产量,人们向牧区方向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导致土壤肥力逐年下降、耕地演变为沙地过度放牧牧民为求得当前的经济利益而盲目提高载畜量(破坏了牧草生长和土壤结构,加速了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的进程

),但过度放牧的后果是草场退化,反而使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过度樵采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严重破坏植被、翻动土层,造成风沙侵蚀加剧,草地沙化水资源利用不当盲目扩大开垦规模,大规模灌溉导致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大水漫灌,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不合理的开矿、道路建设不重视环境保护,破坏地表植被、加剧土壤侵蚀;污染水源、弃土弃渣,导致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2、人为原因探究: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是直接原因(二)、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多大风(动力条件)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根本自然原因)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人口增长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道路建设水资源利用不当(主要原因)(二)、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活动探究1】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萨赫勒地区遭受罕见大旱,并引发了严重的荒漠化,致使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前后有20多万人因饥饿而死亡,千百万人流离失所。这场惨剧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世界荒漠化防治运动。萨赫勒地区通常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热常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大多为100-500毫米。(1)根据图2.14和文字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地理位置:

萨赫勒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处于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气候特征:①全年高温,蒸发大;②降水总量少,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潜在自然因素:①气候干旱;②降水季节变率大,地表水贫乏;③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④植被为草原和荒漠;⑤多疏松的沙质土壤。【活动探究1】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游牧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根据图2.15,分析这一转变对草场带来的影响。①牲畜品种由多样性转变为单一性,牲畜食草变得单一,会引起个别草类的严重破坏,造成草场生物资源的破坏;②分散的小规模经营被集中的规模经营取代,必然造成牲畜数目的增加,造成整个草原的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出现荒漠化;③由季节游牧变为掘井定居,造成水井周围草场的超载放牧,牧草无法恢复,荒漠化加剧,若继续发展会造成整个草原的毁灭。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导致草场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活动探究1】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问题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地区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用地之争加剧。人口过快增长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请解释图2.16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办法: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经济与实行环境整治同时进行,恶性循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①控制人口增长;②退耕还牧,禁止过度放牧;③合理利用现有耕地,进行集约化生产,提高单产;④发展节水农业。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1.综合治理原则①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②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频:中国治沙图鉴

86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2构筑防护体系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2.综合治理措施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陕西省定边县土层深厚,日照充足,适宜荞麦生长这里荞麦种植历史悠久,生产的荞麦具有粒大饱满、营养丰富、药用价值较大等优势。2011年,定边荞麦被确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综合治理措施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②构筑防护体系

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采用灌草相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草方格沙障防风固沙2.综合治理措施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农田防护网防沙林带封沙育草草方格沙障固沙(工程措施)②构筑防护体系2.综合治理措施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县境内,人们为了保护包兰铁路不受腾格里沙漠的侵袭,在沿线的流动沙丘上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方格状的沙障。作用:①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消减风力。

②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沙坡头阻沙网防沙障②构筑防护体系

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2.综合治理措施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植树种草打坝淤地修建梯田修建水库小流域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黄土高原这种沟道多达100万条以上。小流域的水土流失,从泥沙的产生到输水输沙,均在小流域内完成。保塬、护坡、固沟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A地形较平坦,适宜平整土地进行农业生产B地坡度较缓,修建梯田C地坡度较陡,以种草护坡为主,防止水土流失D地沟谷地区,打坝建库②构筑防护体系2.综合治理措施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②构筑防护体系2.综合治理措施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打坝淤地的作用:①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中;②坝上泥沙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③改善生产条件,合理利用水土。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三北防护林工程意义:建设三北工程,对改善三北地区和全国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实现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战略需要,更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措施:①在沙区,以遏制土地沙化为根本,加大封禁保护力度,推进全面治理,建设乔灌草复合防护林体系;②在山区,以水土保持为重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提高土地生产力;③在平原农区,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为目标,建设、改造、提高相结合,建设高效农业防护林体系。是指在中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干旱、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灾难,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人们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境地。②构筑防护体系2.综合治理措施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③以地养地,自然恢复2.综合治理措施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种植高产牧草退化草场休牧干草堆④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2.综合治理措施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退化草场,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⑤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容量有限,人口过快发展对环境压力增大。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土地退化的主要成因人口增长的压力降水变率大且多大风天气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优化土地使用结构以地养地,自然恢复调整生产结构和数量构筑防护体系综合治理措施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这里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20世纪60年代后,当地人口大量增加,人们大面积垦草种粮,导致草原基本消失至20世纪90年代初,全市耕地面积达160万公顷,但90%的耕地出现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有的农民被迫举家搬迁.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Implementationofreturningfarmlandtoforest(grass)inWulanchabuCity从1994年起,乌兰察布市开始重建生态;至2008年,陆续有一半多的耕地实现退耕还林(草)与此同时,还采取多种措施调整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首先是调整种植业的结构,摒弃早春作物小麦和莜麦,而是以晚秋作物马铃薯和甜菜等经济作物为主,优化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种植业结构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Implementationofreturningfarmlandtoforest(grass)inWulanchabuCity其次是把低产的农田退耕还草,建设人工草场,以提供优质饲草饲料,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使畜牧业在第一产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退耕前的不到30%增加到2008年的50%以上退耕还草,建设人工草场第三是调整畜牧业结构,由过去的粗放散养转为舍饲圈养,畜种结构由过去以土种畜为主的毛肉型转变为奶牛、肉羊为主的乳肉型,逐步改变传统靠天养畜的方式,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调整畜牧业结构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Implementationofreturningfarmlandtoforest(grass)inWulanchabuCity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促进乌兰察布市农村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广种薄收的不合理生产方式,促使农业劳动力转移,使农民收入水平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实现脱贫致富同时,生态环境也发生巨大变化,全市森林覆盖率和天然草场草原植被覆盖度都得到大幅提高案例

乌兰布察市实施退耕还林(草)【思考】阅读教材P29页图2.20、图2.21.以及相关的文字材料,思考下列问题:乌兰察布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乌兰察布的气候类型及特点?20世纪60年代,乌兰察布市土地沙化的原因?乌兰察布市由种植早春作物小麦、莜麦等粮食作物转变为种植晚秋作物马铃薯和甜菜等经济作物的原因是什么?为了重建生态,乌兰察布市采取了哪些措施?通过退耕还林(草),乌兰察布市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乌兰察布市通过生态整治带来了哪些积极效益?问题1.乌兰察布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远离海洋,深居内陆。问题2.乌兰察布的气候类型及特点?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温差大,全年降水少,夏季降水稍多案例

乌兰布察市实施退耕还林(草)问题3.20世纪60年代,乌兰察布市土地沙化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后,当地人口大量增加,人们大面积垦草种粮,导致草原基本消失。地表失去植被保护,耕地出现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案例

乌兰布察市实施退耕还林(草)问题4.乌兰察布市由种植早春作物小麦、莜麦等粮食作物转变为种植晚秋作物马铃薯和甜菜等经济作物的原因是什么?

优化种植业结构,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案例

乌兰布察市实施退耕还林(草)①调整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农田退耕还林还草(图2.20)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业比重下降,畜牧业比重上升(图2.21)③改善畜牧方式,调整畜种结构。问题5.为了重建生态,乌兰察布市采取了哪些措施?问题6.通过退耕还林(草),乌兰察布市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①土地利用结构中草地和林地的比重大,林地的比重上升,草地的比重略有下降,淡水的比重上升,耕地的比重大幅度下降;②农业产业结构中畜牧业比重上升,种植业比重大幅度下降。问题7.乌兰察布市通过生态整治带来了哪些积极效益?案例①经济效益:促进乌兰察布市农村农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②社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实现了区域脱贫致富;③生态效益:森林和草场的覆盖率提高,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实现了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

乌兰察布生态家园

乌兰察布农民丰收的喜悦土地荒漠化的原因A自然:①气候(降水、风、气候异常)②植被覆盖率低③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土壤)(④地形起伏大,地质)B人为:过度开垦(放牧、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不合理采矿、交通等工程建设等土地荒漠化的危害1、土壤肥力、生产力(耕地面积)2、自然灾害:沙尘暴

旱灾(滑坡泥石流)

3、生物多样性

生态恶化4、制约经济发展

贫困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1、植被:(植树造林(防护林)

草方格沙障

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2、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合理利用水资源

农产品加工

解决能源问题3、环境保护宣传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4、生态移民5、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小结【深度思考1】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基本分析思路分析某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时,往往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着手,其中成因与防治措施是分析的重点。(1)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可根据生态脆弱区的特征总结如下:①湿润的山地丘陵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易引发水土流失;②蒸发旺盛的灌溉农业区,不合理灌溉易导致土地盐碱化;③草原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易造成土地荒漠化。(2)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①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植被类型及覆盖率、地表沉积物等自然背景决定一个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②人为原因:当地农业生产方式、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水平、政策导向等。(3)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措施分析①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②建: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走廊、草方格沙障、森林公园、淤地坝工程等。③改:改善经济结构;改坡耕地为梯田。④法:健全环保法律和法规;加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答题思路】【深度思考1】某地选用某种植物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因①植物的生长习性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易存活;②该植物生长速度快,可在短时间内起到作用;③该植物改善生态环境效果较好;④选用该植物能够为当地农牧民带来经济效益。

在科尔沁沙地,普遍存在着历史时期形成的三成古土壤。这表明科尔沁沙地曾经有过三次沙地固定时期。据文献记载,公园9世纪以后的一段时间,大量外来移民在此垦殖,造成土地荒漠化。随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地移民逐渐迁出,这里的土地利用方式又逐渐恢复为牧业,土地荒漠化有所逆转。清代,大量关内农民涌入科尔沁沙地垦荒,使荒漠化土地面积再度扩大。据此,完成相关任务。图2-47科尔沁沙地位置与范围(1)科尔沁沙地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会造成哪些影响?

(2)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案例研讨1①气候变干,温差变大;加剧沙尘暴灾害,局地气候变差,(使周边地区出现沙尘暴、扬沙、浮尘的天气增多,降低大气能见度,污染周边地区的环境,使周边地区气候发生改变,如光照减少等;)②风沙入河,流域下游河水泥沙含量增加,河床淤积严重;③农、牧业承载能力下降,威胁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等区域开发要遵循自然规律,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秉承因地制宜原则安排农业生产方式,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应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发展,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经济。

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通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和实践,绿化沙漠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如今,这里的降水量显著增加,沙尘天气大幅减少,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库布其因此成为全球第一个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其模式”成功地实现了大规模荒漠化防治、沙产业发展和沙区百姓脱贫致富三大目标的有机结合,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防沙治沙提供了成功案例和新鲜经验。

库布其治沙模式2015土地生命奖案例研讨2库布齐沙漠的巨大变化after观看视频,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实现整体逆转案例研讨2

根据材料指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归纳该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工人正在挖甘草

沙漠西瓜

下图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沙漠旅游①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减少荒漠化);②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③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甘草种植案例研讨2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但这里高寒多风少雨,每年积雪长达7个月,自然条件十分酷。历史时期的滥垦乱伐和过度樵采,使该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