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春秋考真题卷试题汇编之古诗鉴赏(含答案)2017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杂诗
(明)丰坊孤松挺穹壁①,下临万里波。激湍啮其根,惊飚撼其柯。纷纷穴赤蚁,袅袅缠青萝。群攻未云已,生意当如何?严霜一夕坠,高标复嵯峨②。君子固穷节,感慨成悲歌。〔注〕①穹壁:高高的崖壁。②嵯峨:高耸的样子。13.从题材上看,本诗属于(
)。(1分)A.写景诗B.咏物诗
C.哲理诗
D.闲适诗14.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孤松”二句使用起兴的手法,巧妙引出描写对象。B.“激湍”二句中“啮”“撼”动词使用精确,有表现力。C.“纷纷”二句运用叠词,描摹事物的形态,鲜明生动。D.“群攻”二句巧用问句,语意形成转折,承转自然。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13.
B(1分)14.
A(3分)15.(4分)示例一: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对君子身处困厄仍然坚守气节、孤高傲世的赞美,以及对奸佞小人的愤慨和蔑视。示例二:作者以孤松自比,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的蔑视和对遭受打击的愤慨,表现了自己孤高傲世的精神和坚守节操的意志。2017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2-14题。(8分)广陵赠别(唐)李白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12.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1
分)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解析】偶数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答案】C13.以下评价适合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
分)A.含蓄委婉
B.雄起瑰丽
C.高亢豪放
D.明快俊逸【考点】诗歌语言风格【解析】李白这首诗一改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不伤别,语言平易自然,意象开阔疏朗,情调昂扬乐观,显示出作者豪放洒脱、风调俊爽的豁达性格。【答案】D【评分说明】选D给2分,选C给1分。14..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情感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答案】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第三联借景抒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不须因离别而醉酒,也体现了洒脱的情怀。【评分说明】“怎样抒写”3分,“临别情感”2分。2018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少年行
(唐)王昌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青槐夹两道,白马如流星。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12.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A.律诗B.近体诗
C.古体诗
D.曲子词13.
下列对本作品风格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沉郁顿挫B.刚健豪迈
C.平淡自然
D.遒劲高古14.
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少年形象加以赏析。(5分)12.(1分)C13.(2分)B评分说明:选B给2分;选D给1分14.(5分)答案示例:全诗塑造了毅然奔赴国难、不计功名的热血少年的形象。第一句以“西陵”和“侠”点明少年的身份和侠义情怀;第二句写送别场面,烘托少年此行的豪壮;“青槐”两句,色彩鲜明,一静一动,运用衬托和比喻,刻画少年的勃勃英姿;五六两句交代出征的原因是敌寇入侵,七八两句直接赞美少年的气节。2018年上海市秋季高考语文试卷(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从军行(唐)崔国辅塞北胡宿下,营州索兵救。夜里偷道行,将军马亦瘦。刀光照寒月,阵色明如昼。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注】①营州:唐代州名,北接契丹。②偷道行:秘密行军,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从对仗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律诗。R.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是一首边塞诗。C.“将军马亦瘦”句写粮草耗尽而战马变瘦。D.“刀光照寒月”句写刀光与月光交相辉映。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A.慷慨激昂B.清新流畅
C.深沉含蓄
D.刚劲凝练14.扣住“传闻”二字,赏析“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两句(4分)12.(2分)答案:C13.(2分)答案:C14.(4分)答案:“传闻”在诗中是“听说”之意,指我方军队听说敌军遍布山野,“我军”的救援部队已经严阵以待,誓与殊死搏斗,侧面写出了援军行动迅速。从写法的角度上看,“传闻”属虚写(想象),将战前紧张的气氛烘托的生活而形象,充分表现了“我军的救援部队”奋勇抗敌、报效国家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的精神。诗歌简析:这首边塞诗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营州地区的一次增援前线的军事行动,通过对唐军将士日夜兼程急行军增援前线行动的描写,颂扬了唐军将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此诗构思新颖,将战前的情景通过气氛烘托和细节刻画将紧张的战争气氛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至高潮时却引而不发,耐人深思。2019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和程员外春日东郊即事(唐)包何郎官休浣怜迟日①,野老欢娱为有年②。几处折花惊蝶梦,数家留叶待蚕眠。藤垂委地萦朱履,泉长侵阶浸绿钱③。直到闭关朝谒去,莺声不散柳如烟。[注]①郎官休浣怜迟日:郎官,指程员外;休浣,官吏按例休假;迟日,指春日。②有年:丰年。③绿钱:青苔。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几处折花惊蝶梦”承上“郎官休浣怜迟日”句。B.“数家留叶待蚕眠”承上“野老欢娱为有年”句C.联中“惊”“待”两字,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D.颈联中写到藤蔓“紫朱履”,融入了人的情感。13.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2分)A.雄浑悲壮B.闲适清雅
C.哀怨凄婉
D.平淡自然14.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画线句。(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2分)C13.(2分)B评分说明:答B给2分,答D给1分。14.(4分)答案示例:“莺声不散柳如烟”一句,写程员外离开的时候,莺声萦绕不散,绿柳烟笼雾罩,诗人不直接从程员外落笔,而是赋景物以深情,通过写黄莺绿柳不忍与程员外分别,来含蓄地表达他对东郊春景的喜爱和留恋,新颖别致,饶有余味。评分说明:诗句的理解1分;赏析3分2019年上海市秋季高考语文试卷(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8分)和徐都曹①[南朝齐]谢眺宛洛②佳遨游,春色满皇州。结轸③青郊路,回瞰苍江流。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桃李成蹊径,桑榆萌道周。东都已俶载④,言归望绿畴。【注】①徐都曹:徐勉。都曹,官名。②宛洛:南阳和洛阳,这里指建康。皇州:帝都,指建康。③结轸:停车。④俶载:指农事伊始。12.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1分)A.《乐府诗选》
B.《古诗菁华》C.《诗余选集》
D.《律诗集粹》13.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叙述与写景结合
B.寓情于景物之中C.用典而不失自然
D.铺陈和比喻兼用14.你认为本作品哪一联写景写得最好?请赏析其妙处所在。(5分)12.B(1分)13.D(2分)14.(5分)答案示例:我觉得“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一联写得最好。这一联写日光遍布江上,青草沐浴着阳光,在微风中摆动。其中“动”“浮”二字,捕捉精准,感受细腻,化虚为实,最有表现力。阳光本是最难以捉摸的,作者却能抓住阳光落于江上、波光粼粼的画面,写出日光仿佛在江上跳跃的效果。日光又落在草叶上,风吹草动,仿佛风也有了光,浮动在草际。这一联描绘的画面清新灵动,明丽旖旎,我们读诗时也能感受到作者赏景的喜悦,很有感染力。评分说明:选诗句和对诗句的赏析分别评分。2020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8分)游凤林寺西岭[唐]孟浩然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烟容开远树,春色满幽山。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注】①银箭金壶:古代计时工具,漏水多则夜已深。②高:同“皓”,明亮。12.从体裁看,这首诗属于()。(1分)A.律诗B.绝句
C.古体诗
D.曲子词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2分)A.典雅绮丽B.清新明快
C.豪迈奔放
D.空灵飘逸14.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5分
22.A23.B24.此诗写春游山野情趣,起句即点出“喜”字,抒发结伴游览水石的喜悦,风华正茂,意气风发。颔联融情于景,描写弥漫的雾霭散去,露出了远处的树林,整座幽山春色展现在诗人面前,愉悦之情跃然纸上。颈联描写朋友们山中饮酒欢歌的场面,逸兴飞扬。尾联写大家陶醉山间,流连不忍离去,直待明月相伴而归,“招月伴人还”一句似月亦有情,移情想象,人月为伴,生动地表现出游赏之乐,整首诗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情趣盎然。2020年上海市秋季高考语文试卷(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北宋)孔武仲万里长江一叶舟,客心萧索已惊秋。
乱霞影照山根寺,落日光翻水面楼。
浅浦耀金知跃鲤,前滩点雪见栖鸥。
少年壮气悲寥廓,未忍沧江下钓钩。12.根据诗意,适合做本诗题目的一项是(
)。(1分)A.夜泊
B.野寺
C.山行
D.江上13.对第二、三联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景象悠远宽阔,笔触则又细腻传神。B.写景远近结合,丰富立体而有情致。C.写秋日景色萧条冷落,富有画面感。D.写眼前所见,也含有诗人揣度之辞。14.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5分)1.(5分)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②忘故乡渺邈
归思难收
③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2.(5分)⑴(2分)
D
⑵(3分)
B
12.(1分)D
13.(2分)C
14.(5分)答案示例:首联以“万里长江”映衬“一叶舟”传递出羁旅的寂寞萧索,而秋天触动诗人,让他心绪难平;二、三两联描绘秋光烂漫,一片生机的景象,这样的景象消释了作者的寂寞萧索;尾联写廖廓江天激发慷慨昂扬的少年壮志,以不愿垂钓沧江、归隐江湖表达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志向。(评分说明:分析3分,情感2分)2021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早行(宋)晁端友马上鸡初唱,天涯星未稀。惊风时坠笠,零露暗沾衣。山下疏钟发,林梢独鸟飞。远峰烟霭淡,迤逦见朝晖。12.依据题材,本诗不能归入下列类别的一项是(
)。(2分)A.游览类
B.状景类
C.送别类
D.羁旅类1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一项()。(2分)A.以所见所闻写出对自然细腻的感知。B.以宽阔的景象体现诗人丰富的想象。C.以精巧的语言绘出壮丽奇峭的景色。D.语言疏放明朗体现清新淡雅的诗味。14.此诗将时间移换融入景物变化之中,构思巧妙,请结合诗句对此加以赏析。(5分)2.(1)(C)(2分)(2)(A3分,C1分)(3分)11.依据题材,本诗不能归入下列类别的一项是(C)。(1分)1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一项(A)。(2分)14.此诗将时间移换融入景物变化之中,构思巧妙,请结合诗句对此加以赏析。(5分)答案示例:前两联的初唱、星未稀、露沾衣等自身感受,表现了天未亮时的景象;
第三联写寺钟响,独鸟飞,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表现天色渐明;第四联写远山依稀可见,慢慢透出晨曦,则已经时早晨了。
诗人通过景物细微的变化,表明时间潜移,将早行写的真切可感,诗句之间构成自然有序的组合,传递出诗人渐行渐远的舒朗的心情。(评分说明:逐联分析4分,落实景物变换时间转移,全诗情感1分)2021年上海市秋季高考语文试卷(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2—14题。(8分)虞美人[北宋]晁补之原桑飞尽霜空杳。霜夜愁难晓。油灯野店怯黄昏。穷途不灭酒杯深。故人心。羊山古道行人少。也送行人老。一般别语重千金。明年过我小园林。话如今。12.出版社编《历代词选》,拟为这首词添加一个题目,以下选项中合适的一项是()(1分)A.野望B.归隐
C.饯别
D.怀旧13.下列关于这首词写作特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原桑”两句以萧条之景渲染悲壮情绪。B.“油灯”句借助典型画面表现人物心理。C.“羊山”两句以行人情状反衬自身遭遇。D.全词不事雕琢,用语清丽,情思宛转。14.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词中画线部分。(5分)12.(1分)C13.(2分)B14.(5分)答案示例:“一般”句写临别寄语,然后由实入虚,想象将来在自家的小园林再次相逢,借此慰藉心灵,冲淡离别的感伤。“话如今”是说此次的聚散会成为日后重逢时回忆的话题,是对所想象的虚境细化深入,突出对此次相聚的珍惜以及离别的难舍。虚实相生的写法拓宽了词境,将喜忧交织表现得细腻宛转,真切感人。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5分为止。2022年上海市春考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别双温树(唐)李绅①诗序:往年於惠山书房前手植。今已喬柯。数寻干云。葱翠荫日。此树移过江多死。有类丹橘。翠条盈尺怜孤秀,植向西窗待月轩。轻剪绿丝秋叶暗,密扶纤干夏阴繁。故山手种空怀想,温室心知不敢言。②看尔拂云今得地,莫随陵谷③改深根。[注释]①李绅,(772—846),早年居无锡,曾在惠山寺读书。本诗写于其贬官准备前往洛阳时。②这句用西汉孔光典故。※温室:汉宫殿名。《三辅黄图》卷三:“温室殿,武帝建。冬处之温暖。”心知不敢言,《汉书·孔光传》:“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尚书省)中树皆何木叶?’光默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③陵谷:形容世事变化巨大。12.诗歌题材选择题()A.登览类B.咏物类
C.送别类
D.怀古类13.本诗理解分析选择题()A.首联交代缘起,叙写诗人可怜树苗孤单弱小。B.颔联对仗工整,描绘树在不同季节的样貌。C.颈联转向虚写,由树联想到诗人过去的经历。D.尾联运用拟人,写诗人临行借树寄托志向。14.联系诗序和注释,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12.B13.A14.小序写到“此树移过江多死。有类丹橘。”作者通过描写江南气候适宜,树能适性生长,但过江多死,由此引发作者对在朝廷为官时谨慎拘束的感慨,暗含离乡宦游的孤独及对故乡安稳生活的留恋。临别借树自警,表达无论外在环境如何改变,自己都要坚持原则、不改立场的志向。2022年上海市秋季高考语文试卷(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城中闲游
(唐)刘禹锡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注】本诗作于使人被贬归来,闲居洛阳时。12.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1分)A.《古诗源》
B.《乐府诗集》
C.《唐宋近体诗集》
D.《万首唐人绝句》【答案】C13.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2分)A.深沉哀怨
B.清雅委婉
C.瑰奇明丽
D.高古淡远【答案】B14.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题中“闲游”所寄寓的情感。(5分)【答案】答案示例:诗人被贬归来,春日闲游城中。首颔二联写池台主人身居要津,却无暇欣赏美景,对比之间投闲置散的处境,暗含自嘲;颈联写诗人流连园景,透露出他得闲情和一丝寂寞;尾联借斜阳客散,春色空锁,暗寓诗人怀才不遇,遭受冷落的不平和无奈。2023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二)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出门
[清]陆次云回首望家山,渐远山渐低。倾听岸傍语,乡音已渐移。放舟入大河,烟水无端倪①。偶逢相识人,遥呼心依依。无如②交行舟,倏忽已远离。[注]①端倪:边际。②无如:无条。12.下列拟编纂的诗歌选集中,适宜收录本诗的一项是()。(1分)A.《明清格律诗选》B.《明清近体诗选》C.《明清古体诗选》
D.《明清乐府诗选》13.下列选项中,适宜用来评价本诗的一项是()。(2分)A.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皎然《诗式》)B.夫诗,比兴错杂,假物以神变者也。(李梦阳《缶音序》)C.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D.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14.诗人将情感波动寓于叙事之中,这一写法颇有特色。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赏析。(5分12.(1分)
C13.(2分)
C14.(5
分)答案示例:起首四句,写诗人舍岸登舟,渐行渐远,回首家乡,不胜依恋。五六两句,写船入大河,但见烟水迷茫,四望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pos服务合同范本
- 船体劳务加工合同范本
- 无人公寓出租合同范本
- 2025年康复科常见评定工具与疗法知识考核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护理学护理技术综合考核答案及解析
- 2025内蒙古鄂尔多斯职业学院招聘教学助理和管理助理16人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哈尔滨市香坊幼儿园招聘教师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眼科常见疾病诊疗能力评估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云南省宣威市双龙街道中心学校公招聘编制外学龄前教育有关辅助人员(8人)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医学图像学院医学图像识别能力考核答案及解析
- 企业降本增效培训课件
- 八大员培训计划
- 托幼机构消毒课件
- 河北省危险性较大建设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论证审查专家库
-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
- 当代西方美学
- 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十篇(含答案)
- 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李云雁-全套323页ppt课件
- 焊研威达埋弧焊机小车A系列说明书
- 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微循环血栓防治专家共识
- 商业银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