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课程标准】
1、知道秦朝统一、西汉与东汉的统治,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的历史意义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和黄巾起义,了解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理解其对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意义,知道这一时期医
学,数学、农学、史学等成就,了解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为世界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增强
文化自信。
第9课秦统一中国
知识点一、秦灭六国
1、秦灭六国的背景
(1)社会背景: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影响社会稳定,民众企盼结束战乱。
(2)秦国实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东方六国,具备统一实力。
(3)秦王嬴政筹划:嬴政即位后积极筹划统一大计。
2、秦灭六国的过程
(1)时间:自公元前230年起。
(2)战略方针: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发动猛烈军事攻势。
(3)灭国顺序: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
(4)完成统一: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秦朝建立,定都咸阳。
3、秦灭六国的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
(2)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3)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知识点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
(1)皇帝制度
①权力:总揽全国政治、军事、财政等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②举例:嬴政称秦始皇。
(2)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②九卿:掌管财政、宫廷等事务的官员。
(3)地方制度
①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郡县设置:全国分为36君B,后增至40多郡,郡下设县。
③长官任免:郡和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
(1)当时的意义: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全国各地权力,把各项制度推向全国,加强了对全国
的有效统治。
(2)对后世的影响:
①郡县制普遍推行,开创了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②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影响
深远。
知识点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文字统一
(1)背景:七国文字书写各异,不利于国家治理。
(2)举措: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3)意义:政令顺利推行、便于人们沟通、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
2、货币统一
(1)背景:战国时期货币不统一,阻碍经济发展。
(2)举措:废除六国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流通。
(3)意义:改变币制混乱状况、利于国家经济管理、促进各地经济交流,货币形制为后世沿
用。
3、度量衡统一
(1)背景:诸侯国度量衡标准不一。
(2)举措: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用器国家监制。
(3)意义:促进经济发展。
4、交通统一
(1)举措:统一车轨和道路宽度,修筑全国道路网,以咸阳为中心。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
漓江,连接长江和珠江水系。
(2)意义:加强对各地控制;便于交通往来;促进水路交通发展。
5、边疆开拓与巩固
(1)南方: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桂林、南海、象等郡。
(2)北方: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回失地,修筑长城(西起临洗,东至辽东)。
(3)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大国之一。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知识点一、秦的暴政
1、秦始皇统治的两面性
(1)积极方面: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注重发展生产,加强社会管理,对历史发展有贡献。
(2)消极方面(暴政表现):
①经济上:征收沉重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破坏社会经济。
②法律上:法律严苛,民众易犯法,亲属邻里受牵连、刑罚残酷,有肉刑及多种死刑。
③思想上:焚书坑儒,烧毁各国史书和百家著作,坑杀儒生方士。
2、秦二世的暴政
(1)为巩固帝位,杀兄长姐妹和大臣。
(2)对民众压迫更残酷,穷奢极欲:
①继续营建庞大工程。②征调民力屯卫咸阳。③向郡县加征粮饷,赋役沉重。
(3)社会状况:道路上到处是刑徒,民众无法生活。
知识二、陈胜、吴广起义
1、起义背景
(1)时间:公元前209年。
(2)事件: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戍守渔阳,走到大泽乡遇大雨误期,按律当斩。
2、起义过程
(1)起义爆发:陈胜、吴广杀死押队军官,号召众人起义,提出“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
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人响应,“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2)队伍发展: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派人联络,各地响应,起义军壮大。
(3)进攻咸阳:陈胜派主力向西进攻,秦二世组织骊山陵刑徒反击。
(4)起义失败:起义军因未经过严格军事训练、作战实力有限、内部矛盾、缺乏后援,经过
两个多月战斗失败,余部坚持战斗并加入其他反秦队伍。
3、起义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统治。
知识三、秦朝的灭亡
1、反秦浪潮持续: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反秦浪潮未平息。
2、项羽领导的反秦力量
(1)出身背景:楚国名将之后。
(2)起义历程:跟随叔父项梁起兵,队伍发展到数万人。
(3)关键战役:巨鹿之战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3、刘邦领导的反秦力量
(1)出身背景:平民,曾为小吏。
(2)起义发展:注重网罗人才,积蓄力量,势力强大。
(3)进军咸阳:巨鹿之战后,抓住时机直抵秦都咸阳。
4、秦朝灭亡
(1)时间:公元前207年。
(2)事件:秦朝统治者在起义军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仅存在十几年)。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知识点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1、楚汉之争的背景:秦朝灭亡后,项羽分封诸侯,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
夺国家统治权展开争战。
2、垓下决战与战争结果:双方军队在垓下进行决战,楚军战败,楚汉战争历时四年,刘邦取
得最终胜利。
3、西汉的建立
①时间:公元前202年。②建立者:文U邦。
③都城:长安。④名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
知识点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
(1)社会状况:秦朝残暴统治和秦末战乱导致社会生产严重破坏。
(2)西汉建立之初,残破荒凉,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田地荒芜,皇帝马车配不齐同色
马,将相乘牛车,民众缺衣少食。
(3)面临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王朝。
2、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
(1)吸取秦朝速亡教训,主张清静无为。
(2)具体政策:
①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
②释放因战乱、饥荒成为奴婢的人为平民,增加农业劳动力。
③实施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赋税(十五税一),减免徭役及兵役。
④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鉴于汉初经济凋敝)以缓和关系,营造和平环境。
3、休养生息政策的效果:经过汉初统治者多年治理,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
稳定。
知识点三、“文景之治”
1、“文景之治”的背景:汉高祖死后,继任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汉文帝、汉景帝的举措
(1)农业方面:
①汉文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
②汉景帝准许缺地农户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
进一步降低田租到三十税一,有的年份还免田租;灾荒年积极赈济灾民,开放皇家山林池泽
保障民众温饱。
治国理念: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2)经济发展:
①手工业:纺织、漆器等手工业有较大发展,纺织技术水平高,丝织品种类多,漆器造型美
观且常用。
②商业:一些商人靠煮盐、冶铁获利成为富商大贾。
③城市建设:长安城初具规模,布局规整,街道热闹繁华。
④民族关系:汉景帝时,西汉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频繁。
3、“文景之治”的成果: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为“文
景之治”。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知识点一、削弱地方势力
1、削弱地方势力的背景
(1)汉武帝即位初期存在危及国家统一的两股离心力量:
(2)诸侯王封地广大,势力强大,连城数十。
(3)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
2、针对诸侯王的措施及效果
(1)措施:
①采纳主父偃“推恩”建议,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分给子弟为侯国,皇帝定封号,归临近郡
管辖。
②以各种理由削爵、夺地甚至除国,镇压叛乱。
(2)效果:侯国增多,诸侯王封地和势力变小,诸侯王一蹶不振。
3、针对郡国豪强的措施及效果
①措施:沿用汉初政策,将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
②效果:豪强离开故地,社会关系被打破,势力被削弱。
4、总体效果: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知识点二、加强经济管控
1、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1)农业方面:①注重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六辅渠、白渠等,灌溉数万顷田地,提高粮
食产量)。
②发明新型播种工具楼车,加快播种速度。
(2)手工业方面: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进一步发展。
(3)商业方面存在的问题:私人铸币未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在豪强手中,出现许多富商大
贾。
2、加强经济管控的措施
(1)货币改革: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盐铁专卖: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将煮盐、冶铁、卖酒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官营、
专卖。
(3)物资调配: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税收: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3、加强经济管控的意义
(1)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
(2)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3)为汉武帝其他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知识点三、尊崇儒术
1、背景: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控制松弛,学说流行,思想不统一。
2、尊崇儒术的举措
(1)接受董仲舒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精神
支柱。
(2)兴办太学:地点在长安。
(3)教材是《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
(4)作用是培养治国安邦人才,儒士进入各级政府机构。
3、尊崇儒术的意、儒学成为国家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4、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知识点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的背景
(1)西汉后期状况:皇帝依靠外戚或不理朝政,大权旁落,朝政腐败;地主兼并土地,农民
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矛盾激化。
(2)王莽篡权: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其施政措施加
剧社会动荡,引发农民起义。
(3)刘秀起兵:西汉宗室刘秀乘机以“复汉”为旗号起兵,反抗王莽统治,势力不断扩大。
2、东汉建立与统一
(1)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光武帝。
(2)统一:用10多年时间削平各地割据势力,完成统一。
3、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1)政治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
(2)经济上:给予农民荒地和山林耕种,减轻田租。
(3)法律上:减轻刑罚,赦免囚犯。
(4)官员管理:合并郡县,裁减官员,监督官吏,惩处贪官污吏。
(5)民族关系: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4、“光武中兴”: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安定,史称“光武中兴”。
5、东汉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1)农业:通常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生产效率;王景治理黄河,变淹没土地
为良田。
(2)手工业:冶铁、制瓷等发展较快,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冶炼质量;青瓷烧
制技术成熟,出现高质量瓷器。
知识点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1、东汉中后期政局动荡的原因
(1)皇帝年幼:继位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
(2)外戚专权:皇太后主持朝政依靠父兄,亲族进入朝廷形成外戚专权。
(3)宦官专权:皇帝长大后依赖宦官限制外戚,宦官得宠把持朝政形成宦官专权。
2、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1)政治上: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政治腐朽不堪。
(2)经济上:竭力搜刮民财,导致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3、豪强大族势力壮大的表现及影响
(1)表现:①兼并土地,占有田庄,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
②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
③有的长期担任朝廷要职,世代为官。
(2)影响:豪强大族势力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知识点三、黄巾起义
1、黄巾起义的背景
(1)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2)时局动荡,社会危机加深。
(3)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反抗情绪蔓延,各地有农民起义但被镇压。
2、黄巾起义的过程
(1)张角准备:创立太平道传教10多年,信徒达数十万人,184年精心策划、长期准备后
起义爆发。
(2)起义形式:头裹黄巾,称为“黄巾军”,在各地同时向官府发动进攻,东汉政权风雨飘
摇。
3、黄巾起义的结果及影响
(1)结果:东汉统治者调和内部矛盾并调集军队镇压。因缺乏军事经验,在东汉军队和豪强
武装围剿下,黄巾军受重挫,张角病死,历时9个月起义被镇压,余部坚持斗争20多年。
(2)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知识点一、张骞出使西域
1、背景
(1)西域范围:汉朝人把阳关、玉门关以西,即现在新疆和更远地区称作西域,西域小国林
立,受匈奴控制和奴役。
(2)匈奴威胁:大月氏被匈奴驱赶,匈奴向中原进攻使汉朝被动,汉武帝招募使者联络大月
氏夹击匈奴。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1)出使人物:张骞(郎官,志在为国分忧应募)。
(2)时间:公元前138年。
(3)过程:率领100多人西出长安,途中被匈奴抓住扣留10余年逃脱后到达大月氏,因
大月氏不愿打仗返回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留一年多逃出,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
(4)成果:向汉武帝报告西域见闻和各国往来愿望,使汉朝了解西域情况。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1)时间:公元前119年。
(2)规模:率领300多人使团,带着大批牛羊、金币、丝绸等财物。
(3)活动:走访乌孙等西域地方,西域各国派使节到长安。
(4)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知识点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1)形成背景:①西汉以前已有少量丝绸经西北辗转贩运到中亚等地。
②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使者、商人相互往来增多。
(2)路线: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和北非。
(3)货物交流:
①传出:中国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
②传入: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
(4)意义: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2、海上丝绸之路
(1)重要航线: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
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中国丝绸等物品经此转运到欧洲I。
(2)其他航线:从山东半岛出发的船只可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
知识点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对西域的管理
(1)加强经营的基础:张骞通西域。
(2)管理机构设置: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为最高长官。
(3)管理方式及范围:①方式:颁行汉朝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
②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4)意义: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东汉对西域的管理
(1)初期状况: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西域,汉朝与西域往来中断。
(2)恢复联系:
①73年东汉派兵出击匈奴,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与汉朝重新建立联系,长期驻守西域。
②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安息后受阻,但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③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71岁回中原,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3)机构调整: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职权。
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知识点一、造纸术的发明
(1)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造纸基本方法。
(2)东汉时期:①开始:105年,蔡伦改进造纸工艺。
②原料: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
③意义: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3)造纸术改进后的影响(国内+国际)
①国内影响: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
传。
②国际影响:中国的造纸术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知识点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1、张仲景(东汉末年)
(1)贡献:①著作《伤寒杂病论》:②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③总结多种疾病症候,提倡辨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
④发展“治未病”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2)地位: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开创者,为中医药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2、华佗(东汉末年)
(1)贡献:①擅长用针灸、汤药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
②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麻醉。
③创编“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3、《九章算术》
(1)成书时间:最晚成书于东汉时期。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件-第7章:滚动轴承(章节版)
- 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跨境支付系统性能优化与升级报告
- 医疗美容行业2025年医疗美容行业人才培养与市场监管策略报告
- 金融与投资行业:金融与投资行业:2025年金融行业科技应用案例分析
- 养殖公司管理办法
- 兼职取薪管理办法
- 内审跟踪管理办法
- 内网办公管理办法
- 内部考勤管理办法
- 军计价管理办法
- 2025-2030中国半导体级NMP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趋势前景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电解铝(含熔铸、碳素)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
- 工业领域的大模型应用前景
- 大客户管理战略及方法
- 《保护患者隐私》课件
- 仪器仪表制造工(高级)考试题库及答案
- 【天猫】2025春夏运动户外行业趋势白皮书淘宝天猫-智篆GI11
- 《标书制作商务部分》课件
- 社区社会工作幻灯片课件
- 材料专业常用术语英语单词表
- 2024北京西城初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