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I第一单元
ml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_—।
原始社会夏朝商朝西周前771年春秋战国秦前202年西汉东汉
卜---------卜----------+----------十-----------卜------------1----卜---一---|-—-+---------十.一
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前1()46年前770年前221年前207年忤25年220年
禅止制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制宗法制皇帝制度郡国并行制
分封制郡县制中外朝制度
时空礼乐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刺史制度
察将制
坐标南宋元朝
唐朝五代十国北宋明朝清朝统治前期
■—t—F------------------卜----------F—H---------------b
581年618年907年960年979年1127年1271年】27江】368年
行省制度髓爵
九品三省六部制藩镇割据二府三司制
中正制科举制文官制度
三司制
三省制
,汲取士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
线索1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
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
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线索2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
君主专制: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开创官僚政治集
知识人(1)
主线V权统治。秦汉至明清时期,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
直至明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
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的趋势。
⑵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的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
方机构。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再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
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3)选官制度: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第1讲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落实主干知识
系统梳理有序识记点拨迷津弥补断裂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的政治制度
(1)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2)王权特点: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2.内容
(1)分封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和原来的附属国。
(2)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⑶诸侯权力:再次分封、设置官员等。
(4)分封国家:鲁、齐、燕、卫、宋、晋等。
3.作用
(1)积极: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
—士”的等级序列。
(2)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
三、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是周人把血箜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
(1)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2)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3)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5.作用
(1)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3)强化了以大定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特别提示]正确认识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
体现。但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中的“两个凡是”:凡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必选宗法制;凡是考查继承权,不
管排行,只看嫡系,嫡长子继承是基本原则。
四、西周的礼乐制度
即周礼,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归纳总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
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力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高
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教材断点补遗
1.分封制的瓦解
(1)原因: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政治上: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
(2)表现: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侯混战、割据争霸的局面,分封制逐渐崩溃。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
对分封制的公然挑战。
(3)演变: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
2.家国同构
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缘——宗法
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下,家是小国,国是大
家。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父
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不仅国君如父,而且各
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
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突破核心考点
深化重点探究史料提升素养破解方法
考点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利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时空意识——分封制的历史遗存
(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关B、陈等。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R史由证来
分析“西周分封形势图”,论证分封制是否起到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史料西周分封形势图
提示:从分封的对象、地理空间分布角度分析。
论证:
答案从分封制的布局看,分封的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
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直辖的王畿之地,周王室通过对血亲的权力分配,
在周边地区建立起如众星拱月般的诸侯国,起到了拱卫王室的作用。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微,
对诸侯国的控制力削弱,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命题材料源
1.西周“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
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
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发现问题西周政治中的“贵族色彩”这一提法,很受高考关注。
命题角度西周制度创新的特征;周秦之间政治“大变局”的内涵;“共主”与“独制”的
比较。
2.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
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还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小到衣食住
行(出行车马、朝服、房屋排列、食器等),大到国家祭祀、丧葬习俗、礼仪等。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发现问题材料作者用社会史观看待西周的分封制。
命题角度周代社会生活的差异反映的等级秩序的实质。
3.周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的真实关系
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一邦。……
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
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马克在主编《世界文明史》
发现问题材料指出周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与卿大夫之间的关系,与教材
讲述有一些不同。
命题角度周代“主权分割现象”的原因;周代分封制下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与“盟约”关系
的差异性。
考点二血缘维系的宗法制
1.宗法制与宗法观念——家国情怀的源头
两个原则:
“立嫡以长不以贤”一
“立子以贵不以长”宗两对关系:
法大宗与小宗的相对关系;
制
三种形式:与分封制的表里关系
家谱.宗祠,族规
尊尊亲亲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忠孝观念
男尊女卑
(1)宗法制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主要包括嫡长
子继承制、家族制和族外婚制等。
(2)宗法观念
指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
内容,强调“忠孝”及“尊尊亲亲,男女有别”的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
(3)区别与联系
宗法观念是由宗法制度派生的,是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但其也有相对独立性,
即在宗法制度瓦解后,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而是一直延续下来。
2.唯物史观——辩证分析宗法制的社会价值
(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
聚力。
(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
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r直通高考•学会审选择题」
(2016•课标全国ni,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弄清题意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周代的青铜器铭文与商代相比发生的变化,包括字数和语句
的变化以及内容的变化,前者属于形式的变化,后者属于实质性的变化。“这表明西周”中
的“这”主要指的是这种实质性的变化。
难点突破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题干材料的核心是西周的铭文记载的内容大都是“记述个人
业绩,追颂祖先功德”,这与选项中的“重视历史传承”相对应。
错项分析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这表
明西周时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因此B项符合题意。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的文
字是继承关系,并非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C项与
史实不符;青铜器主要用于制造祭祀用的礼器和战争用的兵器,从商代到西周,其功用并未
发生重大改变,故D项错误。
答案B
・命题材料源
1.宗法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双重作用
家庭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
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
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
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
发现问题“双刃剑”的评价是一种辩证思维,符合唯物史观。
命题角度辩证认识宗法观念对当今社会的影响;现代社会如何利用宗法观念为现实服务。
2.宗法观念中的优生优育思想
《国语•晋语四》日:“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同姓则同德,
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发现问题材料从优生思想提出“同姓不婚”是合乎科学的。
命题角度“同姓同德”“异姓异德”观念的社会危害;古代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证。
研析考情考向
--------------------------------------------明晰考情再做真题找准考向领悟题点---------------------------------------------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题号时间题号
2017全国I,242016全国m,24
2014全国II,242013全国I,24
・已考视角
1.命题点:分封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2017•课标全国I,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熊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周王把子弟分封到河南、山东、北京等地,这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并
使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故A项正确。周不存在君主专制,故排除B项;
当时,周天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世袭特权”,D项与
材料主旨不符。
2.命题点:运用时空逻辑分析历史文化现象
(2014•课标全国II,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
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
C.陕西D.山东
答案C
解析周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在今陕西一带,而河南、河北、山东是当时所分封的主要诸侯国
所在地,故A、B、D三项不可能为正确答案。
3.命题点:唯物史观分析经济对政治的影响
(2013•课标全国I)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
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
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解析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王墓葬明显高于其余
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集权统治,故选C项。
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为分封制下
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R待考视角
1.命题点:先秦时期的道德价值取向
在楚国一次内乱中,以孝顺著称的大臣申鸣奉命平叛。其父因此被绑为人质,最终遇害。国
君封赏之余,申鸣悲叹“行不两全,名不两立”而自刎身亡。这反映了()
A.“忠孝两难”的道德困境
B.“礼崩乐坏”的社会颓势
C.“移孝作忠”的价值取向
D.“家国一体”的国家形态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礼崩乐坏”的社会颓势,故B项错误:“移孝作忠”不符合材料
意思,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家国一体”的国家形态,故D项错误。
2.命题点:先秦王位继承制的多种形式
《芈月传》讲述战国晚期,楚国公主芈姝与其同父异母的妹妹芈月嫁给秦惠文王为后为妃。
惠文王死后,芈姝儿子武王即位。武王死后,芈姝准备立幼子继位。芈月却依靠弟弟、将军
魏冉等人支持拥立自己的儿子为昭襄王。这表明()
A.秦国宗法制较早的崩溃
B.秦楚不受礼制约束
C.王位交接受多因素影响
D.秦国初具皇帝制度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包含宗法制的沿用(嫡长子武王继位),也有宗法制的破坏(庶子昭襄王继位),
前者普遍,后者特殊,因此选C。A项片面;B、D与材料不符。
3.命题点:诸侯国邦交关系折射出的社会变动
(2017・武汉四调,24)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春
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由此可以推论()
受朝国鲁国晋国齐国楚国越国纪国
次数39次38次11次10次2次1次
A.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B.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
C.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D.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诸侯互相朝见”一方面说明诸侯坐大,礼崩乐坏,另一方面说明周天子失
去了天下共主地位,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因此选A;《春秋》《左传》是春秋时期史书,
而变法运动主要在战国时期,B错误;材料与井田制无关,C错误;“远交近攻”与材料主
旨不符,所以D错误。
4.命题点: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
(2017•云南检测)出身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后天常常会出现阶层间的流动。春秋战国时期这
种“社会流动”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形成B.分封制逐渐瓦解
C.宗法制的破坏D.百家争鸣的出现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封建的小农经济开始出
现,并未形成,故A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的等级制度,但宗
法制主要解决的是贵族在财产、土地方面的利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与阶层流动联系不大,
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阶层流动、诸侯争霸在思想上
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三明二模,24)《甲骨文合集》记载:商王去占卜,问下旬有没有灾祸降临?占卜师
说卜象显示了不好的征兆。不久有人向商王报告说,益这个地方逃走了12个奴隶。这反映了
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高于王权B.国王没有实现集权
C.宗法制成为主导D.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答案D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出神权与王权的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不在于突出国王的集权与否,
故B项错误;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故C项错误;商王占卜问政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故D项正确。
2.(2017・广安、遂宁、内江、眉山三模,24)20世纪70年代,在安阳殷墟发掘的妇好墓中,
出土玉器共756件。经对其中约300件玉器进行分析,所用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
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这表明,在商代()
A.西域已归属商王管辖范围
B.西域与中原已存在一定联系
C.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
D.西域各族要向商王进献玉料
答案B
解析商朝的疆域西至今陕西一带,故A项错误;商朝出现新疆玉料,说明新疆和中原有一
定的联系,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商朝与西域的其他贸易行为,故C项错误;西域地区不
属于商朝疆域,没有义务向商王进献玉料,故D项错误。
3.(2017・赣州二模,24)《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
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武王此举主要是为了()
A.体现新政权的合法性
B.分封功臣以巩固政权
C.学习圣人的英明之举
D.体现天下为公的精神
答案A
解析武王分封先代贵族意图得到先代贵族对新政权的认可,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武
王分封功臣,故B项错误;材料中武王分封先代贵族后代,并未提及学习圣人之举,故C项
错误;材料体现天下为家的观念,故D项错误。
4.(2017•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六,24)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分封同
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材料表明“封建制度”()
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
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
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表明的是分封制在拓疆开土方面的作用,A项错误;材料中“以树屏藩”“以
拓疆域”,未涉及文化的传播,故B项错误;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与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相符,故C项正确;“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汉中央集
权确立,D项错误。
5.(2017•全国I卷高考猜题卷一,24)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大时代中的平民却可
重新获得知识技能,爬到贵族地位,担任政府官员和累积财富。”这种变化产生的政治背景
是()
A.西周建立起分封制度B.分封制度走向了崩溃
C.郡县制在全国被推广D.实现了“大一统”局面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平民地位的提高,与A项表述相矛盾;题中这种变化指的是春秋战
国时期,官僚政治(依靠知识和才能为官)正在逐渐取代贵族政治,其政治背景是分封制度(世
卿世禄制)走向了崩溃,故B项正确;郡县制在全国被推广以及实现了“大一统”局面都是在
秦朝建立之后,故C、D项错误。
6.(2017•吉林四模,24)周文王的苑囿是对公众开放的,人们可以在里面采集薪草,捕猎野兽;
而齐宣王(前319〜前301年在位)的苑囿是完全封闭的。这种差异说明()
A.齐宣王比周文王更具有势力
B.君主不断加强对公田的垄断
C.对平民的剥削方式发生变化
D.国家君主的权威不断地强化
答案D
解析材料“对公众开放的”“是完全封闭的”无论开放或者封闭都是由君主决定,与势力
大小无关,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公田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化成为主要趋势,
B项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对公众开放的”“是完全封闭的”与对平民的剥削方
式的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对公众开放的”“是完全封闭的”的变化,体现了君主
的权威不断强化,故D项正确。
7.(2017•内江五模,24)《诗经》中有:“大宗维翰(栋梁)……宗子维城(城墙)”,这里所说
的“大宗”和“宗子”均指周代贵族中根据血缘关系对族人拥有管辖和处置权的人。对材料
的正确解读是()
A.文学作品的描述不能实证宗法制的存在
B.体现了既是政治制度又是宗族制度
C.体现了周代诸侯拥有世袭统治权
D.从材料可推知这两句诗应出自于《国风》
答案B
解析《诗经》是春秋时期反映当时社会现状的文学作品,故A项错误;题干中“均指周代
贵族中根据血缘关系对族人拥有管辖和处置权的人”体现出了宗法制度既是政治制度又是宗
族制度,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诸侯的权利,故C项错误;《国风》是《诗经》中的
民歌部分,与题干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
8.“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若以父母之命为非,而直行己志,
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体现了宗法关系中长尊幼卑
B.体现了宗法制度强调血缘纽带
C.体现了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D.此做法有利于凝聚宗族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表明真正的标准是“受父母之命”而非是非对
错,故A项正确;材料中“以父母之命不顺之子”是强调孝顺的标准而不是强调血缘纽
带,故B项错误;材料中“不顺之子”不仅仅是嫡长子,故C项错误;材料中“以父母之命……
不顺之子”是有利于凝聚家庭内部关系,没有涉及宗族,故D项错误。
9.(2017・长沙一中高考模拟二,24)据《战国策》记载,赵国地处中央,成为“杂民之所居”,
而宋国更加富庶,也是“邻民之所处”。战国时人口流动的主要意义在于()
A.加速了部族血缘关系的瓦解
B.使兼并战争的进程加速
C.有利于中央集权国家的崛起
D.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A
解析西周时期分封制下,人口分布具有浓厚的血缘色彩,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人口
流动逐渐加强,具有不同血缘的人口杂居在一起,从而加速了部族血缘关系的瓦解,故A项
正确。
10.(2017・银川一中二模,24)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权往往默许或公开承认宗族的司法权,宗族
具有初级裁判权和一般惩罚权,族人不得不经宗族径自向官府投诉。这说明了()
A.宗族是司法审判的第一审级
B.宗族内部司法等级严密
C.宗族司法高于国家地方司法
D.宗族审判效率高于国家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宗族具有初级裁判权和一般惩罚权,族人不得不经宗族径自向官府投诉”得
出宗族是司法审判的第一审级,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宗族内部的司法审判问题,而
是宗族审判在整个司法审判中的地位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宗族司法与国家地方
司法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宗族审判效率的信息,故D项错误。
11.(2017・资阳二模,24)公元前七世纪末,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以“夫谁非王之姻亲”自夸。
这一现象说明()
A.分封制渐趋衰落
B.民众普遍攀附王亲贵戚
C.宗族凝聚力强化
D.宗法制下庶子后裔平民化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以宗法制为依据层层分封的周朝政治,材料不能体现分封制衰落,故A项错
误;材料未提及民众与王亲联姻,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宗族凝聚力,故C项错误;宗法
制下层层分封导致庶子后裔平民化,故D项正确。
12.(2018・池州一模,24)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这里的“乐”
已经超越了音乐范畴,带有浓厚的政治与社会色彩。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
A.稳定统治秩序B.体现贵贱有序
C.调节人们情绪D.凝聚家族亲情
答案A
解析“乐”讲究不同阶层的和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从而稳定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
“礼”讲究差异,体现贵贱有序,故B项错误;“乐”带有浓厚的政治与社会色彩,主要目
的不是调节情绪,故C项错误;“乐”带有浓厚的政治与社会色彩,主要目的是维护统治秩
序,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8•昆明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
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
材料二西周分封制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身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使王
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
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分封制促进了
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
的基础。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
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材料三除了向周边部族征战,西周很少发生战争或动乱,到第十任天子周厉王发生“国人
暴动”时,西周已基本上稳定了200余年。西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中央空调设备租赁管理合同样本
- 2025年足部按摩师(高级)足部按摩师职业成长与成功考试试卷
- 2025年足部按摩师初级考试试卷足部按摩案例分析
- HUD阳光倒灌测试太阳光模拟器参数
- 2025年国防教育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人物、战役、武器)
- 线上法律咨询服务平台在法律行业市场拓展中的风险与机遇
- 2025年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配送车辆智能监控报告
- 2025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对房价与房地产企业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 2025年农村电商服务站农村电商培训与人才培养报告
- 2025年品牌传播新突破:游戏化营销策略研究与实践报告
- 冬病夏治及中医夏季养生课件
- 【北京市人社局】2025年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薪酬数据报告(一季度)
- 术前去除毛发原则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
- 配电房管理制度上墙
- DEEPSEEK了解及使用攻略高效使用技巧培训课件
- 玉盘二部合唱简谱
- 2024-2025学年云南省丽江地区宁蒗彝族自治县数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 DB37T 3567-2019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
- 养老院火灾应急预案
- 设备固定资产管理思路及方案
- 陶瓷企业安全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