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诊疗现状_第1页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诊疗现状_第2页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诊疗现状_第3页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诊疗现状_第4页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诊疗现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诊疗现状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是各种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至后期的共同转归,以肾功能进行性减退、代谢产物潴留、水及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为特征。中医虽无“慢性肾衰竭”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肾劳”“关格”“癃闭”“溺毒”等范畴。《黄帝内经》早有“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的论述,《伤寒杂病论》中“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的描述与CRF终末期的少尿、呕吐症状高度吻合。现代中医结合临床实践,围绕CRF“本虚标实”的核心病机,在辨证分型、内外治法及中西医结合干预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诊疗体系。一、病因病机:本虚标实,动态演变CRF的发生发展以“正虚邪实”为基本病机。本虚以肾元亏虚为核心,涉及脾、肝、肺多脏功能失调;标实则以湿浊、瘀血、毒邪为关键,二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本虚多因禀赋不足、久病失治、劳伤过度或外邪反复侵袭,导致肾之气、阴、阳亏虚。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司气化,肾气不足则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肾阴亏损则虚火内生,灼伤肾络;肾阳衰微则温煦失职,水湿内停。脾虚失运是本虚的重要环节,“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不能充养先天之肾,且水谷不化,湿浊内生;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气血瘀滞,加重肾络痹阻;肺失宣降则通调水道功能失常,水湿泛溢。本虚的演变常呈渐进性,初期以脾肾气虚为主,渐至脾肾阳虚或气阴两虚,终末期多阴阳两虚。标实以湿浊、瘀血、毒邪为核心。湿浊由脾失健运、肾失气化,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内停,久则化浊;湿热多因湿浊久蕴化热,或过食肥甘厚味、药石温燥助热;瘀血因“久病入络”“气虚血瘀”“湿阻血瘀”,肾络痹阻,血行不畅;毒邪则是湿浊、瘀血久蕴不化,酿生浊毒、溺毒,上犯脾胃则呕恶纳呆,蒙蔽清窍则神昏谵语,外溢肌肤则瘙痒,泛溢肢体则水肿。标实诸邪相互胶结,进一步耗伤正气,形成“虚实虚”的病理循环。时振声教授提出CRF“本虚标实”的动态演变规律:早期以脾肾气虚为主,标实多为湿浊、血瘀;中期气阴两虚或脾肾阳虚,标实兼见湿热、水停;晚期阴阳两虚,标实以浊毒、溺毒为主,常合并心、脑、肺等多脏受累。这一理论为临床分期辨证提供了重要依据。二、辨证分型:多元标准下的共识与差异目前中医对CRF的辨证分型尚未完全统一,但基于临床实践和指南共识,多以“本虚证”为纲、“标实证”为目,形成了涵盖虚损与邪实的复合辨证体系。本虚证常见5型:①脾肾气虚证:症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纳少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健脾补肾,方用四君子汤合肾气丸加减(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泽泻)。②脾肾阳虚证:除气虚症状外,伴形寒肢冷、水肿腰以下为甚、小便清长或夜尿多、舌淡胖有齿痕、脉沉迟;治法温补脾肾,方用附子理中汤合真武汤(制附子、干姜、党参、白术、茯苓、白芍、生姜)。③气阴两虚证:症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质淡红少津、脉细数;治法益气养阴,方用参芪地黄汤(太子参、黄芪、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④肝肾阴虚证:症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法滋补肝肾,方用杞菊地黄丸(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⑤阴阳两虚证:症见畏寒肢冷、手足心热、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短少、舌淡胖或红绛、脉沉细;治法阴阳双补,方用金匮肾气丸合左归丸(制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茱萸、山药、鹿角胶、龟板胶、菟丝子)。标实证多为兼夹证,常见4型:①湿浊证:症见恶心呕吐、口有尿味、脘腹胀满、舌苔厚腻;治法化湿泄浊,方用胃苓汤(苍术、厚朴、陈皮、茯苓、猪苓、泽泻、白术)。②湿热证:症见口苦口黏、恶心呕吐、小便黄赤、舌苔黄腻;治法清热化湿,方用黄连温胆汤(黄连、竹茹、枳实、半夏、陈皮、茯苓、甘草)。③血瘀证:症见面色晦黯、腰痛固定、肌肤甲错、舌紫暗或有瘀斑;治法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④水停证:症见全身水肿、小便短少、腹胀如鼓;治法利水消肿,方用五苓散合五皮饮(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生姜皮)。《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指南》(2017年)综合多中心研究,推荐以本虚证为主要辨证依据,结合标实证调整治则,强调“虚损程度决定病势,邪实性质影响证候”的辨证思路,为临床提供了可操作性标准。三、治疗方法:内外合治,多靶点干预中医治疗CRF遵循“扶正祛邪”原则,内服中药以调整脏腑功能、补益气血阴阳为主,外治法通过皮肤、肠道等途径排泄浊毒,中西医结合则能协同延缓病情进展。内服中药是核心治疗手段。复方中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作用,调节免疫、改善代谢、减轻肾损伤。临床常用经验方如:①降浊方(大黄、黄芪、丹参、茯苓):大黄通腑泄浊,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黄芪益气固表,改善肾血流;丹参活血化瘀,减轻肾纤维化;茯苓健脾渗湿,促进水液代谢。②肾衰康(太子参、生地黄、山茱萸、冬虫夏草、六月雪):太子参、生地黄益气养阴,山茱萸、冬虫夏草补肾填精,六月雪清热解毒、利湿泄浊。中成药如尿毒清颗粒(大黄、黄芪、桑白皮、苦参等)通过通腑降浊、健脾利湿,可降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衰宁胶囊(太子参、黄连、半夏、陈皮等)能改善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百令胶囊(发酵冬虫夏草菌粉)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功能,减轻肾小管间质损伤。外治疗法是内服的重要补充,尤其适用于口服药物不耐受或胃肠功能障碍者。①中药保留灌肠:以“通腑泄浊”为核心,常用药物为大黄(生用或酒制)、附子(制)、牡蛎(煅)、蒲公英、六月雪等。大黄含蒽醌类成分,促进肠道排泄尿素氮、肌酐;附子温阳散寒,制约大黄寒性;牡蛎吸附肠道毒素;蒲公英、六月雪清热解毒。灌肠液浓度一般为100200ml,保留时间30分钟以上,每日12次,可降低Scr10%20%。②中药药浴:选用艾叶、桂枝、川芎、透骨草等,通过皮肤发汗排泄水分及小分子毒素,改善皮肤瘙痒、水肿。研究显示,药浴后患者血中β2微球蛋白、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下降,皮肤尿素霜减少。③穴位贴敷:选取肾俞、关元、中脘等穴位,药物多为吴茱萸、附子、肉桂、细辛等,研末醋调外敷,通过经络传导温肾健脾、化浊降逆。临床观察显示,贴敷后患者恶心呕吐症状缓解率达65%以上,胃动素水平改善。④针灸疗法:取太溪、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补法为主,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肾血流量,缓解乏力、失眠等症状。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当前CRF管理的主流模式。西医通过控制血压(ACEI/ARB类药物)、纠正贫血(重组人促红细胞提供素)、调节钙磷代谢(活性维生素D3)、控制感染等基础治疗,延缓肾功能恶化;中医则通过扶正祛邪,减轻西药副作用(如激素导致的阴虚火旺,可用知柏地黄丸;免疫抑制剂导致的气虚,可用四君子汤)。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组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较单纯西医组降低25%30%,血肌酐年增长速率减慢40%,进入透析的时间延迟1218个月。四、现代研究:机制探讨与循证支持中医治疗CRF的疗效已得到实验研究和临床证据的支持,其作用机制涉及改善肾血流、抑制肾纤维化、调节免疫炎症、减少毒素蓄积等多个环节。肾保护机制:黄芪多糖可上调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大黄素通过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信号通路,减少肾小球系膜细胞外基质沉积,延缓肾纤维化;丹参酮ⅡA可抑制核因子κB(NFκB)活化,减轻炎症反应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毒素清除机制:中药灌肠可增加肠道对尿素氮、肌酐的排泄,其机制与大黄刺激肠黏膜分泌前列腺素E2(PGE2),促进肠道蠕动,同时吸附肠道内氨、吲哚等尿毒症毒素有关。动物实验显示,灌肠组大鼠结肠黏膜Na+/K+ATP酶活性升高,尿素氮清除率较模型组提高35%。免疫调节机制:冬虫夏草菌丝体可增加CD4+T细胞比例,降低CD8+T细胞比例,调节Th1/Th2平衡;人参皂苷Rg1可抑制巨噬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减轻免疫性肾损伤。循证医学证据:近5年发表的10项随机对照试验(RCT)显示,中药联合西医基础治疗组在降低Scr(MD=23.5μmol/L,95%CI=31.2~15.8)、提高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MD=3.2ml/min/1.73m²,95%CI=1.8~4.6)、改善中医症状积分(MD=2.8,95%CI=3.5~2.1)方面优于单纯西医组(P<0.05)。系统评价(纳入28项RCT,n=2456)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CRF的总有效率(85.2%vs68.7%)和延缓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