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学期基本概念解析(七年级新生必需)_第1页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基本概念解析(七年级新生必需)_第2页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基本概念解析(七年级新生必需)_第3页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基本概念解析(七年级新生必需)_第4页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基本概念解析(七年级新生必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基本概念解析(七年级新生必备)中考历史基本概念解析(中国古代史)原始社会时期多元一体:多元一体是中华文化特征之一,多元: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文化。一体:是指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统一于中华文化中,形成共同文化观念。新石器时期多种文化遗迹,彼此交流,带有对方因素。境内各少数民族各有特色,构成了中华文化。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发现于云南元谋县。他们会制造和使用简单的石器,知道使用火。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氏族社会:原始社会以共同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氏族团体。在氏族社会中,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财产公有。氏族社会分为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性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她们在采集和原始农业等稳定的生产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男性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社会逐渐过渡到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且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原始农业:原始农业是指人类在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开始)从采集、渔猎经济向有意识种植作物和驯养动物过渡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第一次重大经济变革(农业革命)。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6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一种文化,于1921年因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粟和黍。饲养家禽主要是猪,还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部落联盟: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几个亲近部落由于某种需要(主要是战争)结成暂时或永久性的联盟的社会组织,是氏族结合为部落的进一步扩大,是部落向民族形成跨出的第一步,其最高权力机关是联盟议事会。禅让制:部落联盟首领的民主推选制度(如尧→舜→禹),后被世袭制取代。早期国家:早期国家是指人类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向成熟国家过渡阶段形成的最初的政治组织形式,具有初步的阶级分化、公共权利和地域管理特征,但制度尚不完善。夏商西周时期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的制度。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分封制: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受封者有三种原因: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初封时就是半独立状态,他们在封国内亦实行分封制。国内土地的一部分归诸侯直辖,一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统治、剥削庶民。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世袭制。这样的层层分封,形成一座政治宝塔,压在广大劳动人民头上。自天子至士,为各级贵族,庶民主要是农业劳动者。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大体上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之间。主要分布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二里头文化以及其他相关考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使夏王朝的政治中心所在地明确起来,还确立了它的起始和终止年代。至此可以说,夏王朝的信史地位不可动摇。封建:封建包含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两层含义。封建制度指类似于西周分封制式的国家结构和制度,它是相对于郡县制而言的,意指分封人民、土地给诸侯,建立国家。封建社会是一种社会形态,以地主剥削农民为特征。封建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在近代之后提出的,因此在古代中国的书籍中涉及的“封建”指的是分封制。盘庚迁殷:商王朝一个比较重大的事件,它是前后商的分水岭。商王盘庚为挽救政治危机,缓和贫民与贵族的矛盾,将都城从奄迁都于殷,迁殷后直至商灭亡不再迁都。以后的200余年,商朝的发展比较稳定,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加强了商王室的统治,不但结束了“不常厥居”的动荡岁月,而且复兴了“殷商”。礼乐制:商朝,乐作为祭祀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贵族之间也开始盛行音乐。周朝,周公为了巩固统治,集前朝之大成。从而巩固阶级分化,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舆论,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的阶级区分的基础。乐则被升华成了一种待遇,对于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待遇,也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和巩固阶级统治。礼乐制也是在这个时候才正式定型。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宗法制: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周王为天下的大宗,其嫡长子为宗子,是王位继承者,称世子;庶子为小宗,周王封其为诸侯,或留在中央为卿、大夫。诸侯、卿大夫或士,各为本支的大宗,其嫡长子为职禄继承者;庶子为小宗,再分封。此小宗又为本支的大宗。如此推演无穷。周王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所以称“天子”。这是“君权神授”观念。井田制: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甲骨文:商朝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文字,我国最早成熟汉字体系,内容涉祭祀、战争等,是研究商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奴隶社会:指以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是原始社会解体后形成的第一个阶级社会。主要特征包括:奴隶主阶级完全占有奴隶人身,强迫其进行集体劳动(如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建立军队、监狱等国家机器维护统治(如商朝人殉制度);青铜器广泛使用,神权与王权结合(甲骨占卜)。中国夏商周三代属于奴隶社会,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牛耕推广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该阶段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司母戊鼎)和早期文字(甲骨文),为中华文明发展奠定基础。封建社会:是以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佃农)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形成于奴隶社会解体后(中国始于战国时期)。主要特征包括:地主通过租佃关系剥削农民(如"耕者有其田"未实现);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如秦朝郡县制);自然经济占主导,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中国自战国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延续至清朝鸦片战争前,形成"重农抑商"、"宗法等级"等典型特征,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和儒家文化体系。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先后称霸的诸侯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史称“春秋五霸”(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他们通过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等手段,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在诸侯中树立了威望。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各国之间战争频繁,著名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等。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主要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儒家主张“仁”和“礼”,强调道德感化;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兵家著有《孙子兵法》等军事著作,强调军事战略和战术。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社会转型:指某一时期发生的密集的、大范围的、根本性的、影响了几乎所有人日常生活的社会变化,主要包括体制转型、社会形态变迁、社会结构变动等方面。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自然经济:一种区别于商品经济的经济形态。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市场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生产单位的需要。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和中国近代社会的主流经济形态。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特殊形式。商鞅变法:战国时秦国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商鞅即卫国公孙鞅,姓公孙氏,名鞅,也称卫鞅。少好刑名之学,曾作过魏相公叔痤家臣。秦孝公六年(前356),商鞅进行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1)废井田,开阡陌封疆;(2)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度;(3)重农抑商,鼓励耕织;(4)普遍推行县制;(5)实行编户制和连坐法;(6)统一度量衡。商鞅先后两次变法,使秦国为战国时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合纵连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合纵是指苏秦等游说六国诸侯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的策略,因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连横是指张仪等游说各国帮助秦国破坏合纵联盟,使各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东西相连,故称连横。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主要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论战,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指在中央政权有效管辖下,由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政治共同体。中国自秦朝建立大一统王朝后,通过郡县制、羁縻制度(如唐代都护府)、改土归流(明清)等政策,将中原与边疆各民族纳入统一治理体系。该模式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兼容少数民族文化(如元清两代),形成"多元一体"格局,奠定现代中国疆域与民族关系基础,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政治框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的政治体制,其核心特征包括:地方行政、军事、财政等权力由中央直接掌控(如秦朝郡县制);通过官僚体系(如科举制)而非世袭贵族管理地方;以统一法律、货币、文字等措施强化控制。该制度自秦始皇确立,贯穿中国封建社会,虽维护了大一统格局,但过度集权易导致行政僵化。典型如明清废除丞相、设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是以君主(皇帝)独揽国家最高权力的政体形式,核心特征包括:权力垄断:君主总揽行政、立法、司法、军事大权(如"朕即国家");神化权威:通过"君权神授"理论强化统治合法性(如中国"天子"概念);制度支撑:建立直接效忠君主的官僚体系(如秦朝郡县制、明朝锦衣卫);人治色彩:决策依赖君主个人意志(如雍正设立军机处)。该制度在中国明清时期达至顶峰,成为阻碍社会转型的关键因素。三公九卿:秦朝开始设立的中央官僚制度。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管理军事和监察百官;九卿是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分管不同事务,共同构成了秦朝完整的中央行政体系,汉朝初期沿用此制度并有所发展。郡县制: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行政制度。将全国分为若干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秦半两:秦始皇统一货币时铸造的圆形方孔铜钱,重半两(约8克),钱文"半两"为小篆体,是中国历史上首种全国通行的标准货币,奠定后世铜钱形制基础。"车同轨,书同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前221年)推行的两项重要标准化政策。"车同轨"指统一全国马车轴距(宽六尺),修筑驰道以畅通交通;"书同文"规定小篆为官方文字,废除六国异体字,由李斯编《仓颉篇》推行。这两项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促进经济文化融合,为后世"大一统"国家治理提供典范,其文字统一尤其深远影响了中华文明传承。焚书坑儒:秦始皇(前213—前212年)为统一思想,焚烧百家典籍,坑杀方士儒生。此举强化集权但摧残文化,成为秦暴政代名词。楚汉相争: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长达四年的战争。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分封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凭借有利的政治、军事策略及民心所向,最终战胜项羽,建立汉朝。汉初休养生息:西汉初期(前202—前141年)为恢复经济采取的核心国策,主要内容包括:轻徭薄赋(田租降至"三十税一")、废除严刑(如废除肉刑)、鼓励农耕("劝农桑"诏令)、放宽商禁。通过黄老"无为而治"思想指导,使遭秦末战乱破坏的社会经济得以复苏,出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的富足景象,为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物质基础,史称"文景之治"。文景之治: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他们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节俭,减轻刑罚,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为汉武帝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推恩令: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从此之后,郡国每年推举孝廉的察举制度正式确立。除孝廉一科为察举取士的主要科目外,武帝还不定期设立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科察举取士,以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优秀人才。西汉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东汉时,察举主要依据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七国之乱: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等六国,以“清诛晁错,以倾君侧”的名义,发动了波及整个东方地区的叛乱,三个月后被平叛。这是地方割据和中央集权之间矛盾的爆发,是西汉政府维护统一,加强集权的一次重大斗争。其结果,汉景帝压缩王权的统治机构,取消诸侯王治民之权。尊崇儒术:指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建议,将儒家学说确立为官方统治思想的政治文化政策。其核心内容为:尊崇儒术,确立"三纲五常"伦理体系,以《五经》为教育考试标准,建立太学培养儒生官僚。这一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为历代王朝提供统治理论基础,同时推动形成"士大夫政治"传统,深刻影响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文化发展。太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汉武帝时设立,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培养官僚人才,成为科举制度前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推动儒学官方化。盐铁专营:汉武帝时期(前119年)推行的经济垄断政策,由国家直接控制盐业生产(官府雇工煮盐)和铁器铸造(设铁官统管),实行统购统销。该政策通过桑弘羊主导实施,旨在增加财政收入以支持抗击匈奴,虽充实国库但导致"与民争利",引发贤良文学派激烈反对(记录于《盐铁论》),成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与国营经济的典型实践。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国策,主张以农为本、限制商业发展。通过高额商税、限制商人地位(如不得做官)等手段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始于战国商鞅变法,贯穿历代王朝,虽稳定社会但阻碍商品经济进步。凿空之旅:特指西汉张骞(前164―前114年)出使西域的开拓性外交行动。汉武帝为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派张骞两次西行(前138年、前119年),最远抵达中亚大宛、大月氏等地。此举首次打通中原至西域的官方通道,促成"丝绸之路"形成,推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如葡萄、苜蓿传入中原),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位使者",其开拓精神被《史记》称为"凿空西域"。丝绸之路: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逐渐形成的贸易通道。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西域,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光武中兴:指东汉光武帝刘秀(25—57年在位)重建汉朝,通过整顿吏治、发展经济、缓和矛盾等措施,使社会从战乱中恢复,实现政局稳定与经济繁荣的历史时期,标志着东汉的兴盛开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后期(约2世纪)政治的主要特征。外戚指皇帝母族或妻族势力,常借幼主临朝把持朝政;宦官则因接近皇帝逐渐掌权。双方为争夺控制权,不断斗争,导致朝政腐败、社会动荡。这一现象反映了皇权旁落与中央集权的崩溃。黄巾起义:东汉末年(184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为口号,因起义者头裹黄巾得名。起义动摇了东汉统治,加速了军阀割据,成为三国分裂的重要导火索。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三国时期指的是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政权的并存与竞争。这一时期始于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终于280年西晋灭吴,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两晋:指的是西晋和东晋两个朝代。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再次统一了中国,但随后因“八王之乱”而衰落。东晋则在建康重建,史称“晋朝南渡”。南北朝:开始于刘裕篡东晋建立宋,终于隋灭南朝陈。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南北分裂,各有发展,长期对峙。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朝,而北朝则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官渡之战: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为争夺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199年,袁绍以大军攻许。200年,双方在官渡对峙,曹操夜袭乌巢,火烧袁绍军草,并大破袁军主力。官渡之战消灭了袁军主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东汉末年曹操为吞并江南而与刘备、孙权进行的一次决战。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出兵南下,欲统一全国。孙权派周瑜率军三万,联合刘备在赤壁与曹军决战,周瑜用火攻,打败曹军。战后曹操退守中原,孙权据有江东,刘备占领荆州、益州,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新局面。八王之乱:西晋皇族内部因争夺政权而引发的动乱。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死,惠帝即位,贾皇后为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外戚杨骏发生矛盾,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进来,历时16年之久。306年东海王另立怀帝,八王之乱结束。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使得五胡趁虚而入。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辅佐司马氏重建晋王朝、共同掌权的局面。西晋灭亡时,琅琊王导、王敦兄弟以其所处关键地位,辅佐琅琊王司马睿创建东晋;东晋元、明、成三帝则以礼待王导等,结成氏族高门与东晋皇室“天下与共,御床同豋”的特殊关系,时人谓之曰:“王与马,共天下”。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士族门阀制度的发展。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由曹魏吏部尚书陈群创立。内容是在各州郡设置中正官,负责品评本州郡的士人,将其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授官的依据。初期在选拔人才上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后期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操纵,成为他们维护特权的工具,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时期,孝文帝拓跋宏为了加强统治,促进鲜卑族的汉化和民族融合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包括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如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改革措施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均田制:北魏至唐前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均田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五胡十六国(304—439年):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的政权统称(如汉赵、前秦、后燕等),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北魏统一北方后结束。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A.北京人B.元谋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

答案:B

解析:文中明确提到“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2.原始社会中,女性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

A.父系氏族社会B.母系氏族社会C.部落联盟时期D.奴隶社会

答案:B

解析:文档指出“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性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3.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B.分封制C.行省制D.三司制

答案:B

解析:从“分封制: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可得出答案。4.商朝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文字是()

A.金文B.小篆C.甲骨文D.隶书

答案:C

解析:文中表述为“甲骨文:商朝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文字”。5.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

A.晋文公B.楚庄王C.齐桓公D.宋襄公

答案:C

解析:春秋五霸中,齐桓公最先称霸,通过改革使齐国强大。6.战国时期,使秦国成为最强大国家的改革是()

A.李悝变法B.吴起变法C.商鞅变法D.申不害变法

答案:C

解析:“商鞅先后两次变法,使秦国为战国时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7.秦始皇统一货币时铸造的标准货币是()

A.刀币B.布币C.秦半两D.五铢钱

答案:C

解析:“秦半两:秦始皇统一货币时铸造的圆形方孔铜钱,是中国历史上首种全国通行的标准货币”。8.西汉初期为恢复经济采取的国策是()

A.重农抑商B.休养生息C.盐铁专营D.尊崇儒术

答案:B

解析:“汉初休养生息:西汉初期为恢复经济采取的核心国策”。9.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颁布的政令是()

A.分封令B.推恩令C.削藩令D.科举令

答案:B

解析:“推恩令: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10.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太学设立于()

A.汉文帝时期B.汉景帝时期C.汉武帝时期D.光武帝时期

答案:C

解析:“太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汉武帝时设立”。11.三国时期,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是()

A.西晋B.东晋C.北魏D.隋朝

答案:A

解析:“这一时期始于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终于280年西晋灭吴,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12.东晋时期,与司马氏共同掌权的是()

A.琅琊王氏B.陈郡谢氏C.颍川庾氏D.太原王氏

答案:A

解析:“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辅佐司马氏重建晋王朝、共同掌权的局面”。1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

A.察举制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世卿世禄制

答案:C

解析:“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1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了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而采取的措施是()

A.迁都洛阳B.推行汉化政策C.整顿吏治D.发展经济

答案:B

解析:“推行汉化政策,如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是学习汉族文化的举措。15.北魏至唐前期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B.均田制C.屯田制D.租庸调制

答案:B

解析:“均田制:北魏至唐前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16.下列属于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和“礼”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以法治国

答案:A

解析:文中提到“儒家主张‘仁’和‘礼’,强调道德感化”。17.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

答案:B

解析:“郡县制: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行政制度”。18.西汉时期,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的是()

A.班超B.张骞C.班固D.甘英

答案:B

解析:“凿空之旅:特指西汉张骞出使西域的开拓性外交行动……促成‘丝绸之路’形成”。19.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是()

A.大泽乡起义B.黄巾起义C.黄巢起义D.李自成起义

答案:B

解析:“黄巾起义:东汉末年(184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20.标志着东汉兴盛开端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