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证书教案_第1页
绿色证书教案_第2页
绿色证书教案_第3页
绿色证书教案_第4页
绿色证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养鸡(一)教学要求:1、

了解科学养鸡生长快、产蛋多的经济意义,并掌握良种鸡的品种和雏鸡的挑选方法。2、

学习建造简易鸡舌应遵循的原则,为科学养鸡准备条件。教学重点:教学要求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现场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二、讲述有关知识1、选用优良品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不断出现一些好的品种,要及时更换,确定鸡种以后,挑选雏鸡很重要。雏鸡挑选的好,可以减少死亡,提高成活率。雏鸡应选肚子不大,脐带不带血,肛门周围没有白屎,腿、爪没有毛病,有精神的。2、建造好鸡舍鸡舍应建造在地势高、干燥、背风向阳的地方,以利于光照、通风、保温、排水。鸡舍面积,应根据养鸡多少确定,栖宿可以按照每平方米8~10只安排,蛋舍另外建造。鸡舍要有良好的通风和保温条件,粪便要经常清扫,保持鸡舍卫生。夏季要注意遮荫,避免强光暴晒。冬季要保持鸡舍内的温度,最好用塑料薄膜把四周和顶部封严,以免寒气侵袭,影响产蛋。三、巩固所学内容:说一说怎样选雏鸡,建造鸡舍应该注意那些注意事项。四、课外延伸:到农村去看一看,转一转,实践一下。养鸡(二)教学要求:1、学习雏鸡、的饲养管理方法。2、利用已有的养鸡知识指导家庭养鸡。3、养成不怕脏、不怕累的劳动品质。教学重点:养鸡的饲养管理方法。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课外实践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板书题目,齐读准备好长杆、钩子、保险带、数包、布袋等工具。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安排好小组内人员的分工。二、新授1、科学的饲养管理鸡的饲喂最好用配合饲料。配合饲料是按照鸡的营养需要配合而成,适合于鸡的生长发育和产蛋。一只产蛋鸡,每天平均需要配合饲料90~150克。喂鸡伴入青饲料,每天喂3~4次.鸡舍内还要经常洒些沙子,供鸡着实,帮助消化。冬季天冷时,要饮温水,傍晚要增加一些颗粒饲料。一遍增加热两,2、注意防疫(1)养鸡还要注意防止疫病发生。一旦发生疫病,就会导致大批鸡死亡,造成经济损失。(2)预防鸡病首先要搞好鸡舍的卫生,注意鸡舍消毒。另外,还应按照免疫程序进行接种,有计划低在饲养和饮水中加入抗病药物。三、作业。养猪学教案

第一章国内外养猪业概况第二章

猪的品种第三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及行为习性第四章

猪的育种第五章种猪的饲养管理第六章仔猪的培育第七章肥育猪的生产第八章工厂化养猪生产与经营

养猪学学时分配表

章节内容学时第一章国内外养猪业概况3第二章猪的品种3第三章猪的生物学特性及行为习性3第四章猪的育种5第五章种猪的饲养管理8第六章仔猪的培育5第七章肥育猪的生产5第八章工厂化养猪生产与经营4

第一章国内外猪业概况

主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国内外养猪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及特点,具体分三节:一、国外养猪业概况二、国内养猪业概况三、国内养猪业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目的要求: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世界养猪生产发展简史,国内外养猪业的生产发展的基本状况,掌握我国养猪业的生产水平和发展趋势,为学习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在总体上把握线索和明确学习目的。学时与教法:本章理论讲授了3学时。思考题:1、国外养猪业发达国家与我国养猪生产水平相比有何优点?2、我国养猪业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第一章国内外猪业概况第一节

世界养猪业发展简史

畜牧业是农业的组成成分之一,养猪业又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养猪的历史久远(我国约有7000年之久),猪作为一种肉畜,养猪业一向在畜牧业中占有很大比重。猪肉是人类生存,延续不可缺少的动物性营养食品,是世界消费最广注的红肉。表1-1

世界肉类构成(占总肉量%)年代猪肉牛肉禽肉羊肉等中国(猪肉)71年前38.239.415.27.2

81年前38.433.119.45.585.8991年39.628.822.95.477.9997年39.7625.7727.595.0466.6498年38.926.428.05.165.799年39.226.128.05.165.82000年3924.528.54.8564.52001(中国)64.111.822.25.164.1

由表1-1可见,近三十年来世界肉类构成的变化,猪肉作为人类主要肉食来源,并来因猪肉是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品而改变其主导地位(尽管其消费量有所减少),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猪肉都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营养食品,猪肉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动物性蛋白,也是人类的能量、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重要来源,不仅如此,猪由于①适应性广,饲养地区范围大,②多胎高产、饲养期短、产肉多,③杂食性、饲料转化率高等优越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特性,给生产者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而深受生产者的欢迎,养猪业为人类提供了肉食、肥料、轻工业原料,还可作为实验动物和出口创汇等用途,所以,养猪生产在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生产中始终占居重要位置。世界养猪生产的发展是随人类的文化、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和提高的。现代家猪都是从人类狩猎所余的野猪驯化而来,野猪驯养不是开始于一个中心,而是由居住在世界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程度进行着。我国在距今约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前就已驯养猪,埃及于三千五百年前才开始养猪,欧洲于罗马时代后猪才成为主要家畜,美洲大陆本来没有猪,是十六世纪欧洲移民带入的。人类驯养野猪不仅因为它是一种小型的产肉和产仔较多的动物,更因为它具有杂食性,驯养后的猪,在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生活需要的不断变化中,家猪一直朝着肉用家畜的方向发展,并逐步变化成现代肉多脂少,耗料省和繁殖力强的瘦肉型猪种。(2000多年中国两汉)中国古代优良猪种欧洲罗马猪

(18世纪英国)巴克夏、约克夏猪

(欧美等)杜洛克、波中猪

(20世纪60年代丹麦)瘦肉型长白猪(见《养猪学》P5)现代养猪生产的发展起始于西方,二次大战后的40年代国外逐步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化的商品猪生产,至70年代开始了趋向于集中化、集约化、专业化和工厂化(称为康法门特饲养方式),养猪生产才有了很大发展和技术进步,世界各地相继出现了大型养猪工厂,并随动物科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养猪生产从种猪繁育到肥育,从屠宰到产品加工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现代养猪生产体系。所以,养猪界认为,1971-1981年是养猪存档数大发展期,增加了49.11%猪肉产量增加34.31%,而1981-1992年为养猪生产效益提高期,存栏数增加21.3%,猪肉产量却增加了99.84%,几乎翻了一翻。这以后至今,养猪业继续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不断的提高。

第二节

国外养猪业的概况一、国外养猪数量及地区分布特点1、养猪数量

从70年代开始,至今近三十年来,世界养猪生产的发展无论是猪的存栏量和产肉量,还是猪的饲养管理技术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汇编的《粮农组织生产年鉴》上可看出世界各国养猪数量及猪肉产量(见表1-2)2、地区分布特点亚洲:中国、日本欧洲:丹麦、荷兰、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等北美和中美洲: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南美洲:巴西

大洋洲:澳大利亚非洲:养猪业欠发达

项目国家存栏头数(万头)猪肉产量(万吨)19811991199920011981199119992001全世界778788570991270.81172345200.17085.28858.59119中国293703639742910.24.57亿1655.02567.74001.14.49亿日本10271133.5987.9

143.0149.0128.2

美国615.5442.76220.6

722.0717.0844.6

加拿大992.21051.61240.3

87.0118.8185.1

墨西哥

15901385.5

5496.6

巴西335035002742.5

94.9115.9175.1

欧洲1733818101.620651.0

1922.62189.22570.8

法国1170.91223.91619.0

164.5184.5236.0

英国818.9737.9728.4

96.11027105.0

德国330.53081.92629.4

411.3415.7374.4

丹麦928.9948.91199.1

89.8125.7177.8

荷兰60591378.81341.8

118.4199.6195.6

匈牙利

800547.9

105.260.3

澳大利亚

253.0268.0

32.335.6

新西兰

40.041.3

4.35.0

前苏联7358.875601730.0

522.3617120.3(俄)

发达国家总计3348633741

3445.83841

发展中国家总计44392.551968

1754.43311

表1-2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养猪的存栏数及猪肉产量

二、国外养猪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和特点1、生产水平:养猪生产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出栏率和平均每头存栏猪年产肉量,后者又是最关键的指标。出栏率是衡量母猪年生产力,肉猪生长速度和设备利用的重要指标,其计算方法为:出栏率=当年出售、屠宰头数年加(上年来)存栏数────×100%从表1-3、1-4看,出栏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主要有:英国、丹麦、法国、日本、美国、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平均每头存栏猪年产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都是这些国家;世界猪肉和猪肉制品的生产和贸易主要就依赖于这些国家。其中出栏率最高的是英国、丹麦,多年以来,一直位居世界第一、第二,而平均每头存栏猪年产肉量较高是法国、德国、美国。中国在这两项指标中均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表1-3世界主要国家猪的出栏率年度表(%)国别199019921994199619971998199920002001世界105109116122124114124124.

美国1581631651542157164

156.6

日本1771751771632167166

167.2

法国177177185170166173

172.2

英国192190188180205197

205.

丹麦174178187178184174

183.5

加拿大140147137131129133

128.7

中国899510412212597118129.6110

从世界养猪生产的发展趋势看,今后的猪肉主要产地仍是西欧、北美和中美洲、亚洲主要是中国、日本、台湾等,但大多数发达国家猪的生产力已相当高,猪肉生产趋于稳定,而发展中国家猪肉生产和消费正在快速增加,这是因猪肉的产量和消费主导因素是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养猪生产力的水平提高。

2、发达国家养猪生产的发展特点随着养猪业持续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的发展,世界养猪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结养猪发达国家生产经验,在养猪业的发展上主要有以下特点:(1)养猪业趋向工业化发达国家养猪业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养猪生产水平的差距产生起源于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康法门特饲养法(即集中化、集约化、专业化和工厂化)的产生,促使这些国家养猪场数量逐年减少,养猪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如美国从80年到86年间猪场总数从67.04万个减少到34.7万个(减少48%)每场平均猪数从96头增加到147头,现在由家庭经营的养猪场因猪圈存多在200头,年出栏肉猪4000头,养猪合作场多以圈存2000头母猪的猪场,在美国最大的养猪公司(在科罗拉多州),圈存母猪28万头,年出栏肉猪达500多万头;日本平均每户生猪饲养量1985年129头,1989年236.4头,1996年618.8头,1999年上升到790头,且饲养千头以上的肥育猪场数量逐年上升。在这种为追求提高生产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养猪的现代化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从而实现了高效、低成本的养猪生产。(2)猪品种和类型的消长转变快由于市场和人们食肉品结构的变化,世界上猪的品种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脂肪型猪种趋向消亡,而肉用型和瘦肉型猪种在不断增加扩大,在养猪发达国家这一点表现极为明显,如世界上第一个瘦肉型猪种―丹麦长白猪的育成和推广是在1961年,至今世界上已广泛饲养的瘦肉型猪种有6-7个品种,但发达国家饲养和出栏的生猪85-95%以上都为瘦肉型品种,如德国长白猪占90%左右;法国约克夏占63%、长白占14%以上;丹麦、荷兰等长白猪占85%以上;日本纯种公母猪中,四个主要瘦肉型猪种占97%。而原来脂肪型猪种因饲养逐渐减少而消亡,这也是国外养猪生产水平高的表现,在世界上努力把以前脂肪型猪改良培育成瘦肉型猪成绩显著的国家有:丹麦、荷兰、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比利时等。(3)饲料工业发达发达的饲料工业是现代化养猪生产的根本保证和物质条件。为适应和促进集约化养猪生产的发展,各国都在研制开发能符合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标准和全价配合饲料,并从原粮的选择、加工配合、营养的需求、饲料的运输等各方面入手,来调制和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提高饲料的质量和转化效率。目前世界饲料工业最先进的国家―美国的饲料工业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已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工业体系,成为美国十大工业产业之一,年产值220亿美元以上,无论在动物营养、饲料添加剂的开发运用、全价配合饲料的生产等方面都超过世界各国的水平,其饲料工业特点:a.饲料业现代化程度高、规模大、生产效益高b.饲料工业专业化和一体化相结合c.生产饲料的品种和类型多样性,本文设计科学化d.饲料的质量和监控等法规健全,企业管理科学合理(4)高效益的饲养管理新技术不断开发并迅速运用由于现代化养猪导致的猪群对外界环境和营养条件需求很高,因此,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猪饲养管理技术的改进及提高,建立完善合理的饲养方案和管理体系,从而达到实现高效率生产的目的,而且这类方案和技术一旦形成,就会很快地运用于生产实际并迅速推广,种猪的繁育体系、杂交优势的利用、猪的人工授精、肥猪的全进全出饲养、仔猪的早期隔离断乳和理想蛋白质理论等新的技术理论都被迅速推广运用,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60-70年代以来,猪的人工授精在国外被广泛采用,使母猪受胎率由自然交配的40-70%提高到80-90%,尤其是“颗粒冷冻精汇”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良种公猪的利用效率和减少了种公猪的饲养量。通过杂交肥育提高肉猪的瘦肉率和生产水平在所有发达国家都极为普及,甚至连生产肥育猪的公母猪都采用杂种(采用四元和五元配套系生产)。

第三节

国内养猪业概况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养猪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约7-8千年之久),养猪一向在我国畜牧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猪为“六畜之首”,猪肉是我国人民的主要肉食,但长期以来,养猪只是为了解决人民生活肉食需要,农民养猪是为了解决农田的有机肥源和猪肥育出售后挣点零用钱,养猪虽然扎根于千家万户,但都是传统饲喂方式和自给自是的小农经济,从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改革和市场发展,我国养猪业才真正走出家庭副业,向商品经济转化,促使养猪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正向着质量型和效益型的方向发展。一、养猪数量和猪肉产量增长迅速自80年以来,我国猪的年来存栏数和年出栏头数及年产肉量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表1-5),猪肉全国人民肉类食品的消费中仍占主导地位(表1-6),1979年中国猪肉产量仅为1001.4万吨,1995年达到4037万吨,20XX年为4240万吨。猪肉产量约占世界一半(2001占46.1%):由1000万吨——2000万吨——3000万吨——4000万吨

(1979)-9年-(1988)-5年-(1993)-2年-(1996)虽然,随人们食品结构的改良,猪肉在肉类总消费量中比例下降,但仍就是人们的重要肉食品,养猪数量一直有增无减地发展,1991-20XX年生猪存栏数和产肉量增长率均保持在3-4%。不仅如此,我国养猪数量,猪肉产量及生猪出栏数,到目前为止,一直位居世界首位(见表1-1)表1-5各年度猪存栏数、出栏数、产肉量(亿头、万吨)年度19801990199519961997199819992001存栏数3.0543.6244.4174.5224.6814.8574.2914.57出栏数1.9863.2204.8055.1855.6674.7225.0945.49产肉量1134.12372.53648.440574327.53746.15935.74240

表1-6我国人均年猪肉消费量(kg)年度19801985199019951997199920002001总肉量12.318.4424.9944.451.446.5250.6

猪肉11.613.9919.4029.234.831.5833.833.25猪肉所占肉类比例94.185.080.169.467.667.8866.864.1据估计:2000年时,人们肉食结构比例:猪肉41%、食肉28%、牛肉27%,余为其它肉类[《国际养猪》1993(6)]二、我国猪品种资源和种质1、品种资源丰富: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加工养猪历史悠久和长期交通不便利而形成的封闭生产,群众在长期养猪实践中,总结了许多种猪选育的方法,并培育出适应各地地理、气候和饲养条件等不同农业区域的优良猪种,据建国初统计,我国地方猪种达一百余个,占世界猪种总数的3∕1,现编入《中国猪品种志》的有48个,而且近20年来培育了近20多个新品种,起步丰富了我国猪种资源。2、我国猪种繁殖力强,高繁殖力猪种是我国的宝贵资源,也是我国猪种与外国猪种相比最突出的优点,我国地方猪种大多数都具有产仔数多,平均12-16头∕窝(而圈外猪只有10头左右、少近20-40%),尤以太湖流域的太湖猪繁殖力最高(有记录的是33头),堪称“世界之最”。另外,中国猪繁殖力强还表现在具有性成熟早、发情征状明显,易配准胎,母性好,利用年限长等优点。3、我国猪种适应性强,耐粗饲,抗病力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地理条件和长期的散放式饲养所形成的特点,能适应各种气候和以育粗饲料为主的日粮结构,而正常健康生长引进和培育品种却难以适应。4、我国猪种肉质好,在我国猪种中至今尚未发现因应激敏感而导致的应激综合症(PSS症);并且肉的风味好,肌纤维细,肌肉间脂肪含量高,肉嫩味香,而养猪发达国家因极度追求猪的生长速度和瘦肉率导致PSS症发生率较高。我国地方猪种的这许多优良性状,是当今世界上流行的猪种望尘莫及,故养猪发达国家至今也不断引进我国优良猪种来改变本国猪种的不足。三、我国养猪业的生产水平近二十年来,我国养猪生产发展速度较快,无论品种改良,猪的饲养管理,营养的调控(FS加工),疾病防治和猪肉加工疏通等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尤其是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极大地推动养猪生产走向规模化、集中化的饲养模式,生产力水平也在稳步的提高。a.出栏率提高幅度大:70年代前我国生猪出栏率一直在50%左右,但近二十年来,有了较大的提高:(见表1-7)但目前不到110%,而发达国家在140-150%以上。表1-7年度199019911992-9319941996199719982001出栏率89.0593.395.3104.7122.1125.397中国110105.5108.8110115.7121.9124.1113世界胴体重74757678787678

77767680787778

存栏猪65.8

969677

年均产肉量81.1

95958897b.胴体重和每头存栏猪年产肉量增加明显,胴体重的大小与产肉量的多少有密切关系,它本着与屠宰猪的体重大小和屠宰率的高低有关。每头存栏猪年产肉量则不仅包含有胴体重的内容,还与出栏率等指标有关,能更准确反映生猪的生产力,我国的肉猪胴体重和每头存栏猪年产肉量近年来已逐步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位居前列。但发达国家如美国与欧盟144Kg,日本129Kg韩国140Kg,此外瘦肉率我国平均50%,而世界先进国家达60%以上。第三节

我国养猪业的发展趋势一、养猪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见教材P9)1、存栏数多而出栏率低:生长慢、增重低、FS利用低。2、出栏肉猪平均胴体重低。3、胴体脂肪率高而瘦肉本低:沉淀脂肪耗能量沉积相同重量的蛋白质耗能的3.5倍∕左右。4、养猪业上猪粮比价不合理:猪价≥3.24×FS价+1.365、养猪业上发展的不平衡性。①、时间上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养猪数量和经济效益上呈波浪式的变化,这是因市场放开,养猪业也受价值规律的自由变化而形式。同时,也反映了国仙的养猪业集约化、现代化的程度较低,政府不能从宏观上控制或指导生产、造成完全受经济或价值规律的控制,使生产出现巨大的波动现象。②、地域上的不平衡性:我国的肉猪饲养因各省市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也出现了不均衡的发展,肉猪饲养量主要集中在近十个省份,在各省中,城市和农村养猪水平也存在明显的二、我国养猪业发展方向针对我国养猪存在的问题,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养猪业整体经济效益,保持我国养猪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今后,养猪业应: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不断增加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养猪生产水平,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产、供、销的运行机制,推动养猪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1、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正常情况下,提高生产力,成本就会降低,在养猪生产中应着重提高三个方面的生产力:①、提高母猪生产力:母猪的主要生产任务是繁殖仔猪,提供猪源,每头母猪年提供育成仔猪数是其生产力高低的直接表现。目前,国内母猪虽产仔数多,但育成本低,且年产窝数少,提能提高母猪生产力,可在减少母猪存栏数与不降低出栏率的条件下,达到年出栏肉猪数的现有水平,甚至增加。以全国饲养能繁母猪2500万头计,每头母猪年育成仔猪数若能增加1头(每头母猪提供15头∕年仔猪),则可减少母猪饲养量170万头(2500万头÷15),这不仅可节省大量饲料,而且也减少了公猪圈舍、设备和劳力的支出。②、提高肥育猪的生产力:肥育猪生产力水平高低,主要表现在出栏率和头均年产肉量(或胴体重);我国大多数育肥猪饲养期偏长,增重速度慢,饲料消耗大(其中FS用于过长的维持需要),圈舍周围慢、利用效率低、占有劳力时间长。若肥育猪增重速度增高,出栏率增大,饲养期缩短10天,以每天节约0.5kg维持饲料计算,4.8全国亿头肉猪将节省240万斤饲料,若饲料利用率提高,以每千克增重少耗料0.3kg计算,则100kg肉猪可节省30kg饲料,全国4.8亿头肉猪又可节省1440万吨饲料,仅此即可节约1680万斤饲料费用,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③、提高劳动生产力:养猪生产中通常用每生产一吨猪肉,所用的工时来衡量劳动力水平,一些先进国家,所用工时平均不足10个而我国则是其几倍,甚至有十几倍,如果劳动生产力能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倍,则可节省50%的劳力及其费用。衽猪群专业化管理有助于劳动效率的提高。2、适度规模、集约化经营我国的生猪饲养绝大多数分散粗放的模式,由养猪场提供生猪份额很少,据最近的国内统计,全国约有上规模的养猪场2000个,其中京、津、沪三大市1700个,广东、福建、河南等省150个差别导致全国既有现代化的养猪场,也有散养零喂的家庭副业或手工操作的小型个体户生产,这种不平衡善既表明我国肉猪生产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体现了难度。四川省养猪生产居全国之首,但份额有所下降占全国14-15%,1983年前十名产肉量占全国68.34%至1995年为68.79%,安徽省从83年第十名到91年为第12名(3.53%),95年第12名(3.75%),其它省变化主要表现为东北、中南和西北地区、经济不发达,人均粮食占有量较高,气候适宜的地区呈上开趋势、华北、华东和西南地区经济发达或经济不发达,但人均粮食占有量低的地区普遍下降。最近2000年以来华北、华东增长速度加快。科技落后、饲养管理水平低。其它主产省份约150个,这些猪场年出栏生猪约1000万头,另全国年出栏25头以上养猪专业户约42万户,年出栏生猪1500万头不到两项加起来不是全国出栏生猪的十分之一,如四川省2000万农户几乎家家都养猪3-5头,占全省出栏生猪90%以上,这种农村副业产品经济的生产,难以形成规模,更不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况且多数家庭仍保持传统的饲喂方法与经营方式的生产,不能长期、稳定和均衡地保证供给、产品和劳动生产率也不高,克服这种状况,必须大力提倡走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模式,才能快速提高生产水平,就目前而言,应在提高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的生产水平基础上,发展专业户养殖规模经营,引导发展集约化经营,逐步实现由分散粗话经营向集约化规模经营过渡发展。3、全面推广和运用科学新技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迅速而有效地转化成生产力,促使我国养猪生产水平有较大提高,目前要做好科研与实际生产相联系的同时,积极推广现有的科研成果的运用。如:高产优质品种的选育技术及杂种优势的利用,瘦肉型猪的高产模式饲养技术等,针对我国不宜过多地发展大规模、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过高的猪场,积极推广适合中国养猪生产水平提高的新技术尤为重要。4、大力发展外向型养猪业。出口贸易可为国家创收外汇,为企业增加收入,1988年我国出口猪鬃、肠衣、猪皮共创汇2亿多美元,活猪及猪肉制品3.6亿美元,1989年养猪行业共创汇7.6亿美元。我国2000年有肉类加工企业30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244家;班宰猪1000头以上的加工厂300多家,万吨以上的冷库60多座,有出口权的肉食加工企业210家。20XX年出口猪肉23.5万吨,其中活猪197万头,折合猪肉占出口量的56%,20XX年出口活猪250万头。我国出口的猪及肉制品,主要是出口香港、澳门、前苏联(32.8%)及东欧国家(占出口量比例8.2%)出口活猪及猪肉须重视问题:1、体重不可过大:大猪90-100kg

中猪35-40kg

小猪6-12kg2、瘦肉率及胴体质量(规格大小)3、药残:欧盟99年1月1日起至6月逐步停止使用杆菌肽锌、螺旋霉素、维亚尼亚霉素、泰乐菌素,97年7月和98年9月派兽医代表来华考察指出中国应禁止使用已烯雌酚。

第二章猪的品种

内容:主要介绍猪的品种分类方法及各类猪的代表品种,国内外主要品种的外貌特征及生产性能,杂交利用等知识。目的要求:通过理论教学及图片等观看、熟悉猪的分类方法,了解掌握国内外主要品种的外貌特征和生产特点,以及各主要品种的杂交利用的性能等。重难点:①国内所饲养的主要品种外貌特征及生产性能。②国内外优良品种的杂交组合。学时与教法:本章总计为5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学时,实验为2学时,观看品种的图片和幻灯片。思考题:1、猪的品种分类有哪些方法,其各类代表品种有哪些?2、简述引进的主要品种的外貌特征、生产性能?3、怎样选择商品肉猪生产的杂交模式?我国肉猪生产主要有哪些杂交模式,

第二章

猪的品种

第一节猪的品种及其分类

一、品种概念:猪的品种概念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是通过人工选育产生的具有经济价值和育种价值的家畜类群。2、具有相对稳定的在一定条件下能巩固地遗传下去的各种特性。3、具有相对的同质性。同一品种的猪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来源、外形、性能和生物学特征。4、具有完整的品种结构,并保持一定程度的异质性。品种的内部结构是指:品种内具有的品系、品族、亲缘群等,不同的类群。5、拥有足够的数量:根据全国猪种协作组规定,作为一个品种需要有纯种母猪1000头以上,符合育种指标要求的应在70%以上的繁殖母猪,种公猪具有50头以上。猪种是养猪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品种好坏可直接影响养猪生产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它对自然条件有一定的依附关系,并随着社会历史和经济的变化而消长存亡。据统计全世界家猪品种约300多个、这些现代家猪品种都是由野猪(欧洲野猪和亚洲野猪)经世界各国人民长期饲养驯化而来,并形成适应世界各地的生长条件的不同品种,猪的品种分类就是根据来源相近、性状和生物特性相同等进行分类。二、猪的品种分类(一)按自然农业区域分类:这种分类法主要用于我国地方猪种的分类,该方法于1960年在《中国养猪学》上由作者提出,1979年《中国猪种》编写组肯定了这个分类方法并在83-85年出版的《中国猪品种》中,采用该法(并把作者提出的过渡型改为江海型)把我国现有的地方猪种分归六大类型。具体为:1、华北型(5个)

主要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北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内蒙、甘肃、新疆、宁夏、以及陕西、湖北、安徽、江苏等四省的北部地区和山东、四川、青海小部分地区。这一区域内一般气候较寒冷、干燥饲养粗放,因而使猪的体质健壮、体躯高大、四肢粗壮、背腰狭窄、额间多皱纹,为适应严寒的自然条件,皮厚多皱、毛粗密、鬃毛发达、毛色多为金黑,繁殖力强(12头∕窝以上)生长增量较慢(12个月达100kg左右)。主要包括的猪种有东北民猪(东北)、黄淮海黑猪(河北等)、汉江黑猪(陕西)、沂蒙黑猪(山东)、八眉猪(甘肃)等。2、华南型(9个)主要分布在南岭与珠江流域以南,包括云南的西南和南部边缘,广西、广东偏南的大部分地区及福建的东南和台湾省。这一区域位于亚热带,雨水充足,饲料丰富且多以表绿多汁饲料和富含糖分的精料喂猪,从而形成这类猪体躯较短、矮、宽园、皮薄毛稀、鬃毛较少,毛色多为黑色或黑白花、体质疏松腹下重、背腰宽阔而多下凹、繁殖力(6-12头∕窝),性成熟和体成熟较早。主要包括的猪种有香猪(云贵高原)、陆川猪(广西)、桃园猪(台湾)、五指山猪(海南)、广东小耳黑背猪(广东)等。3、江海型(7个)

主要分布在淮河与长江之间,包括汉水、长江中下游和沿海平原地区,以及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中盆地。这一区域、因交通发达,农业丰产,饲料品种丰富且饲喂方法多为舍饲,所以形成了这一地区猪猪复杂,从体型外貌,生产性能上处于华北、华中过渡型而差异较大,毛色为黑色或有少量白斑,以繁殖力高而著称,经产母猪产仔数在13头以上,育肥猪12个月可达100kg体重。主要包括的猪种有太湖猪(上海等)、姜曲海猪(江苏)、虹桥猪(浙江)、阳新猪(湖北)、圩猪(安徽)等。4、华中型(19个)

主要分布在长江和珠江之间,这一地区属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足、自然条件较好,以水稻种植为主,其它精料和多汁饲料与华南地区相比较少,但也很丰富,精料中富含蛋白质的饲料较多,更有利于猪的生长发育。这一地区猪与华南型猪在体型和生产性能上较相似,体质疏松,背较宽且多下凹、四肢短、腹大下重、体躯较华南型大,毛稀且多为黑白花,一般产仔10-13头∕窝,生长较快、肉质较好。主要包括的猪种有金华猪(浙江)、大花白猪(广东)、宁乡猪(湖南)、皖南花猪(安徽)等。5、西南型(7个)

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这一区域属气候温和、农业生产发达,是水稻、麦、玉米、豆类的主要产区,猪外形特点是头大、腿较组短、毛以金黑和“六白”较多,少数有黑白花或红毛猪,产仔数一般8-10头∕窝。主要包括的猪种有内江猪、荣昌猪、鸟金猪(我国唯一的红毛猪)等。6、高原型(1个)

分布在青芷高原、高寒气候、饲料缺乏、终年放牧饲养、体形较小、体质紧凑、四肢发达、嘴尖长而直、皮厚毛长,鬃长发达且生有绒毛,产仔数多为5-6头∕窝,生长慢10个月可达25kgw。主要包括的猪种有藏猪。以上的分类方法能结合生态环境和农作制度,便于说明我国地方猪种形成原因,对我国地方猪种的分类比较确切为我国猪种规划与改良提供了一完的基础。(二)按经济用途分类:根据胴体中肉脂的比例及膘厚来划分类型。1、脂肪型:这一类型体和接近相等或长2-5cm左右,从外形上看,体躯呈方箱形、宽大、深而不长、肉多、肉质细嫩、肥育早期易沉积脂肪。2、瘦肉型:体长论胸围长15-20cm,从外形上看,体躯呈梯形,前躯轻后躯重,中躯较长,背腹线平直,头轻而小,后躯肌肉发达,四肢高长而结实。3、肉用型:体型特征介于二者之间,体长大于胸围6-15cm之间。

脂肪型肉用型瘦肉型眼肌面积(cm2)19以下19-27.928以上瘦肉率(%)45以下45-55.956以上膘厚(cm)5-73-5.02.5-3.0体长>胸围(cm)5以下5-14.915以上这种分类方法在实践中有不足之处,因同一品种的猪在外形体上会有一定差异。同时,肥育时,营养水平,饲养方式都可造成胴体脂肪含量的不同,况且在肉用型与瘦肉型之间亦难区分,随时代发展,脂肪型猪日趋消去,这种分类法也终将不在会使用。(三)按猪种的来源及培育方式分类1、地方猪种:我国地方品种繁多(117个),但比较混杂,85年出版的《中国猪品种》上介绍有48个品种,但曾被国家认证推广的只有15个优良品种,其中太湖猪、金华猪、内江猪、荣昌猪、陆川猪等曾影响较大、分布较广、最近国内小型猪被养猪和医学界重视起来,现有五个品种:香猪、巴马香猪、五指山微型猪、版纳微型猪、藏猪等。地方品种特点:繁殖力强、肉质较好、性情温驯、能大量利用青粗饲料,抗逆性强;但生长慢、屠宰率低、膘厚、背凹、腹垂、胴体中瘦肉偏少。体型上“北大南小”,毛色上“北黑南花”,产仔数以长江中下游的太湖猪最高,向北、向南、向西均有降低的趋势。2、引入品种:国外猪品种约有200多个,其中在国际上流行只有10多个,许多国外地方品种在最近二、三十年内都以消亡,我国在十九世纪末期开始从国外引入猪种,这对我国猪种改良影响较大的有中约克夏、巴克夏、汗普夏、苏白猪、大约克夏、长白猪等,20世纪80年代起,又较多引入了杜洛克、皮特兰、拉康伯、大约克夏、长白猪、迪卡猪等,这些猪种在我国长期进行繁育和驯化,已成为我国猪种资源的一部分,但有的猪种因不适应市场的变化而被淘汰,目前在我国推广的主要品种有:大约克夏、长白猪、杜洛克、汉普夏、皮特兰等瘦肉型猪。共同特点:生长速度快、胴体瘦肉多、屠宰率高,但产仔数较少、肉质较差,对饲养管理条件要求高。3、我国新培育猪种:我国是从19世纪后期,外国猪种的引进杂交开始培育猪种,也有的是利用原有血统不明的杂种猪群加以整理选育而成,至今新培育品种或品系约有38个,其中已通过鉴定的有12个,有6个品种曾作优良肉用型品种在全国推广。1982年前:哈白猪、新淮猪、上海白猪、东北花猪、新金猪、浙江中白猪、北京黑猪、汉中白猪、伊犁白猪82-90年:三江白猪、湖北白猪、山西黑猪、泛农花猪90年之后:新荣昌猪Ⅰ系(95年),四川白猪Ⅰ系(95年),苏太猪(99年),光明配套系猪(98年),深农猪配套系(98年),军牧1号白猪(99年)等。目前在本地区饲养量大、瘦肉率在56%以上。优点:与引入品种相比具有发情明显、繁殖力高、抗逆性强、肉质鲜嫩无应激综合症和PSE肉。与地方品种相比皮较薄,背腰宽平,大腿丰满,采食量大,生长速度、屠宰率和瘦肉率明显提高。平均产仔数9-12头/窝,20-90㎏阶段日增重达600g,瘦肉率可达53%。缺点:因培育品种在选育程度上远不及引入品种,所以品种外形整齐度差,体躯(后躯)结构不够理想、生长速度及料重比、瘦肉率均低于引入品种。

第二节猪种的杂交利用一、引入猪种的利用1、大约克夏(Yorkshire):大约克夏猪生长快、产仔多、仔猪初生重大、瘦肉率高、适应性好等特点,但部分个体肢蹄不够结实,易发生蹄病,应加强饲养管理。约克夏可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饲养,较适宜集约化养猪场和规模猪场,在纯繁或作为生产商品瘦肉猪的杂交父母本,通常利用的杂交方式为杜×长×大或杜×大×长,用约克夏作父本与地方猪种进行二元或三元杂交,效果均良好。2、长白猪(Landrace):该品种具有繁殖力较强、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等优点,但对饲料营养条件要求高,体质较弱,四肢细、抗逆性差、发情不明显,少数个体肉质较差等缺点。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均可饲养,适宜集约化养猪场和规模猪场,在生产商品瘦肉猪的生产中作为父本,在三元杂交中可作为第一父本,通常利用的杂交方式为杜×长×大或杜×大×长,与地方猪种进行二元或三元杂交效果良好。3、杜洛克(Duroc):该品种具有体质结实、生活力强、抗病力强、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胴体品质好、适应性强、饲养条件比其它瘦肉型猪要求低等特点。母猪产仔数少,泌乳性能差、仔猪早期生长相对较慢的缺点。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均可饲养,适宜集约化养猪场和规模猪场,在生产二元或三元商品瘦肉猪的生产中作为终端父本,效果良好,通常利用的杂交方式为杜×长×大或杜×大×长。二、我国地方猪的开发利用:我国具有丰富的猪种资源,而且与引进猪种比较具有多产,肉质好,抗应激,适应性强及耐粗饲等优良遗传特性,在杂交组合中引入我国地方猪种将会带来更明显的杂种优势和更好的遗传互补性,这是因地方猪种和引进猪种间有较大的差异,而且,地方猪种具有更好的适应性,高繁殖性能等,故在杂交母本选择上,应着眼于我国优良地方猪种和培育的品种(系)。随着高产品种和专门化品系的大量育成,以及养猪生产体系集约化出现,生产上大量使用的是经济价值高的品种及其杂交种,使原有的地方品种数目迅速减少或消亡,我国地方猪种的许多优异特性是在几千年的长期选育和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但其生长慢,脂肪多,皮厚等缺点已不适应现代化商品猪的生产需要,若利用不当将威胁到品种的保存和持续利用,因此,从长远观点看,对地方猪种开发利用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杂交繁育中作母本品系:良好的繁殖性能是杂交利用母本品系的必备条件。我国地方猪种普遍符合母本品系应具备的条件,作为父本品种者较少,目前在我国商品瘦肉猪的生产杂交繁育体系中,采用地方品种猪作母本,以引进的优良瘦肉猪种为父本,进行杂交,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地方品种和引入品种各自的特点,又可适应当前农村生态经济条件而提高生产水平。2、作为育成新品种(系)的原始素材:为使育成新品种对当地的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有良好的适应性,经常利用地方品种和外来品种杂交。如东北民猪与约克夏猪等杂交,培育成的哈白猪,三江白猪等品种,就很好地保留了民猪抗寒性,繁殖力高和肉质好的特点。3、改善商品瘦肉猪的肉质:我国地方猪种肉质优良,在肉色、大理石纹、保水力及肌间脂肪含量等方面一般优于国外肉用型猪,故杂交后代肉质一般也优于国外品种,因此,在不追求过高的胴体瘦肉率的情况下,要改善商品肉猪的肉质,我国地方猪种是一个适宜的亲本。4、利用特殊基因资源开发产品:在我国地方猪种的特殊基因库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微型基因,我国微型猪资源丰富,品质优良,香猪,藏猪,五指山猪、版纳微型猪等,其成年体重多在40-50㎏,比国外小型猪都要小得多,可作为烤乳猪、生物医学的实验动物及人体器官移植等的原材料。三、肉猪的杂交生产:杂交是指不同品种、品系或类群的个体之间进行交配、其后代称为杂种。杂交可使基因型杂合,产生杂种优势和遗传互补性等效应,从而加速了品种的改良和生产性能的提高,杂交尤其是经济杂交在养猪生产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杂种后代可获得生长速度提高5-10%、饲料转化率提高10-15%、胴体品质性状改善2%、母猪的繁殖性能提高8-10%等杂种优势率。杂种优势(hefeyosis):即杂种一代与纯合亲代均值间的差数,实际上是在杂合体内,由于有利基因对不利基因通常呈显性这一跗现象,抑制了杂合子不利隐性基因的表现从而使杂种个体生活力增强,繁殖力提高,生长加速,杂种后代群体均值优于双新群体均值。这种遗传效应称杂种优势。它是由基因的非加性效应(显性、上位)所致,因此,遗传力低的性状,容易呈现杂种优势,是我们利用杂种优势的重点、遗传力高的性状,不表现明显的杂种优势(如胴体性状),猪的生长性状和肉质性状,跗力中等,可获得中等程度的杂种优势。遗传互补性:互补性(complementarity):指不同新本群体所具有的优点相互补充。目的在于通过杂交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群体的不同优良性状结合于商品猪上,使品猪的优点比任何两亲群体都全面,从而提高其商品价值。例如,猪的生产性能与毓性能间为质相关而现代养猪生产要求瘦肉型猪同时具有生活力强,生长快,FS利用本高,瘦肉率高和肉质好等特点,并且母猪要多产性好,但至今几乎没有如引全面的品种,只有依赖于杂交,利用跗互补性,满足现代商品肉猪的要求。猪的杂交通常根据杂交的目的分为育种性杂交和经济杂交两大类,经济杂交是指利用杂交获得生活力强、生产性能高的杂种来直接肥育,达到提高商品猪的质量,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收入的目的。1、杂交的模式:所谓杂交模式是指杂交方式和新本群体选配的总称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杂交,选择什么品种或系参与杂交,是商品肉猪生产中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A、杂交方式:二元杂交:三元杂交:四元杂交(双杂交):轮回杂交:两品种轮回杂交和三品种杂交B、杂交父母率的选择:杂交母本应选择繁殖强,母性好、泌乳力高、胴体品质中等而肉质优良的品种。杂交父本应有很好的生长速度、胴体品质和饲料转化率等方面均较好的品种,多产性是次要的。在三元杂交C(AB):纯种母本B应按二元杂交时母本的要求进行选择第一父本A要选用与纯种母本B在生长肥育和胴体品种上能互补且多产性较好的引进猪种(在我国应首先大白猪其次是长白猪),终端父本C的挑选应着重生长速度和胴体品质(在我国应先杜洛克)。2、我国猪的优良杂交模式(杂组合)大约克×(长白×北京黑猪)

杜洛克×浙江中白猪杜洛克×(长白×北京黑猪)

杜洛克×(长白×嘉兴黑猪)杜洛克×上海白猪

杜洛克×(长白×太湖猪)杜洛克×湖北白猪

杜洛克×三江白猪杜洛克×(长白×大白猪)

第三章猪的生物学特性及行为习性

容:主要介绍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习性的特点,以及这些生物学特性及行为习性在养猪生产中的运用。目的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熟知猪的生理和行态上的特点,并掌握用这些猪的自身特点来提养猪生产的饲养管理水平。学时与教法:本章总计3学时,采用课堂理论讲授的方法。重难点:主要是猪的行为类型、特点及其在生产中的运用。思考题:1、猪有哪些生物学特性和行为习性?2、猪的感觉器官特点有哪些,这些特点对猪的行为习性的形成有怎样的作用?

第三章猪的生物学特性及行为习性

第一节

猪的生物学特性

家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来的,在长期驯化和进化过程中,形成许多生物学特性,这些生物学特性因不同的猪种或类型,有的是其种属的共性,有的是它们各自的特性,特别是一些新的经济学特性,饲养者能够认识和掌握,就可加以利用,以获得较好的饲养和繁育效果,达到较大的经济效益。一、繁殖力强、世代间隔短一般而言,猪在4-5月龄即达性成熟,6-8月龄就可以初次配种,猪的妊娠期短(只有114天),一年内就可第一次产仔,对于经产母猪一年可产两胎以上,若缩短仔猪哺乳期,母猪进行激素处理,可达到2年5胎或1年3胎。由于猪的性成熟早,妊娠期和哺乳期均较短,因而猪的世代间隔亦短。平均为1-1.5年,是牛和马的1/3,羊的1/2,仅次予家禽。猪是常年发情的多胎高产动物,平均窝产仔10头左右,比其它家畜要多,但就目前而言,猪的实际繁殖效率并不算高,母猪卵巢中有卵原细胞11万个,每一个发情周期内可排卵12-20个,而产仔数常只有8-10头,它一生在繁殖利用年限内只排卵400个左右,公猪一次射精量200-400ml,其中有精子约200-800亿个,可见猪的繁殖潜力很大,试验证明通过外激素处理,可使母猪每个发情期内排卵30-40个,个别可达80个,产仔数可明显提高,这说明,通过采取适当繁殖措施改善营养和饲养管理条件,进一步提高猪的繁殖率是可能的。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许多地方猪种都具有性成熟早、产仔数更多、母性好的特点(如梅山猪母猪的初情期一般为75-85日龄,最早见于65日龄发情,7月龄即可产仔),这些优良性状居世界之首,对提高世界及我国养猪生产水平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食性广,饲料转化率高猪是杂食动物,可食饲料的种类和范围很广,对饲料的转化率猪仅次于家禽为1:3-3.5,而高于牛羊(肉牛1:6-8、羊1:5-6),猪的这种消化特点与其自身的消化道特点是密切相关的。猪嘴:牙齿发达、上唇短厚、下唇尖小、活动性不大、口裂大,牙齿和舌尖露到外面即可采食,喝水靠口腔内的压力吸水。猪舌长而尖薄,主要有横纹肌组成,表面有一层粘膜,上面有形成不规则的舌乳头,大部分的舌乳头有味蕾,故猪采食时有选择性,能辨别口味,喜爱酸甜食物。(动物味蕾数为鸡250-350个、猪15000个,小牛25000个,人9000个,且芳香型不与味蕾反映作用不大)。猪的唾液腺发达,能分泌大量含有淀粉酶的唾液,除浸润饲料便于吞咽外,还能将少量淀粉转化为可溶性的糖,猪一昼夜可分泌15L腺液其中腮腺占有一半。猪的胃容量为7-8L,是肉食动物的单胃与反刍动物的复胃之间的中间类型,因而能广泛地利用各种动植物和矿物质饲料,且利用能力较强,甚至对各种农副产品,鸡粪、泔水等都能利用。猪的肠道较长,约为其体长的20倍(欧洲猪为13.5倍,我国猪达16倍),故饲料通过消化道的时间长(约18-20小时),消化吸收充分,猪对精饲料中有机物消化率为76.7%,青草中有机质消化率为44.6%。猪的消化道特点,使猪能够采食各种饲料来满足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且采食量大,很少过饱,消化快,养分吸收多,但应注意,猪对含纤维素多、体积较大的粗饲料利用能力差,这是因猪胃内没有分解粗纤维的微生物,只有大肠内少量微生物可以分解消化,但不如马、驴的发达的盲肠,猪不仅对含粗纤维多的饲料利用率差(约为3-25%),且日粮中粗纤维含量越高,消化率也就越低,所以在配合猪饲料时,应注意饲料的全价性和易消化性,控制粗纤维的比例,瘦肉型猪或培育杂交猪尤其应注意,尽管我国猪种具有耐粗饲特点,但也符合上述特性。三、生长期短、周转快在肉用家畜中,猪和马、牛、羊相比,无论是胚胎生长期或生后生长期都最短。表2-1

不同家畜的生长发育期畜别猪牛羊马驴胚胎期(月)3.89.55.011.3412.0生辰生长期(年)1.5-2.03-42-34-54.5-5.0

猪由于胚,胎期短、同胎仔猪数又多,出生时初生重小,各系统的器官发育不充分,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差,因此,对初生仔猪需精心护理。例如,头的比例大,四肢不健壮,初生体重小,平均约1-1.5kg,占成年体重又到1%。仔猪出生后为补偿胚胎期发育的不足,生长强度很大,生后2个月内生长发育特别快,1月龄体重可达初生重5-6倍(7kg),60日龄体重(20kg)为初生重的12-15倍,断乳后直到8月龄以前,猪的生长仍很迅速,尤其瘦肉型猪生长发育快是其最突出的特性。以后生长逐渐缓慢,到成年时体重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这种生长期短发育迅速,周转快等特点,对养猪生产者降低养猪成本,提高效益十分有益。四、屠宰率高,产肉多在肉用家畜中,猪比其他家畜更能充分利用饲料的营养物质转成肉食品,而具有增重快,饲料报酬高,尤以瘦肉型猪生长速度快,代谢强度高,对饲料蛋白质的转化率比其他类型猪高,因而沉积瘦肉的能力强,转化为瘦肉的效率比脂肪型猪更高,产肉量大,猪采食100g蛋白质可生产各种肉类蛋白猪12g(牛肉6g、羊肉3g、鸡肉20g),1头母猪可年产1吨肉。屠宰率因猪的品种、体重和膘情不同而有所差异。人类为了提高猪的产肉力,不断加强了这方面的选择,伸长了它的中躯,增加猪臀部和后腿的比重,这些都是肉多而价值高的部位。猪的屠宰率70-75%、而牛50-55%、羊45%。五、适应性强、分布广猪的适应能力很强,是世界上分布广,数量最多的家畜之一。除因宗教和习俗原因而禁止养猪的地区外,凡是有人类生存的地方都有猪的饲养,但世界各地猪的饲养数量上有所不同。世界:亚洲、欧洲、美洲等占比例大,而非洲、大洋洲较少。中国:分布全国各地,但大部分集中在东南沿海,西南山区和黄淮海三个区域。猪的分布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即受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与农业发展和人口密度有关。从生态学上的适应性看,表现在对气候寒暑的适应,对饲养方法和方式(自由采食和限饲、舍饲和放牧)的适应,这是它们饲养范围广泛的重要原因。猪的适应性和抗病力均较强。表现在不仅分布广,而且个体本身表现往往在发病初期,不易发觉,一旦发现病情,病情已较严重而难治疗,这就要求饲养员应经常注意猪的日常动态,一旦有失常现象就应查找原因,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尽管猪的抗逆性较强,但对极端恶劣的环境,猪会产生各种应激反应症状,生理上出现异常,生长受阻等,如噪音,轻的可使猪产生食欲不振、暂时性惊慌、恐怖等行为,强的噪音可导致母猪早产、流产和难产、或受胎率下降,产仔数减少等现象,猪的这种特性,在养猪生产中不能忽视,应给猪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六、感觉器官的特点1、猪的听觉器官发达猪的耳形大,外耳腔深而广,如同扩音器的喇叭搜索音响范围大,即使很微弱的响声都能察觉到,尽管猪耳相对很少活动,但头部转动灵活,可以迅速判别声源方向,能辨别声音的强度、节律、音调。通过呼名和各种可令等声音训练可以很快建立起条件反射,仔猪生后几分钟内便能对声音有反应,几小时即可分辨出不同声音刺激,到3-4日龄时就能较快地辨别出来。猪对有关吃喝的声音较敏感,当它听到喂猪的铁桶声响时立即起而望食,发出饥饿的叫声。猪对意外声音特别敏感,尤其是对危险信息特别警觉,一旦有意外响声,即使睡觉,也会立即世界站立起来,保持警惕,因此,为了使猪群保持安静、安心休息,尽量不打扰它,特别不要轻易捉小猪,以免影响生长和发育。另外,猪传递信息最重要的方法是用声音发出信号。目前,人们能够识别的有20种信号,其中有6种对人来说很易辨别。猪本身的叫声因品种年龄,处于生活条件不同也有很大的差别,因而不同的个体之间完全可以依据听觉来相互识别和交往。2、猪的嗅觉非常灵敏猪的嗅觉之所以灵敏,是由于猪鼻发达,嗅区广阔,嗅粘膜的绒毛面积大,分布在这里的嗅神经非常密集,对任何气味都能嗅到和辨别。猪对气味的识别能力是狗的能力约1倍,比人高7-8倍。在一个猪群的个体之间,基本上是靠嗅觉保持互相联系。如仔猪初生后便能靠嗅觉寻找奶头,3天后就能固定奶头吃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弄错,故仔猪的固定奶头或寄养,应在3天内进行比较顺利。猪依靠嗅觉能有效地寻找地下埋藏的食物;能准确地排出地下一切异物;识别群内个体;自己的圈舍和卧位等;嗅觉在公母的性联系中也起很大作用。3、味觉感觉中等在味觉成份中,猪首先分辨出甜味和苦味还能区分不同咸度的含盐饲料,如能识别含有1.5%和2%食盐的饲料。4、猪的视力很差猪的视距短、视野范围小,辨色能力差,不靠近物体就看不见东西,几乎不能用眼睛精确辨别物体的大小形状和光线强弱。对光的刺激一般比声音刺激出现条件反射要慢很多。如人们常利用猪的这一特点,用假母猪进行采精训练;发情的母猪闻到公猪特有气味,就会前往,这时若把公猪赶走,母猪就会在原地表现出“发呆”反映(刚配种的母猪需单独休息十几分钟,以消除气味)。5、猪的触觉装置遍布全身,痛觉很敏感猪的触觉全身都有,尤其鼻端部位更发达,在觅食和相互往来中常常以吻相互接触来感觉信息。猪对痛觉较为敏感,且容易形成条件反射,如利用电围栏放牧,猪受1-2次轻微的电击后就再也不敢触围栏了。人若对猪过分粗暴,甚至棒打脚踢,猪就会躲避人,甚至伤害人,而且猪对这种痛觉的记忆长久而深刻。

第二节

猪的行为习性

动物的行为习性和生物学特性一样,有的取决于先天遗传(内部因素),有的取决于后天的调教,训练或使用(外来因素),猪和其它动物一样对其生活环境,气候和饲料管理等条件,在行为上的反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随着养猪生产的发展,猪的行为活动方式越来越被生产者重视,人们对这些行为加以训练和调教,在创造适合于猪生活习性的环境条件同时,使其后天行为符合现代化生产要求,以充分发挥猪自身的生产潜能,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近几十年来,通过对猪行为的观察与研究表明,猪的行为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一、采食行为采食行为主要包括采食和饮水两种方式,并具有年龄特征,它与猪的生长和健康密切相关。猪除睡眠外,大部分的时间都会用来觅食,猪生来就具有拱土的本能,拱土觅食是猪采食行为的一个显著特征,猪的鼻子是高度发育的感觉器官,拱土掘食时,嗅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拱土不仅对猪舍建筑具有破坏性,而且也容易从土壤中感染寄生虫和疾病,但如果喂给平衡的日粮,补充足够的矿物质,就会较少发生拱土现象。猪的采食行为主要表现为:①吃食具有选择性。特别喜爱吃甜食(如哺乳仔猪喜爱甜食,故用低浓度的糖精溶液可以增加食欲,改变适口性,但高浓度糖精则不喜欢吃)。颗粒料和粉料相比,猪爱吃颗粒料,干湿料相比,猪爱吃湿料,且采食花费的时间也少。②采食频率和次数:猪在白天的采食次数(6-8)比夜间(1-3次)多。每次走近饲槽采食都持续10-20分钟,猪的采食量和采食频率随着体重增长而增多,同时与不同的饲喂方法和饲料的形状有关,如采用限饲法,采食时间常少于10分钟;自由采食,不仅采食时间延长,还能正确表现每头猪的嗜好及个性。群饲的猪比单喂的猪吃得快,吃得多,增重也较快。猪的采食量较大,但猪的采食总是有节制,所以猪很少因饱食而致死亡。③饮水:在多数情况下,饮水和采食同时进行,吃干料的猪每次采食后立即需饮水,且在任意采食时,猪饮水和采食交替进行,直到满意为止,而限饲时,猪则在吃完所有饲料后才饮水,猪的饮水量是相当大的,一般的吃混合料的小猪每昼夜饮水9-10次,吃湿料的平均为2-3次,饮水量约为干饲料的2倍(即水:料=3:1),成年猪和生长猪的饮水量除与饲料结构有关外,很大程度取决于环境温度、体重、生理状态和采食量。在高温时,猪主要靠水分蒸发散发体内热量,故饮水量增大,在炎热的夏季,猪的饮水高峰在午后,母猪在哺乳期的饮水量大大超过其它时期。表2-2

不同环境温度下猪的饮水量

体重(g)室温9℃20℃30℃每千克体重饮水量200.0880.1160.170600.0660.0870.118每千克饲料的饮水量202.532.864.06602.472.914.45

2、排泄行为家畜的排泄行为往往是仿效其野生祖先的通常方式,但可受饲养管理方式的影响。例如:猪不去吃睡的地方排粪尿,这是祖先遗传下来的本性,因为野猪为避免敌兽发现不在窝边拉粪尿。一般认为猪在习惯上是最脏的,实际上,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猪是家畜中最爱清洁的动物。猪通常会保持其睡床清洁、干燥、并避免粪便污染,而排粪排尿都有一定的时间和地点,便选择远离猪床的固定地点排粪排尿。①在时间上:生长猪在采食过程中一般不排粪,饱食后约5分钟左右开始排粪1-2次至多3-4次,且多为先排粪后排尿;在喂料前也有排泄行为,但多为先排尿后排粪;在两次饲喂间隔里猪多排尿很少排粪;夜间一般进行2-3次排粪,由于夜间长因而早晨的排泄量大,一般占全天总排粪量25-30%。②在地点上:猪虽然一般在食后、饮水和起卧时容易排泄粪尿,如墙角、潮湿、荫蔽或有粪便气味的地方。大猪在天冷时亦有尿窝的现象。初生仔猪一般多分散排粪,随着猪月龄的增加排泄逐渐区域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圈栏过小或同一栏内猪头数过多而拥挤,猪就无法表现其好洁性,天生的排泄行为受到干扰,排泄行为就会变得混乱。猪通常习惯将粪尿排在近饮水处,因此,当猪第一次圈养在水泥地面的猪舍中,在水泥地面的一角用水浇上几天,会诱使猪群在这个地方排泄大部分的粪便。3、活动和睡眠猪的行为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猪的活动大部分在白天,温暖季节和夏天,夜间也活动和采食;遇上阴冷的天气,活动时间缩短。猪的躺卧和睡眠时间很多,延长休息和睡眠时间是正常的功能行为。在有不同的躺卧处可供选择时,猪不喜欢漏粪地面作为躺卧处(据丹麦调查表明养在全部是漏粪地面的猪咬尾的频率高)。昼夜活动因年龄及生产特性不同而有差别,仔猪昼夜休息时间平均为60-70%,种猪为70%,母猪为80-85%,肥猪为75-85%,显然,根据年龄、体重和机能状况有很大的变动,体重小的猪躺卧时间占63%,体重大的休息占73%,妊娠母猪休息时间占95%,休息高峰在半夜,清晨8时左右休息最少。哺乳母猪在哺乳期内白昼各阶段睡卧次数无明显规律,但睡卧时间长短确有规律,表现出随哺乳天数的增加睡卧时间逐渐减少。走动的次数和时间较有规律变化,分别表现为由少到多和由短到长,与睡眠休息时间相反,这些都是哺乳母猪特有的行为表现。在饲养管理中应加以重视。哺乳母猪睡卧休息有两种:一种属静卧,休息姿式多为侧卧,少有伏卧,呼吸轻微而均匀,虽闭眼但易惊醒。另一种是熟睡,为侧卧,呼吸深长,有鼾声且常有皮毛抖动,不易惊醒。仔猪生后3天内,除吃乳和排泄外,几乎全是酣睡不动。随着日龄增长和体质的增强,活动量逐渐增大,睡眠相应减少,但至40天大量采食补料后,睡卧时间又有所增加,饱食后一般较安静睡眠。通常仔猪的活动和睡眠几乎都是尾随和仿效母猪。大约在出生后5天随母猪活动,出生后10天左右,开始同窝仔猪群体活动,单独活动减少。睡眠休息主要表现为群体睡卧。如出生后第一次哺乳即训练母仔分开,将仔猪置于补饲栏内睡卧休息,仔猪便能集中于睡床内睡卧直到断奶。猪是多相睡眠动物。一天内活动与睡眠交替几次,猪睡眠时全身肌肉松驰,发出鼾声,经常是成群地同时睡眠。猪每天平均有13%的时间在仿效活动,8时左右为活动顶峰期,20时站立,24时走动低谷期。由此表明,这些活动受内源节律性的控制比受周围温度的影响更大。在饲养管理中,工作人员应能识别猪的正常睡眠和休息形式,以便发现有异常症状情况,同时,尽可能少地干扰猪正常生理行为的节奏,即有利于增重,又可提高饲料利用率。4、热调节行为猪从出生到成年,随着在体格大小和体重的变化,对温度耐受力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即对冷耐受力提高,对热的耐受力降低。对成年猪而言,热应激比冷应激影响更大。瘦肉型猪由于背膘薄,即不耐热不耐寒。适于在20-23℃温度下生活,猪舍内最适宜的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为60-80%(肥育猪最大适宜湿度为85%)。猪与其它家畜不同,身上的表皮较薄,被毛稀疏而靠皮下脂肪层来隔热,猪的汗腺不发达,发汗甚微,故幼猪和成年猪都怕热,尤其肥猪更甚,在炎热的气候中缺乏厚密的被毛,以致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如果猪被置于烈日下,就会急喘并且时常发出呼声或痛苦的声音。由于猪散热性能很差的特点对热的应激比其它家畜更为敏感。因此,在高温时,猪喜欢在泥水中打滚,因为蒸发水份所需的热量取自皮肤,且泥水的蒸发性散热作用持续时间比水的作用时间长很多,而被毛厚密的动物在这种情况下则取自周围空气。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