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之《中学教师招聘》题库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详解(突破训练)_第1页
教师招聘之《中学教师招聘》题库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详解(突破训练)_第2页
教师招聘之《中学教师招聘》题库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详解(突破训练)_第3页
教师招聘之《中学教师招聘》题库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详解(突破训练)_第4页
教师招聘之《中学教师招聘》题库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详解(突破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招聘之《中学教师招聘》题库整理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详解(突破训练)一、教育基础知识(一)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题目:以下属于广义教育范畴的是()A.小明在爸爸的指导下学会了骑自行车B.小刚在学校接受老师的教导C.社区组织的科普宣传活动D.以上都是答案:D详解:A选项小明在爸爸指导下学会骑自行车属于家庭教育;B选项小刚在学校接受老师教导属于学校教育;C选项社区组织的科普宣传活动属于社会教育,这三者都属于广义教育的范畴。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萌芽阶段:中国的孔子、孟子、荀子等,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泛智教育”思想;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他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发展多样化阶段: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题目: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的著作是()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民主主义与教育》D.《爱弥儿》答案:B详解:《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作;《爱弥儿》是卢梭的著作。(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决定教育目的。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题目: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A.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D.科学技术答案:B详解: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也就控制了学校教育的领导权。生产力主要制约教育的规模、速度等;文化和科学技术对教育有一定影响,但不决定教育领导权。(三)教育与人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和不同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教育要抓住关键期。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个别差异性: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题目:“拔苗助长”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答案:A详解:“拔苗助长”是指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这种做法没有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违背了顺序性规律。二、中学教学(一)教学概述1.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2.教学的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题目: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A.课外活动B.教学C.社会实践D.班主任工作答案:B详解: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科学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班主任工作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基本途径。(二)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教育性等方面。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题目: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学习()为主。A.直接经验B.间接经验C.生活经验D.实践经验答案:B详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即他人的认识成果,这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直接经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经验,虽然重要,但不是主要的学习内容。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范围较宽泛,且不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三)教学原则与方法1.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直观性原则: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巩固性原则: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2.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谈话法: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题目: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是()A.讲授法B.演示法C.练习法D.讨论法答案:B详解: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进行实际操作;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三、中学生学习心理(一)认知过程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2.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性。3.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4.记忆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5.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可以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等。6.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题目:学生在课堂上被窗外的小鸟吸引,这种注意属于()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随意注意答案:A详解: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学生在课堂上被窗外的小鸟吸引,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属于无意注意。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二)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通过狗的唾液分泌实验提出了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包括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桑代克的试误说: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试误)而形成的。他提出了学习的三条主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种。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惩罚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他还提出了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等概念。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形顿悟说:苛勒通过黑猩猩实验提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提出了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他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先前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题目:学生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而获得的强化属于()A.直接强化B.替代性强化C.自我强化D.负强化答案:B详解:直接强化是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自我强化是指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负强化是撤销一个厌恶刺激以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学生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而获得的强化属于替代性强化。四、中学德育(一)品德心理与发展1.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2.品德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他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他将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即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和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题目: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答案:A详解: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它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能指导个体的道德行为。道德情感是内心体验;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心理过程;道德行为是外部表现。(二)德育原则、方法与途径1.德育原则导向性原则: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疏导原则: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