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教案(3课时)_第1页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教案(3课时)_第2页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教案(3课时)_第3页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教案(3课时)_第4页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教案(3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十一课远离违法犯罪教案11.1法不可违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认同社会主义法律,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道德修养: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争做合格公民。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健全人格: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人生观念。责任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用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区分违法行为的三种类型。教学难点:明白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教法:谈话法、活动教学法学法:自主探究法、学练结合法上课流程:一、新课导入,板书课题(1分钟)(多媒体播放视频“谎报险情”)思考:视频里的未成年人是什么行为,会受到什么惩罚?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教师点拨:谎报警情的治安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二、出示核心素养目标和重难点(1分钟)三、出示自学指导(1分钟)认真阅读课本P93-95的内容,请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标记问题要点,重点词语进行圈点。(时间:5分钟)要求:①红笔写问题;②蓝笔标序号①②③等;③黑笔画横线;④红笔圈关键词。1.法律的重要性?P942.★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P943.一般违法行为的含义、法律责任?P954.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P95注意:如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四、先学(10分钟)学生依据自学指导、小组合作等形式自主学习,教师通过提问、出示填空等方法检测学生学习成果。五、后教(10分钟)环节一:提问检测【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检测自学成果。1.法律的重要性/为什么法不可违?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2.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含义: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为。分类: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环节二:案例分析【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生活案例,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自主探究感知。情境一:朱某在校园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朱某限期归还手表。情境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场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管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他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情境三:陈某为牟取非法利益,介绍杨某向吴某等人(均另案审理)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1类濒危野生动物)。经人民法院审理,陈某构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思考:上述案例中的行为分别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答:民事违法行为——《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权利人。归还前,应当妥善保管遗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行政违法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扰乱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刑事违法行为——《刑法》规定,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教师总结:环节三:学练结合展示P93——练习1.王某在家无聊,打电话到119,谎称邻居家着火了。2.王某在网上公开谩骂侮辱他人,被人民法院判决向当事人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3.李某在放学回家途中用弹弓把沿街路灯打破了4盏,被公安机关处以200元罚款。4.甲把乙打成了重伤,丧失了劳动能力。5.小赵因饲养的宠物狗整夜嚎叫,打扰居民休息,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6.张某将手机落在出租车上,司机拾到后不归还。7.杨某从中高风险地区返回,拒不执行核酸检测等管理服务措施,被警方依法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8.小李醉驾开车导致五车连环相撞,被判处拘役两个月并处罚金一万元。9.小王因酒驾被交警依法处以200元罚款,15日拘留。10.陈某在网上以99元秒杀到一双价值600元的球鞋,商家却以系统统计错误为由拒绝发货,最终法院判决商家继续履行合约。归纳:3.一般违法行为的含义、法律责任?含义: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法律责任:需要承担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4.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因和做法?原因:只要是违法行为,都会对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造成损害,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做法: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六、课堂小结(2分钟)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法律的作用以及三种常见的违法行为。作为中学生,一定要学严于律己,学习法律、遵守法律、捍卫法律。七、当堂训练(15分钟)10分钟时间完成《金瀚作业本》P59-60练习题要求:认真、高效、零失误;圈画关键词,保留做题痕迹。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课堂参与感较强,学习劲头较足。加上法律内容学生较为感兴趣,整体较为专注。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了解生活中的违法行为,严于律己,预防违法犯罪行为。

11.2犯罪与刑罚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增强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律,远离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道德修养:加强自身修养,防微杜渐,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法治观念:了解犯罪的含义、特征,了解刑罚的含义、分类。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健全人格:掌握刑罚的分类,理解刑罚的作用。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责任意识: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犯罪的含义、特征。教学难点:掌握刑罚的分类,理解刑罚的作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教法:谈话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上课流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分钟)温故知新:复习背诵“违法行为的类型?”其中,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犯罪”,犯罪有哪些基本特征?我们应该如何与犯罪作斗争?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犯罪与刑罚》。二、出示核心素养目标和重难点(1分钟)三、出示自学指导(1分钟)认真阅读课本第93--98页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标记问题要点,重点词语进行圈点。(时间:5分钟)要求:①红笔写问题;②蓝笔标序号①②③等;③黑笔画横线;④红笔圈关键词。1.刑法的内涵和作用?P96★2.犯罪的基本特征?P97-983.刑罚的内涵和类型?P98★4.如何同犯罪行为作斗争?P98四、先学(10分钟)学生依据自学指导自主学习,教师通过提问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五、后教(10分钟)探究一:刑法的内涵和作用活动一:生活观察【设计意图】通过生活观察,引导学生了解刑法的内涵和作用。课件出示P96生活观察图片:分析情境,判断当事人是否构成犯罪并说明理由。《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二:【妨害安全驾驶罪】对行驶中的公共交通工具的驾驶人员使用暴力或者抢控驾驶操纵装置,干扰公共交通工具正常行驶,危及公共安全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刑法》第三百二十五条【走私文物罪】违反文物保护法规,将收藏的国家禁止出口的珍贵文物私自出售或者私自赠送给外国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并处罚金。知识总结:1.刑法的内涵和作用?P96(1)刑法的内涵:刑法是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和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2)刑法的作用: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探究二:犯罪的基本特征活动二:小组讨论【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认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课件出示P97探究与分享:行为一:殴打他人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行为二: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属于犯罪行为。小组讨论:为何两个行为类似,但性质不同?填充下表。危害程度违反法律承担责任违法类型行为一轻微危害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责任一般违法行为二严重危害刑法刑事责任犯罪知识总结:★2.犯罪的基本特征?P97-98①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②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③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探究三:刑罚的内涵和类型活动三:案例分析【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分析案例,引导学生代入法官角色,了解刑罚的内涵和类型。播放余华英拐卖儿童案法庭宣判视频,课件出示文字材料:2023年9月18日,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对余华英拐卖儿童一案作出一审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余华英为牟取非法利益,多次拐卖儿童,其行为已构成拐卖儿童罪。被告人余华英归案后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虽有坦白情节,但其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应依法严惩。法院以拐卖儿童罪,判处被告人余华英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思考:“法院以拐卖儿童罪,判处被告人余华英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这是对余华英进行哪种法律制裁?提问学生回答:刑罚处罚教师:一审的判决中,“死刑”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分别是哪种刑罚类型?提问学生回答:“死刑”是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和“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是附加刑。知识总结:★3.刑罚的内涵和类型?P98内涵:刑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类型:我国的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探究四: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活动六:小组讨论【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引发学生小组讨论,学会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方法。播放视频:广州女生见义智为,巧助民警捉贼思考:女生应对违法犯罪的行为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小组讨论:在一条街巷里,你看到有人持刀抢劫你的同学的时候怎么办?播放视频:《见义智为》归纳: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常见方法:①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②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③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④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⑤保护好作案现场。知识总结:4.如何同犯罪行为作斗争?P98①面对犯罪行为,我们要敢于斗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见义勇为】②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见义智为】课件出示:P98阅读感悟赵某听到女邻居邹某家中传出谩骂和殴打声,便前去查看,发现李某把邹某摁倒在地,殴打其头部。赵某立即上前制止并从背后拉拽李某,致李某倒地。李某起身后欲殴打赵某,赵某随即将李某推倒,朝李某腹部猛踩一脚。看到李某无法起身后,赵某离开现场。经鉴定,李某腹部横结肠破裂,伤情属于重伤二级;邹某面部挫伤,伤情属于轻微伤。后经检察机关审查认定,赵某属于正当防卫,依法对赵某作出不起诉决定。思考:你从这个案例中得到什么启示?播放视频:电影《第二十条》片段知识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ー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六、课堂小结(2分钟)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违法犯罪分子往往是狡猾的、凶恶的。我们青少年与其作斗争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特别是在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不要与其硬拼,而要讲究智斗,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力求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比较巧妙地或者借助社会力量将不法分子抓获。七、当堂训练(15分钟)5分钟课堂背诵:犯罪的基本特征?如何同犯罪作斗争?10分钟时间完成《金瀚作业本》P61-62练习题。要求:认真、专注;圈画关键词,保留做题痕迹。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对犯罪与刑罚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但部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还需加强,法律教学需贴近学生生活,用“可触摸”的案例和活动替代抽象概念,同时注重从“认知法律”到“敬畏法律”的情感转化,帮助青少年真正树立法治意识。案例选择可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在今后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实践运用能力,持续优化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11.3严于律己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了解违法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道德修养:初步学会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法治观念:树立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防微杜渐,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责任意识:分析不良行为危害,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严于律己,预防违法犯罪。教学难点:认清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危害。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教法:谈话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上课流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分钟)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重点,引出本节课——11.3严于律己。二、出示核心素养目标和重难点(1分钟)三、出示自学指导(1分钟)认真阅读课本第99--102页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标记问题要点,重点词语进行圈点。(时间:5分钟)要求:①红笔写问题;②蓝笔标序号①②③等;③黑笔画横线;④红笔圈关键词。★如何做到严于律己,远离违法犯罪?P100-102四、先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