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4页(共24页)2025年暑期新高二生物沪科版(2020)学困生专题复习《生物的进化》一.选择题(共15小题)1.(2024春•和林格尔县校级期末)位于澄江市抚仙湖北岸的帽天山附近,地下岩石中完整记录了寒武纪早期的海洋生物群落,几乎所有动物门类的祖先都能在这里找到,这为进一步研究生物的进化主要提供了()A.化石证据 B.细胞水平证据 C.胚胎学证据 D.比较解剖学证据2.(2024春•江阴市期末)近日,某研究团队在安徽省大别山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哺乳动物新物种——安徽黑齿鼩鼱,该物种是淡灰黑齿鼩鼱的“姊妹种”,两者由原始黑齿鼩鼱分化而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新物种的出现增加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B.三种黑齿鼩鼱的基因库具有一定的差异 C.安徽黑齿鼩鼱和淡灰黑齿鼩鼱存在生殖隔离 D.生存环境的差异使原始黑齿鼩鼱发生不同变异3.(2024春•武威期末)下列关于种群、变异、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结果必定是形成新的物种 B.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 C.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D.生物进化方向是由遗传和变异的改变决定的4.(2024春•泸县校级期末)目前市场上食用的香蕉是由三倍体无子芭蕉经过选育而来,三倍体无子芭蕉的培育过程为:野生芭蕉(2n)经“加倍”后形成的有子芭蕉(4n),再与野生芭蕉杂交,获得的子代即为三倍体无子芭蕉。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培育过程中的“加倍”可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芭蕉萌发的种子 B.野生芭蕉和有子芭蕉之间可以杂交产生子代,故不存在生殖隔离 C.培育过程所发生的变异可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D.用X射线处理无子芭蕉后未表现出新性状,但可能有新基因产生5.(2024•淮安学业考试)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B.生物多样性是指物种多样性 C.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始终受益于生物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6.(2024春•菏泽期中)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性疾病。为探究不同抗生素抑制支原体生长的情况,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制备培养基培养支原体后,将蘸有相同浓度的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青霉素的圆形滤纸片放置于平板不同位置。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出现的抑菌圈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探究实验的核心是防止杂菌的污染 B.“?”处放置的是蘸有无菌水的圆形滤纸片 C.该实验结果显示青霉素对支原体不起作用 D.实际使用时克拉霉素抑制效果比阿奇霉素好7.(2024春•余姚市校级期中)某地区青菜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可能原因是连续多年使用同种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使用农药导致青菜虫发生抗药性变异 B.使用农药导致青菜虫抗药性增强是一种人工选择 C.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 D.环境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增强的动力8.(2024春•任城区校级期中)科学家发现了人类已经灭绝的亲戚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并进行测序。在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中残存的DNA片段,称为古DNA。DNA序列的稳定性很高,古DNA和现代生物的DNA没有本质区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古DNA存在被降解甚至被其他生物DNA污染的问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破解古DNA的遗传信息,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B.人类基因组计划需测定24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 C.对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其与人类的亲缘关系 D.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古DNA与现代生物DNA分子的差异,杂合双链区的部位越少,说明两种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9.(2024秋•兴庆区校级月考)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有()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②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环境引起的变异都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④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⑤如果没有突变,生物进化从根本上就不能发生⑥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A.②③④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④⑤⑥10.(2024秋•新疆月考)野生灰色银狐有一种变种,在灰色背景上出现白色斑点,称白色银狐,该性状基因(A)对野生灰色性状基因(a)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某银狐群体中野生型个体占60%,白色银狐个体占40%,随机交配得到F1,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到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F1中白色银狐个体的比例为 B.与F1相比,F2中A基因频率升高 C.F2中野生型个体的比例为 D.F2中a基因频率为11.(2024•牡丹江校级模拟)近来,媒体常报道一种耐药性强的“超级细菌”,抗生素药物对它不起作用,病人会因感染该细菌而引起炎症、高烧、痉挛、昏迷甚至死亡。这种细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体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非常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长期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超级细菌发生耐药性变异 B.抗生素的滥用会导致人类肠道中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 C.超级细菌和普通细菌是两个物种,染色体是超级细菌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D.超级细菌可通过无丝分裂进行快速增殖12.(2024秋•米东区校级月考)高秆小麦(DD)与矮秆小麦(dd)杂交后,再经过多次自交,其后代种群中基因型为DD的个体占72%,基因型为Dd的个体占8%,基因型为dd的个体占20%,那么基因D的频率是()A.72% B.80% C.76% D.60%13.(2023秋•台州期末)某小岛上有两种蜥蜴,一种脚趾是分趾性状(游泳能力弱),由显性基因W表示;另一种脚趾是联趾性状(游泳能力强),由隐性基因w控制。下图显示了自然选择导致蜥蜴基因库变化的过程,对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B.当蜥蜴数量增加,超过小岛环境容纳量时,将会发生图示基因库的改变 C.当基因库中W下降到10%时,两种蜥蜴将会发生生殖隔离,形成两个新物种 D.蜥蜴中所有基因W与基因w共同构成了蜥蜴的基因库14.(2024秋•兴庆区校级月考)线粒体基因组在进化上具有相对的保守性,通过比较不同种类生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差别,可以了解生物在进化上的顺序和历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线粒体基因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证据 B.不同种类生物线粒体基因组有差别的根本原因是基因重组 C.组成不同生物线粒体基因的基本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D.不同种类生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差别越大,亲缘关系越远15.(2024春•海淀区校级期末)三刺鱼根据栖息环境可分为湖泊型和溪流型(如图所示)。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让湖泊型和溪流型三刺鱼进行几代杂交,形成一个实验种群。之后将上述实验种群的幼鱼放生到一条没有三刺鱼的天然溪流中。一年后,他们将这条溪流中的三刺鱼重新捕捞上来进行基因检测。发现溪流型标志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了约2.5%,而湖泊型标志基因的基因频率则减少了。对上述材料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但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导致基因频率改变,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溪流型和湖泊型三刺鱼不属于同一物种,两个物种存在竞争关系 D.溪流型三刺鱼在新环境中繁殖能力增强,导致两种三刺鱼发生协同进化二.解答题(共5小题)16.(2024春•辽源期末)Ⅰ.在一个海岛中,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趾海龟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海龟游泳能力较弱。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更容易从海中得到食物。若干万年后,W的基因频率变为0.2,w的基因频率变为0.8。(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杂合子占分趾海龟的比例为。(2)生物进化的方向则由决定。(3)该海龟种群(填是或否)发生了进化,理由是。Ⅱ.如图所示,甲、乙表示水稻的两个品种,A、a和B、b是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⑥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4)图中过程⑤需用秋水仙素处理,具体做法为。(5)图中过程④的育种原理是。(6)若AAaaBBbb植株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两两分离,则其产生Aabb配子的概率是。17.(2024春•榆林期末)适合度是指一个生物能存活并把它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不同个体在存活率和生殖率方面的差异程度。如图表示a、b、c三个群体适合度发生变化时自然选择的三种类型。回答下列问题。(1)自然选择直接选择的对象是生物的表型,当不同表型影响了个体的或时,自然选择就会发生作用。(2)在a、b、c三个群体中最可能出现新物种的是,原因是。新物种的形成一般要经过、自然选择及三个环节。(3)a群体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是,这种选择类型常发生在环境的群体中。18.(2024春•重庆期中)暗绿柳莺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小型鸟类,可分为5个亚种:①新疆亚种﹣﹣分布在中国新疆到欧洲一带;②拉达亚种﹣﹣分布在克什米尔地区,与新疆亚种的分布区接近并可相互杂交;③指名亚种﹣﹣分布在中国喜马拉雅山地区,与拉达亚种的分布区接近并可相互杂交;④甘青亚种﹣﹣分布在中国甘肃、青海一带;⑤东北亚种﹣﹣分布于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中东部,分布区与甘青亚种衔接。请回答下列问题:(1)暗绿柳莺新疆亚种和拉达亚种之间是否存在地理隔离,为什么?(2)判断其中2个亚种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准是什么?(3)科学家想知道新疆亚种与东北亚种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应怎样开展探究活动?(4)针对暗绿柳莺等保护鸟类,可从哪几个方面开展和实施保护行动?19.(2023春•西安校级期末)回答下列问题:随着抗生素的人均用量增多,细菌耐药率也逐年提高。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抗生素对细菌选择作用”的实验。取少量大肠杆菌的培养液,均匀涂在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再放上4片含有链霉素(抗生素)的圆形滤纸,而后在无菌适宜条件培养12~16h,滤纸片周围出现抑制大肠杆菌生长的环圈(简称抑菌圈,见图)。测量并记录抑菌圈的直径并取平均值,记为n1。再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重复上述步骤,培养至第五代。测量并记录每一代抑菌圈直径的平均值(n2﹣n5)。由实验数据可以推测出: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抗药性逐代增强。(1)根据抑菌圈大小可判定药物抑菌效果,抑菌圈越小,抑菌作用越。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抑菌圈直径数据从n2到n5会。(2)在实验过程中,大肠杆菌不断的适应环境。适应是的结果。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3)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细菌耐药性变异的产生与抗生素的使用(填“有关”或“无关”),在抗生素的作用下,具有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的会不断提高,导致大肠杆菌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4)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已成为全球性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请给出合理对策。(写出2点)20.(2023春•萍乡期末)某地在1万年前是由许多小山(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河流连结起来,山上有很多地雀。后来气候逐渐干旱,河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小山,在各山中生活的地雀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c、d地雀)。如图所示(1)一万多年后,D山中的称为地雀种群的基因库。(2)现在,有人将四座山中的一些地雀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山的地雀(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a、b地雀之间存在,它们属于两个(填“物种”或“种群”);来自C、D的地雀(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3)在5000年前,A山的河中生活着甲水草(四倍体),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甲、乙两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水草甲的2倍。则乙水草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4)现发现B小山的地雀总数为1000只,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550只,Aa的个体300只,aa的个体150只,如果不考虑自然选择、突变、迁入和迁出等理想条件,地雀个体进行自由交配,且每只地雀的繁殖能力相同,则繁殖3代以后,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
2025年暑期新高二生物沪科版(2020)学困生专题复习《生物的进化》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5小题)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ADCBBDCDCCB题号12131415答案CBBA一.选择题(共15小题)1.(2024春•和林格尔县校级期末)位于澄江市抚仙湖北岸的帽天山附近,地下岩石中完整记录了寒武纪早期的海洋生物群落,几乎所有动物门类的祖先都能在这里找到,这为进一步研究生物的进化主要提供了()A.化石证据 B.细胞水平证据 C.胚胎学证据 D.比较解剖学证据【分析】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解答】解:ABCD、位于澄江市抚仙湖北岸的帽天山附近,地下岩石中完整记录了寒武纪早期的海洋生物群落,岩石中保留的寒武纪早期的海洋生物的痕迹属于化石,因此这为进一步研究生物的进化主要提供了化石证据,BCD错误,A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化石证据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难度不大。2.(2024春•江阴市期末)近日,某研究团队在安徽省大别山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哺乳动物新物种——安徽黑齿鼩鼱,该物种是淡灰黑齿鼩鼱的“姊妹种”,两者由原始黑齿鼩鼱分化而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新物种的出现增加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B.三种黑齿鼩鼱的基因库具有一定的差异 C.安徽黑齿鼩鼱和淡灰黑齿鼩鼱存在生殖隔离 D.生存环境的差异使原始黑齿鼩鼱发生不同变异【分析】1、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2、不同物种基因库不同。【解答】解:A、新物种的出现增加了当地的物种多样性,即增加了生物多样性,A正确;B、不同物种基因库不同,B正确;C、安徽黑齿鼩鼱和淡灰黑齿鼩鼱是两个不同的物种,故二者间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D、生存环境对不同变异起选择作用,并非环境差异使原始黑齿鼩鼱发生不同变异,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3.(2024春•武威期末)下列关于种群、变异、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的结果必定是形成新的物种 B.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 C.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D.生物进化方向是由遗传和变异的改变决定的【分析】进化: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降低。【解答】解:A、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A错误;B、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错误;C、种群的基因库为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C正确;D、生物进化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4.(2024春•泸县校级期末)目前市场上食用的香蕉是由三倍体无子芭蕉经过选育而来,三倍体无子芭蕉的培育过程为:野生芭蕉(2n)经“加倍”后形成的有子芭蕉(4n),再与野生芭蕉杂交,获得的子代即为三倍体无子芭蕉。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培育过程中的“加倍”可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芭蕉萌发的种子 B.野生芭蕉和有子芭蕉之间可以杂交产生子代,故不存在生殖隔离 C.培育过程所发生的变异可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D.用X射线处理无子芭蕉后未表现出新性状,但可能有新基因产生【分析】染色体加倍的原理:低温诱导或秋水仙素处理都可以抑制有丝分裂前期形成纺锤体,从而使细胞不能一分为二,最终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解答】解:A、秋水仙素处理可以抑制有丝分裂前期形成纺锤体,从而使细胞不能一分为二,最终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培育过程中的“加倍”可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芭蕉萌发的种子,A正确;B、野生芭蕉和有子芭蕉之间可以杂交产生子代,但子代为三倍体不可育,野生芭蕉和有子芭蕉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C、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可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D、用X射线处理无子芭蕉后可能发生了隐性突变,有新基因产生,但未表现出来,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变异和生物进化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5.(2024•淮安学业考试)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B.生物多样性是指物种多样性 C.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始终受益于生物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分析】1、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2、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是按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3、生物多样性重要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4、生物进化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必然结果。【解答】解:A、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属于协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B、生物多样性是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C、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始终受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C正确;D、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生物多样性,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作答。6.(2024春•菏泽期中)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性疾病。为探究不同抗生素抑制支原体生长的情况,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制备培养基培养支原体后,将蘸有相同浓度的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青霉素的圆形滤纸片放置于平板不同位置。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出现的抑菌圈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探究实验的核心是防止杂菌的污染 B.“?”处放置的是蘸有无菌水的圆形滤纸片 C.该实验结果显示青霉素对支原体不起作用 D.实际使用时克拉霉素抑制效果比阿奇霉素好【分析】平板上出现的抑菌圈越大,说明抑菌效果越好。【解答】解:A、防止杂菌污染是微生物实验的关键,A正确;B、实验中还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故“?”处放置的是蘸有无菌水的圆形滤纸片,B正确;C、青霉素周围都未出现抑菌圈,说明青霉素对支原体不起作用,C正确;D、图示三个滤纸片中,克拉霉素对应的抑菌圈比阿奇霉素大,说明克拉霉素抑制效果比阿奇霉素好,但实际使用时克拉霉素抑制效果不一定比阿奇霉素好,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7.(2024春•余姚市校级期中)某地区青菜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可能原因是连续多年使用同种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使用农药导致青菜虫发生抗药性变异 B.使用农药导致青菜虫抗药性增强是一种人工选择 C.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 D.环境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增强的动力【分析】本题考点主要涉及生物进化中的自然选择和生物变异相关知识:1.生物变异的特点:变异是不定向的,青菜虫的抗药性变异在使用农药前就已存在,并非农药诱导产生,考查对生物变异本质的理解。2.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农药对青菜虫进行选择,使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并繁殖,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导致种群抗药性增强,考查对自然选择作用机制的掌握。3.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区别:人工选择基于人类需求和爱好,自然选择由自然环境决定,本题通过对比考查对二者概念的区分。【解答】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青菜虫本身就存在抗药性变异,并不是使用农药导致其发生抗药性变异,农药只是对具有抗药性的青菜虫进行了选择,A错误;B、使用农药导致青菜虫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人工选择是根据人类的需求和爱好,对生物进行选择,这里是农药对青菜虫的自然选择,并非人工选择,B错误;C、连续多年使用同种农药,不具有抗药性的青菜虫被淘汰,具有抗药性的青菜虫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使得抗药性不断积累,该选项正确,C正确;D、生存斗争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增强的动力,环境只是提供了选择的条件,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聚焦生物进化中自然选择对种群抗药性的影响,以常见农业害虫青菜虫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生物变异、自然选择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学生要明确变异是不定向的,且先于环境选择存在;深刻认识自然选择是对已有的变异进行筛选,农药作为选择因素,保留抗药性个体,淘汰不抗药个体,使抗药性在种群中不断积累;理清生存斗争、环境选择和抗药性增强之间的逻辑关系。8.(2024春•任城区校级期中)科学家发现了人类已经灭绝的亲戚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并进行测序。在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中残存的DNA片段,称为古DNA。DNA序列的稳定性很高,古DNA和现代生物的DNA没有本质区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古DNA存在被降解甚至被其他生物DNA污染的问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破解古DNA的遗传信息,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B.人类基因组计划需测定24条染色体上DNA的碱基序列 C.对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其与人类的亲缘关系 D.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古DNA与现代生物DNA分子的差异,杂合双链区的部位越少,说明两种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解答】解:A、古DNA和人类的DNA的稳定性很高,又存在差异性,由于DNA分子具有特异性,破解古DNA的遗传信息,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A正确;B、人类有性别分化,人类基因组计划需测定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X+Y)上DNA的碱基序列,B正确;C、对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其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是生物进化的分子水平证据,C正确;D、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古DNA与现代生物DNA分子的差异,杂合双链区的部分越多,DNA碱基序列的一致性越高,说明在生物进化过程中,DNA碱基序列发生的变化越小,亲缘关系越近,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作答。9.(2024秋•兴庆区校级月考)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有()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②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环境引起的变异都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④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⑤如果没有突变,生物进化从根本上就不能发生⑥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A.②③④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④⑤⑥【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答】解:①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改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对生物产生的适应性变异进行选择,①错误;②隔离包括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②正确;③环境引起的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其中可遗传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③错误;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对生物产生的适应性变异进行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④正确;⑤突变中的基因突变能产生等位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如果没有突变,生物进化从根本上就不能发生,⑤正确;⑦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⑦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10.(2024秋•新疆月考)野生灰色银狐有一种变种,在灰色背景上出现白色斑点,称白色银狐,该性状基因(A)对野生灰色性状基因(a)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某银狐群体中野生型个体占60%,白色银狐个体占40%,随机交配得到F1,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到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F1中白色银狐个体的比例为 B.与F1相比,F2中A基因频率升高 C.F2中野生型个体的比例为 D.F2中a基因频率为【分析】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因此种群中只存在Aa和aa两种基因型的个体。【解答】解:A、野生型个体(aa)占60%,白色银狐(Aa)个体占40%,则a的频率为60%+×40%=80%,A的频率为20%,F1AA:Aa:aa=4:32:64,AA致死,则F1Aa:aa=32:64=1:2,Aa、aa分别占、,即F1中白色银狐个体的比例为,A错误;B、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A频率会下降,B错误;C、F1中A、a的频率分别为、,随机交配,F2中AA,Aa,aa,AA致死,Aa:aa=2:5,F2中野生型个体(aa)的比例为,C正确;D、F2中a基因频率为+=,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11.(2024•牡丹江校级模拟)近来,媒体常报道一种耐药性强的“超级细菌”,抗生素药物对它不起作用,病人会因感染该细菌而引起炎症、高烧、痉挛、昏迷甚至死亡。这种细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体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非常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长期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超级细菌发生耐药性变异 B.抗生素的滥用会导致人类肠道中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 C.超级细菌和普通细菌是两个物种,染色体是超级细菌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D.超级细菌可通过无丝分裂进行快速增殖【分析】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细菌通过二分裂进行增殖。先有变异,后有选择。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解答】解:A、先有超级细菌发生耐药性变异,后有抗生素的选择作用,A错误;B、抗生素的滥用会导致人类肠道中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B正确;C、超级细菌和普通细菌是同一个物种,超级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C错误;D、无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而超级细菌是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无丝分裂,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细菌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和增殖方式,识记生物进化的实质和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叙说,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12.(2024秋•米东区校级月考)高秆小麦(DD)与矮秆小麦(dd)杂交后,再经过多次自交,其后代种群中基因型为DD的个体占72%,基因型为Dd的个体占8%,基因型为dd的个体占20%,那么基因D的频率是()A.72% B.80% C.76% D.60%【分析】基因频率=某个基因个数÷全部等位基因个数。【解答】解:DD的个体占72%,基因型为Dd的个体占8%,基因型为dd的个体占20%,所以D的基因频率为72%+8%÷2=76%。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13.(2023秋•台州期末)某小岛上有两种蜥蜴,一种脚趾是分趾性状(游泳能力弱),由显性基因W表示;另一种脚趾是联趾性状(游泳能力强),由隐性基因w控制。下图显示了自然选择导致蜥蜴基因库变化的过程,对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B.当蜥蜴数量增加,超过小岛环境容纳量时,将会发生图示基因库的改变 C.当基因库中W下降到10%时,两种蜥蜴将会发生生殖隔离,形成两个新物种 D.蜥蜴中所有基因W与基因w共同构成了蜥蜴的基因库【分析】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2、当蜥蜴数量增加,超过小岛环境容纳量,生存斗争更加激烈,具有联趾性状的个体可以开拓新的生活生活领域﹣海里,因此生存能力强,有等多的机会生存并繁殖后代,因此连趾基因的基因频率会升高,具有分趾性状的个体生存能力差,逐渐被淘汰,因此分趾基因的基因频率会逐渐下降;3、种群基因库是指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解答】解:A、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因此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形成新物种,A错误;B、当蜥蜴数量增加,超过小岛环境容纳量,具有联趾性状的个体可以开拓新的生活生活领域﹣海里,因此生存能力强,有等多的机会生存并繁殖后代,因此连趾基因的基因频率会升高,B正确;C、当因库中W下降到10%时,两种蜥蜴不一定会发生生殖隔离,C错误;D、种群基因库是由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组成,D错误。故选:B。【点评】对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解释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是解题的关键。14.(2024秋•兴庆区校级月考)线粒体基因组在进化上具有相对的保守性,通过比较不同种类生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差别,可以了解生物在进化上的顺序和历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线粒体基因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证据 B.不同种类生物线粒体基因组有差别的根本原因是基因重组 C.组成不同生物线粒体基因的基本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D.不同种类生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差别越大,亲缘关系越远【分析】1、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2、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则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这在分子水平上为生物进化提供了证据。【解答】解:A、线粒体基因组的差别,揭示了不同种类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证据,A正确;B、不同种类生物线粒体基因组有差别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B错误;C、线粒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组成不同生物线粒体基因的基本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C正确;D、不同种类生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差别越大,说明不同种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剖学、胚胎学和细胞与分子水平证据,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5.(2024春•海淀区校级期末)三刺鱼根据栖息环境可分为湖泊型和溪流型(如图所示)。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让湖泊型和溪流型三刺鱼进行几代杂交,形成一个实验种群。之后将上述实验种群的幼鱼放生到一条没有三刺鱼的天然溪流中。一年后,他们将这条溪流中的三刺鱼重新捕捞上来进行基因检测。发现溪流型标志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了约2.5%,而湖泊型标志基因的基因频率则减少了。对上述材料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但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导致基因频率改变,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溪流型和湖泊型三刺鱼不属于同一物种,两个物种存在竞争关系 D.溪流型三刺鱼在新环境中繁殖能力增强,导致两种三刺鱼发生协同进化【分析】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者关系如图所示:【解答】解: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以导致生物进化,但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A正确;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变异,但是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C、湖泊型和溪流型三刺鱼能进行几代杂交,说明属于同一物种,C错误;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溪流型三刺鱼在新环境中繁殖能力增强,导致溪流型三刺鱼和环境发生协同进化,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区分生物进化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识记新物种形成的三个重要的环节。二.解答题(共5小题)16.(2024春•辽源期末)Ⅰ.在一个海岛中,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趾海龟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海龟游泳能力较弱。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更容易从海中得到食物。若干万年后,W的基因频率变为0.2,w的基因频率变为0.8。(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杂合子占分趾海龟的比例为。(2)生物进化的方向则由自然选择决定。(3)该海龟种群是(填是或否)发生了进化,理由是种群基因频率已经改变。Ⅱ.如图所示,甲、乙表示水稻的两个品种,A、a和B、b是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⑥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4)图中过程⑤需用秋水仙素处理,具体做法为用秋水仙素处理植物的幼苗。(5)图中过程④的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6)若AAaaBBbb植株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两两分离,则其产生Aabb配子的概率是。【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答】解:(1)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由题意可知,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后,WW的基因型频率=0.2×0.2×100%=4%,ww的基因型频率=0.8×0.8×100%=64%,Ww的基因型频率=1﹣64%﹣4%=32%,因此杂合子占分趾海龟的比例为32%÷(4%+32%)=。(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海龟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因此海龟发生了进化。(4)①③⑤为单倍体育种,图中过程⑤需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的幼苗,最终获得稳定遗传的可育二倍体。(5)④为诱变育种,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6)AAaaBBbb植株产生配子时,AAaa产生配子的种类为AA:Aa:aa=1:4:1,BBbb产生配子的种类为BB:Bb:bb=1:4:1,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两两分离,则其产生Aabb配子的概率是。【点评】考查生物进化和多倍体育种的相关知识,学生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准确作答。17.(2024春•榆林期末)适合度是指一个生物能存活并把它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不同个体在存活率和生殖率方面的差异程度。如图表示a、b、c三个群体适合度发生变化时自然选择的三种类型。回答下列问题。(1)自然选择直接选择的对象是生物的表型,当不同表型影响了个体的存活率或生殖率时,自然选择就会发生作用。(2)在a、b、c三个群体中最可能出现新物种的是c,原因是c群体中不同表型个体的适合度差异显著,基因频率变化大,易产生生殖隔离。新物种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环节。(3)a群体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合度的平均值基本不变,这种选择类型常发生在环境相对稳定的群体中。【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答】解:(1)自然选择直接选择的对象是生物的表型,这是因为表型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外在体现。表型包括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行为方式等,根据题意可知,当不同表型影响了个体的存活率或生殖率时,自然选择就会发生作用。(2)c群体中不同表型个体的适合度差异显著,基因频率变化大,易产生生殖隔离,因此在a、b、c三个群体中最可能出现新物种的是c群体;新物种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环节。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则能产生新的基因型。这些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适应环境的变异得以保存和积累,不适应环境的变异被淘汰。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是指由于地理障碍使得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导致生殖隔离的产生,即不同种群之间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诞生。(3)观察图中信息可知a群体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合度的平均值基本不变,这种选择类型常发生在环境相对稳定的群体中。故答案为:(1)存活率生殖率(2)cc群体中不同表型个体的适合度差异显著,基因频率变化大,易产生生殖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隔离(3)适合度的平均值基本不变相对稳定【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生物进化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18.(2024春•重庆期中)暗绿柳莺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小型鸟类,可分为5个亚种:①新疆亚种﹣﹣分布在中国新疆到欧洲一带;②拉达亚种﹣﹣分布在克什米尔地区,与新疆亚种的分布区接近并可相互杂交;③指名亚种﹣﹣分布在中国喜马拉雅山地区,与拉达亚种的分布区接近并可相互杂交;④甘青亚种﹣﹣分布在中国甘肃、青海一带;⑤东北亚种﹣﹣分布于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中东部,分布区与甘青亚种衔接。请回答下列问题:(1)暗绿柳莺新疆亚种和拉达亚种之间是否存在地理隔离,为什么?(2)判断其中2个亚种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准是什么?(3)科学家想知道新疆亚种与东北亚种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应怎样开展探究活动?(4)针对暗绿柳莺等保护鸟类,可从哪几个方面开展和实施保护行动?【分析】物种和种群的概念:(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2)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解答】解:(1)地理隔离是指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分成不用的种群,使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根据题干信息:“②拉达亚种﹣﹣分布在克什米尔地区,与新疆亚种的分布区接近并可相互杂交”可知,这两个亚种能够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不存在生殖隔离。(2)判断其中2个亚种不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准是:这2个亚种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3)科学家可以把新疆亚种与东北亚种放在一起饲养,观察这两个亚种能否相互交配的并产生可育的后代。如果能相互交配的并产生可育的后代,则这两个亚种属于同一物种,否则,属于不同的物种。(4)针对暗绿柳莺等保护鸟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和实施保护行动:一是就地保护,大多是建自然保护区;二是迁地保护,大多转移到动物园或植物园;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就地保护,可以免去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人和自然都有好处。就地保护利用原生态的环境使被保护的生物能够更好的生存,不用再花时间去适应环境,能够保证动物和植物原有的特性。故答案为:(1)这两个亚种能够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不存在生殖隔离(2)这2个亚种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3)科学家可以把新疆亚种与东北亚种放在一起饲养,观察这两个亚种能否相互交配的并产生可育的后代。如果能相互交配的并产生可育的后代,则这两个亚种属于同一物种,否则,属于不同的物种(4)针对暗绿柳莺等保护鸟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和实施保护行动:一是就地保护,大多是建自然保护区;二是迁地保护,大多转移到动物园或植物园;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就地保护,可以免去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人和自然都有好处。就地保护利用原生态的环境使被保护的生物能够更好的生存,不用再花时间去适应环境,能够保证动物和植物原有的特性【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种的概念与形成,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19.(2023春•西安校级期末)回答下列问题:随着抗生素的人均用量增多,细菌耐药率也逐年提高。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抗生素对细菌选择作用”的实验。取少量大肠杆菌的培养液,均匀涂在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再放上4片含有链霉素(抗生素)的圆形滤纸,而后在无菌适宜条件培养12~16h,滤纸片周围出现抑制大肠杆菌生长的环圈(简称抑菌圈,见图)。测量并记录抑菌圈的直径并取平均值,记为n1。再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重复上述步骤,培养至第五代。测量并记录每一代抑菌圈直径的平均值(n2﹣n5)。由实验数据可以推测出: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抗药性逐代增强。(1)根据抑菌圈大小可判定药物抑菌效果,抑菌圈越小,抑菌作用越弱。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抑菌圈直径数据从n2到n5会越小。(2)在实验过程中,大肠杆菌不断的适应环境。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不断变化的环境之间发生矛盾的结果。(3)大肠杆菌对链霉素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细菌耐药性变异的产生与抗生素的使用有关(填“有关”或“无关”),在抗生素的作用下,具有耐药性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的耐药性基因会不断提高,导致大肠杆菌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4)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已成为全球性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请给出合理对策。及时更换抗生素类药物、降低抗生素的使用浓度(写出2点)【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②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③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④自然选择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隔离导致物种形成;⑥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⑦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解答】解:(1)根据抑菌圈大小可判定药物抑菌效果,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福建漳州东山县招聘中小学幼儿园编外教师23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脊柱骨折的急救处理措施
- 幼儿园全方位探索
- 基因变异功能研究-洞察及研究
- 工厂安全培训搞笑段子课件
- 手拦车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油墨厂特种油墨设备操作规定
- 上海市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
- 招生咨询安排方案范文
- 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第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 组织行为学(-)(英文版)课件
- 商务谈判(完整版)课件
- 小学数学教师新课标考试试题
- 小学数学北师大四年级上册五方向与位置四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北师大版李雪梅PPT
- 步进电机控制系统课件
- 2022年混凝土预制U型槽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表
- 井喷及井喷失控案例教育
- 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ppt课件完整版
- 挠度计算模板表格(自动版)
- 宝钢集团生产安全事故案例汇编
- 潍城区5万吨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